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系统专项自查报告
计算机系统专项自查报告
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条款及附录2的具体要求,制定审核标准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对计算机系统逐条进行了自查。
一、质量管理部门或者管理人员负责计算机系统操作权限的审核、控制及质量管理基础数据的维护:
1.能够实现指导负责设定系统质量控制的功能。
2.负责系统操作权限的审核,并定期跟踪检查。
3.监督各岗位人员严格按规定流程及要求操作系统。
4.负责质量管理基础数据的审核、确认生效及锁定。
5.负责经营业务数据修改申请的审核,符合规定要求的方可按程序修改。
6.负责处理系统中涉及药品质量的有关问题。
二、通过计算机系统记录数据时,相关岗位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通过授权及密码登录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的录入,保证数据原始、真实、准确、安全和可追溯。
1.各操作岗位通过输入用户名、密码等身份确认方式登录系统,并在权限范围内录入或查询数据,批准后方可修改数据信息。
2.修改各类业务经营数据时,操作人员在职责范围内提出申请,经质量管理人员审核批准后方可修改,修改的原因和过程在系统中予以记录。
3.系统对各岗位操作人员姓名的记录,根据专有用户名及密码自动生成。4.系统操作、数据记录的日期和时间由系统自动生成。
5.根据计算机管理制度对系统各类记录和数据进行安全管理。
6.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存储、备份。
7.按日备份数据。
8.备份记录和数据的介质存放于安全场所。
9.记录及凭证至少保存5年。特殊管理药品的记录及凭证按相关规定保存。
三、企业应当建立能够符合经营和质量管理要求的计算机系统。
1.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环境及管理人员的配备,满足企业经营规模和质量管理的实际需要。
2.系统的销售管理符合以下要求:
2.1.建立了包括供货单位、经营品种等相关内容的质量管理基础数据。
2.2.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自动识别处方药、特殊管理的药品以及其他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
2.3.拒绝国家有专门管理要求的药品超数量销售。
2.4.与结算系统、开票系统对接,对每笔销售自动打印销售票据,并自动生成销售记录。
2.5.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对拆零药品单独建立销售记录,对拆零药品实施安全、合理的销售控制。
2.6.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定期自动生成陈列药品检查计划。
2.7.依据质量管理基础数据,对药品有效期进行跟踪,对近效期的给予预警提示,超有效期的自动锁定及停销。
3.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系统功能。
通过自查,计算机系统符合新版GSP要求。
第二篇: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一、审核目的通过内审证实新的计算机系统,在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正常有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效性,考核新版GSP质量条款实现程度,找出新计算机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
二、审核范围
涉及计算机系统应用的相关部门
三、审核依据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条款,具体如下:
1、(条款第七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等。
2、(条款第四十条)通过计算机系统记录数据时,有关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通过授权及密码登录后方可进行数据的录入或者复核;数据的更改应当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更改过程应当留有记录。
3、(条款第四十二条)记录及凭证应当至少保存5年。疫苗、特殊管理的药品的记录及凭证按相关规定保存。
4、(条款第五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能够符合经营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要求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药品质量可追溯,并满足药品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
5、(条款第五十八条)企业计算机系统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有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器和终端机;
(2、)有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有固定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
(3、)有实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的局域网;(4、)有药品经营业务票据生成、打印和管理功能;
(5、)有符合本规范要求及企业管理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数据库。
6、(条款第五十九条)各类数据的录入、修改、保存等操作应当符合授权范围、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数据原始、真实、准确、安全和可追溯。
7、(条款第六十条)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数据应当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储存并按日备份,备份数据应当存放在安全场所,记录类数据的保存
四、审核方法
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对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进行审核
五、内审时间
10月底完成(新的计算机系统于2013年9月1日正式更换使用,为了更好检验新的计算机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符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和实际操作的要求)为了更好检验新的计算机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符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和实际操作的要求)
六、内审组组成计算机系统涉及到的部门领导(或代表人员)
七、内部审核情况综述
(一)首次会议
会议中要对内审组详细说明内审的相关依据和要内审的具体条款
(二)经营过程中审核
各相关部门将自己部门在使用计算机新系统时,不符合要求的记录并提交纸质的材料。
(三)审核发现
记录所有内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分部门总结
(四)末次会议
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审核结论:
纠正措施要求:
审核报告分发对象:
审核组人员签字:
第三篇:计算机系统的专项内审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
新版GSP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一、审核目的通过内审证实新的计算机系统,在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正常有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效性,考核新版GSP质量条款实现程度,找出新计算机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
二、审核范围
涉及计算机系统应用的相关部门
三、审核依据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条款,具体如下:
1、(条款第七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等。
2、(条款第四十条)通过计算机系统记录数据时,有关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通过授权及密码登录后方可进行数据的录入或者复核;数据的更改应当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更改过程应当留有记录。
3、(条款第四十二条)记录及凭证应当至少保存5年。疫苗、特殊管理的药品的记录及凭证按相关规定保存。
4、(条款第五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能够符合经营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要求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药品质量可追溯,并满足药品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
5、(条款第五十八条)企业计算机系统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器和终端机;
(2、)有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有固定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
(3、)有实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的局域网;
(4、)有药品经营业务票据生成、打印和管理功能;
(5、)有符合本规范要求及企业管理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数据库。
6、(条款第五十九条)各类数据的录入、修改、保存等操作应当符合授权范围、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数据原始、真实、准确、安全和可追溯。
7、(条款第六十条)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数据应当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储存并按日备份,备份数据应当存放在安全场所,记录类数据的保存
四、审核方法
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对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进行审核
内审时间
10月底完成(新的计算机系统于2013年9月1日正式更换使用,第2/3页
为了更好检验新的计算机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符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和实际操作的要求)
六、内审组组成计算机系统涉及到的部门领导(或代表人员)
七、内部审核情况综述
(一)首次会议
会议中要对内审组详细说明内审的相关依据和要内审的具体条款
(二)经营过程中审核
各相关部门将自己部门在使用计算机新系统时,不符合要求的记录并提交纸质的材料。
(三)审核发现
记录所有内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分部门总结
(四)末次会议
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审核结论:
纠正措施要求:
审核报告分发对象:
审核组人员签字:
第四篇:新版GSP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关于更换计算机系统专项内审报告
一、审核目的通过内审证实新的计算机系统,在质量体系运行是否正常有效,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有效性,考核新版GSP质量条款实现程度,找出新计算机系统的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机会。
二、审核范围
涉及计算机系统应用的相关部门
三、审核依据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中涉及计算机系统的相关条款,具体如下:
1、(条款第七条)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与其经营范围和规模相适应,包括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应的计算机系统等。
2、(条款第四十条)通过计算机系统记录数据时,有关人员应当按照操作规程,通过授权及密码登录后方可进行数据的录入或者复核;数据的更改应当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更改过程应当留有记录。
3、(条款第四十二条)记录及凭证应当至少保存5年。疫苗、特殊管理的药品的记录及凭证按相关规定保存。
4、(条款第五十七条)企业应当建立能够符合经营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要求的计算机系统,实现药品质量可追溯,并满足药品电子监管的实施条件。
5、(条款第五十八条)企业计算机系统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有支持系统正常运行的服务器和终端机;
(2、)有安全、稳定的网络环境,有固定接入互联网的方式和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
(3、)有实现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信息传输和数据共享的局域网;
(4、)有药品经营业务票据生成、打印和管理功能;
(5、)有符合本规范要求及企业管理实际需要的应用软件和相关数据库。
6、(条款第五十九条)各类数据的录入、修改、保存等操作应当符合授权范围、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要求,保证数据原始、真实、准确、安全和可追溯。
7、(条款第六十条)计算机系统运行中涉及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数据应当采用安全、可靠的方式储存并按日备份,备份数据应当存放在安全场所,记录类数据的保存
四、审核方法
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的具体要求,结合实际操作的需要,对计算机系统的设置进行审核
内审时间
10月底完成(新的计算机系统于2013年9月1日正式更换使用,为了更好检验新的计算机系统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符合新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条款和实际操作的要求)
六、内审组组成计算机系统涉及到的部门领导(或代表人员)
七、内部审核情况综述
(一)首次会议
会议中要对内审组详细说明内审的相关依据和要内审的具体条款
(二)经营过程中审核
各相关部门将自己部门在使用计算机新系统时,不符合要求的记录并提交纸质的材料。
(三)审核发现
记录所有内审中发现的所有问题,分部门总结
(四)末次会议
不合格项统计与分析:
审核结论:
纠正措施要求:
审核报告分发对象:
审核组人员签字:
第五篇:计算机系统教案
《计算机系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复习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2)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作用;(3)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4)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2)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教学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师生问答法、讲授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教学过程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1、计算机硬件系统
计算机硬件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入设备
五个部分。
(1)运算器和控制器
运算器是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的部件;控制器是计算机的
指挥中心,用来控制计算机各部件协调工作,并使整个处理过程有条 不紊地进行;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简称CPU;CPU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相当于人的大脑。
(2)存储器
存储器具有记忆功能,是计算机记忆或暂存数据的部件。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与外存储器。
内存存储器包括随机存储器和只读存储器。
随机存储器(RAM):断电后容易丢失数据;可以随时读写。
只读存储器(ROM):断电后仍然能够保持数据;正常使用中,只能读不能写。
(3)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用于把原始数据和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常见的有键
盘、鼠标、摄像头、扫描仪等。
输出设备用于数据的输出,把各种计算结果数据或信息以数字、字符、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示出来。常见的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 仪、投影仪等。
2、计算机软件系统
软件就是各种程序的组合,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指控制和协调计算机及外部设备,支持应用的软件开发和运行的系统,是无需用户干预的各种程序的集合,主要功能是调度,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系统;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各种独立的硬件,使得它们可以协调工作。
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程序等。
操作系统是控制其他程序运行、管理系统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的系统软件的集合。如: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
程序是由指令序列组成,告诉计算机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如:Qbasic语言、C语言、数据库系统等。(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包括专用软件和通用软件等。
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软件、Adobe软件等。杀毒软件,如:瑞星、360卫士等。下载软件,如:迅雷、网际快车等。
3、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1)硬件和软件是相辅相成的。硬件是计算机的物质基础,没有硬件就没有计算机。
(2)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没有软件,计算机的存在就毫无价值。
(3)硬件系统的发展给软件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开发环境,而软件系统的发展又给硬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以及处个部分的作用,还简单介绍了软件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组成的,以及我们生活中的常用软件。
课后练习:打开机箱,学生自己认识计算机的各大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