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儿推拿教学大纲
儿推教学大纲
本校为技能培训学校,不同于学员教学的是:本们课程以掌握技能为目的,理论与实践成4:6的比例,为的是从我校毕业的学员,可在学满结业时,轻松接诊患儿。
本门课程学期为10天,共计80课时,课程设置为四大部分:
一、讲小儿推拿概要:包括小儿推拿学的发展史及前景介绍;小儿的生理特点,病理特点,生长发育特点;小儿四诊的要点(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小儿推拿治疗概要讲: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基本要求推拿处方,常用介质。
二、讲儿推手法,以常用手法为主(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运法、掐法、捏法8法)以复式手法为辅。
三、讲儿推常用穴位,含头面部、胸腹部、上肢部、腰背部、下肢部共计76个。包括取穴,操作方法,主治与临床应用。
四、讲常见病症的治疗:有感冒、发热、咳嗽、哮喘、婴幼儿腹泻、腹痛、呕吐、疳症、便秘、遗尿、惊风、夜啼、小儿肌性斜颈等十几种临床效果显著的疾病。同时会结合一些病例及临床经验介绍。另外。我们还总结出一套小儿保健手法,用以强身健体,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练功:是专门为从事本行业的人员所设定的一门课程,此课程可历练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技能以及专业掌握技能。
第二篇:小儿推拿材料
1.张席珍原青岛盲校教师。中医世家,相传其祖父是早年燕赵地区名医。张席珍自幼跟随祖父刻苦学习,深得祖父真传。年青时便能熟练运用针灸、推拿医术为百姓治病,是百姓眼中“颇有本领”的草根医生。五十年代,张席珍被派往北京参加全国首届盲人按摩培训班。结业后,因其在小儿推拿方面表现出来的天赋和技能,被青岛市盲人按摩学校聘为讲师。他全身心扑在小儿推拿事业上,创立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为岛城小儿推拿临床和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2.张寄岗张席珍之子。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小儿推拿,认真学习中医和小儿推拿,18岁即开始独立行医,亦被聘为盲校教师。在40余年的小儿推拿临床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教学临床相长,深受家长和学生爱戴,目前日门诊量平均在200人次左右。他明确提出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总结出流派“三快”(操作频率快、时间短、疗效好)特点。将张氏小儿推拿流派推向新高度。
3.张寄青张席珍之子,毕业于青岛医学院,现任青岛市济青中医院院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张寄青学识渊博,理论水平高,早期曾协助父亲张席珍整理出版《张氏小儿推拿》一书,是张席珍小儿推拿流派的理论奠基者和手法传承人。其在不孕不育症治疗方面也颇有成就。【学术思想】
1.切而知病,切推结合:由于该流派的创始人张席珍老师本人为盲人,其教学对象就是盲人(许多流派骨干也是盲人,如张淑华老师等),传统四诊的望闻受限。张席珍根据盲人的特点(识记性强,手感强,触觉灵敏)确立了以切诊为主的学术思想。临床上,该流派只简单了解相关病情,就开始推拿。边推拿,边体味手下感觉,如手脚、额头皮肤的干湿与温度,颈部及寸口动脉的搏动,脘腹的膨隆与凹陷,丹田与命门的冷暖等。通过触觉发现病变所在部位、经络和异样点,确定推拿重点。将切诊发挥极致,将切诊与推拿有机融合一体。同时,也重视问诊,通过问诊了解主要病情,了解发病经过,了解治疗效应。
2.百病归宗,阴阳为本,建立二元论。该流派认为,小儿形气未充,体属稚阴稚阳。阳易耗散,阴易消亡。疾病千变万化不离阴阳,任何病变都可以用八纲来概括,而阴阳则是八纲的总纲,因此,只要把握住了阴阳两纲就把握住了疾病的本质。本于此,该流派从阴和阳立论,创立阴阳二元论。分别针对阳证(纲)和阴证(纲)特别
设立调节阴和阳的各种组合(见附表2)。创造性地将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其选择的证型深刻反应了儿科实际情况。同时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考虑到单纯补阳常伤阴,单纯补阴多碍阳,该流派又特别注重补阴补阳不宜太过。如常将推上三关和退下六腑,将各种阴阳套路按一定比例联合运用,以调平阴阳。3.天人合一,按时开穴:该流派将盲人擅长的五行和八卦推算与小儿推拿相结合。重视子午流注理论,在治疗小儿咳嗽、发烧、腹泻,以及每天定时而发的一些病症时,多掐指计算该症状出现时辰所属经络(气)的盛衰,五输穴(井、荥、输、经、合)的开合,卦运的推算等。并根据时辰变化、五行生克、八卦演绎等确定穴位、方向、手法等对小儿进行调节。张席珍前辈就根据《内经》“顺之(天)则倡,逆之则亡”的训诫,认为天人关系失调是百病之源(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调节天人关系就成了该流派治疗小儿疾病的基本思路。
4.强调内功,形神合一。该流派除强调基本手法练习外,还特别注重练功。自创“三步练功法”(二元辩证、穴位配伍和手法练习),要求学员内外皆修。练成后,识病准确,成竹在胸,施术自然,动作圆润,呼吸调匀,手感灵敏,探穴准确,易于得气。而具体小儿推拿操作时,则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全神贯注,做到手到、心到、意到、气到,实现形神完美结合。【技法特征】
1.左右对称,全身按摩,完整套路:该流派本为盲人所设,又是为了盲人教学,因而执简御繁。临床以八大套路为主。左右手穴位均推,从头至脚,前后均设计有步骤。寓灵活变化于看似不变之套路之中。
2.手法以推、揉、颤为特色。推法总结出“直推一条线,运推穴相连,分推向两边,合推朝中间,刮推指缝现,搓推往来返”等经验。在穴位或重点部位操作时多行振颤法,或采用揉3振1复合手法。揉以和之,振颤产生波,既有助于推拿信息和能量的深透,又有助于其扩散和传导。
3.手法轻快、柔和。该流派力度较轻,被形容为清风拂云,水波荡漾。患儿大多感觉舒适,一般不会哭闹。其频率特快,常达到每分钟200次以上。4.操作时间短,一般5分钟左右。该流派涉及部位多,穴位多,操作已经覆盖了小儿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等全身部位,但因操作频率特快,故整体小儿推拿操作时间短。少则2-3分钟,多则5分钟。因时间太短,就不需要介质,且小儿更易于接受。
5.特殊穴位定位与推法
(1)肝、心、肺、肾等穴位的特殊定位。该流派与传统小儿推拿的五经穴位于手指螺纹面不同,规定为从指尖到掌指横纹(掌指关节处)的直线。
(2)特殊的肾经推法。该流派认为向心从小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肾阴,反之离心从小指根推向指尖为补肾阳。
(3)突出重点,主穴先推:该流派虽然有一定套路,但推拿时,多根据病情,将适应主要症状的穴位先推。如以清热泻火为目的时先平肝、清心、清肺;如欲滋阴清热则先推天河水、补肾阴、分阴、揉总筋等。
6.数字有阴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该流派在温阳益气操作时多用7的倍数,而在滋阴降火时,多用6或8的倍数。【常用处方】 1.常用套路
该流派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发现儿科病症主要集中于脾胃和肺系病症,它们各有寒热虚实。《中医儿科学》各大病种之间的证型又互相重叠。因此,只要设计并掌握有针对性的常规推拿套路,再根据临床具体病情作相应增减就能很好地切合病机,取效于临床。这是对脏腑辨证理论的发展。
(1)实卫固表套路
症状:小儿四肢欠温 易外感 自汗 哭声无力 神疲乏力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关3腑1 揉太阴(男)太阳(女)虎口入天门 清补肺(为关键穴位)顺运内八卦平肝 外劳宫。
(2)解表发汗套路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
组方:清天河 分阴阳 分阳 关3腑1 顺运外八卦平肝 清肺 一窝风 两扇门 揉太阴(女)太阳(男)外劳宫。
(3)温阳益气散寒套路 症状:小便清长 四肢欠温 腹冷痛喜温喜按 遗尿 大便溏泻 不思饮食 呕吐 腹胀 面黄少华 发育迟缓 唇淡舌淡苔白腻 脉濡弱
组方:补脾 补肾阳 清天河水 分阳 合阴阳 关三腑一 顺运内八卦 运土入水平肝 补大肠 清小肠 一窝风 外劳宫 逆揉神阙 上推龟尾七节骨 上推承山 正捏脊 点颤百会(4)清热化积利湿套路
症状:大便粘腻,臭秽,里急后重,腹痛腹胀大便频数量少,昼重夜轻,面赤唇红,四肢温,小便短赤,烦躁,夜卧不安,多动,舌苔黄腻。
组方:取天河水、分阴、合阴阳(化湿热)、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平肝、清心、清大小肠、清肺、运水入土、清脾胃(利湿热)、顺揉神阙、下推七节骨、点刺长强。
(5)温化寒痰、宣肺止咳套路(昼轻夜重、晨起加重)
症状:脾虚加肺寒所致之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流清涕、+脾虚,理论上应痰易咳,但小儿不会咳痰,故多流清涕以排痰。
组方:补脾(断痰源)、补肾阳(助脾阳)、清天河水、关三腑一(温)、分阳、合阴阳(化寒痰)、顺运内八卦(治寒)、离宫顺掐至乾宫(治寒咳)、平肝、清肺、小横纹、顺揉乾宫(治寒,乾宫对应肺)、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
(6)清化热痰、肃肺止咳套路(昼重夜轻)
症状:咳声轻扬,痰粘难咳,鼻流浊黄涕,四肢温或伴大便干
组方: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和阴阳(化热痰)、腑三关
一、逆运内八卦、顺揉内劳宫、小横纹、由离宫逆掐至乾宫(治热咳)、平肝、清肺、清大肠、清脾胃(利湿热)、运水入土、天门入虎口、点颤天突-俞府、膻中、肺俞。另热咳应配点刺少商、关冲。
如治疗过程中由昼重夜轻转为昼轻夜重,说明用寒过多,应反过来温之。(7)滋阴清热套路
症状:潮热 盗汗 面红目赤 手足心热 四肢温 夜卧不安 便干 咳嗽 溲赤 舌红少苔脉细数
组方:取天河水 补肾阴 分阴 清六腑 揉总筋 逆运内八卦 顺揉内劳宫 运水入土 清大肠平肝 清肺 清心、清小肠(小便短赤者用)固膀胱(小便清长者用)顺揉神阙 下推龟尾、七节骨 支沟 照海 注: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当尺、桡骨之间,能清泄三焦,和解少阳,通利胸胁,治热病无汗、便秘、目赤肿痛、口噤、暴喑、呕吐、耳鸣耳聋、胁肋痛、肩背酸痛;照海在内踝尖下一寸,内踝正下缘凹陷处,滋阴补肾,清利下焦,清心宁神。
(8)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套路
症状:高热难退,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肌肤发斑疮,舌红苔黄,脉数,抽搐
组方:取天河(蘸凉水)、补肾阴、分阴、清三关六腑、(大寒)逆运内八卦、水底捞月(顺运内劳蘸凉水,吹气)、平肝、清心、清肺、总筋、擦百会(泻热效果好)、倒捏脊、点刺静脉(腘、肘静脉)。2.特殊穴位与手法
(1)天河水
1)清法代表:天河天河天上之河,有河就有水,有水就能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该流派承袭传统小儿推拿观点,广泛将其用于一切外感和内伤发热。并认为该穴不仅能清热,还能存阴。尤其是取天河水借助凉水和所吹之凉气的凉润之性更能提高疗效。
2)发散外邪:天上银河,烈日当空,天河之水蒸腾升华。该流派根据这一特性,认为天河水还有蒸腾透邪之功,故亦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流清涕和其他表症(如风疹、湿疹等)、头痛、身痛等。
3)防温燥太过:在补益处方中运用清天河水能防止温补太过。此为反佐用法。如常在补脾经和补肾经的同时配合清天河水。
(2)内八卦
1)内八卦具有开脏腑之闭结,通全身之气血之功。
2)顺运治寒,逆运治热。
3)卦与腑脏相应。坎—水—肾,艮—山—胃,震—雷—胆,巽—风—肝,离—火—心,坤—土—脾,兑—沼泽—小肠、膀胱,乾-天-大肠。
以左手为例:由乾→坎……→兑为顺运;由艮←坎……←震为逆运。顺运时先揉乾宫可增加顺运的功效,逆运时按八卦方向逆运艮宫可增加逆运功效。每一宫都可按顺揉或逆揉调理相对应的脏腑机能。如咳喘者,可揉乾宫(肺);厌食者可揉艮宫(胃);肝胆火旺者,可逆揉巽宫(肝)、震宫(胆)。
亦可根据脏腑之间五行生克关系配伍应用(乾、兑属金,震、巽属木,离属火,坎属水,坤、艮属土)。如火旺时,可由坎宫逆掐至离宫、巽宫、震宫取水克土之意。特殊的八卦配伍应用如离宫掐至乾宫,治疗咳喘效穴;顺掐治寒,逆掐治热。乾坎艮入虎口,为消食导滞效穴。
(3)捏脊:该流派捏脊以轻柔见长。操作时可隔着衣物,轻柔捻推脊旁皮肤。正捏脊由龟尾捏至大椎,功能健脾消积;倒捏脊从大椎捏至龟尾,能退热。均操作6-7遍。
(4)分阴阳
部位:小天心两侧,桡侧为阳穴,尺侧为阴穴。
操作:以两拇指(或单手拇指)从小天心处向两侧(或向一侧)分推称分阴阳(或分阳或分阴)。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证。热盛分阴(单手拇指推向尺侧)或重分阴,重分阴(分阴阳不均)为分阴多而分阳少;寒盛则分阳或重分阳。疾病治疗本身就是分配阴阳,据天人相应观点,分阴阳以取天河水(分阴)或清天河水(分阳)为前提。热证须补阴,必依次取天河水、补肾阴、分阴;寒证须补阳,必先清天河水,再依次补肾阳、补脾、分阳。盖肾阴、肾阳为五脏阴阳的根本。【代表著作】
《小儿推拿疗法》(张席珍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地域】
山东青岛地区
第三篇:小儿推拿简介
江门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室简介
各位家长朋友我院从6月份开始,将运用中医小儿推拿治疗技术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
病,我中心也是是江门市首家运用中医小儿推拿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医疗机
构。
中医小儿推拿是在中医理论基础指导下,根据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通过手法刺激
小儿体表穴位和部位施以手法治疗,从而达到防治疾病、提高免疫力和助长益智为目的的一
种外治疗法,具有平衡阴阳、调和脏腑、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作用,是一种无
痛苦、减少用药、缩短治疗疗程,使易感儿童和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儿童减少生病;是一种有
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 的要求。
我中心中医小儿推拿主要针对:小儿感冒、发热、咳嗽、惊厥、厌食、消化不良、呕
吐、新生儿不乳、新生儿吐乳、腹痛、便秘、腹泻、疳积、汗证、口疮、近视、肌性斜颈、惊风、遗尿、夜啼、惊吓、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小儿反复性呼吸道感染等诸病有着独特的疗效,易被小孩接受。
小儿推拿优点:
1、减少药物对人体器官的损害,提高自身免疫力;
2、见效快、疗程短、好转率高;
3、自然、绿色,无毒副作用,无痛苦,小儿和妈妈易于接受;
4、本疗法适应于6个月—6岁的小儿。
在此中心还提供成人中医传统推拿按摩、火罐、艾灸和亚健康调理等服务,我们将把十
分的力量贡献与您,让您将重新找回健康的身心。
联系我们:江门市蓬江区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地址:江门市蓬江区港口二路39--40号
咨询电话: 闵医生
预约电话:0750--3370239
第四篇: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 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1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
二、穴位分型 ……………………………………………1
三、推拿手法 ……………………………………………2 1.推法 ……………………………………………2 2.拿法 ……………………………………………2 3.揉法 ……………………………………………2 4.运法 ……………………………………………2 5.捣法 ……………………………………………2 6.掐法 ……………………………………………2 7.分法 ……………………………………………2 8.分筋法 ……………………………………………2
四、推拿次数 ……………………………………………2
五、注意事项 ……………………………………………3 第三章 常用穴位 …………………………………………3
一、脾穴 ……………………………………………………3
二、肝穴 ……………………………………………………3
三、心穴 …………………………………………………3
四、肺穴 …………………………………………………3
五、肾穴 …………………………………………………4
六、胃穴 …………………………………………………4
七、大肠穴 ………………………………………………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4 九、八卦穴 ………………………………………………4
十、运水入土穴 …………………………………………4 十一运土入水穴 …………………………………………5
十二、板门穴 …………………………………………5
十三、小天心穴 …………………………………………5 十四、四横纹 …………………………………………5
十五、小横纹 …………………………………………5 十六、二马穴 …………………………………………5
十七、外劳宫 …………………………………………5
十八、阳池穴 …………………………………………6
十九、天河水穴 …………………………………………6
二十、退六腑穴 …………………………………………6 二
十一、上三关穴 ………………………………………6 二
十二、威灵、精灵 ……………………………………6 二十三、五指节 …………………………………………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
一、感冒 ………………………………………………7
二、支气管炎……………………………………………7
三、肺炎 ………………………………………………8
四、顿咳(百日咳)……………………………………8
五、麻疹 ……………………………………………9
六、腹泻 ……………………………………………10
七、痢疾 ……………………………………………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12
九、口疮 ……………………………………………13
十、便秘 ……………………………………………13
十一、脱肛 …………………………………………14
十二、遗尿 …………………………………………14
十三、水痘 …………………………………………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15
十五、痄腮:(腮腺炎)…………………………………15
十六、急惊风 …………………………………………16
十七、慢惊风 …………………………………………17 第一章 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
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
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第二章 推拿手法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
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
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
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
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 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2.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2. 拿法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3. 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
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
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第三章 常用穴位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
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3.作用:润燥通滞。
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 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3.作用:止泻。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3.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4.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 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3. 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4. 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十四、四横纹
1. 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3. 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 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3. 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 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 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二
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二
十二、威灵、精灵
1.部位: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2.操作方法: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3.作用: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3.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 不宜所致。
症状: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取穴:
1.发热轻的(37.5°C—38°C)平肝肺 天河水 掐五指节 10’ 15’
2.发热较重的(38.5°C—40°C)平肝肺 退六腑 提捏 掐五 10’ 15’ 大椎 指节 3.兼症:
鼻塞—加阳池 呕吐—加清胃 嗽重—加八卦 10’ 10’ 10’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3次可愈。推拿以后4-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附:治感冒验方: 1.生姜二钱 生葱白三寸 大枣四个 水煎顿服。
2.荆芥 薄荷 苏叶各二钱 水煎服 3.绿豆五钱 生姜三片
葱白一个 青萝卜片一两 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症状与治疗: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取穴: ① 八 卦平肝肺 清胃 天河水 10’-15’ 10’ 10’ 10’
若喘重——改逆八卦 10’
发热38.5°C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 补脾平肝 补肺 10’ 10’ 5’ 10’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治宜清补兼施。取穴:
a.逆八卦 二马 四横纹 清胃 六腑 10’ 10’ 10’ 5’ 15’ b.二马 补脾 清肺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气管炎验方:(1)霜桑叶 适量 烧水喝
(2)桔梗 炙甘草 百部根各二钱 水煎服
(3)梨一个 川贝母一钱 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4)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搧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取穴:
(1)逆八卦平肝肺 小横纹 六腑 10’ 10’ 10’ 10’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2)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改用: 八卦平肝肺 四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 治肺炎验方:
(1)麻黄 一钱-二钱 杏仁 2-3钱 生石羔 8钱-1两 生甘草1钱 水煎服(2)葶苈子 二钱 大枣三钱 水煎服
四、顿咳(百日咳)
病因:本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逬,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治则: 宣肺泄热豁痰止咳。取穴: 逆 小 天
(1)八卦 横纹 清胃 河水 或六腑
15’ 15’ 10’ 10’
(2)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
逆八卦 小横纹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5’
或肺俞拔火罐2---3次,可缓解痉挛。
(3)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 清补脾 小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 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 寒痰(脉弦滑)——外劳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治百日咳验方:
1.鸡苦胆一个 白糖适量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
2.大蒜五钱 白糖两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5小时,每日一剂。三次分服,连服4—5天。
五、麻疹:
病因: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诊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2—3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取穴:
1.正常疹子:发烧不高(39°以下)平肝肺 天河水 清胃
10’ 10’ 10’
2.高烧(39.5°—40°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0’ 10’ 喘咳重者加八卦
3.黑疹子——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取穴:外劳 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5’ 10’ 10’
喘重???——加四横纹,惊悸抽风——加小天心
4.白疹子——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
1.多推: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2.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用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痧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治麻疹验方:
(1)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2)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3)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卜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1.伤食泻:
病因: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治疗:
(1)轻症——大便日5—6次 取穴:八卦 清胃 天河水 10’ 15’ 15’
(2)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取穴 :八卦 清胃 天河水 利小便 10’ 15’ 15’ 10’
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
(3)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取穴:八卦 二马 清胃 六腑 10’ 10’ 10’ 10’ 2.热泄: 病因: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
症状:泄时暴注下迫, 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燥,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取穴:(1)六腑 清大肠 清脾胃 下推七节骨
15’ 15’ 10’(2)八卦 清胃 六腑 10’ 10’ 15’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 八卦 清胃 天河水平肝
10’ 15’ 15’ 5’ 3.寒泄
病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邪凝结中焦,脾失运化所致。
症状:腹疼肠鸣,泄泻清彻,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等。
取穴:外劳 清胃 天河水
20’ 10’ 10’ 4.脾虚泻
病因:体质素弱,饮食不节而患泄泻;或久泻伤脾,失司健运。
症状: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等。
取穴:(1)轻症: 外劳 清补脾平肝
10’ 10’ 5’ 有热者加天河水
(2)重症: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附:治腹泻验方
(1)炒神曲 焦山楂 炒谷麦芽各三钱 鸡内金钱 水煎服。
(2)鲜白扁豆花两 水煎服。
(3)伤暑腹泻:火香二钱 炒扁豆三钱 生车前子三钱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分三次服。
(4)脾虚泄泻——炒山药 生山药各等量共研细末 小米汤或开水送下。1——2岁每次服3分,3——5岁每次服5分,5岁以上每次服一钱。
(5)无花果枝、叶适量 烧水洗脚及小腿。
(6)高粱酒 白矾二钱
将高粱炒熟与白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钱日三次开水送服。
七、痢疾
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恣食生冷,或食被污染的食物,内伤脾胃,外感暑湿疫疠之邪,而生湿化热下注于肠,酝酿成痢。主要症状: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痢疾:分二型:
(1)赤痢:痢下色赤、腹泻、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赤唇干。治则:清肠泄热,化湿通滞(先清后补,大清即愈)取穴:
体温高时1六腑 清脾胃 清大肠 利小便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2六腑 八卦 清大肠平肝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体温退后1清大肠 独穴推40’
2清补大肠 运水入土 清小肠
15’ 10’ 10’(2)白痢:痢下色白、肠鸣腹痛、面唇青白、渴喜热饮、小便清白。治则:温中化湿,利气调中。取穴:外劳 清补大肠 清补脾
10’ 15’ 10’
有热者加天河水,平肝。
体虚者加二马
2.慢性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充分,以致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大便次数较多而脓血便不明显。
治则: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取穴:
1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
2外劳 清补大肠 二马平肝 15’ 15’ 10’ 5’
附:治痢疾验方
1.白头翁三钱 黄拍二钱 黄连一钱 秦皮二钱 水煎服。2.葛根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3.紫参三钱 水煎代茶。
4.鲜马芷苋二两 大蒜两瓣 共捣烂一次服下。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病因:本病主要是由于母奶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原因。
症状: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长期消化不良)、小便浑浊。治则:消导攻积、补脾健胃。取穴:
① 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腹胀重——加四横纹 有痰者——加八卦 ② 腹痛明显者改用: 外劳 补脾平肝 15’ 15’ 5’
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病有特效。附: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中节纹。针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适用于烦躁明显者。附:治疳积病验方: ①鸡内金三钱 山楂二两 共研细末,每次服5分,日二次。②肥儿丸 按说明服。
九、口疮
病因:口疮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的病变,多见于上感或高烧之后。多因内热蕴于心脾二经,循经发于口舌所致。
症状:舌尖红赤,舌有白色溃疡,流口水,往往因疼痛而吮乳困难。重者发烧,烦躁不安。取穴:
① 清胃 天河水 四横纹
15’ 15’ 10’ ② 清脾胃 天河水 15’ 10’
发烧——改用六腑;流口水重——加小横纹;烦躁惊悸——加小天心。外用柿霜、西瓜霜,或冰硼散涂口腔。附:治口疮验方
1.吴茱萸末五钱 分二次用醋调成糊状,糊患儿足心,用布固定,晚上敷,次晨取下。2.生地五钱 木通二钱 竹叶二钱 灯芯五分 甘草稍钱 水煎服 3.石榴皮 烧存性,研为细末,搽口内,每日二次。
十、便秘
病因:多因喝水太少,肠中积热,或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营养不良,致大肠机能不正常而引起。
症状: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者肛门裂出血或脱肛。取穴:
① 清脾胃 清大肠 运水入土平肝 10’ 15’ 10’ 15’ ② 略带热像者:
运水入土 清大肠平肝肺 天河水 腹胀加四横纹 10’ 15’ 10’ 5’ ③ 独揉神阙10—15分钟 很效 附: 治便秘验方:
1.麻仁滋脾丸2.肥儿丸3.润肠饮:蜂蜜三钱 盐五分 二岁者一次服下
十一、脱肛
病因:多由小儿体弱,脾肺气虚,或泻痢日久所致。症状与治疗:
① 肛门脱出不收,红肿刺痛,作痒者属实热。取穴:
清大肠 八卦 外劳 六腑(天河水)10’ 10’ 10’ 10’ ② 精神萎靡、体弱无力、食欲不振、不甚肿痛者、大便时肛门脱出,属气虚。取穴:①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②外劳 清补大肠 补脾
10’ 15’ 10’ ③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上推七节骨或灸百会 附:治脱肛验方:
刺猬皮粉二两 和面半斤加蛋、糖适量调味,烙小饼20个,随意服之。
十二、遗尿
病因:多因下元虚寒、膀胱不约所致。
症状:平素体弱、面色苍白、肢冷无力、饮食无味、白天小便频数、夜间梦中小便自遗或大便溏泻等。取穴:
① 体质虚弱者:
二马 补肾 运水入土平肝 有热者加天河水。20’ 15’ 10’ 5’ ② 身体尚健者:
清补脾 清小肠 天河水平肝 10’ 10’ 5’ 10’ 附:治遗尿验方:
1.桑螵蛸、益智仁各五钱 水煎服
2.鸡肠一具,焙干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一钱至二钱,开水送下。
十三、水痘
病因:多为湿邪内蕴、时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
症状:初起具有上感症状,发烧,畏寒,面赤烦躁惊惕,或上述症状轻微,在不知不觉中出痘,先面颈—胸背—四肢,初为米粒大小红赤色疹子,突出于皮肤之上,一出即灌清浆,作痒,随出随靥,数日结痂脱落。取穴:
① 高烧: 六腑 清胃 咳嗽烦躁加平肝肺。惊厥加小天心。20’ 10’
② 低烧:清胃 天河水 清肺 15’ 15’ 10’
一般推拿一次即可,痘出后不需要再推拿。护理注意多喝开水,不要吃酸、凉的食物。附:治水痘验方: 1.双花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蝉蜕一钱 水煎服 2.芦根五钱 烧水服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病因:结合膜为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眼眵增多流泪;眼睑红肿胀痛;球结舌膜充血;自觉眼热痛、怕光、发痒,眼内有异物感,二便秘涩。取穴:
① 二马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②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10’ 15’ 10’ 附: 治目赤疼验方
① 鲜蒲公英二两 烧水内服喝洗眼 ② 菊花、双花各三钱开水浸泡洗眼和内服
十五、痄腮(腮腺炎)
病因: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患病的最多,多由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症状:发病时,先发冷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嗓子痛、继之一侧或两侧腮腺部肿胀,连耳垂都肿起来,但 不痛,舌苔黄腻,有时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取穴:
① 六腑 清胃 20’ 10’
② 六腑 天河水 每日一次,3-4次可消。20’ 10’
男孩可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下坠 取穴:
① 二马 补脾 清小肠 15’ 10’ 10’
② 二马平肝 清胃 天河水 15’ 10’ 10’ 10’ 附: 治痄腮验方:
① 赤小豆粉适量加入蛋清或陈醋调敷患处。② 内服六神丸。
③ 蛇蜕一段 鸡蛋二个将蛇蜕切碎,用香油少许合而炒之,食用。④ 大青叶三钱 双花五钱 薄荷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 水煎服 ⑤ 板蓝根三钱 蒲公英三钱 水煎服
十六、急惊风 病因:
外因——外感时邪
小儿体属纯阳,感受六淫,最易化热,热熬津液,凝结为痰,痰闭心包,蒙闭清窍。内因——乳食积滞
小儿乳食不节,郁结肠胃,停留成痰,因痰生热,因热生风,风热相煽,血气并走于上,则神昏谵妄,抽搐等症发作。不内外因——大惊卒恐。
小儿神气怯弱,猝见异物,乍闻异声,最易形成惊风。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主血肾主气,气血紊乱则神志不宁,精神紊乱,肝风煽动,即出现惊厥,故急惊风是属阳,属热的实症。症状:
前驱期症状: 呕吐发热,烦躁不安,睡眠惊惕,或摇头弄舌,咬牙龃齿,时发惊啼。主症: 暴发壮热,神志昏迷,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痰壅气促,大便秘结,小便涩难,手足抽搐等。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熄风。1.急救:
①为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掐揉仆参,大敦,掐百会。
②配合针刺———百会、风府、耳门、听宫、听会、端正。在惊风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口内两颊络脉刺出血,可以很快制止角弓反张,四肢抽筋的危候。
痰涎壅盛加刺咽头两侧出血,并针刺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或随症加减使用:哑门、涌泉、丰隆、合谷、太冲、印堂、十宣、大椎穴等。2.抽风缓解后,取下穴推拿治之: 退六腑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20′ 10′ 10′ 5′
胸闷加八卦 头痛或角弓反张加阳池 拿精灵 威灵 掐五指节(每节掐五次)附:治惊风验方
1.外用吴茱萸末五钱蛋清或陈醋调糊敷足心。
2.内服薄荷汤:灯心五分 薄荷二钱 蝉退二钱 勾滕三钱 水煎服。
3.外用桃仁七个 栀子七个 杏仁七个 带皮尖砸碎蛋清一个 白面一盅,烧酒适量调敷足心
十七、慢惊风
病因:
1.脾肾阳虚:小儿禀赋虚弱,吐泻久痢,损伤脾胃,肝木乘虚而发。
2.急惊误治:急惊风误用攻伐或多服寒凉,损伤脾胃,急惊未能根治,转成慢惊。3.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一病即成慢惊。
慢惊风多属虚症。
症状:
面色淡黄,或青白,形羸神疲,手足抽搐,缓而无力,时作时止,昏睡露睛,肢冷便溏等。
治则:扶元固本,培补中气为主,作以平肝熄风。
取穴:
①阳池 二马 补脾 小天心平肝′ 15′ 10′ 5′ 5′ 痰盛加八卦,小横纹 腹痛加外劳
②腹痛腹泻完谷不化改用下穴:
外劳 补脾 清补大肠平肝(或小天心)
15′ 10′ 10′ 5′
推拿结束掐五指节,拿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睡。可内服百效丸每岁一粒香菜水送下。附:百效丸处方:勾滕六钱 薄荷六钱 全虫六个 蟑退二钱 朱砂六分 僵蚕六个 大赤金六张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糊丸如黄豆大,每两净药粉约做丸子500个.
第五篇: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
小儿推拿讲义目录
第一章 概说 „„„„„„„„„„„„„„„„„„1
一、推拿的起源 „„„„„„„„„„„„„„„„„1
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1
三、推拿学派
„„„„„„„„„„„„„„„„„1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1
二、穴位分型 „„„„„„„„„„„„„„„„„1
三、推拿手法 „„„„„„„„„„„„„„„„„2
1.推法 „„„„„„„„„„„„„„„„„2 2.拿法
„„„„„„„„„„„„„„„„„2 3.揉法
„„„„„„„„„„„„„„„„„2 4.运法
„„„„„„„„„„„„„„„„„2 5.捣法 „„„„„„„„„„„„„„„„„2 6.掐法
„„„„„„„„„„„„„„„„„2 7.分法
„„„„„„„„„„„„„„„„„2 8.分筋法 „„„„„„„„„„„„„„„„„2
四、推拿次数 „„„„„„„„„„„„„„„„„2
五、注意事项 „„„„„„„„„„„„„„„„„3 第三章 常用穴位 „„„„„„„„„„„„„„„„3
一、脾穴 „„„„„„„„„„„„„„„„„„„„3
二、肝穴 „„„„„„„„„„„„„„„„„„„„3
三、心穴 „„„„„„„„„„„„„„„„„„„3
四、肺穴 „„„„„„„„„„„„„„„„„„„3
五、肾穴 „„„„„„„„„„„„„„„„„„„4
六、胃穴 „„„„„„„„„„„„„„„„„„„4
七、大肠穴 „„„„„„„„„„„„„„„„„„4
八、小肠穴(附利小便穴)„„„„„„„„„„„„4 九、八卦穴
„„„„„„„„„„„„„„„„„„4
十、运水入土穴 „„„„„„„„„„„„„„„„4 十一运土入水穴 „„„„„„„„„„„„„„„„5
十二、板门穴
„„„„„„„„„„„„„„„„5
十三、小天心穴 „„„„„„„„„„„„„„„„5 十四、四横纹
„„„„„„„„„„„„„„„„5
十五、小横纹
„„„„„„„„„„„„„„„„5 十六、二马穴
„„„„„„„„„„„„„„„„5
十七、外劳宫
„„„„„„„„„„„„„„„„5
十八、阳池穴 „„„„„„„„„„„„„„„„6
十九、天河水穴 „„„„„„„„„„„„„„„„6
二十、退六腑穴 „„„„„„„„„„„„„„„„6 二
十一、上三关穴 „„„„„„„„„„„„„„„6 二
十二、威灵、精灵
„„„„„„„„„„„„„„6 二十三、五指节
„„„„„„„„„„„„„„„„6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7
一、感冒 „„„„„„„„„„„„„„„„„„7
二、支气管炎„„„„„„„„„„„„„„„„„7
三、肺炎 „„„„„„„„„„„„„„„„„„8
四、顿咳(百日咳)„„„„„„„„„„„„„„8
五、麻疹 „„„„„„„„„„„„„„„„„9
六、腹泻
„„„„„„„„„„„„„„„„„10
七、痢疾
„„„„„„„„„„„„„„„„„11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12
九、口疮
„„„„„„„„„„„„„„„„„13
十、便秘
„„„„„„„„„„„„„„„„„13
十一、脱肛
„„„„„„„„„„„„„„„„14
十二、遗尿
„„„„„„„„„„„„„„„„14
十三、水痘
„„„„„„„„„„„„„„„„14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15
十五、痄腮:(腮腺炎)„„„„„„„„„„„„„15
十六、急惊风 „„„„„„„„„„„„„„„„16
十七、慢惊风 „„„„„„„„„„„„„„„„17
第一章 概说
一、推拿的起源
推拿疗法也叫按摩疗法,是祖国医学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向疾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的结晶。这种疗法,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考其起源:我们祖先在与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发生损伤,或生食兽肉野果,饥饱不匀,肠胃不适,即用手揉摩患处,或腹部而感到舒适,在这种本能的自发的治疗基础上,日积月累,形成了后世的推拿疗法.二、什么是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一种以求代药的物理疗法,其特点是不用药物,不用器械和特殊设备,仅凭医者的双手,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进行操作,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采用手法上的不同,可分成人和儿童推拿两种。由于推拿疗法经济简便,易于掌握,没有痛苦,疗效又高,符合多快好省的要求,更适合广大工农兵群众的需要,因此值得大力推广普及。
三、推拿学派
历代医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心得体会,因而逐渐形成了许多学派。有的专用于正骨,医治外伤;有的着重治疗内科疾病;有的专施治小儿。
这里主要介绍,青岛市立中医院小儿科的治疗经验。其特点是,只运用左手各部穴位以代替全身的推拿,取穴简单,疗效迅速,可免脱衣解带的麻烦,小儿易于合作和接受。
第二章 推拿手法
一、什么是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是医者的双手,在患者身上某部及穴位进行用不同的操作方法,或清(泻)、或补、或清补兼施等手法,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开脏腑之闭结,扶正祛邪之治疗目的,即称手法。
医者在操作时,必须手法稳定,穴位准确,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穴位分型
人体各部穴位,一般分点、线、面三种类型。
1、点型:
人体某部位或经络穴位,采取揉、拿、点、捣等手法称为点型。如小天心、二马等穴。
2、线型:
人体某部位的二点中间的连线,这个长型的穴位,采取用推、打、提、捏等手法,称为线型。如大椎、天河水、六腑等穴。
3、面型:
人体某部或经络穴位(面积较大的穴位)采取推运的手法,称为面型。如八卦、板门等穴。
三、推拿手法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分筋等八种方法。
1、推法:
医者用左手托着患儿之左手,医者用右手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在患儿
某部穴位,凡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歪斜,统称为推法,多用在线型穴位上。
推法:1.补法——推向指根(向心性为补)
2.清法(泻法)——由指根推向指尖(离心性为清)3.清补法——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都为清补)一般规律如此,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例如:推天河水、肝穴、脾穴等。2. 拿法
医者右手拇指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患儿的某一个穴位,称为拿法。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一般用于点型穴位,例如缓解痉挛拿列缺穴。也是儿科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拿威灵,精灵。注意:要松紧适宜,用力要柔和。3. 揉法
医者以拇指或食、中指罗纹面,按在患儿某部穴位上,做左右平衡旋转揉按叫揉法,多用在点型穴位上。例如:揉二马,外劳宫等穴。4.运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拇指或食中两指拼拢的罗纹面,由某穴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他穴称为运法。多用于面型穴位。
例如:运八卦、运水入土等到穴。5.捣法
医者以左手托患儿左手,以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打)在穴位上,称为捣法。
用于点型穴位,例如:捣小天心。6.掐法
凡用医生指甲,在穴位上掐之,使产生酸、麻、胀感称为掐法。例如:拇食二指相对用力掐五指节。7.分法
医者两手拇指从选定的穴位上,向两侧分推,叫做分法。
例如:分阴阳穴。8.分筋法
医者右手(或左手)在患肢做左右扭转捏拿等动作,以达到舒筋和血的疗效,适应于肢体瘫痪等症。
以上推拿八法,适应于小儿常见疾患,其他手法,不多赘述。附:提捏手法
两手半握拳,以食中两指,将患者皮肤用力提起,作连续不断的灵活动作,叫做提捏手法。例如:提捏大椎穴。
四、推拿次数
推拿的速度,每分钟200次左右。一次治疗,每个穴位需要2000——3000次,大约需要10分钟到15分钟。推拿次数与年龄、病情成正比例。年龄大,病情重的推的时间宜长,手法宜重。婴儿或病情轻者,推的时间宜短,手法宜轻,一般推一次约需30分钟,每日一次,重症可一日二次。
五、注意事项
1.医者必须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施术前要备好滑润剂(如滑石粉等)要洗手,修短指甲。
3.推拿室要保持一定温度,不可过凉过热,空气要流通。在严寒季节,医生双手不可过凉,以免使患儿产生惊惧,造成操作时困难,治疗后要注意避风,以免复遭外邪侵袭,加重病情。
4.患儿的姿势要适宜,在操作时先施行一些不易引起患儿恐惧和哭闹的手法,力求合作,然后再作较为痛的指法,如提捏大椎。5.操作手法要轻重适宜,用力均匀
在临床治疗中,必须要有熟练手法,根据辩证施治的精神,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作为一个推拿医生,不仅具有一定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注意手法的锻炼,以达到柔和、深透,持久,有力的要求。这样在临床上才能得心应手。
第三章 常用穴位
一、脾穴
1.部位:拇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脾:向心性推之,用于虚症,如脾虚泄泻。清脾:离心性推之,用于实症,如伤食、积滞。
清补脾: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挟实症,如消化不良。3.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补血生肌。
4.主治:消化不良、积食、脾虚泄泻、疳积、脱肛、虚喘嗽、慢惊风等症。
二、肝穴
1.部位:食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平肝(清肝)——离心性推之。补肝——向心性推之(少用)。
注:推本穴时宜用泻法,少用补法,如肝虚应补时,则以肾穴代之,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3.作用:平肝熄风,解热镇惊,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4.主治:急慢惊风、感冒、目赤、昏闭、烦躁不安、脾虚泄泻等。
三、心穴
1.部位:中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心:离心性推之 补心:向心性推之(不用)。本穴在临床上极少用,若须用时,则以天河水代之。3.作用: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
4.主治:口舌生疮、小便赤涩、眦红、惊搐、弄舌等。
四、肺穴
1.部位:无名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肺:离心性推之(多用)补肺:向心性推之。3.作用:疏风解表、顺气化痰、利咽止咳、补益肺气。4.主治:作伤风感冒、咳嗽痰喘(肺炎、急慢性气管炎、百日咳等)、麻疹不透。
凡肺经实热者宜清,虚寒者宜补。
五、肾穴
1.部位:小指掌面,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补肾:向心性推之。清肾:离心性推之。
古书记载的清补法,与此相反。
3.作用: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
4.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小便短赤、五更泄泻、咳喘、肾亏骨软等。
六、胃穴
1.部位:由腕横纹到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胃:离心性推之。(此穴只清不补)3.作用: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4.主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痘疹潮热不退、吐血及鼻衄。
七、大肠穴
1.部位: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大肠——离心性推之。补大肠——向心性推之。清补大肠——来回推之 3.作用:调整大肠功能,有固肠、涩便、止泻等作用。4.主治:赤白痢疾、泄泻、便秘、脱肛、肛门红肿等。
八、小肠穴
1.部位:小指外侧缘,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
清小肠——离心性推之。
3.作用: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4.主治:尿闭、小便不利、口疮、泄泻而无小便者多用之。附:利小便穴
我院儿科,常用自腕部沿手掌内侧缘,推向小指尖,称为利小便穴,治腹泻甚效。九、八卦穴
1.部位:手掌面,掌心的周边,顺着时针的方向,划一个圆圈是八卦穴。属面型(也称环型)穴位。(卦名:乾、坎、艮、震、巽、离、坤、兑)2.操作方法:
①顺运八卦—由乾卦起运转一周到兑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顺运八卦。②逆运八卦—由艮卦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推运一周,到震卦止,周而复始的推运,称为逆运八卦。
3.作用:和中利隔、顺气化痰、消宿食、开饱胀、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4.主治:胸闷胀饱、呕吐、泄泻、食欲不振、咳嗽痰喘、心烦内热等。
十、运水入土穴
1.部位:由小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小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水入土。3.作用:润燥通滞。4.主治:便秘、痢疾、遗尿等。
十一、运土入水穴
1. 部位:由拇指尖起到掌根之中点,属弧型穴位。
2.操作方法:由拇指尖起,沿掌边推向掌根处,称运土入水。3.作用:止泻。4.主治:腹泻。
十二、板门穴
1. 部位:拇指下,大鱼际肌之中点,属面型穴位。2. 操作方法:左右旋转揉之,或来回推之为清板门。3.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4. 主治:止吐泻、退虚热、嗌奶、胃疼等症。
十三、小天心穴
1. 部位:掌根大小鱼际交接处的中点,属点型穴位。2. 操作方法:
①捣小天心法——医者左手托患儿之左手,以其右手食指或中指屈曲,以屈指关节背面捣穴位,称捣小天心法。
②掐小天心法——拿法同上,医生以拇指甲在穴位上掐之,称掐小天心法。3. 作用:通窍散郁、畅通经络、安神定惊、清热明目止咳等。
4. 主治:惊风癫痫、实热急喘、痘疹欲出不透等为一切眼病的主穴。凡眼疾:眼球上翻————向下捣。
眼球下翻————向上捣。
眼球左翻————向右捣。
眼球右翻————向左捣。十四、四横纹
1. 部位: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或螺纹面,来回推之。3. 作用:调中行气、退热消胀、散瘀结。
4. 主治:肚胀、疳积、咳嗽痰喘、气促胸满、唇裂腹疼。
十五、小横纹
1. 部位: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属点型穴位。
2. 操作方法:揉小横纹——用右手拇指螺纹面揉之。3. 作用:消郁热、化痰涎。
4. 主治:口疮、流口水、为治百日咳、肺炎之要穴,一切痰壅喘咳等症皆良。十六、二马穴
1.部位:在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缝陷中与手掌兑宫相对。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揉二马——医者左手握患儿左手。使手心向下,小指屈于掌心,以右手拇指左右揉之。
3.作用:大补元气、健脑补髓、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4.主治:先天不足、气虚喘咳(慢性气管炎)、脱肛、疝气、小便闭塞或不利,虚火牙疼、瘫痪、脑炎后遗症等一切虚症均宜之。
十七、外劳宫
1.部位:手背中央,与内劳宫相对处。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同二马,将无名指,小指屈曲,与掌面成90°度,使穴位显出。3.作用:温中去寒、安蛔止疼。
4.主治:下寒腹疼(一切腹痛均宜,如肠梗阻、肠套叠等),往来寒热、胆道蛔虫、久泻不止、透发痘疹、疝气脱肛、夜啼症、感冒风寒、揉之取汗,一切虚寒症均有效。
十八、阳池穴
1.部位 :腕后二寸陷凹中(相当针灸的外关穴部位),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 揉阳池——医者以左手握住患儿腕部,以右手拇指或中指的螺纹面揉之。
3.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疼,降逆清脑。
4. 主治:头晕头痛(各种类型之头疼均宜)、鼻塞流涕、感冒、急慢惊风及其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等。
十九、天河水穴
1.部位:前臂正面,由掌根到肘弯横纹中间一条直线,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推天河水——向心性推之,称清天河水(此穴无补法)。3.作用:解表散寒、清热化痰、安神镇惊、利尿。
4.主治:急热惊风、惊啼烦躁、弄舌、重舌、口疮、感冒发热、咳嗽、腹泻、麻疹、尿少等症。
二十、退六腑穴
1.部位:前臂内侧缘,由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离心性推之,称退六腑。3.作用: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
4.主治:高烧、急惊风、实热痰喘、便秘、热痢、痘疹、痄腮等一切热症宜之。二
十一、上三关穴
1.部位:前臂外侧缘,由掌根直上至曲池穴,属长线型穴位。2.操作方法:向心性推之,称推上三关。
3.作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能发汗,对疹毒内陷、隐疹不出等有显效。4.主治:表虚自汗、麻疹不透、先天不足、小儿瘫痪等症。二
十二、威灵、精灵
1.部位:威灵——手背,外劳宫旁,食中指掌骨之间,靠近食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精灵——手背,外劳宫旁,无名指小指掌骨之间,靠近无名指掌骨侧,属点型穴位。
2.操作方法:以拇指甲掐之,继以揉之。3.作用:舒筋和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惊暴死、昏迷不醒。多在急救时配合使用,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二十三、五指节
1.部位:手指各关节处。
2.操作方法:医者以拇食二指相对掐之。3.作用: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4.主治:急慢惊风,能加强各穴功能,为儿科推拿结束手法之一。
第四章常见疾病的治疗
一、感冒
病因:四季均有发生,尤以秋冬季最常见,多因气候突变,遭受风寒侵袭,肺气 不宜所致。
症状:发冷发烧,头疼体疼,鼻塞流涕,咳嗽喷嚏,食欲不振,呕吐,有汗或无汗,便秘溲赤等。
治则:解表散寒清热。取穴:
1.发热轻的(37.5°C—38°C)平肝肺 天河水 掐五指节 10’ 15’
2.发热较重的(38.5°C—40°C)平肝肺 退六腑 提捏 掐五 10’ 15’ 大椎 指节 3.兼症:
鼻塞—加阳池 呕吐—加清胃 嗽重—加八卦
10’ 10’ 10’
以上治疗每天一次,一般的感冒,推拿一次就可好,最多2-3次可愈。推拿 以后4-5小时左右,会发热更高一些,这是邪热外表之象,热持续2-3小时,则汗出烧退病愈。附:治感冒验方:
1.生姜二钱 生葱白三寸 大枣四个 水煎顿服。
2.荆芥 薄荷 苏叶各二钱 水煎服 3.绿豆五钱 生姜三片
葱白一个 青萝卜片一两 水煎服出汗
二、支气管炎
病因: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亦可由理化性刺激如煤烟、灰尘、寒冷空气刺激引起发病,按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症状与治疗:
1.急性支气管炎:初起有感冒症状,继则咳嗽加重,可有发烧、胸闷、气促、食欲不振,初为干咳,以后痰渐多。取穴: ① 八 卦平肝肺 清胃 天河水 10’-15’ 10’ 10’ 10’
若喘重——改逆八卦
10’
发热38.5°C以上改用六腑 ②喘重痰多(肺部有湿性罗音)
去清胃加小横纹
③唯独喘重少痰或无痰(肺部有干性罗音)
去小横纹改用四横纹。
2.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如反复发作可成慢性。
症状与治疗:轻者仅早晚有刺激性咳嗽,重者可有发烧,咳嗽,吐痰明显,活动后喘,呼吸可带哮鸣声,日渐消瘦等。取穴:
①可先按急性气管炎治疗,推二次后改用补法: 二马 补脾平肝 补肺 10’ 10’ 5’ 10’
②慢性气管炎急性发作——出现发烧、喘重、痰多,此是虚中挟实症,治宜
清补兼施。
取穴:
a.逆八卦 二马 四横纹 清胃 六腑
10’ 10’ 10’ 5’ 15’
b.二马 补脾 清肺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气管炎验方:
(1)霜桑叶 适量 烧水喝
(2)桔梗 炙甘草 百部根各二钱 水煎服
(3)梨一个 川贝母一钱 切开梨去核把川贝末填入梨核空处,把梨紧合起来,蒸食或煮水吃。(4)中成药:三蛇胆陈皮末或三蛇胆川贝末,按说明服。
三、肺炎:
病因:以肺炎双球菌多见,其次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杆菌等,多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以冬春两季多见。
初起有发热,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有时有呕吐,继则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搧动,鼻唇紫绀,痰气上壅,烦躁不安,甚则出现高烧抽风,呕吐昏迷。取穴:
(1)逆八卦平肝肺 小横纹 六腑
10’ 10’ 10’ 10’
若高烧引起惊厥加捣小天心,若头痛鼻塞揉阳池
(2)治疗后体温下降,咳喘减轻,少痰或无痰(肺有干罗音)改用: 八卦平肝肺 四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 治肺炎验方:
(1)麻黄 一钱-二钱 杏仁 2-3钱 生石羔 8钱-1两 生甘草1钱 水煎服(2)葶苈子 二钱 大枣三钱 水煎服
四、顿咳(百日咳)
病因:本病是由百日咳杆菌所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流行,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感染,但以乳幼儿多见。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又名百日咳。
症状特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了有吼声,咳时面色潮红或口唇青紫,涕泪交逬,引吐痰食,夜甚于昼,甚则鼻衄,痰中带血,舌下有小粒溃疡,颜面浮肿等。
治则: 宣肺泄热豁痰止咳。
取穴: 逆 小 天
(1)八卦 横纹 清胃 河水 或六腑
15’ 15’ 10’ 10’(2)痉挛期,咳嗽痰稠,咯吐不利:
逆八卦 小横纹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5’
或肺俞拔火罐2---3次,可缓解痉挛。
(3)病久,气血亏损,体弱消瘦,咳嗽不典型。治宜清肺养阴:
二马 清补脾 小横纹 天河水
10’ 10’ 10’ 10’ 附:治痰要穴:
燥痰(干性罗音)——四横纹 湿痰(湿性罗音)——小横纹 热痰(脉滑有力)——六腑 寒痰(脉弦滑)——外劳 虚痰(脉弱无力)——二马 附:治百日咳验方:
1.鸡苦胆一个 白糖适量 用针刺破鸡胆,将胆汁烘干,加入适量的白糖,碾末调匀,一岁内分三天服完,二岁两天服完,二岁以上一天服一个,每天分2——3次服。2.大蒜五钱 白糖两
大蒜捣烂加糖,开水一杯,浸泡5小时,每日一剂。三次分服,连服4—5天。
五、麻疹:
病因:是由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实行了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发病率大大降低。
症状:
初起有发热,流涕、目赤,羞明,眼泪汪汪等,明显上感症状,继则呕吐,大便稀、发烧2—3天可于颊部粘膜及唇内侧出现白色点状麻诊斑,一般发热3天,开始出疹,先自耳后,颈部开始,渐及面、胸背、四肢、透发后2—3天开始消退,留下棕色色素沉着斑。
取穴:
1.正常疹子:发烧不高(39°以下)平肝肺 天河水 清胃
10’ 10’ 10’
2.高烧(39.5°—40°以上)麻疹透发不好(并发肺炎)。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0’ 10’ 喘咳重者加八卦
3.黑疹子——疹色紫暗,高烧喘嗽,一般多因用发物太过。热甚而致;或护理不当,过于保暖。治宜,大用清热解毒之法,佐以透发。
取穴:外劳 六腑平肝肺 清胃
20’ 15’ 10’ 10’
喘重——加四横纹,惊悸抽风——加小天心
4.白疹子——疹色淡白,稳而不透,昏迷嗜睡,四肢发凉,面白唇青,泄泻等。此乃气血虚弱,元阳不足,不能抗毒外出所致。治宜:大补元气,活血透毒。
取穴 :
1.多推:外劳宫、平肝肺、二马、天河水。2.体温不升,体质虚弱者,改用下穴:
多推:三关、平肝肺、外劳宫。
再服用香菜水一般可出,若再不出者,可用刮痧法,用硬币沾水在前后肋间刮之,或刮分八道穴也可。
附:治麻疹验方:
(1)芫荽适量,烧水服,是最好的发物,疹出不透可用鲜芫荽蘸热黄酒搓五心,麻疹很快可出。
(2)透发麻疹:芫荽两棵、鲜茅根五钱水煎代茶。
(3)蓖麻子去皮和鲜萝卜叶捣烂,搓五心,疹可随之而出
六、腹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夏秋季,主要由于消化道细菌感染或饮食不当所致。可分四型。1.伤食泻:
病因:乳食过饱、恣食肥甘、损伤脾胃。
症状:口嗳酸气、口渴恶食、腹热胀满、泻时腹痛、泻后痛减、小便赤涩、大便色黄白、臭如败卵、或兼呕吐。
伤乳泻者,大便色黄白,内有奶瓣,或呈蛋花样。治疗:
(1)轻症——大便日5—6次 取穴:八卦 清胃 天河水
10’ 15’ 15’
(2)重症——大便日十余次,有脱水现象。取穴 :八卦 清胃 天河水 利小便
10’ 15’ 15’ 10’
腹痛重者加揉外劳宫10’——15’
(3)日久病实体虚者,大便消化不良、尿黄、脉滑无力者。取穴:八卦 二马 清胃 六腑
10’ 10’ 10’ 10’ 2.热泄: 病因:内因肠胃积热,外感不正之气以致运化失职而发之。症状:泄时暴注下迫, 大便色黄赤,泄多黄水,有热臭,口渴烦燥,腹痛身热,溲少而黄,肛门灼热.取穴:(1)六腑 清大肠 清脾胃 下推七节骨
15’ 15’ 10’(2)八卦 清胃 六腑
10’ 10’ 15’
推1-2次症状减轻,可酌情改用: 八卦 清胃 天河水平肝
10’ 15’ 15’ 5’
3.寒泄
病因:过食生冷,或腹部受寒以致寒邪凝结中焦,脾失运化所致。
症状:腹疼肠鸣,泄泻清彻,或白水泻,或色绿,小便清白,面色淡白,口气温和等。
取穴:外劳 清胃 天河水
20’ 10’ 10’
4.脾虚泻
病因:体质素弱,饮食不节而患泄泻;或久泻伤脾,失司健运。
症状:食后作泻、消化不良、大便溏、色淡黄、重则完谷不化,腹胀不渴、面黄肌瘦、不思饮食等。
取穴:(1)轻症:
外劳 清补脾平肝
10’ 10’ 5’
有热者加天河水
(2)重症: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附:治腹泻验方
(1)炒神曲 焦山楂 炒谷麦芽各三钱 鸡内金钱 水煎服。
(2)鲜白扁豆花两 水煎服。
(3)伤暑腹泻:火香二钱 炒扁豆三钱 生车前子三钱水煎服,加白糖适量日分三次服。
(4)脾虚泄泻——炒山药 生山药各等量共研细末 小米汤或开水送下。1——2岁每次服3分,3——5岁每次服5分,5岁以上每次服一钱。
(5)无花果枝、叶适量 烧水洗脚及小腿。
(6)高粱酒 白矾二钱
将高粱炒熟与白矾混合,共研细末,每次服钱日三次开水送服。
七、痢疾
病因: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夏秋季肠道传染病,主要由于恣食生冷,或食被污染的食物,内伤脾胃,外感暑湿疫疠之邪,而生湿化热下注于肠,酝酿成痢。
主要症状: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含有脓血。
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1.急性痢疾:分二型:
(1)赤痢:痢下色赤、腹泻、里急后重、烦渴引饮、喜冷恶热、小便短赤、舌赤唇干。
治则:清肠泄热,化湿通滞(先清后补,大清即愈)取穴:
体温高时1六腑 清脾胃 清大肠 利小便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2六腑 八卦 清大肠平肝 下推七节骨
15’ 10’ 15’ 5’
体温退后1清大肠 独穴推40’
2清补大肠 运水入土 清小肠
15’ 10’ 10’
(2)白痢:痢下色白、肠鸣腹痛、面唇青白、渴喜热饮、小便清白。治则:温中化湿,利气调中。
取穴:外劳 清补大肠 清补脾
10’ 15’ 10’
有热者加天河水,平肝。
体虚者加二马
2.慢性痢疾:急性期治疗不充分,以致病程迁延二个月以上者为慢性。主要症状:腹痛、腹泻反复发作、或大便次数较多而脓血便不明显。
治则:补中益气,清肠固涩。
取穴:
1清补大肠,独穴推40’效佳。2外劳 清补大肠 二马平肝
15’ 15’ 10’ 5’
附:治痢疾验方
1.白头翁三钱 黄拍二钱 黄连一钱 秦皮二钱 水煎服。2.葛根三钱 黄芩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3.紫参三钱 水煎代茶。
4.鲜马芷苋二两 大蒜两瓣 共捣烂一次服下。
八、疳积病(小儿营养不良)
病因:本病主要是由于母奶不足或喂养不当所致。或早产儿,长期生病如腹泻,慢性痢疾,结核病等也常是致病原因。
症状:面色青黄、肌肉消瘦、皮毛憔悴、肚大坚硬、青筋暴露、懒进饮食、大便臭秽(长期消化不良)、小便浑浊。
治则:消导攻积、补脾健胃。取穴:
① 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腹胀重——加四横纹 有痰者——加八卦
② 腹痛明显者改用: 外劳 补脾平肝 15’ 15’ 5’
加刺四缝穴,隔日针一次对疳积病有特效。附: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手三阴经脉所过之处,位于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中节纹。
针四缝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疳积,特别适用于烦躁明显者。附:治疳积病验方: ①鸡内金三钱 山楂二两
共研细末,每次服5分,日二次。②肥儿丸 按说明服。
九、口疮
病因:口疮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的炎症性的病变,多见于上感或高烧之后。多因内热蕴于心脾二经,循经发于口舌所致。
症状:舌尖红赤,舌有白色溃疡,流口水,往往因疼痛而吮乳困难。重者发烧,烦躁不安。
取穴:
① 清胃 天河水 四横纹 15’ 15’ 10’ ② 清脾胃 天河水 15’ 10’
发烧——改用六腑;流口水重——加小横纹;烦躁惊悸——加小天心。外用柿霜、西瓜霜,或冰硼散涂口腔。附:治口疮验方
1.吴茱萸末五钱 分二次用醋调成糊状,糊患儿足心,用布固定,晚上敷,次晨取下。
2.生地五钱 木通二钱 竹叶二钱 灯芯五分 甘草稍钱 水煎服 3.石榴皮 烧存性,研为细末,搽口内,每日二次。
十、便秘
病因:多因喝水太少,肠中积热,或没有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营养不良,致大肠机能不正常而引起。
症状:大便秘结,排便费力,几日一行,重者肛门裂出血或脱肛。取穴:
① 清脾胃 清大肠 运水入土平肝
10’ 15’ 10’ 15’
② 略带热像者:
运水入土 清大肠平肝肺 天河水 腹胀加四横纹
10’ 15’ 10’ 5’ ③ 独揉神阙10—15分钟 很效 附: 治便秘验方:
1.麻仁滋脾丸2.肥儿丸3.润肠饮:蜂蜜三钱 盐五分 二岁者一次服下
十一、脱肛
病因:多由小儿体弱,脾肺气虚,或泻痢日久所致。症状与治疗:
① 肛门脱出不收,红肿刺痛,作痒者属实热。取穴:
清大肠 八卦 外劳 六腑(天河水)10’ 10’ 10’ 10’
② 精神萎靡、体弱无力、食欲不振、不甚肿痛者、大便时肛门脱出,属气虚。
取穴:①二马 补脾平肝 15’ 15’ 5’ ②外劳 清补大肠 补脾
10’ 15’ 10’ ③ 二马 清补脾 清补大肠
10’ 10’ 15’ 上推七节骨或灸百会 附:治脱肛验方:
刺猬皮粉二两 和面半斤加蛋、糖适量调味,烙小饼20个,随意服之。
十二、遗尿
病因:多因下元虚寒、膀胱不约所致。
症状:平素体弱、面色苍白、肢冷无力、饮食无味、白天小便频数、夜间梦中小便自遗或大便溏泻等。
取穴:
① 体质虚弱者:
二马 补肾 运水入土平肝 有热者加天河水。20’ 15’ 10’ 5’ ② 身体尚健者: 清补脾 清小肠 天河水平肝 10’ 10’ 5’ 10’ 附:治遗尿验方:
1.桑螵蛸、益智仁各五钱 水煎服
2.鸡肠一具,焙干研细末,每日二次,每次一钱至二钱,开水送下。
十三、水痘
病因:多为湿邪内蕴、时邪外袭、郁于肌表而发。
症状:初起具有上感症状,发烧,畏寒,面赤烦躁惊惕,或上述症状轻微,在不知不觉中出痘,先面颈—胸背—四肢,初为米粒大小红赤色疹子,突出于皮肤之上,一出即灌清浆,作痒,随出随靥,数日结痂脱落。
取穴:
① 高烧: 六腑 清胃 咳嗽烦躁加平肝肺。惊厥加小天心。
20’ 10’
② 低烧:清胃 天河水 清肺
15’ 15’ 10’
一般推拿一次即可,痘出后不需要再推拿。护理注意多喝开水,不要吃酸、凉的食物。附:治水痘验方:
1.双花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蝉蜕一钱 水煎服 2.芦根五钱 烧水服
十四、目赤痛(急性结合膜炎)
病因:结合膜为细菌感染所致。
症状:眼眵增多流泪;眼睑红肿胀痛;球结舌膜充血;自觉眼热痛、怕光、发痒,眼内有异物感,二便秘涩。
取穴:
① 二马 六腑 小天心
10’ 10’ 10’ ②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10’ 15’ 10’ 附: 治目赤疼验方
① 鲜蒲公英二两 烧水内服喝洗眼
② 菊花、双花各三钱开水浸泡洗眼和内服
十五、痄腮(腮腺炎)
病因:流行性腮腺炎俗称“痄腮”,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流行于冬、春两季,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患病的最多,多由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
症状:发病时,先发冷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嗓子痛、继之一侧或两侧腮腺部肿胀,连耳垂都肿起来,但 不痛,舌苔黄腻,有时可并发睾丸炎、脑膜炎。
取穴:
① 六腑 清胃
20’ 10’ ② 六腑 天河水 每日一次,3-4次可消。
20’ 10’
男孩可并发睾丸炎——睾丸红肿下坠 取穴:
① 二马 补脾 清小肠
15’ 10’ 10’
② 二马平肝 清胃 天河水
15’ 10’ 10’ 10’
附: 治痄腮验方:
① 赤小豆粉适量加入蛋清或陈醋调敷患处。② 内服六神丸。
③ 蛇蜕一段 鸡蛋二个将蛇蜕切碎,用香油少许合而炒之,食用。④ 大青叶三钱 双花五钱 薄荷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 水煎服 ⑤ 板蓝根三钱 蒲公英三钱 水煎服
十六、急惊风 病因:
外因——外感时邪
小儿体属纯阳,感受六淫,最易化热,热熬津液,凝结为痰,痰闭心包,蒙闭清窍。
内因——乳食积滞
小儿乳食不节,郁结肠胃,停留成痰,因痰生热,因热生风,风热相煽,血气并走于上,则神昏谵妄,抽搐等症发作。
不内外因——大惊卒恐。
小儿神气怯弱,猝见异物,乍闻异声,最易形成惊风。因惊则伤心,恐则伤肾,心主血肾主气,气血紊乱则神志不宁,精神紊乱,肝风煽动,即出现惊厥,故急惊风是属阳,属热的实症。
症状:
前驱期症状: 呕吐发热,烦躁不安,睡眠惊惕,或摇头弄舌,咬牙龃齿,时发惊啼。
主症: 暴发壮热,神志昏迷,两目窜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痰壅气促,大便秘结,小便涩难,手足抽搐等。
治则: 开窍镇惊,清热熄风。1.急救:
①为缓解痉挛——拿列缺,掐人中,掐揉仆参,大敦,掐百会。
②配合针刺———百会、风府、耳门、听宫、听会、端正。在惊风紧急情况下,可采用口内两颊络脉刺出血,可以很快制止角弓反张,四肢抽筋的危候。
痰涎壅盛加刺咽头两侧出血,并针刺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
或随症加减使用:哑门、涌泉、丰隆、合谷、太冲、印堂、十宣、大椎穴等。
2.抽风缓解后,取下穴推拿治之:
退六腑平肝肺 天河水 小天心 20′ 10′ 10′ 5′ 胸闷加八卦 头痛或角弓反张加阳池 拿精灵 威灵 掐五指节(每节掐五次)
附:治惊风验方
1.外用吴茱萸末五钱蛋清或陈醋调糊敷足心。
2.内服薄荷汤:灯心五分 薄荷二钱 蝉退二钱 勾滕三钱 水煎服。3.外用桃仁七个 栀子七个 杏仁七个 带皮尖砸碎蛋清一个 白面一盅,烧酒适量调敷足心
十七、慢惊风
病因:
1.脾肾阳虚:小儿禀赋虚弱,吐泻久痢,损伤脾胃,肝木乘虚而发。2.急惊误治:急惊风误用攻伐或多服寒凉,损伤脾胃,急惊未能根治,转成慢惊。
3.先天不足:体质虚弱,一病即成慢惊。
慢惊风多属虚症。
症状:
面色淡黄,或青白,形羸神疲,手足抽搐,缓而无力,时作时止,昏睡露睛,肢冷便溏等。
治则:扶元固本,培补中气为主,作以平肝熄风。
取穴:
①阳池 二马 补脾 小天心平肝
′ 15′ 10′ 5′ 5′ 痰盛加八卦,小横纹 腹痛加外劳
②腹痛腹泻完谷不化改用下穴:
外劳 补脾 清补大肠平肝(或小天心)
15′ 10′ 10′ 5′
推拿结束掐五指节,拿精灵威灵。抽风缓解后禁睡。可内服百效丸每岁一粒香菜水送下。
附:百效丸处方:勾滕六钱 薄荷六钱 全虫六个 蟑退二钱 朱砂六分 僵蚕六个 大赤金六张 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糊丸如黄豆大,每两净药粉约做丸子500个.21
儿童推拿讲义
一、引言:
儿童是“纯阳”之体,自古小儿患疾,“只推拿,不服药”,增强自身抗病能力而抵御“外邪”。小儿得病,多为肝火旺、脾胃虚所致。用推拿按摩之术施以调理即可。滥用药物,抵挡一时,免疫更为低下,一有“风吹草动,便又卷土重来”,防不慎防。预防重于治疗。“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医生”。
二、推拿疗法:
1、引天河水:{天---阴---中---腕---清 热} 主治:发热、烦躁、口舌疮、惊风。
2、推六腑:{六---阴---小---肘---退 烧} 主治:高烧、惊风、咽喉痛、腮腺炎、便秘。
3、推三关:{三---阳---拇---腕---提 高免疫} 主治:气血虚、感冒、风寒、阳虚、怕冷、腹痛、腹泻。
4、清脾经:{拇指---指根---脾胃热}---消化不良。
5、补脾经:旋转推大拇指面,“胜过吃人参”。
6、补大肠经:从食指侧推至虎口侧---胃寒、腹泻,润肠止腹泻。
7、泻大肠经:从虎口推至食指侧---清热通便。治便秘{相当于“大黄”}。
8、泻肺火:从手掌推向环指尖---宣肺、清热。肺火大。
9、补肺寒:从环指类向手掌方向---补肺止咳。肺寒。
10、补肾:推小指面---补肾虚。体弱多病。
11、泻肝火:推食指端向指根---泻肝火
12、泻心经:推中指端向指根---泻心火。
注意:让孩子多喝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做父母的要善于向孩子示爱{表里一致},让孩子感受到爱。
三、小儿体质类型及食疗:
13、寒:手脚凉、面无色、不爱动---提脊。按揉内劳宫。宜食甘温食品:羊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
忌:寒冷食品:冷冻食品、西瓜、冬瓜。
热:体实。面赤唇红,喜凉饮食、烦躁易怒、贪吃、便秘---清天河水200次。
宜食寒凉食品: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绒、梨、西瓜。
虚:面黄、少气、懒言、少动、神疲乏力、汗多、食少、便稀、补五脏{手指}。
宜食:羊肉,牛肉、鸡肉、海参、木耳、核桃、桂圆。
忌食:寒冷。
湿:喜肥腻、肉类、体胖、动作迟缓、便溏---{提脊}50次。推拇指到大鱼际。宜健脾、去湿化痰:薏米仁、海带、白萝卜、冬瓜、橙子。
忌:甜腻、酸、湿食品,石榴、蜂蜜、大枣、糯、冷冻饮食。
{孩子们能吃不一定是福}---肥胖症。
14、“万物土为母”{脾胃},五行相生克辨证推拿。实症泻其子、虚症补其母。
15、“泻”---向手掌方向推,“补”---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16、揉“外劳宫”{内劳宫外侧对应}。推“三关”补气血。
四、望颜面、知五脏:
17、面红紫---心热。面淡白---体虚。鼻红燥---脾热。鼻惨黄---脾虚。牙床红肿---脾胃热。
牙床溃疡---脾胃火盛。唇红紫---热,淡白---虚。鼻干---肺热、流涕---肺寒,眼干---肝火
旺。
18、手指“三关”:食指靠近掌分别为:风关、命关、气关。
五、推拿治疗:
19、⑴ 治腹痛:轻揉、按脾经、外劳宫、板门。{商风手背、中指腕上横纹处},分推任脉两侧。
⑵ 治感冒:运太阳{寒症补向眼睛方向,热症“泻”向耳朵方向}头痛、惊风。
⑶ 治头痛:揉耳后高骨 {乳突下方凹陷处}。
⑷ 治呕吐:推天柱 {头后发际至大椎、颈椎骨自上而下3分钟},多喝水。
⑸ 治便秘:揉肚脐 {用中指或手掌},揉尾骨---大肠经{虎口---食指}。
⑹ 治腹泻:揉丹田{脐下3寸}
⑺ 治脾虚:推脾经{孩子大拇指面顺时针方向为补}。
⑻ 泻肝火:推肝经{孩子食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⑼ 口生疮:推心经{孩子中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小便赤黄)。
⑽ 止咳嗽:{感冒、发热、气喘、虚汗脱肛}推环指纹面顺时针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为泻。
⑾ 腹胀:{消化不良腹痛}掐四横纹{四食、中、环、小指靠近手掌第一指间关节的4个横纹上用指甲掐揉。} ⑿ 治疳积:推大鱼际{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食欲不振、呕吐、腹泻)。
⒀ 退热:掐二扇门{指甲掐小儿中、环指间下凹陷处。惊风、抽搐。
⒁ 小儿肠炎:{疳积} 补脾经30次、揉大肠经20次、揉板门、肝、心、肾经、推三关200次。
⒂ 盗汗:补肺经20次、泻心经20次、补肾20次、提脊5次、涌泉穴30次。
⒃ 自汗:肺气虚{气短、咳嗽、面色白、手脚凉、唇淡、易感}。推三关100次、揉大鱼际、中腕、膻中。
⒄ 发热;{感冒、积食、便秘} 推攒竹、眉梢、泻肺经、、泻天河水100次。
风寒热:(无汗、鼻塞、怕冷)掐二扇门{中无指间}。推三天,拿风池、发汗解表。
风热:{口干、黄涕、苔黄、食指脉紫}。提脊、引天河水。
⒅ 痢疾:补脾、肺、肾经、推三关、提脊、压足三里、推大肠、揉鱼际各300次。揉肚脐。
⒆ 遗尿:揉三阴交、太溪穴、气海、关元、中极。事半功倍。
⒇ 厌食:{脾胃虚} 补脾经、大鱼际、中腕、摩腹、提脊{揉三提一},按足三里、脾俞、胃俞。
注意:饮食要定时、定量、有规律。
21、咽炎:{音哑、咽干、口水、咽干} 按风府、揉颈{自上而下}、按肩井、神池、合谷。
风热---肺经,清天河水、大椎、涌泉。
22、哮喘:补脾、泄心、肝火,清肺、补肾、推三关{越小越好治}。
23、感冒:沾姜汁提脊、推膀胱经、按揉风门、肺俞。推鼻翼两侧、印堂、攒竹、太阳、曲池、合谷。
风寒:推三关、外劳宫。高热:泻肺经、心经、推涌泉、清天河水。
24、水痘:清肺经、胃经、推外劳宫四横纹,按脾、肺俞、曲池。发热清天河水、揉二扇门、推六府、大椎穴。
25、湿疹:{过敏体质} 清肺经、大肠经,按曲池、足三里,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八缭。
忌:牛奶、蛋黄、鱼虾。
26:呕吐:按膻中、推任脉、按足三里、内关。
27、咳嗽、按肺俞、点天突、揉膻中、合谷、风池。
28、流口水:心阴虚---摩内八卦、板门、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
脾胃虚寒---补脾经、揉四横纹、外劳宫、推三关。
脾胃气虚---面枯黄、食欲差} 补脾、肺经,推三关,揉内八卦。
29、呃逆:压攒竹、天突、膻中、顺时针揉中腕、脐中,点内关、膈俞、胃俞、大肠俞。
胃寒---推三关、气海、足三里。
30、痄腮:点风池、合谷、翳风、外关、大椎,发热加风府、曲池、太山。
头痛清天河水,推揉脊椎,按揉足三里。
31、口疮:(颧红、舌少苔、虚火)、应滋阴。揉涌泉、按三阴胶,补肾经、清天河水,推小肠经、推六腑、足三里。口臭清心经、大肠经。
32、腹胀:运内八卦,推大鱼际,揉膻中。揉中腕,分阴阳{任脉}、按中腕、足三里。
33、扁桃体炎:清肺经、天河水、掐少商穴、按合谷穴。
六、儿童保健良方
1,胸腹胀:运内八卦{手心内园大小鱼际间}。
2,体寒:掐外劳宫{手背中心与掌内劳宫对应}。
3,脾胃差:华佗提脊法{督脉、膀胱经自下而上“捏三提一”}。
按摩肚脐、足三里、脾俞、胃俞、鱼际空腹时进行。
4,免疫法:推五经(顺时针),提脊{清肝、心经、补脾、肺经各100次}。5,防感冒:父母双手摩擦发际后在孩子前额顺时针环摩50次,逆时针50次,鼻翼两侧快速上下推揉,拇食指搓双侧耳垂3分钟。6,护眼睛:推眼框 {慢、轻},推攒竹{额面自下向上}。7,增高:“人在睡中长”。揉按勇泉穴、命门穴、睡足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