第一篇:2016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6学年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24人,其中男生13人。从整体看,本班学生总体情况良好,当然也避免不了好坏之分。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周围的生活开始安排了: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五、穿越时空的生活,六、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通过第四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第五单元是使学生逐渐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讯的速度越来越快,达到的领域越来越广。第六单元是引导学生了解家庭和学校附近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并知道他们的作用,尊重交通警察及其交通管理人员所付出的劳动;掌握报警的方法;对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提出建议。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做好培优辅差工作: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并帮助后进生。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四、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1 第四单元:土地养育着我们
主题
一、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主题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主题
三、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主题
四、寄托着希望的传统农业文化
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
主题
一、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8主题
二、路在脚下延伸
主题
三、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10
主题
四、荧屏前后
第五单元《穿越时空的生活》总结提高
12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
13主题
一、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14进行国家质量检测
15主题
二、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16主题
三、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17主题
四、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18第六单元《为了安全健康地生活》总结提高
19—21期末复习考试
科任教师:罗建文 二〇一七年二月十六日
第二篇:2012-2013学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2-2013学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教师:杨振中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学期有新的气象更得有新的打算,为了更顺利地开展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特计划如下
一、现状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50人。全部学生聪明、机灵、活泼、可爱。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基础不错,一部分学生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的能力稍差,我想: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一定能爱上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
二、教学设想
1、本册教材共有三章九节。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六)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2、土地养育着我们。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歌,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穿越时空的生活。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或事入手,介绍了通信及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使学生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4、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本单元通过调查、采访、参观、讨论、交流 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形成珍爱生命和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三、方法措施
1、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调查法、访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品德与社会课教活。
2、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3、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4、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课时安排: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1、人们在土地上耕耘3课时
2、在希望的田野上3课时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3课时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1、通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3课时
2、路在脚下延伸3课时
3、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3课
(六)、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1、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3课时
2、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3课时
3、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课时
川林完全小学档案
第三篇:2011-2012学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11-2012学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教师:杨振中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新的学期有新的气象更得有新的打算,为了更顺利地开展本学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特计划如下
一、现状分析:
四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53人。全部学生聪明、机灵、活泼、可爱。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学习基础不错,一部分学生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的能力稍差,我想: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们一定能爱上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
二、教学设想
1、本册教材共有三章九节。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六)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2、土地养育着我们。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歌,知道土地,为人类奉献着丰富的食物,保证了人类的生存与繁衍。人类对土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常用大地母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3、穿越时空的生活。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人或事入手,介绍了通信及交通工具的演变与发展,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探究了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使学生理解到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和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4、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本单元通过调查、采访、参观、讨论、交流 等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有关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形成珍爱生命和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为维护健康文明的生活环境尽自己的努力。
三、方法措施
1、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2、这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也是一门最开放性学科,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少说教,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学生自然会领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3、在教学中,采用一些调查法、访问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把品德与社会课教活。
4、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5、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兴趣。
6、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从身边的人或事影响孩子。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7、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8、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课时安排:
(四)、土地养育着我们。
1、人们在土地上耕耘3课时
2、在希望的田野上3课时
3、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3课时
(五)、穿越时空的生活。
川林完全小学档案
2011-2012学第二学期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教师:杨振中
1、通讯技术与我们的生活3课时
2、路在脚下延伸3课时
3、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3课
(六)、为了安全健康的生活。
1、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3课时
2、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3课时
3、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3课时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更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做人。我将坚忍不拔的信念化为一泉清水滋润进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川林完全小学档案
第四篇:2012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把逐步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穿始终。
2、科学性原则。教学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经过缜密核证。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现象。
4、正面教育原则。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选材要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
5、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6、知行统一的原则,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应该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既要尽力安排,又要因地、因时制宜,量力而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6个主题,各主题下分设三级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
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四、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
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3、教学中还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的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获得走向他人心灵的通道,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并要体现新课改理念,发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眼界。
5、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6、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7、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六、教学检测与评价
1、在评价方法上进行尝试和研究。力求使评价过程化、多样化,评价的方法适合学生。
2、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励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3、根据“课后练习与评价”册,信息收集、社会实践、期末考查、学生课堂常规,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进行多元评价。
第五篇:2011学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教材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方式来构建教材体系.五上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突出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本册教育内容由四个单元构成.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2,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3,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4,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每个单元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42、43、44班的品德与社会。经过几年的学习,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来自父母、亲人、老师、社会的关爱,体会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树立“生命至高无上”的观念。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正确对人生的艰难与挫折,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期待,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2、引导学生通过游戏规则和学校纪律,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懂得规则就是通过约束我们的行为,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服务,从而愿意自觉地遵守规则。简单了解《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习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初步养成守法意识,并能自觉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等。
3、知道近代以来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知道中国人民,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救亡图存的抗争事例,爱戴革命先辈。通过这些历史激发孩子们的忧患意识,从而激励他们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富不忘本,为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从小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4、通过调查、访问、动手体验等活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造新生活”。注意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的含义,认识到科学必须为造福人类服务,初步树立科学的道德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5、帮助学生形象地感受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让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事实,从而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知道我国多加入的一些国际组织,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作用。
五、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学科教学模式,突破各学科教学之间的界限,在主题中整合多学科的知识,使学生进入多学科背景的人文学习领域,进行体验和探究性学习。
2、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多渠道的搜集知识的信息,不局限在课本。让学生懂得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找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从而学会学习,使教学加强与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必须注重学生的实践。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德育,最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德行的形成规律。人的德行必须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个规律。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
4、注重学生的自我反省,让导行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