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教育法学作业5
电大教育法学作业5
一、判断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1.比较研究法是学习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法治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学习方法。A.错误
2.社会教育权是指来自于行事国家教育权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对他人发出教育方面要求的权利。B.正确
3.国家教育考试是指由教育考试机构根据一定的考试目的,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所确定的考试内容、考试原则、考试程序,对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的测定和评价。A.错误
4.学生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注册和参加考试的受教育者。A.错误
5.学校保险属商业保险性质,根据《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双方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签订保险合同。B.正确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20 分。)1.《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属于(c)。A.行政法规 B.地方性法规 C.法律 D.规章
2.《教育法》第八条中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此项规定属于(a)规范。A.义务性 B.禁止性 C.授权性 D.强制性
3.(b)中规定:“人人有资格享有本宣言所列举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区别。” A.《宪法》
B.《世界人权宣言 》 C.《儿童权利宣言》 D.《儿童权利公约》
4.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a)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创制、修改、补充和废止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A.国家机关
B.最高国家权利机关 C.国家教育行政部门
D.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及其常设机关 5.从狭义上讲,教育法的适用是专指国家(d)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用教育法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A.权力 B.行政 C.教育 D.司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凡年满(b)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A.5 B.6 C.7 D.8 7.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准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各阶段教育为主的(c)。A.产业机构 B.事业机构 C.教育机构 D.行政机构 8.《教师法》中规定,教师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思想考核、工作成绩考核和(a)。
A.业务水平考核、工作态度考核a B.学历水平考核、工作态度考核 C.职业道德考核、工作态度考核 D.业务水平考核、职业道德考核
9.就我国的现行法而言,对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主要采取(b)责任原则。A.公平 B.过错 C.严格 D.利益
10.下列对行政复议特点的描述中,(b)是不正确的。A.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的行为
B.行政复议的内容是解决行政争议
C.行政复议的启动是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 D.行政复议的程序是司法程序
三、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 10 分。)1.下列各项中,(ab)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A.土地
B.智力成果 C.学生 D.隐私权
2.《教育法》规定,设立学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bcd)。A.必须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B.必须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C.必须有合格的教师 D.必须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3.下列各项中,(bd)是《教育法》中规定的学校应当的义务。A.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B.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 C.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D.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
4.民主管理权是《教师法》中所规定的教师享有的一项权利。其主要内容包括:(bd)。
A.教师有权参加有关的学术团体和学术交流活动
B.教师享有对学校及其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批评权和建议权 C.教师有权对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给予及时客观公正的评价 D.教师有权引导学生培养民主与法制意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5.根据违法行为的一般特点可以把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概括为:主体、行为、(acd)等几个方面。A.心理状态 B.法律现象 C.损害事实 D.因果关系
四、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24 分。)1.简述教师资格的取得要件。
【答案要点】《教师法》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据此,教师资格取得要件包括:(1)国籍要求。必须是中国公民,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2)思想道德要求。良好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是取得教师资格的重要条件。(3)业务要求。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这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4)学历要求或资格考试要求。要达到规定的学历标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2.如何理解学生“获得公正评价和证书的权利”。〖答案要点〗学生“获得公正评价”和相应证书的权利是指学生享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的权利。对此,可分两方面理解: 其一,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是指学生有权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按照国家统一标准的一视同仁的客观评价。其二,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是学生的一项重大权利。
五、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16 分。)【答案要点】(1)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及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处理不服,或认为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请求处理的制度。(2)教师申诉制度具有如下特征: 法律性。《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申诉的程序、范围、主管机关等内容,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教师的申诉做出处理决定,使教师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保障。特定性。教师申诉制度的主体、被申诉的主体、受理申诉的主体是特定的,处理申诉的主体和日期也是特定的。教师申诉制度的特定性,有利于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非诉讼性。教师申诉制度是由行政机关依法对教师的申诉,根据法定行政职权和程序做出行政处理的制度。这种行政处理决定具有行政法上的效力,与诉讼法上的申诉制度性质不同。有利于迅速解决相关法律纠纷;有利于降低解决纠纷的成本。(3)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教师申诉的范围包括:认为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决定不服;认为当地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教师法》规定的合法权益的。(4)教师申诉制度的程序分别由申诉的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节组成。(5)在论述过程中,需结合具体实例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
六、案例分析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1.学校出租场地 学生被车撞死案 【案情】
为增加学校收入,1993年12月,南京市韶山路小学校长凌红代表学校与浙江温州市双屿汽车运输公司签订了出租学校半间房屋和一块场地的合同,并在合同上特别注明了“要注意安全”。
1994年2月25日下午,家住南京玄武新村的彭美云将女儿胡丽丽及其堂姐胡晶送到韶山路小学校门口后,便放心地离去了。谁知几分钟后,校园内便发生了一场惨祸:晶晶和丽丽开始嬉闹,晶晶先通过操场进入教学楼,丽丽落在了后面,她边追边喊:“等我一下,等我一下。”就在这时,旁边的一辆大客车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快速倒起车来,一下子将丽丽撞倒,经抢救无效死亡,肇事司机郑长发乘人不备偷偷溜走。试分析: 1.本案中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有哪些? 2.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律?应当承担什么责任? 3.本案对我们有哪些启示? 【答案要点】1.本案所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主要有学生胡丽丽及其家长、肇事司机郑长发及其所在单位、学校。2.本案是一起因肇事司机失误造成学生死亡的事故,侵犯了学生的生命健康权。(1)肇事司机及所在单位应负主要责任,并应承担相应的民事、刑事法律责任。韶山小学在与汽车公司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了“要注意安全”的要求。但司机郑某在倒车时,本应特别注意安全,安排人在车后引导,并注意自身观察,但其却出于疏忽造成撞死学生的惨剧,事发后还乘机溜走。为此,学生家长可视情况通过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方式追究肇事司机的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肇事司机及其所在单位应依法给予死者家属相应的经济赔偿。(2)学校也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应承担相应的行政和民事法律责任。《教育法》中规定,“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学校场地属国家所有,而不是属于哪一所学校和哪一任校长的。学校可以将场地用于教育教学活动,但如果学校将场地用于非教育目的,就有可能是侵占学校场地。学校内部侵占场地的行为,也是法律所禁止的。由此可知,韶山小学将学校的一块场地出租给运输公司的行为属于非法侵占学校场地的行为。学校和汽车公司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非学校及学校人员的车辆未经不得进入或穿行学校”。而韶山小学将场地出租给运输公司作为停车场,是使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的场所中活动的行为,对学生的安全增加了危险因素,也从客观上埋下了事故隐患,并违反了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为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依法追究学校领导及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可给予该校校长以适当的行政处分。学生家长也可通过行政申述、行政复议和行政赔偿等形式进行行政法律救济,并通过合法程序对学校提出行政赔偿的请求。3.本案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学校应从中汲取血的教训,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应急机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不能因图小利而拿学生的性命当儿戏。(2)学校在创收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必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创收行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不能给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3)学生应增强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学校的违法行为应能及时提出批评意见或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反映,坚决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并应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加强对自身的安全保护。(4)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对所管学校进行安全监督与检查,随时发现并及时解决有关问题,消除事故隐患。(5)社会组织及其个人应依法维护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不得侵占学校场地,危害学生健康与安全。
第二篇:教育法学作业
什么是教育申诉制度?在什么条件下,教师和学生才
能提起申诉?
教育申诉制度是指当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向有关的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或重新处理的制度。它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申诉权利在教育法律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运用非诉讼的形式进行的救济方式。这一制度旨在尊重并保护个人在教育法律关系中的诉讼权利。它以《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为依据,主要是使作为教育行政相对人的教师、学生通过对相应的国家机关提出申诉的程序来进行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申诉制度按照申诉主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作出的处理不服,或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或有关的其他政府部门提出请求,要求重新处理。教师申诉制度是针对教师这一特殊专业人员而建立的一种救济制度。教师申诉制度以教师作为申诉主体,以学校、有关政府部门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违法行为或不当处理为申诉内容,以政府行政机关为申诉受理机关。由于它不借助司法机关,也不是对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裁定的申诉,因而不具有诉讼的性质,只属于行政救济的范畴。我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起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根据这一规定,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学校的侵害的时候,他可以向该学校所属的教育行政部门或专门的行政机构提出申诉;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的侵害时,他可以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
教师可以提出申诉的范围比较广泛,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教师的合法权益,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的权利,主要是《教师法》规定的教师在职务聘任、教学科研、工作条件、民主管理、培训进修、考核奖惩、福利待遇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只要教师认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侵犯了其上述合法权益,就可以进行申诉。这些权利是在《宪法》、《民法通则》中有详细规定。2.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
如果教师认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对某一项事务处理得不公正、不客观、不合法时,可以向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至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是否真的侵犯了教师的合法权益,由受理机关裁决。3.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
教师对当地人民政府侵犯其《教师法》以及其他法律规定的权利时,可以提出申诉,但对其他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不列入教师申诉的范围,而是通过其他法律途径解决。
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的权益受到学校或教育行政机关的侵害时,可以依法向主管机关或有关部门申诉理由,请求给予处理的制度。我国《教育法》第42条第四款规定,学生有权“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这就在法律上确定了学生的申诉制度,为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寻求法律救济提供了法律保障。
学生申诉制度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申诉制度是一种法定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首先,是基于公民的申诉权而建立的,是公民申诉权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学生作为公民对学校或教师的失职行为有申诉的权利。其次,学生申诉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法所规定的,受宪法、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律保护。所以,任何有关机构不得阻碍或者剥夺、压制学生申诉。再次,学生申诉有特定的申诉范围、内容、程序和被申诉人。2.学生申诉制度是一种非诉讼性的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主要发生在教育领域中,是因学校或相关单位作出的处分或决定致使学生认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而提出的诉讼,不是诉讼方面的申诉,其申诉内容、程序、条件等也是非诉讼性的。
3.学生申诉制度是一种特殊的权利救急制度
任何诉讼的发生,都以申诉者主观上认为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为前提,进而寻求合法权益的保障。因此,申诉制度是一种权利保护制度,是公民除起诉、行政复议等制度之外的另一条权利保护途径。学生申诉制度也一样,其目的和实质在于补救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等多项权利可能会因教师和学生的不当处理受到侵害,如开除、体罚等。由于处于相对人地位和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学生对这些不当侵害既不能采取拒不履行的方式来补救合法权益,又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或纠正校方或教师的侵权行为,所以,学生只能运用法定的申诉制度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学生申诉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各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申诉,这有利于学生权利的保护与救济。按我国《义务教育法及实施细则》、《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校招生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申诉的范围有以下几种: 1.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
这些处分包括学籍、考试、纪律、校规等方面。如果学生认定学校的处理不公正或侵害了其合法权益,可以提出申诉。2.学校或教师违反规定乱收费
学校乱收费、乱摊派,强迫学生购买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学生可以提出申诉。我国《教育法》第78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3.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
我国有关法律对规定学校或教师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得侮辱学生人格尊严,否则学生有权提出申诉。如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4.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公正
学生评价包括多个方面,从日常的操行评语,到小考、中考、期末考、毕业考、升学考等,学校和教师对所有这些评价都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原则。如果学生认为评价不公正,影响到学生的学业、生活或升学,可以提出申诉。5.学生的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如学校或教师私拆学生信件导致不良后果,非经一定程序随便剥夺学生荣誉称号,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对这些侵权行为,学生可以提出申诉。
第三篇:实践报告(电大法学本科作业)
关于当前农村突出社会矛盾纠纷产生
及解决办法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各种新问题、新情况不断涌现,由此引发大量的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形象和社会稳定。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现状、原因,制定对策化解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当前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笔者利用在农村派出所工作的机会对我市**镇范围发生的农村突出的矛盾纠纷展开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当前我镇农村突出矛盾纠纷的主要情况和类别
当前农村的矛盾纠纷比较多,除了一些邻里吵嘴打架的纠纷和建房外主要集中在涉及村民利益的五个方面,下面对其中较为典型的事例进行剖析。
(一)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发生了3起。如农村土地二十年不变的承包制度,引发了土地转包、退包、反包、继承、租用或征用等行为,稍有不当就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甚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土地承包和权属纠纷因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并伴随有政策性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常常比较复杂,调处难度大。比较典型的是**镇政府老办公室拍卖给开发公司以后,**村部分村民提出70年代时土地无偿提供给政府建房,现在城府拍卖获益应该补偿村民,村民因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就占用政府老办公楼长达一个多月,严重影响了开发公司的拆迁建设。
(二)村级村务、财务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2起。在以前的村务管理中,少数村干部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如财务收支状况等,公开的不彻底、收支帐目不细致,容易造成村民误解,也有少数村里对群众的收益搞“糊涂帐”,该给不给,不收强收,同时有的干部作风散漫,法律科学知识不足,遇事总以经验代替法律,讲话做事官气十足,认人不认理,不公平公正公开,对农民的反映置之不理,致使群众产生逆反对抗心理,这些均是导致群众上访的重要诱因。如村民孔**以村支书财务不清为由多次到市政府等上级机关上访。
(三)体制改革、利益调整引发的矛盾纠纷1起。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部 1
分街办企业、村企出现破产倒闭,大量职工下岗,生活没有保障,特别是离、退休的老职工失去生活依靠,加上个别企业负责人处理问题过于利益化、简单化,遇到煽风点火的就极易诱发职工聚集起来上访,或有关部门处理问题方法简单粗暴,也将使职工集体上访演变为群体性事件。我镇供销社一名下岗职工买断工龄十几后又到单位以当时改制有缺陷为由要求重新上班,或者帮助解决生活困难,在对单位答复不满的情况下占据领导办公室,导致单位无法正常开展工作。
(四)农村征地拆迁和土地出租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4起。一方面,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开,乡镇建设和开发步伐大幅加快,农村土地特别是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为建设用地后,由于土地征用补偿、征地后失地农民安置等相关政策不配套、不连贯、不落实等原因,影响了村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某些群众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一旦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置国家法律、社会秩序、社会公道以及人们公共利益不顾,错误地认为“法不责众”,奉行“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观念,动不动就集体上访,甚至以自焚等极端手段相要挟,以人多势众和把事情闹大来迫使有关部门解决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土地出租时租金较低,现在村民提出要求提高租金,而承包人不同意导致矛盾频发。
(五)环境污染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2起。一方面是辖区某些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料由于思想意识以及资金、技术等问题,存在不同程度的随意排放现象,加上有关部门监管不力,协调沟通方面不足,极易引发群众的不满。如我镇“**铜业”有限公司因炼铜过程中的废气处理不过关导致周围庄稼受污染的纠纷今年就发生了四起。另一方面农村的成规模的养猪、养鸡户,对于动物粪便不经处理随意倾倒在村内的沟河中,引起沟河污染,鱼类大量死亡并发恶臭。于是养殖户和周围的其它群众间就会出现摩擦或纠纷,特别是当养殖户都是外地暂住于此的农民,更易发生本地村民和暂住人员之间的群体性纠纷甚至斗殴。
二、导致上述矛盾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
我们对上述矛盾纠纷的产生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认为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产生的。
(一)部分基层干部宗旨意识淡薄。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部分基层一线干部服务意识、政治敏锐性不强,不能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没有及时关心群众的生活和疾苦,对矛盾的疏导化解不到位,导致有些矛盾处于长期压抑潜伏中,一旦“点火”,则猛烈爆发,往往使政府及有关部门措手不及。
(二)对突出问题处理欠稳妥。有的基层党政组织对群众反映的村(居)委会的财务、作风等方面问题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土地承包、土地征用等问题处理不公;对企业与驻地群众之间产生的矛盾,协调不力,处理不当等等。有些政府部门在处理热点难点问题时,不够及时、公正和彻底,从而引发了不少上访事件,影响了基层社会稳定。
(三)相关政策宣传不到位。由于政策宣传不到位,群众因认识不足等原因看不到国家、地区政策调整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整体利益,使群众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如果遇到个别人的挑拨煽动,很容易形成群情激奋,酿成群体性事件。
(四)部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改革和发展难免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这些人不是积极转变观念,依照程序积极反映问题和困难,而是用违法乱纪的手段去谋求解决。少数人错误地认为要解决问题靠正常程序反映解决不了,只有把事情闹大了让党委、政府知道了才能得到重视,才能解决问题,有的抱着“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想法,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满足自己的欲望,于是不分青红皂白,以蛮横无理吵闹来不断给党和政府施加压力。
三、预防和化解矛盾我镇采取的的对策和措施
(一)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注重源头化解矛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我镇每月召开一次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参加的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重大矛盾纠纷责任到镇领导个人,实行目标管理。坚持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预防前,预防工作走在调解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提高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能力,从加强基层调解入手,把各村和派出所、司法所的公调对接、信访、和诉讼等多种调解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实行整体谋划,缓和社会矛盾。一是要统筹兼顾,坚持科学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因开发征地和城镇工程改造、环境污染等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而,我镇政府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前谋划成立了**镇工业园区和市级凤翔湖高效农业示
范区,在注意环境保护,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开展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当前农村有相当部分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普法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因此我镇各执法单位在执法的同时理应兼具普法责任,依托各类宣传载体,采取各种形式,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让法律、政策真正进入千家万户,教育群众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而不是采取激进的方法,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强化信息预警,完善防控机制。我镇主要做法一是加强情报信息的采集研判,形成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派出所社区民警、民调、治保等基层组织人员的作用,积极收集、寻找信息,及时弄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发展状况,为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赢得主动。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畅通情报信息上报渠道,切实加强信息的汇总、上报与沟通,确保发现得了、预警得早,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二是完善责任机制,确保工作长效。群体性事件突发性强,危害大,影响面广,因此,要进一步落实责任制,特别是责任追究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信访工作网络,适时变“群众上访”为“服务上门”,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变被动为主动,真正落实街办、村工作人员“沉下去”,成分利用当前公安机关开展的“警民恳谈日”这一平台,融合政府部门和社区民警一道听民情,解民忧,从而实现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发现尽管农村地区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较为重大复杂的矛盾纠纷,但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采用一系列的方法措施各项矛盾纠纷最后都得到了妥善的处理,社会治安形势平稳,经济持续发展。
第四篇:2013年电大民事诉讼法学作业3
民事诉讼法学作业
3一、名词解释
1、证明标准:是指统一且深入探讨证明标准问题的前提,有助于理清证明标准的性质、范
畴以及与其他相似概念相区别等问题。
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民事诉讼证据有三个
最基本的特征,即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3、法院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主持下进行的,由此达成的协议,是人民
法院的审判职能活动同当事人的处分行为相结合的结果。
4、期间:是指人民法院、诉讼参与人进行或完成某种诉讼行为应遵守的时间。狭义的期间
指的是期限,广义的期间包括期限和期日。
5、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受送达人的行为。
二、简答题:
1、简述须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及不须证明的事实:
答:
1、不需要质证,法院会直接认可。
2、你需要提出当时不能举证的理由,这个理由很好编的,不用别人教你,千万别傻了说我是玩的证据突袭,拖延审理时间。
3、你们没有律师么?!如果有,而该裁决书对你有利,你赶紧辞退这个废物家伙。法院有的话,你可以提出来,法院会调取看的,可以作为依据,这个没有疑问。
2、简述民事诉讼证据的分类:
答:(1)书证。凡是用文字、符号、图画在某一物体上表达人的思想,其内容可以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称为书证。
(2)物证。凡是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证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称为物证。
(3)视听资料。凡是利用录像、录音磁带反映出的图像和音响,或以电脑储存的资料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称为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诉讼参加人以外的其他人知道本案的有关情况,应由人民法院传唤,到庭所作的陈述,或者向人民法院提交的书面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当事人在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关于案件事实的叙述,称为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对某些专门性问题,指定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进行鉴定,从而作出科学的分析,提出结论性的意见,称为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人民法院审判人员为了查明案情,对与争议有关的现场或者物品,亲自进行勘查检验,进行拍照、测量,将勘验情况和结果制成笔录,称为勘验笔录。
3、简述人民法院在民事案件调解达成协议后可以不制作调解书的几种情况:
答: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0条规定: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
(一)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
(二)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三)能够及时履行的案
件;
(四)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对于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协议,应当记入笔录,由双方当事人、审判人员、书记员签名或者盖章后,具有法律效力。
三、论述题:
试述民事诉讼中的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制度:
答:在民事诉讼中,从人民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起诉开始,到作出生效法律文书并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实体权利,往往是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出现当事人恶意转移财产行为或者其他可能导致财产灭失的客观原因,则会导致将来作出的生效法律文书难以执行。因此,适用财产保全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保全被申请人的财产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产,防止当事人转移其财产或者使财产灭失。适用财产保全制度,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诉前财产保全与诉讼保全之比较
(二)财产保全的范围
(三)财产保全的措施
第五篇:电大法学专题讲座 作业一 判断题
电大法学专题讲座 作业一 判断题
1、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权利。其与诉讼权利的区别:一是法律依据不同;二是离有的主体不同;三是产生的时间不同;四是行使的阶段不同。
2、处分权的享有者只限于民事诉讼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不享有处分权
3、公民住院就医的地方除外
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1条明确规定,发回重审的案件不得适用简易程序。
5、不是处罚,而是为了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
6、包括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军队内部保卫部门和监狱
7、庭前审查是一种程序性审查,不审查实体问题
8、如果检察院同时提起抗诉或自诉人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可以加重被告人刑罚
9、《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人民法院可以受理诉讼。《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三条规定,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够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10、《行政诉讼法》第67条第三款规定,赔偿诉讼可以适用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