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时间:2019-05-12 05:12: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第一篇: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

摘 要: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高职教育承担着培育“匠人”的历史使命,对培育学生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在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出发,探讨了在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教育 实习实训 工匠精神

一、引言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有传统色彩的精神系统,自2016年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蕴。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敬业态度及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渐渐成为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一种职业素质及价值取向。

工匠精神是一个完备的精神系统,它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通过某一门课、某一个培训即可获得的,而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需要职前和职后两个阶段的培养。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快餐化生产、消费泛滥成灾,接受技能训练的技术工人在社会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态下,难以形成匠心驱动,缺失钻研琢磨的耐心。作为担负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命的高职院校,在实习实训这一进入工作岗位前的最后教育阶段,深入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既有助于彰显高职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又有助于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

二、在实习实训环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和专注。

实践出真知。以职业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理论教学阶段论工匠精神的培育,多是感性认知,只有在实习实训环节动手真做,才能掌握真本事真技能。

大量实践证明,在实习实训环节,认真刻苦练习的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可度要远高于其他实习实训的同学。认可是实践者对职业价值的内在肯定,进而升华为热爱,是孕育工匠精神的动力之源。这种认可是一切职业素质、匠心产生和巩固的基石。缺失了对实习实训的参与和认可,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失去了最初生发的根基。

在实习实训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专心致志。迈入社会职场前的实习实训阶段,是促使高职学生专心致志的最后阶段,也是面向岗位最直接的阶段。实习实训教学在将技术技能传授给广大学生的同时,应将对待技术和工作的严谨、一丝不苟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职业素养[1]。对工作的认可和专注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做中认可,在实践时专心致志,这样的学生在被录用后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重用,其积累起来的口碑也是对院校最好的宣传。

(二)有利于帮助职校学生对接企业和岗位。

职业素养重要的体现之一是工匠精神。初入职场的职院学生对企业、岗位都非常陌生,需要花费不少时间适应每一个环节工作、每一道工序流程。实习实训教学为他们提供了仿真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精益求精之前,事先做到驾轻就熟。

在实训实训环节,掌握了基础的操作步骤和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后,职校生在进入企业后方能尽快实现品质追求。没有一项技艺是一朝一夕之功,熟能生巧。新媒体环境中,社会心态普遍浮躁,企业的质量文化、成本文化、管理文化等都不尽相同,对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有很大差异。直接进入社会的职校生很容易被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影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非精雕细琢让产品提质升级。企业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偏差,最终导致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乏自觉的引导文化。在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价值认知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强化对岗位、对职业的认知,使得他们明确工作方法和意义,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有利于高?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企业的发展。

理论最终需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高职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外,还须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才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源中获得成功。任何一个企业对新入职员工的基本要求是严谨负责、吃苦耐劳,具有某项技能,亦即看中每一位员工的匠人品质。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实习实训教学中,在高职学生心中埋下“匠心”的种子,为日后长成参天大树,提高竞争力增加砝码。

经过实习实训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除了在技术上取胜外,更要通过锻造工匠精神,在品质上取胜。把好入职关,尽可能地选择实习实训阶段业已具备工匠精神的新员工,将有利于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秉持对工作的初心、敬畏的职场新人,不仅使得企业技艺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使得企业重新审视生存和发展的理念,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实现提供保障,进而形成企业的卓越品质和独特精神文化。

三、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土壤。

工匠精神,旨在培育,重在实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层次职业准备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2]。德国、日本是世界制造强国,也是知名的职业教育强国,他们很早就体会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在课程中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教育领域。

虽然我国已发出“我们需要工匠精神”的呼声,但是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尤其高职教育领域,对工匠精神的研究刚刚起步。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匠人才的摇篮,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产品提质升级的中坚力量,为深耕工匠精神提供广阔的土地。

(二)工匠精神与高职实习实训教学的人才培养素质目标契合。

高职教学的就业导向性特征突出,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比较重视,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融入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主要面向企业、面向岗位,着重体现对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实践性特征有着更充分的体现,以岗位为参照,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互动参与。在教学组织中,可以校内与校外结合,课堂与企业结合,形式灵活多样[3]。

高职实习实训教育过程中,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培育相结合,是未来高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工匠精神不仅是一味地传承,在创新创造方面也比较重视。在现代化的高职教学过程中,创新实习实训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四、高职实习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

(一)围绕培养目标,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

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正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当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养。高级技师作为我国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人才,理所当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高级技工无不具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必然要将“工匠精神”的培养纳入实训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要大力推进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尤其是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调整教学目标的同时,着力改革实习实训教学体制,让“工匠精神”教育成为一项常规教学内容,为学生参加工作后成为高级技师打下坚实的基础。由学校骨干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相关专业教学团队,结合不同专业培养要求,利用新媒体的实时交互与一对一推送特性,对学生开展个性化订制、项目化真实案例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获得国家或省技能大赛大奖的未来工匠人才。

(二)狠抓队伍建设,加强实训教师工匠精神培养。

古语云“学高为师”,在时代呼吁工匠精神的新形势下,“技高为师”成了社会赋予教师,尤其是高职教师的新要求。“大匠示人以规矩”,想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首先要具备这种精神,既是“匠人”,又有“匠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一丝不苟,既是教学领域的“老工匠”,又是技能传授的“老工匠”。

就现有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渠道来说,我国并没有专门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育、培训机构,大多数是在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下,引进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人才,然后结合学校的师资队伍成立教学团队。然而,这种方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合学校和企业的资源,仍然属于单向的浅层合作,教师不能深入学习技术,企业技术能手在教学效果上也不尽理想。未来,要不断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加深校企合作的层次,让高职院校教师进入企业接受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接受教师培训,双方不断补强自己的短板;在新媒体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找到真正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培养工匠精神,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教育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

高职实习实训课程,面向工作岗位,培养技术技能,在培育“工匠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实训课程中的“工匠精神”资源,把工匠的精湛技艺能力与学生的实训联系起来。

用工匠的工作精神设计实训教学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教学评价,以获得最佳成果为目标培养学生用专业修身、用敬业做人的工匠精神。加强实训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总结中胜任自己的工作。学生可以走进实习实训基地或到企业现场,利用场景模拟,和一线技术工人直接接触,身临其境;也可以通?^技术手段,开发课程实训APP,让学生独立或组织一个小组参与到相关行业的实操中,亲身实践,让学生能真实感受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培养高度凝神、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理念,树立职场人员必备的素质和水准,将匠人追求的卓越作为从业的理想与信念。

(四)营造文化氛围,熏陶学生工匠精神。

在职业教育强调“文化润校”的大背景下,让“工匠精神”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结合专业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园内树立“匠人”,传播“匠心”;在实训室张贴相关行业著名的高级技师的工作照和事迹介绍;聘请行业企业的技能专家、高级技工等到校作讲座或报告,用他们的亲身体会、真实故事诠释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学生。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新媒体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为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新媒体以“泛在”优势,通过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吸收高职学生关注工匠知识,自觉培育工匠精神;高端技能人才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高职学生展示职业技能水平,开展精神层面的互动沟通[4]。

五、结语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的体系。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实习实训这一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实现工匠精神的培养,成为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够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吉贵.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12(23).[2]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3]贾敏.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国培训,2016,11(22).[4]刘春.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职教通讯,2016,11(3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资助(课题编号:XJK016CZY044)

第二篇:浅谈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浅谈新媒体视野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探

[论文摘要]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文章从影响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因素出发,明确了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创新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与途径:一是要加强学校各级网站建设,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二是要利用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三是要加强网络监管和思想引导,促进校园和谐与学生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新媒体 高职 思政教育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互动电视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高职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新媒体对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可以帮助学校便捷地了解师生的思想脉动和师生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应该看到,传统的思政教育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实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推动社会进步为目标,根据职业教育学校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拓展德育途径,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日常管理工作中,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

高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多数学生是因高考成绩低而被迫进入高职学习,存在着心理落差,部分学生不思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学习动机不明确,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缺少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规划;生活上追求享乐,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自由,纪律、时间、法制和劳动观念淡薄;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较差,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高职学生产生以上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影响。一般情况下,高职生都处在18~20岁的年龄阶段,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生理上的剧变,必然带来心理上的波动。很多高职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大滞后于生理发展水平,他们很难顺利处理思想上、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2.家庭影响。许多家庭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到一定问题,有的要求过高;有的无比溺爱;有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不闻不问,无法理解青春期孩子的某些想法或做法,亲子关系不融洽;有的夫妻关系不和,甚至离异。家庭教育的不足与缺失,使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心理负担沉重,造成学生个性和心理发展不健全。

3.学校影响。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学生都是在老师的要求、监督下读书,再加上学习成绩不好,造成学生存在自卑心理,遇到困难不会主动求助,甚至存在自我封闭心理。进入高职院校并非自主选择,一些学生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4.社会影响。网络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形式与人际交往方式,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自我创造、扩大交往、增长知识、心理沟通、排解不良情绪的巨大空间。但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或网络聊天中,学业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荒废了学业,加上自身欠缺对新事物的认知分析能力,不能清晰地辨别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宣传的各种信息,存在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的现象。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作为新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却不具备明辨信息真伪的能力,容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误导。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仍采用传统教育模式,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口号式”“文件式”的空洞理论说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没有可行性强的教育措施。某些学校为吸引生源,维持自身生存,本着“学生就是上帝”的理念,宽松处理刚入校高职生的违纪行为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不当的表现之一。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严重,他们面对学习、就业以及人际交往等诸多外界压力和内部矛盾时,容易出现许多心理困惑,若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情况严重的将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损。

二、新媒体对职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网络技术的普及增加了青年学生辨别真伪是非的难度,高职院校的教育对象多为“90后”学生,他们面对的信息具有海量性和全球性,他们的阅读、思维、交流和行为方式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方式,增强正确舆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1.新媒体降低了高职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促进个人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先进与落后、新生与腐朽、正确与错误的信息交织在一起,对大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造成了影响。在新媒体虚拟领域内,存在多元化、多层次的思想文化,再加上新媒体环境下自我教育的自主性大大增强,改变了受教育者的地位,自我教育者能获得更丰富的信息资源,能够更自由地选择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如果高校思政教育课仍然采取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只从理论上要求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甚至反感情绪。另一方面,学生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给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潮的传播以可乘之机,学生长时期使用微信、微博、QQ、博客等新媒体,容易产生惰性思维,如不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学生就会产生困惑,迷失人生的方向,进而脱离现实,形成错误的理念。

2.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影响了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新媒体时代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信息的碎片化,学生对新媒体的接受容易造成价值选择的多元与开放,学生有着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自由地发布和接受各种信息,并与他人分享各种思想观念和人生感受。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年底增加8009万人,增长率为19%,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年底的74.5%提升至81.0%,其中学生网民占全体网民的54.8%,成为手机网民第一群体。网络上出现的虚假信息被生性好动、充满活力的学生认同并接受后,他们会在论坛 BBS上跟帖。但是我国目前资讯传播无序,网络舆论监管缺位,这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及时予以正确引导,学生容易滋生偏激情绪,造成不良后果。

3.新媒体容易对学生道德观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高职生刚刚经历高考失利,对人生前途感到迷茫,加之社会对高职生存有一定的偏见,所以高职生容易产生紧张、失望、焦虑、烦躁、苦恼等情绪,心理学提倡对这样的压抑情绪进行适时的、适度的转移、倾诉和宣泄。而网络具有的虚拟性、灵活性、个人身份的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等特点,无疑使之成为最合适的宣泄途径。大学生在网络这个虚幻的世界中,可以最大限度地放纵自己的想法、欲望,从而导致责任感和道德意识的逐渐弱化。据对某省7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2.5%的人曾获得他人的邮件,有19.8%的人曾经查阅黄色图片或文字,5.4%的人曾经发布不健康的信息。所以,在今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既要注意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沟通,还要教育其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培养其主体意识,形成道德自律,促进个人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的同步提高。

三、新媒体在创新思想教育方面的方式与途径

我们应该结合高职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将其视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政工作的新机遇,顺势而为,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政教育活动,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充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在角色和功能定位上,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形成教育主体与客体协同学习的模式,构筑起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

1.加强学校各级网站建设,构建思政教育新平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课件、播放视频文件,还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学生进行零距离、无隔阂、少约束的交流;学校应以校园网为依托,构筑起以新闻网、专题网站、部门网站为主渠道的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制定《校内网站评比办法》,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增强教育效果,校园网还应建立网上团校和党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就业信息等板块;图书馆建立庞大的图书资料数字资源库等,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比如我校开设网上心理健康教育频道,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方便了学生进行网上预约与咨询,去年开通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名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了心理咨询留言,形成了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增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许多高职院校的新闻网虽然是宣传校内信息和对外宣传的主渠道,但也存在更新少、缺少互动性等问题,使用微博、论坛、留言板等新媒体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学校微博的最新消息后面跟帖,就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并参与讨论。比如我校有同学在微博评论中指出学校学生宿舍楼存在楼层水压不够、水管经常断水的情况,学校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与当地自来水公司沟通,妥善解决了这一问题。学校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发挥了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作用。

2.利用手机短信、微信、QQ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和因材施教。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具有复杂性、长期性的育人工程。精细管理最早源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台湾学者最早将其引入教育领域。精细化管理要覆盖思政教育工作的每一环节,贯穿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这就突破了以往长期进行面上管理的模式,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在传统环境下,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课后师生见面交流和聊天的机会较少,加之教师忙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社会实践工作,很容易产生师生关系淡化冷漠的局面。QQ的个别化聊天功能给师生进行无障碍交流提供了条件。由于QQ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和无约束性,学生在与老师聊天时一般比较放松,愿意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用顾忌周围有没有偷窥者。而且这种交流不会因空间、地域的差异而受到阻碍,能上网就能随时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但是教育工作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的隐私,交流内容必须保密,否则学生会对教师失去信任,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后果。指导教师与管理人员还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博客、BBS平台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人生经历,展示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同时用自身的文化修养、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发挥自身的思想导向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QQ、手机短信、微信等将授课内容、研讨讲义、学习问题等提前发布给学生,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随时链接相关时事和理论资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思考,从而保证教学效果,这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理论素养,还锻炼了其资料搜查和资料整合的能力。

3.加强网络监管和思想引导,促进校园和谐与学生健康发展。在手机和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交往主渠道的今天,网络舆情日益成为影响高职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力量,学校应该发挥学生社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能,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和情感上遇到的问题。比如我校通过官方微博、学生微博协会、手机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形式,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动向。2012年,因日本“购买”钓鱼岛引发全国范围的反日游行,我校通过上述媒体呼吁学生“爱国热情要理性表达”,对一些不良情绪加以疏导,消除了学生的非理性情绪,使学生理智地看待这一问题,避免了过激行为的发生。我们还利用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微博、微信、手机短信、微电影等纳入校园文化的总体布局中,开展校园微博、微信、微电影大赛,充分发挥优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不仅加强了网络与现实的联结,也提高了教育效果。

四、小结

总之,新媒体的兴起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高职院校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和手机新兴媒体,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既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又构建思政教育的新平台,网上与网下互相促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多维度、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就能做到对学生管理精细化,从而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Seedling0.51seriesmicrocontrollerdesignexamples[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2003[2]ZhangYi,andsoon.MCS-51singlechipmicrocomputerandthedesign[M].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Press,2000.[1]buildingran [3]WuKuanming.MCUperipheraldevicespracticalmanual,datatransmissioninterfacedevice[M].Beijing: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Press,1998.HuHancai[4].SCMprincipleandinterfacetechnology[M].Beijing:TsinghuaUniversitypress,1996 [5]metropolis.BasedonDS18B20thegreenhousetemperaturedetectionalarmsystem[J].JournalofLiaoningTechnic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2012,14(2)91-92107.[6]NationalInstrumentsCorporation[M].CodeInter-faceReferenceManua11998.[7]MaYunfeng,ChenZifu,Daniel Wellington bbs.zstime.com LiPeiquan.DigitaltemperaturesensorDS18B20principleandapplication[J].Electroniccomponentsused,2002,2(1):23-25.[8]GanYong,Chunsong.ApplicationofDS18B20digitaltemperaturesensorinmultipointtemperaturemeasurementsystem[J].Journalof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2001,35(4):392393 ZhaoJianlin[9].Henanscienceandtechnology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J].smalltemperaturealarm:thefirsthalfof2012(17)59-60 [10]weargood0.51microcontrollerClanguageprogramdesignexamplesoffine[M].Beijing:PublishingHouseofelectronicsindustry,2006.[11]JIEhamodel-basedsoundlocalizationsystemanditsapplicationrobotnavigation[J].Roboticsandautonomoussystems,1999:34~38.[12]LiQuanli,WeiFengZhong,XuJunedited.Singlechipmicrocomputerprincipleandapplication[M].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13]YeJing.BasedonSCMtemperaturecontrolsystemdesign[D].TianjinUniversityoftechnology,2008[14]HuShousong.Automaticcontrolprinciple[M],Beijing:SciencePress,2007 [15]YanZhihao.BasedonDS18B20microcontrollertemperaturealarmsystem[J].ChinaScienceandTechnologyExpo2013(30)180-180[16]ZhaoDe'anetc..Principleandapplicationofsinglechipmicrocomputer(SecondEdition)[M].Mechanicalindustrypress2009.4

第三篇: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为此,担负这一类人才培养任务的高职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

一、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现代的生产设备中,各学科、各专业相互渗透,相互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一台加工中心的操作,就可能涉及到车、铣、磨、钻及设备维修等多个工种;一条生产线就可能包含着压力加工、机加工、金属热处理等多种工艺;传统的学科、工种与计算机日益融合,CAD/CAM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机、电、液一体化的设备日益普及。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提高复合型实训教学的比例,要通过课题的开发或者产品的生产,指导学生把不同专业、不同工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谋生能力。

近两年来,我们在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进行了复合型实训的试点工作。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老师分组布置复合型实训课题。考虑到课堂教学中重于理论分析的特点,我们降低了模具结构设计的难度,主要选取了工程结构较为典型的工件,要求学生从工件的成形工艺分析入手,独立完成模具结构设计,用Auto CAD绘出模具总装图及各非标准件零件图,并制定出合理的零件制造工艺及模具装配工艺,经老师审核后,最后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对于一般的结构零件,要求学生用普通的车、铣、刨、磨等机床加工;对于要求较高的成形零件,则要求学生预先编制出数控加工程序(使用Master CAM软件)或线切割加工程序,在我院数控加工中心进行加工;工件的热处理工序则按要求在实训中心的热处理车间完成。全部零件加工后,再对模具进行装配,然后试模。经过这样从设计到制造的训练后,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实训的作用和意义。从近两届毕业生工作后的反馈信息表明,经过以上复合型实训的学生,在工厂的适应过程比其他学生快了3~5个月,大多数学生(尤其在沿海)很快就被委以重任,独挡一面。

二、实训教学要有效益贯彻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原则,是高职教育的客观要求,所以,学校要建立既可生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

我院的实习工厂其前身是长沙第三机床厂,目前的主要产品是液力偶合器,产品销往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走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之路,每年上学期及暑假期间,均组织毕业班的学生进厂顶岗实习。在一线技术人员及工人的指导下,不但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企业现场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及设备管理等,还让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工艺的制定和实际生产,承担了偶合器叶轮、输入及输出法兰等零件的毛坯制备与机械加工,以及偶合器的装配等部分生产任务。另外,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还组织学生为学院制作了近千套钢床架、蓝球架、电视机柜等。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顶岗实习,不但锻炼了学生,而且产生了多方面的效益:一方面,学生直接从事生产可获得一定的报酬,进行勤工俭学;同时也为社会创造财富,产生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学生顶岗,满足了企业对短期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为企业的减员增效创造了条件,产生了人员效益。另外,学生经过真刀真枪的实训后,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了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社会效益。

三、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突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必须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思想,把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

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是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我院自1997年12月被国家劳动部确定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后,就明确规定,各工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譬如焊接实训,我们就根据要求对学生安排了如下课题:水平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立焊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横焊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管??管对接全位置焊、管??板对接全位置焊等。通过这些强化训练,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了焊接的操作技能,在实训结束后,即可由省劳动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这样,学生毕业后就多了一份就业的机会,而且一上岗就能很快地胜任工作。通过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可获得3~5个国家劳动部门所核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这既符合国际社会现行的就业惯例,又能对我国正在推行的持证上岗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四、实训教学要有针对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同时也是区域性人才。所以必须根据区域对人才的需求特色、需求量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技能训练。

近年来,针对沿海地区急需懂得现代制造技术、能熟练操作数控设备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一情况,我们专门组织机制、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培训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线切割机床的操作及Master CAM,PRO-E软件等实用软件的使用;针对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上的广泛应用及其对人才的急需,我们组织电气系学生进行了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的实训;针对高层建筑对机电维修人员的素质的更高要求,我们组织机电专业的学生进行了电梯的安装、调试及检修训练。这样,把学生就业后的上岗培训和就业前的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前就拥有岗位,就业后就能直接上岗,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

选自《机械职业教育》

第四篇:从“工匠精神”谈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从“工匠精神”谈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实施

摘 要: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蓝领,不应该仅仅具备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更应该有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将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就须达到从“技”到“艺”再到“道”这三种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就是实现工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培养的主阵地,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美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学科。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大学语文 美育 实施

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中讲到:“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从来都没有停止对世界改变,倾心于技术提升和创造发明的‘工匠精神’,是世界上每个国家永葆青春和活力的源泉。”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当下,“工匠精神”的提出正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精神培育的重视。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不应该仅仅具备生产专业方面的技能、技艺和技术,更应该有专注、忠诚及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良好的职业态度需要工匠在工作中对自我价值产生认同感,而审美能力对职业态度有很大的影响。一个爱美的、善于发现美的人,绝对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他的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潜能。

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9月15日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的文件,意见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对美育育人功能认识不到位,重应试轻素养、重少数轻全体、重比赛轻普及,应付、挤占、停上美育课的现象仍然存在;资源配置不达标,师资队伍仍然缺额较大,缺乏统筹整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蓝领,须将审美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美育培养的主阵地,主要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的美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其他任何学科。

一、大学语文美育的特点

(一)协调性

美育是德育的先导,我们常常讲“文道统一”,“文”并不仅仅是指文章中的字词句和语文常识,更是通过文章来感悟美,在审美中悟道,这样的方式比单纯的讲道理更使人乐于接受。它与德育相互渗透、促进,从而相互协调,学生在文中感受到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慢慢形成自己的审美能力。

(二)引导性

审美教育不能强加给学生,而是由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情感和兴趣,在愉悦、轻松的过程中自?X地接受审美教育。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他们对审美教育的接受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教师引导,使之由被动变主动。

(三)非功利性

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大的功利性,他们在学习时常常会衡量哪个有用、哪个无用,对看不到直接效果的课程他们就会轻视。大学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不会一次课下来就教会所有的学生听说读写或审美,美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

二、“工匠精神”与大学语文美育的相通性

(一)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来培养工匠的职业追求

“审美知觉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直接呈现于感官,二是整体形象体验,三是情感反应。”利用文学作品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唤起他们的生命体验,从而有更高的职业追求,是大学语文美育的重要内容。

(二)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来培养工匠的创造力

“工匠精神”要求有较好的创造能力,而“想象是赋予大自然的自发现象与事物以人的品质、感觉、甚至还有意图的能力。”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工作的机器,灌输式教学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唤醒学生内心感受,使他们在品味作品中自觉地进行比较、融合,形成审美想象。

(三)通过培养高职学生的审美情操来培养工匠的职业态度

高职生对学习热情低,容易受外界影响,喜欢玩游戏、看小说,有些学生的情绪易冲动,通过大学语文来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操,以美来修身养性,以美来怡情,从而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使之干一行,爱一行,成一行,也是大学语文美育的一个方向。

(四)通过促进高职学生的个性发展来培育工匠的精湛技艺

2016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要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培育出来的高技术人才不应仅仅是简单地做复制的工作的人,而是要具有匠心特质的人。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通过陶冶学生情操,为他们创造一个美的精神世界,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全面发展个性,净化心灵,促进他们超越功利,化浮躁于静心专一,将技艺臻于极致。

三、大学语文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古语有云:“技进乎艺,艺进乎道”,高职院校一般将专业课程作为“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阵地,可是很多专业课教师却重视“技”的培养,而忽略“艺”“道”的养成。职业教育培养的“工匠”,就须达到从“技”到“艺”再到“道”这三种境界。在这个过程中,美育就是实现工匠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素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进行美育

大学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审美对象和美感的启发者,因此,教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审美。学生首先从教师的外在来评判,进行审美第一体验;接着通过教师的语言来接受美,语言美是营造美的氛围的重要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促成学生情感活跃、审美养成的关键,一个对教学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情感、具有审美情趣的老师,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为他们以后的职业态度奠定基础。总得来说,教师营造的美的课堂氛围是促进学生接受大学语文教育、提高美育质量的前提,这种美的教学情境靠师生相互合作、融合而形成。

(二)通过艺术作品来进行美育

艺术作品是学生的审美主体和美感的效应源,教师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使他们的思维凭借这些媒介再造审美观照中的形象,发掘深层意蕴,产生美感效应,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自我的价值,在对美的追求中去追求技艺的最高境界。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追求美。如在探讨汉字时,除了探讨汉字的意义,更要在意义中引导学生去发掘汉字的构字艺术:“劣”是“弱”“差”的意思,而这个字的组成蕴含着“平时如果用力少,到时就会比别人差”和“缺少能力的人,其表现就可能比别人差”的意思。在探讨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所蕴含的汉字之美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京”“文”等字中去体会北京奥运――人文奥运的寓意。在欣赏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的文学美时,引导学生去品味虽然只有简短的几句描绘普通田园生活的诗,却能在读者脑海中形成一幅恬淡的优美画卷,在领略作品的艺术美时,自觉地接受作者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情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完成美育,陶冶性情。

(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美育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了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去,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在大自然中获得审美体验。如在进行朗读综合实践活动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美文,找一个符合诗歌意境的地方,拍摄一个朗诵视频。在拍摄视频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去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探寻诗歌的意境美,将自己的审美观付诸于视频中。在解说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模拟导游活动,将他们的家乡用最美的方式呈现在其他人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在这样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既能获得能力的提高,又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气质。

四、结语

当代中国制造呼吁“工匠精神”,而高职院校培育出来具有“工匠精神”的蓝领,在对待工作时不应光是能否完成工作,而是能否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具备这样的工作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具有匠心的能人巧匠。大?W语文要承担起美育的任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工匠”发挥作用。

(基金项目:“‘君子不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路径和策略研究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系“十三五”规划2016一般课题[课题编号:XJK016CZY024]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杜连森.转向背后:对德日两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审视及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2]杨寒.美育,教育不能折损的翅膀[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7).[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http://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5]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探析[J].职教论坛,2014,(22).(邓滢 湖南株洲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 412004)

第五篇:浅论高职实训教学中的隐性知识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实训教学 隐性知识管理

论文摘要: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引入“知识管理”的概念,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管理在实训教学中的价值,可以深化实训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为此,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不同维度建构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就培养模式而言,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训教学的主耍目的是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活动.试图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从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关于高职实训教学的研究尽管已比较丰富.但主要集中在诸如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教材的编写、实训师资的培养等显在层面.对于更深层面的研究则相对不足,主要表现之一即是以显性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媒介.忽视隐性知识的潜在影响.从而导致实训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我们必须明晰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并通过适当的路径实现这种价值。

一、隐性知识的内涵和特点

知识观是隐藏在学习与教学理念后面的基础高职实训教学应当秉持怎样的知识观?实践表明,基于完全显性知识的授受只能部分达成实训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之下.隐性知识及其管理进入高职实训教学理论研究的视野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始于英国科学家、思想家迈克尔.波兰尼,随后陆续有更多学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波兰尼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明确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他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即所谓显性知识;另外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即所谓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在量上远超忡知以,以至于可以将显性知识比喻成隐性知识海洋包同着的几座岛屿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存的诸多情境巾,隐性知识居于知识体系的内核。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处于知识连续体上的两极.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具有一系列特点。第一.隐性知识难以通过符号作出逻辑的阐释,是一种“不清晰的知识”.这种知识一般零散地存在,具有浓厚的个人性和情境性第二.隐性知识的拥有者与使用者既然对知识不能清晰地加以表达.则这种知识也不能象显性知识一样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和分享,因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第三.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还处在尚未编码的状态,缺少逻辑推理的基础.不能依靠理性过程对隐性知识作出批判和反思。此时.隐性知识更多地依赖个体的技巧、习惯、信念等形式来表征。从类型来看.隐性知识可分为隐性的“陈述性知识”即狭义的知识和隐性的“程序性知识”即通常所讲的技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作为实践性环节在内容上无疑同时包含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就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而言.隐性知识党内在地依附于实训教师。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秤大量地运用显性知识。然而.实训内容主要是一定的技能.它属于广义知识领域所指称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并不能全部清晰地表达。因而“不可言传”。其次,学生通过实训也必然形成己关于实训学习的信念、习惯,乃至于技巧,这也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因此,隐性知识分布在不同的主休之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实现主体际的流动就单个仁体而言,隐性知识既包括个体自我形成的隐性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共享等途径获取的隐性知识。

二、隐性知识管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价值

在重视知识管理的背景下,所谓隐知识竹理就是重视隐性知识的价依,通过有效途径使隐知识的生产过程高效化,并且为隐性知识的流动、共享、创新与应用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条件〔、实训教学对隐性知识的忽视并不意味着隐性知识不起作川,事实上隐性知识能够自发地对实训教学产生影响,甚至是产生阻碍或干扰的影响。隐性知识存在于学生实训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大量存在的隐性知识,不仅是实训教学的目的,也是实训教学成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承认隐性知识管理的价值。

(一)促进实训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者,同时也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教师作为专业化的职业,首先是因为教师个体中存贮着知识,其中包括大量隐性知识。实训教学单凭显性知识的传递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实训技能是难以用明晰的语言尽善尽美地表达的。另一方面,显性知识的传递只有通过隐性知识的参与才能获得成功。挖掘存在于教师个体中的隐性知识是促进实训教学资源增长的基础。因此,促进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提升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把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二)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的发展从横向分析有认知、情意、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从纵向分析,不仅指学生当下的发展,更是指学生未来的、终身的发展,是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接受挑战并改造环境的能力的发展,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实训教学不只是为学生获得暂时性、固定化的某种职业技能.而是有着更为宽泛的目标。实训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强化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一定模式的固化,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创新是对原有模式的背离,此时,隐性知识会扮演玉要的角色)学生不仅要学习已经格式化、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更要探索和学习处于隐性状态的知识〕从隐性知识的角度进行实训教学,引睁学生从关注自身的隐性知识开始,学会自我反思和自主成长,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对于提高学生在实训时的体悟水平产生较好效果。

(三)促进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改革

隐性知识能否高效流动、共享、创新与运用是关涉实训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实训教学中“知识管理’,概念的引人,能够将分散的个性化的知识整合成有机的组织知识体系。在实训过程中可以形成实训共同体,通过隐性知识管理可以充分实现实训共同体的知识资源的整合、发展、共享和增值。在高职实训教学中,不同特点的学生具有个性化需求和表现。因为,学生个休的隐性知识不仅促进自身显性知识的提升,同时还可以成为公共资源,实现共享。同时,学生个人也在不断学习和吸收实训共同体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他人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即显性知识又内化为学生个人的隐性知识。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是先决条件。

三、隐性知识管理的路径建构

隐性知识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是隐性知识很难通过训练这种正规的形式进行传承。因此,隐性知识管理主要取向不外乎是:个体自身积累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增长;主体际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体隐性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成为“知识源”而主体际的交流与共享也会促进各个不同主体的隐性

知识的积累。

(一)教师对话教学方式的实现

高职重视实践实训教学就必然要求关注隐性知识对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过程是传递、掌握和批判显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使隐性知识显性化并得到检讨、修正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观念上必须承认教学中大量隐性知识的客观存在,从而改变自己只是一个显性知识“传递者’,的观念。通常的实训片面强调实践技能的示范与模仿,但由于隐性知识的不清晰性,教师应该使实训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师生双方之间真诚的、自由的对话过程。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理解的视界融合,在问与答的辩证过程中,对话双方深化自己对知识或问题的理解,能够揭示出更多的东西。正是在对话这种语言形式中,双方构成真正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与包容,真诚接纳与分享,每一个人缄默的认识立场、观点或模式才能得以充分的显现,从而既可以为自己也可以为他人所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检讨、修正、批判或利用。缺乏对话的教学,师生双方既不可能认识和理解他人的也不可能认识和理解自己的隐性知识。

(二)实训教学考评方法的变革

实训教学考评要超越基于显性知识的评价方式,首先合理选择评价目标。除分析常规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外,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教师还应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与解决问题的影响。另外,教师要善于运用逸事记录作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标志,分析其成功与不足。在阶段实训完成后,要指导学生撰写反思札记、实训叙事,并对其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定。教学考评方式的核心是将学生已有隐性知识外化,以便于评价者对学生进行评定。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互评与自评显得尤为必要。通过互评学生可以亲历评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掌握评价的标准,既有利于自评,也无形中使学生个体实训学习自觉收敛于教学目标。学生的自评不仅使实训教师减轻工作负荷,同时也是学生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三)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的创设

知识的共享,能够为新知识的创造、开发和运用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知识生命力的焕发离不开共享过程,建立在个人经验基础上的隐性知识更是如此。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隐性知识的共享机制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常有两种倾向阻碍共享的实现:隐性知识的所有者有时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与人共享;相反,并非所有人愿意接受别人尚不能“明言”的知识并加以运用〕因此,在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中,除倡导对话教学方式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促进学:有意识地对自己的隐性知识加以反省,井月川几富形象的语言把自己的隐性知识尽,能地表达出来尤其是分散在不同实训环竹或岗位的学生往往拥有更多的关于具体环节或岗位的隐性知识,这种交流,.丁以扩大隐性知识发挥作川的范。

(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

知识的产生和创新不是“线性”的发现过程,而是由实训共同体大量互动并形成“网络性”的发现过程。在隐性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建实训信息平台,以便加快隐性知识的收集与整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实现远程交流与共享。例如,实训教师将自己的隐性知识通过BB.S等平台与同行或学生交流,学生也可以使用同样的平台相互交流。当实训隐性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将隐性知识归类与整合,并建立索引。作为对话教学方式在时空上的延伸,运用网络视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使实训教学的受益面扩大,更多的是共享意识的无形提升。

下载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媒体视野下高职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工匠精神的培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在高职文秘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在高职文秘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信息技术也逐渐被应......

    过程方法在高职保险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过程方法在高职保险实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过程方法是对过程管理的方法,其在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克服教学改革中的功利性、明确......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实训教学 导游英语 一、引言以岗位为导向、以技能竞赛为契机、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促进手段,已成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