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彭州市人民政府两基自查报告-(20110421最新)
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两基”迎国检工作自查报告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我市按照四川省“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川省“两基”国检主要工作及指标要求>和<四川省“两基”国检主要工作及指标要求>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对照省“两基”主要工作及指标要求,认真对全市“两基”工作进行了自查评估,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彭州市位于成都市西北部,距成都19公里,现辖20个镇,行政村261个,幅员面积1420平方公里,人口80.03万,素有“天府金盆”、“蜀汉名区”之美誉。辖区内有成都电大彭州分校1所,普通高中7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单设初中12所,九年制学校13所,小学22所,公办幼儿园35所,民办幼儿园8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义务教育段在校学生小学32991人、初中23672人,义务教育段在编教职工4034人。
彭州市人民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全域成都”理念,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内涵发展,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市1996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0年获四川省和成都市“两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区)”,2008年被成都市委、市府授予“抗震抗灾先进集体”,2009年全市基本实现了教育现代化,2010年取得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使全市经济、社会,特别是教育整体水平全面超越了震前水平,步入了科学发展、高水平发展快车道。
二、“两基”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领导职责
1.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我市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依法承担起统筹发展区域内教育事业的职责,切实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编制了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把抓教育工作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各镇领导政绩的一项主要内容。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坚持把教育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教育专题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新增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学校建设等教育重大或热点问题,实现了“两基”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确保了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5.12”地震发生后,我市优先统筹教育规划,全力推进教育灾后重建,完成42所中小学重建任务,对所有保留校舍进行维修加固,全面撤销村级小学。我市的农村学校校舍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现优质均衡,彭州教育硬件水平超前发展了20年。
(二)普及程度情况和扫盲工作
2.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2008-2010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99.9%,小学适龄女童入学率为99.9%;初中入学率2008年为99.4%,2009年为102.7 %,2010年为105.2%。
3.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2008-2010年均为100%。
4.在校学生辍学率:近三年小学均为0;初中2008年为0.15%,2009年为0.07 %,2010年为0.08%。
5.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2008年为99.92%,2009年为99.9%,2010年为99.84%。
6.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2008年为99.96%,2009年为99.92%,2010年为99.95%。
7.青壮年非文盲率:我市青壮年人口总数为429569人,青壮年人
口中非文盲人数为429048人,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99.79%。
8.近三年脱盲人员巩固率:近三年脱盲人数1940人,其中2008年742人,2009年665人,2010年533人,巩固率为99.83%。
9.15周岁人口文盲率:2008年为0.1%,2009年为0.1%,2010年为0.14%。
10.乡镇成人学校办学面:2010年,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数20个,办学面99.8%,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数278个,办学面99.8%。
11.成人教育机构:我市基层单位扫盲情况,镇验收合格率100%,行政村验收合格率100%。
(三)教师队伍
12.教师学历合格率:小学为100%,初中为100%。
13.新充实教师学历合格率:2001年起新补充专任教师:小学497人,学历均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初中370人,学历均符合规定及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的比例为100%。
14.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校长任职条件合格率100%,校长接受岗位培训并合格的比例为100%。
15.生师比:我市小学生师比达到相关要求。
16.教师职称比:我市中小学教师职称比例结构基本达到省定标准。
(四)办学条件
17.危房:我市无D级危房,无有险情的C级危房。
18.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符合省定标准:小学为9平方米,初中为13平方米。
19.全寄宿制生均校舍面积符合省定要求。20.教学仪器配齐率:小学和初中均为100%。21.生均图书:小学为16.8本;初中为17.1本。
22.班额情况:我市按照“撤销、合并、改造、提升”的工作思路,结合我市农村新型社区布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白鹿、思文、新兴的初中融合到通济中学;磁峰、桂花等13
个乡镇的初中与小学合并,改为九年制学校;西郊中学与天彭中学整合组建了白马中学。使全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教育布局更加优化,教育结构体系更加合理,实现了行政区内学校布局结构合理、学校规模容量和班额符合有关规定的格局。
23.教学附属设施:全市所有学校食堂纳入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学生宿舍、食堂、饮用水、厕所等附属设施符合相关规定和安全要求,管理有序使用好。
(五)教育经费
24.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我市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不断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教育投入体制,并努力做到“三个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农村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教育并逐年增长。2007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1325.2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3165万元;2008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39184.9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25814.2万元;2009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4554.7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32971.3万元;2010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56597万元,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35887万元。
按照省定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我市及时安排、足额拨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转。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执行标准为:2007-2009年为小学320元/年,初中540元/年,2010年提高至小学460元/年,初中680元/年。2007-2010年,财政预算内配套安排公用经费分别为202.66万元、183.041万元、127.57万元、324.955万元;由上级转移支付的公用经费分别为2412.98万元、2485.5万元、2315万元、2732.298万元,市财政全额划拨给教育局,并及时、足额下拨到各个学校,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2001年底以前教职工国标工资无拖欠情况,2002年1月以来教职工国标工资无拖欠情况。2009年起,实施了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2010年进行了绩效工资标准提高,稳定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待遇,缩小了城乡教师的待遇差异。
25.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2007-2010年中央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别为5233万元、5233万元、5233万元、5233万元,市财政分别安排2459万元、2459万元、2459万元、2459万元用于教育,比例达47%、47%、47%、47%,确保了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不低于45%,并根据教育发展需要逐年增长。全面实施教育助学工程,将符合资助政策的学生全部纳入了教育资助体系。
26.教育费附加:我市按规定足额征收了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全额拨付给教育部门,未抵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2007-2010年我市共征收城市和地方教育费附加分别为6099.06万元,2040.08万元,且全额拨付给教育。
27.“普九”负债从学校剥离并清偿完毕。我市中小学“普九”的负债已从学校剥离,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6891.02万元(含乡镇)。未发生因债权单位或个人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事件。
28.学校经费预算编制:我市建立健全了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要求,统一了预算管理运行机制,编制了规范的农村中小学经费预算,实现了预算编制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有关规定,我市将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政策性补贴及各项社会保障费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足额预算安排“义务保障”经费,并按进度及时拨付到校。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确保专款专用,按照制度规定的范围、标准、开支使用教育经费。加大审计监督力度,规范学校财务收支行为,教育部门内审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地对系统内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保证了经费的规范使用,未发生管理、使用教育经费不规范的问题。29.收费管理:我市高度重视教育收费的规范化、制度化,从严治理中小学教育乱收费,认真执行《收费许可证》审批制度、收费公示制度和收费票据使用制度,并在每学期开学前后由市物价、教
育等部门牵头,与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教育收费联合检查组,对全市各类学校的收费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全市未出现教育乱收费现象。
(六)教育质量
30.规范办学行为:按照川教[2009]249号文件要求,我市制定了《关于转发四川省、成都市“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通知》、《关于转发成都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教师从教行为,各校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制定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责。义务教育段学校招生、分班等均符合要求。
31.学生德育工作:我市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德育工作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年度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核。不断改进和加强德育教育工作,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完善了德育工作制度,健全了“三位一体”德育网络,积极探索和改进德育评估体系,长期深入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活动、道德实践“十个一”活动、“新三好”争创活动等系列德育活动,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品行习惯。
32.体育工作:我市认真落实中发[2007]7号文件,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艺、卫教育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体卫艺工作,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学校卫生防病防疫工作,认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艺术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每年举行全市性中小学生综合运动会、排球赛、篮球赛、大型艺术节,保障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人人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班班有艺术活动(体育项目),校校有艺术社团(体育特色)”的良好局面,建成了一批教育基地、示范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按时上报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相关数据。
33.毕业班学生毕业率:小学毕业率2008年为99.66%,2009年为99.65%,2010年为99.77%,初中2008年为99.07%,2009年为99.22%,2010年为98.27%。
(七)学校管理
34.常规管理:我市采取措施,推进全市中小学依法治校,规范管理。全市中小学依法制定了办学章程,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学校常规管理,狠抓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到位,全面提高了办学水平。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普通中小学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以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与管理为基础,完善学校干部听课制度为突破口,改革考核与评价机制为保障,加大对课堂教学常规措施执行情况的检查、督促和指导,完善“防辍控流”机制和质量监控机制,健全了以“入口为参照、出口为量标”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综合、经常性的科学评估,引导学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体卫艺等薄弱学科课堂管理,推进任课教师专职化建设,开齐开足课时,规范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35、校园文化建设: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灾后重建后续建设,并作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校按照“质朴大气、着眼实用、突出特色、多元精品”的思路,明确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理念,统筹办学规划,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隐性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呈现出一批以“桂陶文化”、“牡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学校,基本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36.安全管理:按照职责分工和协作管理的安全工作保障机制,我市安全工作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安全工作责任制,市政府与市级有关部门、各镇每年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将学校安全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市教育局、各校分别建立了安全
工作制度和安全工作预案,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及时通报。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我市不断加大安全投入,加大人防、物防、技防力度,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近年来全市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加强校园周边综合治理,我市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成立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活动,严厉打击各种侵犯师生人身安全、扰乱学校教学秩序的违法行为;同时强化对校园周边录像厅、歌舞厅、网吧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全市形成了学校周边环境齐抓共管的格局。
三、巩固“两基”工作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1、履职尽责,统筹规划,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任务来抓,坚定不移把“两基”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建立了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制度,坚持把教育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教育专题工作会议,重点研究新增教育经费、教师编制、学校建设等教育重大或热点问题,实现了高标准、高水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了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优先推进教育灾后重建,新建中小学校42所,全面撤销村级小学,义务教育学校城乡办学条件几无差距。
2、加大投入,改善条件,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市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中优先安排,确保生均公用经费及时拨付到位,确保我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做到“三个增长”。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并按规定比例用于教育。积极争取上级危改资金和从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努力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力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3、采取措施,控辍保学,大力提高普及程度。近几年,市政府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切实保障我市进城务工就
业农民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控制农村中小学生辍学,防止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率反弹。市教育局和各镇政府每年开学初对学校进行专项检查,动员流失学生返校上课,保障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权益。同时,积极采取各种帮扶措施,切实消除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现象,“两基”成果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巩固。
4、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我市制定了系列措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加强课程改革,构建活力课堂,创设育人环境,注重社会实践,坚持德育为先,强化德育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等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形成“人人参加艺术(体育)活动,班班有艺术活动(体育项目),校校有艺术社团(体育特色)”的良好局面,建成了一批教育基地、示范学校、传统项目学校等。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市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灾后重建后续建设,并作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重要举措。各校按照“质朴大气、着眼实用、突出特色、多元精品”的思路,明确办学定位,提炼办学理念,统筹办学规划,加强校风、教风、学风等隐性文化建设,打造书香校园。呈现出一批以“桂陶文化”、“牡丹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特色学校,基本形成“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6、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全市投入资金7850万元,对所有学校进行教育技装达标配置,提前实现了教育技装“满覆盖”。在满足所有学校开设全部课程的理、化、生实验室,艺体等设备仪器的情况下,推进教学信息化,多媒体到班率1.5:1,生机比12.5:1,师机比2.4:1,所有学校接入彭州教育城域网。加快办学信息化,借助彭州教育门户网站,教育系统内实现网上办公、教师管理、学生学籍管理、资产管理、资源共享、视频在线点播等。各学校设备设施齐备、完善,信息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7、创新发展思路,探索教育实践,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我市提
出了争创“四有”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奋斗目标,推进彭州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再创辉煌。一是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到环境有品位。二是加强师生感恩教育,做到师生有修养。三是引领校园学习热潮,做到校长有思想。四是创新教育教学管理,做到办学有水平。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与推进,建成了一批“四有”示范学校,引领各学校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办社会满意的学校。
8、优化队伍,提升质量,夯实办学基础。一是建立教师补充机制。近年来,为缓解教师短缺矛盾,我市公开招聘教师,为我市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工程。鼓励、支持校长和中小学教师参加岗位业务培训和学历进修。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依法执行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用(聘任)制,在教育系统营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用人环境。
9、加强教育,及时排查,确保安全稳定。市委、市政府把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把学校安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彭州市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经常性联合专项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切实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针对近期全国校园伤害案件的频发形势,对各中小学(幼儿园)配置专业保安人员,从人防、物防、技防下大力气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
10、齐抓共管,注重实效,“脱盲”与“培训”并举。坚持“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成人教育发展思路,一如既往地把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三年来,坚持开展新技术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实施科教兴彭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
11、精心部署,加强宣传,形成合力。为做好今年我省“两基”迎国检工作,我市成立了“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两基”
迎检工作方案,多次召开“两基”迎国检业务培训会,组织人员深入学校检查,加强对学校“两基”迎国检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同时,将教育工作列入镇党委、政府工作目标考评,要求镇政府、市教育局等有关部门通过广播、标语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宣传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及“两免一补”等国家扶贫助学政策,在全市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使“两基”迎国检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重点
我市“两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个别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两基”成果的进一步巩固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我市将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全教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实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履行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继续加大 “两基”迎国检的宣传力度。多形式广泛宣传“两基”迎“国检”工作,让“两基”迎国检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加强档案资料建设与管理工作。力争做到档案齐全,数据清楚,真实准确,印证材料详实,能够全面准确反映“两基” 情况。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省颁布的初中、小学师生比标准,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师德、业务素质建设,提升学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4、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教育投入,加强教师培训,提升现代教育水平。
5、进一步强化学校常规管理,提升过程管理效率和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6、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切实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7、加强“两基” 迎国检工作的督导检查。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基层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
二○一一年四月十八日
第二篇:镇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复查自查报告
镇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复查自查报告
随着“两基”工作的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我镇经济的发展,全镇人民更加意识到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的重要性。为此,就我镇“两基”工作的情况作简汇报: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石城县东南部,总面积255。72平方公里。全镇有23个行政村,总人口4。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97万人,全镇有完中1所、初中2所、完小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xx年年至xx年年学度有小学生3516人,初中生2568人。
二、政府监督
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两基”水平,不仅是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重要步骤,更是兴民富镇的长远大计,为此,党委政府上下一条心,常抓不懈。
1、加强了对“两基”巩固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镇长郭柏生同志为组长,党委副书记李维章同志为副组长,镇财政、司法、团委、妇联、土管、中心小学、各初中校长成员的“两基”巩固工作领导小组。
2、镇政府制订了《横江镇义务教育发展计划》,做到“两基”工作既有长远计划,又有短期目标。
3、建立并落实“双线”目标责任制(镇与村、中心小学与各校)列入干部的目标考核。同时与村签订“两基”巩固提高工作责任状,做到“两基”工作落实到人。
4、建立了“两基”考核评估机制,把“两基”巩固工作纳入每xx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确保学生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标,确保了学校安全工作。
5、为了确保学生的在校巩固率,镇人大下发了《横江镇保学控流》、《乡规民约》在广播与电视台进行宣传,做到家喻户晓。
6、加强收费管理,中心小学与各校签订了收费责任状,严格实行一费制收费。
第三篇:沈河区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年审自查报告
沈河区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年审自查报告
市教育督导室:
沈河区现有中小学校50所,其中,高中8所(完全中学3所、独立高中4所、民办公助高中1所);初中11所(公办初中9所、民办公助初中2所);小学2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61,758人,其中,小学31,580人,初中19,286人,高中10,652人,特殊教育学生240人。在职教职工5,579人,其中,小学2,557人,中学2,661人,直属单位277人,特殊教育84人。一线专任教师4,352人。全区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到法定标准。
现有托幼园所117处,其中街办园所13处,驻区单位园所30处,教育办园3所,个体家托71处。省、市级幼儿园所15个,其中省级示范园所8所。在园幼儿9,800名,入园率94%。幼儿教师741名。教师专业达标率98%。
一年来,沈河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以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重点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了议事日程,对事关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亲自过问,定期召开区委书记、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加强了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与具体指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现场办公,听取教育部门的汇报,认真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全区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做好本次迎检工作,我区根据沈教督发[2004]13号文件精神,专门召开了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迎检工作。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区委、区人大汇报,并责成区教育局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提高“两基”工作成果
一年来,我们以切实推进我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为重点,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树立了教育为本的观念,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努力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优先、协调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教育经费预算安排执行情况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1、政府对教育拨款情况
2003年,政府财政收入46,191万元,比上年增长26.44%,政府对教育拨款18,748万元,比上年增长26.68%。2004年政府财政收入55,420万元,比2003年增长19.98%,政府对教育拨款预算安排22,498万元,比2003年增长20%。
2、生均教育事业费执行情况
2003年,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2,233.58元,2004年小学生均教育事业费2,836.25元,2004年比2003年高27%;2003年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2,113.93元,2004年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3,610.20元,2004年比2003年高71%。
3、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情况
2003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332.84元,初中为236.30元。
2004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506.89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15.64元。
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全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为城区人口素质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实施“双高普九”工作情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义务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双高普九”已经客观地成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好“双高普九”工作也就现实地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沈河区在抓“双高普九”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了“硬件要硬、软件要实、相互促进、均衡发展、首批挺进”的基本思路,富有成效地推动了“双高普九”工作的新局面。
1、推进“双高普九”的总体战略
本着“面向未来、优先考虑、适度超前、充分保障”的方针,我区主要采取了“系统规划全局,实施整体推进、建立“三导合一”工作体系,实施高效运行、立足“区情”、“校本”,实施“特色兴教”、加强开放交流,实施外脑支持、促进人员流动,实施潜能激活”五个策略。以教育科学发展观,把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积极鼓励引导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追求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富有特长的学校教师,创建富有特点的学校课程,造就富有个性的学生,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
2、推进“双高普九”工作的主要措施
区委、区政府领导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双高普九”工作从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建立领导及部门责任制度。成立了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双高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每人包保一所学校,定期联系,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将“双高普九”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区内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分别从政策、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双高普九”提供支持。
二是加强督导,引导推进。重新修订《沈河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并将之作为新一轮督导评估的依据。运用具体指标,引导学校关注管理细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立足现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我区已基本具备双高普九的达标要求,但我区仍然积极针对督导检查中掌握的基础资料,重点对目前存在的各项薄弱环节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加大硬件投入,努力缩短差距。本着整体、优质、均衡的原则,结合全区中小学硬件建设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我区先后投入资金8,687,000元,紧急配备学生微机1,480台、教师微机1,289台;并投入资金100万元用于改善校校通网络等,极大的改善了我区现代化办学条件。
其次,提供政策倾斜,保证人员配备。针对我区四所薄弱初中的现状,我区制定了《对我区参与城区部分初中改革工作学校实行定点帮扶的意见》,建立了区内校际间定点帮扶制度。满族中学、九十四中学、九十中学、十八中学分别与八十二中学、育源中学、一六五中学、第七中学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并定期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区教育局定期对学校间开展帮扶工作情况及工作档案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充分保障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继续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派和调入,不断提高学校骨干教师比例。截止到目前,我区已选派骨干教师28名。被选派教师除保持原关系及待遇不变外,还享受对口支援学校教职工福利待遇,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我区双高普九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于今年11月18日在大连召开的“辽宁省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双高片’工作暨评估验收现场培训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收到良好效果。
(三)组织落实课程改革工作及执行教学计划情况
推进课改深度,提升教育质量一直被列为我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2年我区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此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严格执行《沈阳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做好全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对中小学学科及课时的设定、教学进度的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区主要通过课改工作会议、课改专题活动周及深入学校的专业引领等工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重要变化,课改的深层问题如评价方式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
区里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并下发了《沈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坚持定期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2002年以来,每年投资百万元实施新一轮课改培训,其中,2003年又增加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专用教室。
2、形成区域性课改特色
以校本研修促进课改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个特色。通过下发《关于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开辟“沈河校长话课改”论坛、组织“教育局局长与校长课改对话”、承办辽宁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经验交流现场会及东北三省九市区小学教研协作体第21届年会等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区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
以沈河教育信息网为依托,以国家级“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培训、研训一体管理机制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开展以信息化、交互式教师研训新模式的实践研究。创建了沈河教研网、沈河作文网、沈河科研网、沈河未来教育网等专题网站。
目前,区域性的校本研修正朝着自主性、实效性、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业务引领、服务作用
实施研训策略。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全区中小学干部教师中广泛开展根基于课改实践的教师研训活动。抢先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学校业务人员、中小学领导率先接受“头脑风暴”,目前已经培训10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
此外,我区还结合实施课题牵动策略、“课改联络员制”、“讲师团‘菜单’服务”、“教研员上课改研讨课”等新型工作方式,保证研训工作重心下移,充分满足基层学校需求,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
二、加强教育督导建设,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认真贯彻〈沈阳市教育督导条例〉,加强区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今年3月,我区召开了沈河区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都做了具体规定。
(一)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情况
1、沈河区早在2000年3月1日,就将原“沈河区教育督学室”更名为“沈河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进一步明确了沈河区教育督导机构的性质和职能定位。2000年6月12日正式挂牌。
2、沈河区符合《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和《通知》要求,教育督导职数和编制为:主任督学一名,正处级;办公室主任一名,正科级;督学4名,行政编;兼职督学14名,事业编(其中6名二线校级干部),共18名。
3、成立教育督导工作站。沈河区教育督导工作站是区教育督导室的派出机构,代表政府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一年来的实践效果不错。全区两年可以完成一个督导周期。
(二)督导队伍建设情况
1、严格按照督学的基本条件选聘督学,把那些“知政”、“通学”,懂教育教学、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督导队伍中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教育督导室主任按级别阅览上级有关文件、资料,并参加相应会议。督学可以继续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3、认真组织教育督导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有50多篇教育督导论文在市教育督导理论研讨会上获奖。有的还在《中国教育报》、《督导与评估》、《教育督导》、《辽宁教育》上交流。今年,适应形势要求,多次组织教育督导人员学习新课改精神。
(三)督导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了《教育督导工作制度》、《督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督导工作报告制度》、《教育督导工作联系片制度》和《教育督导室周工作计划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育督导行为,做到依法督导。
1、扎实做好常规工作
沈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以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检查、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专项督导为教育督导工作着重点,充分发挥专项督导针对性、实效性、灵活性强的特点,每年进行1-2次专项督导。今年以来,先后以“安全工作”、“双高普九”、“改革初中”为主题开展了三次专项督导。今年5月下旬,开始使用新的《评估方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新一轮督导评估。方案加大了规范办学行为的权重。
在督政工作中,拓展了责任部门的范围及对象,教育执法检查的对象除了区政府有关委办局和街道办事处外,又增添了对党委、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基本上覆盖着区政府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并形成一系列制度、文件。增加了对各单位和相关部门在“人才资源开发、人员上岗培训”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发展了“督政”工作的新内容、新目标。
2、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和档案建设
吸纳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建立沈河教育督导网,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在手段、方式、效率等方面的深刻革新,开创了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
编写《沈河教育督导资料(1989-2003)》七册,100万字。记录了15年来沈河区教育督导工作的轨迹。编发《督导简报》共37期。2002年12月,《沈河教育督导资料(1989-2001年)》被市档案局、市财政局、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定为“沈阳市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二等奖。
三、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和开拓学前教育工作
一年多来,我们对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全面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方面积累了经验。
(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将学前教育的总体规划纳入区内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确定了以主管区长任托幼办主任、教育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都配备了专职托幼干部,个体园所也有专职人员负责。同时,严格执行园所审批程序,加强管理力度,充分考虑全区整体规划和布局安排,坚持不重复建园、存有不安全因素不审批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家长,满足儿童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构建幼小衔接实验幼儿园的新格局
在全市率先大胆进行幼小衔接实验改革,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实验的区域性进程。在东部,高标准的朝阳一校幼儿园现已建成使用;在西部,实验学校幼儿园股份制改革已经开始启动;南部的文萃小学幼儿园和北部的令闻一校幼儿园均已进入实验状态。幼儿园建设的“四方连动”策略使我区在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开我市先例,为全市进行此项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3、继续开展0-3岁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今年四月,我区成功召开了“沈河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早期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此次大会,对于我区0-3岁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坚持面向全社会宣传学前教育工作,在各社区设立了80多个宣传站点,为家长提供入园咨询、家教指导;充分发挥街道中心幼儿园的作用,成了学前教育社区领导小组,建立了51个亲子活动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全区学前教育的范围。
4、加强安全工作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们把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除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保障外,还专门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公安、城建、文化、卫生、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教育、公安、宣传、建设、文化、卫生、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及有关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同志参加的安全管理协作机制。
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对幼儿园所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整治,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加强对维护少年儿童安全的社会宣传教育。目前,全区自觉关心、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加强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教师学校建设
(一)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情况
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及沈阳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04年,我区以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点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软硬件建设,以有力措施提升教师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教师学校的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1、保证经费投入
区教师进修学校各项经费投入均纳入地方教育事业预算,区教育局每年择优保证经费需求。继03年年底我区投资12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增添必备的电教设备后,今年区里又先后拨给教师学校专项业务经费、改造学校办学条件办公经费各140万元。目前,教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已基本满足我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办学标准已达到省、市先进水平。
2、加大内涵建设
一是实行“三二工作制度”。研训人员每周有三天时间深入中小学,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二是确定集体调研月。由教师学校主管领导带队,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体调研,并撰写出有指导价值的调研报告。
三是聘请各级专家来我区讲学。先后聘请首都师大4位教授、20多位省、市教科研人员来我区做课改方面的专题报告。
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带领基层学校副校长、教学主任及学科骨干教师100多人到上海、大连等地学习课改先进经验。
五是创办《沈河课改》季刊。坚持教师至上、服务至上、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为校长交流思想、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园地。
(二)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尽管我区教师进修学校目前还存在缺乏附属学校等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师学校建设工作。
1、创建学习型学校,提高中小学办学的总体水平。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本末,出台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05—2007的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3、实施科研兴区战略,坚持科研紧密贴近实际,坚持科研项目的过程整合和人力资源与物理资源整合,从多角度、多视野来思考和推进区域性整体工作的稳步发展。
4、依托沈河教育信息网,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增加专项经费,做强沈河教育网,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校园网建设,加快特色网页建设。
5、建立健全科学监控评价体系。
五、“两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我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区教育发展现状总体不够均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现有学校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甚至有发展滞后的倾向。
2、教育“三乱”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个别教师有悖师德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紧紧围绕科教兴区的战略目标,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合理调整教育布局,集中力量打好壮大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力以赴完成省“双高普九”城区的检查验收工作。
二是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遏制教育“三乱”现象,强化师德师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尽管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我区在开展“两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在一些方面还存有差距。我们将适时抓住本次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的有利契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贯彻好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区的“两基”工作,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双高普九”的工作目标,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托幼园所的工作实绩,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沈河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沈阳市经济的总体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2006-3-3011:24:59
第四篇:沈河区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年审自查报告
沈河区人民政府“两基”工作年审自查报告
市教育督导室:
现有托幼园所117处,其中街办园所13处,驻区单位园所30处,教育办园3所,个体家托71处。省、市级幼儿园所15个,其中省级示范园所8所。在园幼儿9,800名,入园率94%。幼儿教师741名。教师专业达标率98%。
一年来,沈河区委、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以巩固和提高“普九”成果、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为重点开展工作。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纳入了议事日程,对事关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亲自过问,定期召开区委书记、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加强了对素质教育工作的客观与具体指导。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学校现场办公,听取教育部门的汇报,认真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全区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做好本次迎检工作,我区根据沈教督发[2004]13号文件精神,专门召开了区长办公会议,专题研究迎检工作。及时将会议精神向区委、区人大汇报,并责成区教育局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工作计划,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自查自纠工作。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和提高“两基”工作成果
一年来,我们以切实推进我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为重点,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进一步树立了教育为本的观念,着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努力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教师队伍的统一管理,积极推进我区义务教育的均衡、优先、协调发展,为实现科教兴区战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教育经费预算安排执行情况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
1、政府对教育拨款情况
2、生均教育事业费执行情况
3、生均公用经费执行情况
2003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332.84元,初中为236.30元。
2004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为506.89元,初中生均公用经费为615.64元。
充足的资金保障使全区教育教学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办学效益有了明显改善,为城区人口素质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组织实施“双高普九”工作情况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及人民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义务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双高普九”已经客观地成为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做好“双高普九”工作也就现实地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沈河区在抓“双高普九”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出了“硬件要硬、软件要实、相互促进、均衡发展、首批挺进”的基本思路,富有成效地推动了“双高普九”工作的新局面。
1、推进“双高普九”的总体战略
本着“面向未来、优先考虑、适度超前、充分保障”的方针,我区主要采取了“系统规划全局,实施整体推进、建立“三导合一”工作体系,实施高效运行、立足“区情”、“校本”,实施“特色兴教”、加强开放交流,实施外脑支持、促进人员流动,实施潜能激活”五个策略。以教育科学发展观,把质量当作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积极鼓励引导校长依法自主办学,追求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培养富有特长的学校教师,创建富有特点的学校课程,造就富有个性的学生,最终实现优势互补,整体提升。
2、推进“双高普九”工作的主要措施
区委、区政府领导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办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双高普九”工作从外延式规模发展向内涵式质量发展转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一是建立领导及部门责任制度。成立了由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双高普九”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每人包保一所学校,定期联系,积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将“双高普九”工作的各项任务分解到区内各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各相关部门分别从政策、物力、财力等方面,为“双高普九”提供支持。
二是加强督导,引导推进。重新修订《沈河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并将之作为新一轮督导评估的依据。运用具体指标,引导学校关注管理细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三是立足现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尽管我区已基本具备双高普九的达标要求,但我区仍然积极针对督导检查中掌握的基础资料,重点对目前存在的各项薄弱环节进行了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次,提供政策倾斜,保证人员配备。针对我区四所薄弱初中的现状,我区制定了《对我区参与城区部分初中改革工作学校实行定点帮扶的意见》,建立了区内校际间定点帮扶制度。满族中学、九十四中学、九十中学、十八中学分别与八十二中学、育源中学、一六五中学、第七中学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关系,并定期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区教育局定期对学校间开展帮扶工作情况及工作档案资料进行监督检查,充分保障帮扶工作的顺利实施。与此同时,继续加强骨干教师的选派和调入,不断提高学校骨干教师比例。截止到目前,我区已选派骨干教师28名。被选派教师除保持原关系及待遇不变外,还享受对口支援学校教职工福利待遇,极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我区双高普九工作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于今年11月18日在大连召开的“辽宁省推进普及义务教育‘双高片’工作暨评估验收现场培训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收到良好效果。
(三)组织落实课程改革工作及执行教学计划情况
推进课改深度,提升教育质量一直被列为我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02年我区全面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此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严格执行《沈阳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常规》,做好全区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对中小学学科及课时的设定、教学进度的安排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我区主要通过课改工作会议、课改专题活动周及深入学校的专业引领等工作方式,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已发生重要变化,课改的深层问题如评价方式改革、校本课程开发等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
区里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的课改领导小组,并下发了《沈河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坚持定期例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2002年以来,每年投资百万元实施新一轮课改培训,其中,2003年又增加投资50多万元,修建了英特尔未来教育专用教室。
2、形成区域性课改特色
以校本研修促进课改是我区课改工作的一个特色。通过下发《关于加强校本教研,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开辟“沈河校长话课改”论坛、组织“教育局局长与校长课改对话”、承办辽宁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经验交流现场会及东北三省九市区小学教研协作体第21届年会等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区课改工作的深入发展。
以沈河教育信息网为依托,以国家级“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校本培训、研训一体管理机制研究”课题为载体,积极开展以信息化、交互式教师研训新模式的实践研究。创建了沈河教研网、沈河作文网、沈河科研网、沈河未来教育网等专题网站。
目前,区域性的校本研修正朝着自主性、实效性、个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3、充分发挥业务引领、服务作用
实施研训策略。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在全区中小学干部教师中广泛开展根基于课改实践的教师研训活动。抢先引进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教师学校业务人员、中小学领导率先接受“头脑风暴”,目前已经培训1000多名中小学骨干教师。
此外,我区还结合实施课题牵动策略、“课改联络员制”、“讲师团‘菜单’服务”、“教研员上课改研讨课”等新型工作方式,保证研训工作重心下移,充分满足基层学校需求,受到基层学校的欢迎。
二、加强教育督导建设,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根据沈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认真贯彻〈沈阳市教育督导条例〉,加强区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专项督导检查的通知》精神,今年3月,我区召开了沈河区教育督导工作会议,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对教育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都做了具体规定。
(一)教育督导机构设置情况
2、沈河区符合《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和《通知》要求,教育督导职数和编制为:主任督学一名,正处级;办公室主任一名,正科级;督学4名,行政编;兼职督学14名,事业编(其中6名二线校级干部),共18名。
3、成立教育督导工作站。沈河区教育督导工作站是区教育督导室的派出机构,代表政府开展教育督导工作。一年来的实践效果不错。全区两年可以完成一个督导周期。
(二)督导队伍建设情况
1、严格按照督学的基本条件选聘督学,把那些“知政”、“通学”,懂教育教学、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督导队伍中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2、教育督导室主任按级别阅览上级有关文件、资料,并参加相应会议。督学可以继续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3、认真组织教育督导人员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有50多篇教育督导论文在市教育督导理论研讨会上获奖。有的还在《中国教育报》、《督导与评估》、《教育督导》、《辽宁教育》上交流。今年,适应形势要求,多次组织教育督导人员学习新课改精神。
(三)督导制度建设情况
建立健全了《教育督导工作制度》、《督学学习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教育督导工作报告制度》、《教育督导工作联系片制度》和《教育督导室周工作计划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教育督导行为,做到依法督导。
1、扎实做好常规工作
在督政工作中,拓展了责任部门的范围及对象,教育执法检查的对象除了区政府有关委办局和街道办事处外,又增添了对党委、人大、政协等有关部门,基本上覆盖着区政府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并形成一系列制度、文件。增加了对各单位和相关部门在“人才资源开发、人员上岗培训”等方面的考核内容,发展了“督政”工作的新内容、新目标。
2、加强教育督导信息和档案建设
吸纳网络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建立沈河教育督导网,推动教育督导工作在手段、方式、效率等方面的深刻革新,开创了教育督导工作新局面。
三、在创新中发展,探索和开拓学前教育工作
一年多来,我们对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的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加速科研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全面实现早期教育社区化方面积累了经验。
(一)健全组织管理机构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将学前教育的总体规划纳入区内发展整体规划之中,确定了以主管区长任托幼办主任、教育部门为主、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全区16个街道办事处都配备了专职托幼干部,个体园所也有专职人员负责。同时,严格执行园所审批程序,加强管理力度,充分考虑全区整体规划和布局安排,坚持不重复建园、存有不安全因素不审批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方便家长,满足儿童和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多样化需求。
2、构建幼小衔接实验幼儿园的新格局
在全市率先大胆进行幼小衔接实验改革,积极推进幼小衔接实验的区域性进程。在东部,高标准的朝阳一校幼儿园现已建成使用;在西部,实验学校幼儿园股份制改革已经开始启动;南部的文萃小学幼儿园和北部的令闻一校幼儿园均已进入实验状态。幼儿园建设的“四方连动”策略使我区在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开我市先例,为全市进行此项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3、继续开展0-3岁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实验项目的研究工作今年四月,我区成功召开了“沈河区学前教育工作会议”,并下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早期教育管理的实施意见》。此次大会,对于我区0-3岁早期儿童养育与发展实验项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坚持面向全社会宣传学前教育工作,在各社区设立了80多个宣传站点,为家长提供入园咨询、家教指导;充分发挥街道中心幼儿园的作用,成了学前教育社区领导小组,建立了51个亲子活动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和好评,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全区学前教育的范围。
4、加强安全工作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狠抓落实。我们把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除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充分保障外,还专门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教育、公安、城建、文化、卫生、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教育、公安、宣传、建设、文化、卫生、工商、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单位及有关中小学、幼儿园负责同志参加的安全管理协作机制。
在领导小组的统筹安排下,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对幼儿园所周边环境进行了多次专项和综合整治,同时,我们还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加强对维护少年儿童安全的社会宣传教育。目前,全区自觉关心、齐抓共管、积极参与加强幼儿园及少年儿童安全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
四、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教师学校建设
(一)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情况
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的意见》及沈阳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2004年,我区以坚持为教育教学服务、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重点加强了教师进修学校软硬件建设,以有力措施提升教师学校的办学品位,实现了教师学校的跨越式建设和发展。
1、保证经费投入
区教师进修学校各项经费投入均纳入地方教育事业预算,区教育局每年择优保证经费需求。继03年年底我区投资120万元,用于改善教师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增添必备的电教设备后,今年区里又先后拨给教师学校专项业务经费、改造学校办学条件办公经费各140万元。目前,教师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已基本满足我区基础教育发展需求,办学标准已达到省、市先进水平。
2、加大内涵建设
一是实行“三二工作制度”。研训人员每周有三天时间深入中小学,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课改中的问题。
二是确定集体调研月。由教师学校主管领导带队,各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集体调研,并撰写出有指导价值的调研报告。
三是聘请各级专家来我区讲学。先后聘请首都师大4位教授、20多位省、市教科研人员来我区做课改方面的专题报告。
四是组织有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带领基层学校副校长、教学主任及学科骨干教师100多人到上海、大连等地学习课改先进经验。
五是创办《沈河课改》季刊。坚持教师至上、服务至上、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为校长交流思想、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园地。
(二)存在问题及发展设想
尽管我区教师进修学校目前还存在缺乏附属学校等问题,我们完全有能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和解决。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师学校建设工作。
1、创建学习型学校,提高中小学办学的总体水平。
2、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提高两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本末,出台沈河区教师进修学校2005—2007的三年发展规划;构建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多元化培训模式。
3、实施科研兴区战略,坚持科研紧密贴近实际,坚持科研项目的过程整合和人力资源与物理资源整合,从多角度、多视野来思考和推进区域性整体工作的稳步发展。
4、依托沈河教育信息网,建设教育信息化平台。增加专项经费,做强沈河教育网,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的标准化、规范化的校园网建设,加快特色网页建设。
5、建立健全科学监控评价体系。
五、“两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在进一步提高“两基”水平和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我区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仍存在一些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我区教育发展现状总体不够均衡。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现有学校的规模、水平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甚至有发展滞后的倾向。
2、教育“三乱”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个别教师有悖师德现象时有发生。
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紧紧围绕科教兴区的战略目标,加大教育创新力度,合理调整教育布局,集中力量打好壮大高中阶段教育攻坚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力以赴完成省“双高普九”城区的检查验收工作。
二是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采取积极措施,有效遏制教育“三乱”现象,强化师德师风,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尽管在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我区在开展“两基”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在一些方面还存有差距。我们将适时抓住本次市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对我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的有利契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全面贯彻好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推进我区的“两基”工作,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双高普九”的工作目标,以办好每一所学校和托幼园所的工作实绩,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沈河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惠,为沈阳市经济的总体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彭州市敖平镇人民政府(本站推荐)
彭州市敖平镇人民政府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总结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各部门的指导下,敖平镇紧抓灾后重建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战略,狠抓特色经济发展,加大城镇建设步伐,全面推进敖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敖平,努力把敖平建设成为特色区域中心镇。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任副镇长,其它领导班子为成员的敖平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于年初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业农村工作,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并将工作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分解到办、所、村、社区和人头,做到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有落实、有督查机制,保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抢抓机遇、助推川芎产业发展
(一)引进公司进驻产业园区
灾后重建农民集中居住,必然带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民集中居住后、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从哪里来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为此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按照把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相结合的原则抓我镇产业发展。
12009年,经与四川塔基圣高科技有限公司多次商议,最后公司确定在我镇的紫泉村、石音村建立川芎GAP种植示范园区。该园区占地3000余亩,涉及千余户三千余人。该园区采用统一的种植技术标准进行规范化种植,其中核心种植试验区占地200余亩,由公司从农户手中将土地流转出来进行规范化种植;其余的约2800亩属于川芎规范化种植推广区。
(二)创新了运作模式
川芎园区组建了敖平兴盛川芎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科研院校)+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从园区内选出种植大户与村社干部组成合作社,该合作社相当于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桥梁,主要负责公司标准化种植的宣传、执行和川芎的收购等工作。同时该合作社也担任“土地银行”角色,农户将自己不愿意种植的田块交给合作社,合作社根据产业规划和种植大户对土地经营规模的需要,将土地成片划块转包给种植大户,种植大户付给合作社土地租金,该租金由合作社转交到农户手中。这样为不愿种田的农户和愿意种田的农户搭建起了平台,实现了想种田的有田种,不想种田的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促进了土地向业主集中。
(三)土地银行增加了群众收入
目前公司从当地流转了土地200余亩,每亩的租金是1000斤大米,按照市场价折算,就是1500元左右。此外,在家的劳动力(无论老小)都可在流转出来的土地上锄草、施肥、播种等。按照平均每天40元工钱计算,仅20个工就有800元收入,增加了群众收入。
在规范化种植推广区,对农户按照公司规范化的技术进行种
植的,在川芎收购上,将按照高于市场价的一定比例进行收购,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
三、全力以赴,搞好产改工作
按照彭州市产改工作的要求,敖平镇党委、政府结合本镇实际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广泛宣传
产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宣传工作贯穿始终。党委政府利用各种会议、宣传站、宣传栏、标语、公开信、明白卡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讲解。今年结合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镇上召开镇村社干部会,全体党员大会,利用会议镇党委书记请自讲,分管领导具体讲,并在各村召开村社班干部会、党员会、院坝会、村组议事会宣读,使产改工作家喻户晓,宣传面达100%。
(二)明确任务,责任到人
2009年是灾后重建的关健之年,面临繁重的工作任务,党委政府合理分工,任务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副镇长刘永会继续负责产改工作,镇上对村目标倒排,制定专项目标考核,并纳入年终目标管理,确保2009年产改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三)取得的成绩
1.确权颁证情况
①宅基地的颁证:已完成4845户,完成率100%;
②房屋的颁证:已完成4845户,已全面完成散居农户确权颁证任务,集中居住区确权颁证将于年底前完成。
③承包地的实测:9个村157个社于9月底前全面结束实测工作,目
前正在开展内业资料的核对、公示阶段,我们将按照市上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全面完成此项工作。
村规民约的制定
学习借鉴丽春镇青光村的先进经验,结合敖平的实际,我镇各村经村议事会多次酝酿,并广泛征求意见,现已完成村规民约的制定,并在承包地实测的顺利推进、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分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抓好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抓好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5.12”特大地震,致使镇内基础设施严重受损。2009年土地整理及灾后重建项目在我镇全面实施,田水路林村的建设,大大改善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沟渠的整治不断增加农业排灌能力,使农民受益匪浅。我们紧抓灾后重建的契机,申报新建紫泉村机电提灌站二处,目前已完成选址工作,这就更加有效地保证了我镇春灌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抓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我们通过召开干部群众会议、设立宣传站、组织宣传车50余次等形式,发放宣传资料1200余份,进行广泛宣传活动,并成立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巡逻队,组织进行秸秆禁烧巡逻执法,有效处理和制止镇内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实现秸秆综合利用2.5万亩。
加强农村经信息的报送工作,我镇年内共报送农村经济信息80条,采用45条。
(二)搞好移民培训、信访维稳工作,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2009年敖平镇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技能培训六期,培训移民320人次;积极引导移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到目前有61人外出务工,年内新增劳动力转移9人。通过培训学习,鹤泉村1社罗厚文已建养猪场一个,存栏生猪50头;紫泉村15组陈志云食用菌生产3.5万袋;楠桥村5组任和德涂料生产年产8万公斤。实现移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确保了移民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
(六)积极做好畜禽的防控工作
我们坚持做好畜禽免疫,发展畜牧生产。发放狂防明白卡12000余份,完成犬只的登记,犬只免疫率达98%,全年我们先后组织进行了春秋季口蹄疫、蓝耳病、禽流感等疫病的防治,防疫免疫率达100%,有效地保证了全镇的清静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