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版七下生物全能训练·梯度升级 3.5.4(一)
全能训练·梯度升级
一、选择题
1.(2011·锦州检测)请结合如图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B.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C.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2.构成眼球壁外膜的是()A.角膜、巩膜、晶状体、玻璃体 B.前方透明的角膜和后面白色的巩膜 C.视网膜
D.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3.我们常常在电视画面中看到,救援人员从地震废墟中救出幸存者时,要在其眼睛上盖上衣物,以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的伤害。正常情况下控制进入眼球光线多少的结构是()A.角膜 B.晶状体
B.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前方,看不清远处物体 C.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的曲度过小,成像于视网膜后方,看不清远处物体
D.眼球前后径过短而晶状体曲度又过大,成像于视网膜后方,看不清近处物体 9.(2011·菏泽学业考)某同学不注意用眼卫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不但会影响学习,还会因近距离注视屏幕导致眼球中某个结构凸度增加而形成近视。这一结构是()A.晶状体 B.视网膜 C.睫状体 D.玻璃体
10.(2011·韶关检测)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B.近视眼可以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连续用眼1小时后,休息一下,远眺几分钟 D.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二、非选择题
11.如图是人体眼球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球成像,经过的途径是[2]_________、[1]瞳孔、[3]_________、[4]玻璃体、[5]_________。
(2)一个眼睛正常的人既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也能看清近处的物体,在成像过程
(1)模拟成像实验中的白纸板相当于眼球的[ ]_______,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的[ ]_______。
(2)模拟实验中,调节并固定蜡烛、白纸板、透镜的位置后,此时可在白纸板上见一清晰蜡烛倒像,可以说明: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是_______的像。(3)在蜡烛、透镜、白纸板位置固定不变的情况下,换上焦距稍大的透镜,发现蜡烛倒像由清晰变得模糊了,若要使像恢复清晰,可将白纸向_______移动(填“左”或“右”),这相当于人眼观察_______处的物体。由此而得出:眼睛是通过调节_______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图中结构1为角膜,角膜发生病变或损伤可进行角膜移植,使病人重见光明;结构2为晶状体,晶状体过度变凸时,远处的物体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则不易看清远处的物体;结构4为视网膜,含感光细胞,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晶状体起聚光作用,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2.【解析】选B。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眼球壁的外膜由前面的角膜和后面的巩膜组成,中膜由睫状体、虹膜和脉络膜组成,内膜由视网膜组成。
能恢复,看不清远处的物体,造成近视;视网膜是形成物像的地方,其上有感光细胞,受到物像刺激能够产生神经冲动;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大小。10.【解析】选A。本题考查用眼卫生及保护视力的知识。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易造成眼睛疲劳,对保护眼睛和视力没有好处,长时间这样易造成近视;看书学习时,晶状体凸度变大,远眺时,晶状体凸度变小,连续学习1小时后,休息一会儿,远眺几分钟,有利于晶状体的调节,缓解眼睛疲劳;经常检查视力和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近视后,可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11.【解析】本题考查眼球的结构、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1)图中[1]是瞳孔,[2]是角膜,[3]是晶状体,[4]是玻璃体,[5]是视网膜。(2)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使物像形成于视网膜上,视觉形成于视觉中枢。(3)晶状体的凸度过大且不能恢复原状,形成的物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导致近视。
(4)如果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易患夜盲症,傍晚以后看不清东西。答案:(1)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2)晶状体 大脑的视觉中枢(3)凸度过大 前(4)维生素A 12.【解析】我们看物体时,进入眼球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时,光线进入眼球,在视网膜前方成像,看不清远处物体,应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答案:(1)B(2)视网膜前方 凹透镜
第二篇:深圳七下生物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扬帆教育
2015-3-5 《知识与能力训练•生物学》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2015年春季)
2015-3-5
2015-3-5
2015-3-5 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
基础练习
单选题:1.B 2.C 3.C 4.B 5.D 6.B 7.B 8.B 9.A 10.D 11.B 12.C 能力提高
双选题: 13.AD 14.BD 填空题:
15.(1)浸湿 鱼的鳃可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湿润的棉花中的水,便于鱼的气体交换以维持鱼的生命活动(2)毛细血管 静脉(3)① ② 毛细血管分布广,管径小,所以流速最慢。拓展练习
16.(1)静脉 薄 慢 静脉瓣(2)②(3)血红蛋白 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和氧分离 17.D
2015-3-5
2015-3-5
2015-3-5 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2015-3-5
2015-3-5
单元测试
(二)(第四单元
2015-3-5(3)骨骼肌、骨和关节(4)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5)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 50.(1)第一处是第Ⅱ步,应在两个缸中加入同样水质的水,如加入池塘水。第二处是第Ⅳ步,要加入一定量的蝌蚪,而不是一只。(2)因为甲状腺激素是实验变量,所以两个缸中必须不同,以便于对照。(3)A缸中的蝌蚪先变成青蛙;而B缸中的蝌蚪变成青蛙的时间较长。说明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幼小动物的发育。51.(1)大城市肺癌死亡率最高,农村最低。
(2)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快,空气污染也比较严重。可以从工业污染、吸烟、交通发展、汽车尾气与粉尘、生活垃圾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52.(1)在良好的生态系统中生产的食品(2)无污染
53.(1)环境污染。⑵造成鱼虾死亡,生态系统遭到破坏。⑶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意思对即可)
54.(1)A(2)生物防治 不污染环境,节省农药经费 55.(1)净化空气。
(2)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保护植物,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
2015七下生物知识与能力训练
第三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食物链和食物网学案(一)(一)
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教学内容
济南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二节P58-P61.二、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并会写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经历合作学习讨论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能体验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事物联系的复杂性。
教学重点:能描述并会写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写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绳子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结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能根据图片说一说哪些是生物成分吗?
学生回答。
教师:能用你们所学的语文知识来解释这幅图吗?
预设学生: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那么谁来说说黄雀与螳螂,螳螂与蝉,蝉与树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第二节食物链与食物网)
2、自主学习
教师:请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学习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①什么叫食物链?
②食物链的写法?
③什么叫生物富集?
④什么叫食物网?
3、合作探究
①出示图片(黄雀与螳螂,螳螂与蝉,蝉与树)生物的关系,引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来表示(学生尝试板书)
教师:这条食物链中有几种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学生板书)
写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食物链
树
蝉
螳螂
黄雀
生
初
次
三
产
级
级
级
者
消
消
消
费
费
费
者
者
者
引导学生写出书上的食物链。
教师:要想正确的书写出一条食物链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相互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食物链书写注意事项
(1)食物链只包括生态系统中的 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2)食物链总是以 生产者 开始,箭头应指向捕食者。把最高级消费者写在最后。
当堂测试:请判断下列食物链正确吗?为什么?
(1)阳光
→草→鼠
→蛇
(X)
(2)草→昆虫→食虫鸟→蛇
→鹰(√)
(3)蘑菇→
草
→鹰(X)
(4)树←
虫←鸟←鹰(X)
②出示图片(学生写出食物链,并标出消费者级别)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分析DDT浓度的变化,进而理解生物富集的实质。
③出示图片(由学生将食物链连接起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食物网
学生进行食物网的模拟小活动(思考讨论题)
四、课堂小结
五、课堂练习
1、当某种有毒物质进入右图所示的生态系统后,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生物是(B)
A
.F
B.H和
D
C.D
D.G和D2、出示图片(数食物链条数)
3、出示图片(连接食物链)
六、板书设计
食物链
概念:食物关系的联系
写法:起于生产者→止于最高级消费者
箭头方向(被捕食者→捕食者)
生物富集:有害物质的不断积累
食物网:食物链的交织
七、教后反思
第四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5.1.1生命的起源学案(一)
第一节 生命的起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关注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教学难点:
“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地球的脉动短片为导入,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人类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他生物也是经过这样的过程,那么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是人们普遍关心的地球生命起源的问题。
学生欣赏并进行思考
二、学习新课——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俗话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那么,今天的科学家们对生命起源又有什么见解呢?
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
推测判断一:“神创论”
你们相信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
结论:神创论的观点是完全不正确的。
1:学生代表讲述“女娲造人”的故事,全班学生做出推测判断
不相信。因为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只是神话传说。人类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
推测判断二:自然发生说
有的科学家认为生物是从非生物环境中自然发生出来的。我国古代认为有:腐草化萤、腐肉生蛆、淤泥生鼠等。这个观点能证明生命是自然发生的吗?并提问:“肉汤中的微生物是不是肉汤自己产生的?”
推测判断三:生生说
推测判断四:宇生学说
同学们,通过分析陨石的成分,大家可以对宇生学说作出什么推测?
结论:人类在不断探索地球外的生命,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球外天体存在生命是完全可能的。
推测判断五:化学进化论学说
1.分析原始大气中有哪些主要成分?
2.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3.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
播放有关原始地球和原始海洋的景观录像片,然后配合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学习结论:米勒实验证明了化学进化论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是有可能实现的。
那么从有机小分子(氨基酸)―→有机大分子(蛋白质)有没有可能呢?然而,目前由有机大分子物质到多分子体系再到原始生命的进化过程,人们还没有找到科学的证据。许多科学家推测在原始海洋当中形成了原始生命。
雷迪实验和巴斯德的鹅颈的肉汤实验的过程、展示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肉汤中的微生物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来自瓶外。从而证明“自然发生论”是不可信的。
巴斯德的鹅颈的肉汤实验,但没有证明生命的起源
分析陨石成分,作出推测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
学生的推测判断
1.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来自星外天体;
2.星外天体有形成新生命的可能;
1.H2O、H2、NH3、CH4、H2S。
2.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而原始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3.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学生观看视频分析、讨论问题
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小分子有机物。
地球上的生命到底起源于哪里?目前尚无定论。
三、课堂小结
当然生命起源的问题还有许多的难题有待研究和解决,而这些都需要多学科的综合、合作,这就需要同学们学好各门功课,为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也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探索生命的奥秘。
回顾本节的有关内容
进行练习,交流答案。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一、生命起源的观点:
1.神创论
2.自然发生论
3.生生说
4.宇生学说
5.化学进化论学说
二、原始生命的诞生过程:
无机物简单的有机物有机大分子―→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第五篇: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学案(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内容标准】:讨论和分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情况。
【授课对象】:八年级下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养成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
3.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
2.通过学习“温室效应”的形成及对人类的危害,发展自身推理、联想和思维迁移能力。
3.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体验成就感。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从而认识自然界中物质间的循环与转化。
2.了解温室效应的成因和温室效应的利弊。
教学重点:自然界中碳循环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中第四节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第二个内容,共设置了两个教学环节。主要讨论和分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的情况
第一个教学环节是“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功能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而碳循环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代表性循环,由此探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形式等内容,因此教材编写以碳循环为例展开分析和讨论。以食物链为基础的物质循环的特点是本节的重点。
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过多造成,是碳循环的不良循环的结果,故而自然地介绍完碳循环后的话题就应该是“它”了,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引发思考,提出合理解决策略,低碳生活,这样才体现了认识问题的完整性。
第三个教学环节“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为了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客观全面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学习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后从形式、范围、特点、联系几个方面加以比较分析。此处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观看“碳循环”微视频
(二)、课本内容预览与旧知识回顾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和,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了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自然界中的碳主要以、煤、石油等形式存在。
是大气中含碳的主要气体,也是碳参与的主要形式。
3、造成温室效应,并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是指,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散失,从而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4.与能量流动的单向流动不同的是,物质循环是的。
5.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
和
实现的,这两个过程密切相关、不可分割。
6.和
是生态系统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概念复习
7.光合作用概念:通过_________,利用___________,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着__________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合作用的实质,一方面是物质转化,由
物转化为
物,并且释放出
;另一方面是能量转化,由
能转化为
能。
8.植物()的呼吸作用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的参与下被分解成和,同时释放的过程。
呼吸作用反应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
组内展示预习:
(一)导入:(呈现企鹅一家图)这是2005年1月18日拍摄的生活在南极洲阿德利岛上的企鹅。
美国研究人员5月9日说,在全球大部分国家禁用杀虫剂DDT数十年后,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仍检测出这种有毒物质,且含量多年来始终不降。看到这里你想到什么?远在人迹罕至的南极的企鹅,体内的DDT是哪来的呢?
板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环节一:导入
(师):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就完成一个循环过程,我们称之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面我们看看物质循环一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呢(板书,物质循环的文字图形)
环节二:组内展示
小组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hit设定时间4分钟
(一)展示预习:组内自查(对答案研讨)、(二)提出疑问
组内解答(对物质循环的内容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的问题抢权解答)
老师的问题:1、什么是元素?
2、参与物质循环的有多种元素,为什么课本偏偏选中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呢?
点1:碳是构成有机体的最重要的元素,因此碳循环研究成了研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核心问题。
点2:自然界中的碳的主要形式,参与物质循环的是二氧化碳。
环节三:碳循环的认知
小组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hit设定时间4分钟
1、(迷宫游戏)寻找碳循环-C是一位旅行者骑着自行车出发了,找出其中的碳循环有哪些途径。(板书,其中一个碳循环)
老师的问题:1、二氧化碳每次旅行都要到达的地方,每个碳循环都参与的生物是?
2、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有哪些?通过C循环生物圈中的生物都获得了什么,其中人也是获益者之一。
3、教给学生一来四去记忆法
点3:谁是推动碳循环的手?
点4: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植物、动物、微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参与碳循环,每个生物圈中的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推动了碳循环的进行。(板书,所有的碳循环)
练习(hit选择遥控器):1、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是
2、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全是
全班活动一:用Hit抢权、移动法,先回顾碳循环,再分别解决四种不同形式的碳循环。
(一)碳循环的“N”种形式
(1)正方形碳循环
(2)长方形碳循环
(3)矩形碳循环
(4)三角形碳循环
全班活动一:
导入:近年来温室效应成为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预习碳循环视频我们已知,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过多造成的,研究一下碳循环的哪些环节出问题了?
学生Hit抢权回答(一次只能说一个)
师点评:大家说得非常好,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对策可以解决二氧化碳过多问题?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对碳循环的重大影响,这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针对出现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倡导低碳生活,何谓 “低碳生活”
“选择题hit下列四种做法,哪个不是低碳
A
少用纸巾,保护森林,低碳生活
B
走楼梯,还能锻炼身体
C
如果只用电脑听音乐,显示器就可以调暗,或者干脆关掉
D如果堵车的队伍太长,不熄火等待
点: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点:除了生态系统总的物质循环除了碳循环,还有碳循环、氮循环、水循环。
小组活动三:
导入:呈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比较图,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为了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更客观全面地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必要对生态系统两个主要功能进行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流动方向
逐级递减,单向流动
周而复始,可循环
流动范围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实现
生物圈
联系
能量与物质循环不可分割、密切相关,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联系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点:真的对物质循环有了清楚地认识了吗?回归开始的话题点:1、企鹅体内的DDT是哪来的呢?
结论一:通过食物链。
点:2、为什么科学家不惜万里之遥远赴南极研究企鹅?
结论二:既然能够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企鹅体内,也可以通过物质循环进入人的体内。爱护企鹅、爱护当今的生态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
点:3、今天了这节课,你觉着环保重要了吗,有多重要?
特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