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仁明新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堂教学反思
上拔剑小学 高仁明
自从开展了新课堂教学,学生也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年级的小学生成为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我来说,在本学期,担任的还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于是,在新课堂的模式下,我开始和孩子打交道了。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因为孩子们年龄还有点小,他们的耐力还不够,那么,在新学期里,怎样是孩子们在新课堂下更快的适应呢?我反思了一下:
首先,培养常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把以前的不良习惯都消除在萌芽状态。其次,要创设情境,激起兴趣。教师创设的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探索。比如,孩子们喜欢听故事,我们导入新课时应以故事为引子,从而渐渐进入新课。孩子也会听得炯炯有神,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又比如,孩子喜欢做游戏,那么我们在课间,应做一些游戏,进行放松运动。让学生的肢体动起来,手脑并用,从而更奏效。
再次,多交流,展示自我,会倾听。在新课堂下,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张扬,能力得以发展。正如专家所言:“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学会评判。试问:一个不会倾听的人,又怎能博采众长,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呢?
最后,新课程还要提倡鼓励性评价。在课堂上我们能时常听到 “嗨、嗨、嗨,你真棒!”的赞赏声,时常听到“啪、啪、啪”的鼓掌声,时常看到回答对的学生衣服上贴了五角星„„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而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哪怕学生只有一小点成绩、一小点进步。其实,过多的外在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持久的学习兴趣。课改提倡鼓励,是指要多鼓励学困生,看学生除了看分数外,还要多看其他优点,应多从内在激发兴趣。对于大家能轻而易举回答出来的问题,教师给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而且千篇一律的“你真棒!”“真聪明!”也使得学生对教师的赞赏变得毫无感觉。撷取别人思想的精华,我们倡导赞赏,但必须注意赞赏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善于赞赏,赞赏应该针对每一位孩子。赞赏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激励。曾有人这样说过:“赞赏带来愉快,愉快导致兴趣,兴趣带来干劲,干劲带来成就。”因此,教师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点滴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
新课堂下的师生关系
上拔剑小学 高仁明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以及课程与教学的背离导致教师的工具性,教师要利用特定的权威来控制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表演者”或“主角”,他们拥有课堂的话语权,教学过程更多的是教师的“独自”灌输知识而非师生的“对话”,教学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是知识的储存器或寄存者而非思考者、体验者,主体性体验的缺失使学生疏离了真实的体验。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然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异化”。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观念。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那么,什么样的课堂师生关系才符合新课程理念呢?
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质性的变革。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天赋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最重要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最佳天赋,并使它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天赋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应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把“好学”、“乐学”这些情意因素看作高于“知”这一智力因素。两千多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人的学习活动过程如果是一个操作系统,那么情意活动(兴趣)就是一个激发、调节、维修保养系统。没有激发或调节不当或缺乏维修保养,操作系统都容易发生障碍。所以,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得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机制。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琐地分析,自始至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教师要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能到能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实践训练时间;在课堂上遇到难度较深的问题时,让学生去探究解决;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在过程中领悟和体验,在学法中提高和发展。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去接受知识。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期促进学生的发展。“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知识,而且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教师的桶和学生的碗里装的都是水,教师倒给学生的知识没有经过学生本人的处理。“桶论”反映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被当成被动的容器,被教师注入知识,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原样倒出来。其实学生就是一眼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在发现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如何迈出这重要的一步呢? 反思以往的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的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碎尸万段”的分析,术语、概念灌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教师要尽量改变“讲学者”的角色,尽量做到“四不讲”:其一,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其二,学生已懂的不讲;其三,学生能讲的不讲;其四,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什么呢?第一,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心得体会、感悟发现。第二,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感兴趣,讲得学生记得住,讲得学生开眼界。第三,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
总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从“繁琐分析”走向“导学、导悟”,教师要从过去不停地讲解分析逐步走向引导学生自学、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体验与创作的过程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存在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以讲授为主的单向交流方式。教师施教,学生受教。以对话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一般在课堂上表现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一般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讨论、研究。
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量流通的最佳渠道(过程),因此后两种交流方式优于前两种方式,尤其是第四种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这种交流方式的好处在于:第一,把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间地横向交流与师生间地纵向交流及时地加以沟通与联系,形成了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纵横交错的信息交流网络。第二,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第三,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学的实质是师生的交往,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线性的、由上而下的传递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校应当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交互作用”形成的“学习共同体”。学生“交互主体性学习能力”的获得及“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依赖于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根据后现代课程观,传统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变得更加开放。这种秩序的形成将使师生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影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一道的共同参与者。教师一改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与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师生成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与“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都是一种挑战,教师应该勇于转变教育观念,多给学生们一些空间、一些机遇、些权利,努力营造新型的课堂师生关系。
第二篇:朱仁明报告会
追求自我,拥抱未来
医学检验学院10级检本(3)班刘宁宁20105326
2今日有幸同300多名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北方学院师生聆听了科宝智慧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仁明教授的讲座,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讲座内容丰富,激情四射,轰动全场,不仅博得同学们的雷鸣般掌声,而且引发了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与深度的思考,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与引导的作用。
朱仁明教授于今年9月1日受聘于我校,担任河北北方学院名誉教授。
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今日报告的主题:科宝的企业文化,科宝的创新发展成果,科宝的创新发展体会,大学生在科宝的成才。
会后,朱教授细心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予以正确的的引导,其渊博的学术知识,高尚的学识修养博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最后,朱仁明教授勉励我们大学生:倍加珍惜校园学习时光;终身学习,适应社会;着重培养自己善良、探求事物的本质、科学精神、企业家精神、底线、负责等品质;同时还需要加强自己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想象力、品味等能力的培养;热爱生命科学,投身生物医药产业;立志成为德才兼备、创新型科技人才。
听完此次报告会以后,感触颇深,没有谁的成长一帆风顺,人生不但充满的艰难,更重要的是选择,选择一条自己认为正确的,对自己、对国家有益的道路,并为之坚持、不懈奋斗下去。重要的不是你的起点,不是别人的议论,你是你所朝的方向,是你的态度。我曾经认为像鲁迅先生那样“弃医从文”的成功例子仅是少数,或者仅是偶然,我曾深深的相信考研是必经之路,即使我不喜欢。尽管我自己觉得如今的研究生水分太多,不如早日工作,历练一番,而且我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我觉得爸妈老师的教育是对的,是为了我好,我就应该按照大家的想法走下去。但是听了朱教授的报告后,我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放弃考研,于是我报名参加了学校微生物教研室的科研工作,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研究生生活,使我不仅掌握了一部分职业技能,而且为自己将来的毕业论文做好的充分的准备,也为自己的就业增加了砝码。
虽然报告会刚刚过去短短几天,我却如释重负,拭去了往日的疲惫,显露的是自信,是阳光照耀大地的喜悦。
一场好的报告会不是他请来的多少名人,不是上了新闻的头条,不是被多少人转载,是真正的做到引导他人,使其找到正确的方向,是让阳光照进角落,是让小草燃起梦想。我想,这场报告会给了我想要的答案。
第三篇:新课堂教学反思
新课堂教学反思
从我校提出“强力提师能,创建新课堂”的号召,开展大规模的教学改革至今,已快一年。从最初的动员大会到讨论学习,再到现在的教改遍地开花,每一个阶段我们都积极参与,着手打造我们的新课堂,我们在不断反思中成长,并从中受益颇多。
一、让我们感觉到了真正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爱、理解、宽容和亲情,也感受到学生发自心灵的激励、鼓舞、感化和召唤。
二、教室里的课桌都由原来面向讲台的横排式,变成几组相对独立的方块形。小组的建立既方便了学生合作和交流又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以小组为单位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结意识。
三、课堂上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展示中既找到了自信,又锻炼了自己。
四、课堂实行计分制。每位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对学生进行计分评价。比如展示自己的一个问题、帮助他人解决一个问题、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效果、对他人进行评价等等,这些都要计分,一节课下来学习委员要记录各组的分数,每天在评比台上公布,每周一总结,评出优胜组,给于鼓励,这样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小组的团结与合作。
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
一、小组交流流于形式:表面看上去小组交流很热烈,但细眼观察,你会发现,真正参与讨论交流的,仅仅几名学生,大部分同学无动于衷,他们只是被动的在听。没有参与的欲望和积极性。好像局外人,木偶般坐在那里,表情呆滞,像极了一群正在张嘴等待喂养的麻雀,等待着老鸟(一号)把答案告诉他。而答案是怎样得出的,却从不关心。这样讨论的结果,只是一号在唱主角,而其他人
却像观众一样在冷漠的观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是他们得到的只是一条鱼,而不是“渔”。这样的讨论交流,是否与我们当初全员参与的想法背道而驰呢?
二、学生照本宣科读答案:小组讨论时,只局限于简单易于理解的问题,题目稍有深度,学生便知难而退,等待老师讲解。要不然就是查阅资料,照本宣科的读答案。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吃不透教材,也没有把资料上的现成答案变成自己的知识。试问:这样的交流展示,到底能收到多少效果呢?
三、点拨升华时间受限:很多知识,老师不点不明,学生不记不清。有时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老师只能点到为止,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面对种种困惑,怎么办,消极等待还是主动出击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最后采取了一下方法,终于使困难迎刃而解。方法之一是评选优秀小组。考核方式是:
1、老师给各小组打分。根据上课时各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抢答问题的表现,小组纪律情况,以及当堂检测的成绩,得出相应的分数。
2、单元测试成绩。
3、小组互评。三项得分最高者为周优秀小组。奖励方法是下周班会时给小组全体成员发奖鼓励,奖品虽然不起眼,但成功带给学生的喜悦却溢于言表。一月一评选月优秀小组,奖励方法是请小组全体成员一起登台领奖。获奖的学生们兴奋了,未获奖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期结束时,根据各月的积分,算出学期优秀小组。举行隆重奖励仪式。采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各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为了争夺优秀小组,小组成员相互督促,相互激励,相互传授学习方法,班内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厚的竞争氛围。你看,自习课上,学生或是主动查阅资料,或是成员之间相互交流,或是主动询问老师,或是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个个忙的不亦乐乎。讨论交流时,学生个个气氛高涨,展示成果时,学生争得面红耳赤,回答问题有理有据,能充分理解课文内涵,并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表述清晰流
畅。采用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潮。方法之二是评选优秀个人。条件是:讨论交流时能带动本组成员全员参与,展示交流时踊跃抢答问题,个人检测成绩突出,小组平均成绩突出。这样在形成了学习热潮的前提之下,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个人,以此再带动全班同学。
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进步,虽然教改的路程坎坎坷坷,但我们依然执着前行。
第四篇:新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心得体会
邓远洋
2014年1月10日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心得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二、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和课堂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要在课堂有效的时间与空间里有效地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的组织尤其重要。具体做法是:
1、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起源于新颖的问题、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尽量为学生营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一些相对复杂而灵活的挑战性问题来学习。
2、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学生个人独立探究、学生临时以自愿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等。课堂上,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种形式,也可以几种方式交叉进行,使探究活动更加深入充分。
3、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教师的参与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热情对学生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4、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的首先是促进学生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其次,教师还应鼓励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之间进行对话,并为这种交往、交流提供条件。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好全班学生的交流,使全体学生在演示与观察、表达与倾听、质疑与争论、反驳与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获。
5、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利用评价来有效地组织探究学习。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单独不能解决的、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合作,是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合作。其次,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至少应注意:①、分工明确。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使每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人人都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②、建立机制。必须有意识的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的局面。③、适时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干扰因素相对增多,教师要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四、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第五篇:乐高教学《飞机》课堂教学反思
《飞机》教学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单纯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践性的探究活动重新构建知识。科学课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小学六年级科学课第三单元”能量“,第五课《神奇的小电动机》是一节既有趣又有挑战性的内容。由于以往没有具体的案例和实验器材供学生去操作和体验,我们在上这节课时,都是通过播放视频,或者教具演示等手段来进行,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体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
《飞机》一课,我利用乐高WeDo套装作为课堂操作器材,运用乐高”4C“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搭建一架装有电动机的飞机模型,编写一段依据倾斜传感器的倾斜方向控制电动机转速的电脑程序,来体验电动机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目标是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从教学实施过程和学习效果来看,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以下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情景设计
在联系阶段,我虚构了一个故事情节:飞行员Max送来了一个求助邮包,邮包里有一架飞机和一段视频。通过观看动画视频,引出Max的求救任务:设计一架飞机,飞机螺旋桨的转速可以根据飞机的倾斜方向变化,当飞机平飞时螺旋桨的转速比较适中,当飞机头部斜向上时,螺旋桨的转速降低,当飞机头部斜向下时,螺旋桨的转速增加。解决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应对实际生活中的挑战。帮助别人解决难题,更能让学生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自身价值。
但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进入情境角色较慢,部分原因是我的表演激情还不够,邮包道具不够真实。以后我应提高个人的课堂表现能力,准备更好的教学资源,创设更真实的联系情境。
任务实施
在建构阶段,我以三人小组合作形式,开展基于情境下的任务学习。在分组安排时,我有意识地以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为标准,合理组配小组成员,尽量使每个小组的能力均匀分布,让每个小组成员能各施其职,各有发展。
通过小组协作,学生不断优化飞机模型的结构,测试编写好的每一段程序;通过交流、对比、测试,不断反思,逐步建构新知识。在建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寻找新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正是乐高教学建构与反思的双螺旋上升过程,在建构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建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做得好的方面,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在引导学生完成任务时,某个小组的学生太过依赖于我的直接指导,连基本的简单的搭建问题都要反复提问,如果继续蔓延,就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动性。因此,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采用问题引导和反面举例对比的方式,通过有效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解决方法,锻炼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在学生建构过程中,我应随时观察各组学生的合作情况,适时了解各组的任务进度,及时发现和指出问题,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任务。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再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平时的学习应有更广泛的知识涉猎和储备。
形成评价
在反思阶段,我制定了三个维度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并且参考了21世纪学生技能要求,制定了多元评价指标,能够全方位对每一个学生开展评价,充分体现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自评表中还设置”我的收获“,让学生进一步总结、回顾与反思。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没能在课堂上对各小组的表现一一点评。学生在课堂上填写的评价可能停于表面,评价数据也只能在课后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因此我认为这个过程可以放到课后来完成,但是老师一定要及时回收评价表,并且完成对每个学生的评价,然后再将评价表发回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组员、以及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再结合自我评价,做出一个比较客观的综合评价。
今后还可以利用百会网实现即时的在线评价,老师和学生可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在线自评、他评或留言,提高评价信息来回的效率。
鼓励创新
在”延续“阶段,我设置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飞机降落后怎么样才能准确地到达一定的位置就停下来?这就促使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研究,继续编程和调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既与本节课的学习主题相关,又比本节课的任务更深一层,让学生在延续学习中,不仅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还掌握了新的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准备。
总的来说,本节课我采用乐高4C教学方法,引入乐高WeDo机器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电动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反思质疑,学会探索创新,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和快乐。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改进不足之处,严格依据课程标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相互倾听、相互质疑、相互交流、思维相互碰撞,在实验中合作、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
这是科学课的追求,也是所有课堂教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