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1-02-16 05:13: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关于切实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的意见
(2011年1月21日)
“十一五”以来,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省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粮食生产连创新高,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村民生显著改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初步走出了具有甘肃特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必须看到,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农村贫困比重大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实现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以上的高增幅,面临的困难很多,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细化实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凝聚支持“三农”力量,奋力夺取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新胜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突出强调“强农惠农的思想认识只能增强不能削弱,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小。”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2011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要求,突出稳粮、增收、强基础、惠民生,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六大行动”,推动农业农村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预期目标:农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超过200亿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上,减少贫困人口40万人。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生产能力
1.努力实现粮食总产再上新台阶。围绕实现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突出发展玉米和马铃薯;稳定油料种植面积,优化油料生产布局和品种;稳定发展小麦、大麦和小杂粮生产,加快形成与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食生产结构。继续实施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单产水平,努力实现粮食增产10亿斤,总产超过200亿斤。对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县(场)给予表彰奖励。
2.大规模开展高产创建。突出抓好农田水利和耕地质量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以坡改梯和土肥水为重点的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高质量做好8个县坡改梯农业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建设。新修梯田150万亩,提升150万亩土地土壤有机质。大力支持高产创建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整乡或整县(场)推进。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集成应用推广力度,在重点地区、关键农时推广抗灾增产实用技术,着力提高良种化、标准化率。实施植物保护工程,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化肥等农资生产,加强农资市场监管,稳定价格、保证供应。
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集中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抓紧制定和完善大宗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积极推广节本增效等新技术新机具,推进各种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在全省普遍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任务,履行职责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4.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优化农机具购置补贴品种结构,支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和区域适用性强的农业机械。继续发展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社会化服务,保障重要农时农机作业用油供应,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和技术培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机具利用率。支持农机工业技术改造,注重农机新产品研发,为设施农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储运等提供先进适用的机械装备。
二、不断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5.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建设,落实扶持政策和规划,加快发展苹果、花椒、核桃、葡萄、红枣等经济林果。重视发展林下经济。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大面积推广高原夏菜,进一步提高蔬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制定扶持政策,加快葡萄酒产业发展。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推动制种企业并购重组,扶持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制种产业。落实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加工转化能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做优地方性特色产品,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促进小杂粮、食用菌、百合、花卉、油橄榄、茶叶、枸杞、木耳、黄花菜、白瓜子等地方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乡村旅游。
6.加快发展以草食畜牧业为主的养殖业。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创建和规模化健康养殖,扶持农户家庭养殖。加快牛羊产业大县建设,扩大基础母畜,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草食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稳步发展生猪、家禽生产。发展饲料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抓好青贮氨化,加快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秸杆转化利用率达到50%以上。扩大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人工种草面积。加强饲料安全管理,从源头上把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关。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疫病综合防控能力。
7.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推进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扶优扶强骨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较大幅度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省级继续重点抓好草食畜、马铃薯、果品、中药材等产业21户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各市(州)要确定一批重点扶持的骨干龙头企业。注重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提升产业化水平和层次。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联结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支持张掖、武威、定西等地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
8.进一步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强化农产品产销衔接,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推进农超对接,探索学校、大企业、社区肉菜连锁经营直销等运营机制,努力在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骨干批发市场改造升级。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努力稳定农产品市场,防止价格大起大落。择优扶持3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兴办的加工、营销等实体,纳入享受优惠政策范围,着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的能力。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规范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积极拓展外销渠道,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9.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劳务市场需求,继续抓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培养一批种养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把就地就近转移和外出就业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农民就业的领域和层次。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服务和权益保护,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增强劳务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柱作用。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对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时解决进城落户和相应待遇,对暂不具备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注重制度建设,切实解决好社会保障、子女上学、住房租购、公共卫生、文化生活等实际问题。
三、以水利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10.加快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继续实施10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工程,完善规划,新增高效节水面积350万亩。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开展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加大田间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加快节水型高效农业发展。积极争取立项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高效节水示范区。
11.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抢抓国家加大水利建设的历史机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继续抓好跨区域、跨流域大型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引洮供水一期及配套、盐环定扬黄续建甘肃专用工程建设进度,抓紧做好引洮二期前期工作。全面完成重点小Ⅱ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推进引大入秦工程供水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启动实施引洮济合、引洮入潭、靖远双永、会宁北部等重点水资源配置工程。因地制宜兴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12.加快中小河流域治理。全面实施列入国家规划的渭河、泾河、洮河等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继续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做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淤地坝工程建设,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
1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等国家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国家年度计划任务。继续抓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甘南黄河上游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一期等工程。争取开工建设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和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与生态恢复规划项目,启动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两江一水”(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流域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抓好张掖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抓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
14.深化水利改革。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加快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构建完善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
四、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15.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两州两市”和革命老区为重点,以贫困程度深、集中连片区域为优先地带,以促进特困群众快速增收作为首要任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度,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对贫困程度深、扶贫难度大的重点县,按照整体规划、集中投入、综合开发、合力推进的原则,制定实施开发攻坚工程规划,整合资金、项目,统筹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社会事业建设。实施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年内基本实现全覆盖。确保全省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实现40万人脱贫目标。16.加强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以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为基本模式,在具备产业开发条件的地区,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主导增收产业,形成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资,充分发挥科技扶贫作用,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在动力。
17.加大智力扶贫力度。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对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生态移民。对生存发展条件极差的贫困地区,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扶贫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定不移地走教育移民的路子。坚持以农村“两后生”培训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农业适用技术和专业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逐步实现劳务移民。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和异地扶贫搬迁工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8.加强社会帮扶工作。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扶贫部门综合协调作用,加强国家对口部委和对口省市帮扶援建项目的衔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进一步组织动员军队、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扶贫开发的合力。重视扶贫开发宣传,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的良好氛围。
五、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
19.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建设。继续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150万人口的安全饮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抓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采取多种方式尽快解决农村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启动“十二五”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实施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加快县通二级公路建设步伐,加快乡镇、建制村油(水泥)路建设,加强村庄道路和田间道路建设,实施国有农场、林区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鼓励和支持客运交通一体化,改善农民群众出行条件。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改造。落实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管护责任和措施,解决管护费用,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0.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完善高中和职业教育,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的国家资助向农村倾斜。抓好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保险水平和最高支付限额,继续招聘医学类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卫生院工作。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邮政所站、农家书屋、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农民健身场所等惠民工程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1.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完善转移接续办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加快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着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扩大试点范围。研究制定和完善进城务工农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农村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加强农村孤儿保障制度,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推进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发展农村养老服务。关心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六、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22.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切实落实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政策,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突出水利的公益性质,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建立城市资源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各部门安排各类资金和项目时要切实向农村倾斜。
23.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认真推广永靖县落实惠农政策和漳县“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经验,省委农工办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结果。继续完善“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惠农资金制度,建立和完善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和监督办法,做到公开、公正、公平,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户。继续争取国家扩大对我省农业补贴的种类和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新增补贴适当整合、集中使用,重点向主产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继续落实好小麦、玉米、棉花、水稻、青稞等良种补贴政策,加大对马铃薯良种和以生猪、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良种补贴支持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扩大机具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比例和标准。
24.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总结推广整合财政资金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在全省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开展试点。通过规划引导、统筹安排、明确职责、项目带动,进一步加大对各类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集中用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加强涉农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整合,统筹规划和使用各类培训设施、经费、师资等资源。深入研究涉农资金整合与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抓紧建立涉农投资规划、项目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机制,完善投入管理办法,发挥资金最大效应。
七、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25.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试点。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同步”上迈出新步伐。1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要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市(州)所在地的区和有条件的县(市、区)也要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和《全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试点工作评价考核办法(试行)》,对试点市、县进行中期评估与年度考核,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切实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引导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新农村建设试点范围,突出特色,在一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因地制宜推进小城镇建设,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6.加快农村重点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覆盖耕地、林地、草原等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总结推广各地依法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经验,加快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扩大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因地制宜开展统一经营服务。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有序推进配套改革。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组织实施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试点。加快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27.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的激励机制,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和业务的财税等政策支持力度。各类金融机构要增加“三农”信贷投放,特别是增加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保证涉农贷款增量占比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坚持地方性金融机构改革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并重,通过机构、资源、项目整合,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加快推动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大力发展小额信贷,总结推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经验,扩大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业务,积极开展农村信用合作。加强农村征信体系和支付环境建设。继续推动消除基础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工作。抓紧研究制定建立农村金融担保体系的政策措施,破解农民贷款难问题。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增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资金投入,将玉米、藏区牦牛、藏羊、青稞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下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8.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公益性乡村债务清理化解试点,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大幅增加奖补资金规模,提高奖补标准。进一步深化供销社改革和农垦改革。
八、加强和改进农村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三农”工作水平
29.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落实“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担负起领导农业农村发展的责任,做到精力不转移、劲头不减弱、工作不松懈,确保完成“三农”工作目标任务。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三农”工作,县(市、区)、乡镇党委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建立健全抓好“三农”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在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给予表彰奖励,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解决“三农”问题有使命感、做好“三农”工作有成就感。注意发现和培育典型,运用典型推动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和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作用。涉农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0.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抓好会宁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经验的推广。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推进农村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进一步推行城乡党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农民工中党的工作,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进一步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重视农村妇女、共青团、民兵等村级配套组织建设。
31.切实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以县乡村换届为契机,加强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选好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以落实“一定三有”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开展公推直选村党组织领导班子试点。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村干部报酬。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给予更多关怀,促其健康成长。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工作。建立健全农村老党员、困难党员的关爱关怀制度。
32.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全面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广泛开展村干部勤廉双述、村民质询和民主评议活动。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拆迁安置、环境保护、涉法涉诉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33.切实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民权益机制,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和权益保障渠道,做好农村信访、调解和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切实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农村创建活动,重视农村警务建设和消防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应急反应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做好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实现“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对推动我省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二篇: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及建议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实质是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农业发展方式不仅包括资源消耗的降低、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包含产业结构的优化、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成果的合理分配等内容。
二.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及出路
我省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耕地面积约5112.93万亩,其中旱地就占70%以上,水地不到三分之一,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全省年均降水量只有300毫米,且时空和区域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自然条件严酷,干旱少雨,地表径流少,地下水匮乏,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对旱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甘肃各地政府也大力推出自己的特色农业,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投入技术、资金来支持农业的发展。结合我们西部地区干旱少雨的弱势条件,大力发展特色旱作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发展优势作物片带,做强做大特色产业,强化农业发展措施和旱作农业技术,坚定地走特色农业和旱作农业并举的路子。
三.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按照中央的政策的要求,加大支持“三农”的投入。在资金安排使用上,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重点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并加强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确保各类项目取得成效。
加大力度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能力建设。大力实施好高标准农田、测土施肥、旱作节水、农业市场信息体系等重点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信息网络体系,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努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水平;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快推广普及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和新机具的示范推广力度,确保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加快、结构改善、质量提升;强化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点建设,积极探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着力打造由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农业企业共同参与,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和技术推广应用平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提高现代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用现代化的物质技术装备农业,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加快高素质的农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应用能力,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坚持立足资源优势、遵循经济规律,在山地高原畜牧地区重点培育畜牧业、特色经济作物,带动高寒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扶持培育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有针对性地对外招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抓好原料基地建设,保障加工企业原料需要,促进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聚集;强化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扶持流通企业和运销大户,加强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对外营销推介;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使其在产业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组织协调、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农户小规模生产进入市场的组织化、规范化程度。
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继续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培育流转市场和中介机构,鼓励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其功能,增强其能力。
四.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及建议
甘肃气候大体由东部的亚热带湿润区向西部的高寒区过度,东西两地区的气候条件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农业种植上也有明显的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以旱作农业为主。
天水武山位于甘肃东部,地处秦岭山地北坡西段与陇中黄土高原西南边缘地带,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降水量500mm左右,年日照时数2147.1小时,无霜期125-193天左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总耕地面积62.01万亩,其中旱地57.8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43%,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其渭河流域为河谷蔬菜种植提供充足的灌溉水资源,半山区、深山区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为主。
近几年,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武山县政府充分响应国家政策在县农技站的帮扶下部分半山区开展了油菜地复种菜瓜、豆角的这样一个增产增收的循环种植模式,政府为农民提供种子及支架,减轻了农民投入的成本也带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安排县农技站的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强了农民的专业种植素质,每个片区安排技术人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经过几年的实践,充分展示出了政府的引导及投入的正确性,转变了这些地区农民以单一的农作物生产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以部分地区带动片区再到整个山区,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所以,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政府及技术的支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国名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政府对农业的有效宏观管理,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对农民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加强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适合当地种植的农作物,实现资源与增收的双赢。
五.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
现阶段,甘肃特色农业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高,已经具备了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加大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投资,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农村,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加强基础文化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教育素质,有利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农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各种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村青年劳动者的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大对农业的科技、信息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也经历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必然,加大先进实用农业技术推广,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作物栽培和管理等的推广。同时,不断创新农业和农村信息传播方式与手段,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工具构建网络信息平台,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指导生产与销售。
(三)落实中央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加大政府的投资。政府通过出台各项惠农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根据各地区的具体实际,逐年加大对农业的建设投入。同时政府要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为农村的逐步发展提供有效的管理。
(四)加强制度创新,改造城乡二元结构,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在体制管理上有效保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程服务的合法权益,构建全民社会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更多的投入到农村的文化、卫生的事业上。同时引导农民发展专业
合作社,实现农业产-供-销的一体化服务,推进农业市场化,增加农民收入。
六.结束语: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新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全局,也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迫切要求。农业的发展要结合当地实际,以各自的特色农业打出自己的品牌,同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向伟.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涵与途径[J].经济纵横,2008(2)
[2].洪银兴.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学动态,2008(6)
[3].范鹏,陈双梅.2008-2009年甘肃省舆情分析与预测.经济社会蓝皮书[M].兰州:甘肃人
民出版社,2009
[4].白雪瑞.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07(2)
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及建议
摘要:农业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对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结合甘肃各地具体实际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制度创新
Gansu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basi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gansu industry, we must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ys to ensure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maintain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strategic significance.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 important content,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period, we should integrate all over gansu specific actual accelera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greatly 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cost, greatly enhanc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ility,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Key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changeSystem innovation
目录
一.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
二.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条件及出路
三.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
四.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及建议
五.甘肃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探索
六.结束语
参考文献
第三篇:转变发展方式 加大落实力度 努力推动赤水邮政发展迈上新台阶
转变发展方式
加大落实力度
努力推动××邮政发展迈上新台阶 ——党支部书记、局长××在2010年××邮政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我局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面临的各项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2009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2010年任务,团结动员全局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目标,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继续加快发展,深化改革,努力推动××邮政迈上新台阶。
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邮政认真贯彻落实省公司、××邮政工作会议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狠抓经营工作,保持了××邮政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狠抓发展不放松,按上级要求,全力保增长,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形势对邮政经济造成的影响,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全局累计完成业务总收入1086.7万元,同比增长10.89%。总体来看,今年××邮政经济运行呈现出发展较快、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是三大板块协调发展,均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三大板块占比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其中,邮务类业务继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业务收入292.8万元,同比增长33.33%,占总收入的26.94%;速递
– 物流类保持健康较快发展,实现业务收入66.7万元,同比增长14.21%,占总收入的6.13%;金融类业务完成收入727.2万元,同比增长3.59%,占总收入的66.92%。
从单项业务看,函件业务完成收入47.1万元,同比增长209.86%;报刊业务完成收入56.7万元,同比增长13.17%;集邮业务完成收入
28.5万元,同比增长5.56%;电子商务业务完成收入111.8万元,同比增长19.5%;储蓄余额净增6330万元,其中活期占59%。
二是业务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各项重点业务发展势头较好。——函件业务实现超常规发展。今年以来,我局通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信函的商业广告功能,大力发展商业信函(定制型邮资封)、DM中邮专送广告以及商务宝典等项目,同时,创新贺卡产品,大力发展定制型以及影视型、音乐型、竹简、刺绣类贺卡,使函件业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业务收入一年时间翻了两番。
——速递业务较快发展。在巩固已有业务的基础上,继续与市公安局展开合作,大力发展二代居民身份证特快寄递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收益;同时,大力发展代收货款业务,全年形成代收货款收入92851.5元,使全市速递业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金融类业务稳步增长。在保持余额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绿卡业务,努力降低政策调整和发展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年累计实现余额净增 6330万元,存款余额规模达47883.4万元。代理保险业务发展平稳,市场占有率有稳步提升。汇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业务收入22.8万元。
——电子商务业务有作为。1-12月,共实现业务收入111.8万元。其中,以短信业务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了邮储短信业务竞赛活动,1-12月,全局共发展邮储短信用户净增7870户,是2008年的3.6倍。同时,大力发展汇兑短信、速递短信、航空票务等业务,切
– 实做大了电子商务业务规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集邮业务有提升。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蕴藏无限商机,我局通过认真分析,及时迎合广大客户需求,推出了“开国大典”邮票金砖、“大阅兵”纪念邮册等集邮业务,受到了广大客户的欢迎。1-12月集邮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8.5万元,是去年的2.8倍。
三是项目营销成绩显著
全局开展的项目营销活动中,思乡月、邮政贺卡等项目运作良好,业绩突出。思乡月营销项目,累计完成销售额 52.7万元,为市局下达计划43万元的122.56 %,是2008年销售额的1.5倍。集邮主题营销项目,“开国大典”邮票金砖共销售6块,实现销售额83994元,“祝福祖国”个性化邮票共完成1779版,实现销售额8万元。“《课堂内外》系列杂志”营销项目,实现流转额5万余元,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了三番。
二、注重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进
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用改革的观念拓宽发展思路,用改革的实践促进业务发展”,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企业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一是积极推进了邮政体制改革
按照上级关于速递一体化、专业化改革的要求,我局完成了前期的人员调整充实工作,为下一步速递专业独立运行打下了基础。同时,进一步深化了邮政金融改革,加强了与邮储银行××支行的合作,共同抓好二类网点的业务发展,目前7个二类支行已全面开办质押贷款业务,信贷业务也将尽快开办。邮银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双方均加强联系,定期沟通,及时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纵深推进了营销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
围绕营销体系建设,通过盘活人力资源,调整充实了营销力量,提升了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实战能力,建立了一支基本适应市场竞
– 争需要的专职营销队伍。同时,加强了营销人员绩效管理,创新了绩效管理机制,有效调动了广大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消除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三、狠抓管理工作,为经营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作用
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宏观形势复杂多变和改革发展任务繁重的双重背景下,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效率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今年以来,我局按照市局要求,多次组织召开会议,对“降本增效”和“减员增效”等重点工作进行部署,要求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业务结构,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
一是计划财务管理继续强化
按照市局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了企业降本增效的实践,出台了《××市邮政局水电费管理办法》(试行),针对水电费实行了定额管理,有效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
二是人力资源管理继续优化
人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今年以来,通过有效盘活,大胆探索,突破陈规,继续在部分基层管理岗位上启用了劳务用工,调整了部分管理岗位和单位部门负责人员,优化了人力资源结构,有效调动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另外,通过邮保合作方式探索新的培训思路,狠抓员工队伍素质提升。1-12月实现了支局长送培11人次,客户经理送培3人次,营业人员集中培训44人次,投递人员集中培训17人次,邮政营业班组长(支局长)上网学习率达到 100%。
三是生产安全管理继续加强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随着我局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资金流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态势;加之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安全工作要求更高。为切实做好今年的安全生产工作,今年以来,我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印发〈××市邮政局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市邮政局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的通知》、《关于做好
– 国庆期间安全生产和服务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确保了安全管理有章可循。与此同时,加大了各环节的检查力度,对本局各金库采取电话抽查与夜间突击检查的方式,确保了各金库24小时有人值守;对各收寄环节,严格要求收寄人员坚持验视,把好收寄关,有效防止了各类危害公共安全物品流入邮政渠道事件的发生;对于各类业务资金,加大了检查频次,确保了全年无贪污挪用事件的发生。
四是服务质量管理更加重视
对于邮政企业来说,服务是立足之本,服务质量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兴衰。为切实提升我局对外服务质量,今年以来,我局按照遵义市局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满意在邮政、服务在窗口”服务质量达标活动,通过软件整治,硬件改善,标本兼治,有效提升了全局整体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创造了无形的效益。
五是基础管理工作更加夯实
2009年,我局牢牢抓住基础管理不放松,围绕劳动纪律、环境卫生、业务规章等方面,加强了对基层单位基础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力度,有效提升了员工特别是中层干部的执行能力。
四、综合能力稳步提升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和流程优化,使××邮政整体服务能力有较大提升,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夯实了业务发展基础,提升了邮政的社会地位和形象。
一是稳妥推进了市区邮政报刊亭改造
我市城区邮政报刊亭自2000年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未曾更换,形象破旧,且设置不合理,影响了报刊零售业务的发展。同时,由于过去报刊亭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改造工作一直是个难点。今年以来,我局多方协调,主动汇报,取得了相关领导对邮政报刊亭改造工作的有力支持,通过大力动员,加强与零售户的沟通,成功完成了城区所有报刊亭的改造工作,并新增了三个邮亭,美化了城市环境,方便了
– 市民文化消费,提高了城市文化品味。
二是初步完成了投递网建设工作
按照市局要求,今年完成了投递室、邮件封发室、报刊封发室、投递员卫生间及浴室等的改造,改造后的邮件(报刊)作业场地宽敞、明亮、整洁、清爽,同时配置了统一的投递格口、分拣格口、桌椅、空调、摩托车等,装备现代,环境焕然一新,投递(封发)人员工作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投递能力得到了有力的提升。目前,我局投递网建设工作已初步通过了遵义市局的验收。
三是优化了内部流程,运行能力有了新提高
今年以来,我们通过优化邮运流程,合理安排运邮运钞车辆提前出班,提升邮运环节支撑能力,从而有效提升了各营业网点的对外服务能力。另外,按照遵义市局要求,合理整合人力资源,在市区各网点推行动态作业组织法,一是解决了市区网点营业人员工时不够饱满的问题,二是解决了营业人员没有整天休息的问题,三是解决了营销体系建设受到制约的问题。同时,对投递段道进行整合,将市区原有的五个段道整合成为四个段道,解决了投递环节无备员的问题,亦解决了投递人员的法定休息问题。
四是推进信息网应用,强化支撑功能。
信息化建设促进了三大板块业务快速发展。2009年,新建和升级改造后的多个信息系统上线应用。速递平台二期及扩容工程、物流综合信息平台的上线应用,为支撑速递物流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网运信息系统、投递信息系统、给据邮件跟踪查询系统,实现了传统寄递业务的全过程闭环管理,带动了寄递类业务生产流程的优化。集邮业务管理系统、报刊发行系统、邮资封片卡系统、电子商务平台等的上线,全面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发展。人力、财务、客户系统等经营管理类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支撑。邮政储蓄物理大集中工程、邮政储蓄2.0版本升级、代理保险大集中工程等系
– 统建设,全方位提升了××邮政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企业呈现新局面
在加快邮政改革与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企业,让广大员工享受改革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一是深入推进了企业文化建设。2009年,是邮政改革与发展任务均比较繁重的一年,改革与发展工作抓得好不好,关键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务实去推进各项工作,有没有比较高的工作效率,有没有一种开放创新的思想,因此,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务实高效、开放创新”企业文化,出台了多个措施办法,作为检验工作好坏的标准。同时,注重企业文化氛围营造,在机关大楼相关位置均制作了标语,对广大干部员工起到了积极的鞭策作用。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2009年我局各个基层单位均继续保留了××市“文明单位”称号、××支局、××营业所仍然保留了××市“青年文明号”称号。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全局党政工团积极行动,组织广大干部员工为灾区孤儿捐献了43个爱心包裹,43名职工参加了捐款活动,温暖了一颗颗幼小的心。同时,继续积极参与了××乡四在农家帮扶、××乡计生帮扶、××乡大滩村党员一加一帮扶等活动。
三是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签定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优化了用工用人机制,把个别优秀支局长推荐转为聘用工,有力地调动了劳务用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吸引力和凝聚力。继续开办职工食堂,改善了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召开了第三届二次职工(会员)代表大会,完善了局务公开制度,促进了企业与员工和谐发展。
总体上看,虽然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但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邮政仍
– 然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这是××市委政府和遵义市局科学应对、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局各单位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是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拓展发展空间的结果。在今年的工作中,各单位各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我代表班子向全市邮政干部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令人欣喜,经验弥足珍贵。总结2009年的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受到:
第一,必须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邮政能够保持快速发展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发展大局,坚决地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扎实地贯彻到具体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真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做到科学决策,才能做到办实事、求实效,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为××邮政能够适应更激烈竞争获得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近几年,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了邮储管理体制、薪酬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不断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解放和发展了邮政生产力。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按照上级精神推进改革,自觉地加快改革步伐,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我们才能促进××邮政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才能争取到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邮政各个专业能够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开拓出新的业务范围和市场空间。
第三,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快发展。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越是在面临较大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加快发展。今年我们能够克服困难、化解风险,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关键就是这几年始终狠抓发展不放松,坚持用发展的办法
– 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注重从复杂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持续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四,必须做到全局上下的协调统一。今年工作取得的成绩表明,我们制定的各项方针和重大决策是符合实际的,各单位的工作措施是卓有成效的,广大干部员工是奋发有为的。经验告诉我们,各单位、各部门,都必须从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只有坚持全网一盘棋,上下一股劲,思想高度统一,行动高度一致,才能形成强大的改革发展合力。只有用坚强的执行力作保障,××邮政才能够迅速组织和调动全局力量,经受考验,办成大事,推动全局协调健康发展。
这些经验和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和发扬。
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理念转变为先导,以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为主导线,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模式打造为关键,以提升执行力为抓手,以完善机制为手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下决心解决经济运行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全面提升综合能力。
明年的主要目标是:邮政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以上,计划完成1350万元。其中,邮务类业务收入增长30%以上,速递物流类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金融类业务收入增长15%以上。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务状况进一步改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满意度稳步提高。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要着力做好以下各项工作:
一、积极推动邮务类业务发展
近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高度重视邮务类业务发展。
– 全局广大干部员工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了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状态,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在邮务业务的发展上取得了较好成绩。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增强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明年,在银行、速递物流改革后,邮务类业务的基础性地位将更加突出,加快发展邮务类业务的形势将更加紧迫。做好邮务类业务发展工作是在邮政改革和发展关键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单位要更加重视、更加关注邮务类板块的发展。
一要突出抓好函件业务。函件业务是邮政最基础、最基本的业务,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业务,只有做大规模,才会产生显著的效益。目前,我市的函件市场潜力还相当大,发展空间还十分广阔,与部分县局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要认真总结推广这些年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好经验,尽快做大函件业务规模。要加大营销策划能力,拓宽邮政与社会各界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同时,要突出抓好名址库的建设与维护,丰富名址属性,提高数据库的准确率和使用率。要以数据库商函团队建设为抓手,尽快融入广告市场。贺卡这几年的快速发展难能可贵。要发挥我们的特色,推进贺卡业务的持续发展。更加关注成本管理,加大成本控制力度,降低贺卡营销和制作费用,争取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二要加速发展信息和代理业务,积极推进邮政电子商务的运营。邮政发展信息和代理业务,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边际效益。短信业务开办三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仅2009年一年就创收30万元,表现出非常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要进一步做大规模。航空机票业务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显著,可以凝聚高端客户,因此,要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做大航空票务业务。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对于发展现代邮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加快××邮政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使主要的邮政业务均可实现网上办理,0 – 争取更大的社会影响和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要加快发展报刊业务。要高度重视党报党刊发行工作,这是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必须认真抓好。要实现党报和畅销报刊、行业报刊、地方报刊的协调发展,巩固邮政发行的主渠道地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积极应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借势前行。要坚持“重点区域、重点报刊、重点客户”的策略,更积极主动地走进校园市场,大力发展教辅类刊物,尽快形成规模效益。要以市区邮政报刊亭改造为契机,认真研究零售报刊的发展战略和思路,通过报刊订阅和零售业务的协同发展,巩固和提升我们在出版物发行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和影响力。
四是健康发展集邮业务
发行邮票是国家赋予中国邮政的一项特殊职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宝贵的独特资源,促进集邮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一是要抓好营销项目,组织好××建市二十周年、丹霞地貌捆绑申遗、世博会、生肖邮票首发等重大题材和重点客户的专项营销活动。突出抓好企业形象年册和定向邮品开发。二是要继续抓好《多彩贵州》豪华珍藏册的营销活动,并结合我市实际,设计制作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篇。
五要积极发展包裹业务。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包裹寄递服务。要按照中央服务“三农”的要求,充分发挥邮政网络优势,继续开发农村市场,提供农副产品包裹寄递服务。要大力发展特色包裹,继续运作好春茶包裹项目。要提升包裹服务质量,落实查验赔偿制度,努力提高包裹业务品质。
二、做大做强速递物流业务
要以速递物流专业化经营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速递重点业务、重点市场开发,进一步加强物流业务创新,以创新促发展。着重发展以省内次日递、单证照、代收货款、一体化物流和分销业务为重点的速递物流业务。
–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速递物流服务质量与水平。要建立和完善专业管控体系,强化全环节动态监控,完善质量考核管理机制,全面提升速递物流服务质量与水平。要通过机制的转换,进一步提高揽投响应速度,提高投递服务质量,加快建立运行质量稳定、服务安全可靠的专业化运行服务体系。
二是要继续抢占高端大用户市场
要确证“二代证”等证照类业务的服务质量,促进国内异地业务,特别是省内异地业务的发展;要加快邮件传递时限,提高揽投能力建设,加大政府、通信公司、金融行业、电力公司、××集团公司、××公司等单位的上门揽收工作,以锁定高端市场,促进速递业务稳步发展。
三是要进一步促进分销配送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要坚决贯彻落实山东现场会精神,以公益性岗位下放为契机,加快示范网点建设,力争示范成功后全面铺开。
四是要发挥“三流合一”优势,努力做大邮政速递电子商务业务。要尽快发掘本地的一批网店,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迅速占领速递电子商务业务市场。
三、积极发展邮政金融业务
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形势下,邮政金融业务要统筹处理好加快发展与审慎经营的关系,尽快做大业务规模,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实现积极稳步发展。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储蓄业务,优化存款结构
储蓄业务仍然是邮政吃饭业务,要强化储蓄业务的基础地位,逐步调整业务结构,推动储蓄余额的快速增长,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2010年要实现储蓄余额增长8仟万元,奋斗1亿元的目标。一要紧紧抓住××高速公路开工的有利契机,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占领代发土地赔偿款的先机。二要大力发展代发工资业务,争取
– 实现开发代发工资50单。三是以“商易通”业务为抓手,带动商贸市场发展、调整储蓄存款结构和客户结构,提升城市市场竞争力,2010年要实现新增商易通200台。要充分发挥邮政全网优势,转变观念,在大力抓好活期存款的同时,重视定期业务的发展,出台相应激励政策,推动储蓄余额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市场份额。
二是继续保持中间业务超常规发展
要加大代理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发展力度,做大结算类业务的市场规模。要稳定发展代收付、异地结算等业务,有效降低邮政储蓄付息成本。要高度重视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认真分析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培训和营销力度,力争在2010年全市代理保险业务取得更大突破。
三是做好公司业务和资产类业务发展
开办公司业务和资产类业务是邮储占领市场,做大业务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上级安排,2010年争取在个别二类网点逐步开办公司业务和小额信贷业务,相关单位要认真分析市场,做好准备工作。同时,质押贷款利率低,风险小,具有较高的利差空间,要继续做好宣传营销工作。
四要扎实推进“新农保”金融服务工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要充分发挥好邮政的品牌优势和网络优势,充分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既是我们服务“三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公司业务发展、带动个人业务发展、巩固农村市场的重要工作,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与邮储银行××支行加强合作,主动出击,争取成为“新农保”资金发放的主要代理金融机构。
五要继续抓好邮银协调工作。在全网统一的管理体制下,要高度重视邮银协调工作。这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工作。特别要在县级层面,更深入地贯彻执行“相互依托、资源共享、合作共赢、3 – 做大做强”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好协调机制,促进邮政金融业务的协调发展。要加强与邮储银行的工作交流,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邮银双方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分业经营后,要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业务结构调整,以三大板块协调发展为原则,进一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促进业务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财务工作在邮政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网互利共赢。
一要积极运用各项财务政策,引导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集中成本,加大对能力建设等的投入,支持营投核心能力建设。二是要适度提高用于营销方面的费用预算安排力度。
二要强化成本管理。要强化对成本的合理管控和结构调整。成本费用安排要突出“总量控制,量入为出,结构优化,有保有压”。一要努力增收节支。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企业收入,注意收入效益和质量,另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成本,强化节约意识。
三要做好成本集中管理。配合省局做好油料全省集中采购和车辆保险集中管理工作。要大力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重点做好业务招待费、车辆使用费、会议费、差旅费、办公费等费用管控,实现降本增效。
五、优化配置人力资源
随着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三大板块的分业经营,我们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性。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围绕增强邮政核心竞争力,实现降本增效开展工作,进一步加强干部员工队伍建设,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保障。
一要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人工成本配置机制。一是要加强企业人
– 工成本管控。推进邮政企业工资总额和劳务性支出与效益增长挂钩办法的实施。加大与有效收入,与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收入的成本消耗水平下降率的挂钩力度,使人工成本的增长与企业效益增长有科学合理的匹配。二是要严格控制企业增员。一般的人员需求,主要通过企业自然减员、加大盘活力度解决。
二要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一是要把加大盘活力度,作为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战略措施。由依靠人员投入拉动发展,向依靠内部挖潜促发展转变,主要通过优化作业组织与流程、进行工时精细化管理来实现。二是要继续做好用工结构调整,作为激励措施,坚持优先把一线优秀的支局长、营销能手等优秀基层骨干,由劳务工转为聘用工。
三要高度重视依法规范用工。继续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在企业积极探索经营方式和用工方式多元化的同时,要重点处理好非全日制用工规范管理。要依法规范与代办、农资分销连锁店、报刊亭和社区邮政服务点等的经济合同,规范有关的业务合作协议,防止出现新的事实劳动关系。
四要继续抓好大规模员工培训。要进一步加大培训的力度,重点抓好支局长、助理客户经理等基层骨干培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提升员工素质。
六、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强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的基本要求。越是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面临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越是要强化各项管理,努力向管理要效益。
一要强化业务管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要认真落实《邮政法》,做好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要根据新《邮政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流程优化工作,及时调整和优化作业组织和管理办法,抓好业务制度的修订完善和贯彻落实。要强化服务质量监督检查工作,加大监督检查
– 和处罚力度,充分发挥视察人员的监督检查作用。要注意解决服务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推广服务示范窗口和优秀员工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加强对投递服务质量的管理,确保邮件、报刊妥投率达到100%,客户满意度达到90分以上。要加强规范经营,认真落实“八条禁令”,坚决杜绝“两低一跨”等违规经营行为。
二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企业生产有序进行。切实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和检查工作,保障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保障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安全责任。狠抓安全生产基本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宣传教育工作,完善防范设施,密切注意安全薄弱环节,重点做好防火、防盗、防事故。重点加强对营业收寄、邮件运输、生产作业等环节的安全管理,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和生产作业安全。严防不法分子利用邮政渠道从事非法活动。要加强资金安全,尤其是储蓄资金、营业款和金库、运钞车的安全管理。要全面贯彻资金管理的“三个规定”,切实加强对基层网点的监督检查工作,防止低水平、简单手法的案件发生,严防大案、要案发生。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的运行维护。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严防重大人身事故的发生。
三要加强基础管理,提升企业发展能力。要继续加强各基层单位的基础管理工作,实行专业化、扁平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履职检查。要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升员工素质,强化中层干部履职能力和执行能力建设。要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加强效能建设。
七、加强能力建设,切实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要继续加大能力建设的投入,推动邮政网络升级改造,提高邮政业务的市场竞争力,为业务发展做好支撑。
一要继续加强投递网建设,按照我局投递网建设实施方案的安排,尽快配齐摩托车等投递工具,强化揽投能力,真正实现“门到门、6 – 桌到桌”的服务。
二是强化信息网应用工作。一要做好投递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工作。实现投递管理信息系统与营业信息、网运信息、名址库等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二要做好名址库日常建设、维护以及培训和应用工作。三要加大EPOS的投入推广力度,加强社区服务点(VPN网点)信息化、网络化和标准规范化建设,支撑好邮政进社区工作。
三是强化营销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充实专职营销力量,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营销工作;二要下大力气抓好营销人员素质提升工作,加大培训力度和投入。
八、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要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扎实推进和谐邮政企业的建设工作。切实加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邮政改革发展。
一是要抓好企业党建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党建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企业党建工作,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全面推进邮政企业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更好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邮政企业的贯彻落实,更好地为邮政改革发展服务。
二要抓好邮政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继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加强创建工作的规划和制度建设,积极推动文明单位的创建活动,力争使××邮政涌现出更多的精神文明单位和个人。要继续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国邮政的品牌形象。
三要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要高度重视企业宣传工作,营造业
– 务发展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歌颂广大干部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时代风貌。
特别要强调的是,现在正是岁末年初,春节将至。我们一定要切实抓好旺季生产和安全生产,坚决遏制安全事故发生,坚决制止资金安全案件发生,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值得我们欣喜;未来一年的发展道路,还需继续开拓。2010年的改革发展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同心同德,顽强拼搏,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努力完成全年各项工作目标,保持××邮政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为推动××邮政事业迈上新台阶而努力奋斗!
2009年1月11日
–
第四篇: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中共泉州市委关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推动泉州跨越发展的意见
(2010年8月5日中国共产党泉州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策部署、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以下简称“两个加快”),推动泉州跨越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把握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围绕“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和建设现代化泉州的总要求,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着力加快产业、港口、城市发展,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和对台交流合作,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民生保障,着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推动跨越发展,努力把泉州建设成为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优、综合效益好、发展后劲足和人民生活质量好、受教育程度高,城市宜居宜业,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高的海西中心城市,力争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东部先进地区平均水平,“十二五”期末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以上,综合实力继续保持全省前列。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持先行先试。大力弘扬爱拼敢赢、敢为人先的精神,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大力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和思维定势,锐意进取,敢闯敢试,努力探索符合泉州实际的发展路子。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转变提升为主线,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激发比学赶超的热情,牢牢把握“两大重大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发展,切实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开创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利民惠民为根本,坚持民生优先。真正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优先解决、重大民生项目优先安排,切实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必须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坚持党建科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始终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持续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努力为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泉州最为重要、最为紧迫的任务,必须精心组织、全力实施支撑跨越发展的“百千万亿倍增计划”,经过不懈努力,5年内实现超百亿企业15家以上,形成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以上;必须争分夺秒,大干快上,持续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小城镇改革发展、民生工程“五大战役”,超常规发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继续在加快推进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先行先试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二、着力先行先试,增创跨越发展的新优势
1.突出项目带动先行。以推动产业、港口、城市、交通、能源、市场的大发展带动大投资,立足高起点,抢占制高点,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的重大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着力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做好项目的策
划、生成、落地、投产,做到投产达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列入国家、省“十二五”规划。充分发挥投资拉动作用,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达4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以上。抓紧规划建设上市公司创业园,引导本地上市企业返程投资。坚持内外资并举,大招商、招大商,大力引进一批大央企、大国企、大民企,支持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拓展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力争五年内新引进一批台湾百大企业、10家以上世界500强企业。
2.大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攻坚,建立有利于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逐项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民间投资新36条政策,争取在支持民营企业进入金融服务、参与大规模城市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交通基础设施等投融资平台有序运作,推动上市融资,做大做强国有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执法,推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简政强区、简政强镇,按照“宏观决策权上移、微观管理权下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事权、明确责任、创新机制,将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区,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到重点小城镇。进一步优化投资创业环境,继续清理和规范收费,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3.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加快纺织服装、石材及制品、陶瓷树脂工艺品、箱包(伞)四个省级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建设,进一步扩大特色优势商品出口。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稳步提升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积极开拓东盟等自由贸易区市场与中东、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扩大重要资源、关键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加快晋江内坑、安溪“陆地港”建设。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参与国际并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泉港澳合作层次和水平,重点引进港澳高端服务业项目。深入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泉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发挥海内外泉商优势,大力推进“泉州经济”与“泉州人经济”融合发展。
4.深化泉台交流合作。抓紧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第一批早期收获产品清单,扩大对台贸易,争取特定领域在后续补充协议中先行先试。按照“最开放、最优惠、最高效”的要求,加快泉州台商投资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启动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报工作,争取尽早设立泉州保税港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叠加和政策效应,全力打造以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水生态新城。实施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做好以企引企、以台引台工作,推动园区、行业协会对接,加快建设光电、装备、石化等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打造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配送中心,促进泉台产业紧密对接。构建更加便捷的直接往来综合枢纽,促进更多大陆居民和台湾民众从我市口岸往返两岸。充分发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郑成功文化史迹的作用,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深入开展泉台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人才等方面交流合作,推动民间交流交往和对口联系交流活动常态化。支持泉商泉企“上岛”拓展发展空间。
三、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全力建设海西中心城市
1.建设现代化海湾型城市。按照《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的要求,聚焦98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统筹298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发展,力争三年上新台阶,五年见大成效,至2015年,环泉州湾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00万人左右;至2020年,建成区面积达25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250万人左右。坚持交通先行、撑大骨架、连片开发,加快环城高速、城市快速干道、城市轨道交通、跨江跨海通道等环湾主
干路网建设,促进城市核心区与各组团的紧密连接。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依托城市山水资源,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区、商务集中区、城市综合体等城市新区建设,统筹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推动城市更新和“三旧”改造,扎实推进“数字城市”试点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区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除市级统一组织实施的项目和现有城建指挥部继续履行建设职能外,城市建设项目由区级组织实施。适时启动行政区划调整,探索建立有利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财政体制。加快构建大泉州城市公交体系,加快环泉州湾城市同城化管理步伐。大力培育城市教育、文化、卫生等优质资源,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顺应人口空间集聚、结构变化趋势,进一步放宽城市落户条件,加速人口向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加强社区管理,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按照中小城市标准,全方位提升县城品位,规划建设一批新市镇,稳妥推进3个省级、12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力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拓展新的经济增长区。抢抓高铁时代、信息时代带来的新机遇,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为依托,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圈”、“高速经济走廊”和“道口经济”,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重点推动环泉州湾中心增长区、北翼增长区、南翼增长区、安永德增长区“一湾三区”建设。发挥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等“国”字号优势,发挥各县(市、区)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带动作用,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大产业入驻,推动产业、人口、技术、资本集聚,带动周边地区快速发展。支持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飞地园区”,支持洛江经济开发区、晋江经济开发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升格扩区。实施重点区域发展规划,加快泉港和泉惠石化园区、晋江和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泉州软件园、南安光电产业基地、惠安绿谷高新技术园区、海西茶业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国际陶瓷艺术城等的开发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动区域发展一体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全市港口、旅游景点、产业园区、展会展馆等各类资源,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着力推进以港口为取向的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岸线资源,加大港口投资建设力度,统筹推进公用码头、业主码头建设,构建西进东出的现代化枢纽港;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步伐,做好新机场规划选址工作;大力推进“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八支”铁路网建设,规划建设若干个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着力打造“15’、30’、60’”三大交通圈。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尽早形成“一特双廊、环湾互联”坚强智能电网。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沿海地区产业向山区有序转移,强化山海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借力珠三角和长三角,主动融入海西城市群,构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
1.推动主导产业转型提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大规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抢占研发、设计、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做强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千亿产业集群;以延伸产业链、推进企业集聚为重点,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打造大基地,新增建筑建材、装备制造2个千亿产业集群。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联合成长计划,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发展壮大,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专业化配套的规模经济优势。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泉州板块”。加强品牌创立、品牌提升、品牌扩张、品牌输出,做大做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推动小品牌发展成大品牌,单一品牌发展成系列品牌,国内品牌发展成国际品牌,打造中国世界名牌。积极推广整体连锁经营等新型商业模式,把握消费升级向中低收入群体和二、三线区域梯度转移趋势,开展“泉州名品进名店”和泉货网上销售活动,进一步开拓
国内市场。
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规划编制,集中力量扶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认真实施国家创新基金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好国家火炬计划泉州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海西电子信息产业带。发挥太阳能级多晶硅物理提纯技术和非晶硅薄膜技术的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推进企业集聚发展,构筑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大力推进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药用植物开发等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形成海西生物医药产业重要基地。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按照高新化、低碳化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型纺织面料、新型建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产业。积极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发展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
3.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商务会展、旅游服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构建若干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力争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支持泉州银行等地方性银行发展壮大,引导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村镇银行试点,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尤其是台湾银行来泉投资发展,打造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建设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加快培育以第三方物流为主体、以第四方物流为平台的现代物流体系,打造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借鉴广交会、世博会等办会理念,加快推进东海会展中心建设,扩大专业会展辐射范围。加快服务外包平台建设,支持国内外知名服务业外包企业来泉建立分包中心和承接基地。打响“海丝文化”、“闽南文化”和“海峡旅游”品牌,做足泉州南音“非遗”文章,加快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新建一批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和高星级酒店,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路线,扩大泉台双向旅游规模,着力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围绕推动十大文化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动漫产业扶持措施,加快时尚创意园、动漫城等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建设。
4.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中心环节,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推进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争取中科院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泉州,推动形成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企业孵化集群。加强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6•18”平台,大幅提高项目的履约率,促进项目、技术、资本、人才的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创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联盟,力争五年内培育300家以上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建立知识产权人才库和专家库,壮大专利和版权代理队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发挥泉州市科技创业投资基金作用,鼓励境内外股权投资机构来泉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抓紧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量身定造各类专门人才特殊政策,落实好引进人才的相关政策,培养、吸引、留住一批高端人才,着力构建海西人才高地。
5.积极推行绿色增长。编制生态市建设新的五年规划,保护青山绿水、碧海蓝天。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把新上项目的产业政策关、资源消耗关、环境保护关,落实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度,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加大制革、电镀、石材、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清查整治,依法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扩大差别电价政策实施范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努力把惠安崇武至秀涂海岸带、晋江衙口至石狮黄金海岸旅游带打造成闽南滨海生态旅游休闲带。积极盘活存量闲
置土地,探索推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考核制度。科学合理推进湾外围海造地。完善“两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下大力气抓好饮用水源保护。统筹做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新、改、扩建工作,加快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切实提高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加强城市绿道网、城乡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和森林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建设一批循环型产业、循环型行业(企业)、示范性工程,着力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抓好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示范项目,探索清洁能源综合利用模式,争创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建设一批建筑、交通、公共机构以及商贸、酒店节能示范工程,打造低碳型城市最佳实践区。
五、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建设独具侨乡特色的新农村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坚持“抓龙头、建基地、打品牌、拓市场、深加工、扶协会”,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信息化,打响特色农产品品牌,提升茶叶、水产品、果蔬、花卉和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综合发展能力,不断扩大农业特色产业经营规模。积极推广农业“五新”工程,鼓励工商企业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扶优扶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国家中心渔港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强“三大基地”、“四大平台”建设,抓好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和泉台农业合作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海峡两岸(泉州)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水平。
2.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以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建设为重点,每年培育一批新农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加大农村危旧房、石结构房改造力度,有序推进农村低保家庭安居房建设。加快农村公路提级改造,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沼气工程,统筹抓好农村电信、邮政、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规划管理,适时建设碧坑水库等重要水利工程,打通沿海水库输水通道,科学调配水资源。关注农村困难群体,帮扶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做好地质灾害危险点群众搬迁。深入开展“家园清洁行动”,加强以“三清六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3.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配套措施,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森林采伐管理新机制。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扶持一批 “五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转变职能,构建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监管。
六、突出民生优先,建设文明和谐幸福家园
1.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优先安排惠民利民项目,提高民生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确保财政支出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教育事业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向困难群体和困难地区倾斜。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帮助城乡各类劳动者提高创业就业能力,实现较充分的社会就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协调健全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加快保障性住房特别是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外来工、农民工为重点,加大职工五险扩面征收力度。完善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制度,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十二五”期间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合并实施;加快实施职工医保、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探索各种医疗保障制度衔接和异地结算制度,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动态
管理、应保尽保。推动慈善事业快速发展,构筑完善的灾害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等综合救助体系和针对特殊人群的福利体系。着力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扎实做好人口和计生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2.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医改、校舍安全、文化、养老“四大民生工程”。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更多的新增财力投向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接轨。促进教育资源公平配置,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重点提高农村学校、薄弱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试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泉州市图书馆新馆等大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乡镇综合文化体育站、村文化体育活动室等公共设施,率先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3.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紧抓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夯实综合治理维护稳定的基础,扎实推进新一轮平安泉州和法治泉州建设。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快建立重大项目建设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及时化解苗头性问题,依法依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试行居住证制度。加强对特殊人群的教育管控,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防范和管理制度,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整治,确保校园及周边地区的安全稳定。健全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提升风险防范和危机管理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
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实施“两个加快”、推动跨越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提升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学习研究,继续做好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谋划发展、统筹发展、优化发展、推进发展的本领。进一步健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建设坚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基层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内在动力和创造活力。
2.增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各级领导班子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高执行力、落实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完成重点任务、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科学发展上比学赶超,创先进、争优秀、当模范。坚持科学的选人用人导向,注重在项目建设、基层工作一线培养、锻炼和选拔年轻干部。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建立各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市对县(市、区)、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制度。大力弘扬“惠女精神”,着力改进文风会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督查督办,深入破解“熟人经济”现象,加大治庸、治懒的力度,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营造雷厉风行、立说立行的工作氛围。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3.凝聚推动跨越发展的坚强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协同协作,主动靠前,强化服务。充分激发全体党员干部创业激情,鼓足干劲,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强化政策引导,大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构建世界泉商联络平台,加强与海内外泉籍乡亲的沟通联系,凝聚海内外泉州人推动跨越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职能作用,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群众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第五篇: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
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
云发[2011]1号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拉动财政增长、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提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和机遇
(一)主要农产品产量产值持续较快增长,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我省粮食连续7年稳定增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986万亩,特色经济林面积超过3500万亩。其中,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6个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4个产品产量居全国首位;肉类总产达到466万吨,跃居全国第12位;农产品出口连续10多年位居西部第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呈现出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全国鲜切花和蔬菜重要生产和出口基地。
(二)龙头企业逐渐成长,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为主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2009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4557个,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12户,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6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563亿元,带动基地建设3804万亩,带动农户1115万户,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888亿元,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不竭动力。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十一五”末,全省累计建成大、中、小型水库5514座,总库容达到1083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340万亩;高稳产农田达到3367万亩;电力装机容量突破3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200亿千瓦时;全省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公路通车里程突破21万公里,跃居全国第三位,投入使用的民用机场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形成了“七入省四出境”的公路和“四入省一出境”的铁路运输网路,水运条件也不断改善。同时,随着“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省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农业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坚持把解决“三农”
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意见》、《加快推进优势生物产业发展计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在农业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培育壮大我省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五)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转移,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我省气候独特、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在新一轮产业格局调整中,云南依托独特的资源环境条件,已成为东部种养业、食品加工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两强一堡”和“央企入滇”等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我省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条件更加成熟。
但也要看到,我省农业产业化基地规模小而且分散,基地建设和加工龙头企业不配套;龙头企业少小散弱,品牌建设滞后,市场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机制不够灵活;产业扶持资金总量小、使用分散,扶持政策不完善,现有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着我省绿色经济强省建设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六)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委会精神,紧紧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两强一堡”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用好用活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因地制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快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强化基础、夯实基地、做强龙头、拓展市场、打造品牌、创新科技、确保安全为重点,把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举措,通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七)发展目标。围绕畜牧、果蔬、茶叶、薯类、生物药、蔗糖、花卉、木本油料、橡胶、林产业、咖啡、蚕桑等12类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1800万吨,经济作物达到4500万亩,经济林木达到6000万亩;50%以上的农产品产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80%以上菜篮子产品实现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达到3000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达到2—3户,超50亿元的达到3—5户,超30亿元的达
到10户以上,超10亿元的达到30户以上。全省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20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800亿元,提供财税收入150亿元以上。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益超过1600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
(八)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进一步强化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坚持基地优先,为资源优势的发挥和产品的精深加工创造条件;坚持市场导向,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做强做大优势龙头企业;坚持品牌战略,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集团;坚持规模化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坚持自主创新,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重点
(九)强化基础。把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产业布局稳步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农田水利建设,努力做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相配套。突出以骨干水源、农田排灌、农田林网、土地整治、机耕道路、流通设施和通讯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十)夯实基地。围绕12类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基地布局,加快推进基地向适宜区集中,提高产业发展集中度。加快良种繁育,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增强基地示范带动能力,不断提升原料品质和供给能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使甘蔗发展到600万亩,茶叶发展到600万亩,橡胶发展到800万亩,鲜切花发展到100万亩,马铃薯发展到1100万亩,蔬菜发展到1300万亩,咖啡发展到100万亩,蚕桑发展到300万亩,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发展到4000万亩,猪牛羊出栏达到7200万头,林产业、水产基地形成规模。鼓励龙头企业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扩大橡胶、木薯、甘蔗境外种植基地规模。
(十一)做强龙头。按照“扶优、扶强、扶特、扶大”的原则,依托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良好的区位优势、较低的劳动力成本,通过不断完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环境,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经营水平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集中财力给予重点扶持。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企业通过集中有效资产、重组低效资产、盘活呆滞资产,整合种植、加工和品牌资源,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鼓励企业向农业产业化园区集聚,提升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式发展水平。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提高科技成果运用和转化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将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成为推动
我省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十二)拓展市场。加强市场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功能,构建辐射国内外的现代市场体系,形成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市场流通网络。加快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现代农产品交易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完善龙头企业仓储设施,鼓励农业物流企业发展,加快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设施建设,减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桥头堡建设,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巩固提升我省农产品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国内市场和欧、美、日、韩市场的占有率。
(十三)打造品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创造一个名牌,激活一个企业,带动一片产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产地认证和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引导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采取联合、合作等方式,打造知名品牌,扩大生产规模,以品牌提升我省农产品绿色、营养、生态、安全、健康的整体形象,不断增强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十四)科技创新。加快云南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改进加工生产工艺,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构建以龙头企
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培育科技人才队伍。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在生物技术、良种培育、丰产栽培、节水节能、冷链保鲜、疫病防控等领域取得创新成果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提高科技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撑能力。
(十五)注重质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动已有标准的提升和新标准的创立。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国际质量体系和食品安全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提高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档案、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三项制度,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十六)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农资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贮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联结机制,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农户”等组织形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降低农业风险,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经营程度。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十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十二五”期间,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2亿元,重点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扶持龙头企业。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对各级用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政资金进行有效整合,重点对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进行扶持。各州(市)、县(市、区)也要调整支出结构,不断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建立投入长效机制,国有土地出让纯收入扣除规定的开支项目后,收入的30%和耕地占用税新增的部分,重点用于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重点用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水利设施建设。创新扶持方式,采取补助、贴息、奖励、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关键环节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引导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外资参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扶持,形成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同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十八)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十二五”期间,由省金融办牵头落实,确定省内几家金融机构每年设立200亿元以上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银行给予利息优惠,省财政给予适当贴息,重点用于农副
产品收储、加工、销售和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等。鼓励银行金融机构建立“钱随物走、购贷销还、专款专用、库贷挂钩、封闭运行”的农特产品收购资金信贷管理模式,对烟、茶、橡胶、核桃等大宗农特产品施行积极的收购政策。金融部门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发展可循环使用信用额度、季节性收购贷款,实行灵活的贷款期限;发展保单、仓单等质押贷款,推广林权、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抵(质)押贷款。加快农业投融资担保公司筹建步伐,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开发针对种植业、养殖业的商业性保险产品。争取设立云南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鼓励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建立银保互动机制,实现农村信贷和农业保险有机结合,探索分散农业风险和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健全风险补偿机制,设立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在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涉农龙头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等企业债券。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资委、金融办等有关部门要在资产划拨、资本金注入、增资扩股等方面,支持省农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省林业投资公司做大做强,促其提高农业产业化融资能力,创新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扶持方式。
(十九)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农业产业化税收优惠政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农牧保险以及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免征营业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中属于地方分享的部分,经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决定,并报省政府批准后,可以减征或者免征。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缴土地使用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承受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土地使用权,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免征契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拖拉机,捕捞、养殖渔船免征车船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农业龙头企业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所得,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的,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采取“公司+农户”经营模式从事农、林、牧、渔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所得,符合税收规定“经营模式”条件的,享受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主营业务生产经营项目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鼓励类产业项目,且鼓励类产业项目业务收入占企业总收入70%以上的,在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内,可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的符合规定范围的初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生产销售的农膜、氮肥、磷肥(除硝酸铵外)以及免税化肥为主要原料的复混肥免征增值税,生产销售的钾肥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批
发和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生产销售和批发零售有机肥、滴灌带和滴灌产品免征增值税。鼓励税务部门开展“分税制”试点,对龙头企业集中加工农产品收取的税收,按比例返还原料生产地。
(二十)加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以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建立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绿色审批通道。加快创建农业产业化园区,推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对符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基地建设项目优先审批,对以农业优势特色资源为原料的加工项目和出口项目优先核准。农业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对贫困农户带动面广、增收效果好的,优先纳入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库,按相关政策给予贴息扶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重组资产、增加投入,对当年企业新增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2000万元以上的,由省农业厅按3%—5%的比例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龙头企业直接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以上的,由省农业厅按出口额的1%予以奖励(人民币);对投资超过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各地要采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扶持办法,实行个性化发展、差别化扶持政策。
(二十一)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新增用地,用于农产品加工、仓储和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的,其用地指标在土地利用计划内优先安排、重点保障;农业龙头企业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
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按照农用地管理;外来投资企业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用地,可以采取租用集体土地的方式,按规定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农业产业化项目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优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农业龙头企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内使用建设用地,按建设用地管理。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企业可依法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县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土地变更登记和台账管理,县级农业部门要做好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和流转合同备案、登记等工作。
(二十二)完善人才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对培养、引进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并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或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的,给予适当奖励,并对其在住房、社保和子女入学、配偶就业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创新人才培养政策,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模式,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普通高校、科研院所、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加大现代远程教育、农民职业教育等各类培训资源的整合和扶持力度,依托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对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做出重大贡献、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各级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十三)强化科技支撑。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申请使用国家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等资金;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
业科技研发中心,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增加农业产业化领域的科技经费投入,省级科技专项经费要确定一定比例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及农业产业化项目。建立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攻克一批重大农业关键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资源的收集、利用、新品种选育及农产品深加工,对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或者取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且单项销售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的,由省科技厅给予适当奖励。遴选认定一批技术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十四)实行能源优惠政策。实行优惠电价政策,对种植养殖业龙头企业,执行农业生产用电;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执行大工业用电优惠电价。支持地方电网开展大用户直供电试点,用电量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可与当地中小水力发电企业协商确定用电价格。大用户直供电方案,由州(市)发展改革委制定并组织实施,报省物价局备案。优先满足农业龙头企业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用油、用煤的需求。
(二十五)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成我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放宽有信誉度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准入,对已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前一获证周期内无不良记录的,免除食品生产许可必备条件现场核查、发证检验程序,直接延续换证。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连锁经营。加强市场动态监测,支持市
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信用体系,提高农产品检验放行速度,促进农产品出口,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
(二十六)鼓励创建品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支持涉及农产品出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出口或潜在出口国家、地区申请商标国际注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济组织,争创云南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或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由省农业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组织保障(二十七)明确责任。省整合资金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共同形成推动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合力。发展改革部门和产业主管部门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加强基础配套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强化扶持措施,促进加工型、科技型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工业技改资金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整合资金的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财
政资金支持。水利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农业、林业、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生物产业发展等部门要细化产业发展政策,切实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国土、商务、税务、工商、质监、供销、海关、检验检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共同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切实推进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各级科技推广部门要围绕特色产业,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新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增强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能力。
(二十八)制定规划。省级相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农业产业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及特色优势产业专项发展规划,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各地要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市场导向,依托高新技术,围绕龙头、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将农业产业化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本地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二十九)搞好监管。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认定部门,要严格执行《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加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建立“有进有出”的省级龙头企业认定考评机制。尽快修改完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效益。省农业产业化管理部门要针对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配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龙头企业扶持方案,择优进行扶持。州(市)、县(市、区)党委、政府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审计和督查制度,严格杜绝挪用、拖欠、挤占和改变农业产业化资金用途等行为发生。
(三十)考核激励。各级党委、政府要尽快制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核奖励办法》,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考核管理。“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场观摩会,并从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对经营水平高、带动作用强、财税贡献大的龙头企业,采取以奖代补给予奖励;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省级有关部门和各(州)市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业绩突出的领导干部,组织部门要重点提拔任用,切实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
(三十一)强化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认真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认真向农业龙头企业兑现各项优惠政策。要加强政策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熟知政策、善用政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队伍。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宣传报道各地好经验好典型,共同营造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良好氛围。
二0一一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