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良好的师德与教师的行为艺术
良好的师德与教师的行为艺术
[画面一]下课了,孩子们享受着快乐的课间十分钟。教室里、走廊上,到处是他们快乐的身影:有的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聊得眉飞色舞;有的望着窗外的田野山川若有所思;还有的则簇拥在老师身边好奇地问东问西。老师微笑着,耐心解答着“小麻雀”们稀奇古怪的问题。突然,她发现走廊的墙上有一道红粉笔划的痕迹,弯弯曲曲的印痕在洁白的墙壁上显得那么刺眼,那么丑陋。老师轻轻地穿过孩子们,走进教室里,拿了一块抹布,再回到走廊边,对着那道粉笔划痕使劲地擦起来„„“老师,我来!”“老师,我来!”很快的,这课间十分钟便奏响了“劳动进行曲”:教室前后,每一张桌椅下,走廊栏杆,包括窗台玻璃,在几分钟之内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
[画面二]伴随着熟悉的音乐,第一节课开始了。孩子们正襟危坐,安静地注视着站在讲台上的老师,等待老师给他们带来新鲜的“知识面包”。很快的,他们发觉,今天老师有点不一样:脸色苍白,眼圈深陷,站得歪歪斜斜。和往常精神饱满、活力四射的样子迥然不同,孩子们心里不由地泛起了嘀咕:老师这是怎么了?摇摇摆摆地站在讲台上,晕晕乎乎了一两分钟后,老师终于撕扯着沙哑的嗓子说话了:“同学们,老师今天有点不舒服,说话有点困难,请大家谅解,下面开始上课。”尽管嗓子已经严重充血,尽管站着头晕目眩,老师,还是顽强地站在他的岗位上竭尽全力地演绎!而台下的孩子们呢,前所未有地配合,其中包括平时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小迷糊”、“调皮蛋”„„
一 画面分析
画面一中,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发现污损的墙面,心知肚明多半是班上孩子干的“好事”,但她没有责备,没有命令,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将卫生和环保的种子播撒进了学生的心田。孩子们长期与教师无拘无束地相处,使他们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在老师的行为感召下他们主动打扫教室卫生,而这必将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好习惯。
画面二中,面对生了重病还坚持上课的老师,孩子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老师没有语重心长地说教,宣传自己关心学生,爱岗敬业的大道理,也没有严令同学们要怎样体谅重病的老师。就是那嘶哑的嗓音,站得歪歪斜斜的身子在孩子们的心海激起了千层浪,使得他们对老师的苦心豁然明了,对老师的尊敬油然而生„„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面对目前独生子女学生思想道德观念淡化、知行统一程度不高、个性心理品质淡薄、行为习惯养成较差的现状,教师该如何“正其身”,以达到“不令而行”呢?
二 反思重构
1.播下真爱,架起师生互信的桥梁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职业品质中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深厚的爱,这种爱来自于教师真正为孩子的成长而奉献的精神,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休戚与共。夏丐尊先生也曾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渴望得到周围的人,尤其是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教师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冷冰冰地进行知识“发售”,而要投入炽热的感情,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爱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进而转化为接受教育的内在因素,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感情上接近起来,从而架起师生相互信任的桥梁。2.敬业奉献,引领学生爱上学习
目前,很多老师在聊天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了,越来越不好学,越来越不好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的敬业精神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
有个别教师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上,而是或得过且过;或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第二职业”不遗余力;或把这里当作跳板,适时一走了之等等。一个学识渊博、敬业勤奋、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一定会受到孩子的崇敬和信任。反之,一个不学无术,拖沓散漫、碌碌无为的教师肯定不受孩子的欢迎和爱戴,这样的教师很难引导孩子攀登科学文化技术高峰。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战线上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高尚师德的先进模范人物,大连舰艇学院的方永刚教授患病动大手术住院,在病榻上继续为他的学生授课,他说:“我脑子和嗓子没病,我还可以为学生上课。”谈到“全国模范教师”这一荣誉称号时,开封市第二十七中学高级教师王正武谦虚地说道:“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努力工作,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老师,想让你的学生爱上学习吗,你的敬业精神就是引领他们爱上学习的法宝。
3.以己为范,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我国汉代哲学家杨雄说过:“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不仅要有这种人格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
教师的言行举止、处理问题的方法、待人接物的态度,乃至服饰、姿态、表情等,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隐性影响力。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指出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要求教师:“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所以说,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一面旗帜,一个楷模。
4.平等交流,新型关系亦师亦友
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沃土,是加速实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师生共同创造性实践的催化剂”。因此,我们应该摒弃“长幼有序”“师道尊严”的腐朽观念,蹲下身子,把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孩子心声,尊重他们的个性想法,给予他们最及时最必要的帮助。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不仅是良师还应该是益友,平等交流是师生增进了解、培养感情的好方法。教师上课时要严格要求,在课外与学生聊天时应随便些、幽默一点,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形象,反而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可亲。在与学生促膝谈心时不要太严肃,切忌居高临下,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要正确引导、择善而从,切忌简单生硬、急躁发火,也忌主观片面,应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提倡实事求是,有的放矢。
5.关注细节,滋养学生心田
“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就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由此说来,细节决定教育的成败,细节更能凸显教育的智慧。
师生间温馨的小事很多,如:主动向学生问好,下课后细心地关上灯,随手拾起地上的纸屑,给答出问题的学生一个赞赏的微笑,给调皮的孩子一个亲切的抚摸„„我们只有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注重细节行为,随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或是不足之处,才能引导孩子扬长避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爱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教师的真诚关怀、悉心呵护,必将化为丝丝春雨,滋养学生的心田。
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充分体现了“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魅力。教师通过特定情境的行为展现,可以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应,进而引起心理感动,从而达到心与心的交融。这样的老师,正是学生所需要的,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要力求达到的。如果教师能把握契机、抓住细节,通过师爱的感召,点滴行为的积累,就会育人于无形,教师行为艺术的魅力由此彰显!教师“正其身”,学生“不令而行”,教育的美好境界,莫过于此!
第二篇:《教师行为艺术》读后感
《教师行为艺术》读后感
——袁金宝 假期我读了《教师语言艺术》一书。读后感触颇深,受益非浅。本来以为老师上课只要把该讲的知识点让学生学会就可以了,其实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做的远非这些。
加里宁说过:“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教育实践表明,优秀的教师取得成功的经验,就在于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是科学的,又是艺术的。因此,要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在科学化和艺术化的领域中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这本书共四篇,分别围绕教育行为艺术、教学行为艺术和教师行为的改革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再选用一些生动、典型的案例加以说明。坚持新、实、活、真的原则,各例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每则案例说明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问题。通过每一个案例我使真正体验到教师行为在提高教学效果中起到的作用。
通过阅读本书结合自己工作情况总结以下几点。
1.要忠诚教育事业,爱岗敬业。
2.要提高自身素质,刻苦学习。
3.要热爱全体学生,循循善诱。
4.要勇于改革探索,严谨治学。
5.要关心爱护集体,团结协作。
6.要自觉遵纪守法,廉洁从教。
7.要坚持高尚情操,无私奉献。
8.不准违背课程计划,增减课量和无教案随心所欲教课。
9.不准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和知识性错误。
10.不准体罚、变相体罚和歧视、驱赶、随意开除学生。
11.不准指责、训斥学生家长。
12.不准乱办班、乱收费、乱罚款、乱推销资料和以赢利为目的组织学生补课。
13.不准接受学生家长请吃或为自己谋私利、办私事。
14.不准说粗鲁话、酒后进课堂和穿不文雅服饰上课。
15.用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学生。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说是对我的教学行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和再改进,在新的学期里我会把他运用到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我的行动去教育学生。为提高我的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做一个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为八五八学校打造北疆名校贡献一份力量。
2012年2月
第三篇:执行力与领导行为艺术DOC
前言:
传统意识中,执行力和领导行为艺术应该是企业上层领导甚至是一把手直接面对的问题,其实不然。通过对企业管理、组织行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我认为,执行力和领导行为艺术可以充分应用到每一个个体身上,成为该个体在团队、群体、家庭及社会活动中行为动作的关键引导,促使其在每个行为中取得成功。
人之所以有优秀与一般之分,在于优秀者更有实现构想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执行力和影响力。我们不会总是墙角的一棵小草,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都有闪耀在阳光中的优势。我们可能在体育赛场上驰骋,是当仁不让的团队核心,也许我们在一场文艺演出中,是舞台的灵魂,也许我们在几个人的旅行中,是个牵头者,甚至在一次聚餐过程中,也会给你展现能力的机会。执行力与领导行为艺术,便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我研究该课题的原因。
一、执行力的理解和认识
在《执行》一书中对执行力的定义:执行力不仅是一个战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门学问,它必须充分融入到一个公司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它的战略、目标、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从个体来看,人之所以有优秀与一般之不同,在于优秀者更有实现构想的能力,这就是一个人的执行力,而不是更有思想。对个人来说,只是比别人做得好,落实更到位,执行更有效果。从执行力的各个层面来看,内容比较广泛。
1.1执行力的认识及层面
执行力就是竞争力,这样的命题对于每个管理者已经不再陌生,相信也没有多少人再去质疑它了,这不仅是这些年来各种管理培训者的功劳,也是在市场变动下管理者的感悟,更是在经济活动中不断得到证实的理论。执行力曾经反复被管理培训者提起,而更是接受培训的管理者作为法宝的东西,但是执行力到底是什么东西?
执行力就是执行的能力。什么是执行?泛东软件董事长胡剑锋认为执行至少有三个层面的解释:第一个层面是按照命令和规则做事的过程,简单讲就是能够听话照做;第二个层面是按照预定的计划行为的过程,简单讲就是做事章法;第三个层面是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过程,简单讲就是规划实 2 现。
执行的第一层面比较简单,这是对执行力来说最基本的一种执行:对规范和流程的尊重,只有如此才能让组织的基本行为协调一致,才能有基本的效率(忽然想到,其实很多的流程破坏者恰恰是领导者,也就是说很多领导者缺乏最基本的执行)。
但对我们研究的个体,可能会涉及到影响身边人的能力,一个个体,不一定是领导,但他可以在一个群体中影响其他成员,而逐渐处于领导地位。这样来说,第一个层面的效率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第二个层面的执行,按照计划来做事情。看起来第二个层面和第一个层面好像是一回事,其实不然。对第一个层面来说,要做的事情是片段的、非连贯的,但对第二个层面来说是连续的、整体的。一个计划并不是一两个步骤做好就行,而要将整体的顺序都做好才能达成效果(例如健身计划,就绝不是一两个动作做标准就能解决的问题)。
有了第二个层面的执行,队伍的运转就有了相对较高的效率,但仍然不够,这就需要第三个层次的执行:创新规划并落实执行。组织的进步在于创新、在于设计、在于策划、在于走出习惯的自我,而且不仅仅是要有想法,还要有实现想法的能力,这就是第三个层次的执行。
这三个层次的执行是逐步支撑的,第一个层次是第二个 层次的保障,第二个层次是第三个层次的保障,只有到了第三个层次的执行,队伍的效率才能够真正提升。很多管理者强调各种规划,但常常没有能获得预期的结果,其本质并非规划得不好,而是在于执行的保障体系不好,也就是问题在第一、第二个层面。遇到这种问题,真正反省的应当正是执行者本身。真正优秀的执行者必须脚踏实地,深知自己所处的大环境、认清真正问题所在,敢于面对。“知易行难”这应该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
1.2 如何强化执行力
写出来的规章制度科学理论都只是一个标准而并不是一张网,如何将强制性的制度升华到文化层面,使个体人员认知、认可、接受以达到自觉自发自动按照制度要求规范其行为,再进一步提升能力。有学者提出“知行合一”。当今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使得个体素质日益提高,其自我实现意识日趋成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其之”的传统观念难以适应潮流,个体们关注的不仅是埋头苦“干”,更为关注的是“干”的目的、利益,有所求是有所为的真正动力。“利之所趋”是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心理。古代兵家“先廉耻而后刑法,先起亲爱而后律其身”的治军理念对于今天制度文化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价值取向、权利意识、自主意识教育、引导,通过架构尊重人、关心人、相信人的人文环境来提高个 4 人尽责意识,借以强化执行的速度与力度。
1.2.1 沟通
沟通是前提。这里有一个很传统的概念,既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即是: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目标必须和其他目标具有相关性(Relevant);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ased)。有好的理解力,才会有好的执行力。好的沟通是成功的一半。通过沟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可以在执行中分清战略的条条框框,适合的才是最好的。1.2.2 协调
协调是手段。一块石头在平地上只是一个死物,而从悬崖上掉下时,可以爆发强大的能力。个人具有在队伍中的协调能力,发挥出集体的力量,这就是组织行为学上的集势,即把资源协调调动在战略上,从上到下一个方向,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2.3 反馈
反馈是保障。执行的好坏要经过反馈来得知。反馈得来的效用可以用具体而细致的数据来展示,也可以从一个行为所得到的结果中去看到。1.2.4 责任
责任是关键。当我们在开展一个行为的时候,从目标到过程,从始至终都得有高度的责任心,促使我们去进行,完成。这是执行力能否得到落实的关键。1.2.5 决心
决心是基石。狐疑犹豫,终必有悔,顾小忘大,后必有害!专注,坚持这种人生信条同样也适用于行动。成功就像一扇门,如果我们把合适钥匙我们已经找到,那么现在需要的只是我们把钥匙插进去并朝正确的方向旋转把门打开。
1.3 执行力不足的原因
之前我们探讨的主要是如何提高个体的执行力,但是在提升的同时,必须认识到执行力不高的原因。借鉴其他资料和成果,现将不足的原因归纳成如下:
1.推过揽功、不负责任。当我们在干一件事的时候,总会希望自己是功劳最大的,重要角色,但欲望过强,能力不足,往往会造成执行力低下,即搭了一个大架子,但却盖不起房子。
2.选人无方、用人不当。前面我们说到,个人行为必定会在一个群体中实施,怎样选择你的伙伴,这也是执行力高低的关键。
3.只重利益、忽视文化。现代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日趋严重,对利益的追求往往让人们忽视了文化方面的需 求,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问题
4.目标不清、计划不明。我要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进展到哪里,最终取得什么结果,这是一个人在实现行为过程中应该周密部署的,而没有这一环节,执行力的高低可想而知。
5.只重指令、不懂沟通。沟通在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很大,直接影响的队伍的效率。
6.事必躬亲、不求合作。如果是单独行为,我们不再多家阐述,可是一个行为的发生,始终离不开各式各样的影响因素,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自己的行为,所以,必须寻求合作。
7.不求上进。这样的人不能吸收新思想新理念,安于现状,反对变革,执行力自然低下。
8.能力错位,有些执行者智商高,精力充沛,但却把能力用在打牌打麻将、喝酒或搞人际关系上了,不但无用反而还会起负面作用,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这句话值得我们思考。
二、领导行为艺术
也许你会问,领导艺术是领导干部做事的方法,其实不然。作为一个个体,也许你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员工,但你,同样需要具有自己的领导艺术。我们不会总是墙角的一棵小草,在属于自己的天地,我们都有闪耀在阳光中的优势。我们可能在体育赛场上驰骋,是当仁不让的团队核心,也许我们在一场文艺演出中,是舞台的灵魂,也许我们在几个人的旅行中,是个牵头者,甚至在意吃聚餐过程中,也会给你展现领导魅力的机会。也就是说,领导一次,并不能专指领导干部的行为,而是悄无声息的融入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也是我研究该课题的原因。2.1领导艺术与领导力
领导艺术(The art of leadership)领导艺术是指在领导的方式方法上表现出的创造性和有效性。一方面是创造,是真善美在领导活动中的自由创造性。“真”是把握规律,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升华到艺术境界;“善”就是要符合政治理念;“美”是指领导使人愉悦、舒畅。另一方面是有效性,领导实践活动是检验领导艺术的唯一标准。戈尔巴乔夫领导苏联解体不能说是成功的领导,霸王别姬也不能说是成功的领导艺术。
领导力,顾名思义就是领导能力。它和领导艺术紧 8 密相联。但绝不等于领导艺术。领导艺术需要在实践中千锤百炼,对各种领导方法了然于胸,运用得心应手、最高可至炉火纯青的境界。领导艺术娴熟的人,一定是领导能力超强的人。凡领导者皆有能力,只不过能力有大小之分、高低不同。对于低能的领导,谁也不敢恭维他的领导艺术,对于领导能力超强者,人们可能会说他很有领导才能,也有人会说他的领导艺术不错。这就如同唱歌,都唱同一首歌,宋祖英唱好了,人们会赞美她表演艺术超群绝伦,我们普通人唱好了,人们最多会说这人也有表演才能。能力和艺术属于不同的层次。能力是基础,艺术是能力不断提高,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晶。
虽然二者紧密相联,但毕竟是两个概念。对此不做区分。就很容易把人引入歧途。如果我们脚踏实地,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从培养自己的领导力做起,说不定“无心插柳柳成荫”,“得来全不费功夫”,领导艺术也日臻成熟起来了。
2.2 领导哲学与领导艺术
什么是领导哲学。目前,有多种界定,分析起来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第一,要有战略思维。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里所说的万世之谋、全局之谋,说的就是战略思维。然而,现实中,不重视和 不懂得从战略层面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或者说,战略思维意识和能力不强的现象依旧存在,如:习惯于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缺乏开拓创新精神;有的视野狭窄,缺乏统筹考虑和长远规划。
加强战略思维,重要的是拓展知识领域。试想一下,一个人的头脑里如果不常常装些新东西,怎么谈得上具有战略思维呢?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复杂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水平。也就是说,只有想作为,才能有作为。
第二,要打造个人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要求我们不但要有鉴别力、决断力、组织力、执行力,关键是要有亲和力。有了亲合力,大家对你才有信任感。领导信任,对每个人来说,就是最大的鼓励。做到了这一点,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出周围人的积极性,就能形成合力,形成了合力,就能齐心协力,工作就会游刃有余。亲合力中包含着如何搞好团结。搞好团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顾大局、讲原则,有修养、有气量,能服众、能宽容、能吃亏,有时还要委曲求全,要把握好团结的度。2.3如何提升自我的领导力
到底如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我们知道,自己的方法并不是最差的那种,但由于切入点和迎合点的出入,我没有很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其实领导,就是一种影响力,如果能正确的端正自己的态度,能驾驭自己的工作,那么无形之中也就产生了影响力,也就成为了领导。就像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一样,经常能自己开拓出新构思的孩子,就能领导者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
领导力和许多做人的基本能力并不能截然分开。比如说,沟通能力对于领导力来说很重要,那你能说我们普通人就不需要沟通能力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谁也无法穷尽领导力到底包括哪些内容。领导力至少包括以下方面:计划、控制、跟踪、检查、沟通、协调、鼓动、惩戒、演讲、写作、预测、思维、谈判、应急、决策、指挥……
首先,我们应该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有时候,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难。特别是找自己的不足更难。不要紧,自己具备了哪些能力,欠缺哪些能力,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着重培养自己不足或欠缺的领导力,对提升领导力非常必要。
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努力,方向明确,方法得当,往往会收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只能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这就只有每个人自己去把握了。沟通不行练沟通、演讲不行练演讲;应急不行练胆量、预测不行练思维;谈判不行强记忆,指挥不行强责任。第二,必须认识到自我学习的重要性。
目标并非越高越好,榜样并非越强越好,恰到好处为最好。目标太高实现不了,努力就失去了热情,榜样太伟大,追赶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提高自己的领导力,最切实际的做法就是从身边的人学起。你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他们能做到的相信你也能做到。身边人好学、易学,也能立即见效果。
给自己选择适合的书籍阅读。伟人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所以我把向身边的人学习放在首位,但这并不否认读书不是学习。好的书籍是智慧的结晶,如同良师益友,她既教你做人,也教你做事。
第三、切勿好高骛远,切实可行的提高自身能力。提高领导力离不开本职工作。如果好高骛远,受人蛊惑,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员工,却幻想一夜成名,希望不久的将来做企业的领导,被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论所误导,那么你一定会舍弃基本功不练,而是去模仿领袖性格、去穿领袖外套。会造成“头重脚轻腹中空”的情况。我始终认为,首先做一个好员工,然后才能做一个好领导。在一个企业逐级晋升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事非经过不知难,没有企业各个岗位的锻炼,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无法有效获得。第四,追求个人风格,成就领导艺术。
个性特征不同,个性心理不同,注定了你就是你,你不可能成为别人。方法可学,手段可用,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可以精进,就是个人风格不能学,没办法学。亦步亦趋,你永远是他人的影子;人云亦云,你永远是他人的传声筒。不要刻意模仿,不要鹦鹉学舌,放松你的心情,拓展你的心胸,开阔你的视野,提高你的运用能力,当你的领导能力日益增进,运用日益娴熟,你的领导风格逐步形成,你的领导艺术也就自然而然地如影随形、与你自身融为一体了。
三、运用与实际
• 3.1 如何办好一件事
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做人处世能力。
有的人可以把事情办好,而且效率很高;有的很简单的事总搞的很复杂,最后就像走一条宽敞的马路,可怎么的就掉沟里了?这涉及到办事,如何做?
1.分析事情要做什么。
行动之前思考,要分清主次、简单扼要、备齐资料、准备好备选方案。
2.扩展
想办法做好沟通协调工作。让反对你的人理解你;让理解你的人支持你;让支持你的人忠诚你;让忠诚你的人捍卫你。
3.借用他人的力量
下君,尽己之能;上君,尽人之智;中君,尽人之力。
3.2 执行过程中如何出好各方面关系
1.与上级的关系
了解、熟悉上级的心理特征是为了更好地处理工作关系,不应当怀有个人动机,投其所好,以达到取悦上级之 目的。领导者的工作需要得到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组织的共同目标对上级有时要进行建议和规劝,这些离开良好的心理沟通是无法奏效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交往频率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对上级不交往,采取回避态度,很难和上级的认识取得一致,没有一致的认识,相互之间的支持、协调、配合都将大受影响。
服从上级的领导,不要对上级采取抗拒、排斥态度。下级服从上级是起码的组织原则。有时上级从全局考虑出发,与小单位利益发生了矛盾,也应服从大局需要,不应抗拒不办。下级与上级产生矛盾后,最好能找上级进行沟通,就是上级的工作有失误,也不要抓住上级的缺点不放。及时地进行心理沟通,会增加心理相容,采取谅解、支持和友谊的态度。
敢于指出和弥补上级的失误,但不一定用逆耳之言。上级作决策、订计划、实施指挥,囿于各种限制,难免会出现失误。当然,指出上级的错误不一定非要用逆耳之言。有些人认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他们不知道,如果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忠言不逆耳、良药不苦口岂不是更好。设身处地从上级角度想问题。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在对上级交际中,下级经常会发生非感情移人心理障碍,即不设身处地考虑上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情况,脱离现实主客观条件对上级提出要求,如果达不到,则进行“发难”。上级工作也有上级的难处,作为领导者,如果能经常想想自己也不能事事满足下级要求,就会理解上级的困难,体谅上级的苦衷,不给上级增加无法解决的难题。
交往要有耐性,要经受得起挫折和反复。下级不可避免地要向上级提工作建议,向上级提建议时要有耐性。一般说来,上级要比下级高明一些,但是客观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当下级的认识高于上级时,要取得上级的支持,必须有不怕挫折、不怕反复的精神,要反复地向上级说明自己的观点,逐步使上级了解新建议的内容与好处,从而达到说服上级、取得上级支持的目的。有时,由于上级不理解,还可能招致指责和批评,这时千万不能气馁,应该勇敢接受挫折、误会和指责,继续坚持下去。如果缺乏坚持精神,就会使美好的愿望夭折在磨难之中,坚持下去,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
2.与下级的关系
领导者在处理下级关系的过程中,对下级公平合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要求上级公道正派,是下级的共同心理和普遍愿望。社会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微妙的,作为“群体”的下级都要求上级公正、公平而不偏心眼,而作为“个体”的下级又都希望上级对自己“多关照”,这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对一个领导处理与下 级关系时,必须坚持不论亲疏,不论好恶,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些部门团结和谐,富有凝聚力,有些部门则矛盾重重,犹如一团散沙。这两种不同的局面和结果,不能说与其领导者的公道与否有着直接相关的联系。
领导者处理下级关系的艺术,在于搞“平衡”。这话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贬义,但却不乏其深刻的哲理,在人与人之间的生存集体中,无时不存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和发展,就需要领导者的调节,建立和谐的平等关系。关键是迅速找到这个平衡点。平衡艺术有两点,一种是建立在公正平等基础上的平衡艺术;一种是建立在强欺弱、大欺小基础上的平衡艺术。我们需要的是前者。因为只有前者才是真正的平衡艺术。一般说,平衡点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平衡空间的等距性,实现平衡空间等距性的条件是:必须以平衡点为“圆心”,以同一规则或标准为半径。这样形成的平衡空间才具等距性。二是平衡利益的可容性,在平衡利益冲突时,必须尽力寻求他们的共同点,使平衡点的利益具有最大可容性。三是平衡心理的可接受性。矛盾和冲突不仅反映在利益上,而且还反映在心理上,寻找的平衡点,必须使各方面在心理上都能接受,做到心服口服才能真心做到平衡。
3.同级之间的关系 上级与下级之间有矛盾,同级之间也有矛盾,在工作中尤其要协调好同级之间的关系。“治己”是“治人”的前提。
同级之间发生矛盾,原因常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对方的原因,还可能有“第三者”的原因。因此,要解决这种矛盾,作为矛盾的双方,都应首先从“治己”开始,调节自己情绪,控制自己的感情,寻找自身的原因,确定解决矛盾的最佳姿态。即使造成矛盾的主要原因在对方也应如此。这里,“治己”既是“治人”的前提,又是“治人”的策略。在多数情况下,通过“治己”都能 生强烈的“治人效应”,进而使矛盾化解。当然,这
强调首先“治己”,并不意味着对对方的问题作无原则的迁就。对大是大非问题,需要在坚持原则基础上,把“治己”与“治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这是处理同级关系的有效艺术。
3.3 领导行为艺术的培养
日常领导行为,从具体步骤上来看,包括计划、控制、跟踪、检查、沟通、协调、鼓动、惩戒、演讲、写作、预测、思维、谈判、应急、决策、指挥……
面对具体操作行为重的纷杂项目,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角色,我们从一个很小的事例来看。案例从小处着眼,以一次聚会为例进行分析。
1.准备阶段: 任何事项的进行,必须有充分的筹划和准备,例如要组织同意此朋友聚餐,操作前,我们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便已十分繁杂。
计划(人员名单、相互关系、生活环境、家庭情况、婚姻状况、聚会形式、付账形式、聚会地点、餐饮安排、交通安排、座次安排、聚会主体……)
2.动作过程
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事件的发展,具体采取各项控制措施,如以下:
控制、沟通、协调、鼓动、演讲预测、思维、应急、决策、指挥……
3.结束
活动结束后,行为并没有结束,还必须要跟踪总结。跟踪、检查、思维。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执行力和领导行为艺术可以充分应用到我们自身,成为我们的个体行为在社会中取得成功。通过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执行力与领导行为艺术,在属于自己的天地,展示我们更精彩的生活。
参考书目: 《真正的执行—一箭洞穿执行力》
姜汝祥 编著
新华出版社 出版
《3倍速执行力》
熊超群 著
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带人带心的领导艺术》
刘捷
参考自网络
第四篇:树良好师德师风 塑良好教师形象
树良好师德师风 塑良好教师形象
商丘市宁陵县孔集乡一中张霞
内容摘要
首先用“美”来塑造自己灵魂
其次 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师德现象
最后 端正师风也很有必要
关键词
师德为人师表教师素质道德观念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立师德正师风
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真的做了教师的我,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有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过“作为一名教师,他自己受了多大程度的教育和教养,在多大程度上使这种教育和教养成为他自己的财富,他只能在这样大的程度上对别人发生教育的影响,而且必然发生这种影响。”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师自身的学识与道德水平即师德,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也影响着学生对他的看法,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身教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境界,特别是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师德师风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我院提出的“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的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很好地明确了“师德、师风、师能”为教师素质的内涵。下面就自己对是对师德师风这方面的话题 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首先用“美”来塑造自己灵魂播撒美的种子
做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学会在自己的心灵中播撒美的种子,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种子去开发学生们的心田!这种播撒需要选择,需要耐心,更需要有辨别真假、善恶的本领和对人类生活的挚爱。
为自己播撒美,自己才能成为美的化身。根据长期的理论与实践,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老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因而,老师只有自己“美”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
为学生播撒美是教师职业的追求。一个教师的工作过程就应该是不断地播撒美,他只有不乏种子,不乏精力,不乏辛苦,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才能使自己美的种子不断在学生的心田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美是师德之魂,只有不断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的教师,才能成为“为人师表”的楷模。
2擦亮美的眼睛
播撒美的种子固然重要,但若不能发现美之芽、美之花、美之果,就会失去播撒美、养育美的动力。美需要发现,需要阅读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已有的美,采撷新的美的种子,为播种打下基础。
还记得贾平凹的散文《丑石》吗?还记得烩灸人口的童话《丑小鸭》吗?还会在梦中闪念那个可怜而聪慧的“灰姑娘”吗?只有作者,他们擦亮了自己的眼睛,用一颗善心去细细地研究,他们才发现了常人不能发现的美!作者的发现哺育了作者美的灵魂,作者的发现使人看到了作者高尚、深沉的美的修养!我们能说这些作者们不是美的化身吗?
我们的学生中有白天鹅,更有丑小鸭,我们只有擦亮美的眼睛去寻找,才能发现他们身上星星点点的美!有了这些美,就有了爱的源泉,有了爱的浇灌,美的种子才可能播撒并茁壮成长,才可能使“灰姑娘”早日焕发出照人的光彩!发现美,不只是变换观察的角度,降低美的标准,因为“美”没有原则,美是一种感受,只有我们老师使自己的灵魂充满美的本质,拓广心胸,才能拥有透视“美”的目光,去无限贫瘠的荒漠中找出美的金种子!
3追求美的身影
美是永恒的吗?“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青春的美不见了!容颜的美消失了!生理性的美很难永驻,精神的美是否是永恒的呢?,只有那些刻意成为伟人、成就大业的人,才会严格要求自己,反省自己!做为老师,只有不断追求“美”的身影,才能使自己的心田不会荒芜;因为精神之美如不培育,也会消失殆尽,甚至蜕化变质!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只有站在时代的前列才能使自己的美永葆青春!试想一下,对新技术视而不见,对新知识充耳不闻的人,其灵魂能不腐朽吗?而腐朽的东西会是美的吗?做为老师职业的特殊性,他不仅要求教师要超越自己的同龄人,还要超越自己的学生,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因此,做为一个教师,要善于更新观念!我的一位同事说的好:为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是观念的更新,思维的创新,没有新的思想便不可能有新的行为和结果!“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没有人不喜欢美的人,没有不想追求美的身影的教师,只有追求不到或半途而废的人,这便是为什么一些人掉队了,变化了的原因!因为追求“美”需要付出代价,需要持久辛劳。
4升华美的心灵
美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她是“和谐”、是“简单”、是“真与善”的完美体现;美是师德之魂,也是师德的组成部分!只有将自己塑造的“美”放到师德的系统中,放到教育大潮中,放到整个社会和时代中去,才能使其发光,去感染别人,教育
学生。这有一个美的溶解和升华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我们才会得到辩证的美,而不是机械的美!
只有经过认真的美的实践,缜密的美的思维,才能将自己支离破碎的机械美,揉成一团,使其变成闪光的美的太阳!在写这篇论文期间,我正在省会郑州观摩省级数学优质课,一些教师从数学的等式中引导学生认识对称美,并且引用了彭加莱的一句名言:“数学家不是因为数学有用而研究数学,而是因为喜欢它的美的本质!”这句话很使我感叹,如果说彭加莱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话,那么这位老师及他的学生就受到了感染,能从枯燥的数学符号中发现美是件多么不易的事啊!能有这种感受的人,即或不是一个美学大师,也一定具有一个系统的美的灵魂!做为老师,我们只有善于总结,才能使自己发现的美与现实中的美及学生中的美互相碰撞,放出灿烂的火花!我们的许多老师认为自己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而我认为这些都是师德之魂的外壳!只有“美”才能使老师自发地去“爱”学生而且“爱”得其法;也只有“美”才能使学生也“爱”自己的老师,使老师的“爱”得到应有的、丰厚的、自然的、永久的回报!如此相互滋润,焉能没有师生深厚的情谊、师德永恒的美的青春呢!
其次 作为教师一定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心理素质是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理想是教师动力系统的重要内容。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总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立师德是师德师风建设首要任务。
最后端正师风也很有必要
所谓师风,即教师从教的道德作风。师德师风建设要坚持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敬业爱岗、为人师表为基本准则,以阶段性职业行为禁行规定为底线。我们要以“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精神来要求自己。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好的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在我看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为人师,不仅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风都是必要的。
总之,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更需要内化,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时时以育人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塑造好自己的人格,处处为人师表。要认真钻研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关心现代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博取众长,使自己的学识专精博览,以适应两型教育的要求,愿我们的教师做师德的践行者,甘守清贫,敬业爱岗,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建设工程,是一项需要每一个人民教师长期奋斗的艰巨任务。让我们每一位拥有人民教师称号的人,怀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的态度,“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使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使自己能够担当起培养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
第五篇: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 塑造良好教师形象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对推进社会向前发展和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一、爱岗敬业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基石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千方百计将自己的事 情办好。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对于教师来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就是忠诚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社会与人民对教师寄予重望,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生本人和家长对教师也寄予很高的期望。教师被称作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因为教师的责任是培养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善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良好素质,而其中敬业精神是首要的、最基本的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
规范、生活需求等,都普遍受到市场机制及其利益机制的驱动和社会各种思潮的冲击。因此,树立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师德师风,已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而敬业精神又包括责任感、职业感和事业心,因为这是良好师德师风的重要体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所必须具备的。
教育是事业,是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还要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要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所以新时代的老师就因该以教育为毕生之事业,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热爱学生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核心
在当前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民群众进一步期待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爱与责任为核心。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身心地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 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许多教育家都指出,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学生的前提。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爱心”就是前提。“以己之爱,启他心灵。”教师要真诚地热爱学生,视之为子女,以满腔热情教育学生,用爱营造平等、民主、温暖、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爱关心、爱护、教育、帮助学生,使师生之间以诚相待、坦荡无间。所以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待人,因材施教,平时注意全面了解学生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思想,增进感情,教师只有内心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才会事事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处处为学生着想,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在他们取得点滴成绩时投去赞许的眼光,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接近教师,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
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也就会尊重教师。现代教育应当是“爱心“教育、情感教育,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热情洋溢的教育环境,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关切关怀的语言,温柔亲和的目光组织教育活动,由只提要求到多给关怀,由一味指责至千方百计让学生品尝成功。笑着面对学生,就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减少沮丧,获得成功。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错误,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多给学生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把对他们的“反感“换成“容忍“和期待,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后进生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后进生是可以进步的,是能够得到健康发展的。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爱真正是教育者取得成功的法宝。
三、为人师表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灵魂
纵观教育发展进程,“为人师表”可谓是师德话题中永恒的主旋律。“师表”意思是指学习的榜样。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随之带来了教育的多元化,教师对社会公众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公众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直接。“为人师表”的内涵正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刻板的“师表”向多元化转变。为人师表是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任何学校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它既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命题,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命题。
教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学生总是以老师作为模仿效法的对象,老师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里宁有这样一段话:“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视着他。”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榜样,以大方得 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严谨持重的行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
四、不断进取是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生命
如果说高尚的师德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动力,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的话,那么精湛的业务则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 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身为教师,要使学生信服你,你首先得有渊博的知识,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这样的教师才能博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学海无涯,学然后知不足。处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无论在知识的来源渠道、知识的种类范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都具有时代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具备本学科坚实的知识基础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还要广泛涉猎其它领域的重要知识。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广阔的知识视野,方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只有不断学习,积极进取,才能担当起培育英才的重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使新知识、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只有不断勤奋上进,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工作乃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黄炎培先生早就主张: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应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我们一定要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
正负起“三尺讲台,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