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全国原粮卫生状况专项调查的通知(国粮发〔2006〕26号)
【发布单位】国家粮食局 【发布文号】国粮发〔2006〕26号 【发布日期】2006-02-24 【生效日期】2006-02-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农业部
国家粮食局关于开展全国原粮卫生状况专项调查的通知
(国粮发〔2006〕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为认真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经研究,我局决定在总结部分省份和地区开展原粮卫生抽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2006年粮食收购以及粮食库存检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粮食收购及储存环节的原粮卫生状况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收购环节原粮卫生调查
收购环节原粮卫生调查工作应在粮食收获后的第一时间开展,即利用粮食收获后的1个月左右时间完成扦样、检验、数据汇总上报和调查报告编制工作。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调查当年收获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等主要粮食和油料品种(以下简称“原粮”)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霉变及真菌毒素感染等情况。
(二)扦样和检验原则:扦样范围应覆盖本省(区、市)70%以上的粮食主产县;扦样点的布局(密度)应侧重于问题易发地区,检验样品应为入户扦取的村级代表样品。农药残留和真菌毒素的具体检验项目由各地根据当地农药的使用情况和真菌毒素感染易发情况确定。重金属检验项目包括砷、汞、铅、镉等。检验项目的分配比例,一般按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三类项目3∶1∶1的比例进行安排。
二、储存环节原粮卫生调查
储存环节原粮卫生调查工作应结合2006年全国清仓查库的自查阶段统一进行(具体时间安排将另文下发),调查结果随自查报告一并上报。
(一)调查的主要内容:主要调查粮食储存过程中的杀虫药剂使用情况、出库粮食药剂残留情况和粮食发生霉变及真菌毒素感染等情况。调查对象限定为储存1年以上(含上年生产)、超过了正常施药间隔期的粮食。
(二)扦样和检验原则:每个省份的调查扦样库点一般不少于30个,选择库点时既要考虑到地方储备粮、商品粮等不同性质的粮食储存库点,又要考虑到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及饲料加工企业(原料库)等各种类型的企业。检验项目主要为黄曲霉毒素B1等真菌毒素和氯化苦、马拉硫磷等残效期较长的储粮药剂。扦样部位一般为问题易发部位,每份样品代表数量不超过2000吨。各地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其他卫生检验项目。
三、组织实施
(一)本次专项调查的具体工作由我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组织。各省(区、市)的原粮卫生调查工作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样品检验工作原则上由省级粮油检验机构承担。
(二)各省份的原粮卫生调查样品总量控制在15000份左右,具体任务计划安排见附件1。各省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任务计划表中的调查品种、样品结构比例等进行适当调整;扦样和检验等费用主要由省级粮食部门负责落实,我局按照下达的任务计划对每份样品给予适当的检验费用补助。
(三)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通知的要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于2006年3月30日前报送我局标准质量管理办公室,经审核确认后方可组织实施,在实施方案中要明确收购环节调查检验结果的报送时间,确定项目负责人、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参见附件2、3。此外,各地储存环节原粮卫生调查确定的具体库点事先应当保密,在方案中不需要具体列出,只需说明地域和类型等。
(四)中央储备粮卫生状况的调查工作由我局会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组织实施,扦样和检验工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省级粮油检验机构承担,各分公司及其所属质检机构要积极做好配合工作。卫生调查样品总量控制在1500份左右,选点范围应涵盖30个省份,在选点时要兼顾直属库、代储库及延伸库点,并重点关注高温高湿地区和其他易发生问题的地区;卫生调查的费用,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负责落实;具体方案由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按照附件4和本通知的要求制定。
(五)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我局将组织开展主要卫生检验项目的比对考核和检验技术骨干培训。各有关单位应结合实施方案对参加调查扦样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我局将适时对各地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
(六)在调查检验中如发现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粮食,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向省级人民政府和我局通报情况,并采取必要措施加强监管。要注意分析和追踪有害物质的污染源头和区域范围,跟踪农药残留和储粮药剂残留的变化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六年二月二十四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国家粮食局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通知(国粮发〔2012〕222号)
国家粮食局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的通知(国粮发〔2012〕222号)
核心提示: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6号)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2〕148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任务分工的通知》(食安办〔2012〕22号)部署,为切实做好粮食质量安全工作,保障粮食质量安全,国家粮食局现发布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国
【发布单位】 国家粮食局
【发布文号】 国粮发〔2012〕222号
【发布日期】 2012-12-07
【生效日期】
【效力】
【备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12〕20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12〕36号)精神,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2〕148号)、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落实<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任务分工的通知》(食安办〔2012〕22号)部署,为切实做好粮食质量安全工作,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一)健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体制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健全机构,强化职能,充实力量,确保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快捷高效。
按照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原则,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将包括中央储备粮在内的各种性质粮食的质量安全纳入监管范围,强化层级监督和监管重心下移。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高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实现粮食质量安全“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系统无风险”的工作目标。
(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进一步落实和细化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责任。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门要坚持开展例行监测、专项监督检查。市、县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对粮食经营企业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为粮食经营企业和售粮农民粮食烘晒、清理及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无害化处理等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
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工作信息报送制度,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向省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和国家粮食局报送粮食质量安全工作信息。报送内容包括本行政区域的粮食质量安全工作重要动态、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重大项目建设成果、案例分析、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和处置情况、工作建议和研究成果、新情况和新问题等。对于粮食质量安全突发事件、例行监测和专项抽查结果,要及时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妥善应对与处置群众关心的粮食质量安全热点问题,正确引导舆论。
(三)强化基层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推进粮食质量安全工作重心下移,落实粮食质量安全地方责任制,强化地方粮食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监管队伍、监管能力建设,突出抓好县级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行政执法力量建设,充实基层粮食检验监测力量。
二、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四)深入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治理整顿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重点环节整治,突出源头治理,落实库存粮油分类储存制度、储粮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严格管控粮食收购、储存、出库、销售等重点环节的质量安全。加强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管理。继续坚持开展全国库存粮油质量安全专项检查。从修订标准、完善制度等环节着手,排查和治理“潜规则”问题,防范系统性质量安全风险。
(五)严厉打击粮食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粮食收购、储存活动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中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加大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及时排查粮食质量安全隐患。在原粮收购、储存环节和政策性粮食购销活动中发生的粮食质量安全案件,一经查实,严肃处理。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并从技术鉴定等方面配合公安、司法等部门依法从严
惩治粮食质量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六)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
进一步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原则,将隐患排查与日常监管、风险监测和专项抽查等工作相结合。对收获粮食质量的安全监测,要扩大范围,加大力度,切实掌握粮食质量安全总体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指导粮食收购,促进科学合理利用粮食资源。进一步强化出入库粮食质量监督抽查,严防质量不安全粮食进入口粮市场。
(七)加强粮食经营监管
进一步加强粮食收购资格审核和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完善军粮、救灾粮和其他政策性粮食经营单位资格管理制度。对质量管控不符合资格条件的,要限期整改;对限期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则取消其相应资格。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执法检查和日常巡查,对重点地区、重点环节、重点企业要加大抽检力度,提高抽检频次,增加抽检样品数量。对规模以上的粮食经营者,要重点检查其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是否落实,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质量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制度执行是否严格,质量安全保障措施是否有效。
加强粮油加工行业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米、面、油等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整治行动,完善米、面、油及主食加工行业准入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大粮油加工企业技改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加工企业食品安全检验能力建设,提升产品质量。
充分发挥粮食行业协会的作用,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加大“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力度,积极开展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增加服务网点,进一步推进主食产业化。
三、落实粮食经营者的主体责任
(八)强化粮食经营者质量安全管理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经营者的指导,督促粮食经营者进一步落实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健全粮食出入库检验、索证索票、质量档案以及仓储单位备案、相关从业人员定期培训和持证上岗等制度。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指标的检验,规范自检行为。严格执行粮油标准、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严防发生质量安全事故。推进仓储信息化建设,实现仓房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确保储粮质量安全。
(九)落实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粮食企业要明确质量安全主管负责人和关键岗位的责任,切实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位。对于违法违规经营企业,依法追究企业法人代表、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
与粮食收购资格、代储资格以及其他经营资格审核挂钩,强化惩戒措施。
(十)加快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粮食企业守法经营宣传教育工作,加强粮食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开展示范库点活动和粮油加工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开展粮食行业信用评价试点,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粮食企业诚信意识,规范经营行为,营造行业诚信环境,推动行业自律。
四、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
(十一)加强监管队伍建设
大力加强基层监管执法队伍建设,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培训、考评机制。定期、适时开展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法律法规、业务技能教育培训,建立《个人学习档案》,实行规范化考评,提高监管执法能力,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执法规范、响应及时、应对得力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同时,要不断提高质量监管执法的装备水平,争取财政资金投入,重点增加现场快速检测、调查取证等设备的配备,提高监管效力。
(十二)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和组织实施,进一步强化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好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价工作,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研究和标准制修订工作。
(十三)健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
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监测指标和样本量。严格监测质量控制,提升样品采集、检验的时效性,确保检验数据准确可靠,切实提高数据分析及研判速度,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提高发现粮食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的能力。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的统一协调下,粮食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会商机制,统一制订实施风险监测计划,统一监测管理体系和工作程序,统一数据报送、归集和分析,完善数据报送网络,实现数据共享。
(十四)加强检验监测能力建设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现有粮食检验资源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健全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按照国家粮食局2012年9月印发的《全国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十二五”建设规划》的要求,做好组织落实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建设任务。各级粮食检验监测机构要加强自身管理,发挥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服务领域。
(十五)加快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化建设
促进粮食流通数据平台的互联互通,提高粮食质量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水平。落实国家粮食局《推动粮食行业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在粮油仓储管理、粮油加工、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粮食监督检查等方面,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纵向贯通和横向连接的全国粮食质量信息化网络体系。
(十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与完善粮食质量安全应急预案,明确事故分级和处置原则、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和应急处置体系,明确人员,明确职责;完善事故预防、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事故报告、指挥协调、信息发布、应急保障、应急响应和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应急指挥决策、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提高预警预判和危机管理能力。
五、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十七)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政策法规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规章制度,特别是针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生芽、生霉的粮食,要积极向同级人民政府提出收购和处置的政策建议。
(十八)争取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
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主动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争将质量监管人员经费及行政管理、设备购置、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科普宣教等各项经费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十九)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科技支撑
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学科建设和科技人才培养,建设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专业化粮食质量安全的科研队伍。充分利用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科技资源、科研力量,开展粮食标准、无害化处理、检验技术研究和相关仪器开发,积极推广应用粮食质量安全科研成果。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组建粮食质量安全专家委员会,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研判、预警和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六、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
(二十)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
根据《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2~2015年)》,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世界粮食日”、“放心粮
油宣传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和“粮食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普及粮食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介绍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公众消费信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二十一)推行粮食质量安全有奖举报
研究建立粮食质量安全有奖举报制度,细化具体工作程序,公开投诉举报渠道,严格执行举报保密制度,鼓励和推动社会公众对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构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
七、加强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十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能机构,认真履行职责,主动防范、消除粮食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切实解决各种粮食质量安全问题,使各项粮食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推动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再上新台阶。
(二十三)严格责任追究
完善粮食质量安全责任制,按照《粮食质量监管工作评估考核暂行办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对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将粮食质量监管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单位和个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和内容。加大粮食质量安全行政问责力度,完善粮食质量安全责任追究途径和方式,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七日
编辑:foodlaw
第三篇: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开展粮食企业粉尘防爆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全文-国家规范性文件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四篇: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
作的通知
林技发〔2012〕161号
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中国林科院:
油茶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植物,遗传资源十分丰富。为全面掌握我国油茶遗传资源分布及利用状况,切实加强油茶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油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我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山茶属油用遗传资源蕴含量巨大,多数油茶遗传资源以其特有的经济价值和品质特性闻名于世,是我国木本粮油产业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我国油茶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摸清我国油茶遗传资源现状,对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我国丰富的油茶遗传资源,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和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面系统的油茶遗传资源调查,查清我国油茶遗传资源状况,包括物种、品种、无性系、特株种质及其数量、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建立全国油茶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编制出版《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和《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目录》。
(二)任务。
1.全面掌握油茶遗传资源现状。对我国油茶物种、农家品种、省级以上审
(认)定良种以及新育成或发现的遗传资源进行调查,全面掌握资源的特性、数量、分布、开发利用情况,重点包括油茶栽培品种的品种来源、分布、产区自然生态条件、群体数量、生物学特征、生产性能、繁殖性能,以及对品种的利用价值评估和其他相关附加信息,并按照要求将有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编目归档。
2.建立油茶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及时整理汇总有关信息和数据,建立全国油茶遗传资源信息数据库。
3.编制《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状况报告》。以油茶遗传资源调查为基础,编制《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和《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目录》。
三、技术依据
以《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试行)》,作为此次调查编目工作的技术依据。
四、职责分工与进度安排
(一)职责分工。
1.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制定《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组织调查编目情况交流,研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2.17个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各自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
3.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负责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的技术指导和整理汇总工作,承担江苏、河南、海南、陕西、甘肃等5省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具体工作。
(二)进度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制定《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技术规程》,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的通知》,召开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启动暨技术培训会。
2.调查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开展油茶遗传资源外业调查。
3.整理汇总阶段:2014年1月至6月,资料整理、审核汇总及数据库录入。编制出版《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和《中国油茶遗传资源目录》。
五、组织保障
为有效指导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提高调查编目质量和水平,我局将成立全国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专家组,负责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的技术指导,协助开展调查人员的技术培训,研究解决调查编目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等。
专家组的日常工作由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承担。
六、有关要求
(一)制定实施方案,为调查编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本通知精神和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油茶遗传资源调查编目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组建高水平的调查编目人员队伍,落实工作经费,切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确保调查编目工作如期开展。
(二)认真组织实施,按期完成调查编目任务。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本通知精神、技术规程及实施方案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外业调查,要突出重点品种资源。同时,要加强汇总分析,确保调查结果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准确性,全面掌握油茶遗传资源状况,达到调查编目的预期目标,按期优质、高标准完成调查编目任务。
(三)加强检查指导,确保调查编目工作质量。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调查编目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特别是检查调查人员、工作经费和设备的落实情况,以及实施方案、外业调查和技术规程的执行情况等。要加强调查编目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及时研究解决调查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调查编目的工作质量。
对在调查编目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局。联系人: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李启岭,联系电话:010-84239100,邮箱:liqiling@forestry.gov.cn。
国家林业局
2012年7月5日
第五篇: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全国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中国林业网10月16日讯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为强化中央强农惠农和林业生态建设政策落实,巩固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顺利实施,经与中央纪委驻农业部纪检组(以下简称“驻部纪检组”)研究,决定开展全国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目标任务,以维护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以退耕还林任务多及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地区为重点,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决整治退耕还林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退耕还林政策落到实处。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推进退耕还林资金规范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长效机制;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及时纠正退耕还林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问题。
二、主要任务专项整治突出以下三个重点:一是政策执行。重点检查各地退耕还林政策执行情况,主要包括新一轮退耕还林是否按计划落实,退耕地块落实是否存在问题,退耕还林是否尊重农民意愿、是否与农民签订了退耕还林合同,是否存在承包大户侵害退耕农民利益问题,退耕还林林地的林权证是否按规定发放等。二是资金管理。包括前一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和种苗造林费等,新一轮退耕还林现金补助和种苗造林费等。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退耕还林补助资金问题,对农民的直接补助是否及时足额发放,以及种苗造林费是否按规定使用等。三是工程管理。重点检查新一轮退耕还林成活及保存率是否达到要求、档案管理是否规范等,前一轮退耕还林保存率是否达到要求、还生态林是否得到有效管护、还经济林收益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
三、工作安排为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专项整治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动员部署。我局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陈凤学同志任组长,驻部纪检组副组长刘柏林同志任副组长,局计财司、退耕办、机关纪委、基金总站、宣传办及驻部纪检组为成员单位,统筹协调和督导各地专项整治工作。各省(含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下同)林业厅(局)要按照统一部署,成立本省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本省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请各省于10月31日前将省级领导小组成立情况、本省实施方案、联系人、联系方式(办公电话、手机、传真、电子邮箱)报送我局计财司、退耕办备案。
(二)自查自纠。各省林业厅(局)要按照制定的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负责组织开展退耕还林相关情况的全面自查工作,聚焦重点、紧盯“老大难”问题,查找问题根源,厘清监管责任,下决心取得突破。同时,要突出问题整改,及时纠正和处理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和要求。自查自纠工作结束形成自查报告,请各省于2017年4月15日前将自查报告报送我局。
(三)接受监督。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监督,主动公开举报电话、地址、邮箱,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处理。涉及政策落实、资金管理、制度建设问题的,由计财部门集中受理;涉及个人或集体以权谋私、收受贿赂或存在各种利益输送问题的,由各级纪委派驻林业部门纪检组分级受理查处。
(四)重点抽查。在各省自查基础上,我局将根据情况适时派出督导督查组,对相关省自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选择部分县、乡镇进行重点抽查,重点检查各省部署推进专项整治工作情况以及自查自纠工作质量效果。
(五)整改落实。针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我局将列出问题清单,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问题单位限期整改,各省在收到下发整改意见1个月内将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时限等情况报送我局。
(六)工作总结。2017年6月30日前,我局将对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普遍性、共性问题,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机制;对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风险点,完善规章制度,堵塞漏洞。同时,研究建立项目资金监管的长效机制,明确主体责任,分级推动林业项目资金的规范管理使用和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主体。在2016年开展退耕还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基础上,“十三五”期间,我局每年将分别针对不同中央投入项目资金,组织开展一系列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这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各省林业厅(局)是专项整治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把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取得实效。各省要及时收集整理基层专项整治工作动态,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做法,在专项整治工作结束后随同整改报告一并报送我局。
(二)坚持问题导向,严肃执纪问责。各省要将专项整治工作与退耕还林政策落实结合起来,强化问题整改,严肃执纪问责,确保退耕还林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及时受理群众来信来访,依法依规分级分类处理,做到举报件件有交待、事事有着落,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系统性的、典型的重大问题,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通报,并抄报各有关省人民政府和省纪检部门;对一些侵害林农利益的典型案例,要及时查处,并公开曝光;对落实政策不力、存在突出问题的单位或个人,将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严肃追责;对涉及违法犯罪的情形,按有关程序移交处理。
(三)强化舆论监督,形成良好氛围。我局将通过中国绿色时报、国家林业局网站等媒体媒介,及时跟踪报道各地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各地也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推动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和资金规范使用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要及时通报曝光一批违纪违法、影响重大的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发挥好警示教育作用。联系方式:国家林业局计财司 010-84238937国家林业局退耕办 010-84239097电子邮箱:lyjkuaijichu@126.com特此通知。国家林业局201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