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小-聚集核心素养努力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生态
聚焦学科核心素养 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新生态 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 戴赛男
如今,深化课程改革,必须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相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将学生视为完整的生命个体,关注个体成长所需的必备素质和核心能力。因而,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过程中聚焦本学科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生态。
第一、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确定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我们的课堂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时刻体现对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关注,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学科教学中,这是构建课堂新生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在学科内容的选择、目标的设立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落实,从学科特定内容出发,寻找到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点、触发点、落实点。如在《生活面面观》的设计中,我们可考虑结合“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要求,认真研究,梳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社会责任到身心健康的培养,从学会学习的能力到实践创新的能力都进行了认真的条分缕析,充分体现授课教师对于教材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所教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共通价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单元内容的具体价值的准确把握。教学中,我们应充分着眼于《道德与法治》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每项学习活动的设计中引导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学科核心目标,明确每项活动设计的意图与指向,帮助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从而为成为“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的珍爱生命的人”
第二、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课堂的合作交流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指导与要求,能更好地使学习成为一种合作关系,通过人际交往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过程,它更有利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即实现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的能力。
对于合作学习的重视,我们应深入地思考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效度。众所周知,《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应引导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而小组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合作学习时,我们应特别注意对合作学习的目的任务的要求、对小组的分工合作、职责的指导,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达到让每一个学生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学习与能力的提高,使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质量也影响着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我们的课堂应充分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时空,让学生的认识从自己学习体验感悟出来,从实践中体验出来的,更好地引发个体与群体思维碰撞。这样,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出了动态的生命活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在《出行巧安排》中,可以事前让学生调查了解到目的地的基本交通情况,课堂上,再让学生小组交流分析出所选各个交通工具的特点,通过小组评价提高认知。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更善于抓住学生交流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因为这些资源往往是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及时加以利用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存在差异,教师要抓住不同进行施教的特定时机,选好触发学生心泉腾涌的着力点。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当学生思想升华的催化剂。我们应坚信只有生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后得到的交流,才会成为更为美丽的涟漪和火花,才能让孩子们有更为深刻的思维交流与智慧碰撞,有更为精彩的感悟传达与体验分享,才能成就更有效度的课堂。
第三、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探究
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源在于主体与道德环境的积极的交互作用──活动或实践。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更多的采用调查研究、参观访问、角色扮演、讨论辨析等方法,这一改变,也更好地体现了对“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而我们的教学则更应该以学生的“学”的活动展开,各环节的安排都尽可能以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基础。课堂上学生们能经过充分的自学理解,提出问题,在课堂中通过交流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经历着知识的发现、验证,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与周围的人、事、物发生着实际的接触,从而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积累了经验和智慧,获得了对自我、对世界、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
如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的《出行巧安排》一课时,教师可紧紧把握学生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巧妙地设计了“获取出行信息,安排出行工具”,“筛选旅行信息,优化出行方案”两个活动。活动初,以即将开业的上海迪士尼乐园这个热点话题为契机,创设出行情景,学生在情境中,初步提取相关旅行信息,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选择他们认为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当学生的初次计划不够完善时,老师可巧妙地引导学生开展了第二个活动,将学生容易忽略掉的出行因素用锦囊的方式出示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在各种旅行信息中,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筛选出所需信息。然后再通过“发布会”的方式,学生在交流和激辩中,相互填补信息的空白,完善旅行信息,最终选择出合适交通工具。这样的体验探究,由学生自我梳理、自我总结,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点滴智慧汇集成今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在体验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应注意适度---即适时的动静交替,在设计体验学习活动时,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性的设计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既要有角色表演、歌舞表演、情境再现等让学生动起来的活动,又要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讲授、欣赏、讨论、交流等让学生的身体静下来的活动。其次,活动的设计还应有“效度”---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环节,做到“以生为本”。同时,活动的设计更应有“梯度”,为了达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老师们设计的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应该先易后难,前一个活动是后一个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活动是前一个活动的提高和升华。
第四、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应更善于整合课程资源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体现综合性品质的“素养”,强调的是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强调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因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则应立足于学生身边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从单一走向丰富,由单向走向综合,更好地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即关注学生的生活发展这条”主线”,善于整合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去选点,组织教学内容;从而达到“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丰富课程的内涵,采用“特定学习方式”集结“最能体现本学科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关键性要素”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如《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一课中,可以通过上课前和学生们一起从生活中收集信息,了解学情,再通过了解学生所好和所需,重点将傣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土家族、维吾尔族列为学习的重点,收集资料,给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资料包,再通过小组学习,展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展示各自喜欢的民族舞蹈、介绍感兴趣的民族节日和民族特色住宅,这样的活动横跨多个学科的知识,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中感受着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多彩,体会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勤劳。让学生在体验中亲历,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不局限学科,不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上,有视频、实物、图片、书本,有专业知识的人士、甚至听课的老师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堂学习的资源;在学习形式的开发上,小组体验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的文化活动、少先队主题教育、亲子活动等都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良好载体。课程不仅仅只是各科的教科书,还是体验、经历等等,因此教学不只是在课堂,还可以在课外。只有课内外的充分结合才能彰显出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各学科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协同。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把“学科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真正“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匠心独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去粉饰、表真情、除平淡、显生机,真正使《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出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全面地发展,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
第二篇: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关键词
道德品质
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
心理健康
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
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意识
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国家观念、开放意识、世界眼光
政治认同
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文化自信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兴国之魂
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人生价值
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
: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
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摘 要]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章在阐释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以《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6-0060-02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的指向将回归学生主体。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基于这一变化,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学科基本价值的追求,树立大教育观,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科教学”向“课程整合”转变,“单向输出”向“互动共享”转变,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获得深度体验与探究,从而实现“传授知识”向“养成素养”的转变,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一、核心素养内涵阐述
1.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基于综合视角,将学生核心素养细化为六大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人文底蕴主要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科学精神主要指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学会学习一般包含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健康生活又细化为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责任担当是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实践创新即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
2.核心素养本质
对核心素养内涵的把握,需要教师厘清几个基本认识,从本质上把握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同于全面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是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是突出全面素养中的关键少数;核心素养不单是个体需求,学生核心素养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体需求,还要满足社会需求,体现出时代性的特点;核心素养不是基础素养,它是基于提升学生竞争力的高级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及思考
本文以《合理利用网络》一课为例,简要阐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
1.树立大教育观,实现“学科教学”向“课程整合”的转变
学生核心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它包括人文底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树立大教育观,突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科教学的疆界,实现“学科教学”向“课程整合”的转变,将之与初中历史、语文、地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网络》一课在导入时,我先从交流网络知识入手。
活动一:秀秀吧
调动初中信息技术课所学到的知识,再结合自己或者他人的上网经历,畅谈自己对网络知识的认识。
活动二:故事汇
读下面一段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小故事,重新说说你对网络的认识。
小泉从小学四年级年就开始迷恋上网,平时泡在网吧里整天痴迷于玩《传奇》《星际》等游戏,他渐渐不愿上学,也不愿与其他同学来往。几天前,小泉独自一人去外婆家过周末,但外婆一直未见其到家,打他的手机也打不通。就在准备向派出所报案时,小泉回来了。原来他一直“泡”在网吧,直到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才想到回家,他在网吧里连续玩了1天1夜……此后,小泉不愿?c人交流,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本环节设计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世界、对人们生活产生的积极影响,强化学生信息化素养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强化学习体验,实现“传授知识”向“养成素养”转变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要重新审视课程教学,把握课堂教学的新价值取向,从关注“知识”向关注“求知者”转变,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体验,改变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现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向学生核心素养转变,革新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
为了强化学生学习体验,我组织学生围绕如何利用网络这个主题开展了一次课堂辩论,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在课堂辩论之前,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资料,作为自己一方的佐证。
活动三:谁与争锋
围绕如何运用网络,正方、反方各自确立观点,并充分利用搜集到的资料作为佐证,做到有理有据。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地介入加以引导: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我们一定要避免这些现象,学会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通过这一活动环节,学生在利用网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增强了对网络的感性认识,切身感受到网络的正面价值。同时,在双方辩论的过程中,网络的利与弊被暴露无遗,强化学生对网络两面性的认识。学生在收集资料时必然会接触到多种案例,拓展视野,获得丰富体验,促进素养提升。
3.突出学生主体,实现“单向输出”向“互动共享”转变
在传统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单向输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性,学生的课堂话语权被剥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实现师生角色归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构建生本课堂、开放课堂,深层次推动师生、生生学习互动。
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活动四:智慧树
作为一名中学生,如何才能做到合理运用网络,从而更好地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划动你们的智慧之桨,让思维的碰碰船碰撞起来,写下你们小组的智慧结晶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很快形成共识:要有目的性,确定上网干什么;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做到张弛有度;杜绝上网吧,要学会信息取舍,“学生不宜”的网站,不要进去,即使不小心进去了,也应立刻离开。学会自我保护,不要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不要与尚未谋面的网友见面,见面也必须在父母的同意和护送下,或与自己的长辈结伴而行等。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加强观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促进者,推动学生进行更广泛的思维互动,力求形成全面、科学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科学上网、健康上网。
最后,为了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我又设计了漂流瓶环节。
活动五:漂流瓶
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你们知道了如何健康、科学地运用网络。课后让我们将本课学到的知识拟写成一个倡议,利用信息技术课,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帮助下告诉人们如何合理运用网络,让充满智慧、凝聚爱心的漂流瓶动起来。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进一步增强教学主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归还学生学习自主权,加强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的深度体验与探究,促进学生个体发展,提升学生社会适应性。
(特约编辑 斯 陌)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
自从教育教学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我国一直本着以核心素养提升为目的的教学,因此为了使课堂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精神更好的贯彻,体现我国新改革的教学理念,相关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寻求改革新方法。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必须转变现有方式并且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
一、以课程标准为大纲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师对课本的了解决定了学生在日后上课时吸收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更为方便的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这些受益一生的思想渗透于学生思想之中。就如同课文中:“成长中的我”,从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以及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等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参考各方资料与方法,不断深入研究,从
而便于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和渗透知识。
二、以学Th自我为主体
以往到应试教育都是以教师为主,而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是否真正学习并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不能促进学生到全面发展,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把学生当成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的问题,制定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来充分确保学生真正的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回归,同样也是教学上的根本。例如,学到“诚实守信”时,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感受到了说谎话的痛苦与歉意。这时教师应该学会适时的延伸话题,例如给学生出了一道题:小明的奶奶得了很严重的病,当他去医院看奶奶的时候,应该怎么跟奶奶说呢?这时当有同学说:“我们应该如实告诉奶奶她得了重病”。就可以引导同学学习运用“善意的谎言”。以此让学生们明白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不好的,“善意的谎言”是可取的。诸如此类,当教师明白通过学生自我的思考探索来理解课程的实质,那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所以教师在以后只需要提供生活案例、真实情景等教学辅助工具,只通过零星的指引和点播,其余让学生自己探索,以此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发散性思维,真正实现育人之目的。
三、以Th活实例为常态
从举例想象到真实情景,可以使教学过程主题明确,逻
辑严密,结构完整。如果这种教学方法一旦得到普及,那对于学生的逻辑性等方面会大有益处。比如在某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红绿灯问题时,由于小学生对于交通知识的了解较为浅薄,因此老师可让同学们回忆上次一起去春游的场景,让学生自己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之中。之后再课本中的问题一一带入到这个情境中,使同学们身临其境的体会这件事情,通过生活真实案例让学生意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之中。
《道德与法治》课本的编写,渗透在儿童的生活的各方面,与生活分离的纯粹道德是不存在的,就像人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是一样的。良好品质的形成来源于从小的培养,并且以越细腻越充分的例子去影响他们,她们的道德体悟就会越高越透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发现学生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感知活动的生动形象,会使学生的领悟更为清晰。如:课本中“我们小点声”,就从走进班级学校产生的噪音入手,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或者是把在教室里、在图书馆里产生噪音的具体情况展示给学生们看,让他们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的学生说:太吵了,什么也听不见!有的说:我书都看不下去,心里被吵的很烦躁!老师:是的,我们在公共场所,哪怕产生极小的噪音,都会对别人产生影响,即使我们不这么以为。所以我们在公共场合应该怎么去做呢?有的学生说: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喧哗;有的同学说:如果有话说,就小声点说轻声说话,不要影响到别人。而这样的情境设计,有益于学生培养意识
规则和道德感知。
四、结语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分辨分析,制作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和目标,因此才能更好地对传达知识给学生,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教育者需积极探索教学的转变方式,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由“教学”向“教育”转变,“教师”向“学生”转变,由“模拟”情境向“生活实例”转变,由“复杂枯燥”
向“简单体验”转变。这样,才能促使道德与法治更好辅助教学,更好地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第五篇:李云静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勐先镇初级中学
李云静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和品德养成的重要基石,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立德树人,创设教学情境,设定学习目标,回归课堂本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
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基于《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编写的道德与法治课教材开始进入教学实践。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如何让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落地生根,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教学快乐,彰显学科教学的特色与魅力,笔者认为:
一、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应该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最有可能变成教育工作的能手。”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关键在教师。身教重于言教,要落实“核心素养”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自身学科专业素养,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打铁先要自身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素养,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生表率。
二、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而积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的指导、同学间的交流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范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由此判断学生的行为动机、观察学生的思维养成,最终引领学生实现学科所要达到的核心素养。比如针对网络上热议的“老年人跌倒该不该扶”的问题,教师可以创设情
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分析各类现象的成因,对于这些行为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启示。学生会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了法制观念,提升了公民素养。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这就是真实情境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他们贴近生活,容易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发共鸣,自然在认知的形成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只要是和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实际,或是社会上的热点现象,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帮助学生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形成正确认知,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认识,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科学设定学习目标,明确素养培育方向
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学习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达成点。因此,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方向性的错误。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学科目标、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而细致。比如粤教版七年级《2.3绿色上网》这一课时,要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将本课所涵盖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确定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初步形成对网络、网络交往以及使用网络语言的看法,了解网络的特点,初步感受网络的两面性。【能力目标】学会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提升客观看待问题、辩证分析问题、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抵制网络不良诱惑的能力,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辨别能力,在网络交往中保护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成理性看待网络的意识,初步培养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三维目标的设定,从表及里,形成的是对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培养体系,学生可以从身边或自己经历的事去理解教材知识,从而树立并形成真正的技能与素养。
四、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体系,回归课堂本真。核心素养的培养应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只有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本真,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也是学生自身知识增长、能力提高、情感升华、全面发展的主体。只有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运用,才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核心素养培养的共识。道德与法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核心素养也随之进一步深化。
总之,学生是充满创造力的群体,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的进取。培育核心素养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不断地反思、总结、学习、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凤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2]单盈盈.利用生活化素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36-37.[3]陶健.浅议思想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中学政史地.2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