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小结(最终版)
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开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为终身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在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多以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能为教师完成教学过程服务,学生成为装载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有效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缺乏创新意识。怎样把学生转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上来,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学会提出有效问题呢?根据这一现状,我们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施目的就是从课堂教学入手,改变教学结构,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促使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怎样改进教学策略、转变教学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发散思维,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怎样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课堂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习惯,为学生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分析现行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材料的运用与研究》这个课题很有研究的必要性。所以我积极参与该课题的研究活动。一年来,在樊淑虹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了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是有效的,什么样的学习材料是无效的,逐步探索出学习材料有效使用的理论和方法。现将一年来参与该课题研究活动如下:
一、理论学习
认真听取樊老师组织我们学习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对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有效使用和开发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
二、课堂实践
带着初步认识的理论知识,我以课堂为基地,以教学实践为切口,以生动的教学案例为支撑展开自己的研究活动。我经常关注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使用和开发,并对学习材料进行分类:教材上的学习材料、教师补充的学习材料、课堂生成的学习材料、学生动手操作需要的学习材料,在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学习材料的使用过程,使用效果,找出学习材料在有效运用与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并在下次上课过程中改进,不断优化学习材料,这使我在有效运用和开发学习材料的能力有了提高。
三、观课议课
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观摩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在观课过程中,我用心注意执教老师是怎样选择学习材料,使用学习材料,开发学习材料以及如何处理课堂上生成的学习材料,对于好的做法和不好的做法我会记录下来,便于借鉴和研究。在议课过程中,通过大家的议,明确了我对每节课中学习材料的运用与开发的深刻认识。
四、形成文字
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在分析课堂教学实例中,我将自己的点滴感悟进行梳理,形成文字,写成案例或论文,如《年月日》教学案例,论文《创设有效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这些文字虽不深刻、精辟,却能为我今后的研究铺路导航。
五、研究方向
下一步我打算研究以学生生成的错误信息为学习材料的运用与开发。
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教 师:王 艳 玲
第三篇: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一、优化教学环节体验过程
如教学第三课《,爬天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彩云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得石级,石级上得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试读:交流自己是怎样读的,读了有什么感受
2,想象:你见过高山或高楼吗 面对这么高的山,你有什么感觉
3,朗读: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读出语气.二、优化课文体验教学过程
如第十一课1《秋天的雨》
(一)歌曲导入,诱发体验之趣
播放歌曲《小雨沙沙》,课件展示歌词
(二)分层阅读,激发体验之思
1,自由读课文,读准确,通顺,展示美妙读书声.2,反复读课文,你喜欢课文中描写的秋雨吗
3,最喜欢哪一段话 用美妙的声音尽情赞美秋雨.(三)拓展延伸,抒发体验之情
1,秋天的美景数不完,还知道秋天哪些美景吗
2,自选作业:搜集秋天词句;画秋天美景;和爸妈秋游.三、尊重学生体验感受
①理解学生个性的语言体验
如在《爬天都峰》一文中: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彩云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再看看笔陡得石级,石级上得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再看看笔陡得石级,石级上得铁链,似乎是从天上()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②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次成功的实验》: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
生:小女孩先人后己
生:小女孩沉着冷静
生: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
……
③鼓励学生多元的思维体验
《灰雀》: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生: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生: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生:列宁怕小男孩难堪.生: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
以上是我在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总结,今后我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展开研究工作,踏踏实实地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第四篇: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个人课题研究小结
(2012—2013学)第一学期
实验小学小学韦国艳
本学期,我们学校申报的市级课题“提升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性研究”获得了批准,并于10月份在学校进行了开题仪式。自开题以来,此项工作在我校有条不紊的开展着。作为课题研究成员,本着促进自身的专业化成长为目的,扎实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我积极参与其,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主动学习,注重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课题理念。
课题研究要想深入有效的实施并推进,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参与研究的人员必须不断读书,善于学习。十月份我认真参加了学校的开题仪式,在开题仪式上,认真听取了学校请来的有经验的蒋丽华老师对我们进行的推心置腹的培训。十一月份,认真听取学校校长黄晓鸣组织我们学习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也在网上、相关的书籍上查阅相关的资料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对小学课题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我明确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和研究任务
2、周密准备,定课题,出方案
十月份,我们语文课题组成员就积极酝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大家的一致同意,确定《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性》这一子课题。各年级依据学生实际确定各小组的小课题,我们一年级组确定了《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小课题,四个一年级的教师各从一个方面对低年级的写字教学进行研究,我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兴趣着手研究,明确了目标后,并制定了个人研究计划书,参加了第一次组员会议,整理个人资料。
3、善于发现问题,及时交流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并将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疏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及时记录,并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与语文组老师进行探讨,即围绕“提出问题——交流诊断”这一流程进行话题研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1、课题研究促使我不断地学习,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课题能够顺利实施,就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问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研究过程就成为了一种学习的过程,老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课题研究转变了我的工作习惯。以前我教学更多的只是埋头工作,不注意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或者说有了教训也没有及时记录下来,进行反思。课题研究下来,我开始注重把经验教训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能及时着手寻找解决的途径,让总结与反思成为工作的一种方式。
三、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本学期,虽然我未曾有机会在组内进行课堂的展示,但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地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大进步。
2013年1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课题研究个人小结
我校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历史课的共同问题:学生对历史课比较感兴趣,但是思想上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任务较多,没有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拓展阅读历史书籍;历史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生之间的差距悬殊,历史思维能力不足等。历史教研组成员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怎样在课堂上使学生身心愉悦的主动学习,并能透过历史文化表象,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交流,进而确定了影视资料的“用”与“思”这个研修方向。
影视资料的“用”与“思”就是通过影视资料的运用来增强历史直观性,把相关的历史内容更逼真、更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思维。其实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是我们教学公开课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我们尝试着结合教学深度思考如何使用影视资料。针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我们以研究如何有效科学的在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料为基础,引申出“影视资料的“用”与“思”,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深入理解”。
基于我校史地政生为一个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历史组集体备课与整个教研组听课、观课、议课结合的方式。“政史不分家,史地是一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各学科交叉思考、研讨给历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反思。
教研组成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步骤:1.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先由一位教师上课;2.整个教研组听课、观课做课堂观察,记录课堂里发生的真实情况以及自己的思考;3.进行课后研讨,针对研究主题、教学效果、教学生成等问题交换意见;4.上课教师结合全组成员建议及课后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5.再上课,根据新的调整实施教学实践;6.往复以上步骤,通过验证来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结合《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内容、学情及研修主题,针对第一次的教学情况,史地政生教研组的老师经过研究提出了以下问题:影视资料内容针对性不够;针对资料设置问题不够具体、提问的时机把握不足;环节转化铺垫不够,落实变迁主题不强。通过讨论,教研组成员给出了以下的调整建议:删去一部分重复的影视资料内容;进一步剪接处理资料视频使之更具指向性;重新商定落实问题细节;过渡转接要直接到位、呼应所学;应渗透传达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深入理解。
结合以上问题及指导,我对《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的教学设计及流程进行了调整,对资料的选择、剪接进行了二次调整及处理。根据对课堂的现场观察和记录,就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观察点,我们进行了二次、三次调整及教学实践。
例如在对电影《西洋镜》视频片段的应用中,从“同学们喜欢的哪些演员?看过什么电影?中国人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电影?看电影会是一种什么反映?”的问题设置,到“同学们平时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影?让学生明确,今天电影种类多样,3D、4D、5D电影给人们带来更高的视听享受,这体现的是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追溯历史,中国人第一次看电影是什么时候,哪一地区的人?联想一下,清朝晚期,一百多年前啊,电影刚刚诞生不久,人们看电影会是一个什么感觉呢?我们通过电影《西洋镜》的镜头去看看,同学们仔细观察,可以从不同身份年龄人的语言、动作、表情来感受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变化。
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设问,引导学生在问答之间了解相关历史。修改后的对比更加具体,由今及古的追溯方式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观看视频前提问,问题也更具指向性与指导性,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与思考。
在对于微电影对社会风俗变迁的总结历史剧选取的的过程中,结合学生活动探究选择《生活的变迁》这个教学问题排演历史剧。过程中学生们认真排练历史剧,热情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观看历史剧时注意力没有集中在问题的思考上,演员存在笑场、不能脱稿、表达不准确等问题。经过思考与研究,我们教研组建议以微电影的形式呈现这幕《生活的变迁》历史剧,通过把历史剧拍摄成视频资料的形式表现这段历史,学生们也算体验了一次拍电影的过程。
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即可以形象、生动展现社会变迁,又因为是同学演绎的更能引发学生共鸣;在观看之前,我提出两个问题,“注意洋教士对晚晴民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产生了疑惑?思考自己能为他解惑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过度兴奋的课堂气氛进行了控制,也指导了学生观察的方向,为下一步的共同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语言锤炼方面,针对过渡语言进一步改进。如由简单的“比照相术更先进、更生动的记录生活的方式?”的过渡,变为“照相术不仅能留下美好的记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它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也逐渐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其实不论当时还是今日,中国人还保留着一种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就是看戏(系列图片引导)。照相术传入的半个多世纪之后,一种新生的西洋影戏也传入中国,就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电影”的过渡。这不仅是文字变化带来的缓冲过渡,更多的是对本课主题的呼应,紧扣整个近代变化历史主题。
将“照相术与电影的传入给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扩充为“回顾历史,从梨园里演绎的春秋,到被搬上荧幕的定军山,从敦煌的彩绘壁画到定格历史的照片,照相术与电影的传入给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色彩,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人们的生活也是变化的、进步的”。这既是对前面探索问题的总结,也对比了古代与近代的不同,同时点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明晰了学习主题。
通过师生谈话的形式设问,引导学生在问答之间了解相关历史。修改后的对比更加具体,由今及古的追溯方式更能引发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在观看视频前提问,问题也更具指向性与指导性,使学生更容易感知历史与思考。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多次讨论,从学生视角出发。同事们从观察、记录中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进而对下次的讲授提出改进和完善的设想。通过这样反复的思考与对比,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进行平等的师生交流、沟通,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期从学会到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