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改感悟(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5:23: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语文课改感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第一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汾河中学

王香萍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个人对初中语文新课改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初中;新课改;反思;感悟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语文课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 “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 “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第二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的实施,给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然而有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下面是我对新课程改实施过程中一些现象的思考,希望与同行共勉。

一、正视现实,展望明天,从实际出发。新课标是站在发展的角度而制定的,是对当今教学将要达到目标要求的展望,因而富有前瞻性与时代性。新课标提出有些要求或措施在现实教学中暂时肯定难以落到实处。也就是说,我们农村初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新课标精神与现实教学之间的落差,必须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教学方面存在的不同,从自身的教学实际出发,尽量向新课标靠拢。

二、构建具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农村中学和城镇中学的生情不同,课堂教学模式就应有别。有没有一种既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字词、分段、中心、写作特色的分块教学),又有别于当今部分教师采用的华而不实的教学模式(即放手让学生讨论而又无任何实质意义),笔者认为,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三、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优势实施新课程改革。和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学肯定有很大差距,但农村教学也具有城市语文教学不可相比的独特优势。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创造,并能妥善处理运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实施新课标也是可行的。总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从实施新课标的具体现状来看,的确不容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学生这样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新课标实行要想取得成功,不解决农村初中存在的问题,可能将成为“海市蜃楼”。广大农村语文教师一定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正视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家庭,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新语文教学道路。

四、尽快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如果评价和考试制度仍停留在课改前的状态,就会使语文教师丧失激情,失去后续动力,甚至于用新教材教老内容,那么新课程在农村中学将名存实亡。另外,家长及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认可程度与其教学成绩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及生源。因此,尽快建立并完善评价和考试制度,是加强语文教师后续动力的关键。

总之,培养和加强语文教师的后续动力,有利于农村中学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农村中学的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切实提高,更有利于农村中学的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相信,有了语文教师持续探究实施新课程的动力,农村中学语文这方园地,必将结出累累硕果。

第三篇: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感悟

------教师角色的改变

新课改进行了很长时间了,在积极地响应并实践中,我有了深深地感悟,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一种观念,适应一种新的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浪潮,转变教师角色。既然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师就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这才是对语文教育的尽责,对学生的负责。坚持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分析各种观点与教学现象,不迷信任何权威,不迷失自我。课改中层出不穷的教法,花样迭出的课型,都体现了一个“新”字,也因此让学生“动”了起来,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但其中不乏有歪曲语文的做法,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美其名曰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热闹非凡的活动课,脱离教学实际,追求形式,花里胡哨,误导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实效,要突出学科特点,必须教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具有文学的感觉、艺术的感觉、美的感觉。我觉得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再者,我们还应充分地认识到语文学科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语文学习强调无形学习、日积月累。教师教了、导了,学生学了、读了,功到自然成。如果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那将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教学的质量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在知识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成为一个知识多元化的教

师,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方式,广泛涉猎各类知识,不断了解新

观念新教法,做一个学习型社会里的学习型教师。做一个不止“一桶水”,而是有“活水”的“一口井”的教师,这是当好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化基础。作为语文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教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作为前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基础外,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教学技能。

一、精心准备教具、教案和课件,做一个有备而战,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语文教师。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要上好语文课,平时积累重要,临场发挥重要,而在课前了解课标、了解教材、了解学生,收集上课所需的相关资料,确定重点、难点和教法并制作课件、教具——同样重要。

二、走进课堂,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普通话流畅,讲话有

激情,做一个能感染学生的语文教师。只有师生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语文课堂才会有生机、有活力,才有可能构建一个高效语文课堂。

三、有一个灵活多变、自然生动的新课导入过程,做一个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的语文教师。一首诗、一首歌、一个提问、一段表演……总之,选择适当的导课方式,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并参与到语文课堂,带着求知的欲望积极地投身到语文课堂活动中。

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做一个能有所侧重、有的放矢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重点难点非常关

键,千万不能什么文章都从头到尾句句讲、段段讲,以求面面俱到。每个单元都有单元目标,每篇文章都有它的写作特色,教师可以根据这点来确定每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学步骤。

五、做一个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识记、理解、运用、赏析四个层面。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的参与包括课内参与和课外参与。课外的参与包括预习、复习、完成练习,脱离课本的还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比如:名著、神话、寓言、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做笔记、收集公益广告等。课内参与包括记课堂笔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默看课文、朗读课文、复述大意,也可以唱歌、背诗(文)、背经典、讲故事、讲笑话、做游戏、口头作文、表演短剧、辩论等等。在参与的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探究、合作中获得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如信息技术能力、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主动性、自主性、责任心等技能。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兴趣。在全班展示的学习环节中积极参与,勇于、乐于展示自我,也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语文课堂是枯燥乏味的课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能把课真正上活;才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新课程理念得

到实现;才能夯实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基本功;才能提高学生识记,理解,运用和赏析的综合能力。

语文教师能否在课改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尽好主导之责,个人素质、教学技能的高下是关键。引领学生走进语文天地,不是靠发号施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亦不是靠苍白无力的说教;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更不是靠题海战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学好语文,靠的是教师自身丰富的学识及娴熟的教学技能。如果教师缺少文化、文学底蕴,课堂语言将空洞贫乏,学生的胃口调不起来,对语文毫无兴趣;如果不讲究技巧技能,就不能把语文教好教活。具有文学素养,就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之功,使学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浸染;掌握了教学技能,传授知识就能信手拈来,左右逢源,驾驭课堂得心应手。要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全程,语文教师更需不断充电,要广闻博览,涉猎经典,学习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参加教学教研活动,才能以自己的教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既喜欢语文,又喜欢语文课,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给学生一杯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碗水;如果要给学生一碗水,那么教师就要有一桶水。或许我们只有一桶水,但我们更应该指给学生一条河!

第四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本站推荐)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陈军兴

酒泉第四中学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陈军兴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在教改初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倒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是少之甚少——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

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二〇一一年七月一日

第五篇:初中语文课改总结之感悟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在教改初期,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倒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是少之甚少——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

1语文教改感悟

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③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④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2课堂教学注意问题

①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探究”不仅是学生的探究,也包括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千万不能课文还未读懂,就找来课外知识以拓展学生的知识。教师须知知识的迁移不是“见异思迁”,向课外延伸应有“度”的限制,很多时候,将延伸的内容作为课外作业完成,会更有收获。

②教法。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或在枝节问题上争论不休;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方法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难免有“做秀之嫌”。

③师生关系。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

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3课堂教学避免误区

①不能让语文课变成朦胧诗,即阅读文章不求甚解笼而统之,了解大意即可。

②不能将语文阅读变成警句摘读,即让学生只找出自己认为最精彩、最感人的语句,任意阐述缘由即可。

4课堂教学建议

①把预习、导读、复习、练习都纳入课堂。教师指引,让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实践,教师的主导作用则画龙点睛地突显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与指导和解决,使整个学习过程能把握重点,易化难点,激发疑点,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可以让师生始终聚焦于教材,同时也节省了大量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时间,以便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

②要把握好课堂讨论。在近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见“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本身提得很好,但我们在设计这些环节时常常忽略了目的性:你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漫无目的的提问,随意的回答,只是在做低效劳动。因此,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此外教师面对学生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

③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是建立在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章语言和体会文章情感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只是反复朗读或空泛地评价朗读的好坏都是无效劳动。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是我们在语文课改中的一些感悟,从中可以发现,实行课改并非只是教学方法的转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思想、观念、方法等各方面的内容,它要求教师必须有一个脱胎换骨的转变,而转变的唯一途径就是钻研新课程标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实践,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课改教师。

评价:怎一个“好”字了得

【现象】有位老师在讲《最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韩麦尔先生这天为什么穿得特别漂亮?”一位女生不假思索地答道:“他是个爱美的人。”这位老师说了声“好”,示意她坐下后,又让其他学生发言。最后,他说:“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接着就转入了后面的内容。

【现象】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频频用“你真棒!”“真聪明!”“掌声鼓励”,即使是最简单的问题也不惜大加赞赏。最后在当堂训练时,设计了问题抢答,并宣布表现最好的将有一份小奖品。于是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热闹异常。

【反思】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是课堂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以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树立起尝试的信心。

可是,赞扬也得有个“度”。不能为了不伤害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明显的模糊之处、不当之处也不予纠正,使学生形成模糊的知识概念,客观上造成知识误区和学科陷

阱。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有责任因势利导,拨正和疏导学生的思维通道。

另外,超值的奖励会让学生“迷失自我”,并产生预期奖励的心理,而忽视问题的本身。用小奖品将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这不免让人担心,如果没有了奖品该怎么办?

与口头表扬鼓励相比,小奖品则带上了物质诱惑的色彩。“物”的参与延长甚至阻止了学生走向自重、自律的发展道路。且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讨论和发言失去兴趣。这样的赞赏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对策】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课堂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要努力建立起“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从操作层面看,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习的过程。不能简单或粗暴地否定,更不能不作评价,或是笼统地以一个“好”来表达;另一方面鼓励赞扬的同时,还要从发展性的角度去评价,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启迪思维,拓展思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对自己的结论有新的认识,在否定之否定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思辨能力。目标:终点不是任务的完成【现象】

一、一位老师在讲《春》“迎春图”中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时,问学生:“你们还知道哪些谚语?”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手,踊跃发言,一下子说了几十个,并由谚语扩展到说歇后语。再延伸到上网去找更多的谚语和歇后语。结果这一节课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二、下课前老师总是说:“本课内容到此结束,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回答:“没有了。”教师就释然了。

【反思】许多人总认为我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应该完成我既定的目标,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活动的时间太长,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多,“我”的课没上完,“书”没教完,这节课的目标就没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预设的“目标”,“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既定教案的演绎,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当然,不等于完成了教案就是完成了任务。“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但不是唯一的目的,着眼“无问题教育”是传统教育目标,它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既不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也不利于解决问题。新课标提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去发现问题,并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灵活地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触动最大的是过程。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缺乏过程就是缺乏了体验,缺乏了实践,知识与技能就难以内化,就削弱了创造力培养的前提。

开放的过程必然要有开放性的目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知识的传授只是我们的一

个目标,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也许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学大于教”的境界。

【现象】

一、教师教《散步》,在明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读了几分钟后,就让学生分组活动,有的根据文章内容上黑板画画;有的到外面排练节目;有的去上网找资料、找问题„„分组活动后,同学们忙了起来,但也有少数学生走走看看,什么也干不了。

二、有位教师在教《春蚕到死丝方尽》时,学生怎么也弄不明白“吐丝原理”,于是教师布置学生去图书室或上网收集资料。两天后,师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广泛交流,终于弄明白了什么是“吐丝原理”。

【反思】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念,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窄小天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于是,我们开始引导学生研究政治、历史,研究物理、生物,研究环保,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语文教师成了杂家,变得前所未有的能干,语文课包罗万象,大有一统天下之势。我们不禁产生了疑惑:语文课到底是什么课? 有些课怎么看也不像语文课。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一些问题,作些表演,画些画,甚至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历史课、地理课、生物课。

语文课堂引进小品、表演、演讲、辩论会等形式,给语文课带来了不少生机。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丰硕收获?常见老师们花费大量精力设计活动,专注于活动的翻新,于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语文被搁置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阐发、挖掘和共鸣。这样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视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的学习效果。

【对策】提倡综合性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须知,无论新课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削弱,“语文味”不能淡化。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刘国正)。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正是有效地完成文本的学习,语文教材的主体就是一篇篇精选出来的文章,他们本身就是值得我们去用心开发的“一个个宝藏”。教学中,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脱离语文学科去搞宽泛的综合性学习也是违背新课程要求的。合作:新课程新课堂的标志

【现象】一教师在教《皇帝的新装》时,问学生:“皇城来了两个骗子,结果皇帝上当出丑,那么皇帝上当的原因是什么?请4人一个小组讨论3分钟。”教室顿时热闹起来,而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笔者随即观察了几个小时:有的是一个优生在发言,其余的只是听众;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着边际地闲聊;有的小组干脆沉默寡言,无人开口„„3分钟很快就结束了,教师说:“时间到,现在请回答刚才的问题。”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了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堂的标志了,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这种泛用的结果是:我们只看到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什么,感觉不到学生到底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于是,“课堂为散乱的活动”。对话交流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是我们对传统教育作了痛苦反思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合作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否则,讨论只能成为闲谈。当然,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时候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张志公先生曾说:“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学生的讨论应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但也不能老师叫讨论就讨论,叫停就停。规定时间一到,马上就要求学生回答,这既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又不尊重学生,这种合作是虚设的。

【对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形式在以班为基础的多样化,是既有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挥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只有小组合作才是有效的学习。

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吃透教材,对课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估测;哪些问题学生能独立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学生互相探讨或教师点拨,然后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具体操作时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讨价值的需要讨论的问题,激发合作学习的兴趣;

2、科学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在小组合作之前要留足学生亲近文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建立机制,教给方法,努力克服盲目无序、无意义、无效率的教学行为,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4、宏观调控,适时引导。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并非无事可做,而应密切关注和把握小组讨论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滞留于表面形式”。

下载初中语文课改感悟(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语文课改感悟(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初中语文课改的几点感悟(精)

    在探索中前行 -------------- 对初中语文课改的几点感悟 摘 要:文章从新课程改革的起点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新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这......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总结 郑银风 在新的学年里,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排除认识上的诸多误区,把新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

    初中语文课改体会

    在路上…… 方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我校广大语文教师在参观长垣一中课改模式后,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极实践课改,参与“过关课”过关,经......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语文教师们积极投入,艰难探索,深入课改,调查研究,在“改”的过程中,坚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独立思考,找准方向,求真求实,既稳打稳扎,又大胆尝试。促进了我镇语......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一: 用心思考,快乐成长 ----初中语文新课改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间课改的列快车已十年了,身为第一线的任教老师,从课改理念的学习,......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宫村中学李艳学 新一轮课改的号角唤起了老师们勇于拼搏的干劲,激活了僵化多年的课堂。使学生改变接受性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自......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课改论文:新课标指导下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 绕岭中学于培德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篇一】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能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