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时间:2019-05-12 06:2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第一篇: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

改革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周辉1,王汉新2

摘要:造成我国多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教育应抓住大学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手段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体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质健康;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周辉(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

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健身、田径、排球等;王汉新(1966-),河北故城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

自1985年以来,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已进行了6次。跨越25年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迫使部分学校取消了运动会中长跑项目。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大学阶段期间是学生步入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兴趣培养直接关系其职业生涯中的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学生体质健康、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一、创新教育与学生体质健康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人才主导的世纪。经济实力比拼的背后是人才竞

争,人才的培养不单指脑力知识,也包括人才的身体素质。“十八大”提出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目标,人力资本需要建立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之上。100年前,清华学校选派学生到美国留学时,时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先生对清华校长周诒春说“我们要送出去的学生总得像点样子,总不能派一批‘东亚病夫’出去”,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值得人们仔细回味。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一举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另一方面,1985—201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却是连续的下滑,小学生近视率超过5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2010年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2005年降低%,20~39岁成年人降低%[1],2012年北京市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合格率不足10%,等等。在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中,我国学生不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日

本、韩国学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

(一)体质与健康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身体素质、形态结构、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其范畴涵盖体格与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的发展水平[3]。体质包含身体素质,且主要指耐力、力量和柔韧三项基本素质。体质的好坏不仅与遗传有关,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它既是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

最终目的,因为增进体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以体育的方法或动作为基本手段,在健康的体育意识引领下,以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体育技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的健康行为[4]。简言之,就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来增进体质健康。

(二)学校体育

梁实秋曾说过:“所谓大学,是由伟大的运动场馆和小小的学院组成的。”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的。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重要手段,它是实施体质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载体。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决定的。为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先后颁布了

“阳光体育”等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就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效能,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意志,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中,更应从理念上去思考。

(三)体育创新

创新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话题,创新是高校办学之本。现代人力资本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腾飞得益于充分利用了这三种资本,促进这三种资本之间的循环流动及相互作用[5]。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素养、创造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无不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与质量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

术都属于知识,它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高等教育这一重要条件,高等教育在科技知识与生产之间充当着中介、桥梁作用,表现在普及、创新、合作等方面。

二、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

体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有8%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为%,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学生只占%,这些数据都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同类学生。体育活动减少必然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其主要归因于社会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升学压力、家庭教育等)和学校体育两大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伴随着我国近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私人汽车、Internet、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在改变人们出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网

络依赖,进而导致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社交机会的减少,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惯养,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1)升学压力。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文化课成绩更是评价学生,乃至升学考评的“唯一”标准。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高中阶段的所有的活动安排皆应以备考为基础。体育课、课外活动对高考评价少有关系,这就使得学校体育活动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默认下变得无足轻重。(2)家庭影响。Mansour对美国城镇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的自我生命质量评估得分与其父母的家庭关系、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6]。忽视体育参与的社会化过程,仅仅简单地把体育活动与体质、体格相连的观念,让我国许多家庭产生了“小胖墩”。三口之家、老人溺爱等,又进一步降低了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许多学生从小便形成了不爱劳动、不爱锻炼的习惯。(3)学生认知。现代

科技革命的发展在给人类带了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静态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病。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枯燥单调,缺少兴趣下的被动参与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使他们很容易退出体育人口的行列。

(二)高校体育教育

体育行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最终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学校体育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基础,是实施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根基。虽然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体育锻炼,但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而体力活动的不足则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为肌肉软,笨是指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7])的主要因素。

1.体育需求的欠缺。进入大学阶段 的青少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已大为降低,按理来说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有关空闲时间喜欢做的事情调查中,前3位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听音乐或唱歌,体育活动仅列10项中第7位;尚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学生产生体育需求的动机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以及从众行为等,在学生对体质健康认知缺位情况下的体育课程往往成为引导的关键所在,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这种引导非常有限。

2.课外体育的不足。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教室、场地等成为了普遍短缺的资源,加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将一周内的不同时间都安排有课程(特别是下午的七、八节课,甚至通过压缩课间变为一天10节制),使原本属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消失殆尽。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一周的两次(甚至一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不可能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增强学生

体质”的这一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也就很难得以发挥。

三、体育教学过程改革的思路

教育模式并不是提出任何一种新理论,而是显示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现有的理论。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来源于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多媒体形式教学,还是“三自主”选课模式、组织体育俱乐部、强制性体质达标测试,都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同探索。

(一)课程内容、手段的创新

健康体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健康体育行为的矫正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手段是“身体练习”,同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的属性。体育能增强体质,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能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

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学教改,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二)推进“强制体育”机制

在现代学校中,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都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8],学校体育基本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成为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众所周知,学生光靠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修学分上体育课外,课外时间几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可

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体质健康。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场地、时间条件,譬如中国矿业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下午第7、8节课不排课,空出时间用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并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检查、考核措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体育俱乐部制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组织力量为主体建立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最初是在高校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出现的,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被作为一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而一些高校也开始了效仿欧美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模式,着力调整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方式。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学校俱乐部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其锻炼会更有动力、勇气和自觉性,通过具体的锻炼目标促使学生自觉训练并达到一定的成绩。俱乐部内的比赛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让他们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四、结论

学生体质下滑是多个因素的叠加结果,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认知、增强其体育需求。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培养过程,既可以是引导性的也可以是强制性,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校重视体育场所的建设与课余时间的安排。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EB/OL].[2]范广军。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及促进策略[J].中州学刊,2014,(3):75-77.[3]余岚。大学生个性化体质健康促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3.[4] 郑家鲲。健康城市背景下的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13.[5]许桂清,黄睿。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4,(5):9-12.[6]李芳,司虎克。国际学生体质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40-45.[7]徐南强,寇磊。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110-114.[8]项立敏。我国学校实施“强制体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12):115-120.

第二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开始对传统的理论教学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并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当前终身体育思想正在逐渐普及,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向注重学生个性、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终身健身 体育改革 素质教育

一、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以升学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体系的历史局限和负面影响,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要重视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不光在学生时代,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体育教学改革还应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二、体育改革向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方向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正在逐步确立,并且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社会规范,有着较强烈的独立意识,具有较高智力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主动性。实践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体育知识的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也得到了逐步增强,他们不但要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他们需要用这些体育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便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健身的需要。社会各领域的竞争加剧,工作、学习、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心理承受的压力加大,出现了现代文明病、职业病等现象,这使大学生们开始认识到健身不仅是自己在学习期间的需要和毕业后择业的需要,而且是提高终身生活质量的需要。与此同时,随着“健康第一”“终身健身”教育指导思想的贯彻,大学生的健身意识也有所提高。

3.对健美的追求。随着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增强,健美锻炼,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健身方式。过去,学校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的“三基”为中心,旨在增强学生体质,几乎不向学生传授任何有关健美的知识和技能。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大大提高,在校学生的体育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健美锻炼在大学校园逐渐成为一种时尚。健美操、韵律操、形体训练以及各种肌体练习,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4.对娱乐的渴望。娱乐性原本就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而且也是为了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寻找乐趣,满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5.对终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追求。受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在追求体育锻炼的健康效益时,也开始重视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和特长,学习和掌握一些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生活和终身体育的需要。竞技体育则具有鲜明的娱乐性、竞争性和人文性,其表现出来的竞争意识、群体意识、协作精神、拼搏精神、自控能力、抗挫能力以

及沉着果断与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等,正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但是受应试教育影响,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多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高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1.丰富教学内容,使其具有多样性与可接受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学生的需求和基础、学校的教学条件等,选择有利于增强体育意识和培养体育能力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具有可接受性,既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另一方面,教学内容要全面、多样,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以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2.注重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的传授。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加强健美体育与娱乐体育的教学,这些将与健康体育一起,成为高校体育的三大支柱,同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还应加强健身方法的传授,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体育项目简单化和运动项目综合化。随着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任务的改变以及现代大学体育教学需求的变化,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应把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比较复杂的体育项目简化,可以把几个体育项目综合成一个项目来进行教学。

4.保持或更新原有的竞技体育内容。在继续加强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竞技体育项目教学的同时,将乒乓球、游泳、羽毛球、网球、武术、健美运动、体育舞蹈等竞技体育项目,充实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这样既能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门人才,又满足了大学生对竞技体育的需求。

四、调整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专业教育都是以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为主体。这样的专业分布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整高校的体育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在专业设置方面,要加强体育经营管理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建设,加强基础学科和实用学科的建设,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提高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扩大选修课的比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挖掘潜能,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志向进行自主学习,这对发掘学生的潜力,实现终身体育都有重要意义。

健康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体育思想,它不仅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作用、目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将对学校体育课程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教育观下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学生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在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并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体育学习的最后一站,也是学生体育的最高层次,在终身体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与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技术,为他们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后几十年的工作期间,仍能坚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直到贯穿其生命的全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还要努力提高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的健身方法,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体现出知识性、科学性、健身性、娱乐性、基础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需求,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以及良好的个性品德,促进身心健康,进一步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以适应未

来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三篇: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学改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关部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是比较大的,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体健康,还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体育能力,改善大学生日常生活状态。①因此,加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有必要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行研究。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改革 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7.029

体育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涉及的方面是比较多的。对于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往往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转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经过长时间的改革研究发现,如今的高校体育教学效率是比较高的,但还存在一系列尚待解决的问题,必须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主要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问题和措施研究。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要求,现代高校已经增设了必要的体育教师培训机构,且有充分的研究人员进行体育课程研究,当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制度和体系是比较完善的。但很多大学生不注重体育锻炼和知识学习,毕业前未深刻掌握和理解体育概念,也没有掌握良好的体育技能,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如今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比较低的。

导致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的原因比较多。第一,因为高校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教学枯燥。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旧应用以往的体育教学方法,没有加强体育实践教学,无法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需求。第二,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注重体育分层次教学,没有实现各个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且没有注重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理念。②第二,针对如今的高校,虽然体育实践研究力度是比较大的,但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常不足的。很多高校体育教师没有明确高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性功能,无法将其运用到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上;无法全面了解体育运动规律和运动锻炼控制方法,无法创新和完善体育教学实践模式。总之,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理论创新来说,是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课程内容体系改革措施

针对我国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来说,由于受到相关管理体制的影响,相关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因此也成为核心教学内容。在当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内容不衔接、过于陈旧等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来说,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定义为学生体质提升,却没有重视深化学生的终身运动理念,不符合如今的体育教学要求,要想解决相关问题,必须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尤其要进行教学内容改革。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必须掌握多种健身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运动技能,明确终身体育的理念。必须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制定体育教学改革目标,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学习。

2.2 教学目标改革措施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要想达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的,必须首先实现小学和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大学时期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期,是关键阶段和基础阶段。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锻炼和科学运动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改善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最终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让大学生真正热爱体育运动和锻炼。

2.3 教学项目改革措施

在现代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项目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现代大学生更加喜欢娱乐体育项目教学以及休闲体育项目教学。所以,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课程种类、教学项目等推进改革,丰富高校教学内容项目,还要大力提倡多个课程组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体育教学项目。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增设健美操、交谊舞、太极拳、跆拳道、国标舞、瑜伽等多种选修课程,这样不仅能扩大大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出他们的运动兴趣和活动参与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④因此,针对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改革来说,实际作用和价值是非常显著的。2.4 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要想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仅要进行目标和内容改革,还要加强教学模式改革,只有不断创新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才能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不仅能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大学生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具体来说,第一,要实现以往教学内容和现代化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多开展娱乐活动;第二,要实现主要教材和辅助教学的有效结合,注重对大学生兴趣的培养;第三,要实现课内教学活动和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第四,要大力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率;第五,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出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此外,还可以采取社团组织、竞赛组织以及俱乐部开展等模式,激发出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兴趣。

2.5 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促进三大方面的转变。第一,要实现传统式讲授式教学向现代化引导式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二,要实现形式化教学到实质性教学的有效转变;第三,要实现枯燥性教学到趣味性教学的有效转变。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加强理论知识讲授的基础上开拓新课程和新学科。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凸显大学生的核心主体地位,大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等,赋予体育教学课堂趣味性和动态性,营造良好的、轻松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⑤

2.6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措施

如今,在很多高校当中,对应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都是不完善的,必须创建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教学综合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性作用,不仅包括良好的反馈作用,还包括良好的督促作用。结合高校体育教学的标准化要求和原则,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必须同时注重“教”与“学”的评价,还要加强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针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来说,不能单纯对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以及运动技能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活动参与态度进行评价。在实际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过程中,必须实现多种评价方法并存,包括教师评价方法、学生自我评价方法以及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的合理性评价,加强自我评估,并加大教学总结力度,及时明确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明确教学目标和发展方向。

2.7 加强教学设备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培训

要想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落实,还必须大力应用现代化的新型教学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足够高的师资力量。只有保证高校体育教学设备和技术足够完善,才能保证高校体育教学效率足够高,高校要保证体育设备、器械足够多,还要保证体育活动场地足够广。针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教师改革是核心内容。针对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必须明确终身体育理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及时完善自我,掌握更多的教学方法和体育技能。此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自我文化素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长期稳定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是比较多的,必须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入手改革,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终身体育和运动意识,利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快速实现。

第四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走势的研究

作者:徐元玉 周烈 王林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作用及其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质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走向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41-02

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体现着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繁荣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职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随着社会教育大背景的演进,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尝试。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探索。经过几年的改革,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如何?如何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深化下一步的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对江苏省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旨在从学生体质健康的视角分析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寻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措施,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

课题组从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对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四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耐力素质、速度素质水平较低,肺活量指数偏低,肥胖或超重学生比率较大。

据统计,被调查院校男、女大学生平均身高分别为171.7cm和159.95cm;平均体重分别为61.35kg、51.61kg。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平均身体形态指标不尽人意,男、女生体重正常比例只有33.27%和38.97%,体重较低比例分别为49.49%和47.79%的,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达到12.75%,明显高于女生的4.98%,而女生营养不良比例8.26%明显高于男生4.49%(见图1)。

肺活量体重指数指标是身体机能动态下的客观反映,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人体肺功能的优劣。从表1中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优良率分别为38.65%和41.4%,不及格比例达到11.35%和12.00%。耐力项目的测试主要反映的是人体心血管机能,从测试结果可见,男生1000m和女生800m的不及格率是各项素质中最高的,分别达到了13.73%和14.16%。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中长跑项目存在畏惧心理,主要是因为运动中“喘不过气”,这在运动学中称之为“呼吸极点较低”,实质上说明了学生的心肺功能需要加强锻炼。从50米测试情况来看,速

度素质也不如人意,不及格率仅次于耐力素质分别达到13.24%和13.08%。坐位体前屈测试情况来看,合格率较高,男、生均达到90%以上。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折射出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固然与遗传、营养以及沉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等因素有关,然而肩负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其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等方面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指导思想存在片面性

20世纪中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基本上是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上,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享受不到体育的乐趣。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高校体育引进吸收了欧美体育思想:一方面在教学指导思想上过于强调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在实践操作面上,忽视了生物体育观对学生身体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1];另一方面,有些体育教师认为大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相关知识储备,可以通过自学自练来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无须在教学中强化,从而形成了片面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错误认识,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实践回归到“放羊式”状态,造成了学生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身体运动”。

2.2 忽视健身知识的传授

体育教学过程并不是直接的身体锻炼过程,体育教学不等于健身锻炼,单靠体育课堂教学解决不了增强体质的问题[2]。健身锻炼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部分,从本质上讲,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主要是一个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技能的过程。然而,有一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忽视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对“增强体质”、“终身体育”所具有的战略意义,课堂上让学生不停重复练习1~2个技术动作,运动负荷持续中高水平,机械重复的动作挫伤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体育课忽略对学生健身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健身意识、健身能力、健身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体育课认识不足,知识面狭窄,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无所适从,无所收获,下了体育课,就与体育锻炼分手了,这无疑是体育教学的失败。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呆板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沿袭竞技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内容单一,复杂技术较多,趣味性、娱乐性较差,忽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很多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了十几年的运动项目,对体育课已失去兴趣。其原因是长期以来竞技运动一整套的项目、规则和办法束缚了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天性好动的学生望而生畏,不能获得与其天赋相适应的运动成就,主动锻炼的学生有减无增。高校体育教学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方法手段的改革,但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服从于教师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致使学生

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地强调“统一”,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动性,课堂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增强体质目标也就无从谈起。

2.4 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中国教育体制应试模式下,体育评价体系大多仍是应试教育的传统评价指标,考核方法单一,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量化标准,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结果,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掌握的好坏和技术达标,来评定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达标和技术考试而学。部分先天素质好的学生,考试标准对于他们来说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和精力,就会取得相当好的成绩,而体质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相反,一些先天素质差的学生,在每个运动项目技术学习的时间段内,即便认真刻苦地进行身体练习,而且体质和运动素质均有一定提高,也难取得优异的体育成绩。这种评价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使得学生投入与产出不平衡,一次次的体育考核带给学生不良的刺激,抑制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极大地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策略措施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它对于增强体质和改善健康状况的功效已经得到实践的验证。因此,如何正视学生体质现状,突破高校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合理地安排体育课,树立“健康第一”的现代体育教学理念,应该是每个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要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以及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必须融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指导。教师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学生的现实水平出发,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的过去、现代和未来融为一体,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4],这是高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趋势。高校体育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作为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标,把体育教学的方向从追求外在的技能掌握和近期效果,转移到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和长期效应上来,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2 明确体育教学的本质目标,强化健身知识传授

体育教学是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的,增强体质不仅仅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标更是体育教学的长期目标,直接教学目标应将培养学生体育习惯作为重要内容,长期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终身体育者。按照增强体质这一本质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在传授运动技术的同时,必须讲授体育人体

科学、营养保健、运动康复、医务监督等相关领域知识,以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教学目标应将健身知识传授与健身锻炼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取得身体锻炼效果,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大学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自我锻炼意识的形成将使其受益终身。体育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科学健身原理、方法、功能等健身知识,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行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主动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达到有效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3.3 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锻炼习惯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上,要使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按照增强体质的目标进行教材化,要与健身教育有机相结合,注重学生不同类型的兴趣爱好,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和长远性[5],与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学指导思想相吻合。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根据实际情况多开设易学、易练、实用的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实践课程[6],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太极拳等,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掌握实用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运动技能,引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学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采用“启发式”、“诱导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辅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营造又利于学生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氛围;同时把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体育课程管理中,作为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形成课内外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和运动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和增强学生体质的双重目的。

3.4 完善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与健身锻炼

体育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从多方面来显现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评价体系应包括体能与技能、进步幅度、过程表现等,涵盖整个自主学习锻炼的过程,因人而异,设定不同的目标区域;评价指标应贴近学生的学习锻炼行为,给与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并落在其发展的区域,提高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客观性,鼓励和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在适当范围内,允许学生按照实际情况自定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使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体育的权利。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除体能与运动技能的评价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等方面,从而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在一定时期内,要不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其纳入学生评奖评优之中,这是激励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冯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回顾[J].体育学刊,2007(9):1-5.[2] 王刚军 张叶红.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几相关个问题的研究[N].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186.[3] 郑建民.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个案的比较研究[J].体育学刊,2008(2):49-50.[4] 陈文山.再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健康教育[N].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5-17.[5] 王小梅、李俊汉.浅析健康教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N].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136-137.[6] 范春来.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08(8):38.

第五篇:2013学生体质健康报告

2013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分析报告

本校共有学生2969人。其中男生1572人,女生1397人。测试的数据显示所有被测试者中,及格率86.19% 良好率22.33% 优秀率16.94%,总体上看学生大多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根据详细的数据评定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我们从体育保健课、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延伸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切实提高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今年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呈现下降的趋势。学生的许多身体素质指标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柔韧、耐力素质(50米*8往反跑)呈下降趋势,肺活量指标大幅下降,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研究。为此,针对我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进我们的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测试的数据显示所有被测试者中,总体上看学生大多总成绩处在良好和及格档上,单项有不及格人次,通过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过剩,胖墩增加

据测试的数据显示,身高体重不及格达到25%人,肥胖成为威胁青少年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校里有那么多的“小胖墩”,究其原因,主要是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加上遗传及营养过剩等综合性的因素,使学生中肥胖者的数量日趋渐增。因为自身机能的限制,使这些小胖墩在运动中比常人承受了更大的负荷量,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使胖墩们对运动产生了畏惧心理,减少了活动量,也导致了身体素质的下降。

2、活动量减少,体能下降

造成我校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中,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影响占了不容忽视的地位。人类的劳动活动大大减少,造成体能下降。再则,生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时代的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仗着祖父辈及父母的宠爱,连家务的边都摸不到,缺乏了最基本的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惰性心理,而且长期的溺爱造成了不少学生娇气的性格,一遇到运动量比较大的活动或者不好的天气(炎热或寒冷),潜意识使其产生了惧怕及抵制心理,如上种种,使之学生体质下降。

3、小学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重主轻体”的现象

学生对体育课的偏爱往往是出于个人兴趣,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体育课是单纯的游戏课,为了活动而活动,不像语数等主课那样,测验获得好成绩就欢呼雀跃,而对体育课成绩高分及满分的追求欲不是很高,进取心不强,学生家长也看重学习成绩,而对体育成绩普遍不重视,导致了重视主课,轻视体育的现象。

二、针对我校学生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我想教育教学中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着手予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广播体操、跳皮筋、跳绳、立定跳远、400米跑、接力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课间充满了新鲜感,避免了拖沓、疲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2、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游戏是小学体育课中的一大重头戏,让学生参与一些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的改造,不失为增强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好办法。如让学生参与设计“钻山洞”这个游戏,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学会了从横向、背向等角度出发来设计这个游戏,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两路纵队相对站,手牵手儿把洞钻,钻过洞口把洞开,最后两人再上来”的玩法,使游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另外,教师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动性。如把50M跑改为8秒钟跑(即8秒钟能跑几米);一分钟跳绳改为看谁先跳到120次„„久而久之学生也学会了用反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上述是我对本校学生体质分析及一些提高学生体质的几点想法,如何切实有效地来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或许不是通过某一途径可以完全解决的,克服各种制约因素,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将是任重道远的。期待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来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促进我们下一代的茁壮成长。

霍林郭勒市第一小学 2013.10.8

下载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 . 一、《标准》的实施工作在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体育行政部门指导。《标准》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计划 为顺利完成本学年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特制定《标准》达标计划,希各相应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上......

    学生体质健康制度

    王家庄教育管理办公室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为规范我街道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保证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获取客观准确的学生体质健康资料,推动全体学生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我街......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总结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发布与实施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一项重要举......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圈羊”、“放羊”与“游牧”式体育课程的比较与思考 马卫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是当前进行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主要问题。纵观中......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和改革思考 雷雳 目前,伴随着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教育模式、教学理念与目标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终身体育观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学生与体育......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论文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

    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总结

    篇一: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总结 大洋坝小学2010—2011学年 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工作总结 2010年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上报工作在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