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2 23:2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

(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在线的家长会

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方式)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

(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情境资源共享 问提呈现工具 资源操作展示 信息加工工具 自我 评测工具 信息技术应用 个案情境 提出问提 思考探索 意义建构 自我评价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主题/目标 网站 资源 课件 资源 素材 资源

网络环境/资源共享/创作工具 调查

分组活动(角色扮演、竞争、设计„„等)形成/展示作品 意义建构 评价作品 创作作品

(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网页1 网页2 网页3 协作成员的活动

环绕主题,收集资料,制作网页,互相观看,发表意见,总结体会,成员1 网页评比 成员2(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

把教材内容相关文本、图形、动态资料结构化处理

扩展性学习素材/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学习工具(字典、辞典、仿真实验等)专题学习网页 结构化知识展示 扩展性学习资源 学习成果展示 网上评议讨论

发表意见和讨论区域 作品展示和自我介绍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

导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答案要点:(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

(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⑶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

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

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⑴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⑵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

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理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有不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不同学生的智力展示、开展专题性作业)

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到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例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理解自答(教学理论)

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理解自答

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⑴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⑵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⑶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⑷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举教学实例说明

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辩、行),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1)“博学之”,“博学”,广泛地学习。“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动词“学”的对象。以下四句的“之”字,分别泛指动词“问”、“思”、“辨”、“行”的对象。(2)“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

(3)“慎思”,慎重地考虑。

(4)“明辨”,明确地分辨。

(5)“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都由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此题可上网了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

杜威是一位在西方世界中被称为大师的著名学者,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世界的一部教育名著。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末产生于社会急剧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美国,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学校在社会改良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是其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同时,杜威又从经验论哲学观点和机能主义、本能论心理学观点出发,突出了教育的“儿童方面”。他力图把这二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从而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要求把社会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过程都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儿童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儿童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杜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引导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教育。杜威所有这些论述中,既有谬误,也有合理的因素,因此他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教育史上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一、教学理论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 带*号为选学模块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

(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v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v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v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v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v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v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v在线的家长会

v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自答 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第二篇: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试题

一、教学理论部分

一、教学理论部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中规定小学信息技术技术内容有几个模块?那些是必学部分?那些是选学部分?

带*号为选学模块

模块一 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 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

(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

(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

模块三 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

(2)图形的制作。

(3)图形的着色。

(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

模块四 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

(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 网络的简单应用

(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

(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 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

(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3、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答案要点:(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4、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教材仍然是学生自主阅读学习的基本文本,阅读教材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我们不能也不应该放弃它。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把教材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环境、学习者的原有知识能力,拓展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行为是教师的基本技能。

5、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6、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建立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答案要点:(1)结合教学实践,说一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具体作法。(2)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为基础;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体验”中;(3)安排多元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等。

7、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如何利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 答案要点:OFFICE教学中WORD的学习与POWERPOINT的学习等。

8、举例说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与动作技能的发展? 答案要点:信息技术课是以学生操作技能(动作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科,但操作技能学习决不是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全部学习内容,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结合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答案要点:(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要点:(1)首先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并制定明确、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2)学情的分析,了解所教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优化教学内容,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难度和学习方式。(3)撰写教学设计,精心设计弹性教学预案(4)选择恰当有效的教与学方式(5)准备课程的教学资源(硬件及教学软件、文本资源、数字化资源)。

1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答案要点:(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1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电子档案袋(包、文件夹)的方法?

答案要点: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地保存和评价学生的电子学习作品、典型项目作业的学生成长性、反思性的评价方式。方式可以是基于档案袋采用数据库、超级链接、简单的数据包、文件夹等。可以举例说明。

13、简述在数字化的学习三要素?

答案要点:(1)数字化的学习环境(2)数字化的学习资源(3)数字化的学习方式。

14、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方面的特性? 答案要点:

(1)学习内容获取的随意性(2)学习内容探究的多层次性(3)学习内容的实效性(4)学习内容的可加工性(5)学习内容的可再生性

15、信息化学习资源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处理数字化:是指将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经过转换器抽样量化由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的可靠性远比模拟信号高,对它的纠错处理也容易实现。

(2)存储海量化、管理智能化:信息化资源一般包括大量视、音频数据,需要海量的存储设备,一般是大容量的磁盘阵列或者光盘库,通过大型数据库管理,可以实现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3)显示多媒体化:这是指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存储、传输、处理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如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等。这与传统的单纯用文字或图片处理信息资源的方式相比,要丰富得多。

(4)超媒体非线性组织:信息化学习资源采用超媒体技术构建,支持文本、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并采用超文本的方式组织信息,非常适合表现非线性的网状知识,非常适合人脑的认知思维方式,也有利于有效地组织教学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

(5)传输网络化: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传输,学习者可以在任何一台上网的计算机上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6)交互性: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也是有别于传统信息交流媒体的主要特点之一。传统信息交流媒体只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而交互性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则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16、信息化的学习方式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理解后简答即可

(1)数字化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和资源的获取具有随意性

事实上只要网络系统具有较理想的带宽,学生和教师就能够在网络和资源库上获得所需的课程内容和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不受到时空和传递呈现方式的限制,通过多种设备,使用各种学习的平台获得高质量课程相关信息,可以实现随意的信息的传送、接收、共享、组织和储存。

(2)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实效性

通过数字化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当前国内、国际现实世界中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并融入课程之中,让学习者进行讨论和利用。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信息利用,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知识和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

(3)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探究具有多层次性

数字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把数字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内容,对相同的学科主题内容,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探索。

(4)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操纵性

数字化学习过程,既把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又利用共享的数字化资源融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些数字化学习内容能够被评价、被修改和再生产,它允许学生和教师用多种先进的数字信息处理方式对它进行运用和再创造。

(5)数字化学习使课程学习内容具有可再生性

经数字化处理的课程学习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采用新颖熟练的数字化加工方法,进行知识的整合、再创造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成果。数字化学习的可再生性,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1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学校网络环境建设问题)

18、如何设计一体化的信息技术校园环境?(FTP、校园网络、视频点播、电子课件点播)

(1)通过创建学校的FTP系统,实现资源共享

v 通过网络实现学校内优质资源的共享 v通过网络教师布置和修改作业、网上习题

(2)创建学校和班级的网站(网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学生交流的平台

v网上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通知等)v网上布置作业、练习题(拓展时间和空间)

v通过网上的论坛、邮件、视频(UC、QQ群)等手段实现与学生和家长交流的平台

v在线的学业辅导(英语学科的在线辅导)v在线的家长会

v业余时间的网上活动(具有研究性质的活动、文艺活动)

19、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FTP手段实现校园内教育资源的共享?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0、请你设想一下,如何用班级网页实现班级内课堂教学的补充?

参考上题,结合本校的情况

21、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自答

答案要点:(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2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

理解后简答即可

(1)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学策略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v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v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2)指导学生适应信息技术环境,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学习的教学策略

a)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b)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c)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3)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认知实践活动的活动性教学策略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竞赛等活动形式,完成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方式)

v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习通过实验、制作、操作等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几何画版)(powerpoint中统计图来学习数学中的统计)

v 运用信息化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v 利用信息资源,创设开放的课外环境,拓展学生知识面

2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哪三种模式?

v 参照模式图形理解简答

v(1)基于课堂讲授型的“情境探究”模式

课程教学过程

(2)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3)基于英特网的校际远程协作学习

(4)基于专题学习网页开发型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25、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26、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二者有什么关系?(1)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

(2)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便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不是强迫性课程,它始终离不开学生的自我建构。研究性课程的运行与它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课程。

27、简述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计教学流程。

28、研究性学习中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在哪里?选题的教学策略?

课题研究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的核心是课题研究,即模仿或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资料搜集等手段,收集大量的研究资料或事实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方法研究方法,对课题展开研究,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

选题策略:(1)注意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2)注意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3)注意与现代科学发展相联系。

29、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评价原则:(1)过程性原则(2)真实性原则(3)灵活性原则(4)激励性原则(5)发展性原则 评价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法a学生自我评价b学生互评c小组评价(2)发展性评价方法:电子档案袋(3)总结性的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

30、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webquert)的教学设计包括哪几部分?请你例举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说明webquert(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步骤。q 导言(Introduction)q 任务(Task)q 过程(Process)q 资源(Resources)q 评估(Evaluation)q 结论(Conclusion)

32、用框图的形式描述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答案:24题的一部分。

3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34、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理解在使用INTERNET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中教师“把关人”的作用?

答案要点:(1)互联网资源是现代教育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容广泛而且丰富地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2)但网上资源良莠不齐,需要教师充当“把关人”的作用,把学生教学所需要的网址等优质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3)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新课程理论)

35、建构主义有哪四方面的核心要素?

理解后简答即可

学习情境、教学资源、会话交流、知识建构

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⑴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

⑵ 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⑶ 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比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⑷ 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36、新课程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变化?

高度概括地说就是自主、合作、创新。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过去的课堂是老师控制学生学什么,什么时间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这种过度控制压抑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美好体验。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

所谓创新就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总是试着无能为力改变,所以创新、探究和发展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的人格是不完善的。

37、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38、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什么强调综合课程的重要性?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分科课程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具有以下优点:(1)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是学生简捷有效地获取学科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2)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科尖端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科技的发展(3)有助于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分科课程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容易导致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

39、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多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40、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这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解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以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4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理解后简答即可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教学。⑴交往的本质属性——主体性

交往是主体的生存状态与活动方式,有交往的主体,才有交往的行为,才能构成为交往活动。处于教学交往中的师与生应该是教学过程共同的主体,他们之间不是施教与受教、改造与被改造的单一对象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我与你”的意义存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与生人格上独立,关系上平等,活动上自主,教学上民主。有了师与生,特别是学生主体的定位,交往的双方才能相互尊重,互相作用,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朋友。交往的主体性的发挥才能真正体现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⑵交往的准则——相互理解

理解是交往的“生态条件”,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没有理解,人的交往就会萎缩。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或说教,而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交往的文化,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意义的创生离不开师与生的共同努力与相互配合。相互理解才能清除长期统治教坛的“师道尊严”的无形屏障,使彼此走向对方的内心世界,使师与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交往的相互理解属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教学是交往的特殊存在形式,交往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本质。用“教学交往”观审视教学过程,并以此构建共同主体的师生关系,将传统的教学改造为平等、民主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创生的教学,促进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学,这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和理想追求。

42、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性(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43、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将发生哪些变化?

⑴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重观点,这显然是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宗旨紧密相吻合的。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展开他们的学习。教师必须保证学习活动和学习内容保持平衡。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师应认识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⑵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为使学生的意义建构更为有效,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3)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面对认知复杂的真实世界的情境,并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新的认识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新课程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维果斯基提出的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

44、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第一,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教学要有“对象”意识,不能“唱独脚戏”,因为离开了“学”,也就无所谓“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种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语文、数学等)的发展。第二,关注教学效益。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既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

第三,关注教学的可测性。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应尽可能使目标具有可测性,教学完结时,能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实施测量。当然,不能简单地说“可量化”的教学就是好的、科学的教学。有效教学既反对拒绝量化,也反对过于量化。应该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综合起来,全面体现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教师的教学成绩。

第四,关注教学反思。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45、简单描述多元智能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推崇的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Howard 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尽管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各有差异,但只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结合和运用,就能完成不同的工作及解决不同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多元智力的个体,而不理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都有不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而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如果考虑学生个人的强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多元智能,即八大智能,代表了每个人所具有的八种不同的能力,分别为: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智能。

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了解学生(2)从事项目学习或研究(不同学生的智力展示、开展专题性作业)

46、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首先是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丰富的智力生活的背景,就是创造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自由表现的学习情境,一个相互支持、互相欣赏、彼此接纳的和谐氛围,学生可以率真地袒露自己的心扉,表现出最本真的一面。这样的氛围当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是学生实质性的参与了教学过程,包括:⑴师生之间要为实现教学的目标去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商讨以达成一个共识,即我们为什么学这个内容,学习这个内容对学生本身成长有哪些意义。⑵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探究一个公式或是一个原理的由来。⑶最后反思总结学习后还有什么困惑和问题需要进上步的探索。

另外,学生是否有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潜能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

47、新课程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发展性评价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以被评价者的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

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指明了被评价者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要充分考虑被评价者的实际情况。发展性评价将着眼点放在被评价者的未来,包括大众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需要。

(2)对被评价者的发展特征的描述和发展水平的认定甚至到进行必要的选拔,其目的都是为了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后继发展。

评价过程中,对被评价者现状的描述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如果涉及到要通过评等级甚至是选拔(例如选拔班干部)去认定某种特征,也必须是被评价者认可的,只用于使被评价者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应具有“高利害性”。

(3)注重过程评价。

发展性评价强调收集并保存表明被评价者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呈现和分析能够形成对被评价者发展变化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给予被评价者激励或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4)关注个体差异。

个体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被评价者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被评价者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5)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 :评价者应该是参与活动的全体对象的代表。以评价学生的某次学习活动为例,评价者应该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领导和其他与该学习活动有关的人。

48、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1)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2)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3)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49、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1)在传统教学中,媒体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2)在新课程中,媒体除了具有帮助教师向传授知识的工具外,更是创设情境的工具。(3)更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数字化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工具。50、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有哪些方法?  情境的创设的方法  教师的范例  两种效果的对比  小故事

 真实的事件(学校运动会、班报) 情境创设的形式:

 课件、教师的讲、学生的谈、故事等  情境创设的注意事项  情境要有连续性,最好不要用互不相干的情境应用于各个小任务,这样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 情境的创设应简单而实用,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如:文章的编辑一课,可以采用两篇文章比较,让学生分析哪一篇更好、为什么好,进而教学生如何让文章更漂亮。 导趣要真实可信。

 情境的创设要适合儿童生活经验,不切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养成了说假话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51、如何理解“要让学生有一盆水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找水吃的方法”?(或者是如何理解教学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多向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科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是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有机结合的过程,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也是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积极思维的结果。这里“教”是条件,“学”是关键。从认知程序看,教师是从整体到局部,而学生是从局部到整体,教学过程正是在新知识这个认知连接点上实现认知的转化,即由教变学的转化。在新知学习过程中,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这是主动学习的实质性的环节。不是教师直接讲授或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思路、途径和方法。学生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在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知识清单”;确定搜集知识信息的渠道、途径和方法;搜集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处理;利用知识和信息解决提出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二要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这是主动学习的拓展性的环节。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探索的学习成果,批判性地考察所提出的各种理论、观点、假说、思路、方法等,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是形成学生表现、交往、评价、批判能力的重要环节。要给学生留出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在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要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52、如何理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时促进学生有目地的学习,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 理解自答

53、如何理解“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所谓有法,即指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所谓无法,即指因教学科目、教学对象、目标要求不同,而灵活地选用教学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因而对任何好的教学法都不能完全照搬,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吸取合理的思想和有效的成分,创立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要固守一两种教学方法,而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材、因人施教是教学方法的唯一出发点。

“教学有法无定法”这里的前一个“法”指的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好的“度”或者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法”所确定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普遍性原则,“无定法”体现的是教学过程中的个性化特征。

54、教学设计中一般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简述)

在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中,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构成。教学设计的五大基本要素。

⑴ 从学习的需求分析开始,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期望水平之间的差距。这样以解决“为什么”及“学什么”和“教什么”的问题。

⑵ 教师需要分析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进行学生特征分析,考虑课程、单元及课时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考察学生在进行学习之前,关于学习内容具有什么知识和技能,即对学生初始能力的评定,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态度。

⑶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应该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

⑷ 确定教学策略,考虑如何实现学习目标或教学目标的途径,解决“怎么学”和“怎么教”的问题,其中应考虑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资源。

⑸ 对学和教的行为做出评价,在行为评价时,一方面要以目标为标准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评价提供了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对模式中所有步骤作重新审查,特别应检验目标和策略方面的决定。

55、分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异同?  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中心,教师是主动,教师利用讲解,媒体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对象。 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

 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

 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结构

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意义建构主动建构者。

 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

 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主动认知工具。

56、什么是“最近发展区”?简述“最近发展区”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举教学实例说明

57、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包括哪些内容?如何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知觉记忆思维 非智力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性格

发挥多媒体和网络优势,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优化师生关系,建立互敬互爱、平等的师生关系

58、中国古代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论(学、行)、三阶段论(学、行、思)、四阶段论(学、思、行、习)和五阶段论(学、问、思、辩、行),其中五阶段论最为典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请解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含义。

(1)“博学之”,“博学”,广泛地学习。“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动词“学”的对象。以下四句的“之”字,分别泛指动词“问”、“思”、“辨”、“行”的对象。

(2)“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

(3)“慎思”,慎重地考虑。

(4)“明辨”,明确地分辨。

(5)“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59、请回答“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都由谁?他们的主张是什么?

此题可上网了解“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60、简单介绍杜威及其在教学中的主张。

杜威是一位在西方世界中被称为大师的著名学者,其教育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现代世界的一部教育名著。他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末产生于社会急剧发展、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美国,目的在于改造旧学校,使学校在社会改良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杜威强调教育的“社会方面”,是其教育理论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同时,杜威又从经验论哲学观点和机能主义、本能论心理学观点出发,突出了教育的“儿童方面”。他力图把这二个方面综合起来讨论,从而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等主张;要求把社会的需要、儿童的发展以及教育的过程都作为教育的目的;强调课程、教材、教法都必须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并充分顾及儿童的特点和兴趣,鼓励儿童从活动中进行发现式的学习。杜威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把儿童的兴趣和活动引导到合乎社会要求的轨道上来,使他们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儿童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儿童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教育。杜威所有这些论述中,既有谬误,也有合理的因素,因此他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对于教育史上这样一位影响巨大的人物,我们应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

第五套: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试题

一、填空题。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

2、课时安排: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3、课程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分为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模块七(LOGO绘图)。

4、信息技术课中设计的任务主要以(典型作品设计)和(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为主。

5、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6、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7、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二、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认识、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2、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B)。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3、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4、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三、简答题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熟悉学生学习和教学等相关软件的使用;教师学习能力强,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并对新生事物快速的做出响应;教师表达能力强,能够在课堂中能够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教师写作能力强,能够通过文字,记录、提炼教学经验;与学生、同事沟通能力强,能够借助信息化手段,高效地同他人进行实质的沟通;协作能力强,在信息化社会中,能够与他人协作完成大型任务。

3、如何关注课堂中学生的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答: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到合适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给予专门辅导,使其吃饱吃好,早日成才。

4、简述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学生特点选择使用。

5、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答:(1)强调评价对教学的激励、诊断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2)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实践。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提出了适龄儿童“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体现这一宗旨? 答:在义务教育法中,指明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有“平等的权利”,信息技术课堂中,也要让全体学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要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所以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中,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从而体现出平等接受教育这一要求。

第三篇:第二届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试题及答案

第二届全国语文教师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试题及答案

(共100分)

一、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粳米”中的“粳”读__________。

2、蜀汉后主刘禅的“禅”读_____________。

3、“克敌致胜”中有一个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_______。

4、“乃”的规范笔顺是_______________。

5、“他们鼓励我,祝愿我。望着一张张亲切的面孔,我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这个句子中有一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

6、“毋庸质疑,二手房这块„大蛋糕‟将会成为下一个市场的争夺热点”中有一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

7、“弑”是个古语词,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弑子”的说法是不对的。

8、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应该放在“把”“被”的______面。

9、“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遂吞吴”一联的作者是明朝人__________________。

10、国家技术监督局1996年批准、发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了用《汉语拼音方案》拼写现代汉语的规则。

二、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χ;每题1分,共10分)

1、“相”是个多音字,在“相扑”一词中读xiàng,在“相似”一词中读xiāng。

2、有的词有文白异读,文读一般用于书面,用于复音词和成语中,白读多用于口语中的单音词及少数表示日常生活事物的复音词中。

3、简化字与繁体字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例如“获”是“获”的简化字,也是“檴”的简化字。

4、“冉”的规范笔顺是:竖、横折勾、竖、横、横。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的中的“用心”意为“使用心力”。

6、有的副词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单音节的,如“过”;有的则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双音节的,如“大力”。

7、辨析同义词最重要的方法是从语境中去考察,考察它们可能出现的上下文语境,设想替换的可能性。

8、所有的语义重复都是语病。

9、顿号表示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但并不是所有并列词语之间都要用顿号,如有的并列词语,说的时候中间没有停顿,或停顿很不明显,结构上也无须把它们分开,就不用顿号。

10、全国人大批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也是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馄饨”的“饨”应读______________

A、tun B、tǘn C、dǜn D、dun2、下列词语中,“尽”不读jǐn的是________

A、尽快 B、尽力 C、尽管 D、尽早

3、下列词语中,有儿化韵的是______________

A、孤儿 B、一块儿 C、女儿 D、运动健儿

4、韵母相同的一组字是______________

A、针 臣 深 B、名 民 门 C、碗 往 远 D、般 床 装

5、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__________

A、起伏不定 B、按耐不住 C、无名无分 D、惨无人道

6、下列词语中,词形不规范的是_______________

A、简练 B、告诫 C、茄克 D、刻画

7、横线处能用“声张”的是___________

A、谁来为弱势群体___________正义?

B、沙俄势力在欧洲的___________,引起英国的不安。

C、谁也不能把这件事__________出去。

D、在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中,公众话语权得到_____________。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是___________

A、非典是一种可怕的病,一个人得了病,极容易传染给其他人。

B、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对人的感染。

C、抵抗力不强的人容易感染流行性感冒。

D、他被传染上红眼病了。

9、下列句子中,正确使用了问号的是___________

A、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读好书”的方法有哪些?

B、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与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C、你不是想把这篇课文处理成自读课文吗?

D、盲人在盲道上行走,踩着脚下不同图案的砖块,就可知道到了什么位置?往哪个方向走?

10、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是_____________

A、在大熊星座中飘出一缕神奇的光带。

B、请同学们继续陈述喜欢或者厌恶绿色蝈蝈的原因。

C、我们要看到,公平只能是相对而言的。

D、那一道道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回来了。

四、多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多选或少选不给分)

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脊背(jǐ)、B、木讷(nè)C、矩形(jǜ)D、妊娠(rén)

2、下列地名中,加点字注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四川筠连(jǖn)B、安徽歙县(xī)C、湖南郴州(chēn)D、浙江鄞县(yín)

3、下列四个字中,与“胡”声母相同的是______________

A、符 B、肥 C、欢 D、横

4、下列词语中,___________是轻声词。

A、护士 B、袜子 C、窝头 D、电子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___________

A、息灯 B、诽闻 C、贻笑大方 D、优柔寡断

6、下列句子中,横线处能用“说到”的是__________

A、我们刚才________你了。

B、校长恳切地________:“请大家我为学校的发展提建议。”

C、他_______这里,停顿了一下。

D、“小王也迟到了,怎么没人批评他?”小李愤愤不平地________。

7、下列句子中,“有所”用对了的是________

A、要让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B、只有业主们齐心维权,恣意侵害业主权益的开发商和劣质物业才会有所顾忌。

C、看着女儿有所特长,做父母的真高兴啊。

D、近几年这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8、下列句子中,画线处能用“往往”的是___________

A、希望你暑假以后,_________去看看姥姥。

B、我外甥女放暑假后,_________要在我这儿住上十天半个月的。

C、她很少一个人来看戏,_________跟她丈夫一起来。

D、以后,星期六晚上你要没有事,请__________来这儿玩儿。

9、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____________

A、希望这节课能给各位同学的写作方面带来一点小小的启示。

B、写实和想象作为作文教学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偏颇的。

C、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我想听一听大家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受。

D、学生敏锐的思维以及丰富的知识使教师们又惊又喜。

10、下列规范标准中,与字形有关的是___________

A、《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B、《简化字总表》

C、《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D、《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

五、修改病句(每题4分,共20分)

1、无论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听说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素质值得每一位师生关注。

2、在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的切换过程中,容不得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3、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下,使蒙受冤屈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放下了长期背着的政治包袱。

4、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在语文积累问题上,“积累什么”和“积累多少”,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给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5、阅读的内容只有进入主体的心灵,勾起自己的某种回味,才能喝到“心灵的鸡汤”。

六、作文(共40分,书写、内容各20分)

以下内容任选一项,自拟题目:除诗歌外,体裁不限;1000字左右;请用钢笔在答题纸上书写。

1、许多语文教师普通话不标准,讲课时使用方言,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2、要想让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请 谈谈你是怎样锻炼自己的语言文字基本功的。

3、请介绍一位你最欣赏的、你身边的语文老师。

4、新课程实施以来,你的教学生活有没有什么切实的变化?如果有,请谈谈你对这些 变化的看法;如果没有,也请分析一下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一、填空

1.jīng(阴平)2.shàn(去声)3.制 4.乃(横折折弯勾---撇)

5.祝福6.置疑7.臣杀君、子杀父、下杀上

8.前9.胡寄垣10.《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二、判断1.χ2.χ3.√4.√5.√6.√7.√8.χ9.√10.√

三、单项选择

1.A2.B3.B4.A5.B6.C7.C8.B9.C

10.A

四、多项选择

1.AB2.ACD3.CD4.AB5.CD

6.AC7.ABD8.BC9.BD10.BD

五、修改病句

1、无论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听说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素质值得每一位师生关注。

“师生”改为“教师”

正确:无论是以前的教学大纲还是现在的课程标准,都把听说能力作为一种基本的语文素质,值得每一位教师关注。

2、在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的切换过程中,容不得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

删除“在„„过程中”和“细细品位”或“慢慢咀嚼”

正确:应接不暇的文本与超文本的切换,容不得学生细细品味。

3、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下,使蒙受冤屈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放下了长期背着的政治包袱。

删掉“使”

正确:在他们的辛勤工作下,蒙受冤屈的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放

下了长期背着的政治包袱。

4、这些都让我们感到,在语文积累问题上,“积累什么”和“积累多少”,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给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

“这些都让我们感到”放到“积累多少”之后,同时去掉“较为”,把“答案”改为“标准”

正确:在语文积累问题上,“积累什么”和“积累多少”,这些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给教材编者和语文教师一个明确的答案。

5、阅读的内容只有进入主体的心灵,勾起自己的某种回味,才能喝到“心灵的鸡汤”。

“才能”后添加“使自己”

正确:阅读的内容只有进入主体的心灵,勾起自己的某种回味,才能使自己喝到“心灵的鸡汤”。

第四篇:爱辉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复习范围及参考答案

爱辉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复习范围及参考答案

优秀2009-04-25 19:37阅读288评论1

字号: 大中小

爱辉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复习范围及参考答案

双击自动滚屏

一、信息技术教学理论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问题)

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任务驱动教学中,设置任务要考虑哪些因素?

(1)任务设置的趣味性原则: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2)任务设置的适宜性原则: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任务的设置要适宜学生的原有知识能力,增强成功感。

(3)任务实施过程中的互动性原则: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整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任意识。

3、在信息技术教学,如何使用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应处理好下面两方面的情况:

(1)克服在课堂教学中完全抛弃教材。

(2)克服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进行教学。

4、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1)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发布者:电教信息 发布时间:2008-5-20 阅读:437次

5、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改变单纯以传授计算机技术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的。

(2)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学习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

(3)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4)在信息技术课上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哪几种教学评价策略?

(1)课前的诊断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中采取表现性的评价,开展学生间的自评、互评,提倡参与性的评价。

(3)课后的教师或学生的总结性评价(如作品展示、研究性课题成果的评价)

(4)长期性的评价(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长期开展电子档案袋的方式)。

7、网上教学资源有哪几种类型?

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网站、门户网站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

8、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为课程提供资源,创设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和谐互动的整体。

9、在网络和信息技术及大发展的今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手段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现代科学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环境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

(2)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和学习的空间。

(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什么?

(1)通过整合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通过整合可以有效地改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我生存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整合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问题)

11、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

12、在信息技术课中的研究性问题,教学目标应该重点放到什么方面?

“研究性学习”应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研究性的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13、请分析说明在研究性学习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答案要点:师生是平等的研究者,学习研究活动的共同参与者。教师是研究课题引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

(新课程理论)

14、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其中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属于地方课程范畴。请你结合当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析一下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地方课程的合理性。

答案要点:(1)地方课程是以省为单位的课程设置。(2)每个省、每个地区的硬件环境不同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地方课程具有其合理性。(3)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也要结合每省的实际情况而定。

结合本地区、本校说明

15、如何理解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倡导课堂教学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教与学,都是通过知识与能力来体现的。知识与能力是传统教学合理的内核,是我们应该从传统教学中继承的东西。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是在知识与能力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开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新课程倡导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深层次的开拓。

知识与能力是教学目标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和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三维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不能分割。

16、用新课程的思想,阐述教学结构诸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关系?

(1)教师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平等的关系。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

(2)教材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但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3)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工具,而是帮助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

17、请你说一说传统教学中与新课程教学中,媒体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什么不同?

(1)在传统教学中,媒体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辅助教学工具。

(2)在新课程中,媒体除了具有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外,更是创设情境的工具。

(3)在新课程中,媒体更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和数字化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结合教学实践熟悉以下主要内容:

Word、Excel、Powerpoint、新教材第六册第一单元感受信息技术、第二单元走进Windows、第七册第一单元结识多媒体、第三单元几何画板

三、网络及病毒防护知识

教学中应用到的网络及病毒防护知识

第五篇:幼儿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考试试题

教师基本功大赛理论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姓名

1、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等方面的发展。

2、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的特点。

3、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和()。

4、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

5、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也是其()的重要途径。

6、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人是()。

7、幼儿园应与()、()密切合作,与()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儿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供儿童观察,模仿学习,该教师运用了()A.示范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参观法

2.在有关邻居关系的故事中,某教师让儿童对邻居王阿姨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问:“王阿姨心里怎么想的?有什么感觉?”该教师运用了移情法中的()训练技术。

A.认知提示 B.情绪追忆

C.巩固深化 D.情境表演

3.教师通过利用良好的班级气氛,亲密的师生关系,有安全感的平等发展的集体,让儿童深入其中,从而培养儿童关爱、互助等良好品质,该教师运用了()A.直观形象法 B.参观法 C.环境体验法 D.演示法

4.幼儿园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幼儿园的()A.中期目标 B.近期目标 C.远期目标 D.活动目标

5.在幼儿园实践中某些教师认为幼儿进餐、睡眠、午点等是保育,只有上课才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唯一途径,不注意利用各环节的教育价值,这种做法违反了()

A.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原则 B.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原则 C.尊重儿童原则 D.实践性原则

6.为托儿所婴儿选择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注意事项,正确的描述是()A.婴儿玩具应高档化

B.废旧材料如空纸盒、碎花布等不适合作为托儿所婴儿游戏材料

C.应根据婴儿年龄特点选择玩具

D.给婴儿选择的玩具越小越好

7.对待3岁前婴儿“口吃”现象()A.这是学话初期常见的正常现象不必紧张

B.应强迫孩子再说一遍

C.应反复练习加以矫正

D.应进行心理治疗

8.目前,我国幼儿园办园形式更加灵活,提供节假日临时收托孩子服务,早晚接送孩子服务,根据家长需要安排教师上下班时间等,主要是为了()A.幼儿园创收 B.补偿教育

C.增加幼儿园知名度 D.服务社会

9.对于入园初期适应困难的孩子,幼儿园教师可以()A.要求幼儿严守幼儿园一日生活制度,按时入园离园

B.允许他们上半天,如中午午饭后由家长接回,再逐渐延长在园时间

C.多批评爱哭闹的孩子

D.通知家长接回孩子

10.儿童身高和体重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是()A.出生的第一年 B.3—4岁

C.5—6岁 D.6—10岁

11.“玉不琢,不成器”说的是()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A.遗传因素 B.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和教育 D.生理成熟

12.卢梭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是()

A.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待,把儿童看作教育中的一个积极因素

B.提出了“社会本位论”的儿童观

C.提出了“白板说”

D.为儿童拟定了百科全书式的启蒙教育大纲

13.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按顺序依次是()

A.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

B.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

D.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

14.“儿童中心论”的倡导者是()A.蒙台梭利 B.杜威

C.维果斯基 D.加德纳

15.小明在滑梯上突然被小朋友从后面推了一下,飞快地滑了下来,吓得大声哭叫,下列哪种处理方式最为合理?()A.立刻制止小明哭叫,力图尽快恢复秩序

B.察看小明是否受伤,同时不制止他哭,让他把内心的恐惧发泄一下 C.马上寻找闯祸的小朋友,批评他,以安慰小明 D.旁观

16.认为清末民初中国幼教机构存在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提出幼儿教育应面向大众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雪门 D.张宗麟

17.我国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称为()A教师 B.保育员

C.阿姨 D.保姆

18.关于社区教育的特点,错误的说法是()A.是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B.适应社区需要,服务社区

C.社区教育形式多样

D.社区教育面向该社区内的青少年及儿童

19.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定位于()A.儿童平均发展 B.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C.创造力的培养 D.儿童智力的开发

20.幼儿的完整学习的概念是建立在()基础上的。

A.蒙台梭利教学法 B.皮亚杰认知结构主义

C.戈尔曼的情感智力理论 D.加德纳的多元智力观

21.个体社会化是()

A.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形成的 B.由遗传素质决定的

C.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 D.在社会而不是家庭中进行的

22.有关教育的描述,错误的是()

A.动物界中诸如老猫教幼仔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水等也是教育

B.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活动

C.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具有可控性强等特点

D.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23.学前阶段美的启蒙重在培养儿童()A.美学的知识 B.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C.表现美的技能 D.审美动机

24.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是()A.上课 B.游戏

C.作业 D.户外活动

25.《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寄宿制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3.5小时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 共15分)1儿童观——

2角色游戏——

3教育评价——

四、简答题:(15分)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分为哪几个部分?(7分)

2、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哪几个方面?(8分)

五、论述题:

1、谈一谈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及对教育教学的辅助作用。

2、谈一谈你在教学活动中怎样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健康 语言 社会 科学 艺术

情感 态度 能力 知识 技能

2、潜移默化

3、认识兴趣 探究欲望

4、支持者 合作者 引导者

5、发现 分析 研究 解决

自我成长

6、.福禄培尔

7、家庭 社区 小学

二、单向选择题

1.B 2.A 3.C 4.B 5.A

6.C 7.A 8.D 9.B 10.A 11.C 12.A 13.C 14.B 15.B 16.A 17.B 18.D 19.B 20.D 21.C 22.A 23.B 24.B 25.C

三、名词解释

1儿童观——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2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

3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四、简答题

1、答: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则

第二部分:教育内容与要求 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 第四部分:教育评价

2、答:

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是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下载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理论部分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理论试题

    黄石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理论试题 一、 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美术课程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 艺术)课程。它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2、美术课程具有(人文......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操作技能试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操作技能试题 一、技能操作内容 制作电子小报。根据所提供的“环境保护”素材(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和制作要求,组织、整理、加......

    初级保育员理论试题及答案(部分)

    初级保育员理论知识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为生的具有特定职责的( C )。 A、工作B、活动C、专门性活动D、特殊活动 2. 职业的特征包括两......

    初级保育员理论试题及答案(部分)

    初级保育员理论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并以此为生具有特定职责 (C)。 A、工作B、活动C、专门性活动D、特殊活动 2. 职业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初级保育员理论试题及答案(部分)

    初级保育员理论知识提纲 一、单项选择题 1.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为生的具有特定职责的( C )。 A、工作B、活动C、专门性活动D、特殊活动 2. 职业的特征包括两......

    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 及答案

    万州区中学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 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 ( 路 ) 。左右并列成一线叫( 列 ) 。 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

    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_及答案5篇范文

    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理论考试试题 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学生前后重叠成一行叫 (路 )。左右并列成一线叫( 列 )。 2、标准四百米半圆式跑道第一分道线长应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