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语文教学轻负高质本质的思考
高中语文论文
关于语文教学轻负高质本质的思考
临海市大田中学 王志顺
提要:什么能够改变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状,什么能够消除语文教学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什么能够促使语文教学真正走上轻负高质之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语文教学者的从事语文教学的内驱力,一是语文教学定要遵循着来自于语文教学实质的慢的艺术。
关键词:轻负高质
内驱力
慢的艺术
前言
在倡导人的教育、素养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今天,为了人的交流的需要,为了人的学习、工作的需要,为了人的精神需要,为了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语文学科当仁不让。
在各学科当中,语文界的“大师”是最多的,探索与实践也远比其他学科多得多,然而语文教学却偏偏受到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最多的问责?学生似乎也没有多少人指望自己的语文成绩是要依靠老师的,往往把语文当作主科中的副科。而“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则是语文老师抒发深刻的不满和无奈的牢骚话,连语文老师自己都对语文学科不喜欢了到如此程度。
是什么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1,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尴尬?
()从提出这个问题到现在,已经30多年过去了,有多少思想家和实践者从方方面面、以各种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探究。笔者不敢妄发议论,只是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受来谈谈,以期自己的对语文教学的实施轻负高质的途径、策略和方法的粗浅的思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
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与尴尬首先与语文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当有关。
语文教学界不但大师林立,更有千千万万个真心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辛勤耕耘,他们不但是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书写着大写的“人”字、闪耀人性光辉的人。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太多的语文教师并没有把语文教学甚至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事业或者人生的发展平台,而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许多人因为教师这个职业吃香了,于是选择了它;许多人受不了这份工作的清苦而离开了它,许多人从这个地方调动到了另一个地方;而更多的人向往外面世界的精彩,却又只是因为适应了教师这个可以安身立命的职业后,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和勇气,才不再离开。
于是,很多事情也许可想而知了。晨读,想起来很美。晨曦中,学生们走进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响起,传播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也许是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然而,因为这种传统的修习方式和现代社会的作息方式的差异,它似乎就变成了语文教师的苦差,变成了疲于奔命的任务。很多语文教师本是睡眼惺忪,又哪有心情感受这种别样的美,又哪有心情让学生感受这种别样的美?于是,读什么,怎样读,仅仅出于课堂预习或复习的需要。而本当寄托着太多浪漫和意义的语文课堂,本当让语文知识和文学情趣自由地在书本、师生间快乐而自由流淌的语文课堂,已然毫无生趣,它变成了语文教师为了达到应试目的而向学生灌输所谓知识点的最佳“场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而实际上,分分分,也是老师的命根。语文教师的教学围绕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试,他们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而疲于奔命,他们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的结果而欣喜或沮丧。
他们自诩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然而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恰恰渐行渐远。理由很简 1
高中语文论文
单,语文教学成为了他们心力憔悴的工作,而所谓的高质亦不过是勉强地应付了语文考试而已。
语文教学是苦的,但并非是让语文教师深感压力甚至苦不堪言的苦,而是一种清苦。语文学科是人类渊博知识和美妙艺术的结合体,语文教学也是人类渊博知识和美妙艺术的结合体,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真正崇高的人,一个向人类美好事物正真敞开胸怀而努力拥抱的人。一个语文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语文上达到很高的品味,才能真正懂得学生的灵魂,才能让语文教学达到师生和谐、教学相长、轻负高质境界。
这个说法看似有些迂阔,对语文教师的要求看似过高。但当我们懂得真正的轻负高质来自于语文教师的渴望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教学水平的内驱力时,这些要求就一点都不过分了。
所谓的轻负,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轻松和省时。这固然是轻负的重要内容,但轻负还有另一层含义。所谓负担,往往并不只是在于任务之重,还在于它是我们不喜欢去做却不得不去做的事。就好像爱因斯坦所说的,同样一个小时,坐在火炉旁和坐在美丽的姑娘旁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轻负的重要内容是喜欢语文和语文教学。而对于学生而言,所谓的轻负,也首先在于在一个热爱语文和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之道的语文教师的感染下热爱语文和语文学习,其次在于在一个热爱语文和努力探索语文教学之道的语文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学习、少走弯路,虽然弯路不可避免而且可能如同防疫针一样不必彻底避免。而所谓的高质,自然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在一堂课上讲了多少,而在于讲了什么。换句话说,也就是并非学生听到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听懂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思考什么。所谓的高质,自然在于学生热爱上了语文和语文学习,走上了自主学习语文之道。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的根本。
笔者再次强调,语文教师的渴望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教学水平的内驱力是语文教学轻负高质的根本要素之一。正好像洛克菲勒的石油公司的石油从每加仑85美分降低至每加仑5美分依然能够盈利的关键原因在于他对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不息的追求,而这些恰恰来源于一个企业家渴望在残酷的竞争中打垮对手、发展公司的无限的内驱力。
二
轻负高质,现在的确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词语。然而,它的吸引之处恰恰在于它是这个充满竞争的残酷时代的应运而生产物。在这个市场经济时代,效率,即最小的成本和最大的效果,是任何组织和个体生存、发展的终极法宝。而所谓的轻负高质正是效率完美的诠释。
当今时代的语文教学不可能是田园牧歌式,不可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甚至也许从来也不可能,想想古代那些为了功名而焦头烂额的莘莘学子。这样说来,轻负高质,在语文教学上似乎是一个很不得人心的玩意儿,因为它让语文教学的丝毫的温馨感都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平心而论,这一切不是轻负高质的过错。之所以某些所谓的轻负高质的语文教学让我们反感,因为它究其实质不是轻负高质,而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其实,轻负高质永远是我们所需要的,永远是我们所追求的,在任何一个时代,出于任何目的。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2一个对于知识无尽追求的人并不反
()对知识获取的高效性。
但是,问题在于,可能因为考试的压力,可能因为时代的浮躁,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往往演变成贪多求快,演变成贪功冒进。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的语文教学不是轻负高质。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反倒要静下心来,得从另外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或许能获得别样的收获。
高中语文论文
事实上,在我们一直谈论着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的时候,我们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也只有我们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语文教学的轻负高质之道。语文教学的实质即是通过教学让学生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而所谓语文,叶圣陶先生说:“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为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3成尚荣说:“语
()文就是语文,语文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二者的结合,不是二者的偏废,是二者的平衡,不是二者的排斥。”这恐怕是关于语文本质的最公认的观点了
(4)。
如此看来,无论我们怎样心情迫切地期望语文教学轻负高质,我们恰恰要在语文教学上急不得,我们必须要讲究一种慢的艺术。因为语文教学过程即是人最根本的素养的养成过程。语文素养可以通过考试得到体现,但语文水平、语文成绩的提高,最终依靠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倘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他的阅读量成正比的话,我们可能会非常的不安。三年时间,一个高中生真正读过的语文书不过薄薄的几本,而这几本,其中又有许多篇目作为自读内容而被忽略,这样的阅读量或许抵不上一本《红楼梦》,学生从中能得到多少东西也就可想而知了。而最严重的问题还不在于此。比如古文,也许每个老师都抱怨过。每一篇课文的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自己都是精心地梳理出来,然后三遍五边地强调,然后又编印练习进行巩固。在当时,效果或许是明显的;但过不了多少时间,学生几乎就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知识的迁移了。很明显,付出和回报根本不成比例。比如作文,很多老师甚至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一堂又一堂的作文课,每一堂作文课都是精心准备,学生在当时也似乎略有所悟。然而,三年下来,一切又似乎等于当初。一到考场,学生怎么写还是怎么写,和平时的指导、平时的训练毫不相关。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我们急于求成。
比如古文,因为作为语言,它有些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很多人包括很多的语文老师,在心理上就排斥了它,人们需要所谓切实有用的东西,而古文只是我们的负担;不得不教,不得不学,只是因为它是课文,只是因为它是要考试的。因此,教学古文,我们没有了耐心,没有了慢慢涵泳品味的兴致,如此一来,我们自然忽视了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方法:涵泳品味,它对我们来说只是一堆死的知识的罗列,但语言的价值偏偏只能在涵泳品味渐渐和读者融为一体。
许多语文教师苦恼于学生在高中都学了三年的古文,他们却对于什么是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依然一头雾水,在考试中一碰到相关的题目必定错得一塌糊涂。问题在哪里呢?问题恰恰在于老师所谓的精心教学。
一个学期看似很长,其实很短。很多学校在一学期起码举行四次考试,期中、期末再加上两次统练(月考),也就是平均五周考试一次,而这还只是高
一、高二的情况。除去花在考试上的一周,真正的教学时间只有四周。在这四周时间内,语文教师必须教完多篇所谓的重点课文,还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和练习讲评。这一切的目的只在于能够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考试,因为即使是统练(月考),施加给老师和学生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也就是说,不允许考差。这样一来,赶进度则成了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终极目标。说得极端些,语文教师都不敢说学生接受了多少,而只能说自己教了多少,这就是所谓的精心教学。于是,深刻领悟那些让人倍感艰难的古文则成了一个永远的奢望。尽管某些句式如介宾短语后置必定出现在每一篇古文中,但学生却往往只能依样画葫芦地记住具体句子以应付来自于课内的试题,却再也没有了真正玩味它的真谛的兴致和精力。因为压力的沉重,语文教师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敢只在一篇古文上 3
高中语文论文
纵横驰骋、讲透讲精,让学生真正有所领悟。这就成了难以自拔的低水平重复。然而,问题却也因此变得异常糟糕:一片又一篇的古文教下去,学生的古文水平却始终未见明显的提高。这种情形颇像中国制造。在起初,因为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唯一拥有的资本只有体力,制造没有科技含量的工业品则成了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越是习惯于在这方面付出以求回报,就越是和发达国家产生距离。
所以,尽管环境难以改变,语文教师也很难超然物外,但既然明白这种低水平的赶进度是不可取的,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把古文教学的进度慢下来。放下心,不要吝啬时间,让学生真正搞懂他所读的古文;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先读、先译,他们会慢慢找到感觉的。这些做法,在当时可能会让老师顶着很大的压力,但最终会有回报却是必然的。起初,情况可能并不理想;但三年之后,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的而具备古文素养的学生怎么可能比不上靠填鸭式获得古文知识的学生。在高考,一个学生的古文水平将真正决定他的古文分数。
在作文教学上,道理也是同样的。陆放翁曾告诫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5)学生作文的好差其实并不在于学生学了多少个作文的方法,甚至不在于写了多少篇作文。事实上,一到考试,面对具体的作文题目,学生在平时所学的什么方法、策略统统作废,他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而且,即使有所谓的方法、策略,用到了作文上,这样的作文也是毫无生气、不堪入目的。但我们语文教师教的偏偏就是这些;而且,除了这些东西,还真没东西可教了。而既然这些东西又是如此的无用,那么作文教学的价值又在哪里呢?真是教还不如不教。
于是,慢的哲学在作文教学上又有了立身之所了。其实,我们何必要把多得连自己都搞不清的方法、策略教给学生,然后还指望学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请循其本,作文,说得简单些,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由外界信息引起的审美感受的心理过程与结果。黄遵宪在他的《杂感》诗中疾呼: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在当今,作文固然仍要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考场作文也有其特点,但说起来,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稍加注意就是了。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不知道写什么、有什么可写。而这些不是靠几节作文课能够办得到的。因此,通常的作文课,就不该是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包括阅读的兴趣、感悟和思考的兴趣、锤炼文字的兴趣。基于这一点,一节作文课,就不必特别追求什么结果,而能够让学生真正主动地在写作的某一方面产生意愿并能够延伸到课外、生活,那才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作文课,我们不能指望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不能指望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后产生效果,但我们一定会见到奇迹的。
在短片《功夫熊猫:盖世五侠的秘密》中,五大高手都有着自己“入行前”的故事,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致命的缺点,都缺乏一样基本的东西。首先亮相的是螳螂大侠,他以速度著称,是个急性子,听别人说话只听一半,以至于有一次被鳄鱼用陷阱暗算,关在了铁笼子里。螳螂想尽办法,用嘴咬,用臂砍,都弄不开牢笼。他只好一直等着,等着,直到有一天,他忽然发现,外面的世界比他动得快。在长期的等待中,他进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精神状态,他发现了一样他缺少的东西:耐心。一个绝妙的主意也应运而生。
在鳄鱼给他送饭时,他假装死了。鳄鱼对他仍然十分惧怕,就用一根小木棍戳他的肚子。螳螂极力忍住笑。鳄鱼被他的装死完全骗过去了,就打开了笼子。螳螂顷刻之间便将坏蛋们收拾殆尽。螳螂找到了完善自己的秘诀——耐心的惊人力量。
高中语文论文
注释:
(1)、1978年3月,叶圣陶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的报告中指出:“以往少慢差费的办法不能不放弃,怎么样转变到多快好省必须赶快研究,总要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得到切实有效的改进。”(李杏保 顾黄初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 第340页);吕叔湘在1978年3月16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也提出了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2)、《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3)、叶圣陶 《语文教育书简》 1964年
(4)、《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陆游 《示子遹》
第二篇:轻负高质材料
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都知道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的教学体系架构还没有完善,并且作为一门非基础学科,它的课时较少,一般每周只有一节课,课时少,事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连贯性较差,遗忘性较强。关键还有现在计算机的教学方式是僵化的,缺少变化;教学过程是固定的,模式如一;教学内容是枯燥的,缺乏生动感;教学针对性不强,搞一刀切。无论老师如何口若悬河,多么善于启发,学生在接受过程中,早已厌倦了这种完全拼板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目前计算机学科面临的实际情况,要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课堂四十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
我的理解“轻负担,高质量”应该包括两方面内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要讲究“轻负担高质量”。老师以减轻学生负担为契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乐趣,那么“高质量”必定是必然结果。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措施进行如下总结:
一、兴趣引导,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软件的用法时,如果单从理论上讲,照本宣科,单调枯燥,我们自己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实际操作应用起来还是不知怎样用,怎样做,费时费力,学生觉得没用,枯燥无味,兴趣全无。因此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少讲、精讲,设计各种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完成相关实例的制作,在做的过程中去掌握方法和技巧,这样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性越来越高。例如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感到比较有兴趣的一个任务,让每位同学给自己设计一张名片,最后给印出来,看谁的最吸引眼球。名片是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加上学生都有一种好奇和好胜心理,为了让自己的名片美观大方,必须努力去掌握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设计、去美化,所以课堂上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认真程度都提高了,每个同学都运用各种所学的方法,努力将自己的名片设计成不拘一格的作品,真正把课堂上所学的东西与实践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体验更多的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再比如:在讲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我把学生做的较好的作品保留起来,让其它的学生互相传阅,让学生互相学习,成果好的介绍操作方法,这比老师在堂上讲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相应内容精心组织设计安排,不断激发,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肯定有兴趣去学习,并且乐意去学。
二、任务驱动,优化课堂教学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例如,在幻灯片演示文稿制作的学习中,如果老师单纯的照本宣科,演示讲授这部分内容,学生不会感觉到演示文稿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设计丰富多样的任务。比如我在教学幻灯片演示文稿的制作时,就结合了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的相关内容。在学习幻灯片演示文稿之初,就向学生介绍全国电脑制作活动的相关情况,并将历年来在全国获奖的优秀电子报刊作品播放给学生看,并详细介绍各个作品中的亮点,使学生对电子报刊制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愿望。然后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布置各类任务给学生,例如先让学生分小组确定好本组的电子报刊主题,然后设计制作电子报刊的封面、目录以及与主题相关的内容,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逐步完善电子报刊,过一个阶段,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电子报刊作品展现出来,让全体师生共同鉴赏,评比出作品的优劣,指出作品中的亮点及不足,再适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最终每个小组都能比较圆满的设计出有特色的电子报刊作品。这样学生结合实际的活动,配合各种各样的任务,于不知不觉中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一把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
三、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实践操作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优势,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使学生手脑并用,由理论到实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能加深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而且易于形成生动、活泼、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为取得良好的课堂效率,创造了条件,据问卷调查,学生最想的地方是机房,课堂气氛最活跃的也是机房。
但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如果组织处理不好,可能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进入机房后往往比较兴奋,有的吵吵闹闹,有的不认真听讲,自己在计算机上胡乱操作一番,课堂有时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教学。通常一位老师上课,要辅导五十多位学生,结果机房一片混乱,学生上机是一无目的,二无任务,三无步骤,随心所欲乱做一气,一节课下来,仍然是茫然一片,不知所获,没有任何效果。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在机房上课的过程中将学生进行了合理分组,把相邻的机器分组,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再将学生合理分配到每组机器上去,每个小组都有不同任知水平的学生,每个小组再选一名信息技术素养比较好的学生提任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由小组长辅助教师完成本小组成员的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先请教小组长,由小组长及小组成员共同协作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再由教师进行适时点拨辅导,帮助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又节约了课堂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兴趣小组,拓展学习空间
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有个传统,就是利用每周二、三、四下午的活动课组织各类活动小组,旨在加强学校的素质教育建设,培养学生的各种特长,各种活动小组本着学生自愿报名,择优选取学生的原则,加强学生的各类特长培养。
在此基础上我们成立了信息技术活动小组,从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班级中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选取三十名左右的学生参加活动,所选取的学生一般都是对信息
技术比较感兴趣,并且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对这部分学生每个学期我们都制订一个系统的辅导计划,主要培养学生在电子报刊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方面的特长,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这部分学生经过活动辅导,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在电脑制作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这部分学生在平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更是起到了带头的作用,在课堂上表现更为积极,时常协助老师帮助其他基础相对较弱的同学,将他们在活动课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共享,为其他同学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下一阶段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这一个阶段的研究,在“轻负担、高质量”课堂教学上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轻负提、高质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是,而是一个长远的、连续的过程,在下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注意如下问题:
1、潜心钻研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加重自己的负担,继续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自主学习。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的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敬重应组成一个良好的教学、学习氛围,这时,不管干什么,大家都不累,也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轻负担、高质量”,是我们每个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更好的实施“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我们每个信息技术教师都认真地加以思考,切实把信息技术课堂做成一个“轻负高质”优质课堂。在实现“轻负高质”课堂的道路上,我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我决心不断努力,不断争取新的成绩、新的进步。
“轻负担、高质量”
王书兴信息技术课堂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
工作汇报
昌乐县实验小学
王书兴
第三篇:轻负高质材料
昌乐县实验小学
张丽娟
张丽娟“练中学练后讲”数学教学法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十几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并一直致力于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针对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后,总结出来了一套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
一、“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所谓“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就是在学习新知识时让学生首先独立解决尝试题,在练习中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点拨、概括,总结出规律。“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上,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尝试解决新问题。其突出特点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练为主线,以自学为核心。简单地说大致分为“自主尝试”、“合作探究”、“独立解答”、“适当点拨”四个步骤。其基本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尝试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尝试题,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学与合作交流的形式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本身就有一种“不教自明”的直觉能力,尝试练习正是直觉思维的运行过程。这种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顺着学生的思维过程来展开教学。
(二)注重教师的正确引导。
合作探究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正是体现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保证探索的方向和成功的概率,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注重学生相互之间的互动协作交流。
一个人的发现是有限的,当大家共同进行尝试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多了,从而也就可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也是我们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
(四)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是一个在各方面多多少少存在差异的个体,在教学中,当学生形成或产生不相同的观点甚至于错误的观点时,要允许他们存在这种差异性,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达到求大同存小异。
二、“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一)学生自主尝试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一般应该先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明确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让学生明确要干什么。数学课本的编排受到时间、地域等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学内容所呈现的方式、方法不一定十分符合当前形式和需要,教师可以根据所讲授的内容,自行编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题,尝试题的结构类型尽量与例题相似。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求知需要,对于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会积极地调动各个感官,努力想出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课本第六册中有一道例题:一个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我是这样处理的,新课开始,教师先运用一些鼓励性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咱们比一比看我们班哪些同学肯动脑筋,善于思考。”接着出示尝试题:
学校举行运动会要为同学们准备奖品,计划买5盒钢笔,每盒10枝,每枝4元钱,一共需要多少钱?
出示尝试题后,首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部分优等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做极大地满足了部分学生的表现欲望,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养成遇到问题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尝试的精神,在多次体验尝试成功给学生带来的喜悦后,他们会信心大增。当然,这种尝试练习开始可能只有少数优秀生能够自行解决,大部分学生会摇头,感到困惑,抓住学生想急于寻求答案的心理,教师引导学生转入下一步。
(二)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练习后,自己能够解决的同学感到满足,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非常迫切。而那些没能解决的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想急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时小组内交流探究尝试题就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交流前,教师可适当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像上面的尝试题可给出这样的提示:“我们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这样想,要求一共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种简单的提示让优秀生对算理理解的更加明白、透彻,讲解时思路更清晰,交流又一次为优秀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算理在讨论交流中逐渐明晰起来。
这种带着问题的自学探究,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环节在教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下,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大部分学生能从中得到启示,初步感悟出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再解决课本的例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已经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时转入下一步,独立解决例题。
(三)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在帮助老师解决了实际问题后,学生那种欣喜的心情依然高涨,同时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办法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就顺水推舟让他们独立解决课本提出的问题(例题),这一环节重点是检查中下游学生对这类问题的掌握情况,可让中下游的学生板演,同时指名多让他们试说算理,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真正明白这种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一过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对于极个别仍有困难的学生,还需老师的点拨、讲解和总结,于是顺理成章的进入第四步。
(四)教师适当点拨
这里教师的点拨同过去的满堂灌式的讲解不同,不是什么都从头讲起,因为现在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小组交流讨论和独立解答例题这三步,对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因此教师只针对少数理解不够深刻,或有分歧的地方,或者是重点的地方,再给以适当的点拨、总结便可。比如说,对于上面的应用题,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最后这一步,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以上几步,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到最后画龙点睛的点拨、总结,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掌握。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适合所有课型,像计算题、应用题比较适合,对于前后有密切联系的内容教学效果较好。
三、取得的成效
“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模式实施几年多来,其效果初见端倪,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具体概况为三点。
(一)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好胜是少年儿童的普遍心理,面对贴近生活实际又带有解决问题性质的尝试题,学生总有一种“试一试”的强烈愿望。利用尝试题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讨论的相互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有80%以上的学生尝试成功。尝试成功带来极大的内心喜悦,使学生从小就相信自己具备研究、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自信心,这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成份。
(二)真正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记得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教学生会学习。经过这种先尝试——再探究——重尝试——最后总结规律的有效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自学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之前面对新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的不足10%,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一年后,遇到新问题现在已有45%的学生能自行解决,真正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95%的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在课堂里完成。由于作业在课堂里完成,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学困生。学困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练习,认真思考,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自己很快成长起来。近几年,我先后获得昌乐县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昌乐县优秀教师、昌乐县数学能手、潍坊市数学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分别被潍坊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潍坊市电教馆、山东教科所等单位鉴定结题;发表文章20余篇;所研究的“练中学练后讲教学法”曾获得潍坊市第一届政府成果奖。
第四篇:轻负高质教学案例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
《月相》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第五节内容,在这一整章内容中,有四节内容为选学内容,使得《月相》这节内容既是本章的难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在前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于地球、太阳、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这一节便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且在生活中,学生对于月球可以说是非常熟悉的,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在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几天,并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及古诗或歌曲中出现的月相课提高学生对学习这一节的热情,因此,本节课的引入方法未古诗与歌曲的引入,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分组实验、合作与交流,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对知识点有很好得掌握。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古诗等内容的引入,使学生了解月相,感知一个月中圆缺形态的变化,学习运用月相变化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月相的分组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并能对此推断出月相产生的原因
3、通过认识月球的运动,学生能对大自然产生好奇感和想要去了解大自然的欲望,并消除迷信,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分为三步,分别为引入、模拟实验及总结与习题巩固
1、引入
(1)、歌曲引入:苏轼著名的词《水调歌头》被改编为歌曲,听这首歌曲,着重提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歌词,提问学生这句古诗的意思,学生经过提前观察晚上的月亮,都能够说出:月球在一个月内会有变化,看上去有时亮得多,有时候亮得少,引出月球的月相变化。
(2)、林肯故事引入:林肯年轻时是律师,一次罪犯在提供证词时是这样说的:10月18日晚上11时1刻,我站在一个草堆后面,亲眼看到被告在草堆西边30米处的大树旁作案,因为月光正照在被告脸上,所以我看清了作案人的面目。林肯律师从座位上不慌不忙地站了起来,对着证人质询:“你能肯定当时的时间和地点吗?”福尔逊回答:“完全可以肯定。”听了这句话后,林肯转身对着听众,提高嗓音说:“此案纯属诬告!证词是编造的。”接着,林肯说出一番道理,结果,阿姆斯特朗无罪释放,福尔逊因作伪证,却成了阶下囚。
教师陈述:“想要知道林肯说了什么使得案件明了,学完今天的知识后,我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够回答。”(激发学生潜在心理,调动起学习本节课知识的热情,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2、模拟实验
(1)、首先展示图片,让学生看清楚在一个月内,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态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有一个大概得了解,为接下来的模拟实验并话题打下基础,让学生能有这样的知识建构,能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
(2)、介绍实验过程:
1、以黑板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涂黑面为光照面。以你自己作为地球。
3、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边观察,边记录你看到的月相画在书P108图3-32空心球中。
(3)、老师演示实验:统一把太阳光当做是从学生右手边射过来的平行光,逆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朝左手边转,并且因为太阳光的方向是不变的,乒乓球亮得一面是始终朝向太阳的,在自己身体转动的同时,乒乓球的方向也要发生改变,亮得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第一个月相图是从脸朝着太阳光的方向开始。
(4)、模拟实验:四人小组,每组一个乒乓球,四人分别做实验,并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后把一个月内的月相的变化画出来,总共画出8个不同的月相。
3、总结与习题拓展
(1)、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空白的月相图,请得出结论的小组派代表到黑板上将月相图画出来(经过充分得实验讲解,四人一小组的模拟实验,集结了四个人的智慧,学生参与很踊跃)。
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把月相图画对,老师进行点评,并且利用Flash将月相变化更为直观得表现,有不懂得学生的也能看明白,然后将每一种月相的名称呈现出来,然后看着月相图,请学生来讲一讲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出了这样几条:
1、上弦月和下弦月、两个凸月、峨眉月和残月的形状是相似的,但是亮的方向不同。
2、从新月开始到满月,亮的部位越来越多,而从
满月到新月,则是亮的部位越来越少。
3、月亮变化的不是形状,而是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的形态变化
(2)、通过实验,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月相产生的原因。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已经体会到月球在绕着地球自转,也看到了在转的过程中,自己看到的现象有所不同,因此都能回答出是由于月球的转动,但这不是最终的结果,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能提出是由于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的变化,此时,老师提出关键词“相对位置”。
然后以玻璃为例,问,“如果月球像玻璃或者是电灯一样,还有这样的月相变化吗?”学生根据想象,都能得出产生月相的第二个原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3)、阐述每个月相发生的日期,以农历为记,从新月再到新月,分别为初
一、初七初八、十五十六、二十二二十三再到初一,一个周期为29.53天,称为朔望月,提问:“为什么新月只有一天,而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有两天?”
在前面提到过月相周期为29.53天,因此学生能够想象出是由于这个周期的原因,但是却不能很好地用语言组织表达出来,老师提示,在农历中,一个月有几天,学生回答:“29天或者是30天”,经过提示,学生有些明白,并有学生能总结出原因。
对于上弦月和下弦月亮得部分和出现的时期,请学生总结规律。
学生都能说出亮得部分相反和在每个月的上半月和下半月出现,得出规律: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提问:“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林肯到底说了哪些话吗?”(呼应前面的引入部分,前后相接,具有整体性)
当一回福尔摩斯:一嫌疑犯,被证人指证在农历初八晚上12点在草垛东侧往西看,清清楚楚看见疑犯的脸。你如何推测? 学生回答:“上弦月晚12点,月已落山,或正悬于西方近地平线,由东往西看正是对光,而犯人背光,不可能看清。”(4)、习题延伸
说出下列各月相的名称(多所学知识再次巩固)
分别判断下列诗句指的是什么月相: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
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去年元夜日,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枝头,人约黄昏后。
【教学反思】
本节课堂从总体来说,层次分明,能较好的将内容体现出来,且完成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来学习,而不是老师直接教授学习,并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引入分析
(1)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引入的歌曲是在上课前1分钟放的,并没有耽误后面主课内容的呈现,且将学生的注意力从下课的轻松当中直接转移到课堂中。且引课方式较为新颖,学生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也领略到在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
(2)引用的林肯的故事,由于林肯当过美国总统,且在历史中也接触到过,所以学生对这个人物还是比较熟悉的,在初一这个年纪,对任何的事情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当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并要学生寻找原因时,学生表达出了跃跃欲试和极大地热情。
(3)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从生活中得到的教育事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4)不足之处:引课内容还是偏多,占用的时间过多,为了引课充分而有所拖沓。
2、模拟实验分析
(1)在做实验前,教师做了充分的准备,先展示月相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对怎么样画月相有一个了解的过程;仔细地讲解实验过程,这样的准备让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都有了明确的方向;教师做演示实验,使学生能按照老师的步骤一步一步做下来,并且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月相图。(2)小组讨论也是有弊端的,比如出现小组讨论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小组优生搞“一言堂”,其它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只“作”不“合”,也不能挖掘弱势群体在合作交流中的潜能,达不到差异互补的目的。因此,教师要加强辅导。讨论时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讨论,而是应该下去和学生一起讨论,鼓励每个组的学生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每个人都要自己画图、自己做、自己总结出原因。在本节课中,这一点上充分重视,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小组讨论中出现的弊端。(3)模拟实验后,没有直接教授给学生月相的成因,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原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4)解释林肯和众人说的话,与引入相呼应,使得课堂更加的完整,并能进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自己做一回福尔摩斯。(5)不足:虽然小组实验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但是教师给予的思考时间过少,由于时间原因,在探究月相图的呈现以及月相的成因时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且在评价时语言过于单一,没有让学生有回答对问题的兴奋感与自豪感。
3、总结与习题拓展分析
引入时是以词作为引入,习题拓展则是以古诗作为结束,学生的兴趣浓厚,并能积极参与进来,从天到尾保持较高地热情。【总结】
总体而言,本次课堂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挖掘生活器材,激活学习情绪。人文主义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为本,最大限度的开掘、发展学生的潜能,学生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自信就愈强,其学习的信心也就越高,自觉性也就越强,也就越能充分激发出他的潜能。
第五篇:轻负高质英语
“轻负高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上个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这样精辟地描述过旧中国的教育: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显然,这是他对“重负低质”教育的讥讽。作为教育界的革命性人物,他提出了教育的“六大解放”: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又如何呢?最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部门开始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其实也就是一种多维度的“轻负高质”教育。令人遗憾的是,在很多地方,受赤裸裸的升学率的影响,素质教育似乎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不久前的某一天,有一位老师向学生介绍陶行知先生以及他的“六大解放”。听罢,学生们既惊讶又悲哀地说:“这是真的吗?不可能吧。”这就是教育的一大困惑。多少年来,多少人在追求“轻负高质”,但又有多少人在这条看似光明的大道上徘徊,甚至找不着方向。
我也是一个“轻负高质”的狂热追求者。在我看来,所谓“轻负”,应该是学生所接受的科学的学习任务;所谓“高质”,应该是学生所享受的有效的学习收获。从某种意义上说,“轻负”是对教的要求,“高质”是对学的期待。因此,就像教与学的关系一样,“轻负”与“高质”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换句话说,在“轻负”之下出“高质”是这对矛盾最和谐的体现。那么,如何可以做到呢?本人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情感融入??——减学生心灵之负
人乃万物之灵,用兵之法,攻心为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忽视不了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地位,习惯于带着严肃的表情满堂灌输,发号施令。这样的行为能否让学生感到敬畏不好说,但让他们感到压抑是肯定的,“轻负”也就无从谈起,因为“轻负”首先表现在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只有师生一体,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因此,如何融入学生群体是我们教师每天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我的学生当中,很多人会在背后把我称为“妈妈”。我知道,在他们面前,我并不是一位母性不足而严厉有余的“妈妈”,而是一位笑容可掬、志同道合的朋友式“妈妈”。一直以来,我都尽力用微笑面对学生的一切,微笑地讲课,微笑地布置作业,哪怕是他们犯了错误的时候,我也会微笑着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这种“妈妈”般真诚的微笑大大地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减轻了他们心理上的负担。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交往中,我总是用心去理解顽皮淘气的学生,重视成绩平平的学生,鼓励成绩优异的学生,让他们生活在充满平等和友爱的世界里。有爱相随,他们不再“忍辱负重”,而是健步如飞。
二、精心筛选——减学生课业之负
1.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从表面上看,大一统的教材配上大一统的教师参考书大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其实,如果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和参考书进行授课,不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因为有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对于我们的学生是不适合的,或者说是没有必要的。对此,我们教师要有预见性,不要等到上课时或上课后才发现问题,那样会造成更大的浪费。要避免这种问题的发生,备教材之课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每一篇教材,都要本着三个“有利于”来选择:语言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掌握;语言环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参与;语言精神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整个备课过程其实就是大胆整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深入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
很多老师习惯于把课本当作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这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把教学内容当作学生的食粮,那么,课本应该算作他们的主食。我们知道,要保证一个人的健康,除了主食之外,还需要一定量的副食或零食。有时候,零食的确能够吊起人们的胃口。所以,我在备课时,除了处理课本的内容以外,还给学生精心选择与课本教材相关的课外材料。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我基本上选择那些他们会很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数量上作了严格的控制。
2.精心筛选作业内容。作业被很多学生认为是最大的课业负担,其主要原因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过多,有的内容是无效的重复,有的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内容甚至是错的。这样的作业既浪费了时间,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有学生气愤地说:“太多的作业迫使我们只会疲于应付,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或者干脆互相抄袭,简直是逼良为娼!”听后感慨颇深。
我认为,布置作业一定要做到精而有效。作业的质量取决于作业的内容和作业的量。为了做到作业的“轻负高质”,我在布置作业之前把教材配套的作业或自编的作业亲自做一遍,然后根据做题后对质量和数量的感受进行筛选,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分层次布置作业。
3.精心筛选作业对象。既要减轻负担又要确保作业的质量,找准对象很关键。哪些人必须做?哪些人先做?哪些人可以选做?做到什么时候为止?这些问题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作出思考和安排。去年我接任初三两个班的英语教学,批改第一次作业时就发现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生的书写非常糟糕。因此,我决定在第一周就开始抓书写练习。我先布置学生抄写一篇文章,明确告知此次作业的目的就是挑选第一批“书写练习学员”。作业上交后我惊讶地发现,其实有许多同学的书写并不差,只是态度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我决定进行耐心而又不失严肃的思想教育,并在每次作业中进行监督提醒。经过认真对比,我在每个班中精选出书写最需要改进的7位学生作为第一批“学员”,每天按英文字帖练3行字。认真书写3行字,花时只有几分钟,不可能成为他们太大的负担。我自己则每天坚持批改,打出等级,面对面进行交流与点评。过了一段时间,我根据他们各自的进步程度先后宣布他们“毕业”,然后又分批抓其余需要改进的同学。两个月后,令人满意的效果出现了:他们的书写在训练前后简直判若两人。参与练字的学生觉得特有成就感,而不需参加的学生又感到非常自豪。
三、大胆创新—— 减师生成规之负
1.单词检测——异中求同。单词听写是绝大部分老师都喜欢采用的单词检测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记忆单词,检测可能出现的拼写错误,从而加以纠正和巩固。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一般每次只要求听写12个单词,并且在不同的班级听写不同的内容,这样一次就能检测24个单词。事实证明,这个班出现的错误也很可能就是另一个班会发生的错误,甚至往届学生出现过的错误也会是这一届学生的通病。通过对错误的对比和积累,学生可以在短期内避免许多单词的拼写错误。
2.英语写作——小组合作。合作教学已经被许多国家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实践。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合作教学大多只限于同学之间的课堂讨论。但我觉得,合作教学同样可以运用到英语写作教学之中。写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同一个班中,由于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写作成了某些学生最头疼的苦差事。单独写作往往会使他们绞尽脑汁但依然苦于“无米之炊”,这时,小组合作将会使这一现象大为改观。在一个小组中,也许学生A的英语写作水平不是太高,可金点子特别多,学生B的语言组织能力特别强,学生C则非常善于纠错,而学生D的书写特别漂亮,以小组为单位上交的英语作文往往比独自完成的作文质量要高得多。当然,为了避免有小组成员偷懒,各小组都有分工、合作与互相监督的条例。在不断的合作中,思维得以激发,知识得以落实,榜样得以追捧,故佳者愈佳,差着变佳。
四、慷慨奖励——让负担得到回报
奖励对人的激励作用早在俗话“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之中得到了肯定。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童心未泯的学生呢?作为孩子,他们渴望着生活在充满鼓励尤其是奖励的世界里。鼓励固然很有作用,但奖励更有作用,因为奖励更容易使“承受”负担变为“享受”负担。我这里所提出的“慷慨奖励”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用于奖励的物品要丰富。除了学习用品如书本、笔记本、笔、橡皮、透明胶、固体胶、讲义夹等,还可以包括糖果、饼干、巧克力、饮料、漂亮的小饰品等。当然,大件物品或贵
重物品除外。
2.奖励的对象要广泛。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就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奖励。为了扩大奖励面,可以创造性地设计各种奖励名目,如语音奖、口语奖、听力奖、记忆奖、字体奖、阅读奖、理解奖、造句奖、翻译奖、表演奖、机智奖、合作奖、进步奖等等。另外,对不同层次的同学提不同的要求也有利于奖励面的扩大。
3.颁奖时要有激情。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很多的颁奖晚会在颁奖时都配有激昂的音乐,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氛围营造。我们老师在奖励学生时,虽然缺乏随时播放音乐的条件,但激情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纸质奖品,更应该在上面写上一段深情的话语。颁奖时,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充满期待,颁奖者的言语会给受奖者和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起到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我相信,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轻负高质”将一直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要实现“轻负”与“高质”的统一,我们教师要凝聚集体的智慧,付出大量的精力。但付出总有回报,这是一种平衡法则。让我们牢记“先学生之忧而忧,后学生之乐而乐”,解放学生,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