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
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与优化路径
李凤(党校教学部)
[摘要] 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员资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研究式教学和研究式学习,积极开展学员课题研究,既是推进党校教学改革、发挥党校教学效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挖掘党校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资政活动的重要途径。当前课题研究存在着研究成果缺乏创新性、研究视野缺乏前瞻性、研究指导流于形式、课题研究和理论学习两张皮等诸多问题。党校开展课题研究需要秉持党校姓党、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导向和全员参与原则,处理好课题研究和党校理论学习、课题研究与现场调研等关系,通过优化课题研究实施流程,突出对重点环节的控制,做好保障性工作,实现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运作。
[关键词] 党校;课题研究;困境;思考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263
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培训的主渠道、主阵地,拥有得天独厚的学员资源和素质优良的教师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研究式教学和研究式学习,积极开展学员课题研究,既是推进党校教学改革、发挥党校教学效能的重要内容,也是充分挖掘党校优势资源、积极开展资政活动的重要途径。《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明确要求:“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1]《关于推进中央党校思想库建设的工作方案》又进一步提出:“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学员在思想库方面的作用。”[2]可见,通过学员课题研究形式,把学员的实践优势和教员的理论优势相结合,不仅能很好地为党校教学服务,而且能为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服务。
一、目前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学员课题研究成果停留在“复述”层面,缺乏创新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创新的基石。真正具有创新性的成果都是理论指导下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预见。开展党校学员课题研究是在读原著学理论的基础上,领悟理论原理和思想方法,应用于现实问题的研究。调查中发现,学员课题研究仅停留在“复述”层面,缺乏独特的视角,选题宏观,结论表面化。存在着罗列理论现象,理论和实践逻辑关系不紧密,“不重理论武装,偏重理论包装”的问题,研究成果在理论高度上有,结合现实不够紧密,广度上有,研究不够深入,成为了影响课题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
(二)课题研究视野停留在工作层面,缺乏前瞻性
学员课题只有紧密联系实际,贴近行业,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研究、咨询和服务,才能不断提升党委政府和社会的认知程度,赢得支持。目前课题多数着眼于具体工作,角度不新,调研不透,理解不深,针对性不强,缺乏前瞻性,工作总结的痕迹明显,在具体业务工作上有新意,在机制和方法上的探讨不足,定量分析不多,定性分析更少,决策咨询作用没有发挥,认知程度不高。
(三)课题研究指导仅停留在形式上,缺乏规范性
课题研究往往要求学员在相应时间出研究成果,每期毕业学员均提交了符合党校形式要求的课题研究成果,但是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多数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缺乏高质量的成果。重复性研究较多,持续性不够,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倾向。党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指导也仅停留研究形式和过程的要求上,缺乏对课题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本身的深入指导。课题研究作为教学手段的作用凸显,理论应用于实践,服务社会,指导行业的作用没有得到相应发挥。
(四)理论教学和课题研究“两张皮”,缺乏统一性
课题研究作为教学形式需要服务于党校理论学习的核心任务。但是在目前教学实践中,理论教学和课题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两张皮”的现象,二者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和融合。在理论教学和课题研究的时间分配、课程设置、现场调研等问题上存在一定冲突,成为制约课题研究开展的重要问题。
二、党校学员课题研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党校学员课题研究要契合党校教学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实效。为此,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党校姓党”原则。学员课题研究必须坚持“党校姓党”,正确把握好党校办学的政治方向,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思想上、政治上、观点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员课题研究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围绕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或重大问题开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既要从学理层面进行研究分析,也要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三是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学员课题研究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深入进行各种调研。研究方向应聚焦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在现有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创新。
四是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课题研究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让学员自主选题、开展调研、撰写报告、组织答辩等,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角色,鼓励学员在课题研究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
三、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需要理清的几个关系
(一)学员课题研究与党校理论学习的关系
学员课题研究是建立在党校理论学习基础上对实践问题的深入思索,是理论学习内化提升的过程。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是为了提高党性素养和履职能力,所以开展学员课题研究和党校理论学习并不矛盾,不能相互割裂,更不能“两张皮”。在课题研究设计与教学课程安排上要凸显二者的关联性,特别是学员在选题上要体现二者的有机结合,课题研究应与理论学习同步推进、穿插进行。
(二)课题研究辅导和课程设置的关系
党校理论学习是党校教学的重点,也是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党校课程设置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同时提倡课上教学相长互动答疑。而学员课题研究专题辅导课是理论教学课的补充,是为学员课题研究选题与研究适时增加的课程,主要围绕课题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立题原则等内容进行辅导。
(三)课题研究与现场调研的关系
调研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但是在党校教学受时间、经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场调查有一定难度。党校组织者要因势利导,一是充分发挥学员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的理论资源库与信息资源库的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学员领导干部的工作经历及背后的工作团队,获取第一手资料;三是将课题研究调研和党性教育相结合;四是邀请相关专家或调研对象到课题组座谈交流。
(四)综合性研究报告与专题性研究报告的关系
学员课题研究报告分为综合性研究报告与专题性研究报告,可根据学员研究方向,选取多种形式指导学员开展课题研究。其一,如果学员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可引导学员采用综合性研究(主课题)加若干专题性研究(子课题)的形式,最终研究成果形成主报告和若干子报告,这样能够使课题研究相对深入,且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其二,如果学员课题研究方向较多,则采用专题性研究报告的形式。
四、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的规范化运作
在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要加强对实施流程的研究、重点环节的控制,并做好保障工作。
(一)优化课题研究实施流程
学员课题研究实施程序主要包括:1.征求课题意向;2.确定选题;3.形成课题组;4.制定提纲并分工;5.课题调研;6.完成初稿,讨论定稿;7.全班课题论证;8.交流成果;9.课题反馈,提升升华;10.毕业后继续完善。[3]设计框架时,要重点考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实施手段,其主要形式有查阅资料、座谈交流和社会调查等,要尽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二)突出课题研究重点环节的控制 1.确定研究主题
确定研究主题是课题研究最关键的一环。选题时应遵循组织需求与个人需求相结合、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统一的原则。[4] 选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主题,以小见大,服务行业中心工作。
2.成立研究小组
课题组分组以内容为导向,坚持自愿原则。按照学员选择的课题成立研究小组,小组内选出组长,执笔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协调,执笔人主要负责汇集组员研究成果,进行统稿,原则上充分尊重学员的选择与意愿。
3.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课题或问题确立后,学员研究讨论,课题组长负责组织课题的可行性分析。对课题的初步设计进行讨论和论证后,学员制定出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方案。4.进行调查研究
学员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党校安排课题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的辅导课程,指导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5.撰写研究报告
在课题研究撰写时,课题小组一定要从思想性、政治性、现实性、创新性等四个方面反复推敲。课题报告撰写完成后,全班进行初稿交流,集思广益进行修改完善。
6.成果展示、交流与答辩
完成的课题研究报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如学员论坛、课题答辩等,对研究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并实现成果的共享。
(三)完善学员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组建结构合理的课题小组,实现深度参与
课题小组组建应该由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的学员组成,避免搭便车现象。研究团队要具有团结协作、认真钻研、合作共赢的良好氛围,课题组负责人也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科研经验,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证。
2.严格组织实施,注重过程管理
课题小组要尽快分解课题的研究任务,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按照计划落实人员,搜集整理分析相关资料与数据,加强横向、纵向的联系,不定期进行研讨,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确保课题研究按阶段实施和完成。
3.加强教师科研能力培训,发挥指导作用
由于课题研究贯穿于党校教学的始终,倡导“重在过程”,因此必须加强党校教师科研知识与能力的培训,防止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主要起到四项作用:一是储备知识,提高指导能力;二是理清思路,帮助学员构思写作;三是深入研讨,凝聚集体智慧;四是充分交流,借鉴总结提升。[5]
五、结语
在党校开展学员课题研究是党校教学改革的一件重要的任务,是学员理论研究与实际结合的一项关键性工作。课题研究作为研究式教学的实践形式,比单向灌输更有效果,形成的集体智慧比个人成果更有价值。党校要深化对学员课题研究工作的研究,真正实现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为学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之间架起桥梁,实现党校教学理论优势和学员实践优势的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Z].2013-09-28 [2]张伯里.在全国党校系统思想库建设暨内参供稿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4-07-08 [3]姚苹.论党校课题制研究流程的精细化[J].中国教师.2009(S1)
[4] 潘德金.抓好“ 一二三四五” 干部培训落实处—课题研究式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47)
[5]白国强.教师如何在课题组研究式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N].2010-12-5 作者简介:李凤(1981-),女,河北保定人,中共交通运输部党校教学部第一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及干部教育培训研究。
第二篇:“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关键问题研究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关键问题研究
一、问题分析
(一)为什么“开展社会调查”会成为教学关键问题?
社会调查是指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有关社会事实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进而做出描述、解释和提出对策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的这一观点对历史与社会教学尤为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传授学生相关知识,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之中,而社会调查则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
《历史与社会新课标》2011版指出:该课程具有实践性的性质。“本课程强调历史与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倡体验、探究、合作的参与过程,采取讨论、调查、社会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历史与社会》课程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应从教材中获得众多信息,而且应从身边实际生活、报刊网络,以至各种有益的活动之中构建“信息库”。教师应打破学校课堂教学与学生校外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有效措施把各种有用的信息资源调动起来,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社会见识,力求课内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注意重视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社会的发展,体验现实社会的需要,尝试综合地观察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这对提高教学实效极为重要。将社会调查引入《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社会实践、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机会。
(二)“社会调查”的地位和价值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课堂,走进社会课堂,从多方面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思考,将有利于知识的运用和视野的拓宽。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能初步学习从事研究活动的基本方法,如科学思维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信息处理方法等。学生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获得亲身研究探索的经验,能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社会调查活动将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人际交往与合作的教育环境,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它改变了以往的静态历史教学面貌,而成为充满活力的、内容丰富的动态活动。它增强了历史的个性化色彩,使历史显得更真实,而且能展示过去常常被忽略的一种深层和复杂的情感,把个人的经历和国家的事件联结起来。它打破了课堂与社会的界限,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地糅合起来,而且活动本身促使教师与学生成为教学伙伴。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和体现,它符合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重视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的要求,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进行社会调查的方法,指导他们开展社会调查。
(三)开展“社会调查”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通过笔者近两年的实践探索,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开展社会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社会素养得到提高,学习中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经历了社会调查过程后,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凸显学习主体地位,学生思维更活跃,更能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受到情感熏陶,培养了主动参与、善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获取了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社会综合素养。
具体表现在:
1.通过社会调查,有利于学生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开阔眼界,丰富了课外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坚强的意志毅力,使他们学会了分享与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2.开展社会调查中,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学生对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多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生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认知能力提高,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
二、解决问题
根据新课标要求,对上述目标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做整合,对特定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生的各种原因和相互联系,从而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对策。开展社会调查要做好以下几步。
(一)调查题目的选择
1.从社会热点新闻中选题。(关注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中的热点新闻)
2.突出乡土性,凸显地方特色。(关注家乡生产、生活,留意金华日报、金华论坛中的热门话题)
3.选择自己感兴趣、易调查的内容。原则:身边原创简便创新
根据这三点,最终同学们选了有关“绿色生活”的话题展开研究。
(二)调查活动的准备
1.明确调查目的2.设计调查提纲
3.列出调查对象
4.确定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如下:
问卷调查法: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方法)
实地考察法:就是亲自到某一具体地方对当地的地理事物、历史事件、物产、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调查,然后以图表、数字、记录等方式进行总结。
访问调查法:访问者与被访问者通过面对面的接触、有目的的谈话,寻求研究问题的方法,包括个别访问、请教专家、开座谈会等。
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和搜集各种文献资料,获得与调查课题有关信息的方法。
结果最常用的方法没用上,同学们大都采用了其他三种。
(三)调查活动的开展
以个人为单位或采用小组合作形式,根据调查目的,选用合理的调查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要确保调查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注意用相机或摄像记录调查过程,及时填写“调查活动情况记录表”。注意选择合适的时间;懂得礼貌礼仪;要有多次被拒的心理准备;有条件的可以预约。全班分为8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头行动。
(四)归纳整理资料。
资料的归纳整理是调查中很重要的工作。为了便于对资料的分析研究,把搜集的片断、零乱的资料按不同的研究任务和性质,采用核对考据、挑选淘汰、汇总统计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是特别需要的。核对考据是对资料进行核实、鉴定,了解它的真实性、科学性、整体性和可比性等。之后,应对搜集的资料进行选择、淘汰。同学们收集的资料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吃、穿、住、用、行等方面,跟绿色生活有关的都采用了。但有些涵盖了企业生产的内容,跟“绿色生活”无关就被淘汰了。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报告的题目要简洁严谨,新颖贴切。可以采用主标题+副标题的写法。具体写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及“怎么做”展开。“是什么”:着重于调查后的形成的观点,即在报告中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注意讲明调查的时间、调查对象、调查方法。“为什么”:一方面可以先行阐述开展调查的原因,即课题的提出。另一方面,可以对调查中获取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引出相关结论,即分析问题。“怎么做”:往往是针对调查内容,提出自己可行性的建议,即解决问题。一般放在报告的最后面。最终同学们的成果出炉,并参加了市教育局和市环保局组织的“绿色生活,你我同行”调查报告征文活动,获得了4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
三、评述与建议
《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学校有保护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的义务,且更多文件也规定领导的相关责任。安全问责制的实施加大领导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压力,同时,“安全第一”这一前提导致某些教师为明哲保身而取消各项社会调查活动。殊不知学生的认知水平是由感性向理性螺旋式上升发展,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如果只是宣而不为,就很难令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形成固有行为模式。
例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的寻根访谈调查,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学习家庭史。比如,可以让他们回家搜集全家人的照片,并分别向祖父母与父母询问家庭的过去,包括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变迁、各时期的生活情形和他们的童年时光,如:什么时候搬的家?为什么要搬家?学校上课的情形如何?小时候玩哪些游戏?流行什么歌曲?看哪些故事书?等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撰写家谱。从家人那里记录下来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感情的、亲切的、具体的经验,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而且能加深家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此外,能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使用电脑等。
在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存等相关知识时,如缺少像郊游、野炊、实践基地训练等实地考察活动,就不利于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难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阻碍学生才华的施展。
又如学习法律知识是重在培养学生热爱法律、尊重法律的情感和意识,争取做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好公民,如果能带领学生多走访戒毒、劳教、法院等场所,近距离与违法者接触,耳染目睹违法者的犯罪经历和结果下场,那么肯定会比老师的简单说教更能震撼人心。
遗憾的是,现在学校的工作前提是“安全第一”,正如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安全,不是教其学会如何自我保护的技能,而是将其裹在自己的衣襟下不让其接触社会,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会害了孩子的一生。人是社会人,只有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大染缸下不断锻炼,才能掌握足够的生存技能。生命是宝贵的,人的生命健康权是享受其他一切权利的前提。安全固然重要,但社会实践、生存能力的培养等同样重要,如何兼顾问题的多方面,值得深思。真正能组织学生搞历史调查活动的甚少,基本上还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而且从少数地方和学校的实践情况分析,这类活动大多停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对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对资料(包括口碑史料)科学性、真实性的鉴别等学习目标的教学设计尚存在不足,这些都是应该予以考虑的。
学海无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但愿我们能改变所谓的精英教育,放下“成才”观念。当我们能真正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生存能力的培养,教育才能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沈晓敏,主编.社会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4]龚普良,著.把能力交给学生.思想政治课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3.[5]韩震,梁侠,主编.初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0:81.[6][日]二谷贞夫.怎样搞好历史教学[J].历史教学,1994,5.[7][美]帕蒂?迪龙.通过口述史讲授历史[J].历史教学问题,2002,4.[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0.[9]李洁.渗透人文关怀的“我的家庭历史”调查活动[J].历史教学,2003,4.[10]陈其.美国中小学历史教学现状及发展趋势[J].历史教学问题,1999,1.[11]杨秀珠.香港资讯科技教育与历史教学:个案研究[J].上海:历史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0.
第三篇: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新路径
中小学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新路径
小课题也叫微课题,指的是以教师自身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研究目标的课题。小课题研究由于周期短、见效快、要求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中小学教师的喜爱,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笔者从2018年开始在海南省大力推行小课题研究,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力求将小课题研究与教师的课堂教学、专业阅读紧密结合,探索构建适合中小学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实施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
在课题管理层面,我们将小课题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进行分类管理,在课题研究内容上也有不同的定位。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内容大多是中观、宏观层面的问题,是事关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的问题,其研究定位通常较高,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复杂,通常包括教学类、管理类、德育类、课程类和综合类等;小课题研究的定位是解决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相对比较具体和聚焦,研究周期一般为6~12个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一般为3~6人,周期短,见效快。
一些管理类、课程类、德育类问题并不能在短时间内靠少数几个人来研究解决,这类问题并不适合以小课题的形式进行研究。为了让小课题研究更加贴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将小课题研究的内容聚焦在一线课堂教学实践,以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具体明确的、能够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内容,以改进教师课堂教
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宗旨。
二、以研究课为基本研究形式
毫无疑问,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研究和解决。因此,小课题研究的基本形式就是上研究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通常来说,每个小课题要围绕所需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上10~30节研究课,通过研究课形式寻找解决方案,展现问题解决过程。
上研究课是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活动。要上好研究课,就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把握研究课的基本规范。
第一,研究课必须是课题组成员日常课表中的课,确保研究课不会给课题组增加上课负担。
第二,上研究课时必须邀请至少两位教师到现场听课、评课,并根据提前设计好的“研究课评课表”进行打分评价。课后,执教教师需要与听课教师一起评课、议课,发现该节研究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
第三,研究课必须围绕小课题的研究主题,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与思想,并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所以,研究课强调一个“新”字。
除了要完成常规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有明确的研究任务,这也是研究课的价值所在。第四,所有的研究课必须是围绕同一个主题和问题持续开展研究的、不断解决问题的、连续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这些研究课不能是无关联的孤立存在,每节研究课都
是在上一节研究课的基础上围绕同一个问题进行优化和改进,探索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问题解决过程。只有按照这些要求,把研究课认认真真地上好,小课题研究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
三、以专业阅读贯穿研究过程
小课题研究要求教师必须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学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因此,专业阅读必须贯穿在小课题研究全过程,这也是小课题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前提。没有专业阅读,小课题研究是无法顺利开展的,教师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
我们为每个小课题设置了两个专业阅读任务,即专业文献阅读和专业书籍阅读。在专业文献阅读方面,每个小课题组从确定选题开始,就要尽可能广泛地查阅文献资料。每次上研究课之前,教师也要围绕研究课的相关具体问题,广泛查阅理论文章和教学案例资料,学习、借鉴优质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从这些文献资料中,小课题组需要选择至少10篇优质论文进行精读,并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文献综述。在专业书籍阅读方面,每个小课题组都要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教育理论类、课题研究类和学科专业类的专业书籍,并从中选择至少1本专业书籍在课题组中开展精读,撰写不少于1000字的读书心得。为了让专业阅读活动真正得以落实,我们还开展了读书交流分享活动,规定课题组在整个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至少要开展5次读书交流、阅读分享、主题研讨等形式的活动,并提供活动记录表。
通过围绕课题研究主题,有计划、有目的、有任务驱动地开展专业阅读,让参与小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够真正提升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以优质课例展示研究成果
小课题研究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其研究成果除了传统的研究论文、报告等理论成果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优质课例的形式来展示其实践类研究成果和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实际效果。
在申请结题前,课题主持人要在校内上一节课题研究公开展示课,并邀请专家和教师展示课进行评价打分,如果展示课无法体现小课题的研究成果,无法体现小课题组改进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将不能申请结题,还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继续开展研究。
这节课也是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优质课例,通过这一节优质课例来判断课题组是否解决了当初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判断解决方案是否合适、有效。同时,这节优质课例也是小课题结题时的重要依据,评委需要通过观看上课视频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鉴定打分,并综合其他课题材料评定课题结题等级,在课题结题后将其作为成果推广的重要资源供其他教师学习。
这节优质课例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实践成果,必须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课例,必须体现课题研究的主题,围绕课题立项时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展示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课堂教学改进的实际效果,需要课题组进行反复打磨、不断优化设计才能最后展
示。
五、以量化评分保障研究效果
为保障小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让小课题能够真实、有效开展,我们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小课题量化评分表。
小课题量化评分表共计100分,其中,研究过程45分、研究成果35分、问题解决10分、综合评价加分项10分。总分达到80分以上才能结题,达到90分以上才有评优资格。根据小课题研究的具体任务与活动要求,我们对每个板块的评分项目又进行了细化,让课题组、学校科研管理者和评审专家能够根据小课题量化评分表进行客观评分。
研究过程板块细分为七个评分项目,包括立项申请书和六大类课题研究活动。立项申请书是课题立项时的重要文本材料,是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分值为5分,根据文本质量进行评分。六大类活动包括学校需要组织的开题论证活动、中期检查活动与成果展示活动,分值各为5分,根据活动过程记录表评分。课题组需要组织的前期调研活动、至少5次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和至少10节研究课活动,分值分别为5分、10分和10分,根据活动过程记录表或评课表进行评分。
研究成果板块细分为四个评分项目,包括阅读专业文献的文献综述5分、阅读专业书籍的阅读心得5分、撰写研究论文10分、撰写研究报告15分,其中研究论文和报告均不要求发表,由评审
专家鉴定打分。
问题解决板块即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优质课例的评分,评审专家通过观看该课例的教学视频,来评判课题研究是否解决了当初提出的课堂教学问题,解决的程度与效果如何,给予1~10分的评分。
综合评价加分项板块是根据课题组在规定的课题研究任务之外,额外完成的课题研究任务和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加分,最多可加10分,通常需要额外加分小课题才能达到90分的评优标准。通过对小课题研究的过程、结果进行分解细化,明确每一项的量化评分,建立了清晰的小课题评价标准,保障了小课题研究的效果。
目前,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重要的教育科研方式,参与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也显著提升。在持续推进小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将不断优化和创新小课题研究的实施路径,不断提高小课题研究的成果质量,让小课题研究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课堂教学的推动力。
第四篇: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校本培训材料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说起课题研究,老师们可能感觉它离自己的距离很遥远。课题研究,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学究、古董型的,它讳莫如深,抑或“威严无比”。总之,“对于课题研究,如高山仰止,我,一介普通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素养,担任着形形色色、忙碌的教学、管理任务,我能做课题研究吗?”这是我们未进入研究前常有的想法。
一、正确认识课题研究
1、什么是课题研究
我的理解是把日常工作科研化,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把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经验,然后再指导具体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效的过程。说白了,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过程。
科研培训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2、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去研究。
另外,相对于专家、专门的科研人员,一线的教师更有研究的优势。研究并不是学者们的“专利”,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无疑是我们这些天天泡在课堂上、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我们工作在第一线,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着第一手翔实的材料(这些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我们的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研究更具有实际价值。
3、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在1985年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对此,我深有同感。做课题要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查阅、收集、学习大量的资料、书籍,有益于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做课题要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很容易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这就是科研意识。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道德表现问题、班级管理问题等。一线教师要搞课题研究,不外乎通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一些教育现状,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使自己有收获,促进自己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做课题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一般来说,做一个课题主要分三大步:第一步选题、立项;第二步就是实践操作;第三步是分析、总结。
(一)如何选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
1、课题从哪里来?
应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从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并注意做到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切忌假、大、空。如何寻找课题的灵感呢?
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如我们平时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问题确立一个课题:《教师魅力教学语言研究》。关注教学,变困惑为课题。我们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如何既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又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只是说说议议,而应该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可以确立《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意识》的课题。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各位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案例来阐述自己新的思想理念。这实时的反思就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
(二)做好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2)问题的提出(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
(三)开展实验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如何进行论证?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3、发挥团队作用,民主合作、群策群力,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成果有以下类型:(1)教育科研报告。用约定俗成的格式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等几种类型。(2)教育研究论文。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
(四)对研究者的要求
1、要让自己做个有心人。让自己做个有心人,做个易感、善感、会感的人。研究无处不在,很多东西可以研究,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抓住生活中的细小问题,鼓励自己勇敢地进行尝试,进行摸索,让自己做一个敢于研究的人。
2、要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目标。确立课题之后,要把它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又一起点,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要相信自己在逐渐的摸索过程中,一定能看到七彩的阳光。
3、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确定好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以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4、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份信念,用爱去做,用心去做,相信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下,自己的努力定会有所收获,自己的生命一定会展示得更有价值。
最后,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作为今天的结束语。“如果你(指校长)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到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第五篇:中心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情况
照旺庄中心小学开展课题研究情况
自2012莱阳市级小课题立项以来,我校所有参与实验的教师都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之中。
首先,在小课题研究活动中,我校要求课题组的教师结合确定的课题,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教育专著、专业理论书籍,夯实教师在“小课题”领域内的理论基础。
我们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原始资料如果不及时记录,到需要时再去追忆、收集,则为时已晚。况且,所有这些真资料也将成为教师撰写论文最生动有力的素材。做过的事情,教师随时注意记录、总结、反思,特别注重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有意义的细节,对细节的反思与改善,我们随时记录下来,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反复修正。
同时,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各研究小组变课堂为问题研究的活水源头,变教师为研究者,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共同进步。通过各种活动,促使教师兼收并蓄,积极吸收、消化同行的教学成果,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再次运用于教学实践,从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后,我们还专门召开课题研究总结成果交流会。每位教师综合本课题小组的研究情况,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提炼加工,形成小课题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