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

时间:2019-05-15 11:21: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

第一篇: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1)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4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1)群众观点即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贵的观点和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政治路线、根本的组织路线和根本的工作方法。

4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C)是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

中,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原有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

可变资本(V)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要生产过程中由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使预付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是:(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为准确计算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根据;(3)为理解资本有机构成、平均利润等理论奠定了基础。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45.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3分)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二,两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分)(3)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2分)

(4)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政治稳定。这是主流。同时,在前进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但这是次要的。因此,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促进社会更顺利、健康地发展。(4分)4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2009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见教材16-18页。

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①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③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严格的科学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于一身,是因为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具有一致性。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通过科学性来保证。

(5)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42.简述意识的本质。见教材82-84页。

答:意识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43.简述级差地租两种形态的形成条件及本质。见教材257-261页。

答:(1)由于形成级差地租的具体生产条件不同,使级差地租具有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形成的条件有两个:一是不同的地块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二是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级差地租Ⅱ形成的条件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2)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就是与土地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级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见教材273页。

答:(1)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垄断利润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①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②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③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海外利润;④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5.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见教材360页。

答: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

(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见教材138-139页。

答:邓小平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时,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再次,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47.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见教材203页。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相对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各个资本家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少数企业不可能长期垄断先进生产条件,当先进技术得到普及以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单位商品价值降低,从而劳动力价值也相应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了,但所有的资本家却可以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而得到相对剩余价值。

2009

4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列宁的关于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d)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 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1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 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分)

43.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一划分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分)它说明剩余价值不是 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 分)

(2)这一划分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2分)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4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2)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是由下列条件决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艰难性。(3)要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2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分)(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 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分)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4分)47. 2009、10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长期的艰巨过程。儒学范围内的实事求是主要指治学态度和方法,但当时也没有得到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因为客观事物,包括自然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实事求是,不断地解决新问题。

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道理上承认实事求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否在实际行动中也坚持实事求是。

42.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的两方面含义:①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他自身,所以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时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①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②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

(3)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4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44.简述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的改革之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根除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47.试述利息率的决定因素。

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

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得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润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息率本省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息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

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市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2010、10

三、简答题(本大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或: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2分)(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4分)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答案:(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1分)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1分)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1分)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分)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分)3.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答案:(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分)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1分)(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3分)

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答案:(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 企业中的经济形式。(2分)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即资本主义国家在私人企业外部起作用,以实现国家 对经济的调控。(2分)

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3分)(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1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1分)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1分)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分)

(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分)

(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3分)2.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答案:(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封建斗争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

(2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发扬了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3分)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总体上失去其历史进步性,成了为剥削制度辩护、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2分)2010、7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42.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变化是外力推动的结果。43.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答:(1)超额剩余价值指的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其来源本质也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具有二重来源:一方面来源于本企业工人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企业外部转移来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主要是个别企业通过活劳动支出的减少和物化劳动的节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产生的。

(3)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各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中实现的。个别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结果使所有资本家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所以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形式。因此,单个企业无法长期稳定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4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答:(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 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②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③ 从上层建筑方面看,政治制度与法制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扩展,意识形态中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②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③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答:(1)一方面,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原理的具体表现,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总之,社会注意的发展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一,客观事物本身往往是多种价值矛盾的统一体,每一个矛盾的双方以及各个矛盾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很多特点和非常复杂的情况,这就决定了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得。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其次,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观念影响,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7.试述 2010、10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1)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2分)(2)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2分)(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2分)42.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分)(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2分)(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43.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2分)(2)二者的数量不同: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2分)4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分)(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2分)(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2分)4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5.(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分)(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2分)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3分)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和观念,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分)(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3分)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从整体上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2分)47.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认识了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不顾或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4分)第二,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分)(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无视规律,盲目蛮干。(4分)2011、1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0-26 答: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42.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2-113/116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144 答: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44.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4-184 答: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来看是具体劳动。各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是由各种性质的形式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

(2)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尽管其具体形式千差万别,但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支出。这种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

45.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6-272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有:(1)竞争目的不同;(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

47.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7-323 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要求。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的意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4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部分,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统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际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时间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势之间的矛盾。当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爆发。

(3)资本主义矛盾有两种表现形势: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或重新瓜分世界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答:(1)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进之路

(2)实现共产主义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奋斗才能使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度的条件,就不能实现共产主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第一,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时间是人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时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改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2011、7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8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2.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109 答: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43.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15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44.45.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什么因素?5-242 答: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

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

(2)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小,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118 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4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7-325 答:

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的国家,一般都受到国内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这些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1、无论俄国革命还是中国革命,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旧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2、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带领工人农民起来进行革命,通过武装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红色革命政权,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是什么“反常现象”和不该出生的“早产儿”。2011、10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品质。0-14-19 答:根据恩格斯的描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作以下几点说明: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了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42.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77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4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4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4-202 答:(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45.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和本质。5-250 答: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

(1)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2)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3)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3.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2012、1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4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43.简述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资本家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44.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4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2)政治领导方面。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

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6.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

(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7.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答: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1、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非劳动时间是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2、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2012、7 三简答

4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

(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43.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44.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他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45.为什么说共产主义社会要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的发展的基础上?

答:(1)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

(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它的物质基础应该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3)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其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四论述题

46.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原理是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首先必须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落后。(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47.试述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答:(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的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投入生产中,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的再生产过程。

(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等于第二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之和,即Ⅰ(v+Δv+m/x)= Ⅱ(c+Δc)。

(3)由这一基本条件引申出两个派生条件:①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Ⅰ(c+v+m)= Ⅰ(c+Δc)+ Ⅱ(c+Δc).②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即Ⅱ(c+v+m)= Ⅰ(c+Δv+m/x)+ Ⅱ(v+Δv+m/x)。

2012、10 简答题:41、4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小P153)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是指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3、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小P183)

答: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社会分工是指社会生产划分为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的分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相互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所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和基础。第二个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4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大P279-280)答: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4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大P320)

答: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论述题:

46、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大P106-109)

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面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其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其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其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由此可见,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或唯理论的错误。

由于实践的继续,感性认识积累的多了,就会由量变发生质变,出现认识的飞跃,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这次飞跃非常重要,它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从实践中,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运动,也就是人们的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不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过程。

47、试述资本主义商业资本的本质、职能与作用。(大P246-248)

答:本质,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职能:商业资本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的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限度,那不仅是一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利润率。2013、1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 小题,每小题6 分,共30 分)

41.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普遍性。

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42.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根本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来源 4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4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45.简述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 小题,每小题10 分,共20 分)46.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本质。

答: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⑵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衽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即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人、警察、法庭、监狱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衽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国家制度沿革、民族地区特色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⑶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47.如何坚持和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

(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没,保证党始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2013、4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4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2.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4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它的本质是什么? 44.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45.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47.试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

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 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

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位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 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

发展真理。(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的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关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

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论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5.1)人类社会依赖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

谋求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6.(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

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7.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1)意识的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9.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0.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价值评价的特点???(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一般来说,评价结果与评价

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2.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 相互引导 相互促进的。

13.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比例(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4.1)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是商品经济的其他

一切矛盾的基础(3)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6.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 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 知识 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简答题

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什么?(P3)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科学社会主义。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28)

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提出的理论意义是什么?(P31)

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简述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P32)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存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5、简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P38)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时间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

6、新事物为什么一定战胜旧事物?(P41)

答: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7、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43)答: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45)答: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9、简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P46)答: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换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10、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47)答: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第三,否定是新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1、简述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P56)

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2、怎样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P58)

答: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13、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64)

答:第一,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14、简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P63)

答: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义和客体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

1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69)

答: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16、简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P70)

答: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7、简述真理的含义及其客观性。(P71-72)

答: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客观性: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18、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77)

答: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定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简述价值的特性。(P79-80)

答: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0、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P95)答: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21、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P97)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2、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2)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义: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3、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P107)答: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意义:第一。这一规律是人类的普遍规律。第二,这一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24、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12)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5、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P113-115)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得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6、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规律是什么?(P99-104)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27、简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P123-124)答: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第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8、简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P130-131)答: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9、党的群众观点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群众观点就是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30、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32)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二、简答题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 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 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 答:二因素: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正是因为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要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义务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 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 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 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 答: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 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10、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两个关键因素P165 答: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构成。

11、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P167 答: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1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P170 答: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3、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有哪两个方面P171 答:对内和对外两个基本方面。

14、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P177 答: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15、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两个阶段P182 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16、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P144-145 答: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17、什么是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及作用。P147-148 答: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还有一些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情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18、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的四种形式P146。

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

19、货币的含义及五种基本的职能。P147

答: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2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P169 答: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1、资本积累的本质和源泉。P162 答: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源泉:剩余价值。

22、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哪三个不同的阶段、执行哪三种不同的职能。P165 答: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职能。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换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2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P169 答:剩余价值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剥削本质的锐利武器。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24、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P173 答:1 私有制原则。2 “主权在民”原则。3 分权与制衡原则。4 人权原则。

25、什么是垄断?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3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产生原因:第一,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竞争: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6、简述金融寡头的含义及其实现手段。P185 答: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家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28、经济区全球化的主要表现P194-195 答: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29、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P202-204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变化的实质: 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30、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P207-209 答: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其次,资本主义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将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

31、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答: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治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或人民民主专政,反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32、社会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第二,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第三,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第四,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33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34、“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的关系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

3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我们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体现,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经阶段。没有远大理想的指引,就不会有共同理想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共同理想的实现,远大理想就没有现实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把最高理想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重点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意义?

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与矛盾的特殊性(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原理及其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2,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

自身规律性的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践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5.真理和价值中的辩证关系的表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的、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1)积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2)局限性: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还有一种情形是与社会制度有关。3)意义:1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要树立全球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为。2,要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3,要增强人们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能力和手段,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条件。7.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力量。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的制约。1)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有着首要、决定性的影响。2)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也具有直接的影响。3)精神文化条件也是制约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1)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2)群众路线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8,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消极后果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有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表现: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后果: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9.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10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及之间关系问题(次重点)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劳动和脑力消耗。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统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四种形式?

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包括:满足国家机构自身需要的国有企业,提供公共产品的国有企业,高科技、高风险新兴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和一般工业部门中的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将一部分股份出售给私人,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

开办合营企业,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合并,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进行参股和国有企业转由私人租赁或承包经营。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为私人垄断企业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进行调节,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目标。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限制垄断,保护竞争,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

微观规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其一,反托拉斯法。其二,公共事业规制。其三,社会经济规制。1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一)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3)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5)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生了重要作用。1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进步性:首先,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其次,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劳动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最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局限性然而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并不能掩盖其自身的局限性。

同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一样,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以及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动荡和危机。资本主义的这种局限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是不可能根本消除的,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

14.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对个人消费品实行

“各尽其能,按劳分配”制度。4,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和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6,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15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增补内容(单选,多选):1恩格斯总结和概括了哲学发展特别是近代哲学发展的历史事实,并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4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

6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7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各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历史文化传统差异性;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

试卷结构:单选24×1’ 多选10×2’ 简答 4×7’ 论述 2×14’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复习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3.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二者的统一表现在: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5.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辨证关系的原理。

(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完全、无条件的正确认识。它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真理的内容客观的;其二是人类认识能力是无限的。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是相对、有限的正确认识。它也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认识广度的相对性;其二是认识深度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感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辨证转化。

(3)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始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要把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6.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 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7.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9.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在: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统一表现在: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10、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12、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14.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二因素:(1)使用价值(2)价值 二重性:(1)具体劳动(2)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15.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并阐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尊重和利用价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内容是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是: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促进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展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从宏观上说,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为此要给企业自主经营权,由市场调节价格,健全市场体系,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从微观上说,企业要注重产品质量,注重科技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16.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含义? 答案:(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7.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简单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商品生产者独立地进行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这就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因此,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矛盾性在于:商品生产者把产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他的私人劳动必须表现出它的社会性质,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但在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私人劳动即劳动的私人性质,而不是劳动的社会性质,这就产生了矛盾。

(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①商品经济的其他矛盾,都是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基础上产生的,并且都是由它决定的;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成因、主要形式。

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的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第一种,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如:国有企业。第二种,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第四种,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19.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

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贸易,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世界经济高度依赖与融合的表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因(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20.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开始采用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其一,职工参与制;其二,终身雇佣;其三,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阶级机构发生变化。一是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成为以剪票息为生的食利者。二是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三是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来新变化。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发生了变化。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5)政治制度的变化。其一,国际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其二,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其三,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其四,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下载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8-201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汇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

    1、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① 源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②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③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总结五篇范文

    简答 一、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考试重点5篇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梳理与心得 心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大学生一门重要的政治必修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虽然少不了枯燥与乏味,但是却的确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班级:土木C105 小组成员: 陈益心 (107053) 丁轩(107054) 郭泉熙 (107058) 胡睿(107060) 苗向超 (107066) 宋连峰 (10706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主要概念 1马克思主义; 2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 辨析题 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通过这一学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掌握了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学会了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深度也有所增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