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德树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崇德立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学年来,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充分认识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深化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崇德立人根本任务,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学校的职业教育影响力。
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适应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其获得全面培养、成功就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关系到中职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中职学校办学方向的关键所在,是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福清龙华职专站在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工作,主要作法如下: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中职教育办学宗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中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为根本目标,着力加强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逐步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准确把握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中职学生。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情操,强化法治纪律,促进文明养成;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文化基础,提升人文修养,加强生涯规划;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厚植匠心文化,强化专业技能,培植双创意识;以身心健康为基础,锻造强健体魄,培育健康心理,加强社会实践。
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中职学生优良品德。一年以来,学校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活动,把培育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培育核心素养的全过程。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规范升国旗仪式,开展“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国梦,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加强师生时事政治教育,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中职学生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做有梦、追梦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的青年。
四、锤炼道德情操,强化全科德育理念。学校按照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德育课,培育一批精品德育课。努力使每门课程都渗透育人内容,培育一批德育功能明显的优秀示范课。学校开发了《玉融之光》、《晨读礼训》等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提升的校本教材。大力推广德育系列化的模式,开展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增强中职学生的道德意识,提升中职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中职学生成为具有较高道德情操的好公民。
五、强化法治纪律,培养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的意识。学校加强学校法治建设,加强法治教育,每学期举办法制和毒品预防课报告会,利用黑板报和校园宣传栏提高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平台开课率和学生作业完成率达100%。丰富法治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国家宪法日、安全教育日、消防日、禁毒日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使中职学生使中职学生掌握禁毒、自救、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知识和能力,自觉远离毒品和校园欺凌。
六、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促进文明的养成。学校用德育7S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身边小事做起,做到上好每一堂课、规范好每一个实训动作,培育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和文明礼仪教育,引导学生穿好校服、实训穿好工作服、戴好校徽(胸卡),养成言谈有礼、举止有度、待人有诚、行事有信、尊重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多形式的环保等集体活动、社区卫生清扫、文明城市劝导等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低碳环保、热爱劳动的良好生活习惯。全面开展“文明学生”、“文明居室”竞赛和各种创优活动。学校培育“三米文化”和开展文明言行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三米之内必问好、三米之内垃圾捡一捡、三米之内帮一帮、三米之内遇到不文明的行为管一管;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讲究个人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争做环保卫士。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交通规则,举止文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说普通话,讲礼貌用语,争做文明标兵。
七、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中职学生的人文底蕴。学校注重学生文化素养、科学精神与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加强中职文化课程建设,开齐、开足、开好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切实推进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开展专题教学研究、教学比赛等活动,培育并推广一批高质量的具有职教特色的文化课程,提高文化课的课堂效率。完善文化课标准,积极探索推进文化课程的教学诊断与改进,确保文化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八、注重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的培养,为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社会公民打好基础。学校努力提升师生的人文修养,丰富人文教育内容,开展佾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等特色活动,将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美学教育等人文教育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拓展人文实践活动载体,开展“素养人生、人人出彩”等活动,引导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搭建人文教育平台,开展“书香校园”“诵读经典”等活动。
九、注重学生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与规划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实现高质量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学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设,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新学年组织开展好一周及以上的培训,邀请优秀校友和行业专家进校讲座、开展“龙华梦工场”等活动和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做好切合自身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学校还统筹资源,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搭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比赛及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交流、启发与提高。
十、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努力打造中职学生精湛的技能。学校厚植匠心文化,营造弘扬工匠精神,通过组织学生进企业拜师学艺,培育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积极吸引校外优秀技术能手进校兼课,以师傅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乐学善思,传承匠心文化。积极推进的校园文化建设,搭建职业教育活动平台,展示中职学生的优秀作品,倡导树立尊重职业人才的价值的良好氛围。学校突出职业技能导向,加强专业技能培养,提升学生核心技能水平。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切实推进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推行“理实虚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扎实做好顶岗实习。组织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搭建人人出彩的舞台,展现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十一、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升身体素质,磨练意志品质。学校开齐上好体育与健康课,不断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康意识与习惯,增长学生体育知识与能力。积极开展“每日锻炼一小时”、校田径运动会、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丰富学生体育生活。加强学生体育社团建设,大力开展跆拳道、以及在福建师大体育系帮助下开展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活动,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积极推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参与率100%。
十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多种活动,塑造中职学生热情大方、向上向善、阳光自信的良好心理。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心理问题为导向,开展心理辅导与援助,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十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日常交往、解决问题、适应挑战的能力。加强共青团、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队伍领导、管理与建设,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加强各类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的建设,开展形式多样、新颖活泼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发挥学生专业技能特长,深入社区、企业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增强中职学生社会责任感。
十四、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评价,完善评价体系。一年来,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崇德立人,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在福建厦门优芽科技网络公司的协助下,围绕学校“人人出彩”的总目标,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生管理、量化考评办法,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学生核心素养评价体系,引领学生向上向善成长。学校通过体系性培训和宣导,更好地贯彻学生核心素养评价工作,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借助信息化手段,统一学校各部门学生的评价平台,现已初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德育工作开展,把家长、企业、社会纳入学校德育实施体系中,对学生校外活动进行系统反馈和评价。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学校德育管理部门和班主任能够实时了解学生群体的综合表现情况,更好地应用学生评价数据。学校还借助荣誉等级和多维度的学生出彩星级评定,激励学生自身某一特长出发,带动整体核心素养的提升发展。学校还基于学生日常管理的数据,生成“人人出彩”的学生核心素养成长档案,加强出彩师生的宣传力度,通过榜样力量,强化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
福清龙华职专 政教处
2018年7月
校训:崇德立人 强能立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法制和毒品预防教育
毒品预防教育征文评选
庆国庆主题班会
纪念“五四”青年节
升旗仪式
军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
感恩教育
师德演讲比赛
校田径运动会
社区卫生清扫
培养“三米文化”
晨读礼训
中华诗词大会
篮球比赛
校园文化艺术周文艺汇演
校佾舞团助兴首届全国中国画展开幕式
元旦晚会
第二篇: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从立德树人出发
如何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于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著,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它的构建“使学生发展的素养要求更加系统、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同素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所有人都需要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比如核心素养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合我们的国情,落实起来更好一些。”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大家都会重视知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整合性。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的目标参照。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学校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学校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的教育追求与担当。
榆树市红星乡中学
第三篇: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校“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建构也成为每位校长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上个月(四月二十四号),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和学校都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校长办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才能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
第四篇: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精选)
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
演讲人:刘彭芝 作者: 《光明日报》(2015年08月22日 06版)
编者按
7月17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7场在民生银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发表了题为“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的演讲,光明网对讲座进行直播,全国394万网友收看了节目,31.1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现摘编刘彭芝部分精彩演讲内容,以飨读者。
我叫刘彭芝,从教50年,没有离开过一线,也没有离开过中学。我是一个实践者、思想者、行动者。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立德树人,重在培育和践行”,用我多年的从教经验,讲述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中央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这个基础工程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教育特别是从基础教育抓起,从立德树人抓起。
1.校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主阵地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立德,首先是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
总书记说得好: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因此,今天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来培养学生、成就学生。
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办学的着眼点是学生,着力点是老师。我们主张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合每位教职员工发展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解决的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问题,这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问题。中国当代学校教育,要建功立业,首先必须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做足文章;中国当代学校教育如果出纰漏,肯定也首先是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有偏差。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立德树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校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主阵地,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2.立德树人,心里装着中国梦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精义,就是“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修己修到极致,就是“内圣”;安人安到极致,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我们讲立德树人,就是要做“内圣外王”的功夫,就是要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立德,就是要让学生有一颗美丽而强大的中国心,这颗中国心里装着中国梦。树人,就是要让学生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完美人生的能力。立德树人,实质上是品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的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也一定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靠得住、有本事的人才,培养出忠诚、干净、担当的接班人。
人大附中这些年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实现品德教育与能力教育的结合,培养品德高尚、能力高强的学生。
早在十几年前,北京电视台引进墨西哥电视剧时获得一个额外附加的足球培训项目,人大附中“BTV三高足球俱乐部”有机会到墨西哥培训,当时住在一个酒店,主楼前是广场,挂着很多国家的国旗,但唯独没有中国国旗,孩子们看到后立刻找到领队老师,老师马上去找酒店经理,经理说他们没有中国国旗,这位领队又到中国驻墨西哥大使馆找到一面国旗,然后交给经理,看到这个经理迟迟没给挂,领队和孩子们都很气愤,就说如果不挂上中国国旗我们就搬出!因为我们这支球队要在这里培训一年,经理害怕失去我们这个大客户,立刻转变态 3 度马上把国旗挂上去了。不仅在酒店前挂上了中国国旗,而且我们还按照人大附中的惯例,每个周一在广场前举行升旗仪式,高唱国歌。
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面向未来的能力培养。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好奇心和想象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好的教育不是教孩子怎样按别人想的去想,而是要鼓励、引导他们怎样按自己想的去想,这是对孩子的真正尊重。有了这份尊重,他们才可能因好奇而产生兴趣,因兴趣而去探究;他们才可能在未来的人生中保持独立自主,敢于向权威挑战,成为有创造力的人。所以我常说,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会在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遇到阻力,只有综合创新才能打破常规、解决矛盾。人大附中这些年的发展,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得益于人大附中有“时时能创新、事事能创新、人人能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土壤,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校长和学校要做的就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平台,我常对师生们说:“你们能翻多大的跟头,我就给你们搭多大的台子。”
3.教学相长才能
释放更多正能量
立德树人,只有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才能释放更多的正能量。教师、学生、学校三位一体,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努力做到全覆盖全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久久为功,花落莲成。就像总书记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融入日用而不知。它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更不该做表面文章,而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按照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办事,具体地说,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课堂,渗透到校内外一切综合实践和文化活动中。
教育是一项播种的事业。播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里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
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只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老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需要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教师应既是积极宣讲者,又是模范践行者,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魅力结合起来,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比如我们有一位语文教师,经常在课堂内外与学生们诗词唱和,不仅以诗词叩开了一颗颗年轻的心灵,而且在师生的互赠互勉、互教互长中将民族精神、诗词文脉传了下去。我记得2007年的高考,一个叫金豆豆的学生以1分之差与北京大学中文系失之交臂,情绪低落。她的班主任和一些老师及时给她做思想工作,劝导鼓励她,但效果不佳。语文老师于树泉知道这个孩子很喜爱古典诗词且颇有造诣,就给她写了一首《咏云湖山小松赠豆豆》相赠,激励她像小松树那样 不畏风吹雨打,挺立着坚强的筋骨和灵魂。豆豆见诗后回复老师:“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会朝着小松的境界努力的。日后得暇必当奉和。”老师用古典诗词和学生交流情感的过程中,学生感受的是民族精神的洗礼和中华民族主流价值观的熏染。
实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形成巨大的场效应,释放无与伦比的正能量。我们这个“德”才立得起来,“人”才能顶天立地。
4.优质学校要勇于担当
当前,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城乡、地区、校际间的教育质量还很不均衡。作为优质学校,在搞好自身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帮扶薄弱学校,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就是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对师生的一种无声而深刻的示范和教育,这在深化教育事业综合改革的今天,弥足珍贵。
一个人的生命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身体内;大生命则体现在人群社会中。一所学校的生命也有大小之分:小生命,蕴含在自己的校园内;大生命,则体现在整个教育事业中。这是我的追求,也是人大附中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出发点和归宿。从2002年开始,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十几年的探索,形 6 成了“区域内承办、托管、深度共建、联谊,区域外(教育欠发达地区)远程辐射,依托优质学校建立培训基地培训优秀校长和教师”的几种最有效、可持续的帮扶模式。近十年来,人大附中帮扶薄弱学校共派出干部、骨干教师80多人。2014年国务院嘉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人大附中是唯一获奖的中学。
为了使北京边远山区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人大附中与延庆永宁中学于2007年创办“人大附中延庆分校”,学校选派了11名骨干教师到延庆支教。他们的课堂向延庆所有教师开放,仅一个学期听课的教师就有1800多人次。但因为人力、物力所限,到2009年我们很难再派教师到延庆任教了。怎么办?我果断决定,将延庆分校两个班的学生全体带回人大附中上高三。2010年,这届学生参加高考,79名学生中有56名学生高考分数超过了本科线,创造了这个山区中学有史以来的最佳高考纪录。
我跟老师们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贫困落后地区学校联合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人大附中的教职员工也得到了方方面面的锻炼,思想得到了净化,境界得到了提高,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双赢、共赢的过程。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培育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国家、社会、个人同心联动,贵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办好任何事,关键都在人。人在哪里教?主要在学校。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以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神圣感和使命 感,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在校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本文摘编自“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27场活动的现场演讲实录,光明网记者章丽鋆、刘冰雅整理)
第五篇:立德树人,做好中职教师专题
立德树人,做好中职教师
每次到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早上一打开手机,就会收到了铺天盖地的祝福信息,很多学生还专门选择了时间点,那就是在9月10日的零点发送信息,以此来表达对于教师特殊的爱,看到这样的信息,作为一名教师,我是非常感动的,自己心里也有太多的话想给学生说,我想说的便是,千言万语不如实际行动,今后自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做一名“好”老师,首先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第一件事便是为学生讲授知识,这对于自己的要求便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我非常认同我们的学习型社会,即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学生,都需要学习,而且要终身学习,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中,知识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只有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的知识才不会过时,这一点是必须要做到和做好的,有了知识,便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如何把知识更好地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我们的能力要求,好的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个好的老师,不仅仅在于知识储备多、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更重要的便是师德上,好的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成为道德标兵,因为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要从自身做起,更好地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我们所学习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说到师德师风建设,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榜样,在平时的新闻评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信息,在我们的人民教师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特别是在我们的农村中,很多教师扎根农村,一工作就是一辈子,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教育事业,正是有他们的努力,我们才可喜地看到,农村的教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和关心孩子们的教育,不论是从受教育者的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有一个不小的提升,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
新时代,我们有新的梦想,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并用我们的努力不断满足学生的需求,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