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本理念下的智慧课堂(历史与社会)(写写帮推荐)
生本理念下的智慧课堂
——历史阶段特征复习法的探讨
摘要:良好的复习方法和模式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复习中,如何使学生轻松高效的开展复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文以初二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2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为例,探讨运用历史特征复习法,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联系、历史阶段特征、分析
现在我们的不少复习课就像一盘“炒冷饭”,只是简单的把旧知识热一热,教师应想方设法加入新的作料,去烹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蛋炒饭”,让其既好吃又具“营养”,让学生有新的收获。笔者认为,复习课教学中同样存在丰富的教学内涵,也有较高的思维含量,学生也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精心地设计,才能避免学生觉得复习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合适的复习方法,尤其是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深入思维。
一、学生在纷繁的历史事件中“迷失方向”
笔者在平常的作业批改过程中发现几个问题,对于不少历史问题学生总抱怨答问答题时出力不讨好,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但得分不高,对照标准答案后,总会鸣冤叫屈,答案自己所答简直天壤之别,或者题目中出现的历史概念无法与历史事件结合起来,找不到其中的联系点。如一道选择题: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华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某一时期”应是指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干和选项,首先排除A,那时还没有儒学,题干“中国版图之确立和中华民族之形成”指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创立,而学术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奉为正统思想的,综合以上情况,应该是秦汉时期,答案为B。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阶段性特征的掌握和认识,同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但是还是有不少学生无法将以上四个历史事件整合起来统一于某个历史时期,答错题目。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况呢?造成的原因很多,撇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巧不谈,笔者认为主要取决于对历史阶段的特征不能较自如娴熟地把握或者不能正确地判断一个历史事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的地位,无法把支离破碎、孤立的历史事件有机地联系起来。
所以本文以初二新教材《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2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为例,探讨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复习法,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历史阶段特征复习法的概述
1、必要性:《隋唐》有四框内容组成,在历史新课讲授完后,学生头脑存在的往往只是一个又一个割裂的历史事件,排列杂乱无章,甚至于会产生严重的“时空错位”。如果在复习课时只是简单地再次讲解旧知识,那就是是“重炒冷饭”,仍旧就事论事,无疑会给学生思维的飞跃造成很大的障碍,无法收到复习课上以线连点,点线结合的效果。如果学生较好地把握历史阶段性特征,对教材重点内容进行纵横联系、前后贯通、左右并串、中外交错、纵横比较、异同对比,就能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比较、评价等方面的能力。
2、含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认为历史阶段性特征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独特之处。整个人类的历史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若干个历史阶段,在这若干个历史阶段中又可分为若干个更小的历史阶段,比如中国古代史又可分为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基本按照时间顺序有机叙述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层面的发展情况,这些层面的情况总结起来有一定的规律,笔者认为每个时代的规律性就是该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三、历史阶段特征复习法的实施策略
1、细梳理 建结构
梳理基础知识是复习课的重要环节,对基础知识的梳理点要全、线要清、面要广,并且要突出重点。梳理基础知识的方法很多,可以使填充式,可以是问题式,也可以是表格式、结构式。
教师课前先布置作业要求同学们讲《隋唐》的知识点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即是点和线的梳理。(1)、点的梳理
结合课标,归纳出来隋唐时期的知识点:岁的统一和覆灭,贞观之治,安史之乱,隋唐的疆域,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隋唐时期各民族生活习俗的相互影响,科举制,大运河,唐诗,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2)、线的梳理
在复习的时候,以时间为线索,将一个个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就能便于学生存储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隋唐的历史脉络:隋朝建立——隋统一南北——修运河——唐朝建立——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历史是呈线条式的向前发展的,线的梳理让学生明白历史的发展轨迹。(3)、面的梳理
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不必详细讲解知识点,重在把握知识点的内涵和历史事件间的规律,故在本课开始就开门见山提出: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分析一个时代可以从经济、政治、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科技等方面入手,以表格的形式将具体的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概括、总结,这就是面的梳理。
在面的梳理过程中,不能忽略了每一课的引言。引言的功能是相当广的。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引言,掌握引言对每章的知识结构与线索的概括,通常引言除了具有补充历史背景,还具有说明历史阶段,提示时代特征的主要功能。比如,《隋唐》的引言:隋唐是继秦汉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统一时期。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之一。这一时期,制度上推陈出新,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开放,文化繁荣,国力强盛,疆域扩展,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从这段引言中,学生就可初步了解隋唐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也从中把握这一课的知识结构,如“制度”“经济”“社会”“文化”等词。运用引言就可对一课知识有一初步的“面”层次的了解。
2、广联系 重分析 历史阶段复习法非常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比较寻找历史知识、社会现象的相关性,掌握比较思维方法,注意单个历史事件前后的联系和各个历史事件共同点的研究。历史本身的联系非常紧密,各方面史实的影响互相交织,从而构成历史的全貌,只有注重联系,才能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做到全面而非片面地分析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从空间角度出发的横向比较或者从时间角度出发的纵向比较。例如:“隋唐时期,出现了哪些历史上不曾有的制度并影响后世?”
学生的头脑瞬间会出现很多历史事实: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如果学生平时加以归纳、总结、比较隋唐以前的取士制度和中央官制就会发现其内在联系和不同点,通过前后联系分析出这一时期“革新”这一特点。
又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总体呈现出什么特征?请用史实加以说明。” 学生可用 “繁荣”一词,对这一时期的经济加以概括。这一时期,新型农业工具的应用是农业发展迅速;丝织业、制瓷业发达,整个手工业不断发展;都市众多,城市规划整齐,商人数量多,体现了商业的繁荣。从分析这道题的过程,就是把历史现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上,用现象来阐述“繁荣”这一特征,并挖掘出其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内涵,以点理线,以线带面,这样,无疑能使历史复习课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立体感。
再如,学习了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基础上联系今天中国发展的前景,设计一道题目:
隋唐盛世对我们今天的启示:1、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2、国家统一,中华民族才能振兴,反台独;
3、重视“民生”问题,发展经济,重视“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民族团结;
5、对外开放… … … … … …
学习历史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所以从历史的特征中我们提取现实社会中能借鉴的积极的内容,并联系实际赋予新的内涵。
历史阶段特征复习中,要不断的从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找到内在的联系,概括出其本质的联系,得出一个历史阶段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独特之处。
3、列板书
显特征
运用历史阶段特征复习法,教师引导学生从面上梳理了隋唐时代的具体表现,在课堂后期可利用板书,再次引导学生从“面”中发现“开放”“革新”这一特点,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最后概括出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
政治革新 经济繁荣
隋唐(繁荣)民族和睦 对外开放 科技先进 文化灿烂 生活多彩
4、重自主
多实践
要注重实践,要在每一章新课讲授时或复习课时,引导学生试着自主归纳各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先梳理知识点,后寻找历史线索,再分经济、政治等多角度归纳、总结历史史实,最后提炼某一时期历史事件所体现出来的特点,从历史阶段角度理解历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经过不断的专门训练,方能让学生在对付各种以阐述历史阶段性特征为题材的题目时得心应手。
此外,教师在教学中应时刻做个有心人,也教学生学会做有心人。在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提下,更要活学、巧学。在备课、教学中善于把握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征,经常性地把相同时期出现的中外历史事件进行研究,也即把同一时期发生的某种内在联系的历史现象放在一起来复习,从而截取横面,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通过揭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一过程,学生在总结点、线、面的实践中,复习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原先的“冷饭”做成了“蛋炒饭”。
结束语
总之,历史阶段性特征复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等能力方面,而且通过归纳历史阶段特征能深刻理解这一历史时期史实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参考文献】
1.赵杰:如何进行初中历史高效教学
考试周刊
2010年第48期 2.徐 敏:浅谈历史的高效教学设计
《时代学习报》2010年第10期 3.刘秀芙
构建高效历史教学课堂的认识
《中小学电教(下)》 2011年04期
4.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5.《最新教学模式丛书》冯克诚 田晓娜主编 青海人民出版社
开放 革新
从板书中总结出隋唐的历史
阶段特征: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是一个开放与革新的时代。
第二篇:生本理念下的课堂组织
生 本 理 念 下 的 课 堂 组 织
店子镇中心小学 王太平
所有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老师们都清楚一件事: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堂组织就是其中之一。在生本课堂上,有的学生经常说话或插话;在自习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窃窃私语或自由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学生会争论不休„„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老师应该如何处理?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应如何组织?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对生本教育课堂认识上存在的几个误区。
1.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管理。
哈哈大笑、不按次序发言、递小纸条、做白日梦、不按指示行事、精神不集中地乱写乱画、轻敲桌子等,这些是小学生正常的行为。但是,如果放任自流,不进行约束,他们能破坏课的正常进行,妨碍他人专心致志地学习。
因此,教育要循循善诱,不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且要明之以方,约之以规。俗话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节课最基本的要求是:教师授课、学生发言时整个班级非常安静,学生在课堂上专注地学习、思考,注意倾听同学的观点;有疑问时要举手讨论,充分表现出对自我行为的负责态度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靠简单说教和灌输能起到作用的,而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去参与、去感受,把良好品质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特别是我们在新接一个班的时候,不要急于教授知识,要从最基本的做起,润物细无声,看似不起眼的事情如果处理得好会达到事半
功倍的效果。
许多老师都认为小组活动最难管理,一旦放手就很难再收回来,或者认为小组活动只是一个形式,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但没什么实效性。事实并非如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 “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不要期望有什么收获,要慢慢教,教他们怎样分工、合作,怎样讨论、记录,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等等。
教师要组织好小组合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最好是需要集体智慧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概念的总结,往往都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得出来的,一个人观察面比较窄,你一言,我一语,就完整了。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质量,就要保证每个人都参与,要让每个孩子都融入到小组活动中。在活动前要明确活动内容、时间、规则,特别是一定要讲清规则。这样形成习惯,下一次活动时同学们才会重视。这些细节问题都要在教学中慢慢去培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磨合,老师和学生都彼此了解,那么你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学生都能领会,这样你上课就会轻松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形成一定的规则,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课堂带来的乐趣。
2.有的教师认为实施生本课堂不需要进行反思。
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三十年书,仍然教不好?这不是水平和能力问题,而是他只用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很多遍。为什么有的教师只教了三年就教得很好?因为当他用第一种方法效果不好时,他不埋怨学
生教不会,而是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摸索第二种甚至第五种、第十种、第五十种教学方法,他相信总会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这说明批判性反思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而不仅仅是依赖过去的经验,他知道每一次面对的都是新的学生,这些学生会带来新的挑战。
敢于经常反思的教师,正像临产的母亲,经过终身难忘的阵痛后才感受新生的活力。参与生本教育实验的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教师的权威,打破传统的权力机制和师生关系,通过自由民主的教学对话创造和谐的情感氛围,促进学生进行最有效的学习。他要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避免重犯类似的教学错误。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教师进行生本教育实验是否取得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3.有的教师认为生本课堂不需要老师讲课。
很多教师在听完别人成功的生本课堂后,就把整节课设计成学生讲,教师本人要不一言不发,要不只说开头两句话,久而久之就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课堂混乱。其实,教师不是不可以讲,而是当学生需要你讲的时候再讲。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每当遇见一题多解的时候,笔者总要多想想,尽可能把所有答案都罗列出来,“博其学,才能见其远”。这样不管孩子选择怎样的方法,笔者都能抓住要点进行点评,这样,课堂才能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想法去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听懂。
二、如何营造充满生机又井然有序、合作互动又民主和谐的课堂。
1.问题导学。
生本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所谓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逐步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不是让学生马上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不是追求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追求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2.实践(实验)引路。
实践(实验)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实验)中得以实现的。所以学生的学习应以实践(实验)为基础,学习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互为统一的有机整体。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践,结果造成高分低能、厌学等不良现象。
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他人的认识成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他们亲自得来的,这种知识是一种间接知识,一种偏于理性、尚未与情感认识相结合的不完全知识。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转
化为理解和能够运用的东西,必须要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作为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实验)活动。
3.对话互动。
长期以来,人们未从对话的高度来认识和指导学生学习,这导致学生学习中对话意识的淡化。以前机械的问与答只是一种浅层的语言活动,现在我们所倡导的对话式学习强调主体间的平等交往,双方都应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对话学习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学习;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学习;是一种民主、互动的学习;也是一种共享、共进的学习。它更强烈地突出了学习的主体性、协调性和生成性。这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与学习方式。
4.和谐管理。
生本教育的课堂,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而是保持稍稍的喧闹。这是因为改变了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师生民主平等的权力结构转变。
生本教育的课堂,追求课堂气氛的民主和主动。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而生本理念下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追求的是学生的“动”,自由地发出内心的呼声。
如 何 培 养 小 学 生 的 数 学 兴 趣
店子镇中心小学 吴公义 杨基山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又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怎样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是教育者的重大任务。教育人士认为:“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数学教学就是要点燃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的火把,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游弋于数学知识的海洋,才能品味学习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数学能力的欲望。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一个人获得成功,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巧设悬念,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内容巧设问题,让一个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做好了铺垫。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学时我注重从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数学竞赛或讲述生动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引入,不仅能指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正如魏书生老师所言,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全体参与,启发他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增强自信心。在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如对学得特别好的学生可用“好棒”、“真聪明”等激励性评语;对学习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用“进步真快”、“加油啊”等鼓励性评语,对后进生可用“这点难不住了”、“继续努力”等评语。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既能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有了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就不难了。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学起于思,思始于疑。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许多研究表明,在杰出人物与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不是智商的高低,而是兴趣、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能否把学生的兴趣保持在教学自始自终,一法不行,必须得采取多种方法施教。以趣激思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的另一种培养方法。如讲解,a比b多百分之几?a比b少百分之几?我让学生总结了(大-小)÷单位“1”。在讲解若4a=3b,那么5a:6b=?
b:a=?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特知法)让4a=3b=1,从而把a、b表示出来,在求解。如给出两个条件:甲数是10,乙数是8,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提出些问题。练习时,先要求学生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多少”,“乙数比甲数少多少”“乙数占甲数 的几分之几”等。然后再要求学生提出用两步解答的问题,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甲数给乙数多少两数相等”,“乙数比甲数少几分之几”“乙数占两数和的几分之几”等。对于常用的数量关系,我们复习时还采用给名称要学生编题的练习形式。如已知单价和总价,编求数量的题目;已知路程和时间,编求速度的题目等。通过这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为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基础。在编题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对数学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只有准确理解,才能正确运用。如增加、增加到、增加了,提高、提高到、提高了,扩大,缩小等。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我认为在释疑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种不同的意见,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也才能在最大的空间内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最短的时间里激起学生的学习性趣。
三、在数学教学中引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怜悯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心理学家也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若让学生干巴巴地坐着听课,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开小差,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的引导,启发,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学习。如:我在教“鸡兔同笼”时,我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展开讨论,应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方程等方法,从多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法解题,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体会数学的价值。在运用假设法时是我让学生扮演鸡和学兔,在兔班长一声令下,全体立正,这时候所有的兔子都抬起两条前腿,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时笼子里的鸡和兔立在地上的都是几条腿?一只兔子少了几条腿?……(咯咯…咯咯…)在兔子学鸡的过程中,鸡王很不服气,于是鸡王就号召所有的鸡模仿兔子走路,可是他们只有两条腿,哪位同学知道鸡怎样学兔子走路呢?生:鸡把两只翅膀支下来扑在地上当腿。一只鸡多了了几条腿?……
四、教学生活化提升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的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与价值,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这样,通过教学知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如知识用在日常的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用于什么问题等,使知识的学习密切地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已有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意义,既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的用途,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使他们深深地体
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与现实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离开数学将寸步难行。在我教授小学六年级利息与利率时,我如下设计: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学生熟悉的内容在情感上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细心
挖掘教材中一切与生活有联系的内容,充分发掘数学中的生活内涵,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计其数,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都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一则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有些数学思想方法他们不易接受,二则要想把那么多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给小学生也是不大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有选择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但是以下几种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数学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要因材施教,灵活多变,把握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有意识地给教学注入一些兴奋剂,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篇: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生本课堂 智慧闪动
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怀揣着几许兴奋、几多向往,来到这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浙大华家池校园逸夫体育馆内,语文界的名师泰斗齐聚一堂,竞显风流。来自四面八方的教师们聚集在这里,在语文学术的殿堂里,领略名师的风采,享受着丰盛的精神盛宴。
名师们个个身怀绝技,或活泼, 或幽默,或机智,或严谨,或大气。课堂上行云流水的流程,水乳交融的对话,润物无声的评价,还有水到渠成的课堂效果,都让人赞叹不已,掌声不断!名家大师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折射出来的教学智慧,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给了我深深的思考:
生本课堂是什么?“生本课堂”的本质意义,就是学生能做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而在教学的范畴里,学生自己可以学会,教师应当大胆放手。教师要象火柴一样去点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课堂成为师生享受生命价值的课堂。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没有学生,就没有课堂。生本课堂要的是什么?
1、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
生命不仅仅是一个活的有机体,生命的价值更在于它是一种活力的存在,以生命促生命,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处于主动激活状态。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堂,让我们深深感悟到了经典文化的精神力量。他执教的《枫桥夜泊》,在创设情景中营造文化氛围,在整合资源中拓展文化视野,一路慢悠悠道来,把听者带到了沧桑的枫桥,带进了钟声,带进失眠者张继不朽的经典之作,更带进了中华民族悠久的诗词文化。他引领学生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的精神却为之升华,为之震颤,生命文化的精神悄然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浓烈的弥漫了整个课堂。而孙双金老师的《儿童论语》,凭着自身的广博的学识,把学生引领进了神奇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堂,让孩子们在新奇、困惑中开朗,在想像,体验中开智,在厚重、轻灵中沉淀,在自悟、激辩中明理。以其独特的视角,精妙的安排,儒雅而激情的教学,和孩子一起演绎了一曲古典与现代的文化乐章。他以学生的多彩生命为本,充分体现了生命价值和意义,整个课堂充满灵性与生机。
2、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只有在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学生才能畅所欲言,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新也才能应运而生。
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引领学生走近文言文的天地,精彩的示范和演绎令人耳目一新,在课堂上唱京剧,和十几岁大的小毛孩儿比赛,如邻家爷爷般的慈祥。感动于他那颗不泯的童心,更感动于他对语文教学的那份不懈的执着,在他精心营造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已真正找回做主人的感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之中。正是得益于这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孩子们在编写故事中有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创意。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番茄太阳》,当讨论到“这课题使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一名学生说“无话可说”,突遇这种情况,薛老师不温不火,利用对话层层铺设,千方百计地启发,不打击学生,呵护住一丝学习的心火,分步引入,把学生的“无话可说”变成“有话可说”,把教学中的突发情况转化为“教学机智”。让我们深刻地体验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只有在宽松的氛围里,蹲下来看学生,才能让他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进行学习与探究。
3、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学习也就变成一种有趣的活动了。
许嫣娜老师《荷叶圆圆》,课前谈话时,由四个小圆一个大圆演变的简笔画“小魔术”,将文中的蜻蜓、水珠、青蛙、小朋友自然引出,多么有情趣;教学中,她让孩子们学着青蛙高声地唱一唱,当蜻蜓快活地飞一飞,做水珠舒服地躺一躺,既学习了课文语言,拓展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契合了儿童的天性,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加之古诗的适当引入……整个教学就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交流中,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展开。而盛新风老师的《草虫的村落》,更是一位智慧的女性带领着几十个清纯的童音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净自然人性的语言课堂。她用其独特的视角把语言每一个细微悄悄拾起,富有诗意的落脚点,以标点符号为抓手,融语言感悟,情感体验为一体,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让孩子们在读懂了作者,读出了大自然的秘密,读出了快乐天地中蕴藏着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迷。一节《草虫的部落》,短短40分钟唤起了多少孩子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
4、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
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安排激起了学生的智慧的活动,引发了学生专注于知识的探求与问题的求索的欲望和行为。
贾志敏老师的《卖鱼的人》,体现着一种少见的语文教学思想。课文很短,言辞朴实。在解读课文主旨时,对于围绕课题的设疑“奇怪”、“疑惑”、“想不通”、“不太明白”等等的同义列举;教师紧扣难点,引导学生思考,从挖掘人物内心体验入手,走进“卖鱼人”的精神世界。对于何谓“诚信”的个性化解读,“诚实”、“讲信用”、“说到做到”、“绝不食言”等等的多言描述,都在学生的运用中显示语文的分外光彩,当贾老师问:卖鱼的人姓什么?当一女孩子说“姓诚”的时候,我们有理由相信:诚信已深入生心。贾老师已经成功为学生的生命打上诚信的底子。将军晶老师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精彩源于细节,细节之处更见老师的独具匠心。老师在初读阶段老师让学生畅谈感受,“凤辣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孩子们把他们的学习成果板书在黑板上,之后,老师高明地从学生阅读成果出发,选取“热情”,提问:从文本何处体会凤姐的热情?由此回归课文语言的学习。学生急切从文本的各个角落向伙伴分享阅读后的收获,老师着重点拨了凤辣子语言的艺术。因为提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它引起学生的强烈的新奇和惊讶,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于是他们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要,使他们全身心的潜能得到调动、开发和利用,在紧张而兴奋的过程中全身心投入,整个课堂充满活力。
四天的精神胜宴,真的折服于名师们深厚的文学修养,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佩服之余,我更多的审视了自己的语文课堂,深知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寻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努力做到“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中,才能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
第四篇: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新课堂
生本理念下的高中生物新课堂
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突出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构建生物新课堂,以加快课堂改革的步伐。那么,怎样将生本理念渗透到生物课堂教学各环节呢?
一、以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自学呢?教师可以在生本教育基础上,以任务作为牵引,引导学生融入任务,高效完成预习。在预习中,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性得到发挥。当然,仅设计预习任务还不能将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教师还必须注重对预习的检查。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一课时,教师设计了预习任务,促进学生主动预习。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细胞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针对这四个内容,教师依次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针对性预习:多细胞生物通过受精卵发育而来。请思考生物体内为什么会有不同形态、功能又有所不同的细胞呢?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还能不能发育成完整的植株?为什么?人类会变老。细胞也会像人类一样变老吗?细胞会不会自杀?设计对应的问题,学生预习起来更有针对性。第二天的课堂展示上,教师以随机抽问,或是集体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效果。
二、以生为本,创新生物课堂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不能像以往那样以简单问候、复习等方式来导入,教师必须在导入环节突出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进来。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才能创新导入,真正贯彻以生为本理念?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入、对话导入、趣味导入等方式实现导入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在学习“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时,教师以趣味导入方式成功导入新课。本节课主要学习的内容是DNA是遗传物质。为了增强生物课堂趣味性,教师利用有趣的方式导入学习。教师提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其中蕴含什么生物学知识吗?此时,学生开始有了学习的兴致。教师继续提问:种下瓜,能长出豆子吗?龙能生出凤吗?教师问完,有学生开始发笑。但是,笑过之后,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葫芦里卖着什么药?随着教师的停顿,学生开始探讨,课堂其乐融融。从这个案例中可见,教师利用熟悉的句子,引出遗传物质的学习,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教师在利用句子阐述时,需要融入情感,调动氛围。
三、以生为本,改革生物教学方法
以往的生物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未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了突出生本教育,教师必须改革生物课堂教法。以生为本,要求教师着眼于学生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会学习,教师的教才是到位的、有效的。例如:在学习“关注癌症”一课时,教师设计与学生相关的问题,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搭建平台:请探究癌是如何产生的?引起细胞癌变的致癌因子有哪些?请举例说明。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如果不幸得了癌症,你会怎么办?以上探究任务的设计从癌症的产生,到致癌因子的举例,再到生活中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因素,最后到假设患了癌症,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层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交流自己的观点。学生相互倾听、质疑;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当然,当有不和谐的现象产生时,教师要及时进行调控。等合作探究结束,小组再呈现学习成果。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将学习要点隐藏在问题中,让学生以合作探究形式完成。
四、以生为本,搭建动手实验平台
传统的实验教学基本是教师“自演”,学生不幸沦为“观众”。以生为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搭建动手实验的平台,以让学生的实验能力得到提高为目的,深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细胞呼吸”一课,教师给予了学生分组动手实验的机会,实验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石蜡油?烧杯中的水温上升。这说明了什么?将橡皮塞打开,能够闻到酒味。请问这又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你能说说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区别和联系吗?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认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一定的问题可以驱动学生认真实验,相互配合。学生在实验时,也能享受到自己操作的乐趣。给予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更大的提高。
以生为本就要给予学生参与课堂和主动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设计实践活动两大方面突出生本教育。以生为本并不是要求教师“全程放手”,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清江中学)
第五篇:感悟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
感悟生本理念下的数学课堂
楼主发表于:2012-11-23 10:48来源于:“国培计划(2012)”——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
刚接触生本教育时,我对何为“生本”真的很模糊。通过听郭思乐教授的报告和参与生本听课活动,自己也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对生本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使我对生本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充分体验到生本教育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也成为学校第一个进行数学生本实验教学的老师,在近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在摸索中饯行着这一教育理念。从当初的震惊到熟悉,到如今的点点感悟。下面谈谈自己这一学期来在数学课堂的几点尝试:
一、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空间
一般来说,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开放课堂活动空间,成为生本课堂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不再追求课堂的绝对安静和学生的绝对服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生本理念要求学习方式做到“五个放手”,即放手让学生做课前准备、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放手让学生相互评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天地里更加“开放”,更加“自由”。刚开始时,可能是自己还不懂怎样更好的激励、引导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可能学生习惯了那种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堂显得沉闷,学生有些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而我自己也很累、很没劲。但是,多次尝试、慢慢引导后,还是觉得小有成效,我逐渐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就拿我的计算教学为例,我放手让学生先学、合作、展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仅让我欣慰,更让我惊叹。具体表现在:
1、有一部分孩子通过自学课本就掌握了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书写格式;
2、有一部分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最让我惊喜的是有的孩子不仅上课时能大胆上台当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课后也能主动为知识掌握不太好的同学进行讲解,互帮互学的氛围浓厚了许多。
二、设计具有使用价值的题目。
面对有差异性的学生,应当设计适合全体学生参与的题目。不是以“优”代“差”,而是要让所有学生“活”起来。甚至对“后进生”采取倾斜政策。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趣味性、应用性和科学性,且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设计题目形式的多样化以吸引学生主动快乐的参与。比如,在教学“面积单位”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小研究:“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这个活动符合三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几乎每个孩子都想通过自己的操作知道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所以,他们是主动的想知道:“用什么来表示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主动探究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给学生真正的探究时间。
生本教育要求解放学生的探究自主权和自由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的时空。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有不少问题探究过程需要经历时间长,参与人广,这样就需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属于学生的探索时间。例如在进行“测量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的小研究中,在课堂上首先安排四人小组第一次合作测量的机会,然后进行交流,让他们自我发现认知不足,然后把他们的问题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的合作测量的机会,轮换监督,再次交流,改正错误,发现结果。课后安排学生回家进行第三次测量的机会:测量数学小练习册封面、数学大练习册封面,橡皮面等的面积,使他们又更进一步感知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大小。接着是学生自我选择估测与实际测量的物品进行活动,给其个性发展于充分的空间。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真正参与过程,就真正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生本数学课堂要高度尊重学生,多用欣赏的眼光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
“生本教育”提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因此作为老师,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并不断地给与学生支持与鼓励,让学生感受和分享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这样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当真正的生本教育进入自己的课堂,在实践过程中我不禁产生了许多困惑:
一、怎样很好的把握“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小组合作性学习是生本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但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时候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二、差距拉大,使优者更优,差者更差。本学期一开始我努力以生本教育为理念,在做法上努力朝着生本教育这方面去努力,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小组的作用,互帮互学,小组里交流讨论探索,一段时间内课堂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原来爱动脑筋的一些同学因为给了他展示的舞台,他们越发积极上进,发言很积极,讨论的也很热烈,使这部分孩子越发优秀,有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但是那些思考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的同学,参与的积极性明显消极,有的甚至去谈论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题,并且乐在其中。课堂上那么多学生,我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是否在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当要求学生展示讨论成果的时候,这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发言,久而久之,他们会越来越差,怎么办?
三、教学进度受影响。由于注重了课上的小组讨论,讨论后展示。有时学生不会讨论,老师要进行指导,指导后再进行讨论,每一步都要教给他。所以势必影响教学进度,40分钟的课堂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六十分钟根本谈不上,如果按照这种上法根本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后来一看时间不多了,就赶紧调整教法,回到老路上来,仓促结束。不过在必要的时候我还是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讲给同学听,培养小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如何解决?
四、如何科学有效的设计前置性作业?前置性作业是生本教育的亮点之一,是学生学习新知前的自主学习活动,是课堂交流的“基点”。生本教育下,前置作业必须是对学生的预习、“先学”有导向作用。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如果设计的前置性作业脱离了目标定位的背景,课堂学生的交流就只停留了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也就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提升。如果前置性作业设计不好,必然会影响课堂交流的效果,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处于课堂交流的盲区,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操作中,到底如何设计前置性作业,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呢?一直是困惑我的问题。
五、前置性学习完成的不齐,导致课上的进度不好控制。有不少的学生只是应付性的完成,不能做到保质保量。原因很多,一是学生不会预习,二是一部分孩子自己完成前置性作业有一定困难,没有人帮助和指导,形不成自己深入的独特的见解。另外前置性作业有时需要查资料,可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查资料的条件。有的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有的有电脑却没有上网,只有少数学生可以查到翔实的资料。这种情况如何要求学生?
六、还有自己教学方面的疑惑也很多。比如怎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主动的预习,深入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