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三小--张艳梅--六年级语文教学工结2015年
六年级(2)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2014年—2015年学年度第一学期)
教师 张艳梅
本学期,我主要担任的是六年级(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蓦然回首,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又告结束。回顾这学期的教学工作,我感慨颇多,特小结如此。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42人,男生28人,女生15人,全部来自农村。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我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我充分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渗透新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上学期期末考试中,显示出本班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本学期在这方面进行了狠抓。如对课文的生字新词和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全班同学都过关。对于学习的重点,如“句子的变换形式”和“修改病句”以及“多音字的理解”等容易失分的知识,我则采用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小结方法,练习巩固等,争取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里过关。另外,对于学生马虎做作业,书潦草的现象,我要求全班学生做作业一律用钢笔书写,课余让他们练写字帖。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因此,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思—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思内容、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在阅读教学上,我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并进行迁移学习到同体裁的课文中去,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关键,要求学生认真书写,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定期复习等工作也是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的内容。
(三)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差生学生较多,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多优带一差”的方法,帮助差生制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每天让优生抽出半小时帮助他们掌握,因为是多名优生来帮助,所以他们都不会有增大负担的感觉。另外我还设了奖励的制度,形成了竞争的机制。通过单元和知识点的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四)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原创得意句段的展示。
4、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同学们的作业,个别书写质量太差,作业本保护的不够好,个别同学对字的笔顺、笔画掌握的不好,错别字比较多,还没有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新教材理解、运用不够深刻。对教材内容把握不够,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没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关注整体,激励性语言使用不足
不到位。
(四)个别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辅差工作完成较好,培优工作则显不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和设想
(一)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要努力开发、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三)多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如:朗读比赛、说话比赛、讲故事比赛等等,使那些思想落后,集体荣誉感差的同学受到启发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四)重视优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工作。
(五)在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要加强德育工作,重视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学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兴趣得到了激发,语文基础知识得到了提高,语文能力得到了增强,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之时,我也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不断探究教育规律、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今后我将继续加倍地努力工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努力奋斗。
二0一五年一月十日
第二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七色光三》教学设计
《语文七色光三》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体会语言与动作描写的好处,体会关联词语在准确表达上的作用。
能力:积累革命者为革命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
情感:进一步感悟革命者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重、难点:关联词语的运用,积累有关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
教具:搜集的名人名言。
教法:练习法
流程:
第一课时(练习,日积月累)
一、练:
1.完成练习(1)、(2)。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让我们怀着愉快的心情走进“语文七色光”。
首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1)、(2)。教师巡视。
总结如何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2)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a.指名汇报答案,师生共同判断、订正。
(3)巩固:反复读句并分析选什么关联词语。
(4)拓展:学生自己也试着说出几个这关联词语造句。
2.完成练习(3)
a.读原句,体会关联词的用法。
b.说句子,用上加点的词。
c.写句子,请把自己想到的最满意的句子,再在横线上。
二、日积月累:
1.反复朗读。那些句子令你感动。
2.交流体会。
3.背诵。
4.拓展:你还知道哪些舍生取义的名人名言交流。
三、作业:
练习册相关的题任选三道。
第二课时(知识窗,窗外事)
一、“知识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小说《红岩》和江姐
2.与同桌交流阅读感受。
二、“窗外事”
1.交流有关红岩书籍。
2.结合具体事例,写自己对她的认识、体会、感受。
3.交流:
那位同学把自己写好的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可以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观点。
三、教师总结: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
第三篇:「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语文2《丁香结》优质公开课教案
2 丁香结
【教材分析】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1.会写“缀、窥”等12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3.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品读优美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关键词句。
2.体会由事物引发联想的表达方式,并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丁香花的图片;查找有关丁香的诗句;观察自己喜欢的花;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缀、窥”等12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家里都养了些什么花?其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花?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宗璞先生笔下的丁香花,看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什么样的情感。
2.板书课文题目,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她的《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丁香结》是她的一部散文集,本文选自其中一篇。
3.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亲近学生生活,简单了解作者,激发学生阅读期待,为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
板块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提示: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圈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
宅院 缀满 窥视
幽雅 伏案 浑浊 笨拙 眼帘 参差
单薄 照耀 文思 梦想 迷蒙 模糊 花蕾 衣襟
恍然
愁怨 顺心 平淡
(1)学生自由认读。
(2)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注意“拙”的读音是“zhuō”。
(3)指导书写:注意“幽”字是半包围结构,应先内后外,先写中间一竖,再写两个“幺”,最后写外面的竖折和竖;书写时注意外框不宜过高,中间的竖位于中线,中部写紧凑,左右疏密匀称,间隔得当。“薄”字注意是上下结构,书写时注意下面的“氵”比右下部稍短,但不能缩于一角。“缀”“拙”“雅”“襟”“恍”均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课件出示:
参差(cēn
cī)单薄(bó)模糊(hu)
(4)同桌互读,读准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注意“模糊”的“糊”字在这里读轻声。
(5)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参差”的意思。找到文中句子“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从“参差”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丁香花开得很繁盛,挨挨挤挤的,绿叶从花缝中钻出来。)
(6)借助字典,用这些字的其他读音组词。
(7)学生齐读。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说说文章主要围绕丁香写了哪些内容。(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雨中丁香,丁香引发的联想。)
(2)教师引导梳理: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以及丁香花陪伴“我”写作,后半部分写了雨中丁香以及丁香结引发的思考,由此得知,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丁香的?(板书:赏花 悟花)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理解字义,互帮互助,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板块三 精读体悟,品花赏花
1.自读圈画:仔细读课文,把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画出来,批注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
2.合作交流,品读句子。
(1)预设:颜色、气味美。
课件出示:
l
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l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l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①指名读句子。
②引导:圈画句子中表示颜色的词语,说说从这些词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明确:“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指在白纱一般的月色下,丁香的白更富光彩,丁香的紫更加柔和。“莹白”“绿”“红”写出了斗室外丁香开得极盛时,花多叶少,各种色彩交相辉映的景象,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愉悦。
④赏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美,赏读时注意表示颜色的词语。
课件出示: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⑤指名读句子。
⑥理解体会: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⑦引导:这两句不仅写了丁香花的颜色,还写了它的什么?还有哪一句也写到了丁香的幽香?(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⑧读中感悟: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语文要素
⑨联想荐读:读到这儿,我们可能会想起另外一种花,它也有雪一样的颜色,它也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知道是什么花吗?(梅花)(师生合作背王安石的《梅花》)
(2)形态美。
课件出示: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①指名读句子。
②引导交流:这里把花写成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从中感受到什么?(引导从“星星般”“缀满”感受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眼的特点;抓住“探”“窥”“惹”体会丁香娇俏、惹人怜爱的姿态。)
③指导朗读:教师出示句子,学生想象画面,齐读。
课件出示: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④指名读句子,你似乎看到什么样的景象?
⑤发现交流: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花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发现的?
⑥想象表达:这一朵朵,一簇簇,一树树的洁白的小花对作者有了怎样的影响?
⑦入情朗读:带着这份对丁香的喜爱读读这句话。
3.小结:丁香是作者心里的“花”,丁香的颜色、香味以及形态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板书:颜色 香味 形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雨中丁香”,一起感受它带给作者的无尽遐想和深思。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跟随作者的脚步,抓住丁香花的颜色、香味、形态展开学习,以读促教,了解丁香的特点,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欢愉。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谈谈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回顾巩固,导入新知
1.回顾:学生朗读描写丁香花颜色、香味、形态的句子。
2.导入: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的美以及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走进“雨中丁香”,一起感受它带给作者无尽的遐想和深思。
【设计意图】回顾描写丁香花的句子,积累优美语句。总结导入,激发学生探究本文的兴趣。
板块二 细读感悟,想象画面
1.圈画: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描写雨中丁香的句子,在旁边简单地批注自己的想法。
课件出示: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1)指名读句子。
(2)引发想象: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格外妩媚,如同印象派的画)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先抓住“微雨”“紫色”想象细雨迷蒙中丁香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美,再抓住动词“渗”想象丁香紫色与莹白交融的景象。)
(3)情景朗读: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4)启发讨论: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课件出示阳光下的丁香和雨中丁香的对比图,你感受到有什么不一样?
②点拨:为什么把雨中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作?(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轮廓模糊、色彩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5)引导:所以有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6)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表现画面美。(课件出示雨中丁香的画面,并播放音乐)
2.小结:作者笔下的雨中丁香,娇俏妩媚,给人一种形态模糊、色彩朦胧的美,它带给作者无尽的遐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赏读想象雨中丁香唯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丁香带给作者的遐想,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为后文感悟“丁香结”作准备。
板块三 类比联想,悟花谈花
1.过渡: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是丁香结?默读第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
课件出示: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指名读两段话。
(2)思考:什么是丁香结?把找到的句子读一读。
①指名读“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②观察:引导观察课文插图“丁香花苞”,出示古代女子衣服上的盘花扣,看看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引导想象:为什么把小小的花苞称为丁香结?它象征着什么?
①回读:齐读文中两句古诗。
②思考: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③深入:读读课后阅读链接,明确“丁香结”自古以来象征着愁怨难解。
(4)领悟寓意: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人生中的问题)
①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②圈画:面对年年都有的丁香结,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画出相关的语句。
③思考讨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怎么理解这句话?
④领悟:作者给“丁香结”赋予了什么新的意味?(既然人生难免遇到问题,那不妨用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积极解决问题,并把它看作人生的一种味道。)
语文要素
(5)联想表达: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一朵朵,一簇簇”的“丁香结”,对于你来说,目前心中的“丁香结”是什么?你准备怎么去化解心中的“结”?
(6)升华总结: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风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寸断,百转千回。这样的生命历程,才会多姿多彩!
语文要素
(7)联想迁移: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会想到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它们又象征着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朗读、思考,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丁香结的花之形;通过联想、讨论,引发学生对丁香结象征的人生中的问题的思考。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找到目前自己心中的“丁香结”,引导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解决心中的“结”。教学层层推进,培养学生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块四 梳理总结,迁移运用
1.梳理总结:课文先抓住丁香的颜色、香味、形态,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感受到丁香花娇俏灵动、纯洁幽雅、芬芳可爱的美,体会到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接着写了在一次微雨中,作者偶然发现丁香结这一说法的缘由,并且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感悟,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2.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先写“丁香花”,后写“丁香结”?(板书: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语文要素
3.迁移运用: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发挥想象,写一个小片段,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4.积累词句: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
【设计意图】梳理全文,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印象更加深刻,明确写作方法并加以运用,让学生在小练笔中习得写法。
【板书设计】
2 丁香结
【教学反思】
《丁香结》是宗璞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先从多个角度带我们欣赏了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接着写在一次微雨中,作者偶然发现丁香结叫法的缘由,并且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感悟,由此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篇课文,寓意深刻,为了使学生轻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这样突破重难点,力求以读促教,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引发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以读促教,品花赏花。
本节课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以读促教,精读体悟,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文字中寻花,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赏花;接着赏析重点词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里浮现画面,带领学生在文字中领略到一幅幅唯美的丁香图,感受到作者对丁香花的喜爱,也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2.深入理解,悟花谈花。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采用开放式的教学,先由丁香结展开联想,再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不顺心的事,即心中的“结”,和同学交流讨论解决这些“结”的办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接着,教师总结,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及学习作者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然后由丁香结引发联想迁移,想到更多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引导学生交流,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做到课内知识的迁移。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wǔ)媚。
B.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蒙眬(lóng)。
C.在我住了断续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俯(fǔ)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
D.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chā)的绿,然后才见到那两扇红窗。
二、辨字组词。
缀()
案()
雅()
拙()
境()
按()
鸦()
茁()
三、“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这些丁香花身上的?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重点段落品析。
④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妖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⑤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的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⑥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立觉得她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⑦小文成后一直搁置,转眼春光已逝。要看满城丁香,须待来年了。来年又有新的结待人去解-—谁知道是否解得开呢?
1.联系第⑥节,说说作者的用意:()
A.总结全文,告诉我们人生处处都是结。
B.作者以丁香的雪白、甜香,映衬人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C.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及时行乐。
D.作者喜欢喧嚣的世界,所以希望每天不平淡。
2.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的作用是()
A.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从另一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展开丰富想象的天地。
D.增加文章浓厚的文学色彩,体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丁香结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A
二、缀(缀满)
案(答案)
雅(幽雅)
拙(笨拙)
境(环境)
按(按时)
鸦(乌鸦)
茁(茁壮)
三、作者将丁香拟人化,使无意识的丁香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四、1.B
2.C
3.B
五、示例: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我们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生命给你芬芳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这就是生活的常态,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示。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0《三黑和土地》人教部编版
《三黑和土地》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苏金伞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设计意图:资料的介绍拉近了学生与本首诗的距离,了解背景资料促进深入理解本首诗。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学提示,提高自学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2.指名分小节读诗,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哪些内容?试着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
3.全班汇报,概括主要内容。(翻地,耙地,播种,看荞麦开花,听蝈蝈叫,畅想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情感做好铺垫。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诗歌,想一想: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把能体现三黑情感的句子画下来,用心去品味一番。
2.品析重点句子,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关键语句与体会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热爱体现出来的?(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农民重获土地时的喜悦及对土地的热爱。)
(2)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找一找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从“每一寸”“每一块”可以看出三黑精心整理土地的细节,每一个动作中都流露着对土地的热爱。)
②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体现三黑把土地耙得平整,衬托出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3)指导朗读第1~5节。(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3.体会三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1)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联系上下文,试着想象一下:听着蝈蝈儿叫,三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小时候的生活,想到了被地主欺侮的日子,想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第13~14节,说一说三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齐读第15节,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5.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语句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态度。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挚爱,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同时,围绕单元要素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土地的感受。
四、体会写法,拓展链接
1.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MV,学生欣赏感悟。
2.大屏幕上定格歌词,指名读,齐读,体会歌词的意境美和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3.分节朗读、赛读、男女生对读。
4.学唱歌曲,体会音韵美给人们的鼓舞。
5.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学生与诗歌有一定的情感距离。在介绍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后,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热爱。整个教学设计中,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三黑对土地的态度。在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对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同时,在仿写诗歌的训练中,很多学生能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深情。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课《丁香结》同步练习A卷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课《丁香结》同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达标
(共8题;共49分)
1.(6分)填上恰当的词。
________的大海
________的翡翠
________的泰山
________的西湖
________的竹笋
________的画卷
2.(2分)下列每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A
.积蓄
背迫
租房
纠缠
B
.邀请
打扰
拒决
签字
C
.订正
宁可
妄想
沦陷
3.(10分)根据拼音写汉字,相信你能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páo
xiào
jì
diàn
qiú
fàn
mù
tóng
lǜ
tǎn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A
.年轻的妈妈嘴轻轻地动着,好像在对孩子们说些什么?
B
.我看着许多亲友挥着帽子,挥着手,说着:“再见,再见!”
C
.王平是一个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D
.菜园里种着白菜、茄子、冬瓜..等十几种蔬菜。
5.(2分)下面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B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C
.兴致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
6.(5分)找出各组中不同类的一个写在横线上。
①轻易
容易
轻松
轻巧
轻便________
②慈祥
凶狠
残酷
恶劣
狠毒________
③耐心
细心
粗心
关心
善心________
7.(16分)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下来。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8.(6分)我会给下面的句子按顺序排队。
()然后,小白兔又把仙人球当成了小刺猬。
()一天,刺猬妈妈带着小刺猬到树林里玩。
()小白兔先是把树上的榴莲当成了小刺猬。
()刺猬妈妈请小白兔去找小刺猬。
()最后,小刺猬从草丛里钻出来说:“妈妈,我在这儿呢!”
()不一会儿,小刺猬不见了。
二、阅读训练
(共3题;共46分)
9.(12分)读一读,想一想。
小露珠
天亮了,鸟儿醒了,叽叽喳喳地叫着:“露珠儿,亮晶晶,好像小珍珠,挂在小草上。”太阳听见了,说:“露珠是什么样?让我看看。”太阳睁大眼睛对着小草使劲儿看,可是什么也没看见。太阳呆住了,“咦,露珠儿呢,哪儿去了?”
(1)短文一共有________句话。
(2)照样子写词语。
亮晶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写句子。
露珠儿好像小珍珠。
________好像________
(4)露珠儿不见了,是因为()
A
.太阳出来了。
B
.掉在地上了。
(5)从这篇短文中,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10.(10分)课外阅读,完成练习。
小小的米兰花,细致的像碎玉,总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米兰花。
小小的米兰花,你牵引出我那么多衷心的思念。看见你,我总是想起儿时的第一个小学老师,那个美丽、和蔼就像大姐姐一样的女老师。多少次,她总是把着我们的手描红,她的手总是暖烘烘的,有一次我病了,她把脸紧着我的面额,轻柔的发丝抚爱着我,并在我心中注入了永存的暖流。在大雨滂沱的时候,她还送我回家,一个一个地背着我们涉过故乡那条被洪水变得湍急的小河。至今,那条小河还经常从我的心里流过,我仿佛看见小河的浪花飞溅到老师那美丽而和蔼的脸上。
为了山村小学的明天,她正直地呼吁过。于是她蒙受了罪名和苦难,身心摧残,生活虽然欺骗了她,然而地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她依然在那个幽静的小山村里,怀着深沉的爱,把着细嫩的小手描红;依然背着山那边的孩子涉过泥泞的小路,湍急的小河。
岁月的波涛冲冲走了我的许许多多关于花萌发的田忆,却为我留下小米兰那淡淡清香,温暖我心灵的永不消失的清香。
(1)找出加下划线字的正确读音。
涝沱
________
(tuō
tuǒ)
湍急________
(chuān
tuān)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闹——________
冷冰冰——________
(3)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
________的思念
________的小路
________的发丝
________的小河
(4)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5)填空。
①文中用米兰花比喻
________。
②二自然段作者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事例表现“她对我的爱心,抒发了作者对她的________,最后一自然段的“清香”指________。
11.(24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
书,一度是我的堡垒,也是我的王国。
那是初病的几年,我面对日趋恶化的疾病、不可知的命运,真有前途茫茫、不知何去何从之感。
于是,我用书为自己建筑了一个很好的堡垒,躲在里面,可以忘掉病痛,忘掉一切不幸。至今让我记忆犹新的是母亲为我出门借书,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家,都要敲门问询一番。自己村子的借完了,就到别的村子去借,她常要走很远的路。而母亲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借来的书,往往在我饥不择食、狼吞虎咽之下,三两天就“清洁溜溜”了。母亲只好一趟趟走得更远。
慢慢地,书为我开拓了一个新的人生领域,我又找到了自己,肯定了生命的意义。原来,生活的天地虽小,方格子的世界却广大无边,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都由着我去创造,去发挥。由于写作,我的右臂一年四季肿胀不堪,硬得跟石头一般。父母亲友常劝我多休息,我却已沉迷其间,无法自拔了。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
就这样,我从爱书人又迈上了写书人的艰苦路程。①(A.由于
B.虽然
C.尽管)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家中除订了许多份报纸之外,也不断地买新书。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②(A.信心倍增
B.其乐无穷
C.宠辱皆忘)。
我发现,一个人只要肯做,即使在三尺宽六尺长的病床上,也能为自己开拓出一片广阔的天地。
(1)联系上下文,从括号里选择恰当词语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________(A.由于
B.虽然
C.尽管)学识不足,经历太少,我需要看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
每日看书写书,写书看书,我生活在书的王国,②________(A.信心倍增
B.其乐无穷
C.宠辱皆忘)。
(2)文中“清洁溜溜”的意思是________。
(3)“对我,这真是一种极大的心灵享受”,“这”指________。
(4)第3自然段中作者详细地写了母亲到处借书,其用意是()
A
.以母亲到处借书给“我”看来反衬父亲的冷漠。
B
.以母亲到处为“我”借书来表现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情。
C
.以母亲到处借书都供不上“我”看,衬托“我”如饥似渴地读书的情景。
(5)短文的结尾段含义深刻,请你从这段文字中提炼出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参考答案
一、基础达标
(共8题;共49分)
1-1、2-1、3-1、4-1、5-1、6-1、7-1、8-1、二、阅读训练
(共3题;共46分)
9-1、9-2、9-3、9-4、9-5、10-1、10-2、10-3、10-4、10-5、11-1、11-2、11-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