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辞律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文辞律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遵循的是“先生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毫无主动性。在当前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更加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情感上体验也越来越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为出发点,就其教学方法作简短的探析。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其一大前提是学生的兴趣。学生是否有兴趣,往往决定了教学的成败。而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学生直面文本,主动并专注的去阅读,从而获得一定的感受。但若学生本身对此毫无兴趣,那么阅读教学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是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的第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幼时记趣》一课,选自清代散文家沈复的《浮生六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沈复的一些童年记忆,文风纯真质朴。然而,这篇课文是采用文言文写成,因此在阅读时,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阻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
某位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的学习。而是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些和学生的童年相关的事物的图片,诸如捉迷藏、放炮竹、捉瓢虫等,同时配上舒缓的钢琴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了充分放松,课堂气氛变得和谐。这些图片的内容和学生的童年经济极为相关,学生们纷纷来了兴致。之后这位教师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和趣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纷纷讲述了自身童年的一些事情。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之间产生了认识上、情感上的共鸣,使教学的氛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当学生越发活跃、兴趣更加浓厚之后,这位教师又适时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也是作者自己小时候的一些趣味记忆。但是,几百年前的人的童年经历,和现在的我们的童年经历会有什么不一样呢?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仔细阅读,然后总结总结作者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都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于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纷纷带着“寻找不同”的好奇心以及浓厚的兴趣开始了对这篇课文的阅读。课堂教学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善于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奇,甚至是喜爱之感。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阅读时,经历的是一种主观上的体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从所阅读的作品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情感会受到熏陶,思想会得到启发,审美情趣会得到提升。这些作为学生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他们的阅读成果,这种成果是宝贵的、无价的。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有责任教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自己得到的感悟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而这些被记录下来的思维火花,又使得学生见证自己的成长过程,从而进一步催发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构件良性循环。然而,学生由于心智往往不够成熟,阅读所得的体验经常是零碎、分
散的。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记录,还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反复咀嚼,最后做成读书笔记。
某位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都会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尤其是对古诗词的读书笔记。在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同时,这位教师还会适时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批改和指点,并让学生之间互相传阅读书笔记,评比谁的读书笔记最优秀。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得以将自己的感悟以直观的方式记录下来,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掌握了良好的阅读学习方法。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
阅读教学要求在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决不可以自己的思维去诱导学生。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的灵感才能得到激发,才能从阅读中有真正的收获。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学生需要的只是学习方法,其后便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综合素养的提升。
某位教师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阅读。这位教师一开始便避免了先入为主的情况的发生,在带领学生熟悉了一遍课文之后,便要求学生先进行阅读,然后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互相交换感悟。在整个过程中,这位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者的作用,适时地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而在这位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纷纷手脑并用,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提出了诸如“为什么这篇文章要以背影为题?”这样的问题。正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倡导下,教师和学生的之间的角色也在不断改变。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能力和方法的培养,这无疑是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的,也是有益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日后发展的。总 结: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例。教师在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方法的传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栋梁之才。参考文献:
[1]卢朝忠.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之我见[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10)[2]熊广银.初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探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2)[3]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0(7)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缺乏主动性,在课堂上做了旁观者、局外人,他们被动的接受着老师的理论,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思维能力、个性发展被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淡薄,就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眉飞色舞、口干舌燥、疲惫不堪;学生却是一蹶不振、无精打采、恹恹欲睡,整个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机,效益非常低下。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低,听、说、读、写能力也越来越差。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新课程已明确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当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的思想转入到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积极、有效和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也就是说,以“还”为基础,向上跨了一个台阶,达到“多向互动”;对这种互动的要求不仅是关注“积极”,更要把握住有效和高质量,高效课堂目标呼之欲出。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教师转变观念,营造初中语文课堂和谐氛围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身为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角色,走下圣坛。真诚的爱自己的学生,爱他们的优点,也爱他们 的缺点,亲近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尊重他们的人格,少一点审视责备的目光,多一些欣赏鼓励的热情,注意十分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想方设法为学生获得成功创造条件,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最终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种真诚合作的新型关系。同时,作为教书育人的领军人,语文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为学习是促进知识更新,接受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一关注时事,洞察天下大事;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业务水平;三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他人经验,增强教科研能力;四要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教书育人质量。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可以利用学生愿意看小说的优点,指导学生多阅读文学书籍;可以让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要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丰富多采的,而不是死记硬背。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仔细研究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和形式要全面把握,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导入设计,适当补充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上课时播放 歌曲《阿里山姑娘》,让学生陶醉在欢快美妙的旋律里,对阿里山产生向往之情。这时,教师导入新课《阿里山纪行》的学习就很自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诸如此类的恰当的情境导学可以创设出最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考,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同时,语文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满足学生的“补偿心理”,学生一次考试成绩的下降,并不等于失败,如果教师能给学生创造再次表现的机会,直到取得成功,学生就会始终保持必胜的“补偿心理”的做法。(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我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我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我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我坚持学”。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自学,在自学感悟的基础上达到知识的掌握。这种能动式学习不但使学习过程有效,而且使学习者本身主动而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能学”的信心,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点拨学生“会学”的策略,提供学生坚持学的动力。教师不得包办代替,要培养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迁移,自主比较,自主比较,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教学文言文,首先要让学生对照注释,查工具书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大意,教师只需对学生提出 的较难的字词和句子作讲解。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形式、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在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思想,做到层次性和差异性。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观察水平,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教科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载体。电脑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深入各科教学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语文教学,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逼真、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初中语文教师要正确地认识电教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全方位地调动学生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感知的作用,把学生领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逐步提高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利用媒体教学时,要注意的是:不要仅仅为求新鲜刺激而利用,而要摆正它作为教学手段的地位,让它切实为教学服务 语文教学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一、培养规范书写的习惯;
二、推广合作学习的方式;
三、设计读记形式的积累;
四、重视典型习题的回顾;
五、强化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六、坚持课文的话题性评写;
七、激发赶超别人的兴趣。初中语文适应课改的几点看法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 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1 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 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1.2 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 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1.3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2.1 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2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导”字上,即导学、导问、导思、导法、导行,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做一个导演。学生必须进行大量语言实践,这是老师的讲授哪怕是精讲所代替不了的,老师要为学生的这种实践多创造契机、提 10 高效率。当然,如何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近年来,余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精当选择。
(一)启发式,它是教学方法中最基本的。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在这个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了他们求知、探索的精神。
(二)串讲法。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三)情境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适时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受文章的“人情物理”,领略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并获得美的感受,思维水平也不断提升。
(四)多媒体教学法。它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观效果,使学生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如在讲授冯骥才的散文《珍珠鸟》时,根据佳作的意境,将小鸟娇巧可爱的姿态与清脆宛转的鸣叫展现在课堂上,很快能使作家爱鸟的情思变得真切动人,从而正确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在短时间里实现了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效率。当然,诸如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观察法、欣赏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都要灵活穿插,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推动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共同提高课堂效率。课后复习不可遗漏,温故知新。这就是说,通过一两道重点习题的演练,使学生对文章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再度概括、归纳和梳理,使重点更明确,知识更精要,印象更深刻,达到短时间内落实必备的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底蕴的目的。
第四篇: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执教人员放开旧有的教育模式,关注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培训和情感、意境的渗透,让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价值和美学特色有所领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创新教学方式的支持下,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这将会为我国古诗词教学成果的深化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瑰宝,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韵律、真挚的情感被一代代人传承下来,千古流传,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该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呢?《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是初中语文教学古诗词应达到的标准。但是古诗词的产生时代久远,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着理解障碍,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的局限,要让学生深入领悟其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非常不易的。另外,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语文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不够重视,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就让学生死记硬背,有时候只让学生背名句,因此,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还有的教师很具体地讲解了古诗词,只注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结果学生片面地理解了大意,很难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这些因素使得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忽视了学生对古诗词的体会。
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推行之下,素质教育虽然深入人心,但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束缚以及思想上的根深蒂固,在实际教学当中,大多数教师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采用教条式的教学方法,却不知在该种教学观念下,只会将教育的本质扭曲,令学生形成畸形的价值观。一方面,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往往会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被不断重复的诗词背诵与诗词默写所充斥,这种盲目追求分数的教学方式不仅完全忽视了诗词内涵,破坏了诗词本身的意境,同时也极易使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在教学中采取消极态度。另一方面,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往往被教师置于被动地位,只能一味地接受教师授课,极少出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古诗词深层含义的画面,更多的则是教师在台上将课程重点直白地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台下不加思考地抄写记忆。在该种教学方法下,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退化,对所学古诗词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枯燥的教学内容上,既无法掌握作者创作诗词时的思想感情,也无法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使诗词失去原有的魅力。
2.未发掘出古诗词朗诵的深层意义。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朗诵意义常常为教师所忽略,而学生也由于不了解朗诵的必要性,在进行诗词朗诵时不是缺乏感情,就是?Z调呆板,更有甚者为尽快结束朗诵,一味加快朗诵速度,结束后却连诗词讲了何种内容都无法说清。殊不知,朗诵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方面,在朗诵过程中,学生可无意识地在脑海中形成诗词所描绘的画面,并在潜意识里体会古诗词中包含的深意与意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朗诵往往是教学的必要手段,朗诵质量好坏与否皆可对诗词学习效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审美是与诗词创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故而要提高审美能力,就必须增加朗诵次数,通过多次朗诵,逐渐体会作者情感,并从中领悟到隐藏在诗词当中的深层含义。
二、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
1.重视阅读积累,进行反复诵读。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应该无条件地内化为学生的自身财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独立作诗的能力。教师可以在每节语文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作诗,第一次可以让教师为同学进行示范,使得学生可以清楚地理解诗歌学习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中的古诗词。这样,当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之后,就会拥有不少的古诗词知识。为了更好地进行诗歌的背诵,每天的晨读时间应该让学生进行相互背诵以巩固知识。教师也可以每周抽出一两天时间抽查全体学生的背诵情况,让学生在学习新诗歌的同时巩固旧诗歌,以达到温故知新的作用,提升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2.加强知识理解,进行日常积累。
理解是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步骤,是学生进行古诗词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如果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的背诵,一方面不容易记忆,另一方面因为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在默写的时候容易产生错别字。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要求学生进行默写。诗文阅读和词义识记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学生掌握的古汉语的词汇较少,必然会难以完成古诗词的顺利阅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古诗词中常见的一些词汇出现的次数不够,往往在大脑中产生的印象不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除了课文之外,教师还应该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古诗词来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增强学生对于词义的识记。
3.详细介绍作者情况,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语文教师在进行作者介绍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空洞地介绍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更应该关注写作的背景以及作者本身的一些创作风格、作者的个人经历。教师可以将一个充满立体感的作者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作者,融入到作者通过诗歌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最终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学习古诗词。
4.对知识进行梳理,注重学习的系统性。
文言字词积累掌握,是从分散到集中,是从不自觉到有意识地进行知识归纳和梳理的过程。只有学生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水平才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也”这个字,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个字的用法进行集中的理解与归纳,如“余闻之也久”和“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也”是语气词,但具体在应用中表示何种语气,在句子中该怎样进行翻译以及如何翻译好,则应该根据句子的形式和“也”字在句子中的位置来确定。同样,对于一些实词,也应该每隔一段时间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以及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与品味中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深入体会古诗词蕴含的思想情感,在诗词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龚高旗.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文学教育:中,2013(3).[2] 洪慰慰.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方法[J].成功,2011(2).
第五篇: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标题: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学科:语文
单位:西和县汉源初中 姓名:王増禹
详细地址: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汉源初中
联系手机:*** 邮箱:416745498@qq.com
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方法 西和县汉源初中 王增禹
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语文综合能力的表现,而初中阶段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现实中,很多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写作教学上,但效果并不理想,不少学生仍然谈“文”色变,惧怕、厌恶写作文,写出的文章枯燥乏味,无病呻吟,缺乏真情实感。面对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培养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入手,对写作教学进行系统化的研究。
一、培养学生真情实感,倡导真情写作
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现千篇一律,枯燥乏味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真情实感,而缺乏真情实感的原因是学生远离了生活。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奔波于学校和家庭,单调的直线生活导致他们无暇观察和体验生活,无法从生活的土壤里吸取养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让作文回归生活。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一直以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只是一味地强调写作的技巧、章法,更有甚者竟然要求学生背诵范文,这样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出现大同小异、苍白呆板的文章。“情感是文章的生命”,写作灵感正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四季轮回和生命的力量;走进社会,体验人情冷暖和生活的真谛。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调查,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并把观察到的新鲜事物一一记录下来,丰富自己的经历,这样写出的作文才能细腻、详实,有真实的生活,有真挚的情感。
其次,加强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无一不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结晶,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将整个身心融入作品中,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将“作者情感”与“自我情感”自然融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
二、合理利用博客,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之不足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易于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喜欢追赶潮流,尤其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学生以往的交流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应针对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时下博客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写作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理想的写作工具。博客内容可谓包罗万象,能够给读者带来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它开放性强,能够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让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加便捷。因此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诸多不足: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写作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学生的作文之所以空洞枯燥,很大原因是他们对写作没有兴趣,怕写作文,厌写作文,为了应付而不得不“无病呻吟”,而博客的运用迎合了学生热衷网络的特点,他们可以随时把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发表在博客上与别人分享,也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博客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久而久之不仅能够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养成写作习惯。其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还能为师生的互动搭建一个平台,以往学生的写作训练都是通过周记、命题作文的形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的沟通也仅仅是通过老师对纸质作业统一批改进行的,反馈信息滞后,交流渠道单一,师生很难尽情地交流,而在博客平台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情绪随时书写,教师作为参与者可以随时阅读与评论,双方的交流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形成良好的互动;再次,将博客引入写作教学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阅读、转载和评论,在这个开放、共享、互动的环境里获取课本里没有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写作能力。
三、运用同伴评价,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同伴评价,就是同学之间互相批改作文,写评语,给成绩,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来,这既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激励的过程。比如写作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通过批改写作能力较高同学的作文可以得到一个学习的机会,对于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很多同学不愿意让别人看自己的作文,尤其是写作能力不好的同学,他们往往觉得难为情、丢面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激励这部分同学,为了保住“面子”,不被同学笑话,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写好作文,而不只是应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批改作文的时候都比较细致,尤其是对错别字的修改和近义词的选择比较准确,可见通过同伴评价还能加深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同伴评价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励中调动起学生对写作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师修养,分享写作经验
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训练之外,语文教师加强自身的修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写作文不单单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当老师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之后,应该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构思,如何行文,老师不但要发号施令,还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和学生分享写作的经验与乐趣。如果教写作的老师不会写文章就如同教游泳的老师不敢下水一样,是无论如何都教不好学生的,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老师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的做法颇具借鉴价值:如平时经常在个人博客上练笔,当学生作文出现较多问题的时候,就自己动手,并且同一题目写好几篇,跟学生的作文放在一起进行讨论评析。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努力运用各种技巧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