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主要内容
附件1:
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主要内容
一、客户担保保证金的收取、使用和管理情况
(一)检查客户保证金的收取是否合规,收取比例有没有超过向银行缴存的保证金。是否存在以管理费、咨询费形式收取客户保证金的情况;是否存在通过代担保客户理财、截留客户贷款等形式在账外变相收取客户保证金的情况。
(二)检查客户保证金的使用是否合规,是否仅限于合同约定的违约代偿;是否存在将客户保证金用于高息放贷、委托贷款、投资或转为向银行缴纳保证金的情况;是否存在用于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缴纳保证金的情况
(三)客户保证金的管理是否合规,是否建立客户保证金管理制度,在制度中是否明确客户保证金的收取、退还及代偿的标准、条件和程序,以及专户管理等要求;是否在银行开立“客户担保保证金”专户,并将收取的客户保证金存于该账户,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
二、资本金的到位及资金的使用情况
(一)检查资本金是否足额到位,是否存在抽逃资本金的情况,如以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委托贷款、投资等形式转移注册资本等。
(二)检查是否存在直接拆借资金的情况。
(三)检查公司财务数据的各项比重,如:委托贷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占净资产的比重;对外投资占净资产的比重;固定资产占净资产的比重;固定收益类投资占净资产的比重;担保主业使用的资金(向银行缴存的保证金、银行要求的“回报”存款)占净资产的比重。
三、公司的经营业务范围情况
(一)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活动;是否从事非法集资活动。
(二)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向股东及其利害关系人、关联企业提供借款。
(三)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向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四)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放大倍数是否合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融资性担保发生额(或月均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占其注册资本比重连续12个月是否高于1.5倍。
(五)检查统计报送工作开展情况
是否明确统计工作的分管负责人和经办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及时向监管部门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统计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完整。
四、公司的风险管理情况
(一)检查风险管理(控制)制度建设是否完整。检查是否建立担保项目评审制度、担保业务决策流程、风险控制委员会工作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重大风险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应急管理预案、担保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融资性担保信息统计制度、内审制度、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客户档案管理及保密制度等。
(二)检查风险拨备提取是否合规
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是否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否按照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
(三)检查风险集中度管理指标是否合规
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是否超过净资产的30%。
第二篇: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规程
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规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工作,规范各级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现场检查行为,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7号)和《甘肃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管理办法》(省政府令〔2010〕第77号)等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各级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对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的常规现场检查和专项现场检查。
常规检查是指按照工作安排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行政执法活动,每应不少于1次。
专项检查是指针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特定申请或变更事项、举报投诉、其他单位移送事项、非现场监管预警信息、突发事件或者其他事项,组织实施的现场检查。
第三条 本规程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在甘肃省内设立并领取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其分支机构。
第四条 监管部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实施现场检查,应 当遵循依法、公正和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 检查前准备
第五条 监管部门应对融资担保机构建立适时及定期报表报告等非现场监测分析制度,依据日常监测分析情况对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工作重点及要求按做出安排。
第六条 监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事先拟定现场检查工作方案,明确检查对象、范围、重点、政策标准、工作要求及法规依据。上级监管部门可以提出统一的现场检查工作方案协调辖区监管部门按属地监管原则负责实施。
第七条 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常规现场检查内容包括:
(一)公司治理及内控管理制度的合规有效性;
(二)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从业资格;
(三)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完整、真实及合规性;
(四)业务范围及经营行为的合规性;
(五)注册资本金的真实、完整性;
(六)有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高息借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七)股权结构、关联关系、第三方代持情况和实际控制人的情况;
(八)客户保证金管理制度是否规范完整,有无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投资、担保及借贷等违规行为;
(九)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其投资总额是否控制在其净 资产20%以内;
(十)政府出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投资是否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
(十一)担保费的收取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
(十二)其他需要检查的事项。
第八条 对融资性担保机构专项现场检查依据监管工作目标拟定相应的检查方案和检查内容及工作要求。
第九条 监管部门在现场检查实施前应当组成现场检查工作组,指定现场检查工作组组长及主查人,明确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在场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
第十条 监管部门根据检查内容和工作需要,经监管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可以聘请注册会计师、律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检查,或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对担保机构进行专项审计或审核。聘请外部专业技术人员不具有独立开展现场检查资格,外聘专业技术人员应对其工作的真实性、客观性负责,其受聘从事现场检查工作所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聘请监管部门承担。
第十一条 监管部门开展现场检查,应对检查工作组成员进行业务培训,保证检查工作组成员全面了解现场检查方案,掌握检查对象基本情况,明确现场检查工作流程、工作纪律、工作分工、检查要求及工作重点,确保检查如期顺利完成。
第十二条 现场检查工作组进驻前,监管部门应当以书
面或其他方式正式通知检查对象,告知检查内容及检查工作组成员,要求检查对象准备相关文件及资料,有关人员到场配合检查。
第十三条 对出现重大紧急情况或有确凿证据证明提前告知检查对象可能影响检查效果的,经监管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可以取消提前告知,实施专项突击检查。
第三章 现场检查实施
第十四条 现场检查人员认为自己与检查对象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主动回避。检查对象认为检查人员与其存在利害关系的,有权申请检查人员回避。对检查对象提出的回避申请,监管部门应于3个工作日内做出决定,并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告知提出回避申请的检查对象。
第十五条 现场检查工作组进驻被检查对象时应当主动出示由监管部门正式签发的《现场检查通知》及检查人员工作证,向被检查对象明确检查内容、检查要求、检查纪律,做好检查进点座谈记录并由被检查对象负责人签字确认。
第十六条 被检查对象应当为检查组提供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和环境,指定专人为检查工作组提供资料和联络,给予便利。被检查对象不得制造借口拖延和拒绝检查。
第十七条 进行现场检查,检查人员可以根据检查需要出具调阅清单,查阅被检查对象有关文件、资料、记录、合同、账册、报表及凭证等原始文档,对调阅文档进行复制、记录、拍照、录像,并要求相关机构和个人签字及签章确认,以确保收集文件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八条 检查人员经检查工作组组长许可,可以采取询问的方式,要求检查对象及相关人员对与检查工作有关的事项做出答复,并作询问笔录由被询问人签字确认。
第十九条 检查人员每完成一项检查应当及时制作《现场检查工作底稿》,详细记录检查内容、检查方法、检查过程、遇到及发现的问题等,并由两名以上检查人员签字确认。
第二十条 检查完成,主查人应依据《现场检查工作底稿》提出《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对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事实做出归纳整理,由被检查对象负责人及检查工作组组长共同签字确认,并经被检查对象签章。
第二十一条 被检查对象对需确认的检查事实有异议的,可在《现场检查事实确认书》中签注说明,并附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四章 现场检查处理
第二十二条 检查结束,检查工作组组长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向派出监管部门提出现场检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现场检查工作情况、检查基本结论、检查发现和遇到的问题、处理意见及工作建议。
第二十三条 监管部门对派出的现场检查工作组应适时
跟踪了解其工作情况,及时解决其检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现场检查结束应及时听取工作汇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向被检查机构发出《现场检查意见》,对被检查对象提出整改要求。对需给予监管行政处罚的按规定发出《行政处罚告知书》。
第二十四条 检查结果公布前,现场检查人员、检查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应遵守保密纪律,不得传播泄露与检查结果有关的任何信息。
第二十五条 检查对象或有关人员对检查整改意见或处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申辩、陈述意见并说明理由,监管部门应当对此进行复核。
第二十六条 检查对象应当自收到《现场检查意见》30日内向监管部门提交整改报告。整改报告应当对照检查意见提出的整改事项,逐一明确整改措施、整改预计完成时间、整改责任人等内容。监管部门应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后续跟踪检查,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监管部门应依法采取进一步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七条 被检查对象及其相关人员不配合或拒绝检查、不提供相关资料或提供虚假资料及情况的,监管部门应视情节依法采取下列监督管理措施:
1.责令改正; 2.监管谈话;
3.出具警示函; 4.取消高管任职资格; 5.停业整顿或取消经营许可;
6.依法可以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措施。
第二十八条 被查对象或当事人对监督管理措施不服,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或者提起诉讼。行政复议或诉讼期间,监督管理措施继续执行。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九条 监管部门对现场检查工作底稿、事实确认书、检查意见或处罚告知书、被检查对象整改报告或申诉等应当按检查项目和被检查对象建立专册归档,以备事后查阅及应对行政复议及诉讼使用。
第五章 检查纪律及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 现场检查人员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现场检查规定,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格遵守保密规定和廉政纪律。
第三十一条 现场检查人员在现场检查中发现或者掌握 被检查对象涉嫌违反融资性担保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的证据时,在职权范围内进行查处。发现其他违法违规线索的,依法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现场检查中发生抗拒执法等恶性事件以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现场检查人员应当及时向监管部
门报告。对拒绝、妨碍现场检查工作,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的,报请公安部门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恐吓、围攻现场检查人员等涉嫌犯罪的行为,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立案。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规程由省工信委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规程自印发之日施行。
第三篇: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的通知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闽经贸函中小[2011]784号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 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现场检查的通知
各设区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门:
为加强我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经营行为,有效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合规、审慎经营和健康发展。根据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联席会议《关于开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与合法合规经营情况检查的通知》(闽融资担保函[2 011 ]5号)要求,省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拟于1 O月8日一2 0日对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联合现场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对象
已获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担保机构,重点检查未开展业务、易地开展业务、法人机构不在本辖区和贸易性融资担保机构.
二、检查内容
按闽融资担保函[2 O 11]5号文提出的十项内容,重点检查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到位、运用和合规经营情况。
三、检查方式
(一)听取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区)监管部门工作汇报,重点是听
取监管部门按照闽融资担保函[2‘011]5号文进行自查的情况汇报;(二)对部分县(市、区)部分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现场检查。
四、日程安排及检查组成员
具体检查日程安排、被抽查的县(市、区)名单和检查组成员名单另行通知。
五、有关要求
(一)请各设区市监营部门负责通知被抽查的县(市、区)监管部门,并请各设区市和被检查的县(市、区)监管部门围绕闽融资担保函[2 011]5号要求,准备好书面汇报材料;
(二)请各设区市监管部门负责通知被抽查的县(市、区)担保机构现场提供截至8月30日的银行对帐单、贷款卡企业基本信用信息报告、资本金使用情况报告和2010财务会计审计报告等备查资料和相关原始凭证、台帐。现场检查的担保机构名单现场抽取。
联系人:黄承源、周艳
联系电话:0591-88016089 0591-87833634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四篇:吉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办法
吉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实施细则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吉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防范化解融资担保行业风险,根据《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制担保机构、互助性担保机构、专业化担保机构、事业法人担保机构及社团法人担保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直机关机构“三定”方案规定,吉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中小企业局)是全省融资性担保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全行业的发展规划与监督管理。市、县(市、区)工信部门(中小企业部门)是辖区内担保机构的主管部门。
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批
第四条 在吉林省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除按办法规定的条件外,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注册资本必须是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具体要求为:省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市(州)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县级担保机 构注册资本不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
(二)有符合担保机构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熟悉担保业务的合格从业人员,具体要求为:公司专职从业人员,省级担保机构不少于14人,市级担保机构不少于10人,县级担保机构不少于6人;大专以上学历不低于70%,受过金融、法律、经济、财务等相关专业学历教育或有从业经历、工作经验人员不低于50%。拟任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3年以上担保、金融或保险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且个人信用记录良好。
(三)有符合经营条件的办公场所,经营面积,省级担保机构不少于200M,市级担保机构不少于150 M,县级担保机构不少于100 M。
第五条 在吉林省新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除需提交办法规定的材料外,还需提交:
(一)工商部门签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二)担保机构筹建方案。
(三)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人员的资格证书复印件。
(四)外商投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同时需提供商务部门签发的核准通知书。
第六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
(一)变更名称。
22(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公司住所。
(五)调整业务范围。
(六)变更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
(八)分立或者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融资性担保公司变更事项涉及公司登记事项的,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按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变更登记。
第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申请变更事项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变更申请报告;
(二)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
(三)变更注册资本金的,需要提供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四)股东结构发生变化的,应该提供变更说明。
(五)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变更、终止审批程序: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变更、终止的,应向所在 市(州)、县(市)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办理申请,由所在市(州)、县(市)信用担保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初审,初审合格后上报省工信厅。
(二)省工信厅对材料真实性与合理性进行审核合格后,组织人员对现场进行考察,适时召开专家评审会。省工信厅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需延长审批时间的,经省工信厅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五个工作日,并将延时理由告知申请人。
(三)省工信厅自作出许可设立决定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获得许可的申请人颁发经营许可证,并通知所在市(州)、县(市)融资性担保机构主管部门备案。
(四)担保机构持批复文件及经营许可证办理相关营业手续。
第三章 业务范围
第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平等、自愿、公平及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和风险分担的比例。
第十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积极创新担保服务和担保产品,从事办法规定之外担保业务的要经过监管部门批准。
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要加强担保资金管理,不得抽逃资本金,不得违规使用注册资本金;应按有关规定及时 向监管部门报告注册资本金的使用情况,并配合监管部门对注册资本金使用情况的检查工作。
第十二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并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具有5年以上担保或金融、保险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超出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部分作为一般风险准备金计提。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十四条 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同各市(州)、县(市)下属部门和分支机构,按各自职责,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日常监管工作。
工信部门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监督管理与风险处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依法查处违反工商管理法规行为;人民银行负责推动融资性担保机构信用评级工作,认定评级机构资质、管理评级结果质量,并将评级情况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金融机构合作的重要依据;银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沟通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业务合作,协助 监管部门做好有关业务培训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
第十五条 省内各级信用担保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信息交流作用,反映行业心声,加强行业形象宣传,并协助监管部门做好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各项工作。
第十六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在每年7月底和次年2月底前,向省工信厅报送半年和经营情况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审计报告等文件和资料。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当在每季度末10日前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快报,每年4月底前向财政部门报送财务决算。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统计报表依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统计报表制度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积极参与信用评级和专项审计活动。监管部门将通报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和专项审计情况,并把信用等级和专项审计情况作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重要评价指标。
第十八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积极组织参与吉林省信用担保行业从业资格认证。成立3年及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取得吉林省信用担保行业从业资格证书的员工人数应占全部在职员工人数的50%以上。
第十九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应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向征信系统报送有关信息,并遵照征信系统相关管理规定,凭拟 受保企业的及企业经营业主的书面授权,在征信系统中查询受保企业及经营业主的信用状况。
第二十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领导小组报告。
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领导小组指导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的突发事件。
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的报告和应急处置依照《融资性担保机构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和应急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融资性担保机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省打击金融诈骗工作领导小组依法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因分立、合并或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当经监管部门审查批准,并凭批准文件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销登记。
第二十三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不予撤销将严重危害市场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的,由监管部门 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解散或被撤销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监管部门监督其清算过程。担保责任解除前,公司股东不得分配公司财产或从公司取得任何利益。
第二十五条 未经批准,违反规定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工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和年检
第二十六条
办法实施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本实施细则下达后按要求到所在市(州)、县(市)行业主管部门办理经营许可证申领。省工信厅依据融资性担保机构设立、变更和终止审批程序有关规定对其核发经营许可证。
融资性担保机构凭省工信厅核发的经营许可证到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登记;凭年检合格的经营许可证,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年检。
第二十七条
办法实施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申领经营许可证,除应满足本实施细则第四条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下列条件:
(一)按截止申请经营许可证日期计算,成立时间1年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上一担保额原则上不低于注册 资本金,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及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可降低至注册资本金的70%。
(二)办法公布实施后,不存在主观违反办法相关规定的经营行为。
(三)监管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 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年检受理时间为每一的3月1日至5月31日,获得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需向监管部门申请年检。
(一)经营许可证的年检合格除需满足办法和本实施细则前款的有关规定外,还要满足下列条件:
1、按截止申请经营许可证年检日期计算,成立时间1年及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上一担保额原则上不低于注册资本金,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及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上一担保额可降低至不低于注册资本金的70%。
2、主动接受省工信厅组织的专项审计活动,且未发现重大违规问题。
(二)申请经营许可证年检需提供的材料:
1、监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及复印件(一份);
2、《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年检申请书》;
3、市(州)、县(市)工信部门关于申请年检工作的请示文件;
4、合作银行提供的满足年检合格条件的担保业务证明;
5、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三)经营许可证年检程序:
1、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所在市(州)、县(市)行业主管部门申请经营许可证年检,由所在市(州)、县(市)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初审,并上报省工信厅;
2、省工信厅依据经营许可证审核条件,作出年检合格或不合格的决定,对经营许可证加盖年检合格或不合格印章,并将经营许可证由市(州)、县(市)行业主管部门返还融资性担保机构。
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管理工作按照《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执行。
第二十九条 办法实施前已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机构不符合办法规定的,应当在2011年3月31日前达到办法规定的要求。到期未达到规定条件的,省工信厅将不予颁发经营许可证或办理经营许可证年检。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实施细则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未尽事宜按办法规定执行。
第五篇:辽宁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辽宁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辽政办发[2010]15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和管理,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行为,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融资性担保机构(以下简称担保机构)是指由政府或自然人、企业法人、其他社会组织出资依法设立的,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
凡在省内注册并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经营活动和监督管理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在政府监管部门的管理下开展业务,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
第四条 省政府金融办是全省担保机构的监管部门,负责制定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融资性担保业务、机构的日常监管,担保机构的重组和市场退出,协调处置担保机构发生的风险。
第五条 担保机构风险处置实行属地化管理,各市政府是担保机构风险处置的第一责任人。省政府金融办委托各市政府金融办(统指12个市政府金融办和大连市金融局、铁岭市金融委,下同)开展担保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对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等情况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原经省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成立的省级担保机构由省政府金融办管理。第二章 设立、变更和终止
第六条 设立担保机构应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由省政府金融办颁发经营许可证。
申请设立企业性质的担保机构,须向拟注册地市政府金融办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申请设立事业性质的担保机构,除履行上述审批程序外,还须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批。
第七条 经批准设立的担保机构,以企业性质运作的,持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按照规定到所在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手续;以事业单位性质运作的,持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文件到同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
第八条 未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的担保机构,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部门不得为其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不得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必须具备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
(一)跨省区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
(二)在省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亿元;
(三)在省内市范围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0万元;
(四)在省内县域范围内开展担保业务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000万元。
注册资本为实缴货币资本,其来源应真实合法,由出资人或发起人一次足额缴纳。
第十条 除满足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外,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合格的从业人员;
(四)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制度;
(五)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六)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办法由省政府金融办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 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担保机构的名称、注册地、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章程草案;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股东名册及其出资额、股权结构;
(六)股东出资的验资证明(外资除外)以及持有注册资本5%以上股东的资信证明和有关材料;
(七)拟任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八)经营发展战略和规划;
(九)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十)省政府金融办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担保公司的设立须向拟注册地市政府金融办和市外经贸部门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和市外经贸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分别上报省政府金融办和省外经贸厅,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后,由省外经贸厅审批公司合同、章程。其中,拟在沈阳市、大连市注册的外商投资担保公司,经市政府金融办上报省政府金融办批复后,由沈阳市、大连市外经贸局审批公司合同、章程。设立审批条件按照本办法关于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条件执行。
第十三条 经批准设立的外商投资担保公司持省政府金融办和省外经贸厅(或沈阳市、大连市外经贸局)的批准文件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外商投资担保公司完成工商注册之日起6个月内,注册资本金应全部到位,并提交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到省政府金融办和省外经贸厅(或沈阳市、大连市外经贸局)备案。
第十四条 市政府金融办、市外经贸部门、省政府金融办和省外经贸厅应分别自收到设立担保机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
第十五条 经批准的担保机构应自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筹建及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以中外合作、外商合资、外商独资形式设立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自省政府金融办批准文件印发之日起1个月内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经筹建人申请,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期可延长3个月。担保机构在筹建期内不得从事任何担保业务活动。
第十六条 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可在省内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其所在地市政府金融办出具的同意函,向拟设分支机构的注册地市政府金融办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第十七条 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的外省担保机构可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持原所在地省级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向拟设分支机构的注册地市政府金融办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第十八条 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设立,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应当载明拟设立担保机构分支机构的名称、注册地和业务范围等事项;
(二)法人所在地监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函;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担保机构近2年财务报告、经营情况及风险管理相关文件;
(六)法人授权书及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七)拟设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证明;
(八)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九)省政府金融办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市政府金融办和省政府金融办应分别自收到担保机构新设分支机构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
第二十条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的担保机构分支机构,应在3个月内完成筹建及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经筹建人申请,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期可延长3个月。担保机构分支机构在筹建期内不得从事任何担保业务活动。
第二十一条 注册资本3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可在省外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设立时,须向所在地市政府金融办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担保机构应自完成省外分支机构工商注册后1个月内,持分支机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报省政府金融办和所在市政府金融办备案。
第二十二条 非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申请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须符合企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审批条件,向所在地市政府金融办提交申请,经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
第二十三条 非融资性的担保机构申请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应报送下列材料:
(一)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申请书
(二)公司章程、内部管理制度及风险控制制度等文件;
(三)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
(四)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
(五)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
(六)公司营业执照复印件、上两年财务会计报告和信用记录报告;
(七)省政府金融办要求的其他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金融办和省政府金融办应分别自收到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1个月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的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应在1个月内完成工商登记变更手续,逾期未完成的,原批准文件自动失效。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不得从事任何融资性担保业务活动。
第二十六条 担保机构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
(一)变更名称;
(二)变更组织形式;
(三)变更注册资本;
(四)变更注册地;
(五)调整业务经营范围;
(六)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七)变更股权或股东;
(八)分立或合并;
(九)修改章程;
(十)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七条 担保机构分支机构有下列变更事项之一的,在工商登记变更前须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
(一)变更机构名称;
(二)调整业务经营范围;
(三)机构注销、合并;
(四)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变更事项。
第二十八条 担保机构或分支机构向省政府金融办提出变更申请,应提交申请报告及相关申请材料,其中担保机构分立或合并、分支机构注销或合并事项需同时提交市政府金融办初审意见。省政府金融办在1个月内批复变更申请。经批准后,担保机构或分支机构应在1个月内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九条 担保机构因分立、合并或出现章程规定的解散事由需要解散的,应向所在地市政府金融办提出申请,市政府金融办出具初审意见后,向省政府金融办提出申请。申请时须提交以下材料:
(一)解散申请报告;
(二)股东会议决议或出资人决定;
(三)清算程序;
(四)债权债务安排方案;
(五)资产分配方案;
(六)省政府金融办要求的其他文件。
第三十条 市政府金融办和省政府金融办应分别自收到担保机构完整的解散申请材料后1个月内完成初审意见或做出是否批复的意见。担保机构被批准解散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并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第三十一条 担保机构有重大违法经营行为,由省政府金融办予以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被撤销的担保机构应当依法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按照债务清偿计划及时偿还有关债务。
第三十二条 担保机构解散或被撤销的,市政府金融办要监督其清算过程。担保责任解除前,担保机构出资人不得分配财产或从担保机构取得任何利益。
第三十三条 担保机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应当依法实施破产。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三十四条 担保机构应当依法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内审制度,在其经营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当设2名以上的独立董事。
第三十五条 担保机构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第三十六条 担保机构可以兼营下列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三十七条 担保机构可以办理再担保和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近2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省政府金融办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第三十八条 担保机构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省政府金融办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
担保机构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三十九条 担保机构应当配备或聘请具有相关资格的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方面专业人才。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担保机构应当设立首席合规官和首席风险官。首席合规官、首席风险官应当由取得律师或注册会计师等相关资格,并具有融资性担保或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担任。
第四十条 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可根据担保项目的风险程度,由担保机构与被担保人自主协商确定,但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于担保费率明显低于或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担保机构应向市政府金融办说明。第四章 风险控制
第四十一条 担保机构应当建立符合审慎经营原则的担保评估制度、决策程序、事后追偿和处置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制定严格规范的业务操作规程,加强对担保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第四十二条 担保机构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对单个被担保人债券发行提供的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30%。
第四十三条 担保机构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
第四十四条 担保机构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限于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
第四十五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实行差额提取。
省政府金融办可以根据担保机构责任风险状况和审慎监管的需要,提出调高担保赔偿准备金比例的要求。担保机构应当对担保责任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准确计量担保责任风险。
第四十六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等要求,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自身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第四十七条 担保机构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
第四十八条 担保机构办理融资性担保业务,应当与被担保人约定在担保期间可持续获得相关信息,并有权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
第四十九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按照协商一致的原则建立业务关系,并在合同中明确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的方式。
第五十条 担保机构与债权人应当建立担保期间被担保人相关的信息交换机制,加强对被担保人的信用辅导和监督,共同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五十一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省政府金融办的规定,将公司治理情况、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资本金构成及运用情况、担保业务总体情况等信息告知相关债权人。
第五十二条 征信管理部门应当将担保机构的有关信息纳入征信管理体系,并为担保机构查询相关信息提供服务。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三条 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要依据本办法第二章的规定认真履行担保机构设立的审批职责,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出批复,对不具备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条件的不予批准。
第五十四条 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要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统计分析制度和监管记分制度,对经营及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测。
各市政府金融办应于每年年末全面分析评估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并于次年1月底前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情况。
第五十五条 担保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报送经营报告、财务会计报告、合法合规报告等文件和资料。担保机构报送的各类文件和资料应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十六条 担保机构应按季度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报告资本金的运用情况。省政府金融办根据审慎监管的需要,适时提出担保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要求。
第五十七条 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根据监管需要,有权要求担保机构提供专项资料,或约见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或进行必要的整改。
省政府金融办认为必要时,可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通报所监管有关担保机构的违规或风险情况。
第五十八条 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根据监管需要,可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担保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并按照要求提供有关文件、资料。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向担保机构出示检查通知书和相关证件。
第五十九条 担保机构发生担保诈骗、金额可能达到其净资产5%以上的担保代偿或投资损失,以及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事件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市政府金融办报告。
第六十条 担保机构应及时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市政府金融办报告股东大会或股东会、董事会等会议的重要决议。
第六十一条 各市政府金融办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的发现、报告和处置制度,制定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融资性担保行业突发事件。
第六十二条 各市政府金融办应及时向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人民政府报告本辖区融资性担保行业的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
第六十三条 省政府金融办对担保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委托各市政府金融办在每年2月1日至3月31日期间对本辖区担保机构进行年检登记。对符合本办法规定且年检合格的担保机构予以公开公示;对年检不合格或连续2年未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提出警告、限期整改,情节严重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取消其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资格。年检登记的具体办法由省政府金融办另行制定。
第六十四条 建立担保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资质认定制度。由省政府金融办委托行业协会,定期组织担保机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资质培训,培训合格的颁发资质认证合格证书。
第六十五条 加强对担保机构从业人员的培训,新进入担保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由省政府金融办委托行业协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担保行业从业人员素质。
第六章 行业自律
第六十六条 辽宁省融资担保协会(以下简称“担保协会”)为社会团体法人,作为行业自律性组织,履行自律、维权、服务等职责。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介机构可自愿申请加入担保协会。
第六十七条 省政府金融办是担保协会的主管部门。担保协会在省政府金融办的指导下,开展担保业务及人员培训、服务标准制定、情况统计、融资咨询、理论研究和对外交流,组织会员业务合作、协调会员与银行间相关事务活动。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省政府金融办和各市政府金融办从事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工作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规定审批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规定对担保机构进行现场检查的;
(三)未依照本办法第五章第六十二条规定报告重大风险事件和处置情况的;
(四)其他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六十九条 担保机构违反法律、法规及本办法规定,有关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给予处罚;有关法律、法规未作出处罚规定的,由省政府金融办责令改正,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警告、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条 事业性质担保机构的设立、变更、经营和监管比照企业性质担保机构执行。鼓励事业性质担保机构转为公司制担保机构。
第七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包括信用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应当予以规范,在2010年12月31日前达到本办法要求,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资格的核准确认。
第七十二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设立的担保机构(包括信用担保公司、投资担保公司等)不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应当在办理2010工商年检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其经营范围中注明“融资性担保业务除外”。
第七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