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大作业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考核册
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大庆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曾试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后未能在中央层级取得实际进展.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大庆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
大庆是我国着名的石油城市.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评比中.排名第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第一.在这样一个富裕并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城市里.领导层下决心率先推行的车改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于1998年2月16日启动.(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大庆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备工作用车,改发交通费.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案例: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医疗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疗保险通常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建立基金制度,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以解决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害带来的医疗风险。
医疗保险就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与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意义相同,具体做法相似。
我国的医疗保险实施四十多年来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保障了范围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增进健康水平的需要,使我国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别是在解决职工患大病时的高额医疗费问题,通过“互助互济”,既有效分担了风险,又充分体现出社会公平原则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保险制度已难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案例分析与评价:
首先,众所周知,医疗保险是政府以强制方式,从多数社会成员手中获得一定社会资源,建立一笔基金以支付部分社会成员遭遇疾病时所需的费用。那么政府缘何要干预医疗保险呢?这是政府通过边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政府对医疗保险的干预是因为:
(1)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
(2)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3)对于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
第二篇:电大作业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政府经济学作业1 题目: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行为?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要联系实际准备提钢,作业包括以下内容: 1. 联系实际例子; 2. 个人准备的提纲; 3.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答:1.什么是政府经济?政府经济,是一种与企业、个人经济活动相对应的经济行为,即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经济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政府经济:(1)政府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各级政府(2)政府经济的客体是参与部分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分配,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3)政府经济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政府收入、政府支出以及宏观经济管理。(4)政府经济的依据是社会公共权力。例: 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化
2.个人提纲:构建和谐社会与收入分配合理
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已进入分配不公平区间。又因为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以还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加以具体解决。现阶段的基础性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社会整体的分配体系构筑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为此就需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制定和调整现行收入分配政策,将收入分配差距调节到社会可容忍的区间。
各国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标准是根据国际惯例所计算的基尼系数。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测算,我国在1978年以前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是0.16,属于绝对公平;20世纪80年代末基尼系数达到0.28;1995年达到0.39;1996年是0.42;1997年是0.43;1998年是0.46。自1999年到2000年底,基尼系数平均为0.45,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2001年至2003年基尼系数稍有回落,到2004年又超过0.4。这标志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已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城乡居民之间的投入就一直存在较大的差距。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由1981年的2.92扩大到1995年的3.02,目前这种差距还在继续扩大,例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只相当于城市居民的40%。这种城乡差距大大高于国际标准。国际上的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可见,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业已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贫困现象。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很多。如前所述,历史上城乡收入的差距就很大。近年来还由于以下原因加剧了此情况的发生:
1.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刚刚脱困,效益不高,下岗和失业的职工还比较多。2.由于市场化发展不平衡,某些行业仍存在垄断强势,因而一些人收入过高。
3.国家税收杠杆调控不力,对高收入者征收个人调节税力度不够;而国家转移支付能力不足,致使在提高城镇居民住房等各项补贴的同时,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出现明显滞后。
4.行政干预不当使劳动力和资本长期分别扭曲地集中于农村和城市。由于劳动力和资本缺乏统一的市场配置,在城乡经济二元结构存在的情况下,城乡经济效率差距很大,必然引起收入上的巨大反差。
在全国年均GDP增长7.2%以上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地区和行业的增长不平衡。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效率不高,职工收入增速减缓,又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使近年来社会总需求相对不足。
3. 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讨论成员:张芳、刘群弟、邹丽芬、姚如龙、黄春燕、席梅、邓席山、宁嘉威、彭
鹊飞、余延、梁健梅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到底应该是效率优先呢,还是应该首先考虑公平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公平的概念侧重于社会人文价值判断,而效率的概念则更为强调物质成果的有效获得。追求效率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没有效率只能产生平均主义的“大锅饭”式的公平。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形成合理解决这一问题的原则、制度和实现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分配体系构筑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体现以下几点:
1.以生产力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必须要求效率优先。因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加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把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就是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这样才能为有效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收入水平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需要有多层次的社会过程,要将其放在相应的领域中作为侧重点分别加以解决。例如,在生产领域,因为它与生产力发展直接相关,就需要侧重效率优先。而在国民收入和再分配领域,则要侧重考虑解决兼顾公平的问题。还应看到,从普遍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不能超越必要的历史阶段。
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体现了构筑社会整体分配体系,全面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大思路。
为了有效地促进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实现,还需要建立四个层次的收入分配机制:其一,在企业层次上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就要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资产为核心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并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其二,在市场层次上培育收入分配机制,关键是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为要素的流动、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体制保证。
其三,在政府层次上建立和完善国民收入再调节体系。要从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出发,维护社会必要的公平。最主要的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同时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四,在社会层次上建设社会支持和社会救助体系。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扬扶危济困、敬老爱幼的民族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支持、社会救助的中介服务组织和机构,使之在解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上发挥积极的作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2 题目与形式:以“政府支出”为主题,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8年底以次贷危机为爆点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为此中国政府重启了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出台了规模空前的政府投资和经济刺激计划。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其效果是不容怀疑的,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基于财政支出的内容依旧更多的属于外延式扩张,如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环节且主要流向国有经济主导部门,而较少的涉及福利保障、消费刺激和技术进步及结构调整上,故而也有不同的声音聚焦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持续性上,更多的关注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投资和消费环节,从而在完成总量刺激的同时,实现增长方式的扭转和增长质量的改善。财政政策的增长效应是如何实现与传导的,政府该如何借助于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优化提高财政调节的效率并形成可持续的增长路径,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早已从“政府是否该干预经济”衍生到“政府如何干预经济”,财政支出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分析也从理论争论和探讨发展到实证的检验和判别。并集中于不同体制、政策和发展条件下,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度量。将之与现阶段的中国实际相结合,则更加凸显出其价值与意义。大量逆周期财政政策的实施确实有效的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在保证增长的同时,能否有效的传导到私人消费和投资环节?经济刺激计划能够在一个长时期内发挥作用并对中国经济的繁荣提供长久动力吗?本文正是由此出发,从增长、投资和消费三个途径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进行再检验,并考察地方政府行为的典型特征如何反映在效应的传递上,从而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给出经验的判定。具体的,本文在第一、二章中对政府支出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于AD-AS以及IS-LM分析框架,刻画了政府支出的变化对增长、投资、消费和就业等经济系统的各方面产生的冲击,进而形成了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此后,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中对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总量效应进行了实证测度,结果证实了地方政府财政调节的主体地位,这也为本文将研究对象集中在省际政府提供了依据,但是,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呈现出显著的时变特征,更重要的是,政府支出不同构成对经济的作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政府投资的增加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更为突出,在当前以区域经济增长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下,政府的投资饥渴和投资冲动、政府支出结构偏重于生产性支出和微观经济领域而忽视福利与公共品提供,就不难解释了,投资性支出的增加的确能产生更显著的增长成绩,结构矛盾正是源自于不同层级政府间激励机制的扭曲。第四章则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的关系研究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实际否定了财政支出对私人投资的长期有效性,虽然,在短期内,政府支出的增加确实能够促进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发生逆转,长期内,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挤入效应。同时,中央投资的增加也无法显著的影响到私人投资的变化上。这部分的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经济刺激计划更多的属于对私人投资和民营经济的替代,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仅通过产生出直接的社会需求而促进增长,结合我国产业和部门经济的结构差异,或许,这形成了两种循环,国有经济主导的行业内部,政府支出与投资的增加形成了强烈的产业需求,并通过产业链传导,微弱的反映在传统的竞争性领域和民营经济行业中,也一定程度促进了私人投资的上升,但是,两个循环的相对独立、有限货币供给条件下稀缺性上升导致的资金成本增加,却会在更长的时期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形成“热者更热”与“冷者愈冷”的现实。如果再考虑到地方政府的投资偏好及国有资本对传统和下游产业的介入,这种挤出将在更短时间内发生。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实际恶化了结构失衡的格局。在将视野从投资转移到消费环节,政府支出的增加能否改善消费水平,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又能够对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驱动机制的形成提供帮助吗?我们在第五章中进行了分析。基于模型的灵活性,我们在构建区域消费的面板模型时,导入了度量政府行为特征的控制变量。并确实得到了显著的结果。政府支出相对规模的差异,即大政府与小政府模式,以及政府支出的约束强弱,显著影响着财政政策对消费的传导与效果。总体看来,大政府模式下,财政政策对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更为突出,同时地方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挤出效应,而非生产性支出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因此非生产性支出与转移支付的增加,确实能够对消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一切必须有赖于政府支出约束机制的建设与监督机制的完善。实证结果实际展现了这样一副情景,随着省际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边界的清晰化,政府将主要精力投向公共服务建设,一个小政府的财政模式似乎是更为高效,但如果不辅之于有效的监督与制约机制,预算外资金比重的上升,地方政府资金支配能力的自主性得到强化,政府收支体系的扭曲程度进一步加深,财政政策也许得到相反的结论:财政支出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消费的增长。最后,在对地方政府支出的增长效应完成初步度量后,我们在第六章还从效率的角度对我国省际政府的财政调节智慧与政府支出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和目标诉求,我们调整了衡量政府效率时往往偏重于公共服务职能与公共品提供的能力差异的研究方向,重构了政府支出的投入产出核算体系,将政府支出效率的衡量更多的集中于调控目标的实现。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的支出效率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从这个角度将,将目光更多的集中在效率的改善,而非支出规模的调节上,是未来财政政策优化的重要方向。同时,分区域的政府效率考察也揭示了我国东、中、西部政府效率差异确实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特别的是,结果展示出中部地区存在一个持续的效率恶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针对政府效率的变迁与影响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论证实了“小政府更具效率”的假说,但有趣的是,在西部地区,更大规模的政府支出及政府干预的进一步增强,似乎对经济增长及政府效率提高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条件下,政府效率的改善存在截然不同的路径。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2.资源税:是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应税数量征收的一种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缴纳资源税。
二、单项选择题
1. 政府经济的依据主要是(B)
A道德劝说 B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2.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3. 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指导方针是(B)A、公平与效率兼顾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公平与效率相机决择 4. 在公共物品提供的过程中会出现(A)A、免费搭车的问题 B、逆向选择问题
C、委托代理问题 D、劣币驱逐良币问题 5. 下列属于科斯定理解决外部性办法的是(C)A、征税 B、财政补贴 C、排污权交易 D、排污收费 6. 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
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B、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C、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高 D、社会净收益小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7.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C)
A、政府决策 B、企业生产决策 C、个人消费决策 D、劳动者劳动决策 8. 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出的相同点在于(D)A、都属于转移性支出 B、都属于社会消费性支出 C、都属于社会生产性支出 D、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9. 下列部门中属于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B)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服务业 10. 耕地占用税实行(B)
A、定额幅度税率 B、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C、超率累时税率 D、幅度比列税率
三、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政府支出中属于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的有(ABCD)
A、基本建设支出 B、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C、科技三项费用 D、农业支出 2.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承担的公共文化支出具体包括(BCD)
A、对文化事业单位的控制 B、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C、文化市场调节 D、文化市场管理 3.属于价内税的有(ABC)
A、消费税 B、营业税 C、关税 D、增值税 4.下列项目中属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监管内容的是(ABC)
A、任免或者建议任免所出资企业的企业负责人 B、企业重大事项管理
C、协调所出资企业之间的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纠纷 D、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管理 5.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主要有(ABCD)
A、股息、红利收入 B、上缴利润 C、租金收入 D、其他收入形式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答:(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三种,一是私人的完全供给,二是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三是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点。答:所谓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财政补贴具有以下特征:
(1)政策性,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来制定。
(2)灵活性,财政补贴不是一经确定就长期保持不变的,国家要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政策需要及时修正和调整财政补贴。
(3)时效性。财政补贴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是为国家政策目标服务的,必须依据一定时期国家的政策需要来制定。当国家的某些政策发生变化时,财政补贴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答: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有:(1)税收制度
(2)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3)宏观经济政策(4)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答:在直接民主制度下,1、全体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成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一定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全体一致原则,就要求社会成员就每个人纳税份额和公共物品的提供数量达成一致意见,其选择过程表现为在一系列的纳税份额组合中寻找均衡点,直到最后达成协议。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这两点解决起来都有一定困难。公共物品生产和供给中之所以存在所谓“免费搭车”的问题,就是因为有人不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只愿意从政府得到公共物品服务,但不愿意为之纳税。再是为了达成全体一致,就税收分摊比例进行反复协商,随着社会成员的增加而难度增加,甚至不可能达成一致。
2、多数裁定原则,为解决全体一致原则存在的问题,多数裁定原则便成为一种选择。所谓多数裁定原则,是指要通过一个方案,必须有一半以上的人赞同。多数裁定原则还可具体分为简单多数原则、有条件多数原则。简单多数原则是指在投票表决时有超过1/2的票数即可。有条件多数原则是指投赞同票的票数超过了简单多数,如常见的要求达到2/3的多数。其中,简单多数原则运用最为普遍。应当承认,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在上例中,就仅仅因为赞成的人比反对的人多了1个人,就使得方案被通过,49人服从51人的决定。因而在决策中还需要适当关注这一问题。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答: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在整个就业或投保期内,采取储蓄积累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这种模式中,进行长期预测的科学管理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由于时间跨度大,储备基金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基金的保值与增值的压力非常大。
(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
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要求:
1. 任选当前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2.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该项政策进行分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ssembly)文件。(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2)提供信息。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3)宣传信息。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4)选择参与点。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第三,提供信息。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
(3)部分基金式。这种方式将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与远期纵向收支平衡相结合,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需要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储备金,凭此确定收费率。这种模式兼具前两种的优点,为广大国家所采用。政府经济学形成性考核作业4
题目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要求:
1. 任选当前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中的一项具体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2. 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该项政策进行分析
冷战结束后美国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对外政策的影响
在美国,长期以来,利益集团积极参与政府决策过程,尤其是在政府的对内政策上影响较为突出,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则不十分明显。然而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利益集团在政府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有所增强,影响也有所上升。本文拟从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系统的结构性变化入手,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对外政策过程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国会在对外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明显上升,利益集团在国家对外政策过程中的态度也较以往更加积极,游说的策略手段更加先进,作用也更加明显。美国联合研究性组织“美国会议”将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有效策略手段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995年2月23至25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召开的美国会议(The American Assembly)文件。(1)积极参与而非被动反应的策略。研究指出,利益集团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寻求机会去施加影响,才有可能取得效果。(2)提供信息。利益集团必须拥有清楚准确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地提供给决策者,供他们参考。如果这种信息有助于决策者解决当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这些信息便比较容易为决策者所关注。(3)宣传信息。如何得到媒体的关注是利益集团面临的重要问题,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能够使利益集团赢得更多的支持,从而使其政策游说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益集团也可通过地方政府的作用和发动群众的方式去进行宣传。(4)选择参与点。国会是利益集团的主要政策参与点,因为国会议员及其工作人员通常要对其选民负责,要在政策取向上对“依赖于”他们的人负责,因而成为利益集团最好的游说对象。国会非层级化、非官僚化的组织结构为利益集团的政策游说提供了诸多进入点。由于国会对外政策委员会以外的许多议员也同样能够设法影响和参与对外政策的制定,因而他们也成为利益集团对外政策游说的对象。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会改革以来,国会议员的发言和投票状况均可公开,使利益集团的代表能够了解议员的政策观点,从而能够决定游说对象。与游说国会相比,利益集团游说行政部门的难度要大得多,行政官员对来自利益集团的压力不象国会议员那么敏感,行政组织的结构与运作特征使它比国会更易于排除利益集团的影响。尽管如此,行政部门仍然是许多利益集团参与决策的进入点之一。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一些高级官员,他们清楚地知道一些特殊领域的利益在政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而也成为利益集团游说的对象。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同样能够帮助利益集团去影响国家政策。(5)采取适当的游说策略。采取何种策略对于利益集团游说目标的实现十分重要。利益集团的代表一方面要游说那些支持他们政策主张的国会议员,同时也要花更大的气力去说服那些犹豫不定的议员。此外,利益集团还需确定游说过程中的策略,如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是否需要些弹性,或者作适当妥协。弹性和相应的妥协有可能增加决策者与利益集团进行磋商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利益集团目标的实现。总之,后冷战时期,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外政策过程中发挥着某种作用,表现为:第一,在政策选择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利益集团在政策形成的过程中,努力“引起媒体和行政部门对某个问题的关注,并将这一问题纳入议事日程,《总统研究季刊》(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1999年6月1日。)。利益集团推动对某政策问题的辩论,并努力使之产生相应的政策结果。第二,协同国会进行政策监督。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国会通常发挥着“火警似的”监督作用,并依靠个人或利益集团去监督行政部门的行为。当利益集团发现问题的时候,便报告给国会,设法通过国会听证会的形式或通过国会立法予以纠正。利益集团的此类作用使国会能够保持积极灵敏的姿态,能够以较少的投入及时获取各种信息。第三,提供信息。美国的利益集团是重
第三篇:电大物业管理作业
电大天堂【物业管理实务(2)】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电大天堂【物业管理实务(2)】形考作业一:
答:上海市在推行物业分类管理方面的改革基本上是成功的,这是因为:①推行分类管理适应了物业自身特点的要求,也是物业行业发展、物业管理科学进步的必然。物业管理企作为为业主提供服务的组织,体现了政府的行政功能,因此,政府应当根据不同物业的不同特点加以指导和规范,才能更好地体现政府职能,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首先对物业管理企业进行分类。②物业分类管理是世界上物业管理发达国家的国外物业分类的一些先进作法,走中国特色的物业分类管理道路,值得肯定。业必须走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道路。在这方面,将管理和维修分开,修服务质量上去了,老百性满意度达98%,收租率达。
猛发展,物业分类管理成为必然要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③物业服务单一化、个性化。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业主及物业使用人越来越要求单一化、个性化的服务管理。因此,了解业主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物业管理企业的单一服务项目将会越来越多。
④管理的社会化。首先要鼓励物业管理企业走向社会,通过竞争承接其他管理业务;其次,物业管理的社会化表现在它是一项需求全社会参与、监督,才能得以健康发展的事业。
电大天堂【物业管理实务(2)】形考作业二:
答:同意“厂房管家”三大生存要素的看法。
“厂房管家”即工业物业,它是属于投资大的物业之一,要建设能够满足工业性用的厂房。需要占用大量资金。由于不同行业对建筑厂房的要求不相同,致使该类物业在房地产市场中成一种交易缓慢的商品,具有非流动性特点,这就是更增加了业主投资的风险。既然存在较高的风险,那么“厂房管家”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资金实力才能应乎风险,生存下去。
“厂房管家”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将厂房出租出去,客户资源就成了关键,只有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高招租率,企业效益才能实现最大化。因此,积极主动寻找客户,把厂房租出去是厂房管理的重中之重。
愿来,老的客户又要退租,厂房管家必然导致破产。
1物业所要求的条件。
2快地吸引租户。
X X X公寓营销方案(简要提纲)
为了扩大
一、营销目的提高公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降低空置率,提高出售率和出租率。
二、营销策略:
1.宣传策略:①制作电视片进行宣传;②制作广播采访片,以业主参观的形式介绍公寓进行宣传;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报纸上进行宣传;④印制精美的宣传图片,配以文字,进行广泛宣传(即派发)
2.在公寓内设立租售中心,配备精干力量。热情接待前来参观和洽谈业务的顾客。
3.举办节假日优惠让利活动和顾客联谊活动,最大限度吸引顾客。
4.实行全员营销策略,制订奖惩措施,调动企业内部员工营销的积极性。
5.设立代理人,调动社会各方面有志人员为营销作贡献。
三、营销环境分析
1.成立市场调查研究分析机构,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对策
2.确定调查任务①承租者需求;②承租者信誉;③公寓周边情况;④市场需求状况;⑤消费者心态;⑥本公寓在消费者中的地位与形象。
3.X月X 日前完成基本调查,X月X日完成调查分析报告。
四、进度安排
1.分三个阶段进行:①调查分析决策阶段,力争X月X
五、营销经费核算
上。
六、成立营销领导小组、加强领导。
XXX公寓物业管理公司
XX年X月X日
电大天堂【物业管理实务(2)
学校
实习的目的:1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高学3).促使学生逐步了解物业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物业管理企业基本状况;4).使学生面向社会,接触社会,学会与业主和物业使用人进行沟通。
实习的任务:
1).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结构包括两个方面:在专业方面应具有自学能力、综合及表达能力,在人文方面,应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
2).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促使学生爱岗敬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明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有认识准备,为将来工作打基础。
3).让学生在实习中得到煅炼成长
学会在工作中善于沟通;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方法;增强协作精神。
4).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产生危机感,从而重视学业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要求更高了,通过学习和充当管理者,让学生感到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和面临的挑战,激励他们在今后学习中加倍努力。
2.学习性质
巩固、深化已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物业管理的实际情况。在认识、了解、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煅炼,得到提高
3.学习内容
4.实习程序与方法
实习方法:
教训。
第四篇:国际私法,电大作业
1.我国加入的调整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合同的公约是(D)。
A.《华沙公约》 B.《国际货约》 C.《海牙公约》 D.《国际货协》
2.卖方负责提供货物、提供与货物有关单据、承担货物越过船舷前的一切风险,买方负责租船、货物保险,这一价格条件是(A)。
A.FOB B.CIF C.CFR D.FCA
3.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外国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C)天内在中国境内也出版的,视为在中国境内首先出版,也作为中国作品受法律保护。
A.90 B.60 C.30 D.15
4.卖方负责提供货物、租船运输,买方负责货物保险,这一价格条件是(C)。
A.FOB B.CIF C.CFR D.FCA
5.我国加入的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公约是(D)。
A.《瓜达拉哈拉公约》 B.《海牙议定书》 C.《关于铁路货物运输的国际公约》 D.《国际铁路货物联运协定》
6.卖方负责提供货物、租船运输、货物保险,买方在货物到达目的付款,这一价格条件是(B)。
A.FOB B.CIF C.CFR D.FCA
7.德国某汽车公司与中国上海某公司合资在上海设立汽车生产企业。合同纠纷应在何国法院提起诉讼。
(A)
A.中国 B.德国 C.双方协商 D.在中国、德国均可
8.韩国某汽车公司、日本某汽车公司、德国某汽车公司与中国某汽车公司在日本签订在中国建立合资企业的协议。协议书约定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适用被告方法律。该协议在履行中发生纠纷,中国某汽车公司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该案应适用(D)法律。
A.日本 B.韩国 C.德国 D.中国
9.我国关于自然人行为能力法律适用采用的是(B)原则。
A.行为地法 B.行为地法与本国法兼采 C.住所地法 D.行为地法与住所地法兼采
10.北京某高校学生甲与美国一高校联系到该校就读,获准。与学生甲住同一宿舍的学生乙产生嫉妒,盗用学生甲的名义给美国的学校发一函件,称不愿到该校就读。学校遂取消学生甲的入学资格。学生甲得知此事后,在中国法院提起诉讼。本案应适用的法律是(D)。
A.美国法律 B.中国法律 C.当事人在中国法律或美国法律之间作出选择 D.法院在中国法律或美国法律之间作出选择
11.关于我国法律规定,以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公民以他的户籍所在地的居住地为住所,经常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不一致的,视经常居住地为住所
B.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至起诉时累计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C.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至起诉时累计居住两年以上的地方 D.公民的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至起诉时连续居住两年以上的地方
12.船舶在光船租赁以前或者光船租赁期间,设立抵押权的,适用(D)的法律。
A.行为地法 B.法院地法 C.船旗国法 D.原船舶登记国法律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273条规定:船舶在公海上发生碰撞,适用(D)。
A.船旗国法 B.致害行为发生地法 C.损害结果发生地法 D.受理案件的法院所在地法律
14.1985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适用于(A)。
A.营业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B.具有不同国籍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C.住所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D.治理中央所在地位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订立的合同
15.提出动产三分说的学者是(B)。
A.巴托鲁斯 B.萨维尼 C.戴西 D.库克
16.(A)中最早出现了物之所在地法原则的萌芽
A.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 B.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说 C.杜摩兰的意思自治说 D.胡伯的国际礼让说
17.发生在航空器内部的侵权行为,大多数国家主张适用(C)。
A.受害人国籍国法 B.受理案件的法院地法 C.航空器登记国法 D.航空器到达地国家的法律
18.指出下列合同中哪一类合同必须适用中国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C)
A.国际货物销售合同 B.国际知识产权转让合同 C.在中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
D.国际保险合同
19.德国商人茨格曼到中国旅游观光,在广州发现广州钢琴厂生产的钢琴质量上乘,遂与该厂达成书面协议,订货200架。该合同适用(A)。
A.我国《合同法》 B.国际条约 C.德国商法 D.国际惯例
20.美国商人史蒂夫和英国商人俄勒尔在上海签订合同买卖中国绒毛玩具,二人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纠纷在日本东京依日本法仲裁。后果有纠纷,适用(D)。
A.中国法律 B.美国法律 C.英国法律 D.日本法律
二、多项选择题
1.国际技术转让合同适用的法律有(ABD)。
A.许可人住所地法 B.被许可人住所地法 C.许可人国籍国法 D.当事人选择的法律
2.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文件包括(BCD)
A.《海牙规则》 B.《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C.《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D.美国1941年《对外贸易定义》
3.外国仲裁裁决的认定,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有(ABC)。
A.领域标准 B.非内国标准 C.同时采用领域标准和非内国标准 D.国际标准
4.涉外案件仲裁过程中,我国仲裁机构要进行调解。仲裁案件调解时应遵循的原则有(ABCD)
A.调解必须是自愿的 B.调解不是仲裁的必经程序 C.调解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公平合理、事实求是的基础上进行 D.调解程序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与仲裁程序相结合同时进行
5.下列选项中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的是(ABCD)
A.不动产买卖 B.不动产租赁 C.不动产抵押 D.不动产所有权
6.我国加入《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时对公约(BCD)作出保留。
A.第1条第(1)款(A)项 B.第1条第(1)款(B)项 C.第11条 D.第12条
7.我国法律把(AB)都视为侵权行为地。
A.侵权行为实施地 B.侵权结果发生地 C.侵权行为预谋地 D.与侵权行为有关的地方均作为侵权行为地
8.在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中,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不适用于(ABCD)
A.船舶物权 B.飞机物权 C.在途货物物权 D.外国国家财产物权
9.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常见和常用的系属公式是(ABCD)
A.属人法 B.物之所在地法 C.行为地法 D.法院地法
10.下列哪些情况适用我国有关法律?(AD)
A.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一德国人与一美国人的侵权行为之诉 B.卜为名、卜为利兄弟二人因继承其父母留在新加坡的房产而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 C.日商投资于中国设立的樱花电器公司与中美合资的北京福克斯电器公司之间的合同纠纷 D.美国诺敦豪夫妇在中国收养一中国儿童
11.目前国际上有关提单运输的主要公约有(ABC)
A.《海牙规则》 B.《汉堡规则》 C.《维斯比规则》 D.《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12.意思自治原则可以适用于(ABCD)。
A.合同关系 B.夫妻财产关系 C.继承关系 D.管辖权确定
13.国际许可证协议根据许可人授予被许可人使用范围的不同可分为(ABCD)。
A.独占许可证 B.排他许可证 C.普通许可证 D.可转让许可证
14.下列系属公式中,可以归结为“行为地法”的有(ABCD)
A.婚姻缔结地法 B.侵权行为地法 C.合同履行地法 D.合同缔结地法
15.《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不调整的货物买卖关系有(ABCD)。
A.供私人和家庭使用货物的买卖 B.以拍卖方式、根据法律执行令状或其他令状进行的买卖 C.股票、投资证券、流通票据或货币的买卖 D.船舶、飞机或电力的买卖
16.中国是(AD)等国际公约、条约或协定的缔约国。
A.《世界版权公约》 B.《商标注册条约》 C.《联合国国际货物运输公约》 D.《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
17.航空器发生碰撞,各国一般主张适用(AB)。
A.被碰撞一方航空器登记地法 B.受害一方航空器登记地法 C.被碰撞一方也有过失时,适用法院地法碰撞双方的航空器在同一国家登记,可适用其本国法
18.意思自治原则并非答应当事人任意选择
合同适用的法律,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下列合同中,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外国法律的条款无效(ABC)。
A.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 B.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 C.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 D.涉外不动产买卖合同
19.日本人和本大作、土肥原贤二在中国上海均有住所,共乘轮船自韩国赴中国,途经公海时,二人口角,和本大作顺手抓起土肥原贤二的旅行箱向其掷去,土肥原贤二侧身让过,旅行箱中美国产贵重仪器毁损。轮船抵达上海后,二人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讼争。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可以适用(AB)。
A.中国法 B.日本法 C.韩国法 D.美国法
20.《民法通则》第144条规定,“不动产的所有权,适用不动产所在地法律”。其中,不动产可以是(ABC)。
A.一幢别墅 B.A中所指别墅的围墙 C.A中所指别墅院落的自动伸缩大门 D.A中所指别墅客厅墙上所挂张大千国画一幅
三、案例分析题
1.1986年4月30日,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塑料编织袋买卖合同,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向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购买110吨塑料编织袋,价格条件CIF950美元/吨,装期1987年2-3月。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按照合同交付的第一批货物于1987年2月27日在大连港装运,第二批货物分两批于同年3月7日和3月27日在大连港装运。对上述两批货物,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均自提单开出之日起90天内信用证付款。但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收到货物后以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违约为由,申请挪威王国法院扣押上述两份信用证项下款项。据此,开证行东方惠理银行已书面通知中国
银行,该两批货物价款至今未付。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因此提起诉讼,要求解除合同,判令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支付拖欠的货款。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未提出抗辩。
请问:
1)本案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向中国法院起诉,当地中国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2)本案能否适用中国法律,其法律依据是什么?
答:1)中国法院有管辖权。本案合同纠纷,虽然挪威艾格利股份有限公司抢先在挪威王国法院申请扣押应付给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的货款,但由于双方在合同中并未约定管辖法律,大连市土产进出口公司就合同纠纷在合同履行地所在地的中国法院起诉,该地的中国法院有管辖权。
2)本案能适用中国法律。因为本案双方当事人未在合同中约定法律适用条款,因此,根据《民法通则》第145条规定,本案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由于本案合同签订地在中国国,起运港在中国,而且按照CIF价格条件是由作为卖方的甲公司自付运费、保险费并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故本案中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是中国,应适用中国法律。
2.甲公司与乙公司同为在香港注册成立的企业法人。1986年3月,乙公司与广州市丙公司签订了合作经营广州某酒店合同。为筹措合作经营的资金,乙公司与甲公司于1986年9月在香港签订贷款协议,合同中约定,贷款协议适用香港法律和中华入民共和国法律。后乙公司多次拖欠到期贷款和利息,甲公司要求乙公司还贷不成,遂向广州市巾级人民法院起诉。乙公司应诉,并且同意适用中国法律处理本案。请问:
l)对于本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是否有管辖权?
2)院处理本案进能否以我国的实体法为准据法?
答:1)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有本案的管辖权。由于当事人双方均为香港法人,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也为香港,当事人也无选择内地法院管辖的书面协议,本案本不属内地法院管辖。但乙公司取得的贷款投入了在广州的合作企业,甲公司向广州市的法院起诉,乙公司未提出异议并应诉答辩,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43条、第245条的规定,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乙公司有可供扣押的财产所在地的法院和视为有管辖权的法院。对本案有管辖权。
2)应适用
第五篇:电大调查作业
调查方案
调查题目:关于XXXX公司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工作的调查 调查单位:XXXXXXXX有限公司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5日——8月15日
调查方法:
1、访谈法
2、实地考察
3、查阅文献 调查内容:
一、概况
二、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措施
1、理念渗透,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
2、行为践行,推动企业文化外化于行
3、氛围营造,推动企业文化显化于物
4、流程再造,推动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签名:
V学号:
关于XXXXXX公司
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工作的调查
企业文化是员工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公司风貌,内隐于员工心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公司对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越来越高,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局面。
根据福建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要求,本人于2011年7月15日——8月15日对XXXXXX公司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工作进行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概况
企业文化如同人类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一样,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过程。而要实现这个质的飞跃,关键的一条就是解决文化“落地问题”。
XXXX公司早在公司成立初期,就开始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自发探索。2009年,XXXX公司再次把企业文化建设摆上重要日程,提出了在挖掘中提炼,在传承中提升的创建思路,把握了大统一、小自主,统一架构、分成表述的创建思路,形成了“建设适合自己、有利发展的企业文化”。
二、开展“企业文化落地”存在的问题
当前,如何在系统内全面开展企业文化实践活动,把企业文化落实到广大员工的行动当中去,落实到企业的经营行为当中去,落实到员工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促进企业文化成果转化,推动XXXXX公司文化落地,依然是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三、解决措施
1、理念渗透,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
文化伴随企业而生,文化理念的形成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挖掘和提炼,在文化理念未根植企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个体的思想意识前,它是“虚”的。只有
当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渗透到客户心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才会实现“虚”到“实”的转换,助推企业发展。
1.1对员工的理念渗透
企业文化对社会的传播是以它在企业内部的文化理念渗透为基础的,文化的外在表现往往通过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行为来实现。理念渗透的目的就是要把一个以“自然人、社会人”形式存在的员工,塑造成一个以理念为支撑的“企业人”,统一员工的心智模式,让每个员工都明白xxx公司文化的理念体系是什么,让每个员工都从内心认识、认知、认同海晟信息文化及文化理念。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改变员工的行为,起到铸魂、育人的作用,使具有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外竞争力。
1.2对客户的理念渗透
文化理念不是给自己的员工欣赏的,更重要的是对客户进行社会性的渗透。对于客户,我们无法用硬性的制度去约束他们,只能通过优质的服务不断满足客户需求,通过细致入微的服务渗透的企业文化理念。当前,IT行业的服务模式是直面、畅通的,在这个平台上,客户经理是与客户最直接的文化传播和渗透使者,通过服务,有效促进服务背后的文化沟通,把文化理念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日常工作中,让客户感受到这种价值观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生命力。
1.3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理念渗透
推行企业文化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企业经营服务。文化理念的“渗透”是服务的主要方式和前提,渗透的程度和过程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因此,要着眼于与客户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通过规范、细致、高效的服务对客户渗透企业管理理念、服务理念,对客户生产经营提供友情指导、亲情关怀和真情服务,对客户日常生活进行温馨关怀,对客户的思想意识进行温暖渗透,使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服务方式成为新时期服务的新思维新模式,对促进客我双赢,建立更加和谐稳定的客户关系,对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xxxxx公司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行为践行,推动企业文化外化于行
企业文化的活力关键是外化于行。xxx公司企业文化外化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自上而下的层级递进性和上下结合的群体性两个重要因素,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文化的执行力,使企业文化的理念识别和员工行为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1畅通文化沟通平台和渠道
借助公司网站、刊物等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开展反复的宣传。要将系统内部的时事新闻、先进事迹、典型人物、员工心声、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及时传达给每一位员工,增进员工之间以及员工与企业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围绕文化理念组织策划一些有利于企业文化宣传的娱乐活动,比如:演讲比赛、员工运动会、座谈会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企业文化气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融入进每一名员工使员工在学习中受到震撼,提高对企业理念的认同,让员工在宣导活动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提高精神境界,增强工作责任心。
2.2 构建完善的文化训练体系
在企业文化落地过程中,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行为训练和文化规范训练,才能让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利用各种场合,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员工持续进行通俗解读培训,让文化理念等具体化和形象化,达到员工对文化的认同。要对员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员工正确树立的与企业文化一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员工遵纪守法的思想意识,营造出爱岗敬业的工作氛围。要开展规范性训练活动,让广大员工参与其中,直接感受文化规范的内容,并应用到工作实践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3深度融合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细节上。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宣贯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结合起来,完善价值观评估与员工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体系,把行业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行为信条等文化理念的本质落实到各个具体岗位,细化为可描述、可操作、可考核的岗位行为规范;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对消费者的服务中,提升一线员工的服务质量,提升客户关系;要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将党组织的独特优势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创新优势和文化优势,引导员工诚实守信、感恩企业、奉献社会。
3.氛围营造,推动企业文化显化于物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物质文化上显化于物,承载企业文化的各个介质符合企业文化的要求,形成行业统一的形象识别和标注;需要企业贴近员工、联系实际、深入生活,多方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1 统一文化标识
视觉冲击是企业文化氛围的关键。要严格按照国家IT行业视觉识别系统的要求,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场所、车辆等固定资产的标识;做好企业信笺、办公用品等物化办公介质的标识,使之都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平台和载体,进行全方位的视觉传播,让企业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文化的气息,从而将我们的行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抽象概念转换为具有强烈的传播力和感染力的具体符号,这样很容易被我们的客户和员工接受。
3.2 开展氛围造势
氛围是提升员工对文化认知的助力。要在文化发布后短时间内让员工迅速地感受到文化氛围,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文化的强大冲击。要多层次开展企业文化讨论,让员工充分参与进来,明确企业最重视的理念是什么,倡导的做事方法是什么,执行的行为规范是什么。要通过系列性的、周期性的、专题性的文体活动、文化事件来让文化落地过程有声有色、深入人心。
3.3 倡导快乐氛围
良好的硬件环境对员工的文化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完善员工文体活动中心,通过兴建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健身房等一些员工普遍喜爱、易操作的活动场所,让员工在陶冶心情的同时感受企业的文化。要创造条件组建一些兴趣小组或是文体协会方面的组织,如书法、钓鱼、摄影等,在工会的领导下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健康快乐的活动,从而让员工的八小时之外感受企业快乐的氛围,促进了良好道德风尚的养成,推进文化落地进程。
4、流程再造,推动企业文化固化于制
文化落地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流程再造---制度变革。综观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之所以不能有效落地,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员工对企业的文化不够敏感,而员工不敏感的关键就在于没有用制度来彰显、推行企业的主流文化。因此,企业文化仅依靠人的素质和觉悟去执行,必然大打折扣,而只有将文化制度化,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1 明确企业文化制度化的意义
企业文化制度化说到底就是文化理念从“虚”向“实”的转化,是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的过程,它与制度文化是统一的关系,二者只有同步协调、互相融合才能真正形成企业的文化力,引领企业员工的成长,引领企业健康发展。
4.2 掌握企业文化制度化的途径
实现企业文化制度化的途径就是将文化理念植根于企业管理制度,通过生产经营活动来完善和改进管理制度,使之具备物质、精神、竞争、发展等方面的潜能,将员工生活状态的“迥异个性”引领到企业“集体性格”上来,最终挖掘员工的最大潜能,突破各种极限,在成就员工人生发展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否则,如果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不能体现出文化理念,那么文化理念中的诸多理念很可能是一种摆设。不仅管理者无法通过制度来检验文化理念的落实情况,而且员工也不可能认同文化理念。
4.3企业文化制度化的支撑
当前,xxxxx公司的文化价值理念已经形成,这就要求公司把所有的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奖惩制度以及绩效考核等等,都要以企业文化特别是核心的价值观为出发点和依据,以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抓手,从员工行为规范的细则入手,将每一个岗位的行为规范都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痕迹化,让所有的员工有据可依,用看得见的制度来把“虚”的理念形象化、具体化。同时,不断适应企业改革的要求,将理念体系中的各个理念与管理制度进行双向调整与变革,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互动结合,真正打造企业的文化力。
通过调查,本人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长寿之道。企业文化“落地”的任务,总是伴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提出的。只有真正在企业 “落地”,企业文化才能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伴随企业生存发展而永恒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