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思想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三)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四)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
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
意义:
1、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4、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6、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
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领治纲: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怎样?
(一):工农联盟
(二):无产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关系: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巩固和发展第二个联盟。
4、如何理解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及其意义?
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系:
6、如何理解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理论?
7、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第五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
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2、怎样理解“发展就是硬道理”这一科学命题?
第一,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第二,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如何理解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首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其次,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在总结我们党和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基础上提炼和概括出来的。
第三,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根据我国新的发展阶段的任务提出来的。第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5、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
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生产力落后
3、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我们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怎样坚持:(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党在新时期实现的最根本的拨乱反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2)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
4、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保证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低纲领。
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5、简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6、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全面小康目标: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七章
1、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2、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3、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说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5、如何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6、如何评价和判断改革得失成败?
第二篇: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简答题和论述题复习提纲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4、如何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5、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活的灵魂?
7、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是什么?
8、“三个代表”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9、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0、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怎样?
13、如何理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然性及意义?
14、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6、为什么说发展就是硬道理?
17、怎样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我们怎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21、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2、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23、如何正确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24、为什么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5、在对外开放中,如何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26、如何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27、如何正确理解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
28、如何提高开放型的经济水平?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30%多项选择10%辨析题18%简答题30%论述题12%
第三篇:简答题和论述题
1.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2.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3.党章规定;年满18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期缴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4.端正入党动机是争取入党的首要问题5.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6.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7.党章总纲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与环节。8.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10.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的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12.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追求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13.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14.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15.申请入党的人必须是由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16.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7.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加强党的先进行建设必须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18.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
四、简答题
入党誓词的内容。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党员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对照党员的基本条件和党组织的要求,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和差距? 党章规定,党员标准中党员的基本条件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
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权和特权。不足(要真实、朴素,避大空话,虚而不实)。如对党的认识不深,要加强学习等 1.党章总纲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并且为此而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2.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4.一次支部大会讨论决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发展对象入党,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5.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锤头和镰刀组成的图案。6.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在提交党支部大会讨论。7.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8.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们得公仆。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为贤,反对任人为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9.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10月21日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增入党章。10.我党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11.申请入党的人必须要有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12.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13.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4.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15.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a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17.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18.预备党员的义务同正式党员一样。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
样。19.只有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要求入党,才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20.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
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
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学生入党必须经过团组织推优,这是我校党团共建的一项重要内容。3.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4. 以人为本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5.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
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怎样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答:那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这个崇高的理想而奋斗。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实践不断端正入党动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并不断循环往复,才能获得。第三,对于每一个要求入党的同志来说,必须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检验自己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奠定正确入党动机的人生观基础。
要求入党的同志要履行那些规定的入
党手续?
(1)自愿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
书;(2)约请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3)填写入党志愿书;(4)支部大会讨论;(5)经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6)面向党旗宣誓;(7)预备期满,经支部大会讨论可否转正;(8)党委审批。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我党发展党员的基本方针是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
2.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3.党章规定:年满 十八 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按期缴纳党费,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5.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 讨论通过,这是我们党吸收党员的一个重要原则。16.接受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出席大会的党员人数,必须超过本支部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的一半,方可召开。18.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算起。
第四篇:教育学简答题和论述题整理
教育学:
一、简答题:
1.简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
(二)鲜明的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
(三)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一)父母的表率作用;
(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三)父母的文化修养;
(四)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3、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物质前提)、环境(外部客观条件)、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动力)
4、简述应试教育的负效应。
(一)片面追求升学率;
(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
6、简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
(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7.、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差异,做好教育工作?
(1)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气质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价值的社会成员
(2)教师对不同气质类型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3)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
(4)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点和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8、社区在发展教育中有什么样的的功能?(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9、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
(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对他人教育。
10、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11、人格教育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确定人格教育的导向。(3)明确道德基本规范的内容。
12、教师的知识结构。
(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教育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13、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师预见能力。(2)教师传导能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14简述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特点
(1)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2)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3)学生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15、简述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16、简述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
(1)了解学生的需要。(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4)建立教室常规。
17、简述德育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疏导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8.情境化了的教育学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
1.加强了教材的教学法功能;2.帮助任课教师克服缺少中学教育经验的局限;3.引起课堂教学结构和课型的变化;
4.引导教学内容的更新。
19、班级授课制有何特点
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1)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2)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3)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4)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
(1)家庭教育影响具有先主性。(2)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维性。(3)家庭群体中交往接触的密切性。(4)家庭群体中教育和生活的统一性。.(5)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了解和影响的深刻性
21、简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标。
就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独立学习的技能。(1)学习条件的最优化。(2)学习过程的最优化。(3)逐步形成自学技能。
2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是什么(1)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2)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3)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23、、为什么说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
(1)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2)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3)教师的示范作用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
二、论述题:
1、论述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学习方法指导要有整体观;
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习活动方法指导必须在整体改革思想指导下,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学习方法指导同教师的教密切相关,同时还离不开教学其他因素的改革。(2)把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与研究学生结合起来;
学习方法指导,同每个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都有密切的关系,要研究每个学生的特点,把学习方法指导同学生整个情况研究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3)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学终究是学生自己学,教师教好,家长监督以及其他学习条件的,都只是一些外在因素,要使学生由要过学转变为我要学,通过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积极情绪等方式进行引导。
(4)学习方法指导,必须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指导是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措施,使学生具备顺利完成一定学习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和本领。
2、论述知识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是知觉选择的过程,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材内容,引起注意,有意识有选择的进行感知,这个阶段是知识学习的定向阶段,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获得的知识属于感性知识,对教材的意义尚未真正理解
(2)领会阶段:是在知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领会和理解。所谓领会,是指明白、知晓知识的意义及结构关系。在此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去解释新的知识,并且将新知识纳入旧的认知结构中,所谓理解,指揭露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个别事物和现象类化,概括为普遍的原理;或将一般原理具体化,用一般规律解释个别事物和现象。
(3)保持阶段:在理解、领会之后,知识的学习就进入记忆储存的阶段。对所学知识必须通过记忆才能在头脑中保持住。
(4)应用阶段: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在于应用。应用知识既是对学生领会和保持知识的经验和反馈的手段,也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深化的环节,同时还是促进学生知识迁移的主要途径。
3、材料分析题(结合你所学的教育知识评价案例的两种教育方式。)材料中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模式:惩戒和奖励
处理1是一种惩戒的教育方式,惩戒是对受教育者不良行为所作的否定评价,其教育意义在于使受教育者认识到行为的不当,促使其认识到其行为的不当性,促使其克服纠正和彻底根除这些思想和行为,惩戒会引起受教育者不愉快的情感,在很多情况下能使他们从所犯的错误和存在的缺点中吸取教训,会使受教育者用意志去努力克服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其意志。但是也要视具体的教育对象而定,比如材料中的小朋友,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如果一味的用惩戒,会扼杀小朋友的创造性,教育结果事倍功半。
处理2的方式是奖励,奖励是对受教育者给予肯定的评价,是一种鼓励的方法,它能使受教育者肯定自己正当的优良的思想行为,并引起他们巩固和发展这些优良品德的愿望和信心,对于材料中的教育对象——航航,这种方法比较适合,通过赞许和表扬,以兴趣为导向,给予适当的正强化,引导小孩子不断自我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当然,并教育方法的使用并不是绝对的,要视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等具体情况而定,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试述教学过程的规律。
(一)教学认识过程简约性的规律
(二)教与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三)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1、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2、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要素的整体性规律
5、材料分析: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是相互的,如果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爱,必然也会产生响应的情绪体验,学生与他喜欢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能够激发积极的认识、意志,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对于他所爱的教师,总是伴随着某种信赖感,这种信赖感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爱,必然产生出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从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利益
6、论述教学方法选择的衡量标准。
(1)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和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来了满足感(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法的重要前提
7、材料问题:结合案例和你所学的教育学知识,分析良好师生关系应当如何建立?
(一)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目标:
1、师生相互态度方面: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热情、和蔼、公正,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尊敬教师,接受指导,主动自觉进行学习;
2、师生感情关系方面:情绪热烈、和谐,课堂气氛活跃;
3、师生在课堂合作状态方面: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的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
4、效果方面:教学效果良好。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10、运用..........教学原则.,教师如何贯彻..........答:本案例说明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其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结合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案例来说明教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如:给学生一个适宜的教育环境、保持一颗敏锐的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等。
11、.材料分析(家庭教育父母的表率影响)
答: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才能保证家庭教育任务的完成。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表率作用: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家庭气氛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体现。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不同,家庭气氛也不同,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
(3)父母的文化修养。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基本的一条就是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
(4)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教育孩子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心理科学的专门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14、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1)道德认识。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4)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
第五篇:教育学_简答题_论述题
教育学 简答题 论述题
1、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7.1)(1).原则的含义:
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因此,建立一支核心队伍是培养班集体的一项重要任务。(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教师的经常性工作。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2、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1).原则的含义:
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3).举例,略。
3、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1).原则的含义: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4、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1).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14.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体现在那些方面?
①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新科技革命对教育提出的首要课题就是,从知识教育转向能力教育,从结论教育转向方法教育。②教育形势个别化。由于新型教育技术的广泛采用,传递教学内容的途径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能够确保学生在自己方便的时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①科学技术能改变受教育着的观念②能改变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影响教育的方法、内容和手段。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推进科学体制化③具有科学研究功能④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功能。
良好的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就会无形地支配着集体成员的行为,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①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他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②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十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这一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有特别意义。③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他追求使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及追求教育的自由化。④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他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再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办学形势、管理模式、教学内容、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再教育伤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等。
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12.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小学并降低缀学率,使所有中青年都脱出文盲的运动。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13.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候和方便的地点,学习这些内容。他们可以按照教学要求自订教学要求自订学习计划,并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确掌握基本
且能够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自我测验和评价。③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新科技革
观念和基本技能。
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使得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趋于
第三,由潜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不可违反。
个性化。④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迅速发展,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5、试述因材施教原则。
和创造性,积极应对世界的变化,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原则的含义:
15.教育与文化的传承、改造与创新的关系。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①教育与文化的承传。人类文化的承传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段,文字出现之前,文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口耳相传而获得的传递和保存;第二阶段,文字出现以
第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教师应当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及实际情况,有目的地因材施教。
后,文化的承传依赖于文字的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第三阶段,人类通过包括教育在内的第二,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多种途径承传文化,教育的重心已转移到帮助人们掌握文化的最基本要素,和选取、使用、6、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储存和创造文化的基本手段、基本方法。②教育与文化的改造。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
1.原则的含义:
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势。第一,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
过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第二,教育对文化的整理,特别是学校
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其次是因为教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育者具有整理文化的能力。③教育对文化的创新。新的教育思想、学说和方式方法是世界
第一,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等。
总体文化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现代教育对文化的不断更新、发展提供大量的具有创
第二,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要重视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新活力的人;现代教育的许多活动已都与科技发明、文化更新融为一体。
第三,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第四,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课的一般结构。(8.1)
(1).组织教学。通常在上课开始时,需要有组织教学的工作,目的在于使学生作好上课前的各种准备,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组织教学并不只限于上课开始时进行,还应贯穿在全部教学过程中,直到课的结束。
(2).检查复习。目的在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和加深,培养学生对学业的责任感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方式有口头回答、板演、检查课外作业等。
(3).讲授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部分。
(4).巩固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消化、巩固,也包括让学生初步运用新知识进行课堂练习,为课外作业作好准备。可采取提问、重点复述、练习等方法进行。
(5).布置课外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教师怎样才8.能上好一堂课(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9、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9.1)(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 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
10、举例说明在德育过程中如何贯彻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1.原则的含义: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第二,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第三,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3.举例说明(略)
11、班主任应怎样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0.1)(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一致,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考&试大$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