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共6篇)范文
篇一: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
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四小学教研组 2013年09月
篇二:小学作业设计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兴山县三峡希望小学
《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作业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本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其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深化和教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作业观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我们曾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语文、数学作业做过调查,发现学生作业在“质”的方面问题较多,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作业数量与质量反差巨大,主要表现为:
1、作业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成内容多,实际编写少。
2、作业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知识巩固多,应用实践少。
3、总量过大,质量偏低,统一任务多,自主选择少。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是,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
4、渗透不广,将语文、数学学科和其他学科割裂开来,就着语文练语文,数学练数学,忽视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5、对象不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着完全相同的作业,有的“吃不饱”,有的“受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作业设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小学作业量与质的巨大反差形成了明显的负面效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优化小学语、数作业设计迫在眉睫!鉴于上述认识, 我们课题组申报了课题《小学课堂作业设计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使作业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在实践中转变语、数作业设计观念,提高师生设计作业的能力,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树立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作业观,优化学习环境,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的一座桥梁。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实践作业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学以致用,学会在实践活动中检验知识,获得全面、主动的发展,最终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控制作业的数量,提高作业的质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二)同一研究领域研究现状,给我们的启发
关于如何设计好课堂学作业这一研究内容,在国内部分学校陆续展开,作业设计上对实践性作业、综合性作业的研究在报刊、网络上有文章发表。
这些作业给我们的启发就是:首先要确立以生为本、新颖多样、面向全体、重视学以致用的作业观,即教师应该更多的从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设计作业,而不应该仅从完成自身教学或增长学生知识的角度设计作业;作业的内容和要求应因人而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特长的目的。其次,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合力,以作业的完成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顽强的意志,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与能力。所以,教师应像对待课堂教学一样着眼于小学语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努力开发作业设计的价值。
本课题将立足于学校现状和学生实际,以小学语文、数学教学中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内容,分析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提高语、数教学质量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课题研究方法、对象和原则(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读有关专著,收集有关教学思想和模式的资料及论文,与新课程理念融合,借助理论和经验,形成合力,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效果。
2、行动研究法:依据《课程标准》,用相关的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并围绕课题问题,在课题组内组织学习、课堂教学作业设计研讨、点评和理论主讲活动等等,努力探索优化小学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分语文、数学两个设计的作业案例进行研究。
3、观察法:对全体学生进行观察,有目的、有计划、精细的、深入的观察。
4、调查研究法: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在研究之前、研究中期、研究后期对作业多方面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验证研究的进展和效果。
5、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积累,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本校1-6年级各班,课堂作业设计。
(三)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写,即使作业再多,也没多大实效。布置作业时必须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作业要为学生服务。
2、实效性原则。要讲求实效,重视知识、能力的点滴积累,不能急于求成。
3、差异性原则。学生是有差异的,发展性教育理论认为“差异是一种资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必须对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方式作适当调整,分层布置。
4、趣味性原则。让学生尝试、实践趣味性作业,不仅善于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研究策略
1、作业设计多样化
教师要善于在学生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灵活多样的作业内容。新的作业设计应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作业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参与学习。
总之,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阅读、表达相互联系起来,构成整体,既促进听、说、读、写、算、画的结合,也促进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2、作业设计兴趣化
要让学生有兴趣,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
3、作业设计应层次化
学习能力先天有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
此外,年龄的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进行层次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提出不同要求。
5、作业设计综合化
①课内外联系。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知识,促进知 识向能力的转化。
②学科间融合。把语文、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淡化学科之间的界限,淡化知识分割,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尽可能综合学习并运用知识。
③校内外沟通。生活中处处语文数学知识,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课题研究阶段:
此项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题上报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0月)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请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指导,确定最终研究方案。完成《申报书》填写。完成对课题的内涵与目标研究。深入学习语数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有:
1、申报课题,请求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成果评审领导小组审批立项。
2、学习有关理论,吃透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习国内外有关教育教学的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专家指导。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组织教师学理论,学方案。
5、申请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认真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
这个阶段所做的工作是: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研究教师制定个人阶段研究计划,启动课题研究。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4、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研究阶段性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性材料。调控研究进程,完善操作过程。
5、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和策略;并做好课题的中期汇报工作。
第三阶段:课题展示阶段(2014.3——2014.9)完成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课堂教学展示,形成语文作业设计的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
这个阶段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1、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深入分析研究,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报告。
2、课题组成员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3、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观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的汇报,接受专家评估。第四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14.4-2014.10)整理课题原始材料和研究材料。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形成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性成果。
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实施方案
关键词: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及课题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并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充分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任何年龄的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龙门中心小学是灵台县一所最偏远的农村学校,五、六年级学生来自七村六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又存在能力差异,使得不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与掌握知识的能力差距很大。因而,我校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必然显得死板、机械、沉闷,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脚踏西瓜皮,练到哪里算哪里”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得不到主动的发展;也没有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这根本不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能力的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正是探索如何通过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的要求并给予切实指导的研究,也是为好落实和实施《数学课程标准》,推动我校小学数学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课题界定
有效是指:能实现预期目的。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 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实质和核心。
2、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认为,儿童对经验(知识)的认知有两种:第一种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它是通过一种简单的抽象过程从客体本身中引出的”,“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等对形成这类物理经验形态的知识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种是叫逻辑—数理的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它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所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课堂上学生在教师主导的“问题场”里动手、动口、动耳、动眼、动脑等,通过亲自参与操作、活动、游戏;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情节;主动地感受经验获取知识。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充分发挥练习功能,提高练习的效率的研究。
2、探讨不同类型的数学课进行练习选择的策略研究。
3、组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的练习体题组的研究。
4、如何通过设计练习,开发学生思维的研究。
5、以有效性为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多元化的练习题,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过程。
6、实施课堂教学分层评价讲评学生练习活动的有效性研究。
四、研究过程及方法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搜集资料,实践,阶段性小结。(2011年4月至2011年12月)
(1)制定课题方案与申报工作。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2)成立课题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做好成员分工。
(3)建立学习交流信息的制度,组织学习理论,收集有关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完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及相关资料(2012年1月至2012年4月)
(1)确定发展目标。培训参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积累资料,定时交流研讨,做好阶段小结。
(2)通过和实验教师的共同研究,撰写实验方案。
(3)前测,调查问卷
(一)。
(4)开展评价活动、验证实验方案。
(5)注意资料收集归档。
(6)后测,调查问卷
(二)。
(7)积累实验案例,分析实验效果。(8)初步评选优秀案例及论文。
第三阶段:解题能力研究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7月)
(1)按计划完成实验任务。
(2)分析研究过程,整理研究资料。
(3)指导参与课题的教师进行实验数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研究研究报告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总结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和问卷法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抽样法、观察法、数学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地实施。
1、抽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按一定的方式从各个年级中选取两个班做样本,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将这一部分调查研究的结果推论到总体上去,从而得出总的结论。为课题的研究作一个全面了解。
2、问卷法: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一套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而收集资料。在实施阶段之前和实施阶段之后各设计一套问卷,为课题的研究和实验提供有效的数据。
3、观察法:根据研究课题,有选择地针对学困生课堂练习的各种情况,采取研究者或凭自己的感官,并借助于其他摄像、照片等,注视课题研究的现象,探寻课题研究的本质的方法。
4、数学法: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综合,找出一些课题研究在数量上的相对稳定的关系。及时总结、修改、不断完善,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条件:
1、主观条件:课题成员是新课程教材的任教者,并且参加过各级各类关于新课程的培训活动。平时注意积累教科研知识。课题研究的主观条件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2、客观条件: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通过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管理来实施进行。目前我校数学科组也有相关的教研活动,需要将其整合,协调统一,滚动发展,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部分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而相关的教研活动、相关的教师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资源保障,是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充分条件。
资料设备上,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都有电脑,能够上网查找资料,都申请了数字图书帐号,可以减少我们本地区信息闭塞的劣势的影响。我们熟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分析、帮助研究,学习过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行动研究法、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预期成果:
1、论文的撰写。
2、探索并形成我校小学数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理念和应用性理论,形成若干设计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练习题组的设计能力、更加有效地发挥数学练习在使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形成必要技能技巧方面的知识能力。
3、通过实验:形成若干系列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案例及指导意见,作为教师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参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益和质量。
4、发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练习题组设计的有效性练习在评定检测学生数学成绩方面的评价功能,以及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主持人:杨福林
篇四: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李珍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
招贤中心小学李珍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
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 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四年级二班71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学期)1.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9月)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 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2.实验阶段(2013年10月—12月)(10月)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11月)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12月)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12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篇五: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开题报告)
篇六:小学生活化作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生活化作文水平的提高》课题实施方案
——吉日嘎郎吐镇中心校
一、课题的研究概况及趋势:
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研究是改革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据我们所了
解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类似课题的研究,如:小学生
兴趣作文研究、小学生变形作文课研究、多媒体组合指导小学作文课题研究、小
学个性化作文的实践研究等等课题。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有不同的学生素质,我们认为他们的研究据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实际操作效
果不大,因此我们决定进行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因为一些共性问题:起步晚、坡度陡、不得法,使得一些教师
在作文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内容,不注意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学
生写作内容空泛,教师批改不得要领,学生无所适从。
再加上学生自身问题尤其是乡下学生,他们的生活面狭窄,体验不丰富,素
材积累不充分。不留心观察生活缺少从生活中摄取材料的能力。大部分小学生的作文形式化,比较空洞,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内容与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
活气息与创新意识。学生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作文教学游离于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
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我为了使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
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作文走向生活。所以进
行课题研究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1、基于作文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
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
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世界。
2、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
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作文——生活”的循 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
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写作而积累。在教 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大写真、抒真情。生活中
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
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基于目前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它能让我们更多地吸取经验,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展作文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与农村小学高
年级学生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理论意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基本命题。生活教育,也就是给生活以教
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之需要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化到教育教
学的各个具体,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
鉴和实践探索。叶圣陶先生也指出:“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
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即有裨益于读写能力之长
进,殊为不切实之想。”又说“须以学生自求得之”。
《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
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作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
政策背景。
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培养生活实践的能力和创
造能力。大自然和社会中到处都有知识,到处都可以成为作文教育的课堂。打破
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
来。
二、实践意义:
1、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着眼,多渠道地指导学生观察现象,指导立意,开拓
学生的思路,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写作方法。并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
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2、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培养学生独立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口述能力、写作能力,以及修改作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说自己的话,抒真情、发实感,用我手写我口。
4、让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通过
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
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
来观照,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
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3、依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要求,对部分语文作文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补充和改造;拓展作文空间,开发家庭和社会活动资源。
4、促进学生发展,利用生活化信息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5、促进教师自我发展,包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能力、创新
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重点:
1、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在貌似不变的学习生活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认识生活的精彩纷程!
2、提高学生从生活中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合有利信息,以及分析整改的能力。能充分运用这些信息。
3、指导学生关注社会,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环境的结合,留心社会消息,关注社会生活环境,了解形形色色的人、事,发现写作素材。
4、提高写作能力,以写作呈现生活作文,所有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文本的
回归,学生通过对生活的充分认识,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并且能够写得精
彩。
五、预计破难点:
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生活调查,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够对今天的现实生活进行描述。如:经济状况、家庭变化、家乡面貌、人们的心理变化和外表变化。学生经过通过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教师的指导,能把家乡的人文环境运用到作文中。
六、课题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和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和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它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为首要目标,强调研究过程与行动相结合;
2、观察法:在教育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掌握第一手材料,以作为理性认识的依据;
3、调查问卷法:通过问卷、谈话等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搜集教育研对象材料,以发现规律性的问题,获得研究成果;
4、个案分析法:从教育研究对象中找出一个有典型性的,加以深入研究。
5、网络研究法: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研究理论,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七、课题研究途径:
1、文献收集:利用各种相关资料,进行学习,有明确的学习指导和方向,加强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收集名家思想,几百家所常,进行教学理论研究,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2、立项:通过课题的立项确立研究人员,有组织有计划,有明确分工的进行课题研究,保证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课题研究的时效性、实用性。
3、结题:经过反复实践和总结后对课题进行结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完善工作,作为实际教学的依据。
4、成果展示:通过各种途径展示研究成果,如:论文、论著、研究报告等形式,有效的保存各项研究成果。
把课题研究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8月)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搜集信息,并进行分析、归类、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并 申报立项。收集
课题研究程序
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
通过调查,分析高年级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制定研究方案;
本阶段的工作策略。这是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必须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争取保证各方面的支持和指导。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2年6月)
1、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并做好对实验目标、实验内容进行调查、记录、调研、研讨展示等工作。主要工作安排:
① 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积累和甄选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论文等研究借鉴用,逐步构建作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②开展各种形式的课题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课题研究课、教学竞赛等。③做好中期阶段分析总结工作,并修订完善实施方案。
④ 分阶段对课题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一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一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2月)
1、本阶段工作的主要任务:
对本课题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②收集整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
③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成果论证。
④成果推广,并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2、本阶段的工作策略:
对各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农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生活化作文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同时出台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并撰写课题研究的总报告;课题结题,进行课题鉴定等
(1)资料准备情况:
《基础写作法新探》学苑出版社出版 《选材与立意例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魏书生文选》 漓江出版社
《构建生活大课堂》 江苏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 河南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学研究》 科普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师之友》 人民教育出版社 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我们更有指导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行之有效的进行工作学习。
(2)网络支持:
遇到问题随时查阅前沿信息,保证用最新最全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研究。(3)保证条件:
①经费投入:学校准备拿出一定的资金支持本课题研究工作,用于购买相关资料,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对课题研究成果资料保存的打印、复印,对学生各项活动的支持等等。
②师资力量投入:
课题组长赵锦程学历大专,年轻有活力,科研能力强,在各项优质课大赛中取得骄人成绩,连续几年被评为优秀教师。
成员刘颖学历本科,工作思路灵活,能力强。任本校教研组长,为市级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论文、讲课等比赛中多次荣获县级以上一、二等奖,受到领导、教师好评;
成员陈艳辉老师学历大专,为小学高级教师,曾指导培养多名青年教师,从教十多来年成绩斐然,作文教学上更是独树一帜;教学能力突出,科研功底深厚,是学校的中流砥柱; 成员吴琼老师为市级教学能手、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作文辅导教师称号,从教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成绩有目共睹;
成员王立武学历本科,罗云丽学历大专,刘颖慧学历大专,这些老师均为学校的骨干力量,她们涉猎广泛,阅读了大量有关教学的名家名作,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
③学校领导极度重视研究工作: 学校业务领导非常重视本次课题研究,把本次课题研究当成学校的头等大事。不但在课题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保证,让课题能够顺利进行。而且在财力、人力、物力上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保证了课题研究的效果。
第二篇: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全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把科研与教研、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我校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对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并通过小课题研究工作,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实施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2.从机制上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3.通过小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总体思路
教师可以个人单独申报也可以多人共同申报进行小课题研究。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
四、实施流程
1.选题。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研究课题。选择的研究课题,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所任学科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问题、一种现
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周期不要太长,原则上是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2.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提交《第四小学小课题研究申报表》,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组织力量对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公布立项的小课题。不合格的,须重新选题、申报,直至完成立项。
3.实施研究。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将常规教研与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
4.结题。每个季度结束,都要开展小课题研究成果总结鉴定汇报会,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案例分析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
(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3)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听取研究者的报告,对课题进行评审,向研究者宣布评审意见。
5.成果鉴定与推介。结题后,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将对开展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评奖。对优秀的研究成果推荐到县上,滚动升级为县级课题。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小课题研究氛围。学校要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学习成立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小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小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制定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评定、表彰奖励等制度,确保小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小课题研究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小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思想前瞻、能力突出、成果丰硕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小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小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小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第四小学教研组
2013年09月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课题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怎样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如何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三、课题研究内容
1、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2、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
3、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
4、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四、实施的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确立“转变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3、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
五、实施步骤
1、在新一轮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针对研究内容,收集、整理有关信息资料,形成研究方案。
2、建立建全课题研究机构,确保实验研究顺利开展。
3、组织教师进一步认识研究的意义,明确研究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实施验证。
4、定期组织学习,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师生角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做好学习、研究资料的存档工作。
5、充分发挥教研组和教师的协调作用,加强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6、走出去、请进来,加强教研信息的沟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经反复实践、总结、完善,逐步形成“探究——交流” 的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新 堡 小 学 数 学 课 题 研 究
实
施
方
案
2014.4.18
第四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意义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养成注意观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思维模式。
二、研究目标
发明适合与采集婴儿尿样标本的尿不湿
三、研究内容
通过对普通尿不湿的改造达到适合于采集婴儿尿液样本的作用
四、研究方法
实验法
五、研究步骤
有一次,小姨家的小弟弟生病住院了,医院需要给弟弟验尿。可是弟弟只有两个月大小,根本不会自己小便,大夫通知验尿两天了,小姨一家也没有给小弟弟接出尿来,这可把小姨急坏了。可是弟弟又这么小,根本听不懂大人的话,想尿的时候也不会说,怎么办呢?带着这个疑问,也带着小姨一家人的焦急,我和妈妈回家了,想到小姨焦急的样子,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想一个好办法,解决小婴儿验尿的难题,规划方案《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既然小婴儿都用纸尿裤,那我就从纸尿裤下手,解决这一难题,不再让这么多人因此而焦急。
我设计的方案是利用婴儿纸尿裤随时随地都可收集尿液并且不易外溢的特点,制作一个时时收集尿样的纸尿裤。
方案一:将纸尿裤的吸水珠取出,挤压出尿样,不易挤出,尿样成分发生变化,不可取。
方案二:利用海绵吸水特性,采集尿样,海绵吸水且不影响尿样成分但易饱和,容易外溢,不可取。
方案三:将海绵和纸尿裤结合,利用其各自优势,即可收集正常尿样,又可防止外溢,采纳此方案。
材料:婴儿纸尿裤、医用针管、医用胶管、医用密封袋、医用海绵。
由于很多材料需要医用材料,不能利用肥旧材料,所以有一定的开销,但因为都是最基本的医疗器材所以并不多,材料费可控制在10元以内。
我所设计的产品要求环境必须卫生,并且进行过消毒处理的,所以整个过程我征用了爸爸的书房,除了进行卫生消毒外,实验期间书房是不允许其他人进入的,而且爸爸还借来了紫外线灯,每次实验前都照射一边。
通过对小姨家小弟弟的使用试验,效果非常好。
第五篇: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关于培养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的提出:
勤俭节约是个古老的话题。自有人类以来它就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与发展。再富的豪门也要教育子女“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老百姓更是把勤俭节约当成了传家之宝,一种美德佳话。
近年来,随着我镇经济的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及家人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甚至过分溺爱。致使一些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浪费现象日益严重。每天上学、放学及平时,我们学校门口的一些小杂货店、小吃摊就热闹起来了。店门摊前围满了我校的学生,店主摊贩对学生兜里的零花钱可是动足了脑筋。
最严重的是学生对这些“来之过易”的学习、生活用品并不珍惜,频繁换新,随手就扔,随便就丢的现象非常严重。每天中午,学生吃剩的饭菜更是随处可见。看到这些现象无不让人想起古人脍炙人口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于学校的公物更是不爱护,甚至随意破坏现象愈演愈烈。因此,如何唤起我校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已是摆在我校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如何让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们意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我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如何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1)、了解我校对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现状认识,并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形成一整套系列性的教育引导方案。
(2)、使我校学生深刻认识到浪费可耻,勤俭节约光荣的思想意识,培养我校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美德,为创建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3)、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力求改变我校传统的勤俭节约教育的那种枯燥的、呆板的、以教师说教为主、强制型的教育方式,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小学生勤俭节约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与学科教学活动相结合、构建系列主题活动等方面形成一套操作性强的教育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勤俭节约的方法,并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4)、通过活动,促使大家从思想上正确认识节约是一种社会责任,以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为耻,一切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勤俭节约落实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5)、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会合作。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课题的理论价值:
能否更加科学、有效地进行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教育,在培养公民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及道德素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师对于学生勤俭节约意识教育的科学教育观、有效性,培养我校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形成一套有特色,科学性与操作性强,实效明显,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建构在农村学校推进勤俭节约教育的教育理论体系。
课题的实践意义:
1、本课题的研究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中,将努力渗透对学生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有利于培养我校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促进我校学生的文明进步,为我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升我校教师对学生的勤俭节约行为的规范教育能力,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质量与声望,努力营造勤俭节约的学校氛围,形成良好的学校风气,并逐步影响到周围的环境,形成本地区良好的社会风气。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加强我校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引导和管理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能够秉承和发扬,使孩子们崇尚节俭,从此走向人格的完善与独立。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国家的教育法规,还是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来看,本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我校《构建节约型校园》相关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活动形式,探索多种途径发挥教育的合力来矫正学生的浪费陋习,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通过对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提高教师们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丰富教育学生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经验。
3.通过课题研究,在全校营造铺张浪费为耻,勤俭节约为荣的良好氛围,完善学校管理学生的制度建设,为我校构建节约型校园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对照勤俭节约要求,制定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勤俭节约实施细则。
2.对照细则,如何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哪些有效的途径发挥最大的效益来培养和矫正学生的浪费习惯,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定出的规范。
3.如何建立有效的评价手段,检测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我校共有8个教学班,从七、八、九三个年级各选出一至两个班,与平行班进行对比。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观察法:观察学生在平时生活方面的勤俭节约习惯情况。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在研究前、中、后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形成的方法和途径。
3.行动研究法:采取多种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培养或矫正学生的习惯,并分析研究活动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中所采取的方法、措施和获取的研究资料、取得的效果进行经验总结,争取提示出一定的规律,使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5.文献研究法:本课题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学者论著中吸取营养和材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主要步骤、具体措施 课题研究过程及主要步骤
本课题研究计划从2014年7月启动,计划两学期时间完成,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14年9月~2012年11月)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主题班会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行为、节俭行为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出理论假设。我们认为对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家校之间的联合、召开勤俭节约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由相应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具体实施研究。
(二)、实施研究研究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1.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分阶段研究。制定勤俭节约实施方案。其具体思路:根据研究目的方面的要求,然后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探索影响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养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养成这一习惯的具体途径、方法,收集学生个案,教育活动案例。
2.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过程性资料。随时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方面所发生变化的事例(其中包括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的事例),研究人员随时撰写能说明问题的学生个案,并对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理,撰写教育活动的案例,更进一步说明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以便整理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勤俭节约习惯养成的范例。
(三)、成果总结阶段(2015年5月~2015年7月)1.资料分析。主要是对课题中整理出教育活动案例以及学生个案,分析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养成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2.总结课题成果(论文成果、教育教学案例等)3.结题。具体研究措施:
1.调查分析,摸清情况。通过采用教师观察、师生访谈、主题班会等形式摸清学生生活中存在的浪费行为、节俭行为以及学生对这些现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进行一定量的数据统计,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2.提出理论假设,深入学习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对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培养应该充分整合各方面教育的合力,而且应该长期坚持,贯穿于我们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之中,可以从学生的管理制度、学校环境的营造、家校之间的联合、召开勤俭节约主题班会、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等多种途径来逐步实现,由此,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由相应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来具体实施研究。
3.制定研究实施计划,并分阶段研究。制定勤俭节约实施方案。其具体思路:根据研究目的方面的要求,然后开展具体的研究活动,探索影响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养成的一些主要因素以及养成这一习惯的具体途径、方法,收集学生个案,教育活动案例。
4.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收集过程性资料。随时注意收集研究活动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方面所发生变化的事例(其中包括对学生不良习惯的矫正的事例),研究人员随时撰写能说明问题的学生个案,并对自己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进行整理,撰写教育活动的案例,更进一步说明这些教育活动的成效,以便整理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勤俭节约习惯养成的范例。
5.资料分析。主要是对课题中整理出教育活动案例以及学生个案,分析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养成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分析各种教育活动开展的成效。
6.总结课题成果,提出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培养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成果及形式
本课题的主要预期成果有以下几项:
1.《中学生浪费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的调查报告》 2.《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培养的案例集》
3.《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培养的研究”的论文集》 4.《培养中学生勤俭节约习惯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