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结题报告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结 题 报 告
邢台技师学院
袁 超
二 零 一 一年 六 月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研究》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当今社会是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多元化,需要大批的高智商人才投入到社会的建设中去。然而我看到的一份资料却使我大为惊诧。据我国公安部的统计,在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3%,到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居高不下。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人材吗?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重要谈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子女成才的源头”。我认为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和终生教师。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观念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现在在国内,很少有中职学校会给学生做心理辅导,其实中职学生现在正处在青春期,很容易受到外在社会的影响,他们现在还小,心理不够成熟,很难分清事物本身的好坏,学业上也会有一定的压力,在外国,中职学校里会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一定的生理知识,这样有助于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青春期的孩子,大都有叛逆性,这时期的父母,一方面要照顾孩子,一方面要照顾老人,还要忙工作上的事情,压力很大,有时他们的情绪会影响到孩子,而父母往往会忽略到这方面,认为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就可以了,忽视了他们的精神生活,现在青少年的犯罪也不少,学校教育,也应该加入一些心理教育,如今我国在提倡素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就更应该被重视了。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人类对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可谓历史久远,无论是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还是古代中国圣贤孔子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始思想,以及实践中的原始形式。但是,这些思想和实践都是零碎的、不系统的。现代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现实需求,也提供了发展契机;现代科学特别是心理科学的发展为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目前美国所有的大学几乎都有心理卫生、心理咨询机构,配有专职人员。学
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美国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建立了一系列的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标准、权力范围等。心理咨询和治疗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相当发达的行业,服务也日趋多样化、规范化。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日本大学中90%的学校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有专项经费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形代写毕业论文成了以管理工作者为主,医务人员、学生管理人员相互配合的实力很强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在日本教育中已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影响越来越大。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许多大学也都设有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预防心理疾病,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各国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发展快。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国外广为流行的心理咨询是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阶段的主要形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单一,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未来他们的未来,更为重要的是这关系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长治久安。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1.本课题自身的特点。
研究学生的心理,并且将之与教育教学相结合,这是当今教育行业当中非常先进的理念。身为教师,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身的头脑。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会符合时代的要求。这种要求带有很大的迫切性,如果不能去准确的适应,最终会被未来的竞争所淘汰。
2.本课题研究的特点。
很多人都在从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大家的研究各自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在实施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之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和材料,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当中,积累了大量的笔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念。
(1)采用更多的先进的方式方法,去挖掘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深层次原因。比如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就引入了一个学生心理健康评测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也有利于我们了解影响中职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到底有哪些。先进的方法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也引得学生的积极配合与关注。
(2)更加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我们每一个教师扎根在同学们中间,做学生的真正的朋友,找寻到第一手资料,帮助自己的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口里了解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素主宰者广大青少年的心理。
(3)把学生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家长,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走访学生的家长,听取他们对学校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自己子女的心理的关注度。与家长建立一个常态的沟通机制。让他们意识到教育子女是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来进行的。
(4)制作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既有对学生的,也有对家长和其他社会层面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
心理健康.优于躯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把智力健康及其它健康因素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本没有错,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大于其他任一健康因素。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心态,其他任何健康都将是“镜中花,水中月”。唯有心理健康了,我们也才可能把别的事情做好。心理健康是我们做任何事业的基础。抛弃心理健康去谈一切,都是枉然的。
学校因素大于家庭因素以及其他社会因素
在我们看来,在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中间,学校是最关键的一环,它的重要性远大于其他任何因素。把学校教育搞好了,实际上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实践价值
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健康,在全社会已达成共识。了解我们的青少年,服务于他们,真正理解他们,对于我们的教学活动,对于我国的建设,对于中职生未来都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
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保持健康的心理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
(2)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
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
(3)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职学生尤为
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
(4)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
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二、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界定(一)研究的范围
中职学校在校生的心理健康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1.健康。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
2.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3.社会因素。我们这里的社会因素指的是一切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事物和人。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理论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根本性质理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也称体系心理学。它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不但可以解释、预测并有意识地支配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而且可定向指导心理学各局部分支学科的研究。是研究心理现象、探讨心理科学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它关注心理现象的实质、机制和过程,追求普遍的解释、科学的理论和预期的指导力量。它象理论物理学那样在本学科群中处于基本理论地位。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教育心理学是主要研究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主要侧重于正常学生群体的心理规律的研究,考察这些学生在常态的教学中是如何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
在我国,教育心理学是讲授给将要从事或已经从事教育工作的人的一门理论知识,并指导教师的实践。教育心理学者除了到学校做实验外,并不介入学校的心理辅导、咨询、评估和矫正学生的实际活动中。总之,教育心理学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特点,是以研究课题为核心的。
3.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从人体生理和神经生理、神经解剖、神经生物化学等方面进行关于心理的生理基础和机制研究的学科,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理心理学在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技术方法的基础上,揭示各种心理现象在脑的解剖部位及脑功能上发生的规律。生理心理学还包括神经心理学、心理生物学、动物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的主次关系。
2.找出心理健康与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怎样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
2.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各自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
3.中职生健康存在哪些问题?
4.中职学校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 5.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有哪些? 6.怎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1.邢台技师学院机电专业130班39名中职生。2.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1班45名中职生。3.邢台技师学院铁路电气化专业132班42名中职生。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关于科学成才的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和方法等。
2.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实地走访,座谈,课堂实践找寻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3.调查法: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家长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学校以及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有针对性地,更加直观地解决与学生健康成长有关的实际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自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1.设计方案
2.组建领导小组与课题组 3.培训相关理论知识 4.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分清层次,有利于课题研究。5.设计调查提纲、问卷 6.实验研究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自2010年7月至2011年4月)1.培训
2.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问题学生访谈等形式调查了解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3.调查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对比相关材料,了解中职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4.实施实验研究
根据中职生的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案。边实践,边完善策略。
5.阶段成果展示
与课题组之外的教师交流,展示具体成果,征求意见。6.理论专题研究
总结成果,一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提取其中成熟的,有借鉴意义的东西。
(三)总结阶段(自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1.培训
2.征求学生及其家长意见
学生和家长是课题研究的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的意见是最直接的,最真实的。根据他们的意见及时调整我们研究思路。
3.听取专家关于本课题意见 4.课题组成员间交流
总结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经验与教训。5.撰写研究报告 6.总结推广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代青少年时跨世纪的一代。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己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在生理方面、体重、身高迅速增长,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但由于他们自我的发展还不成熟,“精神成人”方面还有待于引导,因此加强青少年教育势在必行。
3、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青少年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史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视实行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
(二)中职生存在哪些心理健康问题?
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疾病患发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职学生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正常、健康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发展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学校教育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因此,探索和研究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但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心理不健康的第一类型是心理问题。“心理问题”是有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内,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里不健康状态。据调查分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问题:学习问题居各类问题之首,约为40%左右,学习带给学生们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社会重视学历,而舆论导向使每位学生重视分数的高低;其次,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不容许半点松懈;再次,学生在学校中必须适应高节奏的学习生活和教师的高标准要求,“优胜劣汰”的心理时刻敲击他们心灵。长时间处于多重压力下学生便表现出学习焦虑、厌学症和考试焦虑等。
(1)学习焦虑。据部分学生反映:他们经常一捧起书本就头疼、恶心,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混乱;夜间常有失眠发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这种问题多是学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造成的。他们是较要强但学不得法的学生,又极力想满足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学习很努力,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多,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2)厌学情绪。这类学生的口头禅是“我觉得学习没有意思”、“我讨厌学习”“学习好又不一定有出路”等等,他们对学习极度的厌倦,认为它枯燥无味、没有乐趣可言,甚至出现旷课、离校出走。
(3)考试焦虑。考前适度紧张,可以促使学生高水平发挥。但有些学生考前过度紧张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思维混乱,导致考试失利,这是一种需矫治的病态心理。
2.家庭问题:笔者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发现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和父母关系紧张。笔者通过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有许多学生与父母或某一方性情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而学生逆反心理强烈,因此家庭关系表现出不融洽的态势。
(2)负疚心理。有部分学生,尽管学习刻苦,但成绩不理想,父母知道他尽力了,不责备,尽心照顾好他的生活,变着法地鼓励他。但父母越体谅,他们的内心却愈加内疚。
(3)单亲家庭或孤儿。单亲家庭子女由父母中一方抚养,缺乏正常的父爱或母爱,在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几乎人人都有心理偏差,如自卑导致郁郁寡欢或行为乖张,对别人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等;而失去双亲的孤儿的心理更不平衡,他们没有父母的关爱,觉得是被这个世界遗弃的人,所以学习对他们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
3.交往问题:笔者强烈感受到现在有些学生以“我”为中心,对人苛求,爱猜忌别人;拉帮结伙,攻击他人;胆小羞怯,不善与人沟通等等。主要表现有一下几方面:
(1)与教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他们所期望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反而横加指责,是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的罪魁祸首。
(2)与同学、朋友间的交往。中职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归属感,渴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青少年都强烈地渴望友谊,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浓厚,但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情感不够稳定;对朋友的要求苛刻,有排他心理;对朋友的选择有时缺乏原则等等。
(三)影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中职学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社会风气和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都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生着影响。
1.社会环境
这里所指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学家就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从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罕见,而忧郁患者却很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忧郁患者却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的,中职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得,可来自于自己的直接观察,也可来自于别人的见解传授,如,电视、报刊杂志、书籍、电影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没落的社会信息,则会造成种种危害。如,暴力电视或电影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攻击和犯罪行为。
2.社会风气
社会风气与中职学生的关系就像自然气候与植物的关系一样,社会风气可以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其心理健康。如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上曾一度刮起过“走后门”、“一切向钱看”、“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等不良风气,都曾使一些中职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难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要确保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净化环境,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3.学习生活环境
处于不同学习生活环境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尽相同。有研究发现,城乡差异、人口密度、环境污染、噪音等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存在明显影响。如生活在城市的中职学生,由于住房单元化,同邻居伙伴的交往明显减少,这种状况不利于他们的社会化,使其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还有研究发现,人口密度过大与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关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变态也与人口密度有关。大城市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导致了大量过量信息的产生,使人们的心理严重“超负荷”,拥挤使人们更容易产生矛盾、争吵,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也容易产生心理紧张,出现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4.社区环境
社区是指若干群体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内形成的一个在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如街道、住宅小区、村庄、小镇等。社区对生活在其中的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传媒和社区环境产生的。学校和家长充分发挥社区对中职学生心理的辅导作用。如,有选择地组织中职学生观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龄特点的电影、电视;欣赏音乐会、美术、摄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区环境中的积极因素,组织他们参加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如绿地认养、照顾孤寡老人、环保宣传等„„从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心理会变得更加成熟。
总之,对中职学生的心理素质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协同努力。
(四)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中职学生心理障碍是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中职学生心理疾患的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在所有心理疾病中,神经衰弱、强迫症、人际关系紧张、考试焦虑等占相当高的比例,个别中职学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学习生活而离家出走,甚至自杀。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已陷入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的误区。学校
教育与社会教育则已陷入重视知识教学、升学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中职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形成的误区。由此可见,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1.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作为中职学校教育的具体决策者和组织者,中职学校校长首先应该担负起这个重要职责;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定专职教师,定专用教室;成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建立集教育、科研、咨询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科室,指导、服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好心理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的待遇问题。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而为中职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心理环境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主环境建设。好的教育要有好的主环境。主环境建设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室、运动场等建设,要体现出“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草坪、曲径通幽的小道,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改善学生心理环境的目的。
(3)校园建设要做到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这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可从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汇编家庭教育通讯、家长委员会、咨询活动等,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既关心子女身体健康,更重视子女心理健康,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家长们要正确地爱孩子,学会赏识孩子,运用各种手段激励孩子,使他们拥有爱心、拥有自信、明确自己的责任。这样,良好的情绪就会长期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位置,从而保证每位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也要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职学生不少心理问题是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也只有在教育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解决,换言之,中职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在教育过程中得以培养和提高。那么,教师作为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担者,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心理等素质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教师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有特殊的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未能引起教师足够重视。某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所以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1)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对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有着直接作用,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心理投射,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发挥铸造学生心理、塑造学生品德、启迪学生心智的作用。在学校中,中职学生与教师直接接触最多,受教师影响最大,教师在课堂内外既教书又育人。教师渊博的知识,和蔼可亲的教态,炽热的感情,踏实谦逊的作风,无不给学生的心灵打下美好的烙印。同时,教师宽广的胸襟、高尚的人格、优良的品德也会深深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教师的言谈举止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巨大的作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正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组织教师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产生一般可归结为三个原因:
(1)在日常交际中对人际关系的焦虑。中职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社交范围也在不断增大。但是很难得到成人正确指导其交往能力,难免会由于交往不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有些学生缺乏自信,个性过于孤僻,内向;有的则任性,虚荣,嫉妒心强;有的害怕交往,害怕谈话。
(2)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学生在平常,由于所处的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父母离异造成孩子抑郁或走极端;社会不良风气,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孩子心理矛盾、困惑、疑虑,教师不得法的教育和严厉、放任,使得孩子对抗情绪或畏缩心理形成。
(3)在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应试教育泛滥,只见分不见人。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生尽信老师,老师迷信标准答案;学校以“分”定位,教师以“分”晋级,学生以“分”择校读书,真正的“分在增值,人在贬值”,学生往往得了高分,失去情感意志与追求,学生在高分、高心理压力下,丧失了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心理加剧。
3.指导教师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1)正确引导:心痛尚须心药医。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教师要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对待这些心理问题,解决时不能一概而论,更
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更不可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耐心启发、正确引导。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必须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识提高自身修养,宽容待人,并且善于审时度势,要热爱生活所赐予的一切,要学会关心自己,使自己活得坦坦荡荡,快快乐乐;还要善于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往最坏处去想,就会发现自己最幸运,遇到想不通行不通时,退后一步自然宽,还别忘了改变和克服情绪心态,否则,社会意志衰退,上进心全失,患上心理疾病。
(2)善于等待:心理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漫长过程,潜移默化,水到渠成,不能立杆见影,所以我们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滴水穿石。
作为教育工作者,还要尽量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心理压力,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方位,多角度,才能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对人生,以平常之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逐渐形成热情、开朗、乐观、宽容、自信等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之目的。
(五)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又是迈向社会的中继站。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中能够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果把家庭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那么按控制和作用的特点,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硬环境”,相当于这个系统中的硬件;一类为“软环境”,要当于这个系统中的软件。家庭“硬环境”是指家庭中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评价标准的客观条件。它对子女身心发展一般起积极促进作用。家庭“软环境”是指家庭中客观存在的,主要由家长控制和把握的,经常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各项条件。如家庭氛围、家长的人格特点、教育方式等,它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在这一环境中起主导作用的家长。
1.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出复杂性,具体有以下两大特点:
(1)既是多方面的,又是最深切的。由于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因此,父母在子女身心发展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它就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且这种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的,可以说,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个眼神,对某件事的态度、处理方式等都是构成家庭“软环境”的要件,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对子女身心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既有积极的,又有消极的。二十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代,中
国家庭在这变革中不断受到冲击,进而演化和变革。现代的家庭“软环境”经历了这一次次洗礼,正趋于优化。尤其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国民的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家庭作为文化传统的最忠实的载体,由于长期深受封建思想的浸染,家长素质难以脱胎换骨。许多封建传统思想如家长制作风等严重禁锢着人们,因此,我们的家长素质普遍较低,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甚至很大一部分仍处于文盲状态。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家长虽然普遍重视子女的智力发展,但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存在迷惑或失败感。因此,家庭“软环境”呈现的差异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甚至,消极性远大于积极性,这是不容忽视的。
2.家庭“软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康乐观情绪的形成
人的心理健康不仅受其认知的支配更受其情绪的直接影响。积极情绪能提高活动水平,有利于身心健康;反之,则有害于身心健康。所以,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软环境”中的诸多要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情绪。在由父母营造的家庭氛围中,子女既可形成积极愉快、健康乐观的的情绪状态,亦可产生消极、悲观的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关注与子女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庭“软环境”,营造健康乐观的情感氛围,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子女日常生活中的主导情绪。
(2)“软环境”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健康的人在意志品质方面主要有以下四个具体特征:①独立自主;②较强的挫折耐受力;③良好的自制力;④果断。这四点是一个人健全的意志品质的标志,对于一个人成长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家庭“软环境”中核心——家长在这方面的表现直接影响子女健全的意志品质的形成。一个办事犹豫不果断、不独立、自制力不强的家长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果敢、独立的子女。
(3)“软环境”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前提。子女正确的自我认识,只有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态度教育方法等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子女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形成。
(4)“软环境”影响子女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子女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影响。子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严重的心理障碍,与
子女不良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促进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氛围、家长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方法、方式等无不对子女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加强家庭“软环境”建设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3.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许多家长纷纷投资于家庭“硬环境”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的“软环境”比“硬环境”更为重要。它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家庭“软环境”的建设。
(1)家长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当前,我国大部分家长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子女智力发展的片面做法,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视为重中之重。家庭“软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应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过程。家长应视其为系统的教育工程,研究并掌握子女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不同年龄表现出的具有本质区别的心理特征,把握子女心理发展的“关键年龄”。心理学家一般认为:儿童学前期是心理发展的飞跃期,16-17岁是心理发展的成熟期。家长应不断学习,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因势利导,顺利帮助子女度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避免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
(2)营造良好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长应积极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不仅在生活上要悉心照顾子女,而且要时刻关注子女的心理发展,应努力使自己既成为好父母,更要成为好朋友。大量事实证明,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对于塑造良好个性的子女作用极大,所以家长力求摒弃“棒打出孝子”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那种训斥、甚至打骂的教育方式,将子女视为一个真正完整、有独立人格的人,采取民主、平等的对话方式。这样,良好的、宽松的育人氛围会使子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发展的新人。
(3)有关教育部门应重视家长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 尽管目前有些大中城市家长教育搞得很红火,但全国各级、各地区教育部门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把家长教育纳入正常的系统的轨道,使之能顺利、有序地开展。当地教育部门应做好本地区的家长培训工作,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单位或社区或乡村居民委员会为中心,成立家长培训点、家长咨询委员会、专家门诊等,以解决家长教育中的难点、疑点。
除了有关教育部门外,学校也应担当起家长教育的重要角色,子女所在的学校可成立类似的家长咨询培训中心,定期举办类似的讲座、专家析疑等,以解决我国目前非常棘手但又亟待解决的难题。
(六)课题研究前后,参与课题活动的中职生发生了显著地变化。1.开朗了,乐观了,有上进心了,不再自卑,畏惧困难了。2.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方向进一步明确了。
3.讲文明了,懂得尊重别人了,改掉了很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4.同学之间协作精神加强了。5.师生关系融洽了,加强了。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设想
(一)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价值观。
我们的学生需要的心理辅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化课教育,同时也需要心理学的学习。心理学的教育决不可轻描淡写地忽视它,一定要把它提到一个关系到学生未来的高度来研究。
2.没有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是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目标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 辅导站、咨询信箱、热线电话等,为求助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顺利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积压和行为,提高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我们的相关设置太少了。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3、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
稳定而健康的心理状态,源自对自我的清醒、深刻的认识。学生 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自我教 育的过程中。学生应当对自己,尤其是自身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当自己充分了解了自身的能力特点时,才能确定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并通过艰苦努力来实现预定目标。
4、需要更好地创设心理环境,建立家庭、学校沟通渠道。
首先,要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通过对学校主环境建设、校园 文化建设和校园校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修身养性场所,陶冶学生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其次是创建家庭内部环境。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是培养学 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是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同时,还要建立家庭和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这是提高学 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学生心 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所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积极相互配合,将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事半功倍。因
此,学校要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改善家庭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气氛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今后设想
1.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我们的课题研究,找寻我们工作当中的不足,推广自己的经验。
2.向其他先进的地区取经,完善我们自身的的理论素养,扬长避短。3.建立一个心理评测体系,方便教师和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自身心理是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珠海市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编印
2、陈家麟 《学校心理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3、涂光辉 《班主任工作技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李子勋《心灵飞舞——李子勋谈心理健康》,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
5、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0
6、顾春《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出版社,2006.10
7、徐应隆《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与教育方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8、熊华堂、张晓东《学生心理调试指导手册》,新世界出版社,2007.10
9、孙圣涛、张薇《中职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
第二篇: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因素的研究.doc新的
试论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
刘长远
(单位:重庆市潼南柏梓中学402676)
摘要: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学阶段,是道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了解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的现状与成因,对于提高农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认识,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主要因素
影响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而富有特色的时期,是道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所谓学生健康成长是指遵守社会正常的学生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以及在社会适应方面成熟的行为。而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因素在农村中学生中是具有普遍性的。
在社会中,周围客观环境、条件对人的影响很大。众多事实充分证明,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情操、精神、知识、智慧、能力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环境(包括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舆论、文化导向、宣传意识等)对学生的影响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而学校就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整个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都有反映。中学生的学习,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身体和心理快速发展期,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但又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上容易产生波动,具有多变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当今经济社会的信息发展网络化,大众性、娱乐性的文化生活传播快,受众广、影响大,对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了解影响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因素的现状与成因,对于提高农村家长及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有关方面的认识,从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促进农村中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概括起来对农村中学生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因素-不良文化与环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导致学生认识错位
(一)社会文化的多元冲突
(二)网络文化、虚拟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1)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摧残;
(2)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三)社区教育平台的消极影响
(四)学校周边的环境影响学生成长。
(五)“新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二、家庭因素-现代家庭的教育和控制功能的缺位
(一)家长认识不到位,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二)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协调一致
(四)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五)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六)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1.期望值过高,家教过于严厉。
2.盲目溺爱或疏于管理。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过分严厉。
(七)农村家长学校质量参差不齐
三、学校因素-现代教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缺失
四、身心特点- 青少年自身的身心特点是引发行为偏差的重要根源
五、针对问题和现状,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对策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二)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三)综合治理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
总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靠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要树文明之风,大力搞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从制度上、文化上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素质,充实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建立民主的家庭关系,改善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和方法;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整合传统伦理资源,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重视媒体外界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做好思想预防工作;青少年自身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体系,进行经常性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自我教育。我们相信,只要动员全社会积极力量的参与,对青少年加强正确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就一定会打造出一片明净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
2、《家庭、学校、社会因素导致学习困难的研究报告》《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09年第4卷第08期
3、《中国教育学问题》陈桂生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4.《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张向葵)
后现代文化
所谓后现代文化,又可称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后工业社会文化、信息社会文化、晚期发达或跨国资本时期文化、后资本主义文化等,是指本世纪50年代、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迅即风靡整个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并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渗透的一种国际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后现代文化是建立在高度发达富裕的经济生活基础之上的,生长于信息社会条件下的,以高度商品化为标志,以大众闲暇为消费条件,以满足大众消费欲望来赢利的一种新兴文化。
第三篇:学生饮食研究结题报告
我校学生饮食研究结题报告
指导老师 组长: 组员:
课题的确定:有人用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健康是1,幸福家庭是0,事业成功又是0,健康可使家庭变为10倍的幸福,可使事业成功变为100倍的可能。但是,失去健康也即失去1,剩下的0也就失去了意义。健康是生命之本,健康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所以食堂饮食卫生成为我组研究的课题。
1、意义和目的
通过这个过程的研究,让我们认识到食堂卫生的重要,知道食堂存在的缺陷,了解到我们自己的不足,也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让我们完全可以在自己负责的研究课题中,充分发挥我们的想像力去解决问题。
2、和课题有关的学科、化学、生物、政治、语文、数学。
3、活动计划
(1)活动步骤概述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并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并讨论分工。
第二阶段;按组员分工计划,施实行动,查找资料等。
第三阶段;定时的召开小组会议,整理所有资料经过加工完成论文。(2)详细活动运行过程
第一阶段;由林鑫,洪雅芸到图书馆,书店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下载,打印。第二分阶段杨建生,林佳怡进行调查,采访采集相关资料。第三阶段:资料汇总,分析资料,交流各自想法,形成理想模型达成共识,杨志根,洪浚强负责设计文稿及调研报告。
(3)、组内分工情况表
组长:
1、负责与指导老师沟通。
2、引导组里的研究方向。
3、协助组员的工作。
成员:
1、负责查找资料。
2、整理资料。
3、打印资料。
4、负责排版。
(4)简要采访计划。
采访对象:校外,各个学校的学生。校内,本校的老师、同学、校领导。
采访内容:食堂饮食卫生状况,食堂的设备。食堂卫生对该校环境影响,了解学生饮食卫生意识等。(5)课题研究内容 1)食堂饮食中毒事件 2)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3)学校饮食安全工作的状况 4)我校饮食卫生状况 5)政府对食堂卫生的管理 四.研究性课题报告(论文)(1)食堂饮食中毒事件
2005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报告256起,中毒9021人,死亡235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8起;与2004年相比,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减少35.5%,中毒人数减少38.2%,死亡人数减少16.7%。2005年各地上报的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0%,主要是由于食用了受细菌污染的食品而引起,与食品加工、销售、保存等环节卫生条件差,群众食品卫生意识淡薄等密切相关。化学性食物中毒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2.8%和45.1%。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38.8%。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8.0%和85.5%。在我国,类似的校园食物中毒事故不在少数。从2005年9月4日至18日的短短半个月内,山西省便连续发生了7起中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殃及约600名学生。有关部门对学校学生当日所吃食品检查发现,馒头和汤面发霉。这些频频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件,暴露出学校食堂存在着不少的卫生安全隐患,这不由得使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忧忡忡,学校开学一个月,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先有山西学校食堂短短半月内连发7起食物中毒事件,殃及600名中小学生,今又有河北食堂管理员因私犯投“毒鼠强”致72学生集体发病。
假后开学的第二天,海口市昌茂花园学校小学部就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35名学生陆续出现了呕吐、腹胀、腹痛、头昏等食物中毒症状,被送到120急救中心抢救。经过有关部门的治疗和调查,最终确认29名生系因食用了学校食堂早餐剩下的炒河粉等变质食物而造成“亚硝酸盐中毒”。
近期连续发生了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针对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饮食卫生的特点,提出了保障、预防饮食安全的策略。
9月中旬,安徽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近期连续发生学生集体中毒事件的通报》通报了省内最近一段时间,连续发生多次学校师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笔者在网上输入“食物中毒”四个字,网上很快出现了数条关于食物中毒的新闻。根据卫生部统计,2000年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135起,中毒人数6237人。其中发生在学生集体食堂的有30起,中毒人数2602人,41.7%的中毒人群为学生。2001年上半年卫生部共收到重大食物中毒报告85起,3334人中毒。其中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的有21起,1818人中毒。54.5%的中毒人群为学生。以上资料证明学生已成为食物中毒的高危人群。作为学校饮食部门的经营管理者,在带领职工学习、贯彻落实120号文件精神的同时,深深认识到:学校饮食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学生集体食物中毒,给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威胁,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学校饮食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管理,减少食品污染机会,建立健全饮食安全防范机制,从而保证学校师生的饮食安全。
(2)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
1.细菌性中毒食品: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2.真菌性中毒食品: 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3.动物性中毒食品:有两种情况:
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动物或动物的某一部分当作食品;
2)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动物性食品; 4.植物性中毒食品:有3种情况:
1)将天然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或其加工制品当作食品;(如毒蕈、桐油)
2)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除去有毒成分的植物当作食品(如木薯、苦杏仁、四季豆等);
3)在一定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品(如发芽马铃薯)
5.化学性中毒食品:有四种情况:
1)被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如农药、有害金属等);
2)误为食品、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
3)添加非食品级的、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营养强化剂的食品;
4)营养素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如酸败的油脂)。(3)学校饮食安全工作的现状
1.食堂基础设施薄弱,食堂卫生状况差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了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工作薄弱等问题。有的学校将学校食堂承包给个体经营者后,不管不问。一些食堂无防蝇设施,加工流程无序,食品原料直接放在潮湿的地面上;餐具无消毒措施;有的学校根本不作餐具的消毒,也无保洁的措施;有的学校自建生活饮用水设施,但是缺乏消毒设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近年大多数学校都新建或改造学生食堂,其中不少食堂外表和就餐大厅富丽堂皇,但是,均存在一定程度上功能不配套,设备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低,对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相差甚远。2.外购食品隐患突出
有的中小学校日常的学生营养餐、课间餐等多是在外订购。在订购过程中,校方常常忽略供餐者的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等资格审查,对其加工场所的卫生状况,加工能力不能做到认真考察,而更多的是考虑价格等因素。部分非法企业打着“学生奶”、“营养餐”的名义,将卫生质量不合格的食品出售给学生。由于利益驱动,加工者粗制滥造,或由于加工能力所限导致超负荷运转,极易使所加工的食品腐败变质,引起食物中毒。
3.社会食品卫生总体水平影响学校食品卫生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总体水平不容乐观。表现在食品的种植、养植过程中存在的农药、兽药污染问题,一些不法生产经营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安危,在食品生产经营中滥用农药,兽药,掺假等。如在大米添加矿物油和人工合成色素、猪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事件。这些问题和事件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4.食堂饮食卫生存在问题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校对学校食品卫生安全重视不够,学校食品卫生条件不符合相关要求,食品卫生安全存在隐患。如周口体育运动学校食堂无卫生许可证,6名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就从事食品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在卫生监督部门多次下达卫生监督意见书后,拒不整改。
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卫生知识,卫生条件不符合要求。主要是食堂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从业人员上岗前未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卫生知识匮乏等导致学校食堂选址、布局不符合卫生要求;采购食品及原料时索证意识不强。
公共餐具问题严重,有的甚至检出致病菌。有的单位无卫生消毒设施;有的有消毒设施但无保洁设施,造成二次污染,这些都是影响消毒效果的主要因素。在洛阳市老城区对13家幼儿园餐具消毒效果监测中,大肠菌群阳性率高达33%。(4)我校的饮食卫生状况
1.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存在浪费与污染。我们学校一共有学生3000多人,住宿生占多数,放学后吃饭的人数将达到2000左右。这样算下来每天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将达到2000左右,我们每个星期将要消耗的一次性筷子至少10000,据还不包括那些无聊的学生多拿筷子与拿整捆筷子消遣的数目。面对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了使用方便、快捷的一次性筷子,但一次性筷子的原料却是树木。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使得大片树木被伐。树木有涵养水源的作用,大量树木被伐,森林面积锐减,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现象越来越明显。地球只有一个,我们要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2.剩饭剩菜的乱丢乱倒,不仅存在浪费问题,而且影响我校的校容校貌。这是关于食堂饮食卫生的重要体现,所以这个要引起重视。
3.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缺乏。学校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数是临时聘用,有的未经培训和未取得健康证就从事食品生产经营,这些人员往往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知识匮乏,在加工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操作,存在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因多种原因,造成学校食堂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对饮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4.学生自我防范意识不强。不少学生就餐时间只考虑饭菜的外观、价格、口味、方便等,往往忽视卫生,不考虑加工间的卫生状况,生产原料的来源、质量,特别是在外面小吃部就餐表现突出。有的学生使用学校备用的公共餐具,这不卫生,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学会增强我们的卫生防范意识,少用公共餐具,自己备用自己的餐具。
(5)政府对食堂卫生的管理
市卫生防疫站把规范整顿市场秩序与抓好“餐桌卫生”结合起来,使学校与集体用餐场所的卫生状况大有改观。
前不久,我市相继发生两起学校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引起了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根据市委市政府抓好“餐桌卫生”的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全国规范整顿市场秩序的统一行动安排,市防疫站兵分三路,深入全市各地学校,对学校食堂进行了拉网式的检查、督导,并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农村学校食堂存在的卫生设施简陋、从业人员卫生知识贫乏等问题,提出了“完善设施、加强管理”的整改意见,使不少学校领导克服了“重课堂、轻食堂”的倾向。与此同时,市卫生防疫部门还结合往年市区餐馆中发生“嗜盐菌”中毒的事例,组织了大型餐饮业主与市区学校食堂负责人参加的培训班,纠正了人们对食品的一认识误区,提高了餐饮业人员生熟分开、煮深煮透的自觉性,收到了预期效果。
教育、卫生等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就餐的管理与监督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承担更多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和学生集体就餐的管理与监督。目前,我国对向学校、学校供餐的食品企业的管理除有《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监督办法》外,有些地方还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了针对这些食品企业的专项许可证制度,对申报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内外环境、卫生设施、工艺流程、生产用水、个人卫生、生产用具等进行严格审查,对获得供应学生集体用餐专项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可以通过行文或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卫生监督机构要委派业务水平较高,素质较好的卫生监督人员负责学校定点用餐,供餐管理上,依法严格审查,建立有效的卫生准入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打击力度。对涉及学校食品卫生的相关产品要加大监督监测力度,从源头上杜绝隐患。坚决打击向学校推销假冒伪劣食品和其它与健康相关产品的行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经验交流和信息沟通,配合学校做好食堂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并增加监督的次数、力度,在监督工作中对存在问题的食堂要依法查处。在学校食品卫生监督工作中还要充分地考虑到保证学生营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专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监督制度和快速检检验技术,促进学生餐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对校园周边饮食摊点应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协助支持下,严格整顿,努力改善生产经营场所的卫生状况,确保师生的饮食卫生安全。
饮食服务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饮食服务部门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主动适应高校后勤饮食服务社会化改革,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转变思想,进一步树立“三服务、二育人”观念,以服务为宗旨,用优质服务赢得市场,稳定员工队伍,努力提高总体管理水平和技术力量,健立建全管理管理规章制度,认真学习贯彻有关文件精神,从源头上杜绝饮食安全事件的发生。
(6)学校对食堂管理
学校加强食堂和集中供餐点的管理学校既为教育的组织者,同时也应成为学生饮食卫生安全的保卫者和学生选择饮食的引导者。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遵循因校制宜、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过早“断奶”。《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高等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学校食堂的主要功能是为师生提供餐饮服务,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在一个时期内,地方和高等学校对后勤要继续给予投入和补贴。特别是高等学校食堂的建设和大型维修改造费用,原则上还应以政府和高等学校投入为主”。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安全的饮食服务,按《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的要求努力改善学生食堂的卫生状况。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许可证管理和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工作,设专(兼)职管理人员对食堂的采购、加工、贮存、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提高厨师技术,从加工食物安全、色香味及价格等方面将学生牢牢吸引在校园内就餐。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经常向师生宣传普及卫生防病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饮食卫生习惯,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从而提高学生识别劣质食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学生的健康行为。
根据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确保师生生命安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一认识,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 食堂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抓好食堂管理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统一思想认识,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依法治教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食堂管理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学生和教师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维护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校食堂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领导任组长,有关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统筹管理学校食堂工作,定期组织检查,及时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关的政策措施。不管食堂经营采用何种方式,学校对食堂管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各学校要建立食堂管理领导小组,由校长负总责,确定分管校长具体抓好落实,建立食堂管理的长效机制,逐步使食堂管理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管理
1、进一步改善食堂设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抓好食堂建设,加快改善食堂必须的硬件设施、设备,使其符合教育部、卫生部有关文件规定的卫生安全和操作要求。新建学校食堂必须符合有关标准和要求。
2、严格把好食品质量关。学校食堂要建立食品进货管理制度,落实卫生安全保障措施。采购的食品必须符合卫生要求,要与“放心菜”工程、蔬菜基地、种粮大户、信誉优良的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确保食品质量,绝不允许质量低劣、腐烂变质的食品进入学校食堂。食堂要将食谱公布于众,价格要公正合理,广泛听取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制作的食品既要适合师生口味,又要注重人体所需的各类营养成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切实加强食堂经营管理。学校食堂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食堂经营必须坚持保本微利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严格按规定控制综合毛利率和利润率,严格控制食堂成本开支范围,规范伙食价格。学校食堂经营一般分为学校自办和社会化经营两种形式,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稳妥地进行食堂服务社会化改革。从2005学年第二学期起,凡学校食堂实行社会化经营的,必须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发展公司指导下按规定程序公开招投标,投标单位一般不少于三家企业。投标企业必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相应的营业执照和一定的经营业绩等条件,经集体评标后确定中标企业,并签订经营合同。较大的食堂可由若干家企业同时经营,鼓励正当竞争。对已经实行社会化经营的学校食堂,合同期满后按上述规定办理。对社会投资建造并经营的供师生用餐的食堂,学校要按有关协议对其进行监督。
4、建立学校开办食堂审批制度。学校开办食堂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由学校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报告,经教育行政部门实地考察后予以审批。过去未办理审批手续的要在2004年3月底前补办审批手续。对不符合基本条件的食堂要限期整改,整改期满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必须停办。
5、加强食堂工作人员管理。食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相应的业务能力,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坚持持证上岗制度。食堂工作人员必须签订劳动合同,明确权利和义务。要定期对食堂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考核,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6、加强食堂财务管理。学校食堂必须独立建帐,依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任职资格。经教育行政部门同意,除收取适当的房屋维修和设备租赁费外,学校不得向食堂收取其他费用,不得在食堂开支应该由学校承担的费用,不得利用食堂为教职工发放钱物,更不得在食堂设立“小金库”。
7、建立健全食堂管理制度。学校食堂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制。有关制度要上墙公布,严格按规范操作。
三、强化监督,不断提高学校食堂服务水平
1、学校必须建立食堂管理会,负责监督食堂管理和经营行为,管理会由学校领导和工会、教师、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定期检查、监督食堂管理和经营工作。
2、学校要主动与卫生防疫部门联系,建立卫生检测制度,经常对食堂卫生、食品卫生进行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卫生部门定期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问题严重的食堂,要限期整改,对造成重大事故的有关责任人要严肃查处。
3、建立食堂财务公开制度。要委托中介机构,每学年对食堂财务收支进行一次专项审计。食堂财务收支情况要定期公布.四.食堂员工须做准则
1、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食堂工作人员每年要体检一次,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上岗。
2、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上岗,不留长发,勤修指甲,不戴戒指作业。
3、炊事员必须做到“五不”,即不随地吐痰,不在操作时间闲谈,不带闲人进配餐间,不穿工作服上厕所,不在工作时间抽烟。
4、提倡学生自备餐具,公用餐具一律做到一洗、二冲、三消毒、四保洁。
5、炊事员按卫生操作规范加工:即生熟食品分开加工,不用手抓熟类食品,生熟品应分开保管,对食品做到防尘、防蝇、防鼠、防毒。
6、保持食堂内外环境整洁,做到三餐一小扫,每周一大扫。
7、不卖变质腐烂食品,不销售不新鲜、腐败变质、有毒的食品。
8、餐具保管要定人、定位。餐具存放整洁有序,专用食品加工机械要加盖。
9、饮用水池要勤洗,不得供应未烧开的开水。
四、个人心得体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自然和生活中选择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首先,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其次,学生在这样一种学习中将培养起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对于中国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尤其重要。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训练中,学生慢慢形成了这样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研究性学习恰恰要改变这种状况。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每一个问题由于所获取的资料不同、对资料的分析处理不同,其结果会有很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上已经不可能。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负责的研究领域中任思绪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这样一种开放的自由的学习,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实施获得上述感受和体验,正是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过程本身恰恰是它要追求的结果。
总之,和现有的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突出的是它的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的研究,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定得到很大的提高。
指导老师-吕海景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的收获十分大。不仅让我们学习到许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有关青少年饮食健康的知识,还让我们了解到自己同龄人存在的饮食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反省自身不健康的饮食问题,并且改正,带动他人改正。
组员-林鑫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组员-杨建生 同学们的饮食不太健康。仍有许多同学不吃早饭、吃街头小摊食物、挑食、喝饮料,甚至还有超过半数的同学选择食物以好吃为主,很少吃水果。
组员-李波
促进同学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而且我想,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的感情的桥梁正在建立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作用。
组员-洪雅芸 转变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以我们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吧,是挺简单的,无非是先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后再进行研究。但是真的弄起来,要多方面考虑。既要找有关资料,还要采访不同阶层的人事。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的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独立实践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十分不错的学习实践机会。
组员-林佳怡
通过了这次的研究学习,我发现了我们的饮食是需要这么多的知识。很多中学生都喜欢不吃饭,通过访问,我们知道其实不吃饭不一定就不健康,只要那些代替饭的食品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就可以了。另外,我们还根据调查数据,提出了多吃肉类是否不好这个问题,罗主任表示我们正是发育的时期,吃肉类可以补充蛋白质,但多吃就不是很好,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而定。我们中学生的饮食健康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己注意均衡饮食,做一个吃得健康吃得快乐的人!
组员-洪浚强
青春期体格发育极为迅猛,各个器官都在增大,脑、心、肝、肾等功能增强,加上学习紧张、活动量大,也需要更多的热量。热量主要来自主食米、面和脂肪、蛋白质,因此中学生应首先吃好三顿正餐。要多吃鱼、瘦肉、蛋、牛奶、豆制品等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每日膳食中蛋白质的供给量约为80~90克。要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青少年代谢旺盛,骨骼生长快,肌肉组织细胞数量直线上升,要特别注意钙、磷、镁和维生素A、D的供给。大量组织的形成需要铁,供给不足则可发生贫血,特别是少女由于月经来潮,每次要损失一定量的血,因此铁质的补充更为重要。此外,随着甲状腺机能加强需要更多的碘;体格发育和性器官的逐渐成熟都需要锌;维持正常代谢和生长,离不开充足维生素的供给。有些中学生有偏食和择食的习惯,喜欢吃这种、不喜欢吃那种,或只吃几种食物,其他的一概不吃,尤其是蔬菜,这样就会造成营养上的不平衡。譬如偏吃荤腥,不吃蔬菜,易造成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且为成年后患高血脂、心血管疾病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所以,要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均衡搭配。青少年时期是智力投资和体质投资的黄金时代,只有不误“天时”,才能生长发育完好、体质健壮、思维敏捷、健康成长。
组长--杨志根
第四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由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研员隋国英老师主持,长龙中学语文组承担研究的《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是经前郭县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的前郭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该课题于2011年4月正式批准立项,2014年12月结题。经过近四年的潜心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八九十年代,关于作文有序性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四种:一是重视“模仿”,以“文体中心”为理论依据,构建了“先记叙文后说明文再议论文”为基本思路的作文教学系列;二是重视“思维”的作文教学流派,探索出“作文分割训练教学法”和“观察—分析—表达”三级作文教学体系;三是重视“过程”的教学流派。有北京周蕴玉老师和上海于漪老师代表的“文体为纬—过程为”的训练模式;有80年代中期中央教科所实验教材《作文》所设计的“文体、过程双规训练”体系;有扬州师范学院上世纪80 年代编写的《中学作文教学设计》所创立的“三线(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写作过程)并行”的训练体系;四是重视写作“兴趣”的作文教学流派,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写作教学改革进行思考,出现“乐写、会写”为宗旨的作文教学模式。
由于这些研究的自身缺陷,都未能够转化为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的群体意识,这些研究的影响是有限的。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本课题拟研究:研究初中生写作教学的写作品质、写作能力、写作知识,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科学构建,循序渐进进行写作教
学,使写作教学和学生的发展都呈现一种层递式的螺旋上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㈠理论意义
1.以追求学生的精神塑造和生存发展为宗旨,改变目前作文教学无序、低效的现状,追求作文教学的科学性,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质量。
2.通过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理论,写作教学中的学生的发展理论,写作教学中的教师的作用以及师生关系,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的学理认识,避免写作教学的盲目性。
㈡实践意义
1.通过可操作的教学序列的探索和研究,改变写作教学的无序状态,提高写作教学的实效。
2.通过研究提高的学生作文能力的策略,如,写作的教学情景的营造、个性化写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以及教师的作用等,使写作教学细化、实化。
3.通过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形成教师自己的写作教学的特色。
4.通过研究写作中,学生心理、语言、价值观、审美情趣、情感等,达到写作教学中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㈠教师方面
1.研究出适合不同写作需要的教学情景和教学策略; 2.构建初中写作教学模式;
3.构建写作品质培养体系、写作能力培养体系、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4.探索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㈡学生方面
1.写作品质(包括写作兴趣、习惯、态度、情感等)的提升; 2.必备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并迁移转化为能力; 3.提升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㈠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
采用学习借鉴法、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方法、归纳研究法、分析综合方法、分类比较法。
㈡研究思路
选择实验学校,选择实验教师;对教师写作教学的内容、方式,写作兴趣、动机、作文水平、个性倾向等进行调查分析形成报告。开展理论学习,进行充足的准备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设想,改革语文教学特别是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研究初中写作教学的目标体系及实现途径,构建新的写作教学的新模式;科学的总结经验开展实验研究。
㈢主要采取的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由教研员作为组织实施的课题负责人,由校方领导参与领导组织研究工作。由语文组成员担任课题实施人员,共同协作,实施实验工作。
2.加强培训和指导:在课题实施前实施过程中,按照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进行相关培训。
㈣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1.5——2011.7)确定课题,课题前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确定人选。学习有关理论,进行辅导讲座,研究实验班情况。
2.构建阶段(2011.8——2012.7)按照方案开展具体的实验,及时分析调空,在实验中探索,并总结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3.推进阶段(2012.8——2013.7)聘请专家指导,继续开展实验和撰写总结。及时分析调控,保证朝着研究过程的预定研究目标前进。完成阶段研究报告。
4.总结阶段(2013.8——2014.12)完成研究的结题报告,并请领导、专家鉴定。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措施
(一)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培养写作兴趣。
初中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和被赞扬的欲望,受到赞扬后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这一学科超乎寻常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找出他们作文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让学生每次作文都感觉到自己写的很好,对写作充满信心,越来越喜爱写作,然后,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再修改他作文中的缺陷。经过多次的修改,学生就会感觉到自己越写越好,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生的兴趣一旦得以激发,学生就由“提笔忘字”转变成为”欲罢不能”了。
(二)确立合理的、可行的写作能力培养目标 初中三年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总目标为: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初中三年作文教学阶段目标如下:
七年级:写清事物的全过程;用不同的顺序来记事;围绕中心来记事;抓住特征写景物;根据合理想象作文;记叙中运
用抒情议论;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作文;写叙事散文;改写、扩写、续写、缩写;片断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场景。
八年级:抓住特征说明事物;运用合理顺序说明事物;抓住特征写人;写人物之间的关系;写浅显文章读后感;简单的一事一议;写简短的演讲稿;片断说明一个小物体,一个画面,一处景观等;片断议论。
九年级:写观后感;一种现象一议;写抒情散文;写人物短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写记叙文;分析材料发表简短议论;对文章从词语、文句、段落及选择材料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初中记叙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议论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说明文综合复习写作;初中应用文综合复习写作。
以上学生写作的能力目标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的发育过程、认知发展水平,体现初中不同阶段写作能力的由低到高,文体训练的从简到繁,训练要求的从易到难,最后构成一个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因此,本实验要进行的所有作文,都必须有周密而完备的训练计划,既要注意到写作全程训练的连续性、层次性,又要注意写作各阶段训练的重点,训练要求,训练模式,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都要作详细的规定,以克服过去作文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三)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构筑严密而科学的写作知识结构,是帮助学生从写作知识掌握到写作能力形成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只有良好的写作知识结构,才有助于学生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的形成,而一旦强有力的写作认知结构得以形成,相关写作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为此,本实验中首先要有意识的传授“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
“精要、易懂、有用”的写作知识,主要有:
1、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知识。如观察的角度、顺序与方法,调查、访问、采访、记录、笔记等。
2、思考发现题材价值的知识。如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
3、顺利完成一篇文章的写作知识。如审题、立意、选材、组材、构思、谋篇、遣词、造句、修改等。
4、常用文体的写作知识。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的写作知识。
5、写作方法知识。如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
6、写作技能技巧的知识。如层次、过渡、照应、开头、结尾、详略、句式、语气、修辞等。
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把这些写作知识转变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才能终其一生,受用无穷。
其次,要注意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真切理解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成为学生审美的视点和写作的借鉴。
传达方式主要指文章的写作方法,结构形式,表现手法,描写技巧等一系列方式方法。对它的理解和把握,既能提高学生对对象化世界的筛选,材料的选取,想象的展开,景物的描写,语言的运用,风格的呈现等摄材能力,思考能力,结构能力,言语能力,而且还能从作者对生活的微妙感受和独特态度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大多是脱笔为画,落笔为诗的名篇佳作,其写作素养比比皆是,然而,由于欣赏习惯和写作修养的原因,目前语文教学中对文章传达方式这一欣赏角度,往往有所忽视,已经淡化为教学结束时的一种点缀,简单的几条写作特点归纳而已,为此,本实验中,要读写结合,讲练结合,要有意识地将教读课文的艺术美感渗透到作文教学之中,让教读课文的传达方式为学生所效尤,从而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第三、充分开发和利用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丰富和拓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构筑严密而完善的写作知识结构,除了注重传统的课内教学资源外,还尤其注重课外教学资源,当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应成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实验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讲究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让学生在情感激发,兴趣诱导,思辨卷入,想象展开的状态下,多进行作文实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提供结构化作文教学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是,用尽可能少的写作训练时间,完成尽可能多的写作训练任务。本实验从写作训练的实效性出发,将把握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求一条低耗高效的训练途径。
首先,实验教师要明确初中阶段各种文体写作的最一般的规律,要让学生清楚的知道各类文章应该怎样写,并提供各种文体最基本最典型的模式,让他们模仿、借鉴。要让学生在“模仿——再造——创造”中快捷地提高作文水平。即先向学生提供写作某一类作文的最基本的写作套路,然后让学生阅读示例的范文,增加感性认识,再经过仿写训练,完全照搬此类作文的基本写作套路,加深对一般规律的切身感知,再经过再造训练,写出结构基本相同,写法有所变异的文章来,最后经过自由作文训练,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由模式走向变式,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文章来。
其次,实施“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一体化训练,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种完整的结构,写作能力的提高,往往受到其它三种能力的制约,加强听、说、读的训练,也是低耗高效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在听、说、读训练后,迅速向写作迁移,就能有把从“听、说、读”训练中获得的知识迅速运用到写作方面来,从而免去了单纯的讲授文章学、写作学来指导写作的枯燥做法,也可使语文课的活动形式多样化,增强了学生主动介入语文学习的程度。
(五)建立开放的、动态的、立体的作文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训练内容、训练途径、训练形式的多样化。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我们几个语文教师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结合农村孩子实际,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这种模式的作文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以45分钟写出600字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目的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文强化训练活动。事实证明,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
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师生同命题
何谓自主作文? 就是学生可以“随心所欲”的确定作文题目,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的题目去写作。传统的作文写法是教师公布题目,不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完全是按照老师给的题目去写作,结果学生冥思苦想后才用
一、两节课甚至一周的时间把作文“熬”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一是布臵作文时,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又有时代气息的题目。二是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鼓励其自主选题,发挥个人的特长,写出有闪光点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自己选题,随时写作。
2.学生初作文
在自主高效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45分钟600字。刚开始训练时,学生们认为没有谁可以达到这种要求,经过我的现场下水文演示和学生模写范文体验后,学生终于在心底深处种下高效作文的种子。
在具体操作上,我要求学生这样分配时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不超过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10分钟,共用45分钟。时间一到,马上收卷,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一种紧迫感,逐渐养成高效行文的习惯。
经过作文实践证明,多数书写流畅的学生,40分钟就已完成600字文章,个别稍落后的45分钟内也都可以完成。
3.师生互评议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评议时要注意点拨学生巧妙地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快速审题、构思。自主高效作文训练关键是思维的训练,因为自主高效作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学生写作潜能和思维智能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经过快速思维训练后,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空前的激发,大多数同学都能在评议后快速地进入写作修改状态。
4.反思自修改
传统的作文修改是学生完成作文后由老师精批细改,任教两个班的教室要改完一次作文往往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到了评讲的时候,有些学生已经忘记了写作的事,哪里还有什么激
情。针对这种情况,我摒弃低效的作文批改形式,代之以“学生自己修改──集体修改──教师浏览定等级”的批改模式。这种批改模式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又能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技巧和鉴赏能力。
5.教师总点评
在进行科学有序的训练后,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总结某一类作文的写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作文中某一区域中的“渔”,以后碰到此类作文时,就可以真正做到“如鱼得水”了!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的陈旧理念中解脱出来,自主高效作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会给作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春风。它能够成功地实现45分钟600字的写作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使作文达到“快速、优质、高效”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他们逐步形成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为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训练内容的多样化:(1)进行多种文体的训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日常应用文等。(2)进行多样题材的训练。(3)进行多样写作能力的训练,包括观察积累、思考分析、联想想象等写作的基本能力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表达、修改润色等写作专门能力。
2.训练途径的多样化:(1)课堂作文训练。(2)课外作文训练。(3)文字作文训练。(4)口头作文训练。(5)网上作文训练。
3.训练形式的多样化:(1)大作文和小作文。(2)直接命题和间接命题。(3)指令作文和自动作文。(4)成立文学社团,编辑文学刊物,教师写“下水作文”。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四年来的实验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教师方面
1.形成了符合我校实情的写作教学模式
经过研究尝试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一条自主高效作文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程序是:师生同命题──学生初作文──师生互评议──反思自修改──教师总点评。自主高效作文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学生的写作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构建出一套初中写作知识教学体系
3.形成了适于学生发展的写作教学评价体系
在作文评价中,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重视情感交流,(二)学生方面
1.提升了学生的写作品质
2.掌握了初中写作必备的写作知识 3.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4.在写作教学中完成精神的塑造和人生的成长。
七、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四年来,一直受到县、校各级领导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县教科所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
2.由于有的研究成员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作文训练是个系统工程,写作训练体系内容多,跨度大,时间长,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是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但在进行训练指导时,一个教学内容往往集中在一节课,或者是集中在一周内,在这一段时间里,学生是不是一定能够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是一个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克服这一差异,做到整体提高,需要任课教师有足够的个人智慧。
4.写作还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怎样把这些方法总结出来,并有机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还是一个较为困难的工作。
总之,通过对《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写作教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我们会以今后的教学中去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逐步进行完善,使之成为操作性更强的作文教学体系。敬请教育专家们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初中写作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课题组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第五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策略
青河县中学语文组荆丽娟孙团结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诗歌的王国,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诗词以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成为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值得我们回味品评。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所创作出的美诗佳词就像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光彩夺目。那千古名句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在诗人与我们之间产生共鸣。我们的祖先十分看重诗歌对人的教育作用,两千年前,圣哲孔子用自己的践行传播“诗教”。今天,我们同样要重视古诗词教学。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学语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智育目标的实现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行入高中新课程改革,使用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来,新版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收录了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反映出现代教育对高中生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培养的重视。
二、课题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接触、了解、诵读、鉴赏经典诗文的同时,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其热爱祖国的情感。汲取诗歌中深厚的文化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提升学生的学养,陶冶情操。
三、课题研究方法。
采用古诗词现状调查、古诗词教学改革、古诗词诵读比赛,古诗词方法指导、测试等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提审其审美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得分率。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更新古诗词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升鉴赏能力。
(4)注重诗歌鉴赏、答题方法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开展了古诗词现状调查活动。我们从鉴赏兴趣、鉴赏原因、鉴赏方式、鉴赏能力这四个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去主动鉴赏诗歌。部分学生存在着不会鉴赏古诗词的现象。经调查,我们认为,学生鉴赏古诗词的现状堪忧,我们需要从调动学生鉴赏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这为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此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2)、向全体学生传授古诗词鉴赏方法,并打印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我们从怎样鉴赏古诗词,怎样规范答题,不同题材的古诗词分别表达怎样的主题等方面进行方法传授。通过讲授,同学们初步掌握了鉴赏古诗词方法。
(3)、利用早读课时间,诵读、鉴赏古诗词,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
(4)、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观。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体做法为:
1、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2、放手让学生自己鉴赏,教师及时点拨。
3、注重方法传授
4、创设良好氛围,调动学生学诗词的兴趣。
(5)、开展古诗词专练,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本学期我们开展了四次古诗词专练,每次练习各有侧重,分别为:鉴赏形象、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技巧、鉴赏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角度的练习,希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抓住边角时间,以每日一首诗形式,带领学生鉴赏诗歌。
(7)、开展古诗词鉴赏比赛,调动学生鉴赏积极性,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8)、开展鉴赏文写作,通过写作,激发学生鉴赏积极性,提升鉴赏水平。
(8)、以月考为契机,及时分析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对能力提升较慢的学生要及时分析他们进步较慢的原因。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进行了课堂改革,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中,进一步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鉴赏诗歌,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珍视学生个性解读,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诗歌。从而通过自学、自悟达到真正解读、鉴赏
诗歌的目的。经努力,收效很好。既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荆丽娟老师在与黑龙江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中,诗词教学受到了黑龙江专家的好评。孙团结老师在组内同课异构中,成绩突出。所写诗词教学的教案和反思刊登在青河县中学教研杂志上。
2、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词,为提高其鉴赏能力奠定基础。在课堂研究期间,我们利用早读课等时间,督促学生认真记诵诗歌,并及时督促检查,经过努力,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诗歌,培养了良好的语感,这为他们进一步提升鉴赏能力奠定了基础。
3、经过反复诵读、鉴赏,初步调动了学生鉴赏诗歌的积极性。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通过诵读、鉴赏比赛,每日鉴赏诗歌,写鉴赏文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近诗歌、爱上诗歌,经过努力,一部分学生能真切体会到诗歌中的情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心中泛起或悲或喜的涟漪。
4、提升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通过方法点拨、课堂赏析、专题训练、鉴赏文写作等内容的尝试,学生鉴赏诗歌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一部分学生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一部分学生拿到诗歌至少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情感。
5、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
诗中的情感是丰盈的,哲理是深厚的。经常带领学生置身于诗歌的国度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不自觉地学习到诗歌的道理,发自内心的享受诗歌的美丽,在这过程中,自热而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
七、研究感想。
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学生鉴赏诗歌还要长期坚持,才能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这是一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研究之路,在这条长满荆棘也盛开鲜花的道路上,我们会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把传统文化的火炬高高举起,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虽然研究过程中还有不少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这次的课题研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自我进步的舞台,也促进了我们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