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总结
2012级《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教学工作总结
通过48学时(理论+实验)的教学工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上学年课程圆满结束。现将上半学年教学工作及教学计划落实情况总结如下: 一:在同文学院教务处及年级管理员的领导及支持下,遵从学院的管理规定,全面贯彻学院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所代课程的教学工作。二:备课方面:充分做好每一课时的课前准备工作,依照医学影像专业专用教材《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大纲要求,参考相关的医学教材、查阅网络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PPT课件,为课堂教学做充分的准备。二: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形象生动的PPT课件,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理论与临床工作实例相结合,使学生在本学期结束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
(1)基本掌握了影像技术学中的X线成像基础理论、普通X线摄影检查技术、造影检查技术、软X线检查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体层摄影检查技术、放大摄影等检查技术的基本理论。(2)具有了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简单疾病检查、诊断的能力。(3)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办法。(4)熟悉各种影像设备的基本结构,并具备日常维护的能力。三:医德医风培养方面: 培养并引导医学生热爱医学影像学专业,从医学生向医务工作者的转变,努力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医德、医风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的专职性人才。四:本学期学生取得的成绩方面: 出勤率达到了95%以上,平时作业及课堂表现满意率85%以上;期末综合测评成绩全部合格,总分90分占到70%,60分-90分占到30%。从试卷上来分析,记忆性的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比较欠缺。五:体会与不足:(1)讲授时多举实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各种检查技术的检查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2)利用各种条件,增加实习课的学时。(3)多督促学生并引导学生对医学知识广学、泛学、各个学科联系得学习。以上是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在以后的工作中,将扬长避短,更进一步做好教学工作。代课教师:李海霞 2013年11月
第二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第四章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及正常图像
牙科X机基本有三种形式:可移动立式、壁挂式、镶带式。主要结构:X线机头、支臂、控制部分。X线机头内有X线管、变压器。控制部分用于调节电源电压、X线管电压、电流和曝光时间。
曲面体层一次曝光即可显示全口牙齿、颌骨、鼻腔、上颌窦及颞颌关节等的解剖结构影像,显示范围广,使用于颌骨多发病变、范围较大的颌骨病变、双侧颌骨的对比及对原因不明的症状的筛查。
X线头影测量机:是根据所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由牙、颌以及颅面的标志点描绘出的一定线、角,进行测量分析,了解牙、颌及颅面软组织的结构。
口腔体腔X线机:与体层片比较,无模糊层拉影干扰,影像清晰;球管从口内向外投照,重叠影少,但焦点至胶片距离近,影像有一定的放大。
X先平片检查包括:口内片和口外片。口内片包括根尖片、牙合翼片、牙合片等。口外片包括: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片、下颌骨侧斜位片、下颌骨后前位片下颌骨升支切线片、华特位片、颧骨后前位片、颧弓位片、颏顶位片、颞下颌关节侧斜位片、口腔体腔摄影片、X线头影测量片。
根尖片分角线投照技术,优点:操作简单、无位子装置。缺点:投照不精确,图像易失真。患者坐在椅子上呈直立姿势,头部靠在头托上,矢状面与地面垂直。投照上颌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鼻翼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上颌前牙是,头稍低,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投照后牙是,外耳道口上缘至口角之连线于地面平行。投照下颌前牙时,头稍后仰,使前牙的唇侧面于地面垂直。胶片分配需用14张胶片。胶片放入口内应使胶片感光面紧靠被检查牙的舌侧面。投照前牙时,胶片竖放,边缘要高出切缘7mm左右;投照后牙时,胶片横放,边缘高出颌面10mm左右。留边缘的目的是:能使照片形成明显的对比度及避免牙冠影像超出胶片。
X线1中心线角度:X线中心线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使X线中心线于被检测牙而的长轴和胶片之间的分角线垂直。遇腭部较高或口底较深的患者,胶片在口内的位置较为垂直,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减少;而全口无牙、腭部低平、口底浅的患者,则胶片在口内防止的位置较平,X线中心线倾斜的角度应增加。
X线中心线位置:投照上颌牙时,以外耳道口上缘至鼻尖的连线为假想连线,X线中心线通过部位分别为:投照上中切牙通过鼻尖;投照上单侧中切牙及侧切牙时,通过鼻尖与投照侧鼻翼之连线的中点;投照上单尖牙是,通过投照侧鼻翼;投照上前磨牙以及第一磨牙时,通过投照侧自瞳孔向下的垂直线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交点,即颧骨前方;第二第三磨牙是,投照外此向下的垂线于外耳道口上缘和鼻尖连线的加点。即颧骨下缘。
根尖片平行投照技术:又称直角技术、长焦距平行投照技术。主要目的是拍摄牙及周围结构知识的X线图像。原理:使X线胶片与牙长轴平行放置,投照时X线中心线与牙长轴和胶片均垂直。优点:X线图像可以较准确的、真实的显示牙及周围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关系。缺点:这种技术要求用持片器和定位知识装置,操作比较费时。
正常图像:牙髓腔:X线少年宫为低密度影像,下颌磨牙髓腔似H形,上颌磨牙髓腔圆形或卵圆形。牙槽骨:影像比牙本质的密度低。上牙槽密质骨薄,松质骨多,骨小梁呈交织状,X线显示为颗粒状影像。下牙槽密质骨送而软质骨少,骨小梁呈网状结构,牙见骨小梁多呈水平方向排列,而根尖有时见放射状排列,骨髓腔呈三角形和大小不等的圆形低密度影像。骨硬板:X线片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不断的高密度线条状影像。牙周膜:显示为包绕牙根的连续的低密度线条状影像。
上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上颌中切牙根尖片上常可见切牙孔、腭中缝、鼻腔、及鼻中隔影像。在上颌磨牙位根尖片上常可见上颌窦底部、颧骨、喙突、上颌结节及亦钩等
下颌根尖片所见有关颌骨正常解剖结构:下颌切牙位常可见颏棘、颏嵴营养管等。下颌前磨牙位根尖片常见颏孔。在下颌磨牙位根尖片常见下颌骨外斜线、下颌管及下颌骨下缘 牙合翼片投照技术:
1切牙位:使听鼻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两中切牙之间,通过上颌切缘上方0.5cm射入。2磨牙位:头德矢状面与地面垂直,听口线与地面平行。X线中心线以+8度角对准胶片中心,通过上颌磨牙面上方0.5cm射入。
正常图片:主要显示上下牙的牙冠不,常用检查邻面龋、髓石、牙髓的大小、邻面龋与髓室时候穿通和穿通程度,以及充填物边缘密合情况,主要用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的检查。此外还清晰的显示牙槽嵴顶,可用于确定是否有牙槽骨顶的破坏性改变。
上颌前部牙合片:显示上颌前部全貌,包括切牙孔、鼻中隔、上颌窦、鼻泪管、上前牙及腭中缝等。常用于观察上颌前部骨质变化及乳、恒牙的情况。上颌后部牙合片:检测上颌骨后部的影像,包括第一前磨牙至第二磨牙、牙槽突、和该侧上颌窦底部。用于观察一侧上颌后部骨质的情况。
下颌前部牙合片:显示下颌颏部影像,观察下颌颏部骨折及其他颏部骨质变化 下颌横断牙合片:显示下颌体和牙弓的横断面影像。检查下颌骨体部骨质有无颊、舌侧膨胀,辅助诊断下颌骨体骨折移位以及异物、阻生牙定位等 上下颌第三磨牙口外投照片:显示双侧第三磨牙的影像及上颌结节部位。用于观察第三磨牙的形态及萌出情况、阻生方向等。观察确定儿童第三磨牙牙胚发育情况。华特位片:鼻颏片。用于观察鼻窦的情况,特别是上颌窦影像显示最佳,观察上颌窦、额窦、筛窦、眼眶、鼻腔、颧骨、颧弓、下颌喙突于颧弓之间的位置以及颌间间隙等情况。在上颌骨肿瘤、炎症及外伤时常用此片观察面骨的情况。
颧骨后前片:铁氏位片。此片中部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鼻腔,鼻腔外下大致呈倒置三角形密度低的影像为上颌窦,上颌窦外部小圆形低密度影像为眶下孔。颏顶位片:颅底位片。临床常用来检查颅底、上颌后部及颞下窝病变
颧弓位片:显示投照侧颧骨、颧弓的影像。主要用于检查颧骨及颧弓骨折。
下颌骨侧斜位片:显示下颌骨体磨牙区及下颌升支常用语观察下颌骨体、升支、及髁突的病变。
下颌骨后前位片:常用于双侧对比观察下颌升支各部病变,观察此片需要注意寰枢关节在上颌骨下部影像上重叠,勿误认为骨折线
下颌骨开口后前位片:显示双侧颌骨开口后前位影像。观察双侧髁突内外径向的病变。下颌骨升支切线位片:常用于观察下颌升支外侧密质骨膨出、增生及破坏情况
颞下颌关节斜侧位片:显示下颌关节外侧1/3侧斜位影像。关节间隙:关节间隙主要为关节盘所占据。正常人关节上间隙最宽,后间隙次之,前间隙最窄。
髁突经咽侧位片:显示髁突写侧位影像。正常髁突表面圆滑,有一薄层均匀、连续、致密的密质骨边缘。
普通造影检查: 涎腺造影、颞下颌关节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血管瘤瘤腔造影、鼻腔造影以及窦腔、窦道、瘘管造影。
涎腺造影:一般只限制于腮腺及颌下腺(有较大的导管口供注射造影剂)适应证:涎腺慢性炎症、舍格伦综合症、涎腺良性肥大、肿瘤、涎瘘、导管阴性结石及需要确定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已侵入及腺体及导管时均可进行涎腺造影。禁忌证:对碘过敏者以及涎腺急性炎症期间、阳性涎腺导管结石。
造影技术:1腮腺造影:缓慢注射60%泛影葡胺,成人用量约为1.5ml 颌下腺造影:用60%泛影葡胺或者40%碘化油。
正常图像:腮腺造影侧位片显示腮腺导管系统及腺实质的侧位影像。好的照影片,应清楚的显示导管系统及少量先拍充盈影像。导管口位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侧颊粘膜处,主导管在下颌升支上斜向后下走形。正常主导管长约5cm,最大管径0.9-4.0mm,平均2.0mm。分支导管于主导管相连处近于直角,导管系统在体内逐级分支,由粗到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腮腺造影后前位片:显示腮腺后前位影像。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援呈整齐的弧形。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多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逐级分支。颞下颌关节造影:按部位分关节上腔造影和关节下腔造影;按用药分单纯碘水造影(20%-30%泛影葡胺)和双重造影(无菌空气和泛影葡胺)
适应证:关节骨质变化、明显关节间隙异常、关节内有连续摩擦音疑有关节盘穿孔、关节弹响、估计牙合垫治疗效果、关节盘复位术、关节盘穿孔复术后情况
禁忌证:碘过敏史、关节局部皮肤有感染者、患出血性疾病及使用抗凝血药物治疗的患者。关节造影一般拍摄关节侧位体层闭口位片、开口位片及许勒位闭口片、关节后前位闭口体层片。
正常图像:
关节上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1侧位体层闭口位片:关节上腔充以致密、阻射线的造影剂,显示S形态。关节盘本体部位位于关节结节后斜面和髁突前斜面之间,关节盘后带位于髁突横嵴上。2侧位体层开口位片:可见髁突位于关节结节顶下方或少超过关节结节顶部;前上隐窝消失,后上隐窝扩张,造影剂下缘前部清楚的显示关节盘本体的影像,三带分界比侧位体层闭口位片更为清晰明确。3许勒位:上腔造影剂显示S形态。可见上腔造影剂于关节窝、关节结节密质骨之间有一细窄、低密度线条影像,平滑而均匀为关节结节后斜面的前位的纤维软骨和关节窝纤维结缔组织覆盖的影像。关节下腔典型正常碘水造影图像:髁突前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下腔的前下隐窝;髁突后方造影剂所显示的影像为关节腔的后下隐窝。典型正常关节双重造影图像:关节腔的周围轮廓为一层碘剂所勾画,其中以气体,影像清楚。正常人髁突于关节盘生理运动:在开口运动中,初期髁突为轻微的转动,中期则以滑动为主,兼有转动;末期为单纯的转动。
第五章 牙及牙周疾病
一 定义:龋病(dental canes)是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 分类: 龋病按病变进展情况分为急性龋(acute canes)、慢性龋(chroniccanes)、静止龋(。stedcanes)和继发龋(secondny canes),按解剖学分类可分为牙合面龋和平滑面龋、根面龋及线性釉质龋;按病变深度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三 临床表现: 仅限于釉质或牙骨质,患者无自觉症状。中龋是指龋坏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有较深的龋洞,有时对冷、热、酸、甜等刺激较为敏感,也可无自觉症状。深龋是指病变已发展至牙本质深层,有很深的龋洞,对各种刺激敏感或疼痛。四 影像学表现
1.浅龋: 只累及釉质或牙骨质。检查用常规根尖片。浅龋表现为圆弧形的凹陷缺损区,边缘不光滑,其范围一般较小。
2.中龋: 龋病已进展至牙本质浅层,X线片可清楚地显示病变。有的表现为圆弧凹陷状牙硬组织缺损;有的表现为口小底大的倒凹状的缺损。3.深龋: 龋病进展至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室甚至与牙髓室相通,临床上可见很深的龋洞。X线片上可见到较大的龋洞,龋洞底与髓室接近,有的龋洞与髓室间有一薄层清晰的牙本质和继发牙本质影像,提示尚无穿髓;当龋洞与髓角或髓室相融合则提示有可能已穿髓。4.继发龋:是指龋病治疗后,窝洞周围牙体组织又发生龋坏。X线片上可显示在金属充填物的窝洞边缘,牙硬组织破坏形成密度减低的不规则的窄缝。边缘常不光滑。在观片时要注意与金用充填物下方的垫底材料鉴别,因为这些材料往往是透射性的,X线表现为低密度影像。
第2节 牙髓病
一 牙髓病种类:包括牙髓充血、牙髓炎、牙髓变性、牙内吸收和牙髓坏死。X线检查仅对牙内吸收和牙髓变性中的牙髓钙化有诊断价值。
二、牙髓钙化
(一)发病机制: 牙髓组织血循环较差,髓室随年龄增长其内层继发性牙本质也逐渐增多而致髓室变窄,根尖孔也逐渐变小,引起牙髓内血液循环减少,加之牙受各种理化因素刺激,牙髓组织发生代谢障碍,细胞变性,纤维成分增多,牙髓活力降低,引起牙髓变性。牙髓变性后钙盐沉积,形成大小不等的沉积物。
(二)牙髓钙化(PUIP calcification)分类:有两种形式,一是髓石形成,一是弥散性钙化。
(三)临床表现:前、后牙均可发生牙髓钙化。一般无临床症状,极少数病人可因髓石压迫牙髓神经引起放射性疼痛,似三叉神经痛,但无扳机点;有的可表现为急性牙髓炎疼痛症状。
(四)影像学表现: 局限性髓石与髓室形状有一定关系。后牙髓石往往表现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一。髓石可游离于髓室内,也可附着于髓室壁。前牙髓室较小,髓石可呈条状或针状充满于髓室及根管内,其周围有线状低密度影像围绕。弥散性牙髓钙化表现为正常髓室及根管影像完全消失,不能辨别出髓腔界限。
三 牙内吸收
定义:牙内吸收是由于牙髓受到不良刺激后,牙髓组织发生肉芽性变,其内产生破骨细胞而引起髓室内牙本质吸收。
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少数可出现类似牙髓炎的疼痛症状。以上前牙多见,后牙也可发生。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折断。影像学表现:患牙髓腔扩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减低的透射影。发生于根管者,有长短不
一、粗细不均沿根管的扩大影,髓室壁或根管壁变薄。可伴有根尖吸收和很尖感染,甚至发生折断。第3节 很尖周病
定义: 根尖周病(perisgical diseases)是指根尖及其周围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包括根尖周炎、致密性骨炎、牙骨质增生、牙骨质结构不良等。一 根尖周炎
(一)根尖脓肿
1分类:根尖脓肿(PeriaPical abscess)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根尖脓肿多由急性浆液性炎症而来。也可由慢性根尖周炎急性发作所致。慢性根尖脓肿可由于根尖肉芽肿的中央部分坏死、液化形成脓腔;或由急性根尖周脓肿转化而来。可变色,无活力。2 影像学表现:(1)急性期早期X线检查一般看不出根尖周骨质改变,有时牙周膜间隙稍微增宽;(2)随病情发展,可见以病原牙为中心,骨质破坏程度较重,呈弥散性破坏,边界不清。(3)慢性期在根尖区出现一边界清楚、边缘不光滑的小范围骨质破坏的低密度区,骨硬板消失,病变一般较局限,外周可有骨质增生反应。
(二)根尖周肉芽肿 病因:根尖周肉芽肿(periapical ranuloma)是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的感染刺激而产生的炎性肉芽组织,是慢性根尖周炎的一种主要病变类型。临床表现:一般无自觉症状,初期症状可在叩诊时有不适感,有时感牙伸长,偶有轻微疼痛。如有牙髓坏死分解,则牙有变色。影像学表现:在病源牙的根尖、根侧方或根分叉有圆形或卵圆形的密度减低区,病变范围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周界清楚,无致密的骨硬板。病变周围的骨质正常或稍变致密。
(三)根尖周囊肿 临床表现:患者常无自觉症状。囊肿呈膨胀性扩张,使颌骨膨大。多数囊肿体积不大,平均直径为l-2cm。有的囊肿可发展较大,扪之有乒乓感或波动感。还可压迫邻牙,使之松动移位。影像学表现:多有龋齿、畸形牙等病原牙的存在。以病原牙根尖为中心,形成形状较规则、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卵圆形骨质破坏低密度病变区,边缘清晰锐利。囊肿边缘形成一致密的线条影。当囊肿继发感染,致密线条影可消失。囊肿也可以增长很大,造成骨质膨胀畸形,骨密质变薄。有的由于骨阻力的不同而形成分叶状。牙可被推压移位,牙根偶有吸收。
二、致容性骨炎
(一)定义: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是指根尖周组织受到轻微缓慢低毒性因素刺激产生的一种骨质增生的防御性反应。
(二)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年人,下颌第一磨牙多见,常有较大的龋坏,一般无自觉症状。
(三)影像学表现:患牙根尖区骨小梁增多增粗,骨质密度增高,骨髓腔变窄甚至消失。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分界。根尖部牙周膜间隙可增宽,根尖无增粗膨大。
三.牙骨质增生
(一)病因:牙骨质增生可由慢性炎症、创伤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刺激所致。
(二)临床表现:常见于龋病、牙周炎及牙合创伤的牙。多无临床症状。有时因拔牙困难或其他原因拍摄X线片时偶然发现。
(三)影像学表现: 由于增生的牙骨质沿牙根不断沉积,使牙根变粗增大。如仅位于根尖,则表现为根尖呈球状增生;如波及整个牙根,则牙根体积膨大,有的病例可见牙周膜间隙消失,与牙槽骨发生粘连。
四.牙骨质结构不良
(一)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平均年龄40岁左右。以下切牙多见,常为多发性损害。一般无自觉症状。常有牙松动。少数患者可出现根尖周炎的表现。
(二)影像学表现:
1.早期病变(骨质溶解破坏期):在患牙根尖周牙槽骨溶解破坏,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透射区,多数为小圆形或类圆形,边缘不整齐,骨硬板及牙周膜间隙消失。
2.第二期病变(牙骨质小体生成期):随病变的发展,在纤维结缔组织内出现牙骨质小体样结构、骨样组织和骨组织。X线表现为病变区有高密度的点状或小片团状钙化影。3.第三期病变(钙化成熟期):钙化成分增多,出现较大的牙骨质团块和编织状组织。X线表现为根尖区成团状、体积增大的钙化影像。可在根尖形成类似骨硬板和牙周膜间隙的改变。
第4节 牙发育异常
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障碍,造成牙发育异常。包括形态、结构位置及数目等的异常。
一、牙体形态异常
(一)畸形中央尖 临床表现:畸形中央尖(central cusp)为牙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额外的锥形牙尖,常为对称性发生。多见于下颌前磨牙或上颌前磨牙,磨牙偶尔可见。2 影像学表现:(1)新萌出的牙,牙尖无磨损,X线片上可显示牙合面中央窝处有一突出的小牙尖。(2)如中央尖未穿破,牙髓没有感染,则根尖可正常形成。(3)中央尖发生磨耗和破损导致牙髓和根尖感染,造成根尖发育障碍。X线片上显示牙根变短,髓腔粗大,牙根不能形成,根尖孔扩大呈喇叭形,常伴根尖周骨质吸收等感染征象。
(二)畸形舌侧窝、畸形舌侧尖、牙中牙 临床表现:是常见的发育畸形,统称为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由于发育时期成釉器在某些因素影响下出现突出或内陷,伸入牙乳头中,而形成畸形。牙内陷多见于上颌侧切牙。表现为体积增大的圆锥形牙,少数可呈较小的锥形牙。根据牙内陷的深浅程度及形态变异,可分为畸形舌侧窝(invaginated lingual fossa)、畸形舌侧尖(talon cusp)和牙中牙(dens in dente)。影像学表现:牙内陷表现为牙体形态异常,牙呈圆锥状,体积可大可小,牙根正常或变粗大。(1)舌隆突特别突出隆起,X线片上显示为与牙冠重叠的密度增高的小牙尖,为畸形舌侧尖。(2)如果舌隆突异常突起,同时在舌侧窝出现一透射的纵形裂沟,可将舌隆突一分为二,甚至可达很尖,为畸形舌侧窝。(3)当舌侧窝向髓室陷人过深,由于釉质密度较高在牙中央形成一类似小牙的结构与患牙重叠,故称为“牙中牙”。
(三)融合牙 融合牙(fused tooth):由两个正常牙胚相互融合而成。可分为牙冠融合、牙根融合和冠根融合。临床表现:融合牙可发生于乳牙或恒牙列。乳牙较恒牙多见,常见于下颌乳前牙。此外,正常牙和额外牙也可发生。牙冠发生融合时,临床检查容易发现,而根部的融合则需X线片才能确定。
影像学表现:完全性融合显示牙冠和牙根融合形成一个巨大畸形牙。不完全性融合则是牙冠或牙根发生融合,仅牙冠融合可表现为两个根管,牙根融合则表现为合二为一的粗大根管。融合牙可伴根尖感染。X线检查目的主要是确定融合的方式、根管情况及根尖是否伴有炎症。
(四)牙根异常:牙在发育期间受到某种因素影响而造成牙根数目异常和形态异常。
影像学表现:牙根异常在临床检查时难以发现,必须通过 X线检查才能确定。牙根异常多见于恒磨牙,尤其第三磨牙变异较大。有时为一个融合根,有时为二或三根,甚至为四个根.二.牙结构异常
(一)釉质发育不全 定义: 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是指牙发育期间,由于全身或局部的原因使牙釉质发育受到障碍而造成釉质基质不能形成或已形成基质不能及时矿化,致使形成永久性釉质缺损。临床表现:釉质发育不全可出现在个别牙、部分牙甚至全口牙。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轻度者釉质形态基本完整,仅为色泽和透光度改变;重度者牙冠表面缺损、不光滑,呈沟、窝状或蜂窝状改变,甚至无釉质覆盖,牙易被磨损和发生龋坏,且进展快,导致牙过早缺失。4 影像学表现:患牙比正常牙的釉质薄X线片上显示牙冠部密度减低,牙冠磨耗变短小;严重者可显示釉质大部分缺损,密度不均匀,失去正常牙冠形态;而牙根、牙周膜间隙、骨硬板、髓室等无异常改变。
(二)遗传性乳光牙本质 定义:遗传性乳光牙本质(hereditare oPalescent denim)又称牙本质发育不全。本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无性连锁。可在一家族中连续出现几代。乳、恒牙均可累及。影像学表现:牙冠严重磨损,变短小,邻牙间隙增大。牙本质在髓腔侧的异常形成,致使髓室和根管部分或全部闭塞,牙根短而尖细。三.牙数目异常
(一)额外牙 临床表现:额外牙又称多余牙,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上前牙区多见。数目不等,可为单个,也可为多个。萌出的额外牙多数无正常的牙体解剖形态,常呈圆锥 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可以确定额外牙的形态以及是否还有其他的埋伏额外牙。额外牙常位于上颌中切牙之间,呈一较小的圆锥形牙,根短小。未萌出的额外牙,需用X线检查才能发现。X线片上可确定额外牙的数目、位置、形态以及与邻牙的关系。确定额外牙位于牙列唇颊侧或舌腭侧。
(二)先天缺牙 临床表现:先天缺牙多发生于恒牙列。个别牙缺失多见于上、下颌第三磨牙、上颌侧切牙或尖牙和上下颌第二前磨牙。一般为双侧对称缺失。2 影像学表现:由于缺牙呈对称性,最好采用曲面体层摄影。X线片上有时可见有乳牙滞留,牙根可以完整或有不同程度吸收。由于牙数目减少,牙排列稀疏不齐,邻牙间隙增宽。先天性无牙畸形乳、恒牙均可部分缺失或全部缺失。由于无咬合功能,牙槽略低平,但下颌骨长度仍正常。四.阻 生 牙 定义: 由于萌出位置不够,或周围存在阻力,牙不能萌出正常位置者,称为阻生牙(imPacted tooth)。临床表现:下颌和上颌第三磨牙阻生最为多见,常引起冠周炎,甚至造成间隙感染。3 影像学表现:其检查目的是为了确定或了解:①阻生牙的位置:是低位或高位阻生;部分或完全阻生;软组织内阻生或骨内阻生;②阻生牙的方向:如前倾、水平、垂直、侧向或颊舌向阻生;③阻生牙本身状况:如有无龋坏、龋坏程度及根尖有无炎症;④阻生牙与邻牙的关系:邻牙是否与阻生牙位置紧密,是否有龋坏或根尖周感染,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牙根尖是否吸收;⑤牙根数目及形态:牙根有无弯曲,根尖是否增生肥大,牙根与颌骨有无粘连,牙根分叉的大小,牙根长短粗细;⑤牙根与下牙槽神经管的距离和磨牙后间隙的大小。
第5节.牙周炎
临床表现:牙龈炎症、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松动。影像学检查方法:常用的有根尖片、曲面体层片、牙合翼片 1.根尖片:有分角线投照技术和平行长焦距投照技术两种方法。
2.牙合翼片:能较真实反映牙槽骨吸收程度和类型,适用于牙周炎的早期。
3.曲面体层片:投照一张曲面体层X线片患者所接受的照射量远远小于全口牙片的照射量。其细微结构显示较根尖片差,曲面体层摄影不能取代根尖片检查。
影像学表现: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槽骨吸收,牙槽嵴顶及骨硬板模糊、消失,牙槽嵴高度降低。
1.牙槽骨吸收表现为三种类型:①牙槽骨水平型吸收:前牙区牙槽嵴顶由尖变平,后牙区牙槽嵴顶由梯形变成凹陷,其边缘模糊粗糙呈虫蚀样。②牙槽骨垂直型吸收:沿牙体长轴方向向根端吸收,骨硬板消失,牙周膜间隙增宽,垂直吸收明显,呈楔形。③牙槽骨混合型吸收:多见于牙周炎晚期。
2.牙槽骨吸收的程度按其吸收量多少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常以牙槽骨的高度与牙根长度的比例来表示,如吸收根长的1/
3、1/
2、2/3等。测定牙槽嵴高度,一般是以被测牙邻面的釉牙骨质界为参考标准。X线片上以牙颈下1mm为标记。
第6节 牙 外 伤 一 牙脱位
由于外力使牙向牙合面方向或根方自牙槽窝内脱出或嵌k人,称为牙脱位。影像学来现:轻度牙合向脱位者,显示牙周膜间隙增宽,切缘超出 正常邻牙切缘。重者牙从牙槽窝内脱出,造成牙缺失。嵌人性牙脱
位,牙周膜间隙消失,切缘低于正常邻牙的切缘,有时伴牙槽骨骨折。二 牙折
影像学表现:冠折在临床检查时容易发现,根折的判定必须通过X线片检查,可了解有无根折、折断的部位、方向、数目及周围情况。牙折线在X线片上表现为不整齐的细线条状密度减低的影像,断端之间可微有错位。第7节 牙根折裂
一 定义: 牙根折裂是指既无外伤史又无龋病、只发生于后牙牙根的一种特殊类型的折断。
二 病因:①咬合力过大和牙合创伤;磨牙在行使功能时承受了最大的力量,容易形成硬组织的磨耗,少数病人有咬硬物史;②牙周炎;在牙根折裂的患者大多数都有牙周袋形成和槽骨吸收,导致受力支点改变,加重咬合创伤; ③牙根发育缺陷;④牙内吸收。
三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可出现冷热痛、自发性痛、咬合痛,牙有松动和叩痛。四 影像学表现:牙根折裂可表现为纵形、横形、和斜形,以纵形多见。早期仅见根管影像局部或全部变宽。晚期沿牙根中轴从牙颈部折断并常发生移位,牙根折裂面不光滑,根尖可有吸收。牙根折裂常伴有弧形、楔形的牙槽骨吸收,甚至整个牙根游离于软组织中。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上颌骨病变较局限,累及下颌骨病变多弥散且范围较大。分型: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损伤性~、血源性感染~ 致病菌:厌氧菌
诊断方法:X线平片,CT,MRI,核素扫描
牙源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
分型:牙源性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牙源性边缘性颌骨骨髓炎 1.中央性 病理:致病菌通过病原牙髓腔或牙周至根尖周引起感染。多数根尖和牙周感染会形成保护性脓腔膜或脓肿壁而使感染局限。病源牙→根端周炎症、充血水肿→骨小梁脱钙,密度减低。慢性期骨修复现象逐渐明显,纤维组织新生活跃,分化出成骨细胞,并形成新骨。
临床表现:剧烈牙痛,呈放散型,持续,渗出严重,脸肿,影响咀嚼肌群,张口受限,白血球增高。发生于上颌症状相对较轻,且病变多较局限,可并发上颌窦炎。影像学表现:(牙痛、脸肿,骨髓炎发病10天后出现)
早期:弥散破坏期,以病源牙为中心,弥散性密度减低区,与正常骨组织无明显界限,呈斑点状、片状破坏,病变临近区域常有线状骨膜反应。
病变局限期:骨破坏区与正常组织间有明显界限,可以有线状骨膜反应,可以有死骨,死骨密度较高。
新骨显著形成期 :病变控制,修复强,破坏区周有骨致密反应增生
痊愈期: 无骨髓炎症状,可遗留骨畸形:死骨所致骨缺损;病理性骨折错位愈合;骨炎症控制后骨修复过度。2边缘性
分类:以骨质破坏为主;以骨质增生为主。
病理过程:咬肌下感染最常见,主要起源于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颌周间隙感染,多为咀嚼下间隙,肌群厚,渗出易积聚。1刺激、溶解骨膜,致骨膜反应2破坏骨皮质,致局部不规则溶解,X线表现:升支侧位:有8+8阻生齿,升支弥漫性密度增高,其中可含有局限性密度减低病灶。升支切线位:升支皮质骨外有厚层成堆骨质增生(层状,不均匀),边缘整齐、清楚,升支骨皮质无明显破坏
放射性骨坏死(好发于牙颈部,进一步发展为颈部环状龋)临床表现:下颌骨多于上颌骨,下颌骨后部多于前部。原因是下颌骨后部常为直接受照射部位,上颌骨血运丰富及密质骨较薄。
病因病理:放射线能直接致骨母细胞变性坏死,不能生成骨细胞;成骨细胞较破骨细胞对射线能更敏感,破骨活动相对成骨活跃,骨弥漫性密度减低合并异常成骨现象;骨膜对放射线能敏感,早期坏死,无骨膜反应。小腺体被射线杀死。
X线表现 :病变弥散,初始从牙槽突始发(牙齿密度高,致牙槽突接受二次射线;另多有牙周炎),向下逐渐破坏,密度不规则减低区,合并不规则条索、斑点状病理性成骨,界限不清楚,骨皮质可破坏,可以有大块死骨形成,病例骨折,无骨膜反应,有放射龋,牙周间隙增宽。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疼痛或无痛,颌骨膨大变形、硬质。多发于青少年。
X线表现:下颌骨呈弥漫性密度增高影像。毛玻璃样密度,无骨膜成骨现象。下颌病变沿下颌骨外星膨大,密质骨边缘变薄,但保持连续性。牙槽骨骨硬板消失,牙周膜影像变窄,下颌管移位是其特点。
牙源性上颌窦炎
影像学表现:CT可见病原牙根尖周骨质破坏,牙周膜及牙槽骨骨硬板影像消失,或见牙槽窝与上颌窦底相同,相应上颌窦底部粘膜肥厚;或窦内有残根。华特位片可见患侧上颌窦密度弥漫性增高或气腔明显缩小,周围可见环绕窦壁的带状肥厚粘膜影像。窦壁骨质无破坏,窦壁致密线条影像多数清晰可见。
第7章 口腔颌面部囊肿、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1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一.颌骨囊肿
颌骨囊肿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之分。前者主要有炎症性的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发育性的含牙(滤泡)囊肿。
(一)根尖周囊肿和残余囊肿 【影像学表现】残余囊肿的X线表现特点是在拔牙后的牙槽窝周围估骨质区有低密度小圆形囊腔存在。
(二)含牙囊肿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特点是颌骨中边缘光滑的类圆形透射阴影内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未萌出牙(恒牙多见,也可以是额外阻生牙)。囊壁常包绕着此牙的冠根交界处。含牙囊肿一般以单囊的形式出现。
(三)面裂囊肿
1.鼻腭管囊肿:病变位于上颌中线和左右中切牙压根之间或后方,多呈心形或圆形低密度改变。
2.球上颌囊肿:X线表现特点是: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均为活髓牙)之间有“倒梨形”囊状透射区。并可见两牙根被推开。
3.正中囊中:X线表现特点是:上颌或下颌中线区有囊状低密度影。与牙无关。
4.有多房结构的:牙源性纤维瘤,粘液瘤。有钙化结构的:牙源性钙化囊性瘤,上皮瘤,腺瘤样瘤,牙骨质纤维瘤。
第2节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颌骨牙源性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一)成釉细胞瘤
主要有滤泡型和丛状型两种。下颌多见于上颌,下颌者约70%发生在磨牙和升支区,颌骨向唇颊侧膨大,面部出现不对称。【影像学表现】
1. 多房型:最多见。其分房大小常不等,且成群排列,相互重叠,各房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房隔密度较高,可以是锐利 光滑的高密度骨脊。也可以是密度略淡的纤维条隔。有的病变还表现为大囊周围有小的子囊出现。整个病变边缘清晰,多位密度增高的白线所包绕。膨胀以唇颊向为主。颌骨外形可发生不对称改变。被肿瘤包绕的牙根可因肿瘤的侵蚀呈锯齿样或截断状吸收,肿瘤还可造成牙槽骨吸收,相邻的牙根也可被推开。2. 单房型:单房型成釉细胞瘤较多房型少见。X线表现特点为一个单房状低密度影像,边缘呈分叶状,有切迹。肿瘤内可含牙,多有牙根锯齿状吸收。
3. 蜂窝型 :大小基本相等的小分房,房隔厚且粗糙不规则,多为真性骨。肿瘤边缘清晰。完全呈蜂窝状改变的成釉细瘤并不多见,其多与成釉细胞瘤的多房型或单房型的大房同时存在。肿瘤内可以含牙。
4. 局部恶性征型:X线片显示受侵颌骨无膨胀,但颌骨骨小梁和密质骨溶解消失,颌骨外形轮廓也随之消失,这种X线表现颇似颌骨恶性肿瘤。瘤内罕见钙化。5. 颌骨情况: ①瘤所在部位膨胀明显,尤颊侧。
②肿瘤周边局部骨质硬化(继发感染、局部刺激致)③皮质可断裂 牙齿情况
① 牙根呈锯齿状吸收。
② 肿瘤可含牙,牙齿可脱落、移位
造釉细胞瘤与其他牙源性肿瘤鉴别 一 多房型态 1.牙源性纤维瘤
可单房。多房时呈骨隔样,多边形,但模糊、淡。2.牙源性粘液瘤
房隔清晰锐利,或直或弯,或纤细或粗糙,呈“火焰状” 二 瘤内有无钙化影 1.牙源性钙化囊肿:(囊性牙瘤或钙化囊肿)升支体部病变,膨胀明显,有钙化点或团块。(反之,为角化囊肿)2.牙源性钙化上皮瘤:极少见,有局部侵蚀性,好发于下颌磨牙区,多数含牙 3.牙源性腺瘤样瘤:好发于尖牙区,病变多含尖牙,粟粒状钙化点 4.骨化纤维瘤
瘤体内有大量纤维成分+牙骨质,致云雾状背景中斑片状密度增高影。可多发。
(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是一种良性,单囊或多囊,发生于骨内的牙源性肿瘤。以往被成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最重要的临床表现是其潜在的侵袭性,复发率好及多发性倾向。可有颌骨膨胀,膨胀方向多向舌侧。【影像学表现】有单囊和多囊之分。单囊多见。肿瘤内可含牙或不含牙。常沿颌骨长轴生长发展(下颌明显),颌骨膨胀可向舌侧发展。多囊者囊腔大小相差不明显。牙根吸收少见,应选择曲面体层摄影为最佳。除颌骨病损外,尚可有颌骨周围软组织侵犯。颌骨多发性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如同时伴有皮肤基底细胞痣或癌以及其它异常,则称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痣综合征或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三)牙源性钙化上皮瘤
【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平片,表现为颌骨内不规则形低密度透射区,该区内含有不同形态的钙化物。
(三)牙源性腺样瘤
临床表现:牙源性腺样瘤好发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岁左右。上颌多于下颌,尖牙区好发。该肿瘤生长缓慢,一般无症状,或仅有膨胀感。临床检查常见有未萌牙。本病属良性,手术摘除后不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以单尖牙为多见,肿瘤内可见数量不等粟粒状大小的钙化点。
(四)牙瘤
属于成牙组织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牙瘤内含有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和牙髓。根据这些组织排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性牙瘤和组合性牙瘤。
临床表现:牙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年,混合性牙瘤多位于前磨牙和磨牙区,组合性牙病多见于前牙区。除颌骨膨胀外无其它自觉症状。手术切除后不复发。
【影像学表现】颌骨内异常高度团块状影像,病变边缘光滑,周缘多有一条清晰的低密度条带状纤维薄膜围绕,颌骨内有许多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小牙堆积。
(五)牙源性粘液瘤
临床表现: 该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多见于青壮年。性别无明显差异,下颌和上颌都可发生,以下颌磨牙区最多见。病变生长缓慢,可使邻牙移位,术后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颌骨牙源性粘液瘤在X线片上一般表现为多房密度减低区。房隔粗细不规则,分房形态各异,以网格状多见,有时可呈“火焰状”改变。肿瘤可穿破密质骨突入周围软组织,边缘欠光滑整齐。粘液瘤可伴有牙移位和牙根侵蚀吸收。
(六)成牙骨质细胞瘤
临床表现:病变常见于25岁以下的男性青年。多数发病部位在下颌第一磨牙区,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肿瘤增大时可引起颌骨膨胀和疼痛。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良性成牙骨质细胞瘤表现为团状密度增高区。肿瘤周边低密度结缔组织包膜。病变常附于牙根部,可伴有牙根吸收或牙根与肿瘤融合。
(七)牙源性纤维瘤 临床表现:牙源性纤维瘤患者的年龄分布广泛,无性别差异。下颌多于上颌,肿瘤生长缓慢,极少有症状。切除后不易复发。
【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上,牙源性纤维瘤可表现为单房或多房骨密度减低区,多房者房室形态各异,以多边形为主。骨隔模糊。颌骨多有膨胀。可伴有牙根吸收,邻牙移位或缺失,瘤内可含牙。
(八)骨化纤维瘤:多以高低密度混合表现为主。
二.颌骨非牙源性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牙骨质一骨化纤维瘤(骨源性)骨瘤(骨源性)软骨瘤(骨源性)
巨细胞瘤和巨细胞肉芽肿(骨源性)颌骨中心性血管瘤(血管错构)(骨内、外,下和神经管内)神经纤维瘤(神经源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第3节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一.颌骨恶性肿瘤
(一)原发性骨内鳞状细胞癌:颌骨是全身骨骼系统中唯一能发生原发性上皮癌的骨骼。
(二)骨肉瘤
临床表现:骨肉瘤好发年龄为10-30岁,男性多于女性。上下颌骨均可发生,下颌多见。该病早期症状为患区有间隙性疼痛,进而转变为持续性剧痛。肿瘤生长迅速,可使颌骨广泛破坏,引发病理性骨折。病区常伴牙松动、移位,面部肿胀畸形。
病理:
主要由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组成。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成熟者,肿瘤骨多,为成骨类型骨肉瘤;
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较原始,肿瘤骨较少的骨肉瘤较软,易于出血、坏死、液化、囊性变,为溶骨类型骨肉瘤。
(1)早期骨质结构(松质骨和密质骨)紊乱 成骨区骨小梁增生变粗,骨髓腔变窄、阻塞;
溶骨区骨小梁破坏吸收,排列紊乱,骨髓腔扩大。如病变侵及牙支持组织时,可导致牙周膜增宽和牙槽骨吸收,甚至出现“牙浮立”征象。很少见根吸收
混合型骨肉瘤则上述成骨区和溶骨区表现可出现在同一病灶中。(2)后期骨质破坏(松质骨和密质骨皆可发生)
尤其是溶骨类型可在颌骨内出现虫蚀状边缘的低密度区。在较大的溶骨破坏区,有时可见部分稀疏而不规则的骨小梁残留,病变与正常骨质分界不清。肿瘤继续生长,可沿密质骨内面和外面侵蚀破坏,密质骨呈凹凸不平改变。破坏严重者可呈隧道样缺损,直至完全中断或消失,此时可伴有病理性骨折。【影像学表现 】
1.瘤骨形成:瘤骨形成是成骨类型骨肉瘤的重要标志之一。在X线片和CT上,瘤骨表现为斑片状和日光放射状,前者可见于肿瘤中心髓腔内或颌骨周围的软组织包块中;后者只见于皮质外软组织肿块中,一般由肿瘤中心向外伸展,长短粗细不齐。
2.骨膜反应:X线片和CT上都能显示骨膜反应。骨肉瘤所致的骨膜反应有层状和袖口状。后者指增生特别迅速的骨膜反应,被肿瘤突破并遭到破坏,其残端投影呈袖口状,又称Codman三角”或骨膜三角。
3.软组织肿块形成:X线平片上其仅表现为软组织弥漫性肿大,CT上,受侵的软组织多呈实质肿块表现,可见不规则瘤骨和液化坏死灶出现。注人造影剂后,肿瘤的实性部分可有增强。该软组织肿块一般占据颌面部间隙,与周围肌肉分界不清。
(三)尤文肉瘤 临床表现:本病源于骨髓。常见于 30岁以下的男性。下颌多于上颌。患区有疼痛、压病和局部温热感。下颌者多有下唇和额部麻木感上颌病变可侵人上颌窦,常发生血循转移。2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边缘模糊。病变进展迅速,可形成骨质大块缺损,密质骨吸收中断。病变周缘可见新骨增生,部分呈放射状骨针。病骨边缘多伴有多层葱皮样骨膜反应。平扫CT上可见破坏的颌骨或骨膜反应周围有软组织肿块形成,边缘模糊,可侵入周围肌肉和颌面间隙。增强CT上,肿块实质区可有强化表现,而坏死区仍为低密度。
(四)纤维肉瘤和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 临床表现:发生在颌骨内的纤维肉瘤以下颌骨多见,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年人,性别无差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中年以上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影像学表现】两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之处,不能相互区别。X线平片上,两者的颌骨病变均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界不清。密质骨可因病变侵犯而粗糙不平、吸收、穿破和中断。CT上,两者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少有钙化。
(五)骨髓瘤(浆细胞瘤)
临床表现:本肿瘤常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30岁以下者少见。男性多于女住,多见于颅骨、肋骨、锁骨及脊柱。颌骨也可受侵,下颌多于上颌。本病的主要症状是局部剧烈疼痛,初为间歇性,继为持续性。【影像学表现】X线平片表现主要是广泛的骨质疏松和低密度溶骨破坏,边缘呈虫咬状改变。同一骨内有时可见多个病灶,其大小可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小病灶可呈点状和颗粒状;大病变可穿破密质骨,引起病理性骨折。
二.颌面部软组织恶性肿瘤
(一)癌
【影像学表现】
1.牙龈癌和颊癌:早期牙龈癌可向颌骨的牙槽突侵犯,X线多显示为牙槽突破坏吸收,下颌牙龈癌继续发展,可使颌骨呈扇形骨质破坏。边缘整齐也可凹凸不平。颊癌可呈溃疡型和外生型。
2.上颌窦癌和上颌窦炎症相鉴别:①恶性肿瘤多有窦壁的溶解吸收,一般炎症很少有此表现。②上颌窦恶性肿瘤一般造影后增强表现,炎症少有此表现。
和X线平片相比CT检查的优点是:①直接显示病变的内部结构细节;②横向组织的侵犯,如向内侵犯鼻腔,向外后侵犯颞下间隙、翼腭间隙和蝶骨翼突的内外板;向上侵犯眼眶和颅底;向下侵人口腔;向前累及眶下间隙等。
上颌窦癌:表现为窦腔密度增高和软组织肿块形成。窦壁破坏。其中窦壁破坏以外,内,顶壁显示较为清晰。窦腔弥漫性密度增高,或窦腔内局限性软组织影。窦壁骨质破坏,不连续,窦壁周局部骨质增生硬化
三.颌骨转移性肿瘤
少见,约占口腔及颌骨恶性肿瘤1%,下颌骨较上颌骨多见
【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一般有溶骨、成骨和溶骨成骨混合三类。低密度的溶骨破坏表现较多见,病变外形不规则,边缘虫蚀状,无硬化和骨膜反应。前列腺、乳腺和鼻咽癌的颌骨转移灶可为成骨表现,其中前列腺癌的成骨转移灶尤其多见,常呈斑点状或团块状高密度表现,骨髓腔变小,偶见瘤骨形成,类似骨肉瘤的日光放射状表现。混合性病灶则同时上述溶骨和成骨破坏特征。
颌面骨骨折X线诊断
(一)颌面骨折概论 临床表现
外伤史:直接骨折、间接骨折 红、肿、痛、功能障碍,畸形
一。骨折基本X线表现
骨折:骨(外形、内在结构)连续性中断。
1.骨折线:常为低密度裂隙,锯齿状,可断端重叠或镶嵌呈致密影,骨结构在此中断连续。2.异常致密线:骨折两段相重叠,嵌入性骨折 3.骨小梁扭曲紊乱:松质骨,牙槽骨骨折 4.游离碎骨片:粉碎性骨折
5.压缩变形:髁突骨折使髁突变形,颧骨骨折使上颌窦变形 6.骨缝分离:骨缝裂开
二。骨折X线读片要点 1.骨折数目、部位: 是单发或多发。直接骨折是在外力撞击的部位发生折裂,而间接骨折是发生于非直接致伤部位的骨折 2.骨折的类型
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横行斜行和纵行;嵌入型、粉碎性、凹陷性。是否有骨段缺损、异物存留,与治疗方法、愈后有关 3.骨折移位及其程度
影响因素:外力大小、方向,肌肉牵拉, 骨折线方向 断段移位常见于完全性骨折。下颌明显,上颌少见 4.骨折线与存留牙齿关系:是否有病变牙,牙折等情况 5.骨折线与正常骨缝、营养管鉴别:骨折线不整齐,密度减低的条状阴影,直线、锯齿或不规则状,失去连续性,边缘清晰锐利。正常骨缝、营养管有正常位置和走行方向,均匀的线状低密度影。
三。骨折的愈合
最重要的表现是骨折线的变化。一般3-6月方可见骨性愈合征象,儿童可在2月内显示。正位片:可明确异物上下内外或颊舌侧方位及其周围的骨性标志 侧位片:可明确异物上下前后位置和周围骨性标志的关系。正常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X线影像 4-5小时,血肿形成 24-48小时,血肿机化
6-7天,骨痂形成(X线见模糊骨样组织)2周,成骨形成
1月,临床愈合,拆夹板(X线见折线变糊,边吸收,密度↑)3-6月,骨折线消失
异常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的X线影像 骨创感染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窦道、间接骨髓炎 愈合不良
延迟愈合:骨营养不良,骨痂出现延迟,骨折线长期存在
不愈合:骨断端变圆钝,边缘光整,断端距变大,假关节,下颌骨多见。
(二)牙槽突骨折
多发生于颌骨前部。伴有唇部损伤,牙龈红肿撕裂,牙折,牙松动。
影像表现:以根尖片,牙合片最常用。骨折线为横行,斜行或纵行,不规则不整齐的线条状影
(三)下颌骨骨折
1.颏部骨折:发生于正中联合部,单发时骨折端移位不明显,双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时移位。可伴间接骨折。
2.颏孔区骨折:发生在下颌骨体部前磨牙区,多单发。
3.下颌角处骨折:发生在下颌骨体部第三磨牙区远中侧,可为间接骨折,也可暴力导致。4.髁状突骨折:
(1)一般规律类:指断段仍在关节窝内(无移位或有移位),无移位愈合快。(2)髁状突内弯移位类:(儿童髁突易变直,成人较难)(3)前脱帽类:髁突头部折断小骨块,多被翼外肌拉向前上内
(4)骨折伴前脱臼类:骨折后髁突脱位至结节下方,常髁突内移位 常用X线检查 下颌曲面体层
下颌(开口)后前位 许勒位
髁突经咽侧位 下颌骨升支侧位 颞下颌关节正位 侧位体层
CT片,三维重建图像
骨折发生水平:高位骨折(髁头骨折),中位骨折(髁突颈部骨折);低位骨折(髁突颈下骨折,波及升支);矢状骨折(骨折线贯穿髁头及髁颈下)
(四)上颌骨骨折
临床:常出现眼镜征,眼球突出或向下移位时出现复视,视力障碍 影像表现:首选华特位片,颚骨骨折以上颌牙合片显示
1.Le Fort I型骨折:骨折线从梨状孔下部,经牙槽突基底部,向后至上颌结节,水平地延伸至翼突,密度减低不整齐的裂隙影。上颌低位骨折
2.Le Fort II型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通过眶内下,眶底,经眶下缘、颧骨下方向后到达翼突。可波及相邻诸骨,甚至颅底。上颌骨中位骨折。
3.Le Fort III型骨折:骨折线横过鼻背、眶部,经颧骨上方到达翼突。常伴有颅脑损伤,颅底骨折,可至颅颌面骨分离。CT显示良好。
(五)颧骨、颧弓骨折
影像表现:颧骨骨折首选华特位。颧弓位可显示颧弓骨折。三维CT可立体的显示骨折类型、移位程度、颧弓与喙突的关系。
第十章涎腺疾病
适应症:1.观察阴性结石2.检查涎腺反复肿胀和炎症过程3.检查涎瘘位置、行程及种类4.检查涎腺肿瘤性质、位置、大小5.检查涎腺周围组织病变是否侵及腺体// 禁忌症1.碘化物过敏2.涎腺急性炎症期3.平片明确导管阳性结石
涎腺造影正常X线表现(1)腮腺造影侧位片主导管在下颌升支斜向后下走行,其上方常有副腺体。导管系统在腺体内逐级分支,由粗变细,最后进入腺实质内,管腔边缘光滑。腺体内应有少量腺泡充盈呈云雾状。(2)腮腺造影后前位片主导管自导管口向外侧延伸,在离下颌升支外缘约1cm处,转向后方并向上、下分支。腺体紧贴下颌升支外侧,其上、下两端较薄,中间稍厚,外缘呈弧形整齐、均匀。(3)颌下腺造影侧位片主导管由前上向后下行经下颌体部,在下颌角前向下弯曲。腺体外形略呈梨形,位于颌下部软组织中。在主导管的下部可见副腺体。
儿童腺体及导管分化不足,主导管显影好
@涎石病:临床:以颌下腺最多见.//影像学:阳性涎石用X线平片即可查出,显示为单个或多个密度高、卵圆形或柱状影像,大小可为数毫米至2cm不等,沿导管解剖走行及方向排列,有的可见清晰的层状。
阴性涎石需用水溶性造影剂进行造影检查,在造影片上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其远心端导管扩张。若涎石完全阻塞导管,则见导管中断,或其末端呈分叉状。@涎瘘:造影时用油性造影剂.//影像学:造影图像如显示导管系统完整,造影剂自腺体部外溢,为腺瘘。管瘘则指造影剂自主导管上瘘口外溢;其后方腺体不显影为完全管瘘,若后方腺体部分显影或正常显影,则为部分管瘘。@涎腺炎症:1)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发生于儿童者称儿童复发性腮腺炎/多数主导管无改变,少数扩张不整呈管炎改变/分支导管显示较少/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腔状扩张;排空功能迟缓;病变可累及副腺体。随年龄增长,末梢导管扩张数目逐渐减少(2)慢性阻塞性涎腺炎:X线表现为导管系统的扩张不整。病变从主导管开始扩张变形呈腊肠状,以后逐渐波及至叶间、小叶间导管。病变的晚期,腺体的末梢导管可呈不同程度的扩张征像。(3)涎腺结核
@涎腺肿瘤:切忌做组织学活检.在确定涎腺占位性病变方面,B超检查应推荐为首选.良性肿瘤:1导管系统变化:主导管被压移位、拉长或被推成屈曲状;分支导管移位呈抱球状或线束状。主导管或分支导管在肿瘤压迫弯曲处的前后段均可扩张。导管系统无破坏中断现象。腺泡变化:腺泡充盈缺损区大致呈类圆形,边界较明显、整齐,外围以移位的导管.2下颌骨改变
下颌骨后缘可被压迫吸收呈边缘整齐的凹陷;压迫侧面则升支或下颌角变薄。
恶性肿瘤:①导管系统变化:主导管或分支导管排列扭曲、紊乱,可表现为不规则的扩张、变细。主导管或叶间导管可突然中断,其后部导管和(或)腺泡不显影。②腺泡变化:腺泡不规则充盈缺损,边缘不整齐,周围无移位的导管。③造影剂外溢:造影剂外溢于导管系统或腺体之外,呈单个点状或片状,也可呈多数点片状。如有大量造影剂外溢,则呈不规则团块状。/下颌骨改变:可表现为局部溶骨性破坏、骨膜致密增厚及骨质凹陷性压迫
涎腺肿瘤的B超表现: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光滑,内部回声均匀。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内部回声高度不均匀,可见多数簇状强回声。@舍格伦综合征:属淋巴上皮病,原发口干眼干干燥综合症,继发口干眼干结缔组织疾病发展而来。
病理:1.腺内淋巴、网织细胞增生,替代腺泡,小叶外形存在,功能改变;2 导管上皮增生,有的形成上皮岛,导管上皮完整性丧失,3 小末梢导管不同程度扩张成点状囊肿样。
影像学表现:涎腺造影:X线表现分为四种类型:1.腺体形态正常,排空功能差/2.涎腺末梢导管扩张:典型表现为1)多数主导管可无改变。分支导管数目减少、变细2)主导管继发感染,变粗呈腊肠状,导管上皮丧失,造影剂注压 外渗呈羽毛状、花边样导管上皮异常增生呈葱皮状;3.向心性萎缩:叶间导管完全被上皮岛阻塞。在造影片上仅见主导管及某些分支导管,周缘腺体组织不显影。4.肿瘤样改变:腺体内腺细胞被淋巴、网织细胞增生替代,呈假包块,无包膜,现占位性病变改变,邻近的导管移位,似良性肿瘤改变。如有造影剂外溢,则似低度恶性肿瘤改变。当X线片表现为多处导管中断,并伴有不规则的腺泡充盈缺损时,则为恶性变的X线表现
第十一章 颞下颌关节疾病 第一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因病理:精神心理因素和牙合因素为两个主要致病因素 诊断分类:1.咀嚼肌紊乱疾病 肌筋膜痛 肌痉挛 2.结构紊乱疾病 可复性盘前移位 开口受限 3.炎性疾病
4.骨关节病或骨关节炎
临床表现:疼痛 关节内弹响或杂音 开口度及开口型异常 部分患者可伴有患侧头痛耳鸣 影像学表现:1.关节间隙改变:与肌痉挛及关节内结构紊乱有关,此外,关节盘退行性变薄或局部增生亦可造成关节间隙改变
常见的关节间隙改变包括:①前间隙变大 后间隙变小②前间隙变小后间隙变大③整 个关节间隙变窄④整个关节间隙变宽
2.髁突运动度的变化:可同时拍摄双侧关节许勒位进行观察
3.两侧关节形态发育不对称:关节结节高度 斜度 关节窝深度 髁突大小
4.骨质改变:①髁突硬化②髁突前斜面模糊不清③髁突小凹陷缺损④髁突前斜面广泛破 坏⑤髁突囊样变⑥髁突骨质增生
5.关节盘及关节内其他软组织改变:上下腔穿通 关节盘穿孔前改变 关节盘移位(可复 性 不可复性)
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 创伤性关节 炎化脓性关节 炎关节囊肿 关节肿瘤 第二节 颞下颌关节强直
关节强直:指由疾病,损伤或外科手术而导致的关节固定和运动丧失
病理表现:髁突,关节窝,关节结节的骨和软骨覆盖及关节盘受到严重破坏 破坏后的修复中,被纤维组织所代替 这些纤维组织进一步骨化 使关节结节 关节窝及髁突融合为一致密的骨性团块形成骨性强直
临床表现:关节强直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开口困难
影像学表现:常用许勒位片 下颌升支侧斜位片 曲面体层片及关节正,侧位片检查
X线表现为关节正常骨结构形态完全消失 无法分清髁突 关节窝及其之间的界限,而由一个致密的骨性团块所代替 下颌升支侧位片显示为T形骨性融合
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分类:①单侧或双侧关节纤维性强直 髁突及关节窝保持原有形态②单侧或双侧髁突与颞骨之间形成骨性融合 颌内动脉与强直骨保持正常的解剖关系③强直 侧颌内动脉与髁突内极的距离小于正常侧④强直骨与颅底骨融合并有广泛 的骨形成
鉴别诊断:颌间瘢痕挛缩 常伴有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瘢痕 X线检查骨组织无明显异常变化 第三节 颞下颌关节脱位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指髁突突出关节之外而不能自行复位的情况 按部位可分为单侧脱位或双侧脱位 按性质可分为急性脱位 复发性脱位和陈旧性脱位 按髁突脱出方向可分为前方脱位 后方脱位 上方脱位和侧方脱位
病因病理 常于开口过大时发生,关节周围可有不同程度的结缔组织增生,咀嚼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挛缩
影像学表现 许勒位闭口位片 髁突至关节结节前上方
第三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胸部X线摄影体位选择】
普通检查取常规正位。
1:外伤病人:
(1)肋骨骨折:常规正,斜位(左,右斜位);必要时取正,侧,斜位。膈下肋骨(第8-12肋)取仰卧位。请临床医生仔细查体,特别是肇事及斗殴等涉及纠纷病人。
(2)血气胸:正侧位。
如有必要亦可行CT检查。
2:一般肺和支气管病变:正侧位,特别是占位病变,或者大片病灶。
3:中叶肺不张:正侧位,必要时加拍前弓位。
4:胸腔积液:
(1):游离性胸腔积液:正侧位,必要时加照患侧侧卧水平位,或斜位。
(2):包裹性积液:正侧位,必要时加照切线位(无法透视下点片,不能执行)5:膈疝:胸部正位片+上消化道造影。6:心脏疾病:取正,侧(左侧),斜(左前斜,右前斜)位,斜位必要时吞钡,以观
察心房情况。
胸部病变可选择性行CT检查。
【四肢X线摄影体位选择】
常规正侧位(手指,腕关节,尺桡骨,肘关节,股骨,膝关节,胫腓骨,踝关节,头颅)常规正位(肩关节,髋关节,骨盆)
特殊部位摄影的体位选择:
1:手掌与足的骨折及骨病:正,斜(内斜)位。了解掌骨骨折移位及成角情况,可以取正侧位。
1:舟骨骨折:舟骨外展正位+腕关节后前斜位。
2:髌骨骨折:侧,轴位。
3:跟骨骨折:侧,轴位,必要时加照内,外斜位。
4:肩胛骨骨折:前后正位+侧位。
5:肱骨外科颈骨折:正位+穿胸侧位。6:股骨颈骨折:髋关节正位,必要时加照水平侧位。
7:第一掌骨,第一跖骨骨折:正位+外斜位。
8:鹰嘴病变或骨折,取常规正侧位外加肘
关节轴位。
9: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双髋关节正位(骨盆正位)
10:痛风:双侧手足正位。
11:腕关节轴位:观察腕骨掌面情况。
12:钩状与头状骨关节病变,取内展正位。13:豆骨与三角骨骨折,取外旋斜位。14:大多角骨与舟状骨关节病变,取内旋斜位。
15:胸骨:后前位(正位),侧位。
16:(1):髋关节和股骨颈仰卧水平侧位:观察股骨头,股骨颈和大小转子病变。
(2):髋关节和股骨颈侧卧侧位:观察股骨头,颈和股骨上端及髋关节病变,尤其适用于观察髋关节脱位时股骨头前后移位及转位情况。
(3): 髋关节和股骨颈后前斜位(谢氏位):了解股骨头向后脱位情况。
(4): 双侧髋关节和股骨颈侧位(蛙形位):观察双侧髋臼和股骨头。
17:前臂骨折:取全长功能位。
【脊柱X线摄影体位选择】
常规正侧位。(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1:第1,2颈椎(寰枢椎):开口位,看是否寰枢关节脱位。
2:颈椎病:(1)看椎间孔是否狭窄,即神经根型颈椎病,双斜位为主,侧位为辅。
(2):脊髓型:正侧(斜)位。
(3):椎动脉型:正侧位。
3: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正侧位片(包骶髂关节)。
4:脊椎滑脱:正侧位,必要时加照双斜位。
【腹部X线摄影体位选择】
腹部立位(站立):看是否有肠梗阻;消化道穿孔(必要时加照侧卧水平位)。
腹部平片(仰卧位):看是否有泌尿系结石。腹部倒立正,侧位:先天性肛管直肠畸形,如新生儿肛管闭锁。
腹部实质脏器应行CT检查。
【消化道造影】
上消化道造影(适应症):
全消化道造影(适应症):
钡灌肠(适应症):
【五官及颜面部X线摄影体位选择】
1:副鼻窦:柯,瓦氏位(柯氏位+瓦氏位)。2:颞颌关节:双侧开,闭口侧位。
3:下颌骨:双侧下颌骨正位+患侧下颌骨侧位。
4:鼻骨:侧,轴位。
5:颧骨弓:顶颏斜位。
6:乳突:劳氏位,许氏位,伦氏位。
7:颞骨岩部:梅氏位,斯氏位,汤氏位。8:蝶鞍:
9:视神经管(孔):
10;内听道:
11:茎突:前后位,侧位。
12:颈静脉孔:
颅底,眼眶,耳部病变或骨折,行CT检查。副鼻窦,颧骨亦可选择性行CT检查。
第四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 总论
1.X线的产生条件:电子源、两端有高电压、阳极靶面。
2.X线图像的特点: A.X线图像是由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影像所组成,图像清晰,空间分辨力高
B.X线检查的特点:操作简便、检查速度快、经济
3.X线的主要用途: ○1骨关节疾病的诊断 ○2胸部疾病的诊断、心脏大血管疾病 ○3胃肠道疾病的诊断○4泌尿系统的疾病○5其他,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4.X线的特性:穿透作用、感光作用、荧光效应、电离作用。
5.软X线定义:管电压在40kV以下时所产生的X线能量低,穿透力较弱,故为~。
6.CR:(计算机X线摄影)是以X线成像板IP作为载体记录X线曝光后形成的信息,再由激光读出信息并经图像后处理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7.DR:(数字X线摄影)是将X线穿过人体后由平板探测器FPD探测的模拟信号直接数字化而形成数字影像的检查技术。
8.X线检查技术应用的限度:○1X线照片是2D影像,组织结构相互重叠。重叠的结构不容易辨别,易漏诊。○2X线的密度分辨力有限,密度差异较小的组织和器官、病变不容易分辨。○3造影检查时,少数患者对对比剂有不良反应,有绝对禁忌症。○4X线有辐射作用,对于剂量过大,或检查频率过多、检查时间长的项目受到严格的控制。
第二章 X线检查技术
第一节 X线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1.构成照片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失真度
2.X线照片影像质量受X线管焦点、X线摄影条件、影像信息探测系统、被照体及图像处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3.照片的密度:指透明性照片的暗度或不透明程度,也称黑化度。
4.X线照片的特性曲线的组成:足部、直线部、肩部、反转部。
5.最适于人眼观片的照片密度值是1.0左右,一般照片的影像密度值在0.7~1.5。
6.影响照片密度的因素是:管电压值、管电流量、摄影距离、探测器和图像处理参数。
7.影像的对比度包括:物体对比度、X线对比度、胶片对比度、光学对比度、人工对比度。
8.影响X线对比度的因素:X线的吸收系数、物体厚度和密度。
9.影响光学对比度的因素:X线质、X线量、胶片γ值、灰雾。10.X线照片密度范围一般是:0.25~2.0
11.照射野:指通过X线管窗口的X线束入射于被检体的曝光面。
12.照射野<2cm*2cm时,散射线产生很少。30cm*30cm时散射线达到最大值,严重影响照片质量。
13.除去散射线的方法:○1抑制其产生(准直器和滤过板)○2消除已产生的散射线(空气间隙法、滤线栅法)
14.滤线栅法的工作原理:在摄影时,将滤线栅(Grid)置于胶片和肢体之间,焦点至grid的距离与grid的铅条平行,一部分穿过铅条间隙到达胶片,另一部分照射到铅条上而被吸收。被检体发出的散射线因与铅条成角而不能通过铅条间隙,故而大部分被吸收掉,从而降低了胶片上接受的散射线量大大改善了照片的对比度,提高了照片的影像质量。
15.滤线栅定义:是将薄铅条(一般厚0.05~0.1mm)夹持在易透过X线的填充物(厚约0.15~0.35mm)中,使其固定在相互平行或形成一定斜率的状态,两面再附加铝板或合成树脂板起支撑和保护作用,成为有一定厚度能吸收散射线的铅栅板。
16.X线照片感光效应的影响因素:管电压、管电流、曝光时间、焦-片距和一些固定因素。
17.感光效应:指在X线摄影中,X线经过身体部位不同程度地吸收后,到达X线胶片而使胶片感光的作用。照片密度值是对胶片感光效应的定量记录显示。
18.X线摄影条件的应用:○1变动管电压法○2固定管电压法○3自动曝光法○4对数率法及X线摄影条件规范化
第二节 X线摄影基础知识
1.解剖学标准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下肢并拢,足尖及掌心向前,两上肢下垂置于躯干两侧。
2.头颅体表定位线:○1听眶线:外耳孔上缘与同侧眼眶下缘的连线
○2听眦线:外耳孔中点与同侧眼外眦的连线
3.颈部体表标志:舌骨--第4颈椎;甲状软骨--第5颈椎;环状软骨--第6颈椎 4.摄影技术操作中呼气与吸气的应用:○1平静呼吸下屏气:心脏、上臂、肩○2深吸气后屏气:肺部及膈上肋骨○3深呼气后屏气:腹部及膈下肋骨位置○4缓慢连续呼吸:胸骨斜位○5平静呼吸不屏气:躯干部位
5.拍摄部位厚度超过15cm时要用滤线器。
第三节 普通X线检查技术
1.优秀骨骼片的条件:要求对比度好,骨皮质、骨松质、骨髓腔、周围软组织等影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关节及其间隙清楚显影;骨、关节及软组织的病变范围、程度及各种X线征象显示清楚。
2.头颅后前位中心线:枕外隆凸
3.头颅侧位中心线:瞳间线垂直台面,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
4.腰椎前后位中心线:脐上方3cm处,通过第3腰椎
5.腰椎侧位中心线:第3腰椎棘突前方约8cm处,通过第3腰椎
6.手后前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第3掌骨远端)7.手后前斜位中心线:第3掌骨头与探测器垂直
8.腕关节后前位中心线:尺桡骨茎突连线中点 9.腕关节侧位中心线:桡骨茎突
10.肘关节前后位中心线:肘关节中心(内外上髁连线中点)11.肘关节侧位中心线:肱骨外侧髁
12.肩关节中心线:喙突水平入射 13.踝关节中心线:内踝上1cm处
14.足部前后位中心线:对准第3跖骨基底部 15.足部内斜位中心线:第3跖骨基底部入射
16.膝关节前后位中心线:髌骨下缘 17.膝关节外侧位中心线:关节间隙
18.股骨前后位、侧位中心线:被检者大腿中点
19.一张合格的胸部照片:○1包括全部胸廓、肺野、肋膈角和下颈部○2清晰显示两侧肺纹理的细微结构○3双侧肩胛骨位于肺野外○4片内无伪影及异物等
20.胸部后前位中心线:T4水平入射
21.胸部侧位中心线:T4平面的侧胸壁中点
22.心脏及大血管右前斜位(第一斜位):40°~60°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用以观察心脏后缘情况
23.心脏及大血管左前斜位(第二斜位):55°~65°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观察食管及主动脉弓的全貌
24.腹部检查:立位查肠梗阻和穿孔,卧位查结石 25.MLO:乳腺内外侧斜位,最常用
CC:头尾位 26.乳腺的源像距多为40~50cm
第四节 数字X线检查技术
1.CR的成像过程:信息采集→信息转换→信息处理→信息的存档与输出
2.CR的参数选择:协调处理、空间频率处理、动态范围控制、能量减影
3.DR分为: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间接数字化X线成像(非晶硅)、CCD X线成像、多些正比电离室(MWPC)等
4.DR一般参数的选择:脏器名称、kV自动或手动选择、固定方式或曲线方式选择、边缘增强选择、剂量选择、标记、骨的黑白显示选择、最大X线脉冲宽度选择、黑化度矫正选择等
第五节 造影检查
1.造影检查:人工将能吸收X线的物质导入体内,改变组织和器官与邻近组织的对比度,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检查方法,称为~
2.对比剂引入的方式:直接引入和间接引入法
3.普通检查的硫酸钡剂:1稠钡剂,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3~4:1,呈糊状○2○钡餐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1~2○3钡灌肠用混悬液,硫酸钡与水之重量比约为1:4 4.碘过敏试验方法:1静脉注射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2眼结膜试验○3口○含试验○4皮内试验○5口服试验
5.胃十二指肠普通造影检查要点:○1立位观察胃泡内有无软组织肿块影○2钡剂通过食管下段和贲门的情况,有无受阻、绕流、分流和走行位置的改变○3胃底壁的厚度和柔软性,在深呼吸下可看见胃泡的均匀膨大和缩小○4右前斜位观察贲门下的连续曲线是否自然○5仰卧位时胃底充盈钡剂,可显示其充盈相的轮廓;俯卧位时,胃底充气,可显示胃底粘膜,这些位置有利于病变的显示。
6.小肠常规造影的一次服钡法:将混悬液200~300ml一次服下,先常规检查胃、十二指肠,后每隔15min检查一次小肠,1h后每隔30min检查一次,直至钡头到达盲肠为止(如服钡后6、8、12、24小时各检查一次,同时观察大肠,又称全胃肠造影)。
7.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适应症:患者一般状况较好,体温不超过38℃,白细胞在12*109/L以下,无明显的脱水、酸中毒者。一般发病在24h以内未绝对适应症,24~48h为一般适应症,48~72h为谨慎适应症。
8.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的复位标准:可见气体进入小肠;回盲部肿块影消失;患儿症状消失,腹部柔软;安静入睡,血便消失;患儿复位后应留院观察。
9.静脉尿路造影(IVU/IVP):是利用对比剂在静脉注射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排入肾盏、肾盂而使之显影的方法。
10.IVP的适应症: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畸形和积水;证实尿路结石的部位,了解有无阴性结石;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做好膀胱镜检查者;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统的关系;用于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11.IVP操作步骤中注意事项: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对比剂1分钟内注完;注射完毕后5~7分钟摄第一片,15min摄第二片,30min摄第三片。
第三章 CT检查技术(见陈松发的图片)
1.第四章 MRI检查技术
1.最基本的三种类型脉冲序列式:自旋回波(spin echo,SE)、翻转恢复(inversion recovery,IR)和梯度回波(gradient echo,GRE)2.常用脉冲序列分类为:SE脉冲序列、IR脉冲序列、GRE脉冲序列、EPI技术。
3.TR: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下一次90°脉冲的时间间隔 4.TE:SE脉冲序列中,从90°脉冲至获取回波的时间间隔 5.T1加权:短TR短TE;T2加权:长TR长TE;质子密度加权:长TR短TE 6.T1WI具有较高的信噪比SNR,适于显示解剖结构;T2WI更易于显示水肿和液体,故更易于显示病变
7.在一个TR期间内由多次180°重聚相位脉冲获取的回波组成回波链,180°脉冲的次数称为回波链长度(echo train length,ETL)或快速系数(turbo factor)
8.TI(time of inversion):反转时间,在IR脉冲序列中,从180°反转至90°激励脉冲的时间间隔
9.IR的变异序列有FLAI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和STIR(短TI反转恢复)10.EPI技术是目前成像速度最快的技术,在一个TR期间内完成全部数据采集,则可达到最快的扫描速度,这一概念是EPI的基础。11.与图像质量有关的主要成像参数:○1SNR(信噪比)○2CNR(对比信噪比)○3空间分辨力○4扫描时间 12.CNR:是指图像中相邻组织、结构间SNR的差异性,即CNR=SNR(A)-SNR(B)13.空间分辨力:指图像中可辨认出相邻空间关系的最小物体的几何尺寸,即对细微结构的分辨力。
14.人体内血管的流动状态有:层流、涡流、紊流和滞流。
15.时间飞跃(time of flight,TOF)包括两种现象:高流速信号缺失和进入现象。
16.伪影:指MR图像中与实际解剖结构不符合的信号,可表现为图像变形、重叠、缺失及模糊等。
17.伪影的常见类型:运动伪影、混淆伪影或包裹伪影、化学位移伪影、化学性匹配不良伪影、截断伪影、磁敏感性伪影、拉链伪影和交叉伪影八大类。
18.常用的MRI对比剂为Gd-DTPA(马根维显,钆喷酸蒲葡胺)顺磁性 19.对比剂的分类1生物分布性:细胞内、细胞外对比剂2磁特性:顺磁性、超顺磁性、铁磁性对比剂
20.Gd-DPTA的特征:a.弛豫时间长 b.毒性小 c.安全系数大 d.细胞外分布 e.不通过正常血脑屏障 f.迅速由肾脏排出 g.在人体内结构稳定 h.具有高度溶解性 ◇◇21.MRI的绝对禁忌症:心脏起搏器、铁磁性或电子镫骨植入物、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止血夹
22.MRI的相对禁忌症:非心脏部位的起搏器如颈动脉窦起搏器、胰岛素泵和神经刺激器、导联线等,非铁磁性镫骨植入物、耳蜗植入物,怀疑在高场强MR中有可能开裂的修补后心脏瓣膜、体部止血夹以及生理依赖性监测器。还将失代偿性心衰、妊娠、幽闭恐惧症列入其中。
23.失超:超导线圈升温失去超导环境的现象。
24.MRA的主要技术包括:TOF法和PC法、CE-MRA和黑血技术。
25.MR水成像:指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成像技术,具有信号强度高、对比度大,在暗黑背景中含液解剖结构如胆道、囊腔等呈亮白高信号的特点。
26.MR水成像技术包括:MRCP(MR胰胆管成像)、MRU(MR尿路成像)、MRM(MR脊髓成像)、MR labyrinthography(MR内耳迷路成像)、MR sialography(MR涎腺成像)、MR salpingography(MR输卵管成像)
27.MRS:是利用质子在化合物中共同振频率的化学位移现象,测定化合物组成成分及其含量的检测技术。第五章 DSA检查技术
1.DSA原理:是将采集的受检部位未注入对比剂和注入对比剂的数字图像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将两幅图像的数字信息相减,获得差值信号,再经对此度增强和D/A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显示器显示。从而获得去除骨骼、肌肉和其他背景组织,而只留下血管影像的减影图像。
2.采像延迟:即先注射造影剂,后曝光采集图像。3.注射延迟:即先曝光采集图像,后注射对比剂。
4.注射流速:指单位时间内经导管注入对比剂的量,一般以m/s表示。5.注射剂量:指对比剂的总用量。
6.注射斜率:注射的对比剂达到预选流速所需要的时间,即注药的线性上升流速。
7.注射压力:对比剂进入血管内做稳态流动的压力,单位PSI。8.DSA检查技术分类:静脉法、动脉法和动态DSA.9.IV-DSA:经静脉注射对比剂行DSA的检查
10.IA-DSA:经动脉穿刺插管,将导管放置在靶动脉内注射对比剂来显示靶血管病变的检查。
11.颈动脉造影技术:应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送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导管顶端一般插至第4~5颈椎平面,然后从导管内注入少量对比剂,经证实确定为颈内/外动脉后即可造影。
12.右冠状动脉分支:右圆锥支、右房支、右室前/后支、左室后支等 13.左冠状动脉分支:前降支、回旋支 14.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选用Judkins导管
第六章 超声检查技术
1.超声诊断的基础:灰阶成像 2.超声的特点:无创检查(机械波)
3.超声的分级:强回声、等回声、弱回声、无回声
4.超声选择的频率:(单位为MHz)胸腹部3.0~3.5;浅表器官:5.0~7.5;婴儿心脏及胸部:5.0;颅脑及肥胖者:2.0~2.5 5.超声扫描的方式:扇形、弧形和矩形。6.超声灵敏度的调剂有:时间增益补偿 和 总增益
7.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接收信号之间出现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反射的声波频率之间有一定的差异,这种频率的改变称为多普勒效应。
8.超声观察的基本内容:定义】大小】外形】边缘轮廓】内部回声】后壁及后方回声】周邻关系】位置】活动度】多普勒超声检查。9.正常的脾脏的长泾为小于14cm,厚度男性<4cm,女性<3.8cm 10.前列腺超声检查使用的腔内探头
11.阴道超声检查能清晰的显示子宫内膜、卵巢等结构。
第五篇: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件
授课老师
张巧红 班级 1501、1502
授课日期 :2016-9-5(周一)科时:4h 课题:
总论 教学目的:掌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影像检查技术的概念研究内容 教学方法:讲解理论 授课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研究范畴 1.1.1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概念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利用多种专门成像技术,获取人体内部结构信息,以影像方式提供医学诊疗依据的学科,收有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应用技术。在医学领域中,一影像手段提供诊疗信息的方式很多,但是草医学影像学科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影像检查属性以及临床岗位实际工作来看,各种可见光城乡技术未包括再影像科工作范畴内。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研究成像方法的学科,研究在成像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成像技术手段,克服不利因素,是被检者以最小的代价(痛苦,辐射损失,费用,时间),最大限度的提取真实的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符合临床诊疗要求的影像。1.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 X线摄影条件、X线检查体位,模拟和数字X线成像技术,X线造影检查技术,照片影像处理和打印技术,CT技术,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放射诊断影像检查质量评价及管理。超声检查技术在技术属性讲,也属于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范畴。好多医院成立大影像科,将超声也包括在内,分普通放射,CT,MRI,超声小组)1.2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发展历程 1.2.1X线的检查的发展 X线由德国的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与1895年11月8日发现的。同年11月22日拍摄的第1张照片(伦琴夫人的手),当时曝光近15分钟,相当于现在的一千多倍,当然辐射量可想而知,后果不可想象。从伦琴发现X线起,影像记录方式,X线摄影装置等设备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
1895年,涂有乳剂的玻璃板,易弯曲的透明胶片和感光纸已广泛应用于普通的可见光摄影中,这种玻璃板对X线敏感的含银层乳剂型,因当时产生的图像对比度低,尤其是那些对X线衰减程度差别不大组织器官更是如此,所以高对比度显影剂的开发引起人门的重视。1897年,也就两年以后,钨酸钙增感屏被得到应用在X线摄影中,得到地降低曝光量。1913年硝酸纤维素片问世,1924年开始使用。1918年片基涂有双面高速感光乳剂的胶片,配以双面增感屏,得到建设曝光量。1933年胶片开始染成蓝色,减少对透亮区对眼睛的刺激。20世纪50年代末,聚酯片基代替硝酸片基,由于这种片基更薄,减少了双面乳剂胶片的视差问题。20世纪70年代早期,新型的增感屏,都由发光效率高的荧光体支撑,土痛的X线胶片的吸收光谱与各自相对应的增感屏发光谱匹配,曝光条件进一步降低。从X线摄影角度看,发展: 1920年前X线的初级应用阶段,当时还没认识到辐射伤害问题,X线应用泛滥。1920-1950年X线临床应用于开发阶段:滤线器(1921)--旋转阳极X线管(1929)—X线断层摄影装置(1930)--光电限时器(1942)--影像增强器(1948)--多轨迹断层摄影装置(1951)--自动洗片机(1956)--英光缩影摄影(1968)等装置和器材相继出现。1972年CT机的问世,放射学影像开始数字化,自20世纪80年代,CR(计算机X线摄影)、DR数字X线摄影开始应用。CR是使用含有光刻激发存储荧光体的成像板作为载体的一种数字化摄影技术。DR是一种采用平板探测器获得直接数字化影像的摄影技术。1.2.2造影 普通X线摄影对那些X线吸收差异比较大的组织和器官来说意义很大,但对于X线吸收的对比度小的组织和器官则难以显示,于是人门开始引入对比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对比方法,用于临床。胃肠造影开始1898年,硝酸,由于副作用较大,于1910年用硫酸钡。1921年被用于脑部造影,腹腔,关节,后来CT的应用,气体造影基本淘汰。造影剂分两大类,阳性和阴性。阳性包括钡剂和碘剂,阴性的为气体。钡剂:应用医用的硫酸钡,先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可提高胃肠造影的诊断质量。
碘剂:20实际20年代初开始使用。碘化钠为无机碘,刺激性大,常用于逆行肾盂造影,“T“形管胆道造影和膀胱尿道造影等。有机碘:品种多,常用泛影葡胺做心血管和静脉尿路造影,碘番酸和胆影葡胺分别用作口服胆囊和静脉胆道造影:非离子型碘制剂部分可用于脑室和脊髓造影。碘油:用于支气管、子宫输卵管造影:碘苯酯用于脑室和椎管造影。气体:常用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可用于关节囊和胸腹腔等造影,使用时应注意空气栓塞。(现在几乎不用,被CT、MRI代替)1.2.3 CT检查技术的发展 1969年由HounsfiedG.N.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1974年全身CT问世。1989年在传统旋转扫描的基础上,采用滑轮记住和连续进床技术实现螺旋CT。1998年多层螺旋CT机问世,大大提高扫描速度。2002年16排CT,2004年64排CT。2007年320排螺旋CT应用于临床。
1.2.4MR 检查技术的发展 1977年世界第一台MR装置建成。1978年取得了头部和腹部的断层像。1980获得第一幅人体头颅的冠状位和矢状位影像。除此以外,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都是重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这些技术与以上技术,共同构建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体系。医学影像技术经历模拟,数字两个主要发展历程,这些影像检查技术,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它们相互弥补,不能互相替代。要遵循简便、安全‘费用低廉且能达到诊断目的的原则来选择检查技术。在工作中,不重复检查。1.3医学影像技师的定位职责
1.3.1 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的定位 医疗服务是由全体义务工作者的工作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医学检查技师作为医疗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从事的工作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像足球、排球比赛一样,各负其责,各行其事,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医学影像检查技师特殊技术的义务人员,要有技术,形象,尊严,高姿态。因为影像技师工作的场所是医院的窗口科室,你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医院的整体形象。所以技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以下服务:一是为临床及其它部门服务好,充分发挥设备的性能和自身的技术优势,满足整个医疗团队的需要。二是对被检查者表示关爱,要理解患
者的心情,尊重患者隐私,包容其过激行为,用安慰,鼓励的语言吗,争取其配合检查。1.3.2医学影像技师的职责 医学影像技师的主要职责是充分发挥设备功能和性能,最大限度的提取人体解剖结构,病理学,生理生化信息,得到真实,满足临床需要的影像学佐证。(1)要充分理解每一个被检查的检查目的和影像医师、临床医师的诊断信息,尽可能满足诊断的需要。(2)应结合申请单,做出合理的检查。(3)必要时与临床联系,确定检查检查方案,避免不必要的延误和往返。(4)掌握患者的检查中有意义的临床体征,提供跟医师和临床。(5)检查中对患者有效监测,出现危急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发生意外。(6)熟知辐射防护知识,对患者和陪同人员进行有效防护,特别是孕妇和儿童。1.4课程总目标及学习方法 1.4.1课程总目标 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应用这些先进的影像检查设备和准确无误的专业操作技能为临床提供符合要求的清晰医学图像,使患者早日得到正确诊断和治疗。在检查过程中尽量减少被检查者接受的放射线辐射剂量。(1)掌握个部位X线摄影检查、X线造影检查、CT检查、MR检查的影像学检查的基本知识。(2)掌握检查过程的基本操作步骤。(3)熟悉各种检查的基本参数选择。(4)熟悉各种检查的适应症、禁忌症以及临床诊断要求。(5)熟悉检查重点操作注意事项。(6)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基本图像后处理知识。(7)掌握影像质量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并熟悉其常用管理方法。1.4.2学习方法
(1)树立应用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的理念。(2)分许实验讨论的方法。(3)学生独立操作实训的学习方法。(4)采用评价像质的方法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