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
关于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安排意见
为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总校决定在全镇各校广泛开展小课题研究,并制定如下安排意见:
一、实施的目的:
小课题研究具有课题小,研究的周期短,实效性强,易于操作等特点。它要求我们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无需太长时间,无需太深的理论功底,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对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立为小课题,开展实实在在的研究,以解决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1、通过小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通过小课题研究,使教师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总体思路
以教研组、各课题组为单位组织构建研究团队或者教师个人单独认领小课题,开展研究,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学策略,指导自己和同伴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实施流程
1、教师选题:填写《课题申报表》。教师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自己的研究题目。选择的研究题目,应该具备“针对性强、切口小、研究周期性短”的特点,一般应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小课题研究的周期不要太长,可以是一个学期,也可以是一个学年,一个课题的研究者可以是一位教师,也可以是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
2、教师向学校教导处申报立项。参加小课题研究的教师,向学校教导处提交《课题申报表》,并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成员,明细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3、教师将“方案”与“申报表”交学校教导处后,教导处组织人员对教师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本校教师课题登记表上报总校教务处审查。
4、教师实施研究、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学校要加强过程性材料的积累,为教师每人建立一个“小课题研究”档案袋,封面写“某校某教师某某小课题研究”档案字样。做到研究过程规范,组织有序。(档案袋所有材料见附件)研究过程为:
第一步理论研讨:
(1)教师自主学习。实验教师根据确立的课题,搜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专题理论研讨。课题组每位成员都结合自己的理论知识学习,谈对问题的认识,梳理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方法。最后,确定实践研究的课例、做课教师等。
第二步进行课例研究:
(1)独立备课。教师首先针对研究的问题和理论研讨出假设方法,自主进行教学设计。
(2)集体备课交流。交流必须围绕确立的课题进行。主备人首先要在精心钻研课标,吃透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说明自己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要验证哪些假设的方法,这样是设计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预计在实践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等。辅备人可以就主备人的环节设计、教学方法、理论依据等一方面有感而发,也可以从全方面发表见解,对主备人的发言起到完善、修正的作用。在教研组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做课教师整理出详细的教案。
(3)课例实践。通过课例实践,看一看解决问题的法是否适应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得到了真正的发展。并反思本次课例实践的研究效果。
第三步进行反思总结:
(1)做课教师反思。做课教师结合自己的课例实践,发现问题解决的效果,提出自己认为最有效的实际操作方法。
(2)课题组成员理论结合实践,以整个研究过程为载体,反思问题解决的效果,提出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方法。
(3)总结方法,验证推广。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树立并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际操作方法。实验教师可以就此总结研究过程,形成研究报告,或撰写研究论文等,以备在更大的范围内接受教师们的审视。
(4)个性化设计。根据大家反思总结,同课题组的其他教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对祥案进行个性化设计,以备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验证操作方法的有效性。
四、阶段性小结
实验教师在研究中期要写出阶段性的小结,学校要对教师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估、检查。
五、结题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和相关附件,(附件包括支持研究的课题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准备结题:教师提前半个月向学校教导处提出结题申请(2)教师及时整理研究过程性材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结题报告(3)教师将所有材料装入“小课题研究档案袋”上交学校教导处(4)学校教导处对教师研究课题情况进行评价,并对每位教师的研究情况进行量化考核,纳入教师岗位责任目标考核中。
五、课题保障
为保证课题研究不走过场,“小课题研究”周期不得超过一年,倡导教师把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定好活动时间,做好活动记录。教导处专人负责对课题组进行跟踪管理,包括活动的落实、过程材料的检查。总校定期对各校教师进行实验研究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到校长、主任、专任教师岗位责任目标考核中。
总校将定期组织校本研究交流会、阶段总结汇报、展示课等多种形式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实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第二篇: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今天我讲的谈不上业务讲座,因为我也和大家一样,因为在学习中,只不过比在做的先学一步,所以今天在这里我将我学到的有关科研方面的相关知识和大家做以交流。也许我所讲的内容并不能给大家带来多大的帮助,但只要大家能通过今天的交流,对科研方面的只是有所了解、有所认识,就是我无比的欣慰。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小学教师课题研究》。
为了让大家高质量的开展课题研究,真正做好这项工作。我先简单地说一说我们的科研课题。上学期期末,我们召开了我校县级课题《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仪式。这学期将在我校正式开展课题实践研究活动。要想真正做好这项工作,不流于形式,大家就要真正了解此课题。明确课题的意义,知道我们做这项工作究竟是为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等一系列问题。《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是一个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的科研课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课题的名称,从课题名称我们很清楚的知道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也就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途径和方法。要想探寻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查找小学生阅读兴趣、能力不高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一是师生的阅读缺乏科学研究作支撑,缺乏系统的建构,因此目标不清晰,行动盲目;
二是读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缺乏科学的阅读结构;
三是优秀的阅读资源分散,不能整合,供需断裂;
四是,缺乏系统科学的阅读指导,阅读策略方法、思维能力培养的缺失;
五是国学继承,良莠不分,有复古主义倾向,学习方法单一。因此,阅读品味不高,阅读效率低,阅读质量低,学生负担重,兴趣动力没有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然而,让人遗憾的是,时下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却是:数量少,12册小语教材不过30万字,质量过浅,少积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普遍不高,怕读书。即便偶有主动涉及“课外阅读”的,也多限于作文辅导书和百科知识之类。依旧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于是,跳出课内,积极倡导真正的课外阅读,以及有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便成了现如今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结合教育教学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低的现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行有计划的开展各项活动。在研究中课题研究的成败关键在于过程材料的积累,我们每做一项工作都要有记录、及时存档。为结题做准备。发挥课题组长负责制,分工明确、落实到人,团结合作,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如由组长组织课题小组成员一起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问题,共同研究制定《研究方案》。目的是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情境创设、游戏引入,趣味教学、丰富多彩的活动:主题班队会、各项比赛等)。课题分3年半完成(2011年5月—2014年10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预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1、选题讨论,设计、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计划。
2、落实课题研究人员。
3、确保课题的实施举办培训班,进行课题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第一阶段(2011年8月——2012年7月):
1、加强课题组人员的理论学习。
2、调整课题方案和操作措施。
3、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构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自主阅读教学活动体系为重点,逐步开展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自主阅读的活动。
第二阶段(2002年8月-2004年7月):
1、在前有基础上,深入开展探索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自主阅读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和评价的各项
研究工作,进一步研究影响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自主阅读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
2、组织专题论文评选活动。
3、.邀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
4、邀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
5、召开阶段总结会,及时调整完善实验中的各项操作。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0月)总结、结题阶段: 完成子课题报告,汇总实验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将有关研究成果集结装订;召开课题期终鉴定会,推广研究成果。
每一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及时完成,每学期的前三个月每月一篇教学随笔,学期末上交一篇心得体会。(有课题组长负责收材料每月25日前上交教导处,一式两份:上交一份,自己留一份)。以上是让大家对我校的课题有一个明确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就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去进行实施。为了使课题保质保量的完成、顺利实施,下面我针对教师课题研究中需要的一些相关材料和大家说一说。我从五方面和大家谈:
1、什么是课题研究。
2、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
3、课题研究的步骤
4、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5、课题研究学要准备的材料
一、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对所选择的课题的计划设计、借助科研的方法、有针对性的探索,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一提到科研、课题研究,一些教师就觉得头疼,其实,过去我也这样,觉得科研都是专家们的事,与我们没什么关系,咋研究不都是一回事,结果不都是一样。走形式、走过场。开题时轰轰烈烈、中间无声无息、解题时抄抄写写、东拼西凑材料。也有一些教师把科研当成是一种负担,认为我们教师一天到晚这么忙还搞什么科研。还有一些教师以为交几篇论文、随笔就是搞科研了。一直以来科研就给教师们造成了一种误区。其实这样想就错了,科研、教育教学实质上是一个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犹如“鱼离不开水”、“瓜离不
开秧”一样,所以科研离不开校园和课堂。没有每天的教育教学,就没有科研。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实质上每天都在搞科研,只是没有对教育教学中的研究过程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说得多、做得多,留下的记录少。没有规范、及时积累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教育教学中的成败,及时推广应用而已。比如:我们教师每天面对教育教学,每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并且你们都采取相应的策略把它解决了。(举例:
1、学生调皮捣乱,教师做思想工作;
2、教师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师目的只有一个:怎样让学生学会,让学生愿意学、积极参与。所以你们在平时备课时都积极钻研教材、研究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想尽办法尽量让学生都能学会、积极参与教学,最终学生在你们的引导教育下,乐意学习、参与积极性高成绩上来了。如果你们能把这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做法、教法成功失败的感悟都能及时记录下来。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课题研究。当看到学生们的进步,老师们高兴了,快乐了。这足以说明科研是一件快乐的事,并不是负担。如果只是单纯的为了完成任务去搞科研就没意思,反而真的觉得是一种负担;如果为了解决问题去做科研,会觉得科研很有意思,并且也觉得很有收获。
通过刚才的例子我们对第二个问题就很清楚了。
二、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课题研究(为什么搞科研)。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提升教师的基本能力,3、从经验从经验性走向研究型教师。
4、促进了教师发展和收获。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选题(定题)---制定计划—申请立项—实施计划—撰写研究报告—运用成果深入研究—解题
1、选题(定题)
选题时课题的起点,确定有价值意义的课题,对整个课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选题非常重要。凡是研究的课题必然是问题,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是课题,如有些问题借助他人经验和帮助,查阅资料一目了然就可以解决,就不是课题。(例子)还有学校的硬件问题,不是个人解决得了的,也不是课题。所以选题非常重要,课题来自问题,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既是课题,实际中的问题解决了,不管大小就是科研。
2、制定计划:
制定计划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是课题研究具体化中心,是保证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保证。
3、课题立项
通过对教育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有待于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确立课题写出开题报告申请立项。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犹如图纸对建筑楼房的作用。所以在制定实施计划时一定要详细,做法写清楚,什么时候做什么。也就是怎样开展研究的。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计划研究。加强阶段性总结。档案要及时归档。不同学科不同档案。
5、写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到中期时,要对前期研究工作作总结。为结题做准备。注意几个问题:(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2)、理论观点与材料结合。(3)、实事求是。
6、应用成果深入研究。
经过一段研究取得一些显著成果,随时记录,继续推广深入研究。
7、结题
结题报告主要是向读者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是一把事情表述清楚为目的。今天在这里不详细展开,解体前我们再详细说明。
四、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
1、什么是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也叫课题研究计划。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他出不规定了课题研究各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步骤。
2、课题研究基本内容。
(1)课题名称。(准备研究什么,语言要规范,醒目、准确)。注意:课题表述要用陈述句,不要以论文题目出现。如:《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问谁呢?另外课题要界定好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品等,让人明白。如:《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的研究》应说明是中学还是小学,还可以明确说明低年还是中高年级。(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包括现实、理论两方面)。
(3)、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必写。分析现状)。(4)、研究的理论依据。(科协可不写,因题而易)。
(5)、研究对象与范围。(我们课题研究全乡1-6年级所有在校厌学学生。课题组可跟据你所选任学科选择班级学生)。(6)、研究的内容(回答要研究什么内容)。(7)、研究的方法(回答怎样解决问题、手段)
介绍科研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发、个案研究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
说明:以上这些方法在研究中不一定都用,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方法。(8)、研究的步骤(怎样做的:课题研究的过程)体现对课题认真思考、是研究的时间,顺序的安排。
一般分三大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具体说明(略)。(9)、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做得怎么样)以论文、研究报告、教学随笔、反思等形式。(10)、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1)、经费预算(资料费、刊物费等)。
3、研究方案与开题报告的区别。
课题研究方案是给研究着自己用的,是在研究之前指定的研究计划,侧重自己怎样研究,如何才能取得成果。
开题报告是给上级批准部门看的,侧重说明该课题应该怎样研究,自身有条件研究,准备如何研究,能够取得成果。
五、课题研究需要准备的材料。(课题研究档案资料)
1、课题申报表
2、任务下达书
3、课题立项书
4、课题开题报告
5、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6、课题总的研究计划
7、课题阶段性研究计划 ①准备阶段计划 ②实施阶段计划 ③总结阶段计划
8、课题各阶段总结 ①准备阶段总结 ②实施阶段总结 ③结题报告
9、课题研究阶段中的反思
10、课题研究中的个案分析
11、调查问卷、调查报告及总结
12、课题研究随笔
13、课题研究主题实践活动方案及总结
14、科研培训记录
15、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说、评材料
16、学生日记、相关作业
17、有关课题研究教师和学生的获奖证书和学生考试成绩
说明:要想真正提现车课题研究的真实性、完整性、过程性,我们开始课题研究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积累保管好以上这些过程性材料。
最后祝各位教师在教育科研中走向成功,愿我今天的讲座真正能给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大家在今后的教育科研中真正感到教育的幸福,不让科研成为浪费我们时间的事情。谢谢大家!
第三篇: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淮安市新渡中心小学 蔡巧红
一、课题研究概述
什么是课题?很多理论书籍中都有阐述。但我认为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是否可以这样来界定小学教师所研究课题的内涵。
首先,“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须感悟和心得。
其次“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二、课题分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俗称“规划课题”。有人把规划课题研究称为“专业研究”,“正规、正式研究”。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的参与度的问题,这些课题都是真实的、有实效的课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三、为什么要做课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的发展来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同时,当一个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自身的发展也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显学校的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只有科研才能实现。
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四、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1、一是选题。问题从哪儿来?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课题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课题的选择要科学,教育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进行研究的,如:解决一道数学题、某个学生的思想问题等只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课题来研究,因为它不能揭示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再如“学生素质的培养”虽然问题有意义,但题目太大、研究的目标和范围不明确,很难进行实际操作。这都是不宜的。
第一,从疑难中寻找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学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英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第二,从阅读交流中的具体过程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第三,源于课题指南,上级科研部门每个五年计划均有课题研究指南推出,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此外,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具备特别的研究能力,不能承担一些大型的项目研究,但可以申请成为实验基地学校或直接参加其中的子课题研究。
2、制订方案。
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案要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研究;三是怎样研究;四是预期成果是什么?
研究什么?当课题确定后,该课题要研究什么,研究者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主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为什么研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而不是其他的课题。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其次,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例如,本课题能解决哪些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该课题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研究?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时,要明确采用什么方法?具体有个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制订哪些措施?具体包括活动的形式、时间的落实,可能的情况下还有经费的支出等。
预期研究成果是什么?小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成果没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要明确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效、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比如:在课题研究中,经过认真学习、讨论、反思后有所感悟,可以把感悟的东西通过“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志”等形式写出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这些形式要求系统,要形成系列,以便于年轻教师的学习借鉴。
3、开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这儿必须强调一点:研究过程要充实、要切实。根据目前的实际,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也要进行打假。
4、怎样结题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预定的研究设想基本完成时,就进入了结题阶段。结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⑴结题所需的材料
课题的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课题的结题一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①结题申请报告; ②课题立项申报表; ③课题立项批复文件; ④课题的开题报告; ⑤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⑥课题鉴定书; ⑦附件。⑵结题的方式
课题结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函件结题,也是通讯结题,结题者只需要向相关的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材料,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鉴定;二是现场结题,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的。
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等。②方法:研究本课题的做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处理各种关系,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做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定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
基本步骤: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文献研究:
定义: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步骤: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3、经验总结:
定义:教育工作者通过总结、归纳教育经验和教训,结实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确立总结对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 撰写总结报告。
4、案例研究
定义: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
步骤: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 →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5、实验研究
定义: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 →开始实验 →进行后测 →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6、其他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对比研究等。
六、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不仅只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还可以进行一些小课题研究。这也表明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还要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制定研究方案),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实施研究方案),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撰写报告或论文阶段),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研究成果),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带来的不同,既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又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现象一:注重形式,忽视过程。现在有不少课题就是开题、结题,没有过程,结论事先都有了的,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
现象二:急功近利,热衷炒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
现象三:跟风而上,创新不足。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现象四:闭门造车,缺乏引领。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而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活动都是单打独干,缺乏与专家、教研主管部门的沟通,课题做的不是虚浮,就是打不开眼界,造成很多课题最终做不下去或流产。
为此,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现象五: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是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在这样的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到一系列的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选择这样的课题以后,即使从事研究,各方面问题的探讨也多为浅尝辄止,有欠深入。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而成大智”。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过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现象六:轻视行动,强调论文。很多人一谈到课题就想到论文,好像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似的,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专业研究者借助表达思考的一种方式,小学教师的研究应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研究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是教师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真实轨迹的再现,是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最具有说服力研究成果。
对于以上的种种现象,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样才能把课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才能让课题研究在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上,真正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
愿学习、实践和研究真正成为我们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让我们运用科学研究武器,占领教育的制高点。
祝各位领导和老师在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找准问题、取得突破,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自身的发展。祝大家在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
第四篇: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论文集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正文: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①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②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四)对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运用。
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
(五)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实中教学,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但最终也只能是一出无意义的“闹剧”,因为40分钟的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分割得七零八落,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①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②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改论文
新课改的以后,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为了使全体教师能领会新课程思想,迅速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和意识转变,使新课程培训上一个新台阶,我校通过远程培训,网上观看新课改的录像讲座,我们进一步走入了新课程,从中获取了许多课改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实践和学习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即将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科学教育中的三生教育
一、课堂中的教育
例如,讲授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寻访小动物》一课时,本课旨在引导学生将观察环境中的动物和动物生活的环境结合起来,从而领悟到动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思考如果我们破坏了动物生活的环境,会给动物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使学生明白,如果破坏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生活同样也会受到威胁,生命也会终止,所以我们就应树立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的认识。这样学生就获取了生存的知识,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懂得了要关心自然。
二、实践中的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三生教育”价值观念,必须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从而发挥其教育的功效。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同品德教育。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要致力于课外实践,和学生共同交流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蚂蚁》一课,让学生到室外观察蚂蚁。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捕捉蚂蚁。怎样才能既捕捉到蚂蚁又不伤害到它呢?全班同学交流意见,发表各自看法:把羽毛或树叶放在蚂蚁出没的地方,待蚂蚁爬上去后,再将树叶上的蚂蚁放入瓶中;或在蚂蚁出没的地方放置蚂蚁喜欢吃的食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会列举出许多办法。使学生知道要珍爱小动物、珍爱生命。在这次课外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在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秘,认识周围环境。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关心他人,能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接受教育。另外,学生在实践中熟悉环境,亲近环境,可以使学生形成环保意识。
三、生活中的教育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我们采取教学策略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知识的学习,然后再把知识运用到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他们乐观坚定的生活态度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例如,讲授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关心天气》时,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天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天气既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好处,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好处有哪些方面,负面影响有哪些方面。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举例说明天气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三生教育”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交流讨论中,学生认为天气对生活是有影响的,有雾就不能开车,看不清东西;有雨时,室外不能上体育课,出行时要带好雨伞和渔具;有风时就会冷,要多穿衣服,而且走路比较困难;同时天气的情况也会影响到农业的生产等。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认识生活,建立与大自然的联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树立主体的生活观。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三生教育”与科学新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德育教育的需要相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三生教育”提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便自觉指导行动。实施“三生教育”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数学课堂融入三生教育创新
“三生教育”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校园,吹进了学生们的世界,吹进了教师的心灵。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成长性、自由性、探究性、完整性,充满对生命的关爱,焕发生命的活力,闪耀生命的光彩,使学生们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还是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实现由枯燥乏味的“知识课堂”向充满生机的“生命课堂”的转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是潜在美很强的学科,隐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数学的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数学美是一种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捕捉和挖掘数学中的美,让学生感受、体验以至探索数学美,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创造数学美搭建桥梁。
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花、枫叶、蜘蛛、鲸鱼、螃蟹、蝴蝶、脸谱、中国结、建筑物等一些具有对称特点的图片,配上柔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感受这一幅幅图案,是那么的美,那么的和谐。然后和学生一起认识对称性对于人,不仅仅是外在的美,也是健康和生存的需要:如果只有一只眼睛,人的视野不仅变小、对于目标的距离判断也不精确,而且对物体的立体形状的认知会发生扭曲。如果一只耳朵失聪,对于声源的定位就会不准确。左右手脚的对称,才能行动便利,配合默契。借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生命才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与珍贵,感受到生命活动是如此的精彩,如此的美好。学生在感受生命之美,欣赏生命之美的同时学习情绪高涨,探索欲望增强。生命教育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强大的动力。
教会学生感恩,是生命价值的重要体现,是生命得以完善的重要途径。有了生命,我们才有可能拥有一切;心存感恩,才能感知生活施予我们的恩泽,才能感知这个世界充满爱心。感恩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树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理念,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把感恩教育融入于课堂教学中,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祖冲之的圆周率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数学。做出家庭年收入变化的条形图;让学生抽样调查统计知道父母生日的总数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和父母知道孩子生日总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调查所在班级纯粹花在父母自己身上的支出与纯粹花在孩子身上的支出统计图;结合旱情统计出水龙头1分钟内的漏水情况,说一说怎样做到节约用水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统计,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所学的相关数学知识,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学会感恩。生活中拥有感恩的心,才会使你拥有更多的幸福。
生命教育是人生的终身教育。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活力的过程,教学中把关爱生命作为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只有当数学课堂同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相联系、相沟通,同学生的生命发展相联系,才能使数学知识真正呈现灵动的生命状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和谐,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的快乐。
二、渗透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就是要发掘人的各种潜能,增强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世界和平时代的发展及变化,核心是指导学生“学会生存”。数学教学应注重展望学生生命的生存需求,把“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作为课堂教学的永恒目标。数学教学不应仅仅着眼于知识的积累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与生存息息相关的技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结合学校的地震演习引入课题:抗震救灾中发现,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为什么?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由此展开了大胆的猜想,接着我引导学生展开了以下的探究实践:1.小组合作:利用分发的七根筷子、橡皮筋等材料做一个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比一比,哪一个小组做得迅速;2.拉一拉两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制作图形后拉一拉,切身体会到了三角形不易变形和四边形不稳定的特性。他们不但悟出了“遇难者常常死在门后”的原因是由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还提出了地震逃生的重要原则“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我趁热打铁补充讲解了《地震中逃生十大法则》。教学中适时教给学生生存技能,在这些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生存技能的培养,能使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提高,在应急状况下自救、自护和逃生能力得到增强,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渗透生活教育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找规律”。从低年级学生熟悉的联欢会的情景入手,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学生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课后找找生活中的规律美并学会创造规律美;“排列组合”。从衣服的搭配入手,让学生借助连线的方式找出不同的穿法。还有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不重不漏地找出所有三位数;“优化”。从生活中的烙饼问题、沏茶问题、卸货问题等实例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验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数字编码”。选取生活中的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探索数字编码的规律,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中蕴含的客观规律可以方便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类似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把这些问题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来,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全身心的去攻克难题。真切感受到“生活无处不课堂,生活处处是数学,学好美妙数学,享受幸福生活。”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灵活、有趣,从而构建了和谐的数学课堂。
语文教学中的三生教育
一、明确目标,渗透“三生教育”理念,陶冶学生情操
“三生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语文教育中的“三生教育”理念渗透,应根据课文目标而定。新课标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了要求,同时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具有典型性的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语言作品。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明确课文的“三生教育”目标,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张冠李戴。例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要让学生学习白求恩身上所具备的共产主义精神及其各种表现,从而使学生们从心底深处生出对白求恩精神的敬畏之感。文体的不同,提出的目标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将“三生教育”目标有机地融入其中。这些文章在使学生学到基本的语文知识的同时,使“三生教育”理念渗透其中,从而受到多种语言环境的熏陶和感染。
二、注重体验,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理念渗透,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还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将“三生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学会设疑、质疑,学会探究、发现,激励学生从多角度、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有的学生可能会大胆直言:“那个愚公真是太愚了,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移山耗时耗力,还破坏生态环境。”所以,在学生提出他的观点后,我因势利导,并不全盘否定。启发学生课后去做社会实践调查,了解身边占地建设的情况,体验生活,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摆正他们的生存、生活航向。
三、审时度势,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不断开发和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三生教育”教育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教师更应审时度势,在课堂上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要把社会的主流价值如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等“三生教育”理念渗透于教学中。例如教学《清兵卫与葫芦》一文,当讲到清兵卫父亲对其斥骂且将心爱的葫芦一个个砸碎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如果现在自己的家长像清兵卫的父亲那样,你该怎么做?”通过组织讨论,同学们畅所欲言,而我则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重新审视清兵卫,着实令我钦佩和担忧,钦佩的是他的执著以及面对改变时的适应能力,但更令我担忧的是他的懦弱与屈服,虽然父母的主意很重要,但也要依自身情况而定,别人越否定你,你得坚持、不放弃,让大家瞧瞧你的成功。同时教育学生更应和家长好好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理念。四、营造氛围,渗透“三生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理念也可借助各种媒介,营造“三生教育”氛围。如在教学《废墟的召唤》一文时,将圆明园以前完好的图像与损坏后的图像进行比较,并插入背景资料的介绍,由召唤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所在;教学《南京大屠杀》时,播放相关影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讲述抗日题材的故事,让学生懂得“少年强,则国强”的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青蓝工程学习资料
探究三生教育中爱的价值观
一、生存之爱
生命一旦作为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是其发展下去的一个必要条件。“三生教育”的生存教育不仅要教会每个人生存的能力,而且让每个人明白生存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不会生存就不能让生命鲜活,就更谈不上去完善生命也不会知道什么是生活。具体地说,生存是人的本能,一个社会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帮助我们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有追求,有追求才能更好地生存,体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在劳动、工作中,不断地去创新,这就是生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真诚的友爱之心,生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我们必须学会交流、学会理解、相互合作。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生存,在生存中体会生命的存在,领悟生命的真谛。生存不是刻意去理解为对生命的演变,在生存的过程中,我们体会着各种各样的关系、形式多变的情景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生。我们通过简单的生存技能,获得了生存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通过不同的生存工具和手段又创造了适应我们生存的外界环境。因此,我们热爱劳动,我们彼此合作,共同去创造属于我们的美好明天。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起推动作用的还是对生存的友爱之情,我们并不因为生存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和挫折而否定生命,以一颗友爱之心对待生存困境所带来的一切不顺心,不畏惧,不气馁,勇敢地通过生存脚步一步步去完满自己的生命之花。
二、生活之爱
“三生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每个人正确的生活态度,告诉人们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有权力去追求幸福。我们现在停留在对生活的一种“无知”状态,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正在处于生活的这样一种状态,所以没有过多地去体会和珍惜。生活是生命在生存的基础上的更完美的演绎,拥有了生命,我们就拥有了资本通过生存去生活中实现我们的理想,实现理想也是一定意义上的一种对生活的答复。但是,我们更多的人不能明白生命首先是要活着,然后才能追求更高的目标。都想也都应该过有尊严的生活、过体面的生活,这是每个追求幸福生活的人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也应该在恬淡平静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就是一部电视剧,每个人都是电视剧里的那个主演。两者实质上的不同是,生活并不是像电视剧一样可以评各种奖项,我们的生活,由我们自己主宰,最后需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责任。或许会有人问,我们应该怎么去热爱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我们时时刻刻在体验生活,用我们的生命去担当,不抱怨生活中的琐碎,不畏惧生活给的考验,不敷衍生活赋予的责任,更不能随便给自己的生活下一个固定的意义。因为人生的轨迹一直变化,不会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到永远。有很多可能性和机会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变化。从来不会有人一直处于低谷,一直生活贫穷,当然也不会有人一直富裕,一直处于巅峰,起起伏伏的生活更充满了对生命的可塑性以及对生存的挑战性。我们应该无条件地热爱我们的生活,这样等同于热爱我们自己,热爱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一切都变得那么美好,让我们更接近于本身的美与善。
三、爱之启示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理想可能会被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所磨砺,挺过去的就能够成功,没办法坚持下去的可能会被淘汰,更多时候会被名利物质所鼓动或迷惑,我们难免会迷茫或者彷徨。在做出选择时候可能会存在错误的判断,甚至摈弃我们宝贵的一些品质,比如真诚、友爱、同情和善良。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爱的真实情感,那么将成为一种可怕的生物,根本不能称之为人。一个人拥有了生命,这是最基本的,通过生存实现本身的意义并不难,难的是在有限的生命中去实现自己最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要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用爱升华自己的内在灵魂,用爱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不管在生活中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者挫折,心中有爱自然有力量,突破极限,发挥潜力,圆满自己的人生。
音乐教育视野中的三生教育论文
一、“三生教育”的概念
对于处在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成长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懵懂,是其性格和知识塑造的最好时期,因此学校在此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生命,对其未来健康成长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教育是“三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体系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它与我国政府长久以来提倡的“生态中国”、“可持续发展”相符合,是与当下形式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学校的重视。生存教育也是“三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与社会生存和生命保护的相关内容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生存意识、树立正确的生存态度,同时通过相关技能的传授,提高学生们的生存能力。
二、现阶段初中音乐视野教育中“三生教育”的必要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逐渐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在其教育方式中恰当地引入“三生教育”是十分必要且切合实际情况的。音乐教育是对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方式,它能够在语言所无法企及的高度来对人们进行相关内容的传递,同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洗涤灵魂、净化心灵,这与“三生教育”的教育目的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音乐视野教育中恰当地引入“三生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很好地对学生的生命、生活和生存进行相关的教育,初中音乐视野教育中的乐器教育和歌唱训练都能够很好地促进和完善当代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结构,通过情感的调整最终达到一种陶冶情操的目的,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在现代音乐视野教育中恰当地引入“三生教育”的新式教育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健康人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还有很多学校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优异的的成绩而忽视了对其进行艺术教育和“三生教育”,导致现阶段很多孩子只是单纯的学习的工具,没有相应的生存技能,对生命的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应该予以改进,保证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全方位发展的素质型人才。
语文课堂实施三生教育的途径
一、运用课文资源,教育学生掌握生存知识,重视生存环境
生存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最为具体,生存教育中提到的“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等同于环境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观、环境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反映环境教育的课文有许多,如反映人类对战胜自然充满信心与向往的《青山不老》,反映人类借助自然环境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映人类对自然热爱之情的《草原》,反映人类对自然贡献的《燕子专列》,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认识的《只有一个地球》,反映人类对自然充分赞赏的《花钟》《秋天的雨》等。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地认识自然,感受自然,逐步形成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运用课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直面挫折教育
直面挫折是生存教育内容中的一个生存技能。常言道:“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挫折必是滋润花的养分。”因而,教师利用语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直面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如教学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教师可生动地讲述名人爱迪生、开普勒及诺贝尔的成功事迹,教导学生学习他们不因遇到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精神,而是在逆境中凭着顽强、坚毅的品格认真钻研,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三、运用课文资源,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生活目标
语文教材本来就是以生活教育为主的人文教育,大多数课文都是反映生活教育的文章。所以,教师在组织语文教学时,应把生活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如在讲授《穷人》时,可让学生了解外国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人生命运,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总的来说,语文教材中有关生活教育的主题很多,在语文课堂渗透生活教育,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把语文知识和生活知识联系起来,把语文技能和生活技能联系起来。在语文课中学会生活,让每一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享受幸福的生活。总之,只有在“三生教育”的基本要求下,更新观念,创新教法,才能引领学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三生教育内容。
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著作的语句,然后导入打字系统,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输入这些优秀的作品,感受作品中反映的一些关于成长、生命的思考。
在网络“搜索引擎”的实践练习中,可以出具一些搜索的主题,如“活着”图片搜索,教育学生明白生命对于每一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而且属于所有关心你的人,珍爱生命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的义务。
在“自然灾害”的搜索中,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要防患于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
在讲述计算机病毒、电脑黑客等内容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它的概念和实质,还要让他们认识到编制计算机病毒程序和入侵他人网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要让学生建立起信息技术应用的道德准则和法律准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专题网站制作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保护动物网站的制作中提升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爱动物和自然的思想。制作网站的主题可设为“珍爱生命,拒绝毒品”,让学生上网搜索资料。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有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才能切实保护自己,不被毒品危害。
二、在课外活动中渗透三生教育。
信息技术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学生素质在各个方面得以全面发展的途径和保证。在电子小报兴趣小组中,可以以“校园文明”“心理健康”等主题让学生进行设计比赛,学生设计完后,利用投影、橱窗公开展示作品,使全校师生从中深切体会到绿色、文明、健康、卫生的重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兴趣小组中,可以结合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制作贺卡,通过电子邮件给教师、父母送去节日的祝福。在活动中,学生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又体验了感恩,知道了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
三、教师在“言传身教”中渗透三生教育。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即学生具有模仿、接近、趋向教师的自然倾向。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用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信息技术教师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生活感悟告诉学生,网络是虚幻的,不要在网络中迷失了自己,要利用网络的优势来服务我们,不要让网络控制我们。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三生”教育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从而造就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进而促成了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社会需要的潜在人才。
小学三生教育的实践思路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小学生实施“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教育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需从强化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注重文化育人等三个方面入手: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集中力量编写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要求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保证必要的学时,进行灵活的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与“三生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课堂中时刻以“三生教育”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突出实践活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注重文化育人。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要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意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使孩子上不了学,政府及各方面社会力量都在资助,但是精神贫困却是只有自身才能解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家庭幸福必须以家庭成员的幸福追求为前提。帮助和引导学生从小建立高尚的幸福观,去追求一种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是实现家庭幸福的基础。家庭幸福以每个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为目标;社会和谐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和谐,是生命的和谐、生存的和谐。实施“三生教育”对帮助学生增强爱心、培养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奠定基础,从小树立正确的家庭幸福观,培养为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激情、理智和意志力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教育自身和谐健康发展的根本需要,同时也是顺应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与教育的根本目的相辅相成,对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净化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优化人的发展的有效举措。
生命、生活、生存——时代共同的主题
“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生活观,有助于培养我们的爱心和同情心,促进我们的身的健康发展,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对我们的培养上来是实现一个质的突破。
“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不断进取创造,旨在探索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道路的理论,它体现了立足于中国实际,“去谋适合,谋创造”的追求。无论是强调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相结合,还是要求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都是对学校与社会割裂、书本与生活脱节、劳心与劳力分离的传统教育的反动,现实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欲恐迟迟归”,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曾经承载了母亲的多少痛苦,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曾经寄托了父母多少的希望,生活教育在另一方面让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的同时,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生命的来之不易,它教会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曾经给我们帮助或是现在正在帮助我们的人,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社会,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或者是无心冒犯我们的人,海纳百川,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必将为我们的人生开辟一条宽阔而平坦的道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裴多菲生存的价值,他把它的精神寄托于自由,用忠诚的心对黑暗的社会说:“我要自由,还我自由” 生活教育同时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当今社会经济的竞争日益激烈,与此同时,各国的文化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起来,在日益激烈的社会与人才竞争面前,生活教育教会我们应该以正确的人生观、以正确的价值观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未来,人生的价值不该知识学习一门知识,更不应该只是为了一份工工作而学一门知识,面对日益的各中竞争,我们应该有为社会进步而努力,为时代进步而努力,为人类进步而努力的决心,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社会、时代、人类的共同进步而努力!
“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是生命文化与生命智慧的教育;“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它需要我们诚心对待,用心去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是种方向,也是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生存是一个人生命的继续,是一个人适应环境的关键。学会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在不同的人群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安全感。“三生教育”教我们要学会生存,体味存在的魅力!生命、生存、生活,对我们来说,生命是根本,没有生命,谈何生存呢?而生存是关键,没有了生存作基础,生活不可能称其为生活了。生活也恰恰是我们拥有生命,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方向和目标。生命为前提和根本,生存为基础和关键,生活为方向和目标
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缺乏对生命应有的热爱、尊重与珍惜。生命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一个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种无限的喜悦,同时也有着一份无法抵挡的痛苦,人的生命来之不易,为那来之不易的生命,我们就要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重视自己的生命,珍爱生命,在需要我们关注的生命里,我们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一个连载,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它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生命也不是一次彩排,走得不好还可以重来,它绝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走过去就无法回头,因此要做最好的自己。人生喜怒哀乐是人生的常事,一个失去了喜怒哀乐的人的人生是失败的,生命教育教会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待人生的失败挫折,要有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珍惜生命珍惜拥有。生命本来就是一个过程,一个悲喜交加的过程,它让我们尝到了酸、甜、苦、辣、咸的不同味道,有的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它的负重,从而放弃了脆弱的生命。其实,面对生命,我们要不屈服、不放弃;面对灾害,要坚强勇敢,团结互助;在困难和挫折中,要磨砺生命的意志,展现生命的意识,展现生命的光辉。
生存是人的本能,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侵害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我们的素质教育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生活的下一代。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强生存本领,确立正确生存意识,掌握生存规律的教育。有生命就有希望,有希望才能有追求,追求才能更好的生存,体会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存的意义就是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拥有实力,去让社会选拔和考验,学习就是为了生存,学无止境,这就诠释了世间的旧事物,总是不断的被新事物所代替。生存教育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我们树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较好地去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人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有质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不同的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也就是对美好、对幸福、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吃好、穿好、玩好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也有人认为简单、朴实、平淡就是美好、幸福和快乐……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学会与他人合作,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不仅要适应生活,更要努力创造幸福生活,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学会学习、树立理想都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存教育教会我们在学习中,面对学习中的迷惑所带来的烦恼,面对考试中的失意,面对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的矛盾,应该以积极从容的方式去面对。教会我们在面对挫折、失败、喜悦、成功时应该有“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努力过生活,自足最快乐!
生命、生存、生活。三者是紧密相连的,生命是开端,生存是方法,生活是过程。只有开好头,掌握正确的方法,操作好过程,人的一生的价值才会得以体现。所以,“三生教育”志在必行。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它!三生教育走进人们的世界,帮助我们正确面对生死问题,有效的促进我们的珍惜之情,珍惜之能力,珍惜之行为。培养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意识与能力,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负责.引领我们面对现实,拥有积极面对生活、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三生教育不尽然我们意识到了生命的美好,而且帮助我们意识到生命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磨难、痛苦与无奈的过程,帮助我们学会接受,正确对待和处理引起负面情感体验的能力,敢于正视并承受对生命的全部威胁以及不可以预料的不幸。
三生教育帮助我们学习希望。生活本身就是难以预料的,有许多意外遇不可预料的事情发生,要我们在各种灾难面前,在各种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在寂寞孤独中,在各种艰难苦境中,在大病侵袭时,人能憧憬未来,人能看到希望,人能勇敢的走下去!
三生教育教会我们用自己的信仰面对生活,教会我们用积极的心态品味生活,教会我们用感恩的心善待生活,教会我们用宽容开辟生活,教会我们用我们的价值度量生活。生命、生活、生存是我们永远共同的主题,是人们永远的主题,是时代进步的主题!
第五篇: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申报表
蟠猫中心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申报表
编号:2014 年2月24日
一、课题名称及主要参加者的基本情况
二、课题设计论证
三、课题研究步骤、进程
四、审核意见
【说明】
1、小课题以个人独立研究为主,也可合作研究,最多不超过3人;一人只能参与一项课题研究。
2、要围绕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选题,切口要小,要有针对性,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一年。
3、申报小课题须经学校和乡镇校办审阅后方能上报,否则不予立项和结题。
4、本表一式4份:上交学校、校办、市教科所各一份,申报人自留一份存档。
5、本表纸质稿以乡镇校办、市直学校、民办学校为单位上交,电子稿同时发至禹城市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