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03:28: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第一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编办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省、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神,协力推进,狠抓落实,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事业单位分类工作顺利进行。分类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基础。我县共有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XXX名,其中,纳入分类范围的事业单位XX0个、事业编制X5XX名。纳入分类的事业单位中,全额单位2X1个、事业编制

名,差额单位 个、事业编制45X名,自收自支单位

个、事业编制70X名。截止目前,已完成了X04个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X0%,达到了市上提出的“已分类事业单位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X0%”的进度要求。已分类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2X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7X.2%;公益二类事业单位7个,占拟分类事业单位总数的1.X%。

2.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通过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扎实推进、权责清单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等各项工作,政府各部门职能得到有效转变,管理方式进一步创新,主管部门制定政策规划,加强监督指导等职责进一步强化,减少了对事业单位微观事务的管理,事业单位法人

— 1 — 自主权得到加强,政府部门与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理顺。同时,在充分调研、反复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规范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工作的意见》,乡镇“五办一室”和“一站一所四中心”的管理等到有效加强,理顺了乡镇机构和站所管理体制,有力推进了规范化建设。

X.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更加规范。结合行业体制改革和职责任务调整,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整合了卫生和计划生育资源,将原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站整合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撤销了职能任务弱化的市场建设中心洛门市场管理所,按照组建不动产登记管理机构的要求组建了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为了落实省委省政府“1+17”精准扶贫方案要求,设立了金融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在县外资扶贫项目中心加挂了县精准扶贫中心牌子,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服务中心加挂了精准扶贫工作站牌子,有力保障了重点、中心工作顺利开展。

4.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按照“控总量、优结构、保重点、促发展、增活力”的要求,全面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坚持“动态调控、余缺调剂”的原则,加强编制的动态管理,重点从长期空缺、职能弱化的调剂调剂了

多名编制,充实到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重点领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有力加强了社会事业发展急需部门的工作力量,有效保障了公益事业用编需求,优化了编制资源的合理配置,编制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5.分类改革配套政策推进取得新成果。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

— 2 — 革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任务复杂艰巨,需要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推进。今年,在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上,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不断开拓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职业年金制度破冰前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有益的探索,事业单位监督管理和登记管理制度不断改进,这些工作不但有力推进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政策的完善和实施,而且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早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水平公正的公益服务体系打造了很好的外部条件。

二、主要做法

1.稳妥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按照分类方案,采取“三审定案”的方法,分四个阶段稳妥完成了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工作:一是初审阶段。各主管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提出本单位及下属事业单位类别划分初步意见,与县编办充分沟通协商后上报。为了加强对分类工作的指导,县编办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多次深入到执法局、建设局、交通局、财政局等单位,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有力促进了工作顺利进行。二是研究复审阶段。县编办对对各单位上报的初步意见汇总、整理后,对照《**县事业单位分类目录》进行反复论证、认真审核,与省、市事业单位分类结果进行了逐一核对,按照从实际出发、先易后难,成熟一批、批复一批的工作要求,提出了第一批事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并就第一批事

— 3 — 业单位拟批复分类意见向县委组织部、县人社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征求了意见和建议。三是会议审议阶段。筹备召开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就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拟分类结果进行了审定,并对下阶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根据会议审议意见,对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进行了修正后,再次向领导小组成员征求的意见,形成了我县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的具体意见。四是发文批复阶段。事业单位类别确定后,由县编办确定了X名责任心强、业务精干、工作细心的同志专门负责第一批事业单位分类意见批复文件拟制、印发工作。目前,发文批复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按要求将分类意见批复文件向市编办进行了备案,共拟制、印发文件54个、X00多份。

2.坚持事业单位类别划分标准。坚持以社会功能为根本标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不附加其他条件,严防生产经营类向公益服务类挤、公益服务类向行政类靠的倾向;坚持根据职责和特点,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对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直接确定期类型,兼有不同类型特征的,按主要职责和发展方向确定其类型;坚持“三个不突破”,即不突破原有机构总额,不突破原有编制总额,不突破原有财政负担,单位提出的分类意见不得突破原有机构总额、编制总额,不得增加财政负担;坚持精简效能的原则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继续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工作,及时调整任务不饱满、长期缺编单位的人员编制充实到民生重点领

— 4 — 域和任务繁重的单位,对职能相近的事业单位合并设置,对职责单

一、规模较小、工作任务不饱和的予以整合,对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的,能撤销的坚决撤销,不能撤销的,重新界定职能,理顺关系,合理设置。

X.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把制度建设作为强化机构编制管理的重中之重,立足机构编制工作长远发展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提升机构编制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确保公益目的实现。一是根据《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协调配合机制运行办法》,建立机构编制联席会议机制。凡是在人员调动(招聘)中,涉及大额编制的使用审批,由县编委主任主持,召开由县委办、政府办、组织、编制、监察、人社、财政等部门参加的机构编制联席会议,共同研究,互相监督,切实增强了机构编制工作的监管合力。二是建立乡镇站所规范化管理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机构和驻地站所规范化管理的意见》,从组织领导、职能定位、隶属关系、设岗定员、岗位职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进一步规范乡镇站所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切实形成了管理层级规范、隶属关系清晰、充满活力的乡镇干部管理新常态。

4.统筹推进改革顺利进行。我们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来抓,在人员力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选调负责心强的同志充实到事改办,加强了事改办工作力量。在工作中,通过将分类改革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各项措施落

— 5 — 实到位,一是与实名制管理相结合。通过实名制管理系统审核单位机构和人员编制信息,确保信息准确、真实,同时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各项成果及时运用到实名制管理中,将事业单位类别、人员经费形式等作为实名制管理的重要信息,随时完善、更新,实名制管理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相互推进、两不误。二是与编制使用管理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单位编制使用管理的一项指标,分类改革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了,暂停编制使用业务办理,有效保证了分类改革工作进度。三是与法人登记管理相结合。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作为事业单位年报报告的内容,年度报告时,对本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进度进行专门说明,提升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权威性。四是与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考核相结合。把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纳入机构编制目标责任制管理考核,年终根据各单位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排出名次,结果作为县委、县政府年终考评时的重要参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年来,我县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难度大。这类单位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和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后,由于行政编制有限,将造成新的超编,这与控编减编、人员和编制“两个不增加”的要求相矛盾。如我县道路运输管理局,现为自收自支

— 6 — 事业单位,有自收自支事业编制X5名,实有人员XX人,按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道路运输管理局完成改革后,这些人员将成为新的超编人员,将严重影响控编减编工作任务的完成。

二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做好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涉及到每个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我们在政策宣传方面虽然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形式还比较单一,又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体制不够灵活。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管理的过多过死,“家长”式的管理问题依然存在。个别事业单位习惯了对主管部门的依赖,自身活力不够,没有真正发挥事业单位的法人自主权。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效率低下,布局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依据比较突出。

四是现有分类目录中,行政类事业单位的范围需要进一步改进。比如,按照目录,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应该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完善改革后将划出行政职能、或转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的内设机构,而渔政监督管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督管理这三类单位的主管单位畜牧局是事业单位,这三类单位划为行政类事业单位后,后续改革很难跟进。

四、对策建议

一要加快配套政策推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目前已完成了类别划分工作,同时

— 7 — 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下一步,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财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科学合理,使不同类别事业单位都能发挥各自的优越性,促进分类改革改革工作落实到位。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机构编制管理。要根据不同事业单位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科学制定不同行业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标准,合理控制总量,着力优化结构,强化动态调整机制。要大胆创新,取消学校、医院、卫生院的行政级别,核销领导职数,改革领导配备方式。要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编制备案制管理制度,探寻适应现代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管理要求的人员聘用制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创新机构编制管理。

三是要加快公益事业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放宽准入领域,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拓展公益服务领域,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提高公益服务质量。

第二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2012

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

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公益事业发展上,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同时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改革的核心要求是创新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其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

对不宜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事业单位,继续完善现行管理模式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面向社会 提供公益服务和 为机关行使职能 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改革后,只有这类单位 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即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这类单位 不得从事经营活动,其宗旨、业务范围和服务规范由国家确定。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可先在中央部门所属高等院校、公立医院进行备案制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制定相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明确核定编制数额、编制结构以及领导职数的主要依据和指标体系。

各省(区、市)直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直属事业单位提出初步意见,省级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

省(区、市)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由相关主管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机构编制部门商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按规定程序报批。省级以下直属和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分类工作,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组织协调,分级实施。

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细分后,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继续实行 机构、编制 审批制,完善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程序,切实管住管好。

调整事业单位类型和机构编制,做到有减有增。优化资源配置,按照科学布局、高效便民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共享,合理设置事业单位。面向

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原则上由地方管理,中央保留少量承担全局性、战略性、示范性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 应当进行法人登记。指导事业单位 制定章程并依法核准,加强对事业单位履行章程情况的监管。改革和完善事业单位 报告制度,建立相关信息公开制度。按照方便事业单位和节约效能原则,推进网上登记管理。

要明确事业单位 决策层的决策地位,把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具体管理职责交给决策层,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要吸收事业单位 外部人员 参加决策层,扩大参与事业单位决策和监督的人员范围,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为,确保公益目标的实现。

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政根据正常业务需要提供相应经费保障

对改革后仍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的事业单位,各级财政部门 要切实履行 财政管理职能,在继续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和“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约束,规范收支管理,加强财务监督检查。

对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工资管理办法

健全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调整机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财政状况、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和物价变化等因素,相应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实现工资水平调整的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加强统筹,使机关 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保持 合理关系。优化工资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基本工资所占比重。

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

第一条 为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事业单位的吸引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根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特制

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后 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编制内工

作人员。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八条 职业年金 所需费用由单位和工作人员个人共同负担。单位缴纳职业年金费用的比例 最高不超过本单位上缴费工资基数的8%。职业年金单位缴费的列支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个人缴费比例 不超过上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的4%。

职业年金单位缴费工资基数为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为工作人员本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

第九条 职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单位缴费;

(二)个人缴费;

(三)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第十条 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专业化管理。职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单位缴费应当按照职业年金方案规定比例计算的数额 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当期计入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分配额的3倍;工作人员个人缴费额计入本人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按净收益额计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

第十二条 工作人员变动工作单位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资金可以随同转移

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要求,对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保证其依法决策、独立自主开展活动并承担责

任,充分发挥事业单位的积极性。

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取消行政级别,新设立的一律不予明确行政级别,其领导班子和相关人员的管理及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篇:人民日报评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 一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7日

01 版)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确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近日,《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同时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公众的需求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凸显,公益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效率不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民生改善。无论是教育、卫生还是科技、文化,事业单位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科学发展。公益事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对调结构、转方式有着重要作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政府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从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出发,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尽快补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块“短板”,努力形成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我们党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信心、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推进这一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

——二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04 版)

人民的需求是改革的最大动力,群众的利益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也不断跨越。从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从建立门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体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快发展的各项公益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民生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提供公益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阻碍着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供给总量,享有更多更好公益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各种矛盾凸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身处这样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落在实处。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的重大改革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绝不是为了“甩包袱”、“卸担子”而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也绝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也必将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着力点。针对覆盖不广的问题,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针对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程度的公益服务需求;针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的界限,科学设置事业单位,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针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从长远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受益。

一项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人民的支持、群众的参与。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诉求当作第一选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生机活力

——三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5月02日

02 版)

改革对象越多元,越需要理顺体制;改革局面越复杂,越需要不断创新。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这抓住了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进一步促进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基础和有力保证。

目前,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存在偏离公益目标、生机活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根子在体制机制。或是政事不分,事业单位履行行政职能,成为“二政府”;或是事企不分,事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成为“二企业”。在管理上,也存在管办不分、监管缺位的问题,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要么管得过多过细,要么没有管理到位。

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职能有效履行和市场公平竞争。如果不进一步转变体制、转换机制,就无法促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无法完善管办分离、监督管理,也就无法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

体制机制是管全局、管长远的根本所在。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发展、公益属性能否得到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事业单位改革能否切实取得成效,公益事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体制机制创新是要害。如何厘清不同单位性质,实施有针对性的改革和管理?如何完善管理方式,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的内在活力?如何引入社会力量,进一步提升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这些,都考验着改革者的决心、智慧和勇气。

只有明确改革对象,才能更好地创新体制机制,完成事业单位改革新使命。按照不同的社会功能,现有事业单位可划分为“三大类”。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的改革,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中之重。

只有抓住关键环节,才能不断地创新体制机制,回应公益事业发展新命题。要推进政事分开,逐步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积极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实现形式;着力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使服务对象和其他方面的代表进入事业单位理事会并直接参与决策,进一步落实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确保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同时,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改革,完善财政政策,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能不能形成一套合理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从根本上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切实解决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只是把发展公益事业简单地理解为增设机构、增添人手、增加投入,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就难以真正提高,公益事业的投入效益就会打折扣,甚至可能“打水漂”。

检验事业单位改革举措的标准,是能不能强化公益属性、激发生机活力、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打好科学分类这个基础,抓住创新机制这个核心,事业单位改革一定能顺利推进,改革的总体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

合力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四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02 版)

最强大的改革能量,蕴藏于社会;最牢固的发展基础,植根于人民。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这一公益服务新格局的构建,必将增加供给总量、提升效率和水平,是实现事业单位改革总体目标的基本保证。

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需求不断提升,公益事业也应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品种、扩大供给总量。这就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又充分发挥社会和市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重要作用。政府、社会、市场,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三种作用相互不可替代。明确定位、各方协同、拓宽渠道,才能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锻造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公益服务新格局。

公益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是一项不能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的公共产品,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确保公益服务的有效提供,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无论是制定规划、确保基本,还是完善政策、强化监管,都是政府在公益服务方面不可替代、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衡量政府是否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责,关键是看人民群众是否保质保量地享受到,而不在于从哪里得到公益服务、以何种形式举办公益事业。目前,我国公益服务基本上由政府直接提供,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明显不足。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事业,已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可以扩大公益服务供给总量、增加服务品种,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选择权。我国社会力量已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兴办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逐步增强。与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相比,不少社会力量举办的同类机构在工作效率、运营成本和服务意识等方面往往还具有一定优势。同时,发展壮大社会力量兴办的公益机构,可以对国家举办的公益机构在内部管理、服务质量等方面产生压力,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事业,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放宽准入领域,推进公平准入,引导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的提供。对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要在设立条件、资质认定、执业资格、职称评定、税收政策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与事业单位公平对待。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公益事业领域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完善扶持政策,为社会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意义重大,公益事业发展任重道远。只有政府的责任得以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得以强化,社会的服务能力得以增强,市场的配置作用得以发挥,各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推动公益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真正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第四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通过清理规范,对事业单位的职责进行了科学界定,特别是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没有法律、法规授权和党中央、国务院文件明确规定的,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将其划入政府部门。对于职责交叉的,予以理顺。同时,对现有资源进行了整合,撤并事业单位74个,核减事业编制2827名,其中全额352名,差额1046名,收回政法专项编制72名,核减处级领导职数182名。

在做好清理规范工作的同时,按照中央编办《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指导意见》,结合我省实际,已拟定了《山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分类工作方案》《山西省省直事业单位分类目录》,并经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组会议研究审定,工作方案可于近期下达。各市县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完善了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意见,对一些事业单位进行了撤销、合并或转企改革,核销和收回了部分事业编制。各市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模拟分类,为下一步正式分类奠定了基础。此外,还积极展开了市县副县(处)级以上事业单位认定、市县财政拨款事业编制总量确认等工作。

从目前状况看,虽然我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但市县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为了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省编办将会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国庆节后,省编委还将进行阶段性检查验收,争取年底前全面完成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任务。

目前全市事业单位总数为3425个,编制总数为89445名,从业人数占全市行政事业总人数的80.92%,其中需财政支出的人数占到全市行政事业总开支人数的66.69%,主要分布在文教科卫、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领域,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事业单位在促进太原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太原市绝大部分事业单位均为主管部门管理,职能受主管部门委托,内部缺少相应的竞争机制,经费大多依赖财政,自我“造血功能”不强,外部社会化进程缓慢,改革的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

这次改革涉及全市各级所属事业单位机构(含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通过改革,要努力实现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科学、单位名称规范、职能界定清晰、经费渠道适宜、编制职数合理、内设机构精干、类别划分准确、管理规范有序的目标。

经过深入调研,太原市出台了《关于太原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和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对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分类改革的原则、内容、政策衔接和组织实施予以进一步明确。按照事业单位的职能等,将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型,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通过调整、剥离、转移等方式,对不同类别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

其中,对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的改革,按照“清理、归并、精简、规范”的原则,对其职能进行全面清理,今后除法律法规授权外,不再批准设立这类事业单位;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以逐步转为企业为改革方向,进行企业注册,注销事业单位,核销事业编制,今后不再批准设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财政也不再以任何形式为这类单位拨付事业经费;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则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市场配置资源的程度加以区分,实施相应的改革措施和管理,优化公共事业资源配置。

在改革过程中,还要配套推进养老保险、人事、收入分配和财政制度改革,积极探索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逐步转变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面向社会服务的独立法人。

市领导指出,这次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大,是一项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系统工程,各级各部门要统一部署,精心组织,审慎实施。改革期间,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有关政策法规,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原则上只减不增。严格执行组织、人事、财政等纪律,强化国有资产监管,不得擅自增设机构、增加编制、提高规格,不得突击提拔干部、补充人员、评定职称,不得突击分钱分物,不得组织公费旅游等。违反有关规定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长治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进展顺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的领导下,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清理规范取得初步成效。

一、清理规范稳步扎实

事业单位体量大、数量多、差异大,公共利益、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相互纠结,情况十分复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自去年12月2日与政府机构改革同步动员以后,市里随即成立了市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协调组,统一领导全市事业单位改革,协调组办公室设在市编办,具体负责改革工作。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原则,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在之前清理整顿成果基础上加快了步伐,特别是在市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后,我们及时根据大部门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和现有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实际,相应地做了调整,强化了与各部门尤其是改革变动部门的沟通,为清理规范全面推开扫清了障碍。3月26日,全市机构编制工作暨培训会议召开,在对政府机构改革进行小结的同时,按照省里2010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总体部署,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为全年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事业单位清理规范进入实质性阶段。我们分6个组分工负责全市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其中5个组对口负责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1个组负责各县市区和高新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按照《长治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采取“撤、并、放、转”的方法,调整布局,对市直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对于具备市场化条件、且转制条件成熟的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不再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对保留的事业单位,重新规范了机构名称、职责任务、机构规格、人员编制及结构、领导职数、经费形式等机构编制事项。

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目前,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我市现有市直处级以上事业单位114个,其中副厅级事业单位2个,正处级事业单位57个,副处级事业单位55个,相关清理规范方案已按规定呈报省里,等待批复。清理规范前,科级事业单位419个,截止目前,清理规范共撤销和转制事业单位12个,合并事业单位6个。收回的编制部分已用于事业单位调整,主要是消化各事业单位历年积累超编人员,同时向那些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优先保证关系民生的关键领域的机构编制需求,其余的统一纳入全市机构编制储备,以备下一步调配。

现在,清理规范保留的科级事业单位401个,其中更名的事业单位35个,对于不适应社会发展和尚不具备转制条件的事业单位,暂予保留,并明确了改革条件和处置办法。通过清理规范我们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机构名称和机构规格,纠正了一些事业单位名称混乱和乱挂牌现象以及管理层级不明的问题,有利于我市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明确了单位经费形式,保证了各单位的正常运转。明确了各事业单位的领导职数,有效遏制了长期以来一些单位违规配备领导干部情况的发生。

职责明晰是事业单位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的基本前提,依照统筹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能力这一思路,我们对每个单位的主要职责任务都逐字逐句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对个别事业单位的职责或进行调整,或重新进行审定,切实明确了各事业单位职责,避免了同一系统不同事业单位间、不同系统事业单位间出现职责交叉。特别是,对于政事职责一时难以划清或政事分开不能一步到位的事业单位,严格限定了事业单位授权或委托承担行政职能的条件,必须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文件要求依法按程序开展相应工作;同时,取消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职能,突出了事业单位的公益特征。

规范编制使用方面,在保持机构编制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根据所承担社会功能的不同和当前实际业务情况,我们在同一系统内不同单位间进行了必要的调剂,做到“有减有增,保障重点”,最大限度地优化现有机构编制资源。这次清理规范也我们为超编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了编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许多事业单位业务量明显增大,而不少事业单位的编制是上世纪80年代核定,历史上积累了多达570余名全额、差额超编人员,我们已经将收回的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编制用于消化这些超编人员,一些不足的部分我们也积极与省里沟通,经省里研究同意剩余超编人员的消化按实有人数核定编制,现在基本。

重新规范优化编制结构是这次事业单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根据单位的功能特征,严格执行事业单位编制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分三类对保留事业单位的编制结构进行了重新设置,主要以专业技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按不低于单位编制总数70%的标准核定,保证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占主体;主要承担社会事务管理职责的事业单位和主要承担技能操作与维护、工勤服务与保障等职责的事业单位,按不低于单位编制总数50%的标准分别核定,保证其相应人员占主体。

三、存在的问题

市直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现在虽然进展很快,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部门协调不力,同一系统各单位步调不一。有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清理规范的请示方案迟迟没有上报,严重影响了清理规范的整体推进。有的单位纪律意识差,没有按照相关清理规范方案开展工作。还有的单位情况复杂,需要经过认真讨论研究。

目前,市直科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市直处级事业单位清理规范的各项准备工作也已就绪,各县市区事业单位清理规范工作正在加紧进行。通过清理规范,将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职能,理顺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优化事业单位机构编制资源,保证事业单位的平稳过渡,为下一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如何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领域的改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可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事业体制,已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改革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的事业单位,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是队伍庞大,门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因此,事业单位的改革,必将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系统的工程。

一、目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几点困难

(一)、认识观念转变的困难

一是消极观念,认为事业单位改革可以通过形式主义等做法很好地完成改革任务,又可以通过改革,实际上扩大事业单位的阵容。二是任务观念,认为事业单位改革是上级的任务,只要遵循上级的精神即可,一方面使得改革不考虑当地的实际,一味照搬中央部委的文件,另一方面改革陷入等待状态。

三是保护观念,认为事业单位改革中,以保护一些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为前提,才能保证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如保护事业单位职工的既得利益、保护改革者的利益等。而事业单位改革与以前任何一次政府内部改革不同,是一次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它必然要打破既得利益。因此,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难以很好地推进。

四是畏难情绪,改革可能引起下岗,使得改革中出现一批观望者,甚至出现阻挠改革的领导干部。

(二)、对事业单位如何科学分类的困难

就海西州而言,据2007年工资统计报表显示,现有各类事业单位626个,从业人员9869人。这些事业单位分布在多个领域,涉及到多个行业,渗透于多个层次。情况非常复杂。因而对事业单位科学分类造成困难。

事业单位设臵需从公共产品供应入手,各国学者公认同时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的公共产品为纯公共产品,如同时不具备这两个标准则属于私人产品,但在现实中有的产品只具备其中一个标准,有些产品两个标准都具备,但又不够充分,一般将这第三类产品划分为准公共产品。而科学划分公共产品的性质是科学设臵事业单位的前提基础,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太多、差别很大、范围太广、专业太复杂,划分上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历 2

史遗留事业单位的种种弊端,使事业单位设臵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部门、区域和学科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职能交叉,资源浪费严重。因此科学设臵事业机构,是一项科学性、政策性、难度性很强的工作。

(三)、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

人事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

一是人员安臵分流的困难。这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地区,如何安臵下岗职工以及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公平待遇的矛盾问题等都是改革的难点。

二是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政治、技术待遇问题。一方面,行政级别的取消,在一些“官本位”意识较浓的地区,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原来属于某些事业单位的员工,可能失去评聘特定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这同样会阻碍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三是领导干部的任免问题。在目前“党管干部”的体制下,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一般都是在组织部门考察的基础上,由当地的党委或政府任免的。改制后,事业单位要按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开展业务活动,其领导干部的任免工作就不可能全部归党或政府,必须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四是一般职工的任免管理问题。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打破事业单位终身制的用工制度,形成一种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人才流动体制,这要求逐步规范目前混乱的人事管理制度,一部分人的利益将受到影响,他们很可能成为改革的巨大阻力。

(四)、分配制度改革的困难

分配制度,是各利益关系调整的集中反映,也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矛盾最集中的问题。在分配制度问题上,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事业单位分配的基本原则问题。事业单位改制后如何体现“按劳分配为主,其他分配方式为辅”的分配原则,是事业单位改革在分配制度上面临的首要问题。一方面,事业单位原来采取的是一种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事业单位的工资,一般按员工的工作能力 来确定的。改制后,单纯的按劳分配势必很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必须辅之以其他分配方式,但这些分配方式的基础却很难界定。另一方面,在事业单位内部,只存在着二种分配基础:一是属于劳动者个人的劳动力,二是属于国家的各种国有资产。在事业单位,也存在着诸如产权、专利权等其他可以作为分配依据的生产要素,但在改制前,这些生产要素都是国有的。除非有私人产品参与事业单位改革,否则,事业单 4

位的改革,在分配制度上就可能变成国家与个人的分配关系调整,而个人间的分配关系,仍难以得到很好的调整。

二是事业单位分配权问题。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各地制定了一些地方性规定,给予事业单位一定的分配自主权,但仍没有摆脱上级决定分配权的本质,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是事业单位个人分配制度的建立问题。在事业单位改革后,要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分配制度,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改变原来个人收入来源单一的格局,实现收入的多元化,调动积极性并避免收入的不合理差距,因此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还有待研究。

四是事业单位个人的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制度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减震器”,在打破用工的终身制后,事业单位的员工就必须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但事业单位在很多领域还没有和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解决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分配制度的建立,还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进程。

二、对解决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难点的几点建议

(一)、要在提高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深化

要进一步深化对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改革对于解决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下出现的人员流动难、激励约束乏力等均具有 5

重要作用,对于打破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事壁垒,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正确看待改革中的困难,切实增强主动抓好改革工作的信心。还要充分认识改革的着力点不是削减人员,而是理顺人事管理关系,激发人事管理活力。改革使单位能够有更大的用人自主权,使个人有更大的择业自主权,改革的目是形成有效激励的机制,激发人事管理的活力,促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要对事业单位进行科学分类

鉴于事业单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事业单位的分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有利于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创造更多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度,重新界定事业单位的范畴和属性,还原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服务的本来面目。借鉴各地近些年来积极探索的经验,根据事业单位的职能任务、举办形式和发展趋势等综合因素,按社会功能将现行事业单位划分为“行政监管、社会公益和经营服务”三大基本类比较科学客观,尔后针对各类事业单位不同的特点和自身发展的规律,分别确定各自不同的改革内容和改革重点,分别采取不同的改革形式和改革措施。

1、对行政监管类事业单位按法制化的要求进行精简、规范。根据法律法规授权和规章规定的要求,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统 6

一、效能的原则,将主要承担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的单位,剥离其相关的服务职能后,整体纳入行政机构序列或列入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重新核定机构编制;部分承担某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将其行政职能收回行政机关,相应收回行政编制;对职能相近、交叉重复的,统一归并重组,综合设臵。

2、对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按科学化的要求进行归位、完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具有政府不可推卸性或无可替代性,必须坚持“公益事业发展由政府主导”的改革方向,从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重点从调整布局、改革体制、转换机制、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使其改革后具备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性的特点。凡是具备社会“公益性”的单位,应该还原“本色”;对任务相近、交叉设臵、分散单一的,要打破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界限,进行资源整合,综合设臵;对有“庙”无人,或人、“庙”闲臵的单位,要予以取销。

3、对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按市场化的要求进行改制、转体。对于不具备社会公益性特征、且其服务有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力的能够融入市场生存发展的事业单位,可按事企分开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整体转企,实行市场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使其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对暂不具备条件的专营性事业单位,可先行改制,由政府提供政 7

策性优惠补贴予以扶持,作为过渡暂改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集团;对于少数改制转企成本过高或在市场中难以生存的,原则上予以取销。

(三)、要对人事制度进行创新

1、取消事业单位身份制度和劳动关系制度

进行事业单位改革,首先必须取消原有的身份制度和劳动关系制度,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清理改革障碍。例如深圳市统一把事业单位的员工统称为“职员”,有些地方则以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这些办法,都为取消身份制度与劳动关系制度提供了参考。

2、建立规范的人员聘用制度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员工聘用制度,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

3、建立新型的领导干部任免制度

以竞争上岗的方式代替组织部门干部考核中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竞争,使每个干部都能有机会取得领导职位,并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干部管理部门根据竞争上岗中竞争者的表现,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一定程序,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推选聘任、委任等多种任用形式,来任免领导干部。

4、建立岗位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内部岗位设臵的科学合理,每个岗位的职责、权利 8

和任职条件明确,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关系明确,是确保事业单位运行顺畅的组织保证。岗位管理制度就是把明确的岗位设臵与人事管理结合起来,使每个人适得其所,保证事业运行的高效率。

岗位不同,管理制度也不一样。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岗位,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确保工作人员完成岗位所要求的权责利的制度。如对领导岗位,可以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管理岗位,可以建立体现管理人员管理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资格经历、岗位需要的等级序列,推行职员制度;对工勤岗位,可参考技工考核的办法,建立岗位等级规范;对专业技术岗位,可以逐步实现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与岗位聘用相统一的办法,一些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事关公共利益、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才能胜任的岗位,还可以参考国际惯例,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

5、建立柔性用人制度

柔性用人机制,即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改变现有单一的固定用人方式,从制度上保证各事业单位较好地利用“外脑”,来发展各项事业。

6、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劳动关系的合同化,为建立事业单位的解聘、辞聘提供了制度保障。根据聘用合同,单位可以解聘职工,职工也可以按合同 9

辞聘。这一制度,可以疏通事业单位人员的出口渠道,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

要在抓好合同续签上进一步深化。及时抓好合同续签,是巩固改革成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事业单位规范人事管理,规避人事争议风险的基本要求。聘用合同期满前30日内,双方人事主体就应该协商办理合同续签手续。用人单位提出续签,而受聘方无正当理由拒签的,可以按规定予以解聘。用人单位没有及时办理终止聘用合同手续而存在事实聘用工作关系的,将视为延续聘用合同,若出现人事争议,用人单位将处于被动位臵。必须强调凡合同到期了的,都要按规定和程序及时续签。

7、建立聘用人员考核制度

解聘辞聘制度能否实现,关键是聘用制度中对工作人员考核的办法制定。在聘用人员考核制度中,如果明确了聘用者在聘用期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续聘、解聘、增资、晋级、奖惩等的条件,而且这些条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那么,这一制度才能真正实施起来,反之,这一制度就很容易形同虚设,终身制就很难打破。

8、建立未聘人员安臵制度

事业单位改革必然带来一批下岗人员。如何处理这些未聘人员,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点。为此,可以参考国有企业下岗工人的安臵办法和行政机构改革中未聘人员的安臵办法,从如下几 10

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

一是以行业或系统为单位,建立人员的内部调剂制度。在本单位自行消化的基础上,通过行业或系统内部消化,在整个系统内统一评聘,打乱原来的格局,让所有的员工在系统内公平竞争、自由择业。通过行业内的竞争,争取让一部分人员安臵下来,这是减少未聘人员的一条重要措施。

二是建立人才后备制度,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政策敏感性,那些未聘人员仍然是重要的人才力量,在今后社会事业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采取建立人才后备制度的办法,把一部分素质较高、符合当地远期人才发展战略的未聘人员,纳入这一制度进行管理,从而安臵一批人员。这可以参考行政机关安臵下岗人员的做法,建立若干个人才培训计划,把这些人员纳入这些计划之中,参与培训、攻读学位、考取专业技术职务。

三是建立人才托管制度,对一些未聘人才进行管理。如可以建立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办法,由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为之寻找新的工作岗位。为了鼓励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为这些未聘人员服务,政府可以在事业单位的改革费中列支一次介绍费等进行鼓励。

四是建立就业指导制度,引导未聘人员的再就业。五是利用政策鼓励未聘人员在新的领域发挥作用。通过政策

鼓励、引导未聘人员到基层、农村、企业等领域工作,发挥作用。

六是利用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创办或进入企业。对各地的优惠政策进行规范化的基础上,在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的前提下,制定事业单位人员创办或进入企业的制度,鼓励事业单位在岗人员和未聘人员,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9、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改革顺利成功的稳定器,同时,更是安臵未聘人员、促进人才流动、加快单位转型的重要推进器。在事业单位全面推广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既可解决事业单位人员流动、转岗的后顾之忧,也可以降低事业单位改革的成本。目前,我国各地在事业单位开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进度不一致,有的已经实施了很长时间,有的甚至刚刚起步。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社会保障这一重大问题,对于改革中没有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当地财政部门可能要承担起这部分的费用。

(四)、要在分配制度上创新

1、积极探索内部分配制度的创新

除转制为行政单位、政府公立机构和企业的事业单位外,转化为非营利机构的事业单位,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分配方式的制度创新:

一是参考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对于转化为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的拨款中,只规定其人员经费的总额,对这部分人员经费内部分配权,全部下放给单位,由单位根据实际建立其内部分配制度(对一些公共性较强的事业单位,单位的内部分配制度需要报财政部门备案)。事业单位在实行工资总额包干管理后,可以在国家工资制度和分配政策基础上,核定单位工资总额,实行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留用,超支抵扣。上年工资总额节余可转下一使用。工资总额包干基数每年核定一次。一经核定,包干内,除遇国家工资政策调整以外,一般不予改变。二是参考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在事业单位中推行工效挂钩制度。工效挂钩制度的基本原理和绩效预算是一致的,它是通过对单位内部每个员工对单位业绩的贡献程度,来确定其报酬的一种制度。因此,无论是转化为行政单位、政府公立机构、非营利组织,还是企业化的事业单位,都可以推行工效挂钩的办法。即通过考核事业单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事业发展指标及复合考核指标,确定该单位所享受的工资总额(这一工资总额可能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拨款,也可能全部来自单位内部创造的效益,更有可能是根据单位的情况,由单位与财政商定一个比例,实现财政拨款与单位自筹并盘解决)。在这一工资总额内,13

单位内部可以根据各岗位对单位绩效的贡献度,建立内部的工效挂钩制度,使这一制度具体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积极探索个人分配方式的制度创新,实现个人收入的多元化进行个人分配方式的制度创新,打破以工资为主体的单一性收入制度,实行各种和员工绩效直接挂钩的多种分配方式,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根据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对于转化为非营利组织的事业单位,可以形成如下几个层次的个人分配制度:

一是效益工资。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全年创收的情况,在创收部分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工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的增量,按照岗位津贴的比例,形成效益工资,分摊给每个员工。

二是绩效工资。岗位工资是员工在每个岗位上取得的基本收入,根据岗位考核目标,每个员工超额完成考核任务,即可以增发相应的绩效工资,从而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三是计件工资,对于一些可以量化的工作任务,可以直接以计件的办法,进行具体的核算。如车队、打字室的人员,可以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附之以计件工资进行具体的考核。

四是股权分红。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事业单位内部的员工,以及有志于参与某项事业发展的私人部门,都可以以资金、资产 14

(如设备等生产资料)、知识产权(技术、专利、成果)、管理或销售网络等参股,并参与单位的利益分成。

五是提成收入。对一些可以进行独立核算的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可以以总承办人为主体,按照总额包干的办法,对于超过包干收入或低于包干经费部分,可以在一定比例内作为总承办人的提成收入,由总承办人根据贡献的大小,分配给相关的工作人员。

六是分成收入。科研成果转让到事业单位,除采取一次性买断、作价入股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利润分成的形式,进行分配。如有些地方规定,以技术转让方式提供职务科技成果的,可从技术转让所得的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一次性奖励给有功人员;自行实施转化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单位在项目成功投产后,连续五年从实施该科技成果的年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5%的比例奖励成果完成者,或参照此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以股份合作形式实施转化的,可用于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20%的股份给予奖励,该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若成果研究和转化是由多人完成的,对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所得奖励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七是奖励收入。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在提高单位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中有突出贡献者,按照贡献的大小,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是兼职收入。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保 15

证单位利益和知识产权不受侵害的前提下,可以到其他单位兼职;同时,本单位也可以通过柔性工作制,吸引一些其他单位的人员为本单位服务。对本单位人员在外兼职的,其兼职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全额由兼职人员所得,也可以由事业单位和兼职人员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成,也可以通过合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当然,事业单位改革中,需要制度创新的内容很多,如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方式、财政对事业单位拨款方式、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制度等,都需要重新进行调整。在各地开展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制度创新,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科学总结经验,全面借鉴国际惯例,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州州情的事业单位改革的制度体系,推进我州的事业单位向国际通行的社会经济组织形式转型,使我州的市场化进程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下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2

    优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建议与思考基本思路:按照中省对完善机关事业工资分配制度 “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把完善公务员职级并行工资制度,......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促进事业单位科学发展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王晓初 2012年05月03日08:18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分类推进......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篇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粤发[20XX]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对我市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0-12-02 苏州市金阊区编办 颜炜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

    上海 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大全五篇)

    上海 出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意见 上海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 主要内容:一、基本原则。 1、着眼发展,深化改革。既要立足现有事业单位的特点,科学划分......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问题与思考事业单位作为向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和平台,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问题不但影响行政效能和公......

    加强财政政策研究 促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精选5篇)

    加强财政政策研究促进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财政部门积极参与我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讲三点意见:一、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意义财政部门......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9个配套文件主要内容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9个配套文件主要内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于事业单位分类的意见》等9个配套文件,同时出台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