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法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法学》论述题
1.试述教育行政与依法治教的关系。
(一)依法治教的核心在于教育行政的法制化、规范化。(1)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各项活动的进行以法定的职权作为必要的前提。(2)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的各项活动严格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3)依法治教要求教育行政主题的责、权、利紧密联系,特别是要求教育行政主题切实承担起各种教育行政责任。
(二).教育行政的革新促使依法治教持续发展。(1)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为依法治教的促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利于教育立法、执法、司法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教育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也为依法治教的发展提供了动力。(3)教育行政领域内的各项法律的不断完善,直接成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2试述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这是教育法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法制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教育立法的完备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可以说,加强教育立法,实现有法可依是教育法制现代化的第一步。(2)有法必依,这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中心环节。有法不依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一个诟病,在教育执法中,能否严格依法治教,有法必依已成为教育法制建设成败的核心问题。(3)执法必严,这是教育法制建设的关键。执行各种教育法律必须切切实实,不能上有国法,下有家法,特别是针对一些关系到特殊的群体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更应加大执法的力度。(4)违法必究,这是教育法制建设的保障要严格追究违法法律法规的行为人的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3.试述教育法的作用
(一)教育法的规范作用(1)教育法具有指引和预测的作用,是指教育法律法规对主体行为的导向、引导作用以及主体根据法律规范预先估计相互之间将怎样行为和行为后果等,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理的安排。(2)教育法具有评价作用和教育作用,是指教育法律法规作为人们对他人行为标准所引起的作用以及通过教育法律法规的存在和运作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教育人们正当行为的作用。(3)教育法具有强制作用。是指教育法通过对违法行为的制裁和惩罚来维护教育法律秩序,强制作用是教育法存在的保障。
(二)教育法的社会作用。(1)教育法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家保障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等法律法规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2)教育法是保证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法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依据,使教育改革做到有法可依为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先导性的法律保证。(3)教育法是按照教育法律举办教育事业的重要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教育法把这些规律法制化,可以帮助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做到按照教育规律办事。(4)教育法是我国全面实现依法治教,使教育事业步入法制化轨道的客观要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决定其必须法制化才能保证教育按照正确的方向走下去。4.试述教育法的特征是什么
教进行妨碍教育制度的活动。这一规定体现了教育的公共性原则。5.教育的终身化原则。终身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是一个教育者一生各个阶段分别进行不同种类的教育,这是适应国际上发展趋势的需要。6.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教育民主性是国家鼓励各种教育关系的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民主参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建立民主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7.对少数民族教育的原则。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相对的落后,国家采取倾斜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投资力度,以适应社会平衡发展的需要。8选择教学语言的原则等。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学校可以使用本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7.试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给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等。学制分为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等级 2.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给予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措施3.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适当的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使整个教育体系合理发展,形成全社会办学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格局。4.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进行合理的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为学校改进工作、开展教育改革和为教育管理部门改善宏观管理提供了决策性依据5.扫盲教育制度和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为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基层群众组织和企事业部门应当合理的采取措施,扫除我国现行的文盲。6.其他教育制度。包括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等其他教育制度。8.论述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高等学校学生的基本权利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与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代学金、助学金;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者诉讼、在不影响学业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在校内组织学生团体。前四项是学校学生的共有权利,后两项是高等学校学生特有权利。基本义务:遵守国家法律;遵守大学生行为守则和高等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制;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按照国家规定交纳学费。
9.联系实际谈教师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正当的合法权益。
对社会存在的损害自己合法权益的想象和行为,教师要以《教师法》为武器全力抗争,使侵害教师合法权益的行为及时有效地得到制止。要同(1)运用法律手段同侮辱、殴打教师行为作斗争(2)运用法律手段同打击、报复教师的行为作斗争(3)运用法律手段同挪用教育经费,拖欠教师工资行为作斗争。
第二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2011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
四、如何促进大学生学习迁移?p149
六、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p201(次)训练学生尽可能地使用外部形式表征问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181、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针对性。(1)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认识特点的理解;(2)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3)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有助于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提高其评价和反思能力
3、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有助于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4、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作为高校教师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对学生、教育影响过程和自身行为这三个方面信息的处理、调控与改造能力,而且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大学生的思维发展p34
大学生的思维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思维的特性来看,其独立性、合理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大学生思维结构的变化最能体现他们的思维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辩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
2、在常规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1)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大学阶段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最佳阶段(3)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识,表现在三个方面:1)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活动方式。2)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3)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及意义,而且能够认识到规则的规则,能够在头脑中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三、大学生能力的差异与教育p661、大学生的能力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类型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上。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主要分以下几种:(1)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划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划分
2、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主要分以下几种:(1)大学生智力水平的学科差异(2)大学生智力水平的性别差异
3、大学生能力差异的教育含义(1)针对大学生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2)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掌握教学、个别指示教学、个人化教学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
1、掌握有关的原理和规则
1、动机激发策略:首先,充分利用学共同因素和相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重要习目标的激励作用。其次,要及时修正条件。注意学习情境与日后应用情境的学生的动机归因。再次,使新知识和预相似性。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期同时呈现。最后,教师还应提供给学考虑到实际应用情境的种种情况。生成功产生动机的机会,以适当的方式
2、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给学生呈现新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
2、注意选择策略:(1)在教科书中采点:
1、布置适当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用符号标志技术(2)精心设计板书和直使大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哦原理去解决观材料的呈现方式(3)按知觉规律提供实际问题;
3、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刺激
自己总结、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进
3、复述策略.复述是为了保持信息而而达到最有效的迁移。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
3、让学生学会学习
4、意义构建策略:(1)精加工(2)有效的学习经验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组织者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组从而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织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对迁的方法。(3)鼓励合理猜测(4)及时提移有重要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供反馈信息
可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5、认知结构优化策略:(1)经常指导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学生归纳和整理所学知识(2)指导学生定势是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3)加强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是一种活动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联系(4)提高课经验。这种经验对学习和解决问题既有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的问题。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
七、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p230 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又要培养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
学生积极动脑,养成对问题认真分析的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策略性教态度,根据问题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解决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方法,防止定势的干扰。则就可能出现贪多部消化的现象,容易
5、保持良好的心态
出现策略掌握的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 心理状态对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既包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括积极的促进作用,又有消极的干扰作
(二)教会自我监控
用。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心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理状态,对待学习既有满腔热情和信心,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心理状态,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思。教师既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可以应用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和学习的积极态度。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
用策略的使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
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p175 来完成。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四)激发维持的学生动机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学方法及教学组织。通常采用下列方法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和措施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继续使用策略。而且也应引导学生懂得,(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标。在许多情况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们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授策略。策略知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识的应用离不开具体学科内容的支持。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
(六)长期教学。众多研究表明,复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
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
八、培养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方法p251 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一)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帮助学生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养成分析问题和策略性思维的习惯。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实施学习策略的教学是解决能力培养的极性的有效方法。
基础,而问题解决是学习策略教学的一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条最有效的途径。
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
(二)发展元认识。发展元认知是问题结果有一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解决能力培养的保障。元认知由三部分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构成: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经验、元认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知调节和监控。完善学习者的元认知,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是培养策略型学习者问题解决能力的重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要基础。
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三)增强自我监控学习。增强自我监
(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控学习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关键。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
(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创造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性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核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心。培养策略型学习者的思维能力,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发其学习潜的。
能,增强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方面。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五)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全面掌握。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专业知识是个体正确而迅速地解决具体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学科问题的必要基础。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
(六)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题的内在动机。必须锻炼学生独立地发因。
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敢
(六)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于质疑的内在动机。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日常工作,针对学
(七)问题的难度要适当。教师给出的生不同的归因倾向进行引导、鼓励、强问题应当是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方法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进行重新组合后能够解决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的坚持性。
(八)帮助学生正确地表征问题。重视
题,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认识负荷,提高其问题解决的效率。
九、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P257
(一)完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 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俄必要条件,但知识的掌握并非创造性地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常见的技巧有缺点列举训练、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3.培养科学实验能力
4、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资源、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和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动机2.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5、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鼓励和组织各种创造活动4.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十、大学生如何提高的品德修养。P277 品德修养是一个自我品德培养的过程,常用的品德修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学习.对于一名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二是理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懂得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
(二)立志。立志就是树立愿望,是树立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的品德修养方法。立志过程就是学生通过道德认识而使道德是道德外在规范(他律)转化为自己内在需要、愿望和理想(自律)的过程。
(三)躬行躬行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品德修养方法。躬行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自己与他人共处、有人监督的情况下,按照道德规范做事;二是在自己独处、无人监督情况下仍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四)自省。自省即反省,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道德修养方法。它包括个人对自己的行为动机与行为效果及其所表现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道德价值的自我检查。
十一、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p310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要自觉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第三篇:《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1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1.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2.试析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答:
(一)在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同时辨证逻辑思维逐渐趋向成熟和完善。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的抽象统一的反映。辨证逻辑思维,则是对客体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它不仅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且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仅反映事物的相对静止,而且反映它们的绝对运动。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虽然已经掌握了某些辨证思维的方式,但形式逻辑思维仍占居优势地位。大学生辨证逻辑思维的迅速发展与高等学校的教学密切相关。
(二)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首先,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从创造的最佳年龄来看。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年龄在25-45岁之间(即从大学毕业后开始)。大学生尚未进入创造的最佳年龄区,但却处于这一时期的准备阶段。此外,高等学校也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他们能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认知过程及其活动方式。2.大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3.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及意义,而且能够认识到规则的规则,能够在头脑中比较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研究发现,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类推策略最多,自由产生策略最少。大学生对元认知知识的掌握最好,而元认知监控能力较差。
3.结合实际说明教师应具有怎样的一般教学能力。
答:一般教学能力,是指在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三种:
(一)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学认知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分
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最有效的方法。
三、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教学指导对学生的迁移有重要的影响,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以明显的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这是因为适当的指导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
四、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的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既有满腔的热情和信心,又有适当的焦虑和思维活动的紧张度,这样在学习中有利于迁移的实现。
6.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应如何加强策略性知识的教学?
答: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现代研究发现,有效的策略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而不能有效的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二)教会自我控制。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时,他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现有研究都强调在策略知识的掌握上,应该教会学生知道所学策略知识的应用场合和环境,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这样才能使策略知识的掌握更有效的实现概括和保持。
(四)激发维持学生的动机。如果学生认识到策略知识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以得到激励,就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
(五)在具体情景中教授策略。如果把策略性知识的传授作为课程来对待,很容易使学生脱离具体的应用情景,并对其他类型知识的掌握造成混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传授写作和阅读策略,结合地理、历史等学科传授记忆策略。
(六)长期教学。从现有的策略教学来看,策略知识的传授一般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出现明显的效果,只有坚持长期的系统的教学训练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7.结合实际说明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答:
(一)完善创造性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 3.帮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与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8.谈一谈大学生如何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答:
(一)学习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品德修养方法。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模仿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对于一名大学生,他的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感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等;二是理性知识,其主要来源于课堂教育和伦理书籍等。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道德知识,懂得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行为是不道德的,知道为什么应该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由此可见,学习是提高道德认识的品德修养方法之一。
(二)立志 立志就
第四篇:法学概论论述题
试述法律的特征
答: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统一性是法律最本质的属性和最重要的特征,但它并不是法律全部和唯一的属性和特征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道德与法律都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法律与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起着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作用。
(2)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而道德则与人类社会共始终。2.调整的范围不同。法律调整的只限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予以保护的那部分社会关系,而且通常只起到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3.实施所凭借的力量不同。法律的实施凭借的是国家强制力;而道德的实现则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的力量。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道德一般没有固定形式。5.体系不同。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论述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
(1)法律关系的主体(亦称权利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2)作为法律关系的主体,要具备权利能力。权利能力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3)法律关系的主体要以自己的行为参加到某一具体法律关系中去,还必须具备行为能力。所谓行为能力,是指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资格。
(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主体大体上有:1.公民;2.作为整体的国家;3.各种国家机关、企业单位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4.一些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试述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的从个别调整上升到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总之,法律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文化的进展,逐步从粗陋、蛮荒、落后状态,趋向文明化。
论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因为: 【1】社会主义法治是随社会主义民主而产生的。
【2】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由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的。【3】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取决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因为:
【1】社会主义法制把人民通过斗争而争取到的民主地位固定下来并予以确认。【2】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从而保证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3】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维护民主制度。
论述正确掌握各种规范性文件相互关系的原则(1)上位法的效力高于下位法。(2)同位法中特别少的效力优于一般法。(3)同没法中新法优于旧法。不溯及既往。
(4)民族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以及经济特区根据授权制定的变通规定,优先适用。(5)法律冲突的解决;
【1】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的冲突:如属于法律之间的事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如属于其他的同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之间的事项,原则上由制定的机关裁决。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如果国务院认为应适用地方性法规时,国务院可以裁决;如果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时,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的法律冲突,由国务院裁决。【4】授权立法与法律之间的冲突,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论述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依法治国是对新中国历史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是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需要,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
(4)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论述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广泛性有两层含义:一是公民享有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包括人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以及文化教育权利和自由等。二是权利主体的广泛性,既包括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全体人民,还包括极少数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证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一,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是统一的,即任何公民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法律规定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其二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忠实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同时,公民只有认真履行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名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论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人民之间大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6)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论述我国刑法对人的效力
(1)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内犯罪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
(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刑法规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我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以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均应适用我国刑法。
(4)外国人在我国领域以外对我国国家或我国公民犯罪,如果所犯之罪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其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且按照犯罪的法律也应受处罚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
(5)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我国在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 论述不能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行为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1)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3)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行政行为。
除以上各项外根据《刑诉解释》的规定,下列行为也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1)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2)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3)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4)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4)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论述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选举权的普遍性。我国选举法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门外,凡年满十八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项规定表明了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人的广泛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我国选举法规定,每一选民在一次选举中只有一个投票权。这表明我国已实现了一人一票的平等原则。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县级以下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其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4)无记名投票。保证了选举的公正性。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举法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罢免自己选出的代表。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论述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 论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之间的关系
论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1)在保障宪法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2)保障宪法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3)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体现了全体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的新宪法,又由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努力来保证其实施,就一定能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论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论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论述政权组织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国家性质)与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2)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否则,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就无法行使其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但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国家本质的反映并不非消极的,形式不当或不完备,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就会影响统治阶级实现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任务。所以,任何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要采取与其政权的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政权的组织形式。但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政权组织形式除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外,还受该国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革命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然而,不管政权组织形式怎样,都必须与其所表现的国家本质相适应,即必须有利于该国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归根到底,政权组织形式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遵循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一切立法的最终法律根据(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和法律权威的体现,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保证。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这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在于如何在立法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除上述立法法直接规定的立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可以总结和推导出以下几项派生的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的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和纲领性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篇:经济法学论述题
论述题
1、(128)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
法律的调整对象是指法律直接面对的,并对之进行确认、变更、规范、整合或控制的一定类型的社会关系。
因此,市场秩序规制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在矫正市场主体为追求个体利益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时所产生的各类社会关系。
调整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对特殊市场行为的规制对特殊交易主体的规制对特殊交易方式的规制对市场体系的规制
二对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制对垄断的规制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制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三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2、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对市场秩序规制的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全过程自始至终起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
市场秩序规制法的基本原则,是立法机关在制定市场秩序规制法时的指导方针,是司法机关进行司法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一切市场活动主体的行为规范和评判标准。同时,它还是市场秩序规制法的主要解释依据,可以起到补充法律疏漏、发展学说判例的作用。
一保障适度自由原则
即对自由交易和自由竞争的适度限制。
二实质公平原则
公平是法律所追求的目标,是法律的灵魂。经济法所追求的公平是指社会经济的公平,包含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权利对等三项内容。
综合采取限权措施,即对某些具备特殊条件、地位、能力的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一定限制;加权措施,即对易于遭受侵害的弱小主体予以特别的法律保护等手段。
三社会效率优先原则
市场秩序鬼执法优先考虑社会整体效率的基本准则。
四保护弱者原则
经营者与消费者经济地位悬殊,造成实质上的不平等。
若小企业相对于组织规模很大、经济实力很强的垄断组织,在竞争中处于相对较弱的地位。
从社会利益本位出发,维护社会利益公平。
保护一种良好的市场竞争和交易秩序,实现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3、(189)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宏观调控法的原则是宏观调控法制定、实施以及主体参加宏观调控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
本原则。
一调控主体职权和调控程序法定原则
宏观调控权应当来源于法律上的明确授权,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易变性。
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原则
这一原则强调宏观宏观调控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必须以国家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判断宏观调控措施是否正当,应当以是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国家经济利益为标准。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的基础上追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相互协调永续发展,追求当代发展公平与代际发展公平相统一的一种发展观。
四平衡协调原则
平衡协调原则主要体现为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和协调。
4、(273)价格法概念和作用?
概念:价格法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价格管理,规范价格行为,发挥价格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稳定市场物价水平,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
作用:一规范市场主体的价格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这对建立并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减少、打击违法价格行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法》规范了价格形成的原则、方式和程序,明确禁止不正当的市场竞争行
为,为良好市场竞争环境的创建、优化价格机制的形成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协调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对经营者,社会职责营造了公平、有序的市场大环境。
对消费者,限制、禁止非法价格行为,对违反《价格法》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
击,才能够有效遏制市场竞争中不合理的价格现象存在,才能够保障消费者合法
权益。
四规范、加强、改善宏观经济调控,稳定市场价格总水平。
为了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保持市场价格水平的总体稳定,避免通货
膨胀与通货紧缩,《价格法》规范了政府的价格行为,明确了宏观调控的模式和
手段,从而用经济手段来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健康、有序
地发展。
5、(42)经济法主体体系的结构 ?
经济法主体体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各种经济法主体,基于各自在一国经济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模式。
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是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是以现实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及市场机制运行为目标,以国家的宏观调控,特别是间接调控为手段。一经济决策主体
是指根据我们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决策权的主体,主要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二经济管理主体
是指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经济法律关系中享有国家经济职权的国家机关和享有经营管理权的经营者。
三生产经营主体
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企业、个体经营者和承包户。
四消费主体
是指为了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享受消费者权益的自然人。五经济监督主体
是指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在社会经济活动和国民经济管理活动中,享有监督权的组织和个人。权力监督主体行政监督主体社会经济监督主体
6、(70)我国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有哪些法律制度?
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是指国家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全局性利益所实施的,旨在克服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自有运作的盲目性和局限性的行为。
企业运行于国家干预经济及其法律制度相联系,由此衍生出与自由企业制度并行的企业运行中的国家干预法律制度。
一企业治理结构中的国家干预
1.对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特别干预
(1)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产生问题上,同时,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还拥有一定的决定权
(2)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构成方面,厂长、职工代表大会、党委。
(3)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权限问题上,政府或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决策的参与体制
2.对多数决定原则进行限制。
这主要是保护公司股东的股权、尤其是保护小股东的股权而采取的一项干预措施。我国法律中对多数决定原则进行限制的措施,(1)累积投票制
我国立法总体上采取的是许可主义的思路,只是对控股股东持股超过30%的上市公司采取了强制主义的硬性规定。
(2)股东派生诉讼
按照规定,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侵犯股东合法权益的,股东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要求停止该违法行为和侵害行为的诉讼。
(3)对企业任职人员的资格进行限定
对厂长的政治、业务、思想品质、文化、身体等各种条件作了全面要求。
对高管人员忠实义务和勤勉义务的规定,禁止义务的规定,国家为了实现公共政策。
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国家干预
它指企业以营利为目的,直接面向市场所进行的物质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活动。
1.越权原则
应注意废除这些关于越权无效的规定。
2.法人人格否认制度
是指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基于特定的事由,否认企业法人的独立人格,并在此基础上
重新配置义务和责任的法律制度。其实用的结果通常是使股东对企业法人的债务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撇开企业法人的存在是股东承担公法义务;在某些场合则不考虑企业法人和股东各自的独立人格,使企业法人承担股东的责任。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对企业的所有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负有的义务。四企业变更和中指中的国家干预
企业的变更和终止不仅涉及其出资者的自身利益,而且对于社会公共利益乃至国家利益也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1.对企业的变更和终止实行一定程度上的行政许可。
2.对企业的变更和终止实施登记管理
3.引导企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4.防止在企业变更和终止中形成垄断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