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21世纪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作者:褚宏启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由于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其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各级各类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以分数为本的教育导致了人的异化而不是人的解放,学生素质不能适应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变革的要求、不能满足国际竞争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种研判,《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开展教育工作,必须回答两个基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其中第一个问题涉及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尽管我国一直在推进素质教育、强调立德树人、力求让学生全面发展,但基础教育的现实并不尽如人意。“应试教育”与片面追求升学率问题依然严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中片面追求分数与经济领域片面追求GDP颇为相似,都是片面的发展观在作祟。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甚至全部精力用于培养“会考试的人”,而不是“会创造的人”和“会生活的人”。面对21世纪的严峻挑战,必须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
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界定和确定21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以之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
国际上热议的“21世纪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也有人翻译为“21世纪技能”,我认为“素养”更恰当一些)可以给我们以丰富启示。21世纪素养分为三大类:(1)学习与创新素养,包括: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2)数字化素养,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ICT素养);(3)职业和生活技能,包括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21世纪素养”已经影响到很多国家的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声疾呼:“我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制定新的21世纪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是简单衡量学生会不会在考试中做一些不切实际的题目,而是考查他们是否具备21世纪素养。”
这些素养对于我国学生的发展、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把这些维度纳入到当前正在推进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中。
在确定了“培养什么人”之后,我们需要重点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认为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相对单一,比较陈旧,教师“满堂灌”、“一刀切”现象严重,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现象严重,学生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效益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主动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减负增效。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才能使我国教育适应21世纪的挑战。
第二篇: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学校如何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以来,每个国家、国际组织都在思考到底要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校“育什么人”,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随着考试改革的推进,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建构也成为每位校长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明确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校长在办学实践中,要落实好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全息演绎,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论角度讲,它是学科与课程的全息回归。让每一节课成为撬动学生学科整体素养和人生素养发展的全息概念。少即是多,核心素养少的关键在于能够以少胜多,以小撬大,撬动学科本质,撬动教育整体发展。它对育人目标的具化和细化,是素质教育和立德树人在新时期基础教育育人目标的完善。核心素养在学校的落地,需要从学科、学段和校本化方向努力。从课程方面来说,核心素养还需与课程进行进一步整合,包括进行结构整合、内容整合。
核心素养是学校办学的战略指导,学生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校长办学的目标参照。上个月(四月二十四号),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与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题的高峰论坛,在论坛上,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认为,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讨,既是校长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责任担当,也是顺应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战略要求。因此,基于办学实践来思考核心素养,有助于校长理解改革政策、明确改革方向,对其科学办学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都有这样的共识:核心素养要贯穿整个教育活动,渗透到各个学科。核心素养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它就一定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是少而精,是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我们提出的“核心素养”比学生“能力”的含义更为广泛,学生的能力既可以是与生俱来,也可是后天形成的,但素养却是可教、可学的。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同的是,素养更强调知识能力与态度的融合,超越了长期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这就体现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要有加工能力。因此,从办学实践来看,校长需要在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的文化、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并通过相应的载体来实施。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须有好抓手。在学校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须有好的载体。校长在办学过程中,要认真思考如何以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和组织实施等为支撑,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来形成学校的办学策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当下的“核心素养”,尽管育人的“参照”在不断变化,但教育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却是不变的。我们要立足“顺应教育”的办学理念,提炼出了关于学生成长需要的艺术素养、强健体魄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核心素养。“顺应”教育理念就是对核心素养的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顺应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按照学生的主体的自然天性因势利导。顺应教育不但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而且还要顺应教育的规律和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进进“悦”文化之中。不但要构建科学与技术、人文与交流、艺术与欣赏、健康与运动等四大领域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而且还还紧抓学科整合、拓展实践活动和改进课堂教学三个途径,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在办学实践中,校长和学校都要有核心素养。在办学实践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天性来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并将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点。在学校里,我们要带着童心和童趣去理解和关注孩子,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很好的对接。校长办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校长的核心素养才能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只有具备一定的核心素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学校核心素养的构建是回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前提。
纵观“核心素养”的提出,其概念和理论研究始于国家层面,体系构建和丰富则需要校长通过实践实现,并且最终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校长不仅要关注学生向上成长的空间,更要关注学生向下扎根的土地。这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追求与担当,也是中小学校长的教育智慧与教育良知。
第三篇: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在课堂培育核心素养
■主 持 人:韩世文 《中国教师报·区域教育周刊》主编
■对话嘉宾:成一涵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一学生
刘
畅 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中初二学生
杜金山 中国教师报特聘课改专家
洪劬颉 江苏省南京市教科所科研员
冯荣雄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北部片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
符永平江苏省南通市教科院副院长
学生眼中的课堂
韩世文:这场沙龙与以往不同,我们邀请了两位刚才上课的学生参与分享。关于课堂,学生永远最有发言权。所以,我们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场上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走进南通市第一初中的课堂,你们觉得他们到底来看什么?
成一涵:老师们来看南通学生学习的风采,见证南通教师和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
韩世文:那你们在其他学校教师的引领下学习,感受如何?
成一涵:带我们上课的是来自山东杜郞口中学的数学教师刘桂喜,她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课堂提问也很有意思,总是采取引导方式,将问题放到屏幕上,一目了然;有困惑时,我们相互解答„„这节课非常精彩,也很有意义。
韩世文:这与平时的课堂学习有何不同?
成一涵:以前上课,教师等学生举手了,要点名才能回答;而现在,可以随时答,学得轻松、自主。与其说是教师上课上得有意思,不如说是我们学生上课上得更精彩。我觉得,平常上课很快乐,今天更快乐。
刘畅:我们的课是符永平老师上的,学习“章前图”,所有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或者创作出来的,这让我们体会到当教师的快乐,自己学习并能为同学出题,能深入了解知识、系统思考问题。
师生改变了什么
韩世文:在上课和转课的过程中,各位嘉宾看到了什么?
洪劬颉:通过这次活动和上课的体验,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表达想法和观点,并希望在争论中说服别人。这种积极和勇敢让我感动。这背后,自然也体现着南通整体课改的成效。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对深度学习的渴望。在课堂表象的背后,是学生有想法、有深入的思考。我平时备课设置问题,往往看起来缺乏价值导向,但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却慢慢生成了价值,并呈现出价值碰撞与交锋。
杜金山:这次课博会,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转课上,我看到了教师们身上的变化。这些展示课教师,都是优中选优的,他们处在新环境中,呈现出的课改新理念、新方法是令人欣喜的。我也转到了承办学校其他常态课的班级,这些课堂呈现出常态的、真实的状态,虽然不如展示课显得精彩,但也有小组合作,孩子们跃跃欲试,表达和坚守自己观点的瞬间,真实而动人。教育界有一个说法“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有传统优势的地方往往是改变难度最大的地方,但在这里,看到的变化令我开心。
冯荣雄:看到的改变令我震撼。课改带给学生很大的改变,学生非常阳光,非常自信,有朝气,有一种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课改带来的不仅是改课,不仅是改变教学关系、学习方式,更是生命的成长状态。新课堂培养了学生质疑、批判、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这更坚定了我对课改的信心,也看到了整个教育发展的方向。我们要坚定、坚持、坚守课改。
符永平:作为东道主和展示课教师,我更希望发现问题。我们在课改的初始阶段,要奔向好的目标,不能勤勤恳恳走弯路,轻轻松松犯错误。那么,课改中,学生的问题从哪来?要自主发现问题。学生不会解决问题不行,解决的问题全是教师提出来的也不行。好课是引领教师成长、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价值呈现。所以,课堂的问题必须模块化,不能碎片化。课堂上,学生能发现的问题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课改走向深度的一个方向、一个切口。
好课堂让学生自在成长
韩世文:我们的沙龙从发现开始,在问题中生成。面对当下的课堂,面对生命的健康成长,作为学生代表,你们如何看待今天的课改,又有什么样的期待?
成一涵:我想,最基础的是不搞题海战术,不做碎片化知识练习。要在玩中学、学中玩。这也是此次展示课给我们的启发。刘桂喜老师改变了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继而发现数学规律,这就让我们学生做回真正的自己,学得也很开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地参与课堂,把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全部呈现出来,教师才能更好地提供帮助;学生要在互相帮扶和启发下,在课堂有新探索,并积极展示出来。
韩世文:也就是说,你希望课堂上教师要更大程度地放手,激发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实现团队合作学习?
成一涵:没错!
刘畅:今天的课堂体验,让我们觉得独立学习、自主学习是很好的方式。不仅在学习中更快乐,还能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能力基础。另外,课堂上除了基本知识的学习,还能在团队中讨论、交流和分享,体会到与平常课堂学习不一样的快乐。平常的快乐,是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解答,在知识中享受的快乐;而今天,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体会到更多快乐。
韩世文:也就是说,当你们从日常知识学习的课堂,进入有能力提升、规律生成、生命互动的课堂,会体验到更多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刘畅:是的。好课堂一定是我们学生的课堂。
成一涵:好课堂可以让我们和教师一起成长。
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韩世文:这或许就是学生眼中的深度课改,也是课堂育人的价值体现。那么,面对核心素养的新要求,作为教育人,我们又如何让课改走向深入,如何在课堂发现真正的儿童?
洪劬颉:最基础的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教师。每一节课上,孩子能讲的话让他们去讲,孩子能做的事让他们去做。教师要学会引导,并帮助他们一起制定规则。
冯荣雄:课改走向深入,首先是学习走向自主。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我觉得教师要多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质疑、交流。我听洪劬颉老师的课,他就善于等待学生,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多么不完整,甚至有缺陷„„要放手让学生相互质疑,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形成必备的素养,生命才能成长。教师不能过于着急,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态,还要善于关注每一个个体,让他们自由发挥,自主成长。
符永平:如果谈今天的课堂有没有人性,似乎话题太大。如果具体到操作层面,我在课堂尝试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编制,课堂习题让学生自己创作并解答。我想,为了精彩,课堂上找几个学生和教师一起“作秀”并不难,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真正优秀起来是很难的。几年来,南通课改有“12字方针”:“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这“12字方针”是课堂教学的底线要求,我们在各学校都能看到。
所以,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要学会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让不同学力水平的学生都去发现,课堂才会有人性,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永远的幸福。
杜金山:要发现儿童,必须发现人,必须发现生命。如果教育不从发现生命开始,那我们对好教育的期待就会变成一种奢望。我常常在想,学校的产品和工厂的产品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学校的产品——学生是有生命的,而工厂的产品是无生命的。然而,学校里“无生命”式的教育这些年一直大量存在。
以前培养学生是“双基”目标,后来有了“三维目标”,现在上升到核心素养层面,这是巨大的进步,也是教育目标真正关照人的体现。
其实,生命的成长只要给条件就能自然生长。如同小幼苗一样,不管农民在家里还是在田里,也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幼苗都在生长。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遏制儿童的生长,课堂上更是如此。符永平老师的课,给学生创造了一种生长的情境,体现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多样性选择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缓慢的尊重。我们也需要像给农民土地一样,给教师“土地”,让他们带着生命在“土地”上自由生长。
韩世文:的确,发现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大命题。短暂的碰撞无法真正解读清楚。但是基于现场的课例,我们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思考、一些启示。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将有助于课改人走得更远。最后请大家用一句话阐述,怎么让课堂的生命更好地走向自由?
成一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能力其实比学历还重要!
刘畅:让课堂从知识走向思维,给学生更多思维的空间。
洪劬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校园乐起来!
杜金山:学会把握分寸,等待孩子成长。
符永平:放手,等待。课改,快不得,停不得,不改不道德!
冯荣雄: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发现他们的心灵。
第四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摘 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学科素养是近几年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那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如何融合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体育教学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首先应该明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清晰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方法途径,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文章根据学习,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体育核心素养概念定位、培养途经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体育;核心素养;培养
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现阶段的教育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体育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此外,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学生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拥有集体荣誉感以及强烈的竞争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1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及特征
学科核心素养是我国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自主健身,其核心能力主要包括由运动认知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是以学生发展素养为核心价值追求。
运动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运动技能和相关健康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的能力,伴随着思维、理解和感悟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先决条件。健身实践能力是指学生为完成设定的体育锻炼任务,联系实际采取的有意参与、强化练习、比赛运用和持续健身的决策能力,伴随着动机、态度及价值观取向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实现载体。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在多变的健身环境中,表现出身体、心理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调试能力,他伴随着调节、适应和控制等活动,是自主健身的呈现结果。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确定体育学科课程标准、体育学科知识体系、体育学科质量评价标准的依据和导向。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以结构化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体系为重要基础和载体。
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途经
2.1 体育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实践者,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为人师表,此外,体育教师需要定期参加各类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的体育教师,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能力。常言道“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直接表现为体育教师高水平的文化素养。我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应包括文化素养、心理素养、道德素养等,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陶行知先生说过“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因此体育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才能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
2.2 体育课堂教学重视德育渗透
在教学中,立德树人,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体育教学与各类文化知识的整合性,是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小学体育教育渗透德育的方法多种多样,体育教学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体育教师在游戏比赛中对学生进行团结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关心他人,互帮互助的良好意识,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他人的优秀品质;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要敢于面对、要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可贵精神;培养学生自信、果断和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德育功能,要将德育教育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
2.3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自主健身的习惯
体育老师以及学生家长都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体育的目标是身体素质提高的理念,掌握自主锻炼的科学方法。体育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端正体育态度,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的价值。使学生了解人体身心健康和身体运动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锻炼的正确方法,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4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能否适应当今与未来的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学科关键素养。体育素养发展的连续性和各个学段落实的阶段性,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教学如何调整学生的心理平衡,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体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心理健康目标和谐统一,使学生身心能得到健康成长,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的意义
3.1 打好身体基础
回归体育的本质功能,增强体质,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育核心素养高的人群,固然可以终身体育,可以自主锻炼和健身,使自身的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
3.2 提升全民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质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自主健身,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能够提高自主锻炼的能力,使学生的身体终身受益。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可以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助于培养终身体育,具有长远的意义。
3.3 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调节能力,现代的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若不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这就要求每一个个体都要具备健康的心理调节能力,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总结与建议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并不“新”,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是我们体育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内容,这些都是培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终身体育不仅影响学生短时间内的身体情况,还会影响学生未来较长时间内的生活状态,因此,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并掌握更多的锻炼技巧,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更好地成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固然重要,但是,素质教育从来都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格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告诉我们教育要生活化,要从实践中去教育。其实实施素质教育,每一个学校、每一个课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下,帮助学生培养其核心素养,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能够放松身心,劳逸结合,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张彦忠.浅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培养[J].新课程,2015.04.[2] 周济.学校体育是青少年体育的基础和重点[J].中国学校体育,2007.6.[3] 刘军.刍议小学体育课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读与写杂志,2010.10.[4] 孙有平,张磊.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11.[5] 汪晓赞.学生――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J].体育教学,2009.[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体育教学,2009.[7] 曲伟东.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5.[8] 许志文.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的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07.
第五篇:创新设计活动 培育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主题活动 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秭归实验小学 姜勇
小学阶段是儿童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艰巨使命。教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创新设计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培养文明守纪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问题解决”主题活动,学生围绕主导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明守纪意识,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我校杜老师执教四下第八课《安全才能回家》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活动:通过课件出示图片引出问题:(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哪些交通标志?这些交通标志按颜色可以分为几类?按形状可以分为几类?按作用可以分为几类?(2)情境竞答:a、小芳过马路时不管指示灯是绿灯还是红灯,只要没有车辆通行就跑过去。对吗? b、这些标示牌属于哪类标志;这类交通标志有什么作用? C、围绕辩题“遵守交通规则利已利人”进行辩论。老师以问题为引导,所提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结合生活中的了解,仔细观察、对比思考,当一个个问题解答时,孩子们也熟悉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并能借助这些交通标志了解到基本交通规则,树立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并能主动进行文明劝导,提醒行人遵守交通规则。
二、设计“合作探究”主题活动,促进自主和谐发展
品德课中的“合作探究”主题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姜老师执教的六上第八课《地球上的人们》中的《不同的肤色,人人平等》话题时,充分运用“合作探究”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素养。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们会形成不同的人种呢?学生猜想出很多原因!老师顺势引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人的肤色与地域气候的关系”,孩子们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围绕下面三个问题进行探讨:(1)地球上五个气候带的划分及其气候特征。(2)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情况。(3)生活在温带、热带与寒带的不同人种有怎样的体征。然后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情,根据学情适时引导学生相互进行学法提示,将课堂完全还给学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孩子们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由于
地域气候的区别才造成了地球上的人们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长相,但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区域不同、人种不同、地位相同,大家都在为世界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逐步养成了有序、有条理的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三、设计“实践体验”主题活动,发展社会参与能力
品德教学要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其社会参与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有各种社会体验,缩小学校所学的东西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间的差距。使他们能够具有社会实践技能,为他们聪明地、负责任地参与社会事务做好准备。
我校乔老师执教三下第九课《让我说声谢谢你》时,设计了一个“实践体验”主题活动。课前准备时,让学生看“环卫工人的一天”的视频谈感受,学生对环卫工人的劳动有了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切身体验劳动者的辛苦,自觉珍惜劳动成果,乔老师联合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洁城”活动。同学们带着自备的扫帚、铁撮、水桶、消毒液、清洁球,来到清扫的路段,仔细清扫街面以及人行道上的垃圾;用小铁铲将路上的“牛皮癣”一点点清除干净;有的地面泡泡糖粘在地上,学生先用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洁球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大家累得满头大汗,但是劳动场面热火朝天,把街道清扫得干干净净,路人也纷纷伸出大拇指赞叹。活动后,孩子们纷纷谈起了劳动的感受:“我今天只劳动了半个小时,感觉好累好累,环卫工人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比我们更加辛苦,太不容易了”;“以后我要讲究公共卫生,尽量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生动的“实践体验”主题活动的开展,给孩子们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更让孩子们在社会参与中学会负责任地生活。
又如贾老师执教二上第四课《少先队的生日》一课时,与少先队大队部联合开展了“屈原祠入队宣誓”主题活动。少先队员们在屈原祠前敬队礼、唱队歌,新队员表决心,老队员送祝福,辅导员提希望,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的光荣与自豪,更是吸引了在屈原祠旅游的外国游客热情邀请与孩子们合影留念,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体验到节日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遵循儿童的内心,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创新设计主题活动,引导和启迪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优良的品格,这样才能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展示自我的舞台,从而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