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证据法学简答题论述题
证据法学简答题及论述题荟萃
1.诉讼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才能建立诉讼证据法学的科学体系?2.研究诉讼证据法学的意义有哪些?为什么要重视诉讼证据法学的学习与研究?3.神示证据制度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4.如何评价自由心证制度?它和我国的诉讼证据制度有什么区别?5.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评价法定证据制度?如何认定法定证据制度?6.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诉讼证据法的关系。7.为什么司法证明必须寻求不同价值之间的权衡?8.论述诉讼证据法上不同正义观及其平衡。9.各国诉讼证据法对不同价值的权衡有无统一的尺度?10.什么是证据的本质?为什么说证据有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双重属性?11.证据生成程序对证据的第二性本质的生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诉讼证据的特殊性?12.怎样准确表述证据的概念?为什么说证据概念的表述有科学性,怎样才是科学的?怎样联系司法实际中的证据去说明其概念的准确性、科学性?并举例说明。13.怎样理解证据形成程序,举例说明其过程。14.证据形成程序的性质是什么?它与证据的本质是否有必然的一致的联系?有哪些特别的例外情况。15.证据的自然本质和社会本质的提法是否科学?它们之间是否不可分割?你能举例说明吗?16.书证和物证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书证在证明案情中有什么作用?17.被告人口供的意义是什么?在收集和审查被告人供述和辩解时要注意什么问题?18.什么是物证?物证应如何审查判断?19.什么是证据的分类?为什么要进行理论上的分类?20.肯定证据和否定证据是怎样划分的?这种分类的意义是什么?21.传来证据和原始证据是怎样划分的?如何联系实际进行划分?22.简述证据规则与证据原则、证据制度的相关关系。23.从两大法系诉讼规则的差异谈诉讼模式对诉讼规则的影响。24.简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5.试述我国现行证据规则的不足。26.如何科学构建我国的证据规则体系。27.如何理解证据的收集与保全的概念?不同主体在收集证据方面有何区别?28.试述刑事诉讼中收集证据的要求和方法。29.举例说明收集与保全证据的必要性。30.进行证据保全应具备哪些条件?31.试述民事和行政诉讼收集证据的要求。32.试述民事诉讼证据保全的程序要求。33.证明的效力和证明力有些什么区别和联系?34.怎样看待证明效力,理论上要弄清什么问题?35.证明力是什么?它有哪些特点?36.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范围?37.证明标准理论上的分歧说明什么?你有何见解?38.不同的证明标准,在司法实践中运用时将产生何种价值?39.如何理解客观真实标准与排除合理怀疑标准?40.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是否有区别,你是怎样理解的?41.诉讼证明责任“三分法”有什么价值?它在证明活动中,有什么具体指导意义?42.举证责任在刑、民、行三大诉讼中的具体运用有何特点?试联系实际,予以举例说明。43.诉讼证明责任理论中有哪些问题,尚须进一步研究?44.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43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8条之规定。45.评析直接言词原则与出庭制度。46.评析侦查人员作为证人出庭与作为办案人员出庭。47.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48.评我国的质证制度。49.评析我国交叉询问制度的特点及缺陷。50.英美交叉询问制度的运行条件。51.我国法官、律师、检察官素质与交叉询问制度。52.诱导性发问的含义及其禁止范围。53.试述取证、举证、质证与认证的关系。54.试述认证的主要内容与方式。55.评析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提出的“当庭认证”要求。
第二篇:自考法学概论历年简答题论述题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37.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主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
38.支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9.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40.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有重要作用。法的制定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法的适用也要运用法律意识来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
(2)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清除旧法律意识也有重要作用。
42.简述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43.简述经营者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1)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构成犯罪的行为。
(2)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4.试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
1)在保障宪法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2)保障宪法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3)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体现了全体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的新宪法,又由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努力来保证其实施,就一定能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为制定法。
37.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3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9.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40.行政诉讼法中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主管范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法律制定的程序。2-P62-63
第1页,共12页 依据立法法对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规定,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法律的创制即立法过程便告终结。42.简述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5-P194-195 我国的行政机关具有下列特点:
(1)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3)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如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4)实行首长负责制。
43.简述人身保险合同的特点。7-P315 人身保险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主体的自然性是指合同的标的是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身体利益,不能是法人,不能是身体之外的任何财产。
(2)保险金的定值性。是指保险标的的价值和保险金额在订约时采用投保人和保险人商定的方式,不允许在事故发生后再行议定。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是指人身保险合同关系中,保险人不得以诉讼的方式向投保人讨要未获给付的保险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4-P119
(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国家性质)与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2)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否则,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就无法行使其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但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国家本质的反映并不非消极的,形式不当或不完备,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就会影响统治阶级实现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任务。所以,任何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要采取与其政权的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政权的组织形式。但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政权组织形式除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外,还受该国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革命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然而,不管政权组织形式怎样,都必须与其所表现的国家本质相适应,即必须有利于该国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归根到底,政权组织形式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全国2009年0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37.继承权(即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38.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
39.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40.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4-P163-165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2页,共12页(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42.简述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5-P204 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是:
(1)合法与合理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应当遵循公 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效能与便民原则;(3)临督与责任原则。
43.简述本票的特征。7-P322答:
本票的特征表现为:(l)本票是自付票据,即本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为同一人;(2)本票没有承兑制度,这一点与汇票不同;(3)本票的基本当事人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3-P87 答: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37.相邻权是指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38.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9.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在某些犯罪中还包括犯罪目的。
40.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2-P62-63
依据立法法对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规定,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法律的创制即立法过程便告终结。42.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5-P193-194
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43.简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内含。7-P290-291
第3页,共12页(1)按照商法的表现和存在形式,可有形式和实质两种意义上的商法的划分。
(2)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所制定的商法典及相关的单行法。
(3)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调整商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由民商分立国家的商法典及相关单行法和民商合一国家包括在民法典和商事单行法中的商法规范构成。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2-P70 答: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37.专利是指对某项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38.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9.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40.行政诉讼的证据,是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3-P91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42.简述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法定原则的内容。5-P206-207 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法律有明文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才受处罚。
(2)行政处罚由法律规定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设定,无权设定的不得设定,有权设定的也不得越权设定。
(3)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授权的或者委托的组织也可以在法定授权或者委托的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除此规定以外的机关和组织不得实施行政处罚。(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43.简述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7-P322 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包括:(1)表明“支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第4页,共12页(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4.试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4-P150-153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有两层含义:首先,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其次,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也是广泛的。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不仅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的统一。在我国,任何人不论功劳多大,职位多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忠实地履行义务,国家决不允许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公民的存在。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自觉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公民也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公民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就是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国家性质4-P111 答: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37.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38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3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40.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4-P118
(1)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
第5页,共12页(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在总结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42.简述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6-P286-287
(1)民事诉讼时效则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即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益不再予以保护)的制度。
(2)一般诉讼时效又称普通诉讼时效,在我国,是指由民法通则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统一适用的诉讼时效制度。我们国家规定时效制度,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特殊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叫做特殊诉讼时效。43.简述犯罪构成与犯罪的关系。9-P362
(1)犯罪构成和犯罪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犯罪解决的是犯罪的一般属性属性问题,即回答什么是犯罪和一切犯罪都具有的基本特征。犯罪构成则是解决犯罪的标准问题,即回答某种行为必须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才能构成犯罪。(2)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离开了犯罪概念,离开了犯罪的基本特征,就谈不到犯罪构成的问题;离开了犯罪构成,离开了具体的犯罪标准,就无法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也无法认定某一行为所构成的犯罪的性质,以及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3)由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统一性,犯罪行为必然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必定是犯罪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2-P56-58
(1)遵循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一切立法的最终法律根据。因而,遵守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一条最高的立法原则。国的立法竖定地以基本路线为根据,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大方向,从而才能引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文明和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和法律权威的体现,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如果法制不统一,各级立法机关自行其是,势必造成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破坏,法律的尊严也就荡然无存。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要求在制定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时,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全体人民的全局利益出发,防止和杜绝任何狭隘的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偏向。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这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在于如何在立法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立法民主。包括由群众提出立法建议,立法机关征询群众对立法活动的意见,群众财法律案的各种形式的讨论,必要时进行全民公决等等。
第6页,共12页(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和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乃是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它们属于社会利益分配即正义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就符合正义,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就不符合正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符合客观情况或规律与符合正义的统一,就是理想的立法。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立法中的法定权限,指宪法和立法法赋予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法律的权力范围。超越法定权限制定的法律是违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法定的立法程序也很重要。立法程序是立法精神的生命形式,越是民主的国家就越强调立法的程序。因为没有严格的程序,就会导致立法质量的低劣、法律体系的混乱乃至对公民权益的损害。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除上述立法法直接规定的立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可以总结和推导出以下几项派生的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的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和纲领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7.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38.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39.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40.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12(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42.简述我国合同的担保形式。6-262(1)保证
保证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2)定金
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的为定金。(3)抵押权
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即为抵押。(4)质权
质权又称质押。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5)留置
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对方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债权人得留置其财产,并依照法律规定以留置的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43.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的条件。9-389 依照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第7页,共12页(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含义及其民主性的体现。4-122
一、含义
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选举的摹本原则、选举资格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选民与代表的关系等内容。
二、民主性的体现
1、选举权的普遍性。
我国选举权的普遍性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决定的。根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一规定表明了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人的广泛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选举权的平等性有两重含义:
(1)每个选民在选举时与其他选民有同等的投票权(2)所有的选民都在同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1)直接选举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间接选举是指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选出(第2条)。这一规定表明,目前在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并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这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
4、无记名投票。
投票方法有秘密投票和公开投票两种。秘密投票也称无记名投票,就是在选票上不记投票人的名字,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这样,选民可以排除外来干扰,自主地选举自己信赖的人担任代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权和罢免权是选举权不可分割的部分。选民仅有选举权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监督权和罢免权来保障选举权。列宁明确指出,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这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选举法规定,所有选举经费都由国库开支。这是使选举人和候选人都能在实际上享受自由选举权利的物质保障。同时,为了保障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利,不受外力干涉,选举法明确规定,对因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法律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37.人格是指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公民依法享有这种资格的权利就是人格权。38.危害行为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39.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相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40.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广义的条约指不论以何种名称成形式出现的国际法主体间达成的国际协议。狭义的条约仅指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律概念的功能。1-36
第8页,共12页(1)认知功能。
法律概念帮助人们认知各种同法律相关的情况,了解哪些是同类的和哪些是不同类的。(2)构成功能。
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判断以及构建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材料,正如我们平常用一般概念构建话语那样。(3)规范功能。
在法律有缺漏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法律概念,从法律原则中引申出法律规则,对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
42.简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6-267(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
43.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9-363(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体现犯罪昀本质,不决定犯罪的性质。(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每一犯罪都具有。(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5)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4-170(1)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一原则是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是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国家机关的各种任务,归结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3)法治原则
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中的法治原则,要求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4)精简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应该是有效率的、接近人民群众和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37.公民或法人所享有的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公民的人身权不仅受民法的保护,而且还受其他法律诸如刑法、行政法、婚姻法等的保护。
第9页,共12页
38.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9.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40.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律的基本特征。1-26/27/28(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2.简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必须具备的实质条件。6-268
就结婚的实质要件而言,它包括必须具备的条件(又称积极条件)和不得违反法律禁止结婚的规定(又称消极条件)。
一、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三项:(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我国则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
二、我国婚姻法中禁止结婚的情况有:
(1)结婚双方不得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亲属范围;(2)不得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43.简述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9-369/370 答: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二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损害。
(4)防卫不能过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我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用原则。2-70/71 答:
(1)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因为构成案件的事实是客观的存在,对于负有处理案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案件事实是他们必须认识的首要对象。这些事实不以案件关系人的任何一方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
(2)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忠实于法律。
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必须遵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二是对案件所作的处理结论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标准。
(3)以事实为根据和以法律为准绳二者作为一项法律适用原则,是相互依存的。
案件事实是构成案件本身的东西,所谓法律适用,就是根据案件的事实,运用法律去解决案件当中的问题。所以,离开客观事实,就不可能以法律为准绳,就谈不上正确适用法律。另一方面,离开法律这个准绳,即使弄清了案件的事实,也不
能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第10页,共12页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37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人和物的关系。
38.公司是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39.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40.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身保障规定。4-187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第三,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42.简述我国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6-280 答: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43.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9-370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5)另外,还需注意,根据刑法的规定,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法律的特征。1-26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即行为规则,是人们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表明,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第11页,共12页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但它又有别于诸如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宗教规范、社会组织规范等其他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
同法律规范相比,其他的社会规范,包括某些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在内,由于都不是经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而就不是法律。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任何社会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是,惟有法律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
法律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规范,也规定有关的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样做或者不怎样做,但是,它们都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而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质,所以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相反,一国之内,所有别的社会规范都不具有像法律这样普遍的约束力。
第12页,共12页
第三篇:自考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证据法学名词解释
1、证据法学:是指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专门研究证据法现象及其规律的法学学科)
2、证据法:是指规定如何收集和运用证据查明并认定案件事实和其他相关事实的法律规范。
3、证据:是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根据。
4、诉讼证据:是诉讼中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或者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真实材料。
5、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
6、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亦即人们通常说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7、证据材料:凡是未经查证的各种证据形式都称为证据材料。
8、证据规则:是确认证据的范围、调整和约束证明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证据法的集中表现。
9、证据制度:具体包括证据的形式、证据的收集、证据的提供、质证、证据的审查判断等内容。
10、证明:是指执法和司法中的证明。就“过程”而言,证明是指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的心证形成过程。就“结果”而言就是指证明对象得到证实或者确信要证明事实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指运用证据确认案件真伪。
11、证明对象:又称为证据标的、证据客体、待证事实,是指证明主体证明活动所指向的客体,此客体即需要运用证据加以证实的案件事实。
12、证明责任:包含两重含义,行为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前者是指事实主张者对其主张的事实负责提供证明的责任;后者是指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人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13、证明标准:又称证明要求,指证明主体为了实现其证明目的,在证据的质和量上应达到的程度,是对证明对象的范围和证明所达到的程度的界定。
14、免证事实:是指不需要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即可以认定的事实。(三种情形:显著的事实、人民法院职务上所已知的事实、当事人之间无争执的事实。)
15、证人:知道案件情况并提供证言的人。在我国,除因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而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以外,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应如实地提供证言,如果作伪证或隐匿罪证,要负法律责任。不同于见证人。
16、污点证人: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他是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有犯罪污点,他可以为国家公诉机关作证,以换取免受刑事追诉或减轻、从轻指控的待遇。污点证人是指犯罪活动的参与者为减轻或免除自己的刑事责任,与国家追诉机关合作,作为控方证人,指证其他犯罪人犯罪事实的人。污点证人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证人,与一般证人的区别在于,他是犯罪活动的参与者,有犯罪污点,不是清白的人,其行为已具有刑法上犯罪的构成要件。
17、鉴定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或个人的指派或者聘请,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科学意见的人。
18、本证: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本证是指当事人一方主张某种事实,提出能证明该事实存在的证据。
19、反证:按照主张某种事实存在或否认对方主张事实的存在来划分,可分为本证与反证。对方当事人为否定或推翻主张事实的一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而提出相反的事实证据,以证明事实的不存在,谓之反证。20、直接证据:就是能够直接证明证明对象的证据。
21、间接证据:是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起来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
22、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客观事实的证据,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一手材料”。如合同的原件。原始证据和派生证据,是按民事诉讼证据来源加以区分的。根据司法实践的经验证明,原始证据要比派生证据更可靠些。
23、派生证据:也称传闻证据、传来证据,就是从原始证据中派生出来的证据,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手材料”。
24、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即经过复制、复印、传抄、转述等中间环节形成的证据,是从原始证据派生出来的证据,故又称为非第一来源的证据或派生证据。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是理论上对证据材料的一种分类。区别的标准不是是否变更意思表示,而是其来源。
25、言词证据:是指以人的语言陈述形式表现证据事实的各种证据,是实物证据的对称,包括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
26、实物证据:凡表现为一定实物的证据叫实物证据。实物证据多以物品或痕迹等实在物为其存在状态和表现形式。法定证据种类中,物证,书证,勘验、检查笔录,现场笔录,视 听资料等都属于实物证据。
27、控诉证据:是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发生,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或者是能够从重或加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刑事处罚的证据。
28、辩护证据:证据分类的一种。控诉证据的对称。按照证据在控诉和辩护职能上所起证明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控诉证据和辩护证据。凡是证明没有发生犯罪事实,以及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或者应当从轻、减轻、免除处罚的证据,都属于辩护证据。
29、豁免规则:又称特权规则,是指负有作证义务的证人在遇有特殊情形时,法律赋予其免除作证义务的权利。
30、诉讼证明:指诉讼主体依照法律的程序和要求,运用证据和已知事实,阐明系争事实及论证诉讼主张,以期查明、认定案件事实,得以说服特定主体,证实或证伪特定的命题的活动。
31、证明主体:是指在诉讼中有权利和义务依法运用证据确定或阐明案件事实的机关与个人。
32、推定:是根据某一事实的存在而作出的与之相关的另一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假定,这种推定与证据问题息息相关,它可以免除主张推定事实的一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并把证明不存在推定事实的证明责任转移于对方当事人。
33、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公证制度是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国家预防纠纷、维护法制、巩固法律秩序的一种司法手段。
34、司法认知:又称为审判上的认知,由西方诉讼程序中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的古老格言演变发展而来,指法官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于应当适用的法律或某种待认定的事实存在与否或其真实性,无须凭借任何证据,不待当事人举证即可予以认
知,作为判决的依据。
35、证明责任倒置:是指在某些法律有规定的特殊案件中,部分要件事实证明责任的分配不适应一般原则,而是适应与一般原则相反的分配规则来配置证明责任。即免除主张事实一方当事人的证明责任,而由否认其主张存在的相对一方当事人从相反的方向承担证明责任。
36、表见证明:是指法院利用一般生活经验法则就一再重复出现的典型事项,由一定客观存在的事实推断某一待证事实的证据提出过程。
37、证明妨害:是指不负证明责任的一方当事人,基于故意或过失,以作为或不作为,妨害负证明责任的当事人之证明使其对要证事实之证明陷于不能,该妨害证明之人将被课以一定的不利益之法理。(证明妨碍又称证明妨害、证明受阻或举证妨碍,从广义上而言, 它是指诉讼当事人以某种原因拒绝提出或由于自己的原因不能提出证据的行为后果;而从狭义上讲, 则将举证人和妨碍人特定化, 即指“不负举证责任之当事人, 因故意或过失, 以作为或不作为, 使负有举证责任之当事人之证据提出陷于不可能时, 在事实认定上, 就举证人之事实主张, 作对该人有利之调整。)
第四篇:00229证据法学 全国13年10月自考 试题
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证据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2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允许通过决斗的方式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制度是
A.我国现行证据制度
C.神示证据制度
2.关于证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意义上的证明指的是证明的结果
B.证明的相对性表明对事实的证明不需要达到绝对真实的程度
C.以证明方式为标准,证明可区分为实质证明和形式证明
D.证明环节包括证明主体、证明对象、证明标准、证明手段和证明程度
3.下列属于证明原则的是
A.证据裁判原则
C.逻辑法则优先原则 B.自由心证和严格证明相结合原则 D.直接言辞原则 B.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D.法定证据制度
4.将案件中的实物证据提交于法庭,由法官观察的做法是证明方法中的A.逻辑推论法
C.法律嫁接法
5.下列表述体现证明对象特征的是
A.证明对象是法律事先确定的,与当事人的诉辩请求无关
B.证明对象的确定需以证明责任为基础
C.并非所有需要证据证明的事实都是证明对象
D.具体案件中的证明对象是实体法规范所包含的要件事实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某法官需要回避的事实是案件的证明对象
B.证据事实需要根据案件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证明
C.张某杀人时的主观心态需要证明
D.刘某盗窃的数额不需要证明
7.关于证明责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英美法上的证明责任概念包括证明负担和说服负担两重含义
B.德国学者在20世纪初率先提出了证明责任概念的分层理论
C.古罗马法所规定的证明责任制度比较偏重于近代的客观举证责任 B.直接证明法 D.直接观察法
D.补充宣誓和雪冤宣誓是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裁判宣誓制度
8.关于证明责任的承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行政诉讼实行证明责任倒置,因此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B.王某被控犯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其需承担证明责任
C.民事诉讼一律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
D.我国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在接受讯问时应当如实回答,表明其承担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
9.下列说法体现客观真实说的是
A.经审判后,法官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是客观的B.经过质证后,当事人对案件事实的认识是客观的C.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应当查明案件的客观事实
D.客观真实是相对的,取决于案件证据的质量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上的推定不允许推翻
C.拟制和司法认知都是法官的主动行为
11.下列关于推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推定是对人们认识能力的延伸
B.推定的法律效力是绝对的C.推定是一种法律上的等价技术,因此其与拟制不同
D.推定必须依靠一定的基础事实
12.李某以刀捅伤周某后被法院判处故意伤害罪。周某起诉李某要求赔偿,法院根据前述判决认定了李某伤害事实。上述法院认定事实的方式属于
A.证明
C.拟制
1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要求
A.非法证据一旦被确认,就不能再作为证据使用
B.鉴定人可以提出排除非法证据的请求
C.法官有义务审查证据的合法性
D.在我国,毒树之果也应当被排除
14.下列属于证明力规则的是
A.传闻证据规则
C.补强证据规则
15.辩护律师收集证据应当
A.全面、及时 B.保守职业秘密 B.意见证据规则 D.直接言词原则 B.推定 D.司法认知 B.众所周知的事实可以作为推定的起点 D.司法认知无助于提高诉讼效率
C.向办案机关提出申请
16.对于法庭上的质证
A.法官起主导作用
C.首先围绕证据材料的证明力进行 D.到案发现场勘验 B.鉴定人不能参加 D.当事人享有质证权利
17.审判人员在运用形式逻辑审查判断证据时
A.首先应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C.应当遵循排他律
18.关于物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民事诉讼中,物证的作用一般大于书证
B.物证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C.血液属于液体物证
D.声音不属于物证
19.在审查判断书证时
A.必须要求书证制作人出庭接受询问
B.特殊书证的证明力小于一般书证
C.根据书证的载体确定其证明力
D.要审查书证与待证事实有无互相关联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视听资料具有静态直观性
B.审查判断视听资料的真实性仅针对视听资料内容本身的真实性
C.偷拍的视听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D.审查判断视听资料可以采取比较印证法
21.关于电子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的国家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加以规定
B.我国有学者主张电子证据是一种附属型的证据
C.电子证据一旦形成,就难于修改
D.收集电子证据,可以进行现场检查
22.证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
A.出庭作证
C.要求办案机关保障人身安全
23.对证人证言的审查判断
A.不需要查明证人是否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B.不需要查明证人的作证能力
C.应当查明证人是否需要回避 B.获取报酬 D.与当事人当庭对质 B.知道部分案件事实即可 D.可以使用本证法
D.应当查明证人作证时的意志自由情况
24.鉴定结论的特点包括
A.具有不可替代性
C.以书面形式表现出来
25.鉴定人的义务包括
A.依法主动回避
C.查阅有关案卷材料
26.关于自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自认不仅可由被告作出,也可由原告作出
B.自认与认诺所指向的客体是相同的C.自认不能在法庭审理之后作出
D.自认的对象可以是对自认当事人有利的事实
27.询问被害人时,应当遵循的规则有
A.应当个别进行
C.应当在办案机关的办公地点进行 B.询问人员不得少于三人 D.询问人员应当穿制服 B.不得拒绝鉴定 D.独立发表见解 B.属于实物证据 D.是对鉴定对象的客观评价
28.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时,应当遵循的规则有
A.统一在看守所内进行
C.拘捕后必须在48小时内讯问
29.关于沉默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沉默权有助于防止刑讯逼供,从而提高办案效率
B.沉默权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抗司法权的一种积极方式
C.沉默权意味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主动作不利于自己的陈述
D.沉默权意味着法官不得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作为认定其有罪的依据
30.关于笔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作为我国法定证据种类的笔录专指勘验笔录、检查笔录和鉴定笔录
B.勘验笔录只存在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中
C.笔录必须由相关办案人员、当事人和见证人签字或盖章
D.笔录意味着其只能以文字形式呈现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31.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包括
A.行政机关具有法定职权的事实
B.行政机关不履行职责的事实 B.直接向其提出问题 D.告知诉讼权利
C.行政机关做出抽象行政行为的事实
D.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程序的事实
E.规范性文件
32.根据相关司法解释,需要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包括
A.甲诉某医院治疗不当的案件
C.丁诉某单位将其开除的案件
E.共同危险行为人致人损害的侵权案件
33.下列属于证据种类的是
A.人证
C.物证
E.本证
34.关于证据保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证据保全的主体只能是法院
B.证据保全以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为条件
C.证据保全可以在诉讼前进行,也可以在诉讼中进行
D.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法院应当在接到申请后48小时内做出决定
E.证据保全的申请被驳回的,当事人可以申请复议一次
35.审查判断证据的方法包括
A.甄别法
C.比较印证法
E.质证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36.(本题7分)简述行为责任与结果责任的联系。
37.(本题7分)简述调查收集证据的步骤。
38.(本题8分)简述专家辅助人与证人的区别。
39.(本题8分)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特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0.论述我国的证明标准。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15分)
41.某地发生一起杀人案,警察到达现场后提取到数枚指纹和一把带血的匕首。经鉴定,匕首上的血迹系被害人所留。在走访的过程中,有村民作证说看到甲曾和被害人在现场附近争吵,后甲匆匆离开。警察认为甲有重大作案嫌疑,遂对甲之住处展开搜查,发现甲在日记上详细记录了其杀人过程。甲在接受讯问时,也对其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后来,该案由检察机关起诉至法院,甲被判故意杀人罪。B.同一认定法 D.辨认法 B.视听资料 D.鉴定结论 B.乙诉某公司排污致其农作物减产的案件 D.建筑物上的搁置物坠落致人损害的案件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1)本案涉及哪些证据种类?每一证据种类包括哪些证据?
(2)本案涉及哪些证据分类?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 自考 简答题与论述题总结
第一章
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②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③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④ 社会结构上,形成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2.简述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① 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② 经济制度的落后和国家综合实力低。
启示:近代中国,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争得民族独立,必须充分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必须改变中国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联合统治中国的局面。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民族压迫和封建的腐朽势力的反动统治。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① 资本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经济、政治,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② 中国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勾结,成为外国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 ③ 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障碍; ④ 中国资本主义没有成为经济主体,和外国、封建有联系; ⑤ 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 ⑥
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
4.怎样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论述)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前者为主要)关系:①列强侵时,中国内部各阶级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対敌。② 略者与中国封建政权勾结,中国人民用战争反对封建政权。
③ ③国内战争发展到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及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列强出兵镇压,两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任务:①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关系:区别是前者改变生产关系,后者改变生产力。
联系是: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任务创造条件。民族独立为解放生产力开辟道路,民族独立的目的是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复兴之日,是两大任务完成之时。中华民族最大梦想:实现复兴。
第二章
1.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缺乏先进阶级领导(根本原因); ②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
③ 对外国列强缺乏理性知识;
④ 农民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历史意义:
①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清政府统治根基;(反帝反封建)
②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入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③ 对孔子儒家严厉批判,削弱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④ 打击外国侵略势力;
⑤ 冲击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① 客观上促进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 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③ 传播新知识,打开人们的眼界; ④引起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失败原因:
①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② 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③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④ 顽固势力阻挠。3.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论述)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③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④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①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②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③ 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1.如何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
(简答)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内容:“驱除鞑掳,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内容:“创立民国”; 民生主义内容:“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论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答:(1)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称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针对同盟会内部存在的民族复仇主义,孙中山指出民族主义“不是排斥所有的满洲人,而是针对那些阻碍某个的满洲人”,将民族主义和民族复仇主义区分开来。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孙中山一再阐明民族主义必须和民权主义结合起来,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必须一次完成。他说,革命者打倒满清政府,从驱除满人这一方面来说,是民族革命,从打倒君主专制制度这一方面来说,是政治革命。他还为新生的共和国进行了蓝图设计。民生主我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分,孙中册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所有的土地所有者无要向国家申报自己的土地数目,由国家核定地价,按地价征税,土地价格上涨之后,收入增加部分应当归国家所有。
(2)历史意义:孙中册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的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2.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 论点:(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点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辩论的意义:
划清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民主革命的必要性;
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为革命奠定思想基础。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
未能认清帝国主义本质,不敢旗帜鲜明提出反帝口号;
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深入认识;
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反对封建主义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3.简述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②没有发动群众; ③没有建立坚强政党。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场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 推翻清王朝;②结束封建君主专制;③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④ 推动社会变革;⑤打击帝国主义。
5.辛亥革命失败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发动了那些主要战争?或孙中山为捍卫辛亥革命果实进行了哪些斗争?
(1)为反对袁世凯刺杀宋孝仁和“善后大借款”,发动“二次革命”。
(2)组织中华革命党。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正式成立中华革命党。坚持反对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正确方向。(3)发动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
(4)发动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破坏《临时约法》(5)发动第二次护法运动,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
第四章
1.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②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③ 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答:五四运动是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具备的历史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反学反封建的彻底性。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是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方面,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充分领略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从而促使他们在行动上探萦马克思主义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工人阶级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别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并自觉进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发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
历史特点:①以俄国布尔什维克为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②中国工人有坚强的革命性,没有贵族的社会改良主义。
意义:①标志着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坚强的领导核心;②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总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3.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的目标和战略方针是什么?
直接目标:是打倒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战略:依次消灭。北伐战争胜利推进的原因:
① 国共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特别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北伐胜利的重要原因; ② 北伐军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③ 北伐战争得到苏联政府援助,特别是制定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4.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
① 客观上:一是敌我力量悬殊,二是内部分化,蒋价石、汪精卫叛变; ② 主观上: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国民革命的经验教训:
①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反对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还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妥协退让只会断送革命。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 ②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
第五章
1.简述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① 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 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③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④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内容: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1)经过激烈的争论,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意见,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2)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
(3)会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并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遵义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2.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 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②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③ 长征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④长征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④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3.国民党是如何实行***的军事独裁统治的?
答:(1)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军队,还大力加强地方反动武装保安队。广大人民被置于国民党武装的严密控制和监视之下。
(2)为了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还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中统”和“军统”,主要任务就是对共产党,破坏革命运动,绑架或暗杀革命者和异己分子。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国民党还大力推行保甲制度,广大人民被禁锢在保甲制度之内。
(4)为了控制舆论,剥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国民党政府主要就是通过这此方法,来维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巩固自身统治的。4.中国的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 ①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根本原因)②国民革命的影响;(客观条件)③ 革命形势向前发展;(客观条件)④ 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主观条件)⑤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政策的正确执行。(主观条件)
第六章
1.简述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答:(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发动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逐渐形成,在战略上相互配合。2.抗日战争的胜利的原因: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③ 民族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宝;
④ 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国际条件。胜利的意义:
①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
刷了近代以为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②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第七章
1.简述抗日战争后的国内形势:
①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
②国民党统治集团从其根本阶级利益出发,坚持独裁统治,坚持内战方针,继续走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的老路,使中国仍面临两种不同命运和不同前途的尖锐斗争;
③ 三种建国方案(地主阶级与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和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2.简述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或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
①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 一步巩固和加强;
②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 貌得到明显改观;
③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 的人力和物力保证。3.简述国民党统治的危机
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肆搜刮百姓,从而使更多的民众期望破灭。②国民党统治集团违背全国人民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③将全国各阶层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4.简述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团结合作
①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②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宪法”。③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有的为此流血牺牲;④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却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1948年初,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5.简述《共同纲领》的内容
① 国体政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国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
② 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 经济方针: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④ 外交原则: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其中,国体和政体的规定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从法律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执政地位。
6.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及基本经验
①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一支由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开展武装斗争。③有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共同战斗。④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作指导。基本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这是党的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第八章
1.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为什么说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①帝国主义压迫中国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1/4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② 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 来了;
③ 军阀割据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④ 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⑤ 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的建立。
2.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 ①能不能保卫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② 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③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④ 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3.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③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合理调整工商业。4.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①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②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③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已居于主导地位。
5.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意义: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挽救了犯错误的同志,清除了党的队伍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腐化分子,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意义:打击了不法资本家严重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普遍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的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6.中国共产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特点、以及必然)是什么:
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
③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④ 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