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X县2017年度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2017年,X县严格按照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的决策部署,和全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考评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主动研究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各项重点工作,有力推动全县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再上新台阶。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17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打造民心工程。一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顺利开展。2017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上级补助资金1384万元,共安排一事一议项目146个,涉及21个乡镇145个村,惠及民众7.64万人。今年结合脱贫攻坚精神,将未享受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省级、市级贫困村全部纳入奖补范围。项目安排力求贴近农村实际,不提倡过度硬化、过度绿化、过度粉刷,以着力解决村民出行难、夜路黑、农村环境差等问题为根本出发点,主要安排村内道路硬化、路灯安装、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修砌排水沟、塘坝清淤等项目。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统一支付,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制度,并依托农村综合改革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做好项目库建设和档案管理工作。年底,对2017年各乡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情况进行年度检查考核,根据检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与资金安排相挂钩,健全-1
业融合发展,并注重与产业融合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例如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新建沿街楼开展租赁等,成功实现收益,项目预期年收益平均达8万元,壮大了村集体实力,切实闯出了一条促进村集体增收的新路子。
(三)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整体进度。一是切实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2017年各级财政安排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达10755万元,其中县级以下财政安排资金占44.85%,实现了县域内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村均9万元目标,切实为村级组织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作用。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各乡镇街道对村级经费设立专账,进行单独核算,严格按标准执行村级经费开支范围,不断提高村级经费保障水平。二是着力推进农村改厕工作。根据省、市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工作要求,我县高度重视,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因地制宜、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抓紧落实改厕任务。今年各级财政资金安排农村改厕5271万元,惠及849个村和80万人口。我们认真分析政策,配合住建等部门,及时下达省级奖补资金,加快推进全县农村改厕建设进度,规范农村改厕工作程序,加强考核评价,提高改厕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改厕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2018年工作思路
2018年X县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上级部署,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落到实处,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3
持把保障村级组织运转,作为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抓住全县社区两委换届的契机,按照省委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配齐配强社区两委干部,积极探索“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不断增强村级组织自我完善、自我服务、自我保障能力。
第二篇: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市镇位于市西南部,国土面积 265平方公里,现辖 15 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共 113 个村民小组,11391 户,36248 人,常用耕地面积 78432 亩。
近几年来,镇按照上级有关要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5 年,全镇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精简、效能、利民为目标,一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农村改革和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认真落实。按照文件通知精神,我镇于 3 月中旬对照考核评估表对全镇 2015 年综合改革情况进行了认真自查,现将考核评估情况报告如下:
一、迎检准备情况
(一)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我镇接到市委办公室通知后,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部署自查整改及迎检工作;党委会后,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晓男同志主持召开了相关人员参加的工作会,将检查整改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了布置和分解。
(二)成立机构,落实责任。我镇自查整改工作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宋维荣同志牵头,成立了由组织委员、分管“三个中心”的党委成员、财政所负责人、“三个中心”负责人、财政专管员、联系村国家干部组成的自查整改工作专班,并要求专班人员按照分工和管辖区域
包片(块)负责。
(三)收集资料,准备现场。我镇制定了镇、村、户、中心需准备的资料目录,由相关责任人督促和指导资料收集;我们也准备了能突出反映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反映新农村建设成果、反映农民实际生产和生活状况的现场。
(四)全面检查,整改到位。按照专班分工,在相关责任人进行检查整改的基础上,我镇又组织专班对所有村级资料进行了检查,并对农户进行了随机抽查询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照考核评估表全面整改到位。
二、对照考核评估表自评情况
(一)、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新机制运行情况
1、我镇机构设置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改革后,核定机关编制 45 人,司法所 3 人,财政所 15 人。3 个派驻单位,国土资源所 3 人、林业站 4人、派出所 7 人。3 个转制服务中心,农业 15 人、计生 1 人、文化 1人。各个服务中心产生了法人代表,与政府签定了服务项目合同书,按规定程序对各个单位进行了考核,按考核情况兑现“以钱养事”资
金。近几年,镇新增了派驻单位人社所、药监所、住建所、水利站。
2、镇成立了综合改革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分管副镇长等为副组长。同时,成立了镇农村公益性服务考核专班。督促镇与各服务中心项目合同的完善与落实,提高了改制单位为民服务的质量。制定了公益性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在对各个中心的监督和管理的同时,严格执行年初的合同和管理办法。
3、年初镇与中心签订了规范细化的服务合同。
4、严格执行年初的量化考核制度,把握政策尺度,“养事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严格实行公益性服务合同管理,细化服务项目,逐项考核兑现。2015 年市级下达我镇“以钱养事”资金为 110.62 万元。镇政府按省“以钱养事”服务合同文本模式分别签订了“以钱养事”公益性服务合同,合同总金额为 111.142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5.6 万元,计生中心 8.72 万元,文化中心 6.95 万元,畜牧产业 19.872 万元)。年终,各业务主管部门对“以钱养事”情况进行了工作考核;镇政府按年初制定的考核细则对“以钱养事”的服务情况进行了认真考核。综合各种考核测评结果兑现服务费,2015 年共兑现“以钱养事”资金111.857 万元(其中:农业中心 76.266 万元,人员调整增加;计生中心 8.633 万元;文化中心 6.915 万元;畜牧产业 20.043 万元,按市考核拨款)。
5、政府机关没有编外借用、聘用公益性服务人员。
(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1、以各中小学为基本预算单位,编制完整的预算,由中心学校审核汇总。
2、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落实情况:2015 义务教育经费按年初预算已落实到位。
3、原中小学普九锁定债务 191.03 万元,按市政府总体安排,由市财政局分六年偿还,截止 2008 年已经全部偿还完毕,现不存在普九债务,全镇中小学无新增债务。
(三)、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情况
镇 2015 实施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共 6 个,其中公路硬化项目 6 个。项目村于年初向镇人民政府申报,我镇经严格审查后上报市减负办、市综改办审批,市综改办于 2015 年 3 月以正式文件《关于下达 2015 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通知》(当综改办〔2015〕2 号)批准了我镇的 6 个项目,申请财
政奖补资金 132 万元。
1、全镇所有项目都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在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过程中,做到了财务一定要公开,工程质量一定要确保,财务监督一定要到位。特别是把村务公开贯穿于“议事”的全过程,即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之前,由村委会提前把会议议题通知给村民代表,并要求村民代表认真走访群众,就会议议题充分征求村民意见,让广大村民享有知晓权、参与权、决策权,真正做到群众参与,民主管理。
2、我镇 6 个项目都由镇向市综改办申报,市综改办对所有项目进行审批后由村级组织建设,项目完工后,市级又组织对各个项目进行了验收。
3、2015 年 12 月底前所有项目已全部完工,并接受了市政府、市综改办组织验收,财政奖补资金于今年元月一次性全额拨付到村,无挪用、截留情况。
4、为保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正常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我镇制定了管护制度,还专门明确了管护责任人,并签订了管护合同。
(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
1、试点村通过竞争立项确定为双莲村。年初由各村上报项目建设提案,通过评分确定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2、试点村按照“一事一议”议事程序实行了民主议事。
3、双莲村结合该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居民点规划,并已逐步实施。
4、为集中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各部门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管理不变、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原则,对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专项资金,通过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等方式归并、整合。该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共整合资金 1686 万余元,其中:一是市土地整治项目共投资 2468 万元,用于双莲村 1600 万元。二是粮食产能项目投资 2000 万元,用于双莲村 60 万元。三是 2014年移民项项目资金 17 万元。四是产业链扶持资金 10 万元。
另外,市汇龙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项目预计投资 2.5 亿元建设观光农业示范园。办理土地流转 8000 余亩,已投资 1.3 亿元。
(五)、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村级组织运转保障
1、市人民政府于 2015 年成立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我镇 2014 年成立了三资管理监督委员会。
2、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2015 年 9 月,我镇将产权交易中心更名为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负责全镇范围办公共资源交易活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工程项目建设都通过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以包和招投标。
3、2015 市下达我镇转移支付资金为 2903505 元,镇人民政府全额分配到村。转移支付资金只能用于弥补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工资、村级党建及办公经费、五保老人供养,结余部分只能用于偿还村级债务。
4、村干部工资发放情况:2015 村干部工资由镇委组织专班对各村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评分,确定出农村支部书记工资,再由村级申报村干部工资分配方案,最后由党委集体研究审批,已于 2016年元月由信用社直接全额发放到村干部“一折通”。
(六)、农民负担和惠农政策落实情况
1、农民负担情况:一是狠抓涉农收费治理。农村中小学、公安办证、计生办证、农民建房、结婚和务工经商办证等杜绝了违规收费,教育收费实行“一费制”。涉农收费项目全部按照政策规定的项目、标准和依据进行了公示。镇财政所及各村都整修了固定公示栏,完善了公
示内容,向农户及时发放了《省农民负担及补贴政策监督卡》,收费项目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我镇发放监督卡、公开信、涉农收费公示手册各 10447 份,发放率 100%。二是严把村组筹资筹劳关。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采取村级组织、农民自愿,按规定程序上报市级审批后实施,专帐管理,单独核算,决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不存在乱集资、乱摊派,也不存在超规定标准现象。
2、国家惠农政策落实情况。2015 年发放各项惠农资金 650.25 万元,涉及农户 10447 户,具体明细如下:粮食直补资金:补贴标准 13.77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02.62 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补贴标准 46.02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342.95 万元;良种补贴资金:补贴标准水稻 15 元/亩,小麦、玉米 10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154.66 万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补贴标准 125 元/亩,发放补贴资金 50.02 万元。所有惠农资金全额通过银行“一折通”发放,由农户直接到信用社兑取。在落实惠农政策过程中,财政专管员逐户逐田核实,并进行了公示。镇、村、组都不存在截留、抵扣、挪用惠农资金情况。
三、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农村综合改革以来,镇认真落实政策,真抓实改,历任党委书记、镇长任改革领导小组长,亲自抓,镇政府、财政等负责人为改革工作专门机构,将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改革的各项政策狠抓落实,通
过组织学习文件,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广播、会议、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宣传改革政策,使改革精神深入人心。通过检查督办、考核验收、听取汇报、整改纠偏,全面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改革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尽管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认为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一是积极探索解决服务中心人才结构矛盾的办法。希望各级都能建立服务人员培训机制,安排专门培训经费把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成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乡土专家,使其更好的为产业发展服务。二是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效结合的方式。解决市场运作腿短的问题,真正建立服务形式多样、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兼容、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结合的新机制。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 2015 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经认真自查评估,我们认为全镇执行农村综合改革政策较好,改革的各项目标任务得到全面落实,“以钱养事”的新机制建立并运行良好,改革效果明显,可以评为优秀等次。
第三篇: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自查报告
我社在区委、区政府和市供销社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精神,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扎实推进综合改革各项工作,区供销社改革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供销社落实综合改革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区基本情况
区供销社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10人,其中科级干部6人。1997年改制后,原有5个基层社基本名存实亡,社属企业资产基本空白。近年来,面对基层供销社基础薄弱,供销业务经营萎缩,服务功能弱化,民生问题突出等诸多困难,我们把打基础、图生存、促发展作为预期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改革活社、服务立社、项目强社、产业兴社”为己任,不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在领办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经营网络建设、完善综合服务社、扶持发展农产品基地、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截至目前,区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引领专业合作社12家,社属企业2家,村级综合服务网点25家。现已初步形成经营、配送、信息、销售为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已完成的改革任务、采取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贯彻中央、省市综合改革文件精神情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和《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出台后,我区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分管领导和区供销社、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区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领导小组,指导部署供销社综合改革工作。在广泛调研和多方征求相关部门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实际,于2017年3月份出台了《区供销社综合改革实施意见》,把深化供销社改革纳入全区深化改革大局统筹谋划,积极推进。2017年12月29日召开了全区供销社综合改革推进会,再次对加快推进全区供销社综合改革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对重点改革任务进行了细化分解,制定了具体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积极恢复重建基层供销社
1997年改制后,原有的基层社已不存在,近年来,我社按照先建阵地后服务再规范的要求加快网点布局工作。目前有3个基层社已恢复建设并运行,其中,基层社2017年3月注册成立,制度章程已基本完善;王岘中心社2014年6月挂牌成立,改建经营门店200平方米;2018年,在该社的基础上,区供销社合作联合社现代农业服务中心挂牌成立,2019年,该中心投资32.5万元,新建经营设施建设项目已按期完成,经营覆盖全区,并向区临近的榆中县、皋兰县、永登县、景泰县、靖远县、会宁县、平川区等县区辐射,形成有效营销网络,为开展多种经营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供销社1997年改制后,资产已买断,目前重新挂牌,在区社的指导下,由原有职工经营。
(三)完善规范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
近年来,我社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组织选点,在人口集中的、、镇,主动布点建成主体多元、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综合服务社12家,把农资、农副产品、日用消费品销售纳入农村综合服务社,预计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500万元,销售农资化肥2500吨,农膜100多吨。通过打造村级综合服务社,加快了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和经营网络向村民延伸,同时,承接了政府购买服务业务,促进了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资源的整合,方便了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
(四)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
综合改革以来,我社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现为农服务、助农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和“民办、民有、民享”的原则。结合全区农业产业布局和优势特色产业,指导基层供销社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通过基层供销社先后领办了城郊种植、明祥蔬菜种植、丰裕养殖等1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达5200人,区社统一制作了专业合作社规章制度,已为12家专业合作社统一挂牌,有3家合作社获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称号。
(五)积极打造网上供销社
为增强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我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及农商贸市场融合发展的意见》(白政发〔2016〕35号),我社与区商务局积极沟通协调,联合打造电商服务平台,建成电商运营中心1家,乡镇电商服务站5家,村级电商服务点25家,其中,我社依托市电商公司挂牌成立了5家服务网点。
(六)积极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按照市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便利店的目标,强力推进农资连锁经营,成立了农资配送中心,改造农资仓库2675平方米,建成了乡镇级直营店5家,村一级经营网点25家。实行挂牌标识统一管理,年均销售各类化肥0.75万吨,销售额6647万元。
(七)努力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供销社改制后,原有职工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职工信访事件频繁发生。我社多次向区委区政府领导请示汇报,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化解多年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了132名职工养老统筹问题。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层组织建设发展不平衡。部分原有乡镇基层供销社及网点名存实亡,与农民利益连接不紧密,在恢复建设上任务较重。
2、新兴业务人才缺乏。就区级供销社机关来看,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偏大(50岁以上),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创新思路和能力严重不足,缺乏年轻员工及新型专业化人才。
3、场地不足、资金缺乏,项目争取存在较大困难。基层基础薄弱,经营领域和规模偏小,在项目争取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四、下一步的工作
根据中央11号文件、省委4号文件、市委67号文件和区委10号文件精神,按照“改造自我、服务农民”的总要求和围绕全区“三农”工作大局,突出流通重点、夯实组织基础,增强服务实力,着力创新发展。坚持扩大覆盖与提升质量并举,恢复重建与创新发展并举,大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组织、服务、经营创新。全力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着力构建区、乡镇、村组织体系健全、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有机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协调完备的基层组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的生力军和综合服务平台。
1、健全运行机制,全面完成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整合供销社内部资源,理顺体制机制,优化机关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使之逐步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增加人员编制,建立联合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制度,着力构建以联合社为主导的行业指导体系,以企业为支撑的经营服务体系,形成社企分开、上下贯通、整体协调的双线运行机制。
2、深化基层社改革,夯实为农服务基础。全面推进基层社恢复建设工作,通过劳动合作、资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种途径,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不断强化基层社与农民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结;同时,进一步加快完善治理结构,落实基层社“三会”制度,规范基层社和农民的利益分配,实现农民得实惠、基层社得发展的双赢局面。
3、适应新形势,规范村级综合服务社建设。适应全区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农村社区化新形势要求,改造升级村级经营服务网点,在中心村和人口密度大的行政村和社区规范建设规模适度、便于服务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开展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日用消费品经营、再生资源回收、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农村合作金融、土地托管、庄稼医院、惠农政策落实等综合服务,在人口相对集中的行政村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社全覆盖,打造“十分钟服务商圈”,打通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4、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发展。加大领办力度,各基层供销社、社属企业要积极领办生产类、流通类、加工类传统专业合作社;按照“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对接”的建设要求,组织涉农企业、种养大户、经营大户、涉农工商业者,创建一批制度健全、产权清晰、管理民主、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精心指导、提升服务、创新方式、政策倾斜等措施,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的省、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同时加强供销合作社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着力解决人员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问题,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创造良好环境。
第四篇:农村综合改革
顺德又掀改革浪潮。继上月启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后,顺德昨日又启动农村综合改革,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3年累积增投12亿“反哺”农村,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解决农村利益及遗留问题昨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揽子改革计划尝试解决农村存在的深层次矛盾。新世纪伊始,顺德率先实施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巨大地释放了农村生产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改革确立的“生不增、死不减”股权固化政策逐渐遭遇新的难题。据统计,全区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着出生人口增多,农村居民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说,此次改革重点解决农村居民最关心、历史遗留问题。
农村固化股权可继承和转让在昨日的大会上,顺德区印发《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顺德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而针对股权固化遗留问题,《意见》则提出在坚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
此外,农村集体资产运营也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对此,顺德提出要以国有资产引领社会资本、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和投放,引导以市场化、企业化模式来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全征地社区由政府统筹管理
土地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邓永强告诉记者,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目前该区未落实的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大概还有两三万亩,“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为此,顺德提出以统一安排留用地、方式兑现征地留用地,同时将在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而对于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及农民,《意见》则提出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推进城市基础社会向农村延伸,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该区也将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张培发 王基国)
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
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意见家庭服务中心,“生不增、死不减截至去年,亿元,人均分红常务副区长、征地留用地、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72万人,其中已死亡“随‟的呼声越来越高。”佛山市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征求意见稿),进一步培育和开展 ”原则的前提下,将顺德全区股份社集体资1443元,远落后于周边地区。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
物业抵顶等多途径多实行差别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教育、交通、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10.5顺德区委常委、留用地作价入股、货币收购、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
第五篇:农村综合改革
关于开展清理化解农村义务教育
“普九”债务试点工作的意见
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农村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制度,并由此产生了相当数额的债务。近年来,一些地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积极开展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由于“普九”债务跨越时间长、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化解债务工作总体进展缓慢。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普九”债务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的有关精神,为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公益事业债务,消除农民负担反弹的隐患,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经国务院同意,在总结一些地方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区)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现就做好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试点的范围和目标
根据各地“普九”债务清理核实情况和近几年自行化解试点情况,并考虑各地的财力状况,确定在具备条件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宁夏、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区)以省(区)为单位开展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各试点省(区)人民政府要抓紧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尽快报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其他省(区、市)可在对“普九”债务进行全面清理核实锁定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选择2-3个县(市、区)进行化债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省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工作小组备案。
各试点省(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在严格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基础上,从2007年12月起,用2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在此期间,已完成或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的,可着手化解农村义务教育的其他债务。
二、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谁举债谁负责。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县级人民政府为主实施的管理体制,“普九”债务的化解试点工作主要由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县级人民政府具体实施。
(二)先清理后化解。在全面摸清“普九”债务底数的基础上,锁定债务,明确责任,结合实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确定化债的优先顺序,逐步化解。
(三)先化解后补助。为调动地方化债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实行先化解后补助的办法,对已经化解“普九”债务的地方给予补助,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适当兼顾东部地区。未在规定期限内化解相应债务的不予补助。
三、“普九”债务的界定及偿债资金来源
“普九”债务是指各地以县为单位推进“普九”工作,至通过省级“普九”验收合格期间发生的债务,主要包括教学及辅助用房、学生生活用房、校园维修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等与学校建设直接相关的债务。至今仍未通过“普九”验收的县,债务计算时间截止到2005年12月31日。
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可靠的偿债资金来源。可从以下渠道筹集偿债资金:一是统筹安排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上级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中央财政给予的化解“普九”债务补助资金;二是从地方征收且作为地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及其他基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偿债;三是进一步整合地方现有教育专项资金;四是通过盘活闲置校产筹集偿债资金;五是通过统筹有关非税收入途径筹集偿债资金;六是社会和民间自愿捐资赞助的偿债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乡镇积极筹资用于偿债。省级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化债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为保证偿债资金安全可靠,各地不得借新债还旧债,不得向农民摊派,不得挤占挪用其他必保的专项资金,不得影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进行。各级财政用于化解“普九”债务试点的支出应在预算中单设科目、单独反映,不作为预算安排教育正常支出的基数。
四、试点工作要求
(一)摸清底数,锁定债务。要坚持程序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审计等机构,认真开展“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工作,逐笔审定,剔除不实债务,锁定实际债务,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试点省(区)要对县(市、区)上报的“普九”债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核和认定。要按照举债主体、1
债务来源、债务用途对债务进行分类,严格划分县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等单位的责任,将审核认定的债务从学校剥离出来,交给当地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锁定等有关工作。
(二)制订方案,抓紧实施。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实施方案,分清化债责任,明确化债资金来源和工作进度,拟定化债计划。试点实施方案获得批准后,要尽快启动化债试点。
(三)突出重点,分类处理。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偿还对教师、学生家长等个人和工程业主的欠债。试点省(区)的地方国有农场、林场等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纳入化债试点的范围,具体实施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中央直属农场、林场所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办法由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订。
五、试点工作保障措施
(一)坚决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应由县级人民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要用政府财政资金解决,不留缺口。对学校各项预算支出严格审核,对超标准、超预算和没有资金保障的建设项目与投资不予批准,严格控制学校的公用经费支出,严禁将用于偿还“普九”债务的资金挪作他用,严禁超标准发放教职工津贴补贴。
(二)建立健全债务监控体系。试点省(区)要在做好清理核实工作的基础上,按照债务的来源和用途,逐笔登记造册,建立债务台账和债权债务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同时,要研究探索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有关办法。
(三)实行债务控管领导责任制。试点省(区)要按照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财力可能的关系,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得超越自身财力可能借债搞建设、上项目,对不切实际的指标要进行相应调整,引导学校适度、健康、规范发展。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债责任追究制度,并将农村义务教育借新债和清理化解旧债情况作为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对盲目搞建设、上项目、借新债的学校和部门,要追究有关单位领导和相关人员的责任,视情节轻重和数额大小,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经济和行政责任。
(四)建立化债激励机制。中央财政按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数、地方财政状况等客观因素,并综合考虑试点省(区)“普九”债务负担及化债试点完成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由财政部另行制订。
(五)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为确保偿债资金的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教育、农业、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检查和抽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和制约机制。要严明工作纪律,对弄虚作假、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套取补助资金、造成资金损失及产生新债的行为,除追回补助资金外,还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和有关领导的责任;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
做好清理化解“普九”债务试点工作,对维护农村中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顺利进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消除农民负担反弹隐患,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试点省(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站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立足社会稳定和教育发展的大局,充分认识化解“普九”债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试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负责制,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明确目标任务,精心组织实施,深入基层加强指导和协调,及时解决化债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并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确保“普九”债务化解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未进行全省(区、市)试点的省(区、市)要进一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调研,注意总结局部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为今后在全省(区、市)推开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