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时间:2019-05-12 03:0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第一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二)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上一讲中,我讲述了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现在继续讲授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的相关内容和知识。下面开始授课: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第3条:宪法序言第十一自然段。

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修改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4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共修改了2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修改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二自然段中“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修改为“发展同各国的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学习解读: 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以“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深刻、全面、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五方面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描绘了蓝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行动指南。目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经被正式载入联合国大会决议,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理念在国际上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在此背景下,我国宪法作上述的修改,有利于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为我国发展拓展广阔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5条: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 在“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后增写一句,内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学习解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国家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次在宪法总纲第一条,关于国体的规定当中,载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意义非凡。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宪法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角度,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行规定,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我国宪法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也可以说是一贯的,之前都是写在宪法的序言中。中国宪法的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对于理解中国宪法制度非常重要的序言,这个序言一共有13个自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写在序言中一共出现过五次。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是非常明确,毫无疑问的。序言的法律效力是非常明确的。为什么要在宪法的条文第一条中来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新的强化、深化和拓展,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大家如果看宪法文本的话,第一条一共有两款,第一款是关于中国国体的规定,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内容,写在第一条中的第一款。第二款是“社会主义 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在这句话的后面写入了刚才所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根本性。

第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面性。第一条具有统领总括的含义,它是跟国体和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党的领导是包括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句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形象的话,就是“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深刻内涵。

第三,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宪法关于社会主义的表述非常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大家可以看一下,党的领导原来写在宪法序言中,现在写在宪法的正文中,这是第一次。其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有的术语,也是第一次写进宪法的条文中。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时代性。所以,这次修改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规定,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加强、深化和拓展,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法治意义。

第6条:宪法第四条第一款。

将“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修改为:“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学习解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的一个重 要思想。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第7条: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

将“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修改为“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

学习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这次宪法修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贯彻了党的十九大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其内涵非常丰富,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软实力、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国家和社会的方向、未来,决定着中国能否从“富起来”到“强起来”转变。多年来,社会上存在着不少腐朽的思想文化现象,而腐朽的思想观念危害巨大。因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清除纠正各种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稳定,激发社会活力,实现长治久安。二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了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同时立足中国当代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特征,既具有民族特色、国际视野,又体现现代意识和时代潮流,是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和精确概 括。三是充分发挥司法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既要靠提倡、靠宣传,更要靠制度、靠法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共政策之中,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

第8条: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

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学习解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已于2015年7月1日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不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作了修订,将宪法宣誓制度在宪法中确认下来,有利于促使国家工作人员树立宪法意识、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也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激励和教育国家工作人员忠于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加强宪法实施。

第9条:宪法第七十九条第三款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修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

学习解读:这次修改宪征求意见和在基层调研过程中,许多地区、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一致呼吁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这次修宪删去了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的规定,具有重大意义:一是一种经验总结。既是健全完善党和 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总结。党的十四大以后,党和国家一直实行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25年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这种领导体制是治国理政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二是一项制度设计。既是使宪法与党章有关领导体制的规定有机衔接起来的制度设计,也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要求的制度设计。三是一个政治安排。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制度安排,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的战略安排。宪法这一条款的修改,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集中统一领导,有利于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有利于加强和完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国家政权机关协调运转和国家体制机制有效运行,有利于组织和推进国家各项事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所在,也使党总揽全局的核心地位能贯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制度、各个领域中。这一修改,不意味着恢复国家主席职务终身制。应当看到,在党内外有一个广泛的共识,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已经成功解决并将继续有效解决党和国家领导层依法有序更替的问题。

第10条:宪法第一百条增加一款。

第二款:“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们的常务委员会,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 下,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制定地方性法规,报本省、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

学习解读:增加这一规定,有利于设区的市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制定体现本行政区域实际的地方性法规,更为有效地加强社会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利于规范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行为。

下面接着学习解读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的11条,主要内容如下:

为适应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国家监察制度,宪法修正案在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六节后专门增加了一节,作为第七节“监察委员会”,增加五条,分别作为第一百二十三条至第一百二十七条。就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名称、人员组成、任期任届、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等作出规定。同时在宪法的另外十个条款11处作了相应的修改。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监察委员会主任每届任期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相同。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监察委员会的组织和职权由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是最高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领导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上级监察委员会领导下级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国家监察委员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对产生它的国家权力机关和 上一级监察委员会负责。监察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学习解读:设立监察委是本次修宪很大的一个亮点,本次修宪一共作出了21条修改,其中11条都同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关于监察委员会的规定占这么多的内容,足见监察委员会在这次修改宪法的分量。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根本法的保障。在国家权力结构中设置监察机关,是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出发加强对公权力监督的重大改革创新。监察委员会是实现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政治机关,不是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依法行使的监察权,不是行政监察、反贪反渎、预防腐败职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代表党和国家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既调查职务违法行为,又调查职务犯罪行为,其职能权限与司法机关、执法部门明显不同,彻底地将以前各级行政部门管辖的监察工作分离出来。这次修宪时,从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入手,把过去的行政监察提升为国家监察,解决三大问题,第一个是行政监察面过窄,监督对象没有实现全覆盖,第二个是反腐败力量分散,第三个是纪法不能贯通。监察委员会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既要加强日常监督、查清职务违法犯罪事实,进行相应处置,还要开展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果、法纪效果和社会效果。这次宪法修正案对监察委员会的产生、组成、性质、地位,以及它的工作原则、领导体制,包括与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的关系都做出了规定。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这个改革的目标就是要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加强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制。监察机关无论基于立法规定抑或权力属性,都具有独立的地位,是我国独立的监察机关并独立行使监察权力。设立监察委员会涉及国家机构的职权的重大调整和完善,所以需要做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就是要在宪法中做出规定。宪法的上述修改,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成果,贯彻了党的十九大关于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部署。赋予监察委员会宪法地位,必将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发展,直至夺取压倒性胜利。

此外,为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而制定了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并于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2018年宪法修正案全面体现了自上一次修宪以来,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成果,体现了我们党依宪执政、依宪治国的理念,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这次宪法修改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 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宪法保障。

这次宪法修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站在健全完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完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了统一战线制度,建立健全了国家监察制度等等,重大历史意义非同寻常。首先,它为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宪法保障。其次,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确立的国家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提供了宪法保障。第三,为确保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宪法保障,有利于在全体人民中强化党的领导意识,有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第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依据。第五,为支持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宪法保障。宪法修改完善国家立法体制,进一步健全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强化了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推动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2018年宪法修正案,我们要从“五个一”来理解这次修宪的重大意义:“一个统领”“一个思想”“一条主线”“一个宣言”“一张蓝图”。

“一个统领”:要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一个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有利于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有利于确保党和国家的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一条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的发展主线,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适应时代进步潮流和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一个宣言”:党中央的修宪决策宣示了宪法精神、宪法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保障。

“一张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我们绘出了美好蓝图,是解决所有实践性问题的“航标灯”,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施工图”。

全体服刑人员,我们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一是要坚决拥护宪法的修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 盾发生了变化,而要解决新的矛盾,宪法也必须与时俱进,为新时代保驾护航。二是要认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宪法与西方宪法的本质区别。这次修正案在序言和总纲中,都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三是要深入理解宪法修正案中删除了国家主席、副主席任期限制,这一修改强化了“三位一体”的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四是强化宪法意识。要组织开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大家敬畏宪法、捍卫宪法、践行宪法的意识,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宪法忠实的崇尚者、遵守者和捍卫者。

以上就是两讲的全部内容。希望大家通过这两节课,能对我国宪法和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晰和更深入的认识。至此,我的授课就全部结束了。谢谢大家!

思考题: 1、2018年宪法修正案主要内容是什么? 2、2018年宪法修正案共修改多少条内容?

3、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相关规定的意义?

第二篇: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四讲: 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学习解读

(一)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法德讲堂”!在前面三讲中,大家学习了宪法的特点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等内容,应该说对宪法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从开始今天,由我主讲第四讲和第五讲,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也是这次宪法教育主题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希望大家认真听课,作好笔记,尽可能地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宪法内容和相关知识,既能促进在监狱服刑期间的改造,也为回归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打下法律知识基础。

为了帮助大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我国宪法及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一下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和2018年前几次修改宪法的情况,然后再重点对2018年宪法及修正案进行学习解读。这两讲主要为大家讲述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五、2018年宪法修正案学习解读

六、认真学习2018年宪法修正案 下面开始授课:

一、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我国的宪法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从19世纪末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政府制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到21世纪初,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戊戌年修改宪法,时间长达120年,跨越了三个世纪。中华民族探索人民权利的宪法保障,依宪治国的这一法治中国梦终于成为现实。120年来,中国由帝制走向共和,由君权走向民权,由人治走向法治,实践依法治国,见证依宪治国,成就法治中国,实现了一个伟大民族蓄积深远、呐喊已久的深切希冀和盼望。

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了《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每一部宪法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体例和内容都深深地刻着时代的烙印。下面,重点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发展历程。

一是共同纲领——新中国的政治基石。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奠基者们精心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解决了在1949年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中国,怎样建立一个新国家和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这些极其重大的问题,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二是1954年宪法——社会主义宪法。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106条,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1954年宪法更充分地表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实质。

三是1975年宪法——特殊时期的宪法。1975年1月17日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30条。这部宪法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是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以“四个存在”、“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基本路线”以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学说”为理论指导,是一部在特殊时期产生的宪法。如把“文革”产物“四大”写进宪法第十三条:“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新形式。国家保障人民群众运用这种形式”。

四是1978年宪法——转折时期的宪法。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四章60条。这部宪法比1975年宪法有了重大变化,但仍然存在许多缺陷,它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分别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修改。

五是1982年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通过的,共四章138条。1982宪法即现行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并吸收了国际经验,是一部有中国特色、适应中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范围、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等。其根本特点是,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了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它规定,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1982年宪法体现的基本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改革开放;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二、1982年宪法前四次修改情况概述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后,在2018年以前,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和发展,全国人大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先后四次,对1982年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出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修正,先后共通过了31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988年修正案2条,1993年修正案9条,1999年修正案6条,2004年修正案14条。1、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一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二是对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作了修改,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2、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第二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更加完整地表述党的基本路线,增加了“我国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改革开放”等内容;二是将宪法第十五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并相应地将宪法第十六条关于“国营企业在服从国家的统一领导和全面完成国家计划的前提下,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国有企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权自主经营”,将宪法第十七条关于“集体经济组织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和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的规定,修改为“集体经济组织在遵守有关法律的前提下,有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三是删去宪法第八条中的“农村人民公社”,增加规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四是将宪法有关条文中的“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五是在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增加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六是将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3、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三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是增加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四是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五是增加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六是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4、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第四个宪法修正案。这个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有十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是增加“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三是在统一战线的表述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是进一步明确国家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五是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六是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七是增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规定;八是增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九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成的规定中增加“特别行政区”;十是完善紧急状态制度;十一是在国家主席职权的规定中增加“进行国事活动”;十二是将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十三是增加关于国歌的规定。

概括起来讲,前四次对1982年宪法修改的主要内容有十条: 一是对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的有关内容先后3次作出修改,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等内容,分别写入宪法。

二是对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的有关内容2次作出修改,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包括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在内的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分别写入宪法。三是对宪法第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四是对宪法第六条作出修改,规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五是对宪法第八条2次作出修改,规定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六是对宪法第十一条先后3次作出修改,规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策。

七是对宪法第十四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八是对宪法第十五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是对宪法第三十三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十是对宪法第八十一条作出修改,规定国家主席进行国事活动。此外,还对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用征收和补偿、县乡人大任期三年改五年、紧急状态、我国国歌等作了补充和完善。

总的来看,对1982年宪法四次修改的内容,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成果,对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通过四次宪法修改,我国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紧跟时代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 进,有力推动和保障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力推动和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三、现行宪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现行宪法共有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和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有143条。

(一)序言。宪法序言内容分为十三个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史,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具体讲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1、简述国家的斗争历史;

2、记载了20世纪以来在中国发生的四件大事:一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创立了中华民国。二是1949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四是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专政;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增强国防;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的成就;教育、科学、文化等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广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

3、规定国家今后的根本任务。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肯定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5、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内外条件。一是对我国的阶级斗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的原则:在我国,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二是对台湾问题进行了阐述: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三是阐述了我国的重要政治制度——统一战线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对我国民族问题的叙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五是确立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等五项原则。

6、确认宪法的地位和作用。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总纲。第一章总纲内容分为32条,主要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国家政权,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等等各方面基本制度。主要讲了12个方面的内容:即

1、国家性质;

2、人民主权;

3、民主集中制原则;

4、民族政策;

5、法治原则;

6、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与分配制度、财产权保护、经济政策、市场主体的权利);

7、社会政策(包括教育事业、科学事业、医疗卫生、体育事业、文化事业、人才事业、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保护政策);

8、精简与效率原则;

9、维护社会秩序的原则;

10、国防政策;

11、行政区域划分;

12、在我国的外国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分为24条,从第33条至56条。主要规定了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权利是特定主体拥有某物或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公民义务是指公民为公共利益而应该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权利为: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宗教信仰自由;

3、人生自由;

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的权利;

5、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五项基本义务为: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四)国家机构。第三章国家机构分为84条,8节,从第57条至140条,主要规定了国家机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权限。主要讲了八个国家机构,分别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具体内容分别介绍了这八个国家机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及任期等。

(五)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第四章内容分为3条,从第141条至143条。规定了我国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者是北京,以及国徽的内容。

四、2018年宪法修正案概述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经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主要修改了我国现行宪法11个方面的内容。

1、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2、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

3、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

4、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方面的内容;

5、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6、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

7、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方面的内容;

8、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9、修改国家主席任职任期方面的有关规定;

10、增加有关设区的市的地方立法权方面的内容;

11、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五、2018年宪法修改内容学习解读 从具体内容上讲,《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作出21条修改,其中11条与设立监察委员会有关。下面我们逐条进行学习和解读,先讲与监察委员会无关的10条。

第1条:修改宪法序言的第七自然段,修改了四个地方: ①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修改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学习解读: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根本理论指引,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已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已经形成高度共识。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正案已经将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宪法中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一起,确立其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明确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②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学习解读: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作这样的修改,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③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前增写“贯彻新发展理念”。

学习解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把“新发展理念”写入宪法,有利于从宪法上确认这一重要理论成果,更好发挥其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作用。

④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修改为“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 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学习解读: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丰富和完善。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奋斗目标。作这样的修改,在表述上与党的十九大报告相一致,有利于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把握规律、科学布局,在新时代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2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修改了两个地方。

① 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修改为“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

学习解读:作这些修改,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就更加完整。

②宪法序言第十自然段中“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学习解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奋斗。只有把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团结起来、凝聚起来,实现中国梦才能获得强大持久广泛的力量支持。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授课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二上午再为大家讲第五讲。谢谢大家!

思考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共颁布了几部宪法?

2、现行宪法共分哪五部分?

3、现行宪法的序言主要讲了那些内容? 4、1982年宪法前四次分别修改于哪一年?

第三篇:学宪法讲宪法

附件3 山西省教育厅“学宪法讲宪法”主题

微课大赛获奖名单

小学组

一等奖(1名)

王丽萍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二等奖(3名)

杨丽霞

《未成年人保护法》

王素贞

《宪法和我们》

柴慧玲

《<国旗>微课视频》

三等奖(5名)

李洋洋

《交通安全记心间,快乐生活每一天》

马晓旭

《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

《宪法与生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刘红赛

《学习宪法》

优秀奖(10名)

郝燕丽

《守住绿水青山》

李剑娜

《守宪法的基本知识》

校 运城市盐湖区西街小学

大同市广灵县壶泉镇王洼小学 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小学 运城市盐湖区南街小学

太原市万柏林区实验小学

大同市广灵县第二小学

长治市八一路小学

运城市临猗县角杯乡角杯小学

运城市新绛县开发区联校狄庄学校

太原市迎泽区桃园南路小学

太原市万柏林区众纺路小学

《学宪法,讲宪法》

大同市城区四十三小学

《宪法之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忻州市宁武县东寨完全小学

《学习宪法知识,弘扬法治精神》 忻州市河曲县黄河路小学

卫海珍

《法,与我们同行》

晋中市榆次区寿安里小学

《与法为伴 快乐成长》

临汾市第三小学

南志霞

王肖燕

一等奖(1名)

政治组

二等奖(3名)

武福丽

李华博

三等奖(5名)

魏海龙

仝晓丽

智全利

张艳伟

秦凌霞

优秀奖(6名)

知宪法 树立宪法意识》 法先行》

初中组

维护宪法权威》

《学宪法讲宪法》

运城市新绛县龙兴镇联校娄庄学校 运城市盐湖区西街小学 运城市盐湖区舜帝复旦示范小学

校 运城市新绛县希望学校

校 大同市第八中学

忻州市河曲县唐家会学校 运城市永济市韩阳初中

校 大同市广灵县作疃初中 大同市广灵县留疃九年制学校 忻州市河曲二中 晋中市榆次区第五中学 长治市第十九中学

校 忻州市河曲二中 《学宪法

《中国梦

《宪法知识》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学宪法,讲宪法》

《宪法的构成和内容》

《学习宪法知识

《中国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

《走进宪法》

晋中市太谷县阳邑中学

《学宪法 讲宪法》

晋中市太谷县利民学校

李向阳

《学宪法知识 懂今日中国》

运城市临猗县北景初中

张建平

《学宪法,讲宪法 维护宪法权威》 运城市新绛县新纺学校

王梓烁

《宪法知识我先学》

运城市新绛县希望学校

高中组 一等奖(1名)

赵翠荣

《宪法在我身边》

晋中市榆次区第三中学 二等奖(3名)

《我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山西省贸易学校

韩慧芳

《依法解释基本法,维护宪法权威》忻州市河曲中学

陈丽丽

《宪法连着你我他》

运城市海仓学校 三等奖(5名)

《学宪法讲宪法主题班会》

太原聋人学校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

大同市大同八中

《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

崔晓旭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

《宪法的基本内容》

运城市新绛县职业教育中心 优秀奖(6名)

王莉华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

太原市聋人学校

余艳霞

《学习宪法:全国人大的职权》

大同市第八中学

武丽楠

《认识宪法》

阳泉市职业中专学校

《履行义务 承担责任》

长治市华北机电学校

《学宪法历史

扬法治精神》

临汾市第二中学

杨国红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运城市新绛县第二中学

第四篇:学宪法,讲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础知识宣传

(一)宪法是国家的要本大法,在我国,它以法律的形式的形式确认了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的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些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1、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何特点?

(1)权利与义务的平等性;(2)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3)权利和自由的真实性;(4)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2、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议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2)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3)社会经济权利和文化教育权利。(4)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正当权利等。

3、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实行计划生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础知识宣传

(二)1、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包括哪些?

公民的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健儿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和秘密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人民法院决定,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2、公民的人身自由是什么?

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是公民人身权的组成部分,公民的人身和行动受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

逮捕是对公民人身自由予以羁押的强制措施。它必须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否则即为违法。

拘禁是对公民拘留、管制以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拘禁必须根据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逮捕拘留条例》和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否则即为非法拘禁。

搜查:公民身体只有侦查人员在办理刑事案件时,才可进行。搜查也必须食职权和法定程序进行。

3、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住宅是公民居信、生活以及保存私人财产的场所,住宅不侵犯有以下含义:

1、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侵入

2、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搜查

3、公民的住宅不得随意查封

4、公民的住宅不是随意毁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础知识宣传

(三)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第五篇:学宪法 讲宪法

“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稿

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进行一次法制学习。不久前我观看了同学们自己编写的法制小故事,很真实,很深刻。其中有一位同学编写的一个毛阿敏偷税漏税的故事,我深受启发,这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你们的内心深处法律意识的真实反映。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我亲眼目睹、令人深思的真人真事。事情发生在四小区的住宅楼,这天正是星期日,三位初中生在四楼的楼道窗前嬉戏,甲失手将乙推出窗外,重重地从高达20米的四楼摔了下来。当时乙的脸色铁青,血从鼻孔、耳孔直往外淌。后来,乙被市医院急救车救走。此时,我给同学们出二个思考题:①甲失手致伤乙,算不算违法?②如果甲违法,违反了什么法?结果应是:如果医疗签定部门确定为重伤,首先甲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违法,其次甲违反了《刑法》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下面,我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三个方面,来给同学们讲一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世纪以来,青少年犯罪是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国刑事立案比例一直较高,约为65%,处于居高不下的局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14-18岁的少年发案率上升较快,成为违法犯罪的高发年龄阶段,并以侵犯财产型犯罪与性犯罪居多,团伙作案数量剧增。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少年,曾经天真无邪,如同一张白纸,他们的人生座标为什么变得如此扭曲?人生最初暗淡的一笔来自哪里呢?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基因,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更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至为关键的一个时期,是人从幼稚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处于这一特殊时期的人,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经历着一场巨变,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

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爱感情用事,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

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世界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实施违法犯罪。

(二)青少年不良的个性倾向性

人的个性倾向性是个性中最主动,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趋向与选择。个性倾向包括人的需要和动机、兴趣、信仰、观念体系等,不良个性倾向性是大多数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因素。青少年的不良个性倾向在需要方面主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物质欲,权力欲,报复欲;在观念体系上,概括地说,主要表现为五观不端正,以自我为中心,只想索取,不愿奉献的极端利己的价值观;过分追求金钱,享乐,名利,实惠,讲究吃喝的人生观;善恶、美丑、荣辱、爱憎、是非、苦乐,得失完全颠倒的道德观;哥们义气高于一切的封建行帮式的友谊观;放荡不羁,崇尚低级感官刺激的性爱观等。正是在这些强烈,畸形的欲望驱使和错误观念的支配下,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下面,我重点给同学们讲一下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希望同学们能引以为戒,拿起法律武器,把实际例子讲给父母听,纠正有些父母的不良家庭行为。

家庭是青少年个体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青少年最早接触的小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大染缸。这就要求有些同学,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箴言、格言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调查与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法,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的内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反之,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甚至直接导致犯罪。其中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不良因素主要有亲情过剩,疏于管教,家庭暴力,单亲家庭,不轨家庭五种。亲情过剩。目前,在我国城镇,18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些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中长大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祖辈、父辈的百般宠爱,被过度的亲情所包围,在家中俨然是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他们中一些人因而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不罢休。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受任何约束,甚至以身试法,以致违法犯罪。

近几年来,因不良家庭因素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例子屡见不鲜。如:自97年上半年以来,佛山的一个少年暴力犯罪团伙共三十多人,最小的仅11岁,最大的17岁,在追求称霸一方,为所欲为的目标下,以由小到大,由近到远,吃干吐净为盟,排列座次,三人成伙,五人成群,穿插结合,交替作案,渐渐发展一个犯罪团伙。并于1999年被公安部门依法逮捕。

我希望通过这次的法制学习,在在座的同学能认清违法、犯法的后果,坚决抵制不良的诱惑,与不良的行为作斗争,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下载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宪法教育辅导讲座第五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宪法讲宪法

    以宪为纲,知法守法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演讲题目是《以宪为纲,知法守法》。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宪法是由全国人民......

    小学作文辅导讲座第二十讲

    小学作文辅导讲座第二十讲 怎样写议论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怎样写读后感的问题。写读后感,多数情况下是在写一篇议论文,它的论点来源于所读文章或者书籍(也就是“眼睛”),经常以你的......

    教育开放周辅导讲座(★)

    教育开放周辅导讲座材料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小甸子镇中心小学 沈德旭 2011年9月28日 阅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各位家长能够准时的参加......

    小学作文辅导讲座1-27讲(全)

    什么是生动、实在的作文[小学作文讲座第一讲] 什么是作文?作文就是把你要说的话记载下来,写成文章。你每天都在说话、都在听别人说话。如果说的话干干巴巴,一点生气也没有,谁爱......

    宪法讲座提纲

    宪法宣讲提纲 前言:宪法的地位和历次修宪的概况 一、 宪法修正的内容解读; 二、维护宪法权威 捍卫宪法尊严 前言:宪法的地位和历次修宪的概况 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普法讲座

    《宪法》普法讲座**律师事务所执业律师**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

    讲宪法演讲稿(范文大全)

    讲宪法演讲稿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讲宪法演讲稿》的内容,具体内容:法律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社会的稳定程度。一起来看看我给大家分享的,希望对......

    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

    学宪法讲宪法心得体会范文四篇本文仅供参考学宪法讲宪法心得1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