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简答题和论述题总结
09 01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2.简述意识的本质。
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 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09 04 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4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09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45.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10.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46.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04 1.2.3.4.5.1.2.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07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0 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45.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46.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47.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01 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
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04 41.简述意识的本质。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07 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44.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45.平均利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10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4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47.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01 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04 41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42.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后果。
44.简述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和源泉。
4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什么。47.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
浙江 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4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44.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04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45.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46.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47.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07 41.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
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44.什么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5.简述********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46.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47.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07 41.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意义。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3.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4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45.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4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7.试述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01 4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42.简述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43.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44.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4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46.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47.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
第二篇:自考法学概论历年简答题论述题
2008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违法是指违反法律的规定,依法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37.著作权是指作者或其他主体(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其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
38.支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的,委托办理支票存款业务的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在见票时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39.罚金是强制犯罪分子或者犯罪的单位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
40.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有重要作用。法的制定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法的适用也要运用法律意识来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
(2)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有重要作用。
(3)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清除旧法律意识也有重要作用。
42.简述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
1)它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
(3)它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
(4)它实行首长负责制。
43.简述经营者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1)提供的商品或服务造成消费者或其他受害人人身伤害或死亡,构成犯罪的行为。
(2)使用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有关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4.试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保障宪法实施中的作用。
1)在保障宪法实施中,关键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负有遵守宪法和保证宪法实施的直接责任。
(2)保障宪法实施,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一切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动都不能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这是宪法得以实施的最根本保证。
(3)党还要领导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宪法,通过广泛、深入的法制宣传教育,使宪法家喻户晓,成为全体人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4)体现了全体人民意志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的新宪法,又由全体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努力来保证其实施,就一定能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伟大的作用
全国2009年4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成文法因其是国家机关制定的,所以又称为制定法。
37.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权利。
3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发生的权益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9.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40.行政诉讼法中的受案范围,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亦称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的主管范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法律制定的程序。2-P62-63
第1页,共12页 依据立法法对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规定,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案的提出;
(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 4)法律案的公布。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法律的创制即立法过程便告终结。42.简述我国行政机关的特点。5-P194-195 我国的行政机关具有下列特点:
(1)是代表国家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的一切行为及其结果,都归属于国家。
(2)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和报告工作,并受其监督。(3)所行使的职权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所担负的职能是行政管理职能,因而它不同于行使其他国家职能的国家机关,如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4)实行首长负责制。
43.简述人身保险合同的特点。7-P315 人身保险合同具有以下特征:
(1)保险主体的自然性和广泛性。主体的自然性是指合同的标的是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身体利益,不能是法人,不能是身体之外的任何财产。
(2)保险金的定值性。是指保险标的的价值和保险金额在订约时采用投保人和保险人商定的方式,不允许在事故发生后再行议定。
(3)保险的储蓄性。
(4)保险费的非讼性。是指人身保险合同关系中,保险人不得以诉讼的方式向投保人讨要未获给付的保险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4-P119
(1)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国家性质)与形式(政权组织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
(2)有什么性质的国家,就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否则,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就无法行使其国家权力,实现阶级统治。但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国家本质的反映并不非消极的,形式不当或不完备,就不能正确地表现国家的阶级本质,就会影响统治阶级实现其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任务。所以,任何阶级在取得政权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都要采取与其政权的本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3)国家的阶级本质决定政权的组织形式。但阶级本质相同的国家其政权组织形式也有可能不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政权组织形式除取决于国家的阶级本质外,还受该国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革命特点、经济发展水平、民族传统、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然而,不管政权组织形式怎样,都必须与其所表现的国家本质相适应,即必须有利于该国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归根到底,政权组织形式仍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全国2009年0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公民,通常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
37.继承权(即财产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后留下的遗产的权利。38.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侵犯某种社会关系时直接遭受影响的人或物。
39.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40.行政诉讼是人民法院为了解决行政纠纷,在当事人的参加下,审理行政案件的活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4-P163-165 根据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第2页,共12页(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
42.简述我国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5-P204 行政许可法的基本原则是:
(1)合法与合理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依照法定的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应当遵循公 开、公平、公正的原则);(2)效能与便民原则;(3)临督与责任原则。
43.简述本票的特征。7-P322答:
本票的特征表现为:(l)本票是自付票据,即本票的出票人和付款人为同一人;(2)本票没有承兑制度,这一点与汇票不同;(3)本票的基本当事人只有出票人和收款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3-P87 答: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制定任何一项法律,都要依靠法律意识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产物。同时,由于法律的规定具有概括性的特点,执法人员在适用法律时,就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做到公开、公正、廉洁和效能。特别是在立法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法律意识对于司法人员正确处理案件就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之所以能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遵守,是与他们的法律意识密切联系着的。一个公民如果不知法,不懂法,法律意识淡薄,就不可能指望他会很好地遵守社会主义法律。
(3)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本质决定了它毖然要积极地引导全社会去同轻视法律、以言代法、以权抗法、有法不依等剥削阶级法律意识作斗争,清除旧法律意识的影响,以巩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统治地位。
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法律责任,是指由违法行为引起的依法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责任。37.相邻权是指不动产的相邻人在相邻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
38.税法是调整国家通过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产生的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9.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其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状态,通常指犯罪的故意或者过失,在某些犯罪中还包括犯罪目的。
40.行政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程序。2-P62-63
依据立法法对全国人大立法程序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程序的规定,法律的立法程序分为以下四个步骤。(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案的公布。
经过上述四个步骤,法律的创制即立法过程便告终结。42.简述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5-P193-194
行政法律关系同其他性质的法律关系相比较,具有如下特点:
(1)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必定是行政机关或者根据法律的授权代行某种行政职能的社会组织。(2)行政法律关系的成立,往往以行政机关单方面的行为为根据。(3)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主体一方的行政机关往往可以直接运用国家强制力,强制对方当事人履行义务或者接受制裁。(4)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争议,通常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予以解决。43.简述商法的存在形式及其内含。7-P290-291
第3页,共12页(1)按照商法的表现和存在形式,可有形式和实质两种意义上的商法的划分。
(2)形式意义上的商法是指在民商分立的国家在民法典之外所制定的商法典及相关的单行法。
(3)实质意义上的商法是指调整商事关系的一切法律规范,由民商分立国家的商法典及相关单行法和民商合一国家包括在民法典和商事单行法中的商法规范构成。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法律适用原则。2-P70 答:
(1)这项原则要求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外和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无论是谁,只要违反了法律,都要平等地受到追究。这就是说,凡属我国公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有何差别,无论其家庭出身、本人成分、社会地位和政治历史有何不同,执法机关在适用法律时,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2)公民在法律适用上一律平等的原则,同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是完全一致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律作为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和保障国家经济建设的工具,其本身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只要能够不偏不倚地对每个公民平等地适用法
律,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法律的阶级性。与此相反,倘若借口坚持法律的阶级性,对于同一性质的案件,因人而异地适用法律,势必破坏法律的统一标准,还会给特权思想和各种枉法行为甚至给一小撮敌对分子的破坏捣乱大开方便之门。
全国2010年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法律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理解和说明。37.专利是指对某项发明创造成果享有一种独占的利益。38.抗税是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9.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40.行政诉讼的证据,是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我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3-P91
(1)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
(2)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2)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42.简述我国行政处罚法的法定原则的内容。5-P206-207 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为,法律有明文规定应予行政处罚的,才受处罚。
(2)行政处罚由法律规定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的国家机关在职权范围内依法设定,无权设定的不得设定,有权设定的也不得越权设定。
(3)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授权的或者委托的组织也可以在法定授权或者委托的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除此规定以外的机关和组织不得实施行政处罚。(4)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法律为准绳,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43.简述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7-P322 支票的法定记载事项包括:(1)表明“支票”的字样;(2)无条件支付的委托;
第4页,共12页(3)确定的金额;(4)付款人名称;(5)出票日期;(6)出票人签章。
五、论述题(本大题14分)
44.试述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4-P150-153
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性质,取决于国家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公民基本权利的广泛性有两层含义:首先,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其次,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也是广泛的。
2、公民权利的真实性。我国宪法不仅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些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
3、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的统一。在我国,任何人不论功劳多大,职位多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都必须忠实地履行义务,国家决不允许有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的特殊公民的存在。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保证了公民权利的实现,激发了公民自觉地、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公民也只有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为实现公民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四、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表现为公民在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方面,不因公民的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就是说,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6.国家性质4-P111 答:
国家性质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又称政权性质,或称国体,指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37.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行为。
38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
39.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管理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40.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41.简述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4-P118
(1)政权组织形式,是指统治阶级所采取的用以实现其国家权力的形式,即统治阶级为了反对敌人、保护自己而组织起来的国家政权机关。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或根本政治制度。
第5页,共12页(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在总结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最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42.简述民事诉讼时效的概念以及我国民事诉讼时效的种类。6-P286-287
(1)民事诉讼时效则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行使自己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即人民法院对其民事权益不再予以保护)的制度。
(2)一般诉讼时效又称普通诉讼时效,在我国,是指由民法通则规定的、在一般情况下统一适用的诉讼时效制度。我们国家规定时效制度,既要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又要维护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
(3)特殊诉讼时效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叫做特殊诉讼时效。43.简述犯罪构成与犯罪的关系。9-P362
(1)犯罪构成和犯罪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犯罪解决的是犯罪的一般属性属性问题,即回答什么是犯罪和一切犯罪都具有的基本特征。犯罪构成则是解决犯罪的标准问题,即回答某种行为必须具备哪些必要的条件才能构成犯罪。(2)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离开了犯罪概念,离开了犯罪的基本特征,就谈不到犯罪构成的问题;离开了犯罪构成,离开了具体的犯罪标准,就无法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也无法认定某一行为所构成的犯罪的性质,以及此罪与彼罪的区别。
(3)由于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统一性,犯罪行为必然是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也必定是犯罪行为。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2-P56-58
(1)遵循宪法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其他一切立法的最终法律根据。因而,遵守宪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一条最高的立法原则。国的立法竖定地以基本路线为根据,才不至于偏离正确的大方向,从而才能引导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文明和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的原则。法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集中制和法律权威的体现,是法治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如果法制不统一,各级立法机关自行其是,势必造成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破坏,法律的尊严也就荡然无存。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要求在制定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时,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从全体人民的全局利益出发,防止和杜绝任何狭隘的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偏向。
(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这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在于如何在立法过程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其实质是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立法民主。包括由群众提出立法建议,立法机关征询群众对立法活动的意见,群众财法律案的各种形式的讨论,必要时进行全民公决等等。
第6页,共12页(4)科学和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社会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和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乃是法律规范和法律关系的主要内容。它们属于社会利益分配即正义问题。合理的利益分配就符合正义,不合理的利益分配就不符合正义。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统一,符合客观情况或规律与符合正义的统一,就是理想的立法。
(5)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的原则。立法中的法定权限,指宪法和立法法赋予不同国家机关制定法律的权力范围。超越法定权限制定的法律是违法的,因而也是无效的。法定的立法程序也很重要。立法程序是立法精神的生命形式,越是民主的国家就越强调立法的程序。因为没有严格的程序,就会导致立法质量的低劣、法律体系的混乱乃至对公民权益的损害。
(6)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原则除上述立法法直接规定的立法的基本原则外,还可以总结和推导出以下几项派生的原则: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的立改废相结合的原则;现实性和纲领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国2011年7月自学考试法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040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禁止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7.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38.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39.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40.外交特权与豁免,是指根据国际法或有关协议,在国家间互惠的基础上,为使一国外交代表在驻在国能够有效地执行职务,而由驻在国给予的特别权利和优遇。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产生的一般规律。1-12(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42.简述我国合同的担保形式。6-262(1)保证
保证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2)定金
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的为定金。(3)抵押权
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即为抵押。(4)质权
质权又称质押。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5)留置
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对方的财产,在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债权人得留置其财产,并依照法律规定以留置的财产折价或拍卖、变卖,从所得价款中优先受偿。43.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适用缓刑的条件。9-389 依照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第7页,共12页(1)犯罪分子被判处的刑罚是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2)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3)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并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含义及其民主性的体现。4-122
一、含义
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应遵循的各项制度的总称,包括选举的摹本原则、选举资格的确定、组织选举的程序和方法、选民与代表的关系等内容。
二、民主性的体现
1、选举权的普遍性。
我国选举权的普遍性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本质决定的。根据宪法和选举法的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一规定表明了在我国享有选举权的人的广泛性。
2、选举权的平等性。
选举权的平等性有两重含义:
(1)每个选民在选举时与其他选民有同等的投票权(2)所有的选民都在同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3、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
(1)直接选举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2)间接选举是指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根据选举法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选出(第2条)。这一规定表明,目前在我国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并把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这是符合我国当前实际情况的。
4、无记名投票。
投票方法有秘密投票和公开投票两种。秘密投票也称无记名投票,就是在选票上不记投票人的名字,选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选票,并亲自投入票箱。这样,选民可以排除外来干扰,自主地选举自己信赖的人担任代表。
5、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选民对代表的监督权和罢免权是选举权不可分割的部分。选民仅有选举权是不够的,还必须用监督权和罢免权来保障选举权。列宁明确指出,任何由选举产生的机关或代表会议,只有承认和实行选举人对代表的罢免权,才能被认为是真正民主的和确实代表人民意志的机关。这是真正民主制的基本原则。
6、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
选举法规定,所有选举经费都由国库开支。这是使选举人和候选人都能在实际上享受自由选举权利的物质保障。同时,为了保障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利,不受外力干涉,选举法明确规定,对因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破坏选举或妨害选民自由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将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全国2012年4月自考法学概论试题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法律渊源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
37.人格是指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独立的资格。公民依法享有这种资格的权利就是人格权。38.危害行为是指人在自己的意识和意志的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为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39.侦查是指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依法进行专门调查工作相采取有关的强制性措施的诉讼活动。
40.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依据国际法所缔结的据以确定其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广义的条约指不论以何种名称成形式出现的国际法主体间达成的国际协议。狭义的条约仅指以条约为名称的协议。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律概念的功能。1-36
第8页,共12页(1)认知功能。
法律概念帮助人们认知各种同法律相关的情况,了解哪些是同类的和哪些是不同类的。(2)构成功能。
法律概念是进行法律判断以及构建法律原则、法律规则的材料,正如我们平常用一般概念构建话语那样。(3)规范功能。
在法律有缺漏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运用法律概念,从法律原则中引申出法律规则,对主体的行为加以规范。
42.简述我国婚姻法的基本原则。6-267(1)婚姻自由。(2)一夫一妻。(3)男女平等。
(4)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5)实行计划生育。
43.简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9-363(1)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不体现犯罪昀本质,不决定犯罪的性质。(2)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每一犯罪都具有。(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4)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的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5)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4-170(1)民主集中制原则
这一原则是党的政治原则和组织原则在国家制度上的体现,是我国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2)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国家机关的各种任务,归结到底,就是为人民服务。(3)法治原则
国家机关组织和活动中的法治原则,要求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进行活动,所有的国家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4)精简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国家机构应该是有效率的、接近人民群众和便于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的。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成文法是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
37.公民或法人所享有的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公民的人身权不仅受民法的保护,而且还受其他法律诸如刑法、行政法、婚姻法等的保护。
第9页,共12页
38.犯罪客体是指为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39.物证是指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品和痕迹。
40.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国际组织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法律的基本特征。1-26/27/28(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42.简述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必须具备的实质条件。6-268
就结婚的实质要件而言,它包括必须具备的条件(又称积极条件)和不得违反法律禁止结婚的规定(又称消极条件)。
一、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婚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三项:(1)符合一夫一妻制度;(2)男女双方必须完全自愿;
(3)结婚必须达到法定婚龄。我国则规定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
二、我国婚姻法中禁止结婚的情况有:
(1)结婚双方不得属于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的亲属范围;(2)不得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43.简述正当防卫必须具备的条件。9-369/370 答:
(1)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2)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3)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二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损害。
(4)防卫不能过当。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
44、试述我国“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法律适用原则。2-70/71 答:
(1)坚持以事实为根据,就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因为构成案件的事实是客观的存在,对于负有处理案件责任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来说,案件事实是他们必须认识的首要对象。这些事实不以案件关系人的任何一方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意志为转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首先必须忠实于事实真相。
(2)以法律为准绳,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忠实于法律。
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在查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必须遵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二是对案件所作的处理结论必须以法律的规定为标准。
(3)以事实为根据和以法律为准绳二者作为一项法律适用原则,是相互依存的。
案件事实是构成案件本身的东西,所谓法律适用,就是根据案件的事实,运用法律去解决案件当中的问题。所以,离开客观事实,就不可能以法律为准绳,就谈不上正确适用法律。另一方面,离开法律这个准绳,即使弄清了案件的事实,也不
能对案件作出正确的处理。
第10页,共12页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在人民监督下来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
37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他对象(客体)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人和物的关系。
38.公司是依照公司法投资设立的,采用股份有限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形式的企业法人。39.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40.行政诉讼的被告是指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41.简述保证宪法实施的自身保障规定。4-187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3)第三,规定了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42.简述我国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6-280 答:
(1)男女平等原则。
(2)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3)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5)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43.简述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9-370
(1)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2)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3)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4)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5)另外,还需注意,根据刑法的规定,在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不得因避免本人的危险而实行紧急避险。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4分)44.试述法律的特征。1-26
(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即行为规则,是人们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这表明,行为规范所调整的亦即法律所调整的是人们的行为。法律正是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调整来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第11页,共12页
众所周知,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但它又有别于诸如道德规范、礼仪规范、宗教规范、社会组织规范等其他所有的社会规范。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也是法律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主要特征之一。
同法律规范相比,其他的社会规范,包括某些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在内,由于都不是经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因而就不是法律。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实施法律是运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社会关系和维护社会秩序,从而使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实现。
任何社会规范都要有一定的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否则它就不会存在。但是,惟有法律的实施,才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国家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现实社会关系加以规范化,概括为人们必须遵守的一般准则即行为模式,这就是法律。
法律之外的其他各种社会规范,也规定有关的人们应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怎样做或者不怎样做,但是,它们都不受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因而都不具有法律的性质,所以都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和义务。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国家是全社会的正式代表,因而作为国家意志体现的法律的效力也必然遍及全社会,对其领土范围内的任何人都有约束力。相反,一国之内,所有别的社会规范都不具有像法律这样普遍的约束力。
第12页,共12页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位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的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关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1)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
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1)意识的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
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2.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 相互促进的。
1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
一切矛盾的基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6.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 知识 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四篇:历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 现。(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挥。.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
三、辨析说明题
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正确。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③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2.社会进步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因此,社会发展是直线上升的。
错误。①社会发展从总的方向、趋势和内容上是上升的、前进的。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这上上升性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②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和形式则是迂回的、曲折的,不是直线上升的。焉因为社会发展既是前进的又是曲折的,所以社会发展表现为螺旋式或波浪式的前进方式。③社会民展的曲折性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过程中的周期性曲折。社会发展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又回到自身,表现为一个发展周期。如无阶级社会到阶级社会再到新的无阶级社会,原始公有制到私有制再到巷道主义公有制等;另一类是以反复为特点的曲折,在社会发展中,由于新生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的,当旧事物得势时,事物发展就会缓慢、停滞,甚至倒退,从而呈现出曲折性。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决定着新生事物迟早要中用旧事物,使发展中的曲折性得到克服。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形而上学的“循环论”“直线论”“悲观论”以及“一帆风顺”的幻想都是错误的。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工按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办事。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错误。⑴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偷越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⑵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4.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
正确。垄断统治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和根本经济特征,获取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⑴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⑵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⑶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⑷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⑸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其中,最基本的经济特征是通过垄断组织实现的垄断资本统治在经济生活中志决定性作用。5.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错误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 这是在流通领域中完成的。还有就是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卖出商品才能获得存在于商品中的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8.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
正确。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在发展中也发生过许多曲折甚至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原因是: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但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表明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使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21世纪,社会主义将进行新的开拓,经过全世界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奋斗,必将迎来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复兴。
9.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全面地看问题。
错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他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⑴普遍联系得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⑵发展观点和青睐观点的对立⑶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在三个方面的对立中,贯穿着一个根本分歧,即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0.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正确。一个完整的认识运动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或者说,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包括从实践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两个阶段。
11. 价格与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高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部是环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咱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好相反,它正是要求价格同价值相一致的价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12.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唯一形式。
错误。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形式。没有一个国家是无产阶级用暴力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得到胜利的。
13.矛盾就是斗争。
错误。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实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根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首先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矛盾的同一性还表现在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矛盾的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的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体现着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14.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所以说理论高于实践。错误。
15.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错误。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提高年稍作价值率。这是因为,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17.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叫可变资本。正确。“不变资本”的对称。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会增大原有的价值,其增加部分即为剩余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因而马克思把它称为可变资本。18.思想本身不能实现什么,要实现思想就要诉诸实践。
正确。人们的思想理论是要付诸实现的,只要我们在实际中达到了目的,就肯定地证明了我们的认识与存在是一致的。实践是无限发展的,人们不断在实践中制造出各种新的仪器,新的认识手段,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实践还证明了人类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能够从事物的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个别中认识普遍,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相对中认识绝对。实践和科学实验无数次地证明了人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练习题 19.在任何情况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都是绝对的。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但不完全统一的”。首先,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角度来看的话这个对立是必然的。因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决定物质。就哲学基本问题的 32.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因此,它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在宏观上采取了某些调节经济的政策和手段,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物质准备,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因此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错误的。
四、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哲学特刊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出发,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并非不可知的“自在之物”,而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从根本上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③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我,从而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以及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混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可物质的缺陷。④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列宁的物质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论的统一;体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2.为什么获得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过实践和认识多次反复的再认识过程?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造成认识过程摊牌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祔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其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⑵社会注意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之间存在一定的历史联系但有存在根本区别,与资本主义民主相比,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无产阶级专政与社会主义民主两者是相辅相承、辩证统一的。6.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及其基本历史形态。答: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于物质,主张物质 1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4.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答:商品的二要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想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主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还表现在:作为商品,必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他付也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15.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答: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运行方式,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16.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⑴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⑵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 和无限发展。
23.简述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答:劳动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24.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是对矛盾普通性的简明概述。矛盾普通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紸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5.平均利润率是怎么形成的?
答: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利润,这了得到尽可能高的利润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和竞争干什么作用的必然结果。26.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答:真理与谬误相比较面存在,相斗争而发展。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其次,真理与谬误双是相互联系的。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8.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答:商品的价值规律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动波动。
作用: 答: 表现。⑵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8.依据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与作用原理,阐述社会主义企业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答: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 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6.为什么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答: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度的长期性。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志替代,尚需要长期的过程。但必须明确尽管这个过程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
三、辨析说明题
1.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这个命题是错误的。因为:
一、存在这个概念只能作为思维的对立,用以表述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物质具有含义。如果离开思维的关系,则存在的只能表示某种事物和现象是存在的,并不能说明存在的本质。
二、存在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但不能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为存在,国在把世界的统一性归结于存在并没有说明是事物的存在还是精神的存在,因而是一个折中主义的命题。
三、“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不仅无法揭示世界统一性的实质,然而还充分地表现出一种唯心主义倾向,因此,这个命题是错误的。
3.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增长,却使全球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一系列危机。答:正确。包括三方面:一是应该承认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二是应该指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而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人们的经济发展观念等导致的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以及科学技术本身发展不充分;三是必须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进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转变发展观念,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4.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答:错误。劳动力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成不商品,答:错误。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价值剩余价值产生的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裨与核心,这是因为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2.简述如何全面理解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其意义是什么?
答:理论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理论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理论往往走在实践的前面,指导着实践活动的进程。3.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答: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10.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六、论述题
1.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实践意义。答:⑴质变与量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等,都是事物量变状态的表现。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表现为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质的突破。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静止的破坏,都是事物质变状态的表现。⑵量变与质量的辨证关系: 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 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和垄断组织力量的结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只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的一个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13.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因此物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物质。
错误;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14.有用就是真理。
错误;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正确的认识,将有用和真理等同起来,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
15.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劳动身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
错误;(混淆真理性的认识和一般认识)任何认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7.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