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河口镇人民政府迁村腾地项目自查报告(最终版)
三河口镇人民政府迁村腾地项目自查报告
三河口镇位于麻城的东北部,处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全镇辖38个行政村,版图总面积402平方公里.2010年末,全镇总人口5.2万人,耕地面积2767公顷,仅占总面积的8.5%,农民人均耕地0.08公顷,其中80%的可耕地为坡地。由于山区地形复杂,群众因缺水少地而分散居住,生产环境差加之信息不通,部分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集约利用闲置土地,镇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号召,经过详细调查摸底,科学制定了迁村腾地项目实施方案。到目前,我镇迁村腾地项目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一、工程概况
本次拟定的迁村腾地项目区为黄土咀村塘凹垸和刘家河村南垸,两处施工面积分别为 亩和13.8亩。工程要求将两处立项面积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和附着物进行拆除和清理,最终将现有闲置、废弃、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复垦整理为耕地。同时要保证项目区范围内无杂物,土壤达到规划设计标准,路、沟、渠及其它工程按设计要求完成到位。
二、工程标准
1、将项目区现有房屋拆除并将废弃物(建筑材料等)运至村庄外(由村委会指定倾倒地点),将所有附着物清除干净,保证项目区内无杂物。
2、将项目区内的土地整理为耕地,项目区内可根据地势因地制宜做出多个平面施工,要求每个平面内高度相差10厘米。
3、项目区内因地制宜地设计一条生产路,路宽2米,高出田间38厘米,基础以素土夯实,以砂砾石铺面8厘米。
4、项目区内田间排水沟顺生产道路开挖,或依原自然垸的水沟排放,排水沟的大小由村委会根据该区域排洪水量大小确定;兴修生产路应按项目区实际设计,生产路若跨排水沟,应在生产路下埋涵管。
5、必须将项目区内的树兜树根挖起,进行平整,并回填沃土30厘米,回填土壤需具有良好的保肥、保水及种植能力。
6、工程设计兴砌石岸和挡土墙的,应由专业人员施工,确保所砌石岸坚固和感观良好。
三、工程进度
2011年10月5日,镇政府组织土地、城建、规划等部门,联合黄土咀、刘家河两村村委会,对项目区内相关村民房屋结构、现状及附属结构一一登记造册,并将迁村腾地相关政策、方案宣传到户。经调查确定黄土咀村项目区内拆迁45户,刘家河村项目区内拆迁17户。
2011年10月15日,镇政府再次组织土地、城建、规划部门到村开展工作,挨家挨户丈量房屋及附属物面积,并就有争议的问题逐一协商解决。根据补偿安置方案,最终确定黄土咀村拆迁补偿29户,刘家河村拆迁补偿10户。
2011年11月10日,本次迁村腾地项目施工方进场施工,对项目区内建筑物和附着物进行拆除和清除,并平整耕地,完善路、沟、渠等配套工程。其中黄土咀村拆迁45户,拆迁房屋面积6160.31平方米,附属物面积786.92平方米;刘家河村拆迁17户,拆迁房屋面积2078.13平方米,附属物面积648.37平方米。
2011年12月5日,镇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村委会、部分村民代表对项目施工进行现场自查,经查两项目区工程施工均符合规划设计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可以申请上级验收。
第二篇:嘉鱼县四邑村迁村腾地工作情况汇报
潘家湾镇四邑村迁村腾地工作情况汇报
潘家湾镇四邑村西依长江,武蒲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现有6个村民小组,农户1019户,总人口3979人,耕地面积13519亩。主要种植蔬菜,2010年人均收入7012元。
根据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以改善民生,调整村庄布局,集约节约土地资源为主要目的,潘家湾镇积极整合资金,实施四邑村迁村腾地项目工程。镇政府聘请省规划部门编制了四邑村迁村腾地规划,该项目将四邑村黄金岭、合家地、新墩三个居民点170户农户整体搬迁至周家墩中心村。中心村占地面积70亩,按照“节能、省地、环保”的要求,修建公寓楼、休闲广场、运动场、活动中心等主体工程,完善水、电、路、网络、天然气等基础配套设施。
截至目前,总体规划、征地已基本完成,土地平整、房屋建设正在抓紧推进。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镇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我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特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督查考核。各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镇领导及新农村工作专班经常深入村、组进行定期督查,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考核,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为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专门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县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并组织潘家湾、肖家洲等6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赤壁、洪湖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农民群众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和受益者,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为确保迁村腾地工作顺利进行,我镇先后召开由镇村干部、镇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各村采取召开“三会”(支部会、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公开信等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中,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体现民意的村规民约。同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吸引农民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目前,四邑村170户农户,已全部同意搬迁。
三、狠抓基础建设、确保工程进度
迁村腾地工作始终坚持“占劣补优,先建后拆”的原则。为确保能将四邑村黄金岭、合家地、新墩三个居民点170户农户整体搬迁至周家墩中心村,新居建设已经全面开展。目前170套新居(每套两层,在200平方米内)工程已经过半,一层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二层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预计工程11月底完工,12月底交付农户使用。届时将有120户农户先期入住新房。
四、目前工作中的困难
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行动不一致。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国土局和水利局对我们工作十分配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些部门联动配合还不够理想,致使有些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二是资金短缺。政策性因素促使镇村组建设资金短缺,由于镇村组无经济实体,税费改革之后,镇村组无资金来源,经费捉襟见肘,建设发展仅靠上级立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至今,我们已经投资了1850万元,但仍然有1100万的资金缺口。三是设备不完善。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必须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然而,像路灯、垃圾桶等这些必备的公共设施仍不完备。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将大员上阵,专班到位,继续长抓不懈。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居民住房区的绿化、供电、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强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小商品市场、拉通镇区外环路、建设沿江鄂南物流集聚园区、拆迁百里长渠镇区段步行街违章建筑,建群众休闲娱乐广场。
3、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及时顺利进行。
4、在完成居民住宿园区后,要继续做好苗圃园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园区的建设。要我镇建设成种植、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村。
嘉鱼县潘家湾镇地处武嘉、咸潘公路交汇处。全镇11个行政村,3个生产队,1个农场,2个社区,国土面积1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5.63平方公里,总人口5.76万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945元。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镇根据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开展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潘湾实际,坚持以群众为主体,以产业为支撑,用规划指导群众,用政策激励群众,用示范带动群众,新农村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我镇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我镇也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特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对全镇新农村建设进行综合管理、指导协调和督查考核。各村也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镇领导及新农村工作专班经常深入村、组进行定期督查,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考核,作为评先评优依据。为提高镇村两级干部建设新农村的能力和水平,我们专门组织村书记参加了市、县两级举办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并组织潘家湾、肖家洲等6个试点村的书记到省内赤壁、洪湖等地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从而在全镇培养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的骨干,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发动群众、依靠群众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受益者和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镇先后召开由镇村干部、镇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动员大会,各村采取召开“三会”(支部会、党员代表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和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公开信等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新农村建设,营造了浓厚的工作氛围。通过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吸引农民投劳投资建设自己的家园。为落实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发言权、建议权、知情权、决定权,在村庄规划、村庄整治工作中,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制订体现民意的村规民约。目前,四邑村170余户农户,已全部同意搬迁。其中预计有120户将于今年搬进新房。
三、规划建村,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规划是龙头,只有抓好规划,才能逐步改变村庄建设杂乱无章、水平低下的问题,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同时能够节约耕地,解决宅基地分配不公等问题。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为抓好新农村建设,认真分析研究,理清工作思路,在县规划部门支持下,聘请专门的工程投资预算公司测算,制定出台了《潘家湾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意见》及村庄建设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科学有序,扎实稳步推进。如今,四邑村农户的新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第一层现已全部建成,房屋建设预计于11月底全部完工,12月底交付农户使用。
四、目前工作中的困难
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门行动不一致。新农村建设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目前,国土局和水利局对我们工作十分配合,及时为我们解决了许多问题。但是有些部门联动配合还不够理想,致使有些工作不能及时进行;二是资金短缺。政策性因素促使镇村组建设资金短缺,由于镇村组无经济实体,税费改革之后,镇村组无资金来源,经费捉襟见肘,建设发展仅靠上级立项,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制约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至今,我们已经投资了1850万元,但仍然有1100万的资金缺口。三是设备不完善。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良好、舒适的居住环境,我们必须完善当地的公共设施。然而,像路灯、垃圾桶等这些必备的公共设施仍不完备。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与打算
1、强化组织领导。我们将大员上阵,专班到位,继续长抓不懈。
2、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完善居民住房区的绿化、供电、供水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一步转变观念,全面强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力度,加快规划建设高规格的小商品市场、拉通镇区外环路、建设沿江鄂南物流集聚园区、拆迁百里长渠镇区段步行街违章建筑,建群众休闲娱乐广场。
3、进一步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和协作,使新农村建设工作能够及时顺利进行。
4、在完成居民住宿园区后,要继续做好苗圃园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园区的建设。要我镇建设成种植、旅游、休闲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村。
第三篇:迁村腾地惠百姓 旧貌换新促发展[范文]
迁村腾地惠百姓旧貌换新促发展
榆社县国土资源局
榆社县地处晋中东南边沿,国土面积1699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275个行政村,县内矿产资源较为缺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小县。属土石丘陵山区,山大沟深,土地贫瘠,耕地缺乏。但耕地的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全县总耕地面积33.21万亩,未利用地134.67万亩。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自然农庄673个,村庄占地面积3.76万亩,平均每户占地面积为176.8m,建新不拆旧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占地浪费现象十分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村庄逐步向平川区域迁移,有的呈“摊煎饼”式向外蔓延,形成典型的“空心村”现象。据统计,截至2006年,全县“空心村”占地面积达1.6万亩,致使大量的土地得不到利用。另外,从1995年开始,全县推行移民并村战略,行政村由原来的336个,减少到现在的275个。旧村占地荒芜或闲臵,使得原本就不多的“门前地”日益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局挖掘土地潜力,促进节约用地集约用地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从1996年以来,我局就把旧村改造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 1
2作的一项重点来抓,认真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按照先易后难、典型突破的思路,逐步加以实施。先后涌现出莲花池、东沟、枣林沟、郭郊、王家沟、东汇等成绩突出的村庄。其中2007年东汇村旧村改造工程为市县两级投资项目,规模大,效果好,不仅将旧村址原来的96亩全部复垦为高标准耕地,还覆垫了420亩河滩地,新开发河滩120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合理选项,科学规划
据统计,榆社县仅1995年以来,就有67个行政村因实施移民并村工程而逐步搬迁,旧村地占地达到8700余亩。而建国初期至今已有273个山庄窝铺(其中1992年以来94个)因贫困搬迁,导致4.3万亩耕地撂荒,因此,我县旧村复垦有较大的潜力可挖。早在1996年我局就开始着手规划旧村改造的工作,并邀请市局武时春科长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到莲花池村搞调研,帮助我们进行规划设计。在规划中,我们一方面将旧村搬迁下来重新确定新村址,另一方面将旧村全部规划、整理复垦成为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在实施中,仅土地局就拨款32万元,由村自筹11万元。通过复垦,全村耕地面积净增加137亩,使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莲花池村旧村改造工程作为榆社县第一个动工实施的旧村复垦工程,由于市局领导的重视支持,选项准确,规划科学,项目效益十分显著,为全县进一步实施旧村复垦工程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宣传,形成合力
在旧观念影响下,群众旧宅基地“私有”观念十分强烈。在一些村庄,几户、几十户人家占据几十亩甚至上百亩的旧宅地不能得到重新规划和合理利用。虽然旧村改造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但由于涉及到村民的切身利益,所以能否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其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使旧村改造由“要我改”变为“我要改”,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2005年我们调研兰峪乡郭郊村项目时,村里群众说法不一,流露出一种得过且过的惰性思想,村干部也存在畏难情绪。由于该村处在华能电厂和准备建设的柳泉煤矿区的交通要塞,地理形势十分优越,经济发展的后劲很足。我们与乡党委政府取得联系,他们向该村派驻工作组,历经20多天时间,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经济发展条件好的村参观学习,启发他们转变观念,增强求变意识,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通过学习,有效地形成了群策群力上项目、众志成城搞复垦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了旧村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依法有序推进,建设和谐农村
旧村复垦工程难,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村民认为宅基地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不能轻易失去,否则就是败家子,是大不孝;再加上一些风土习俗、家族势力等方面的影响,拆旧房很困难。另一方面是补偿困难。因为旧村复垦是一项涉及拆迁、附着物内容复杂的工程,区别于国家大型的建设项目,不可能按国家补偿安臵标准执行。三是复垦完工后的利益分配以及新宅基地的安臵比较复杂,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公平合理又带有激励机制的方案,才能保证旧村复垦工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在箕城镇东汇村旧村复垦改造工作中,主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动作用。旧宅拆除是做好复垦工程的关键。在拆除中我们号召党员、村干部带头腾出宅基地,再由村干部挨门挨户做群众的工作,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将涉及拆迁的135户合同全部签订完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上马实施;第二,积极筹集配套资金。东汇旧村复垦工程是市级投资项目,核定投资60万元,县财政配套28万元,但由于拆迁涉及的房屋附着物较多、拆迁户安臵等问题,我们遇到了资金缺口大、协调困难的压力。经过多方沟通协商,在拆迁补偿安臵方面,我们采取了村集体出大头、群众出小头的办法,筹集资金17万元,缓解了项目资金的压力;第三,政策调动,经济促动。对在拆迁中签订合同积极、提前完成拆迁的农户,集体在补偿额度上除给予一定奖励,还让其优先选择新的宅基地,极大地推动了拆迁工作的顺利实施;第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各方形成合力。旧村改造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容易形成矛盾的潜在因素较多,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矛盾。为此,我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资金、政策、土地指标、审批服务和救济方面采取倾斜政策,把有关政策用足、用活,落到实处。涉及农民的各种费用,能减则减,能免则免。特别
是工程从拆迁到实施阶段,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派出5名蹲点干部专门服务于此项工作,有效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以上办法,我县共上马旧村复垦工程6个,涉及425户农户,投入资金342万元,新增加高标准农田2272亩,年增加农民收入136万元。旧村复垦工作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我局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的体会是:
(一)合理规划,慎重选项。选项是实施旧村改造项目的基础。旧村复垦项目的实施,牵扯的个人利益居多,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对群众就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也是决定选项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来帮助实施,再好的项目,再好的工程效益,都难以按照设计规划付诸实施。
(二)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合力攻坚是旧村复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首先项目实施单位、村级集体组织、施工队伍要紧密配合,及时合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各种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其次,税务、城建、公安、乡政府等多部门全力参与,不仅能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解决突发性事件,而且能使项目实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三)因势利导,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是旧村复垦工程长足发展的保障。在村级配套资金的筹集上,我局尝试把复垦出的耕地承包权由村委会向村民竞标拍卖,收回的承包费冲抵拆迁补偿费,效果很好。又如在旧村改造后新宅基地的分配上,我们协同税务、城建部门在新宅选址涉及的各项税费上给予一定优惠,有效地促进了村民认可项目、促进项目实施的热情。
尽管我局在旧村复垦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但是仅限于点的突破而尚未达到面的扩张。从内部看,与现有的潜力优势反差较大;从横向比,与其他先进县市还有不小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虽然我们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政策不完善的困难,但我们毕竟在旧村改造、复垦造地的工作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日益增多,我们深知我们肩上的担子依然很重。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国土部门的关怀支持下,继续探索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继续加大旧村改造的力度,继续深入挖掘土地潜力,在以建设促保护工作方针的指引下,扎实工作,为开创我县耕保工作新局面,做出我们的努力。
二00九年五月
第四篇:河口镇学校食堂自查报告
河口镇学校食堂自查报告
根据寻甸县教育局、以及昆药监食[2104]7号通知的精神,学校组织人员对各学校食堂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通过自查我们认为学校食堂基本能按照各级有关食堂方面的要求去做,能够在客观的条件不太好的情况下尽力做好工作。
一、食堂基本情况
我镇共中学食堂一户、小学食堂12户、私立幼儿园2户。
二、自查情况
1、各学校组织健全。各校都成立了食品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制订了工作计划,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管工作。
2、健全制度、责任到人。校长是食堂卫生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堂管理员负责具体的管理工作,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餐饮卫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食堂消毒制度、采购食品制度、采购索证制度、食品验收制度、食品仓储卫生制度、粗加工间卫生制度、烹调间卫生制度、从业人员体检培训制度等。
3、抓好源头管理。为确保师生饮食安全,把好食品采购关,严防食物的中毒事故的发生,中心学校统一对全镇大米、油、猪肉进行招标采购,食堂与各食品供应商签订了食品蔬菜供货协议,认真做好取证,索证工作,坚决不购买无证商贩的食品蔬菜。
4、把好食品蔬菜的验收关。仓库验收员工作认真负责,每次购进的食品、蔬菜和调味品等都要进行仔细的检查验收,严格保证食品蔬菜的质量,保证劣质食品与“三无”食品不进仓库。
5、把好食品卫生关。在保证食品蔬菜质量的同时,认真做好消毒、清洗等食品卫生工作,确保师生吃上“放心菜”,洗菜按照流程进行,从洗菜到烧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不提供凉拌食物。
6、坚持留样制度。每个品种的留样量均不少于150克,在冷藏条件下存放48小时。
7、从业人员持证上岗,规范操作。食堂从业人员定期参加卫生防疫部门体检与食品卫生知识培训,按规定穿戴工作服、工作帽,并能做到不留长发,不留长指甲,不戴手饰,注意个人卫生与环境卫生。有专用衣橱,个人衣物不带入食品处理区。每天不定期进行垃圾清理,食堂各个区域的卫生情况良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进入操作间。
8、附属设施比较齐全。各门窗有防蝇、防尘设施;有4个分别用于洗菜、洗餐具、洗手等专用的洗洁盆;有专用的餐具消毒桶;有专用的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和容器,有明显的标志并能分开使用;食品加工区有专用带盖的废弃物容器;食品仓库有防鼠板,有食品存
架,做到分类存放,保证有良好的通风效果。
9、坚持实行消毒制度。餐用具使用后能及时洗净、消毒,消毒后存放在专用保洁柜中,保洁柜能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10、水质保证,学校统一使用自来水,食堂周边无污染源。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大多数食堂没有达到功能分区,所以不能办理相关的证件。
2、工人工作量大,厨房格局设计不合理。消毒设备不齐全。
3、学校食堂库房不足、库存不规范,安全隐患大。
五、整改措施
1、重视宣传教育,增强师生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经常利用晨会、班会、校会以及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宣传教育。
2、加强对学生的用餐管理,监督学生爱护食堂卫生。
3、领导小组要经常督查制度落实情况,看库房、查看饭菜质量、看学生吃、听学生的心声、听取家长的意见等方法,全面系统的进行督查落实。及时查找工作问题,纠正问题
4、改进管理方法,使管理更加规范,操作更加简便。
河口镇中心学校
2014年3月31日
第五篇:迁村腾地田野新——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新农村建设见闻
迁村腾地田野新——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新农村建设见闻 小小彭墩出了名。
在湖北省经济工作会上,省委书记罗清泉说起它,喜形于色。他说:“彭墩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好的典型。这种迁村腾地的方式值得推广。” 自此直后,一拨一拨踏访者慕名而来。
记者驱车到达彭墩村时,恰巧荆门、钟祥两级组织部的70多人正在村里考察。人们探寻的眼睛,品味着这个小小村庄的蜕变。迁村腾地,节约土地资源,小别墅羡煞城里人 小别墅,白墙黛顶。
一进彭墩村,清新悦目的色彩,扑人眼帘。
两层楼,小台阶,大庭院,新车库,宽露台,错落有致,26套小别墅竖向排开。路边,新栽的香樟树、柑橘树,吐纳绿意。
别墅的主人,不是城里人,不是有钱人,而是土生土长的彭墩村村民。
“搬进新房过年!”正在给新房铺地坡的胡正洲,赶紧给城里来客递烟,满脸喜悦。小别墅占地400平方米,造价12万元,胡正洲和村民只花4.5万元,就买下了。“老屋,新房,哪个好?”来客打趣地问。胡正洲指着不远处一排红砖平房说,那是他的老屋。
地占了10多亩,但没水、没路,这就是“雨天一滩糟,晴天一把刀”的黄泥岗地。如今,小别墅水电路样样齐全,还装了宽带网,庭院旁的厨房、猪圈、农机房、沼气池看着都舒心。
家家户户不再竖烟囱、生炉子烧水做饭,而是用沼气供热照明;污水不再横流,而是排到污水净化池;垃圾不再四处堆放,而是进了新建的垃圾处理厂,生活方式和城里人没啥区别。
村委会副主任黄启胜说,这个村4组30户人家共有26户搬进了别墅,一下子腾出300亩宅基地,土地资源就这样节约出来了。如今,整理出的500亩岗地已建成了大棚蔬菜基地,新增的300亩土地已建起养殖场。
“4组搬新房了,我们呢?”4组人在乐,其他组村民眼羡得慌。
他们纷纷缠着钟祥市国土资源局王平局长,要求尽快在他们组实施迁村腾地项目。“别急,一个一个组来。”王平局长胸有成竹地说,5年内,全村9个组317户都将迁进小别墅。那时,彭墩将新增耕地3000亩。
水在村中,村在林中,友好环境舒展生态文明 一条水泥路,通往彭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路,在美丽的林中,蜿蜒曲折地延伸。
林子里,百年以上的大树,棵棵被标上“身份”,悉心呵护。昔日1000亩的荒山、乱泥地,被平整后种上经济林,新成为路边一道宜人风景。顺着路,向前。
6栋落地玻璃门的别墅典雅别致,那是彭墩村特意为华中农业大学的教授修的专家楼。对面,占地20亩的音乐广场上,亭台阁楼,华灯环绕。晨曦里,暮色中,村里的姑娘嫂子们在这里扭秧歌、唱小曲儿。
再往前,一库灵秀的清水,眼前豁然开朗。
轻风,在水上皱起万叠微波。芊芊芳草,青青树林与1800亩晶莹水库相依相偎,温柔而恬静。
水在村中,村在林中。走在路上,来客仿佛置身于乡村里的都市,却分明又是在都市中的乡村。
随着小路一起延伸的,还有彭墩村的产业链。
22栋崭新的灰色鸭舍临湖而建。那是投资1100万元、占地3万平方米的种鸭基地。同时,投资1200万元的孵化厂、投资8500万元的肉鸭分割加工厂也正在建设中。
2007年3月,引进种鸭;9月,提供鸭苗,每年鸭苗供给量可达2000万只;彭墩周边17个乡镇将拥有标准化养殖小区,实现“统一供苗、统一提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收购”的养殖模式;肉鸭加工厂年加工能力达到2000万只。
养这么多鸭,会不会污染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人们担心起来。
“鸭子不下水,鸭粪收集起来,种植3000亩有机蔬菜。”黄启胜如是回答,彭墩发展要走环境友好的道路。
农企共赢,彭墩站着一个企业家坚定的身影
12万元的小别墅,村民出4.5万元,余下的100多万元谁出? 建鸭舍、建孵化厂、建分割厂,上亿元投资的钱哪里来? 踏访彭墩的人,不时打听。
村里人晓得,大把大把的钱出自一个人,他叫张德华,现任彭墩村村委会主任,老人们总是亲切地唤他“德华”。张德华,何许人也?
荆门当地人大多听说过他响当当的名气:连锁餐饮店“苏州府”的老板,荆门餐饮业大王。生于彭墩,长于彭墩,张德华对彭墩有一份特珠感情。
2003年春天,时任钟祥市石牌镇镇长的鲁昌元邀请他回彭墩投资时,他欣然前往。于是,村民种菜,他也种菜;村民种树,他也种树;村民养鱼,他也养鱼。村民养猪,他也大建猪舍。从2003年至2006年,他不仅亏本1200多万元,还落了一个非法占地的罪名。何去何从?张德华重新定位。他赴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学习考察。高点起跳!一个宏伟的蓝图开始在他心中描绘。
正当张德华进退两难之时,高产农田建设的春风刮到石牌镇,于是他跨进市国土资源局的大门,找到局长王平要求在彭墩村搞迁村腾地试验,并表态在试点期间,企业愿意在资金上予以支持,条件是整理后的土地交给农民。然后农民以土地入股,发展规模农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模式。
在村委会,张德华扳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养鸭一项,肉鸭45天出栏,如果一个农户一批养5000只肉鸭,一年可养6批,每年可养30000只。除去成本,每只肉鸭农民可赚1.5元,一年一个农民就可增收4.5万元。企业家当然不愿作亏本的买卖。
张德华自己创建“苏州府”连锁店7天就要消费2吨肉鸭、数吨蔬菜,投资农业,等于为餐馆建了一个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拉长了产业链。种鸭基地每年提供鸭苗2000万只,一只鸭苗赚1元,他每年赚2000万元;建年加工能力达2000万只的肉鸭分割加工厂,一只鸭还是只赚1元,他每年又可以赚2000万元;1800亩水库养鱼,一亩赚7000元,一年又可赚1260万元。也就是说,300亩养殖场一年可为公司赚回6000万元.张德华说完,又从口袋掏出了彭墩新农村经济建设规划。他说,5年内彭墩9村迁村腾地项目竣工,他的3000亩精优水稻、3000亩精品蔬菜、1000亩养殖基地、年产1500万斤精优蔬菜净化分装厂建成,企业年收益在2亿元左右。
多出耕地3000亩 多了新居多了钱
多出耕地3000亩 多了新居多了钱
来源:半月谈
在湖北省钟祥市彭墩村,一项迁居腾地的计划正在实施之中。按照这项计划,村民住上联体别墅楼,全村新增耕地3120亩,还要建多个高效产业园;村民既是产业园的农业工人,又是自己土地上的农民,实现大幅度增收。由村委会主任、返乡企业家张德华带领村民实施的这项计划,目前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旧屋换新居
多出耕地3000亩
站在彭墩村四组的高地上一看,这个村的地,浅丘岗与平地相间,老宅多在丘岗地上,一占一大片,属典型的“小户大院”丘陵模式。全村317户人家,1159人,宅基地达3700亩,户均11.67亩,人均3.19亩。围聚在丘岗地周围的田地,高低错落,质量参差不齐,缺乏配套水利设施,产出不高。
高地上,新修的水泥路旁,一批新楼已经建成。挖掘机隆隆施工,挖土填坑,一批新楼正在拔地而起。张德华说,农民以地为本。新村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迁出旧屋,腾出宅基地,平丘连田,打造出6000亩“田成方、林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高产农田。
按照“民主定点、科学规划、以点带面”的原则,村里请专业人员编制整体规划,并开展“迁居腾地”试点。新居只需要580亩的宅基地。首批第四村民小组的26户村民已住进了统一规划、集中建造的楼房,腾整出土地300亩。张德华说,整个迁居计划将在两年内完
成,能使全村新增耕地3120亩。
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改善。新楼房每户占地400平方米,主楼和副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175平方米、88平方米,还有宽敞的院落。屋内有自来水、有线电视、宽带网,有使用沼气供热的厨房和卫生间。污水不再横流,统一排到污水净化池;垃圾不再四处堆放,而是倒入新建的垃圾坑。村民黄启胜说,我家老屋是上世纪80年代盖的,又破又旧,和新居没法比。
出门就打工
收工就返田
彭墩村有农田3000亩,开荒地3000亩,再加上旧宅地,差不多就有上万亩。然而守着人均近10亩的土地,村里农民还是受穷。在国家免除农业税费时,当地人均纯收入才2000多元,不少农户外迁,由400多户下降到317户。
张德华出资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沿海地区农村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在改变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中寻求致富路。经商量,并请专家规划论证,勾画出了彭墩村土地利用的新蓝
图。
腾出的3120亩土地,按亩数再调整,相对集中,组建土地合作社,合作社下建蔬菜种植产业园和养殖产业园,合作社70%的股权归集体,其余30%按村民腾出土地面积的比例
分配给村民。
另外,还组建了一个农机服务合作社,为所有可以采用机械化作业的种植业服务。农机服务合作社现已有插秧机10台、旋耕机8台、收割机2台,计划再购插秧机2台、收割机6台,备齐后还有富余能力为其他村服务。
张德华说,仅合作社,就可以安排800多个劳动力,而全村现有劳动力不足600人,就算全部用于合作社都不够,还需要吸纳外村的劳力。这样一来,彭墩村民可以出门就打工、收工就返田了。到工地上打工,每天工钱是50元,一家如果有2个劳动力,用农闲时间打
工,一年少说也有2万元的收入。
返乡创业,与村民共建新农村
当过兵、进过厂的张德华,经商多年,在荆门办了当地颇有名气的连锁酒店。酒店一年要进2000万元的原材料,张德华最初只想在村里为自己建农产品基地,并为此成立了青龙湖农业发展公司。见村民们很穷,便开始做好事,很受村民拥戴。
2006年,张德华被选为村主任,2007年入党,下决心和村民一起共建新农村。市里对张德华的工作很支持,从组织部派了一名干部到村支部任职,还安排了一名大学生给张德华
当助手。
由于张德华将彭墩村作为酒店的原材料供给和农产品外销基地建设,大部分项目投资包括兼有公益效果的投资都由企业承担,累计投资已达4500万元。在新居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中,村民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各自承担部分资金。
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地块的调整、人员的搬迁,发展项目的确定,都涉及众多利益关系。凡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村干部都和群众商量,并做到村务公开,村民的满意率达到100%。第四村民小组首先搬迁,考虑到村民的承受能力,村民出资部分实行了分期付款,但这个小组的30户人家中,仍有4户或因刚建了新房,或因没有积蓄不能出资,不想搬迁,也不勉
强。
钟祥市的干部在给记者介绍情况时说,类似彭墩村这样的现在已不是个别现象。不少外出创业有成的人员,都想通过适当的方式回报乡里,只要加强引导和服务,就能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记者 周晓农 郭嘉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