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阶段总结
《农村中学学困生教育转化的对策研究》
阶段性总结
渭源县龙亭中学 张治文
课题研究小组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效果,实验学困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成功转化,其他学生也不同程度的进步。为了更好的总结经验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就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做一阶段性总结。
现将研究成果总结如下:
一、选本课题的意义
我校是一个独立初中的学校,是学困生比较集中的学校,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学校生源不稳定,导致了不同层次的基础,来到我们学校开始住宿后有的同学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学习上的厌倦,顺理成章的成了学困生;还有因为是县城中学,社会环境条件复杂,导致部分从农村来的学生由于经不起诱惑而变为学困生,这主要是:①学习原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受读书无用论冲击、被强迫读书以及对前途感到渺茫等。特别是农村农民思想落后、文化程度低,对子女能否上学以及学习成绩如何漠不关心。如今的农村家庭,农闲娱乐的方式不是是麻将,就是赌博,很多家庭把麻将机搬到自己家中,家中每天都是吆五喝六,乌烟瘴气,偶尔还可以给孩子一点小费,习惯了,孩子就等在旁边,久而久之,可以上桌帮助摸摸牌,也就成了“小赌神”了,哪还有心思学习。在那样的嘈杂的环境中,也真的不能沉下心来学习。家长也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还有部分农民总认为:农村的孩子将来只能在家种地,要么出去打工,上学能干什么,花很多钱供完大学回来一样找不到工作、一样连最简单种地、喂羊都不会,还不如早早退学把庄 稼活练好了才有发展。学生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学习原动力严重不足。②品行表现差。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学生跟随在外打工的父母经常转学,其它学校的不良风气也随着他们来到学校。部分家长教育方法不得当,学生犯错误后不问青红皂白先来一顿暴打事后不作任何教育,再犯错误就再打,这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伤害,容易形成严重的逆反心理。所以选了这个学困生课题的意义是非同小可的。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2.课题组成员的素质和观念为我们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3.经学校校委会批准同意,对本课题的研究大力支持,在课题使用经费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
4.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都是新手,从未接触过课题研究。光有热情还不够,还得有理论的培训和指导。因此,学校购置了一批有关学困生的书籍,随时提供给每位课题组成员在教科研过程中翻阅和借鉴;学校课题组还专门摘录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实践材料,指导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们理论联系实际,自如地运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了理论的支撑,才有了实践的动力;有了理论的指导,才有了方法的灵活多样,开放式动机理论的培训,采用自学与讲座结合的方式,为教师们深入课题研究铺平了道路。
三、开展课题前的精心准备:
得到领导支持,大量学习之后,我们便积极准备,精心策划,分工协作,联手攻关,具体做了两件事:
1.利用教研组会议,集体研讨,精心选研究的学困生:通过我们和任课 老师多次研讨研究,确定了学困生。
2.依托网络平台,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白天正常上课,为了便于交流,在征求大多数老师的意见之后,我们确定每周四晚上8:00到11:00为我组集体网上交流时间。
四、目前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
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课题组从2009年1月正式开始工作。到目前为止课题研究中所取得的点滴成绩与我们时刻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1.树立信心,弹好“前奏”。
学困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严重,总以为自己低人一等,他们常常遭受到好学生的歧视、家长的打骂,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加上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从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以致越学越差。要想转化学困生,首先要树立他们自强的信心。作为教师,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对学困生用心要精、要细,不可打击、挫伤,要像母亲一样,把全身心用在他们身上,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间接喜欢你任教的学科,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学习上,教师要耐心帮助他们,要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表扬,切忌训斥、恐吓、体罚。还可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也可安排他们跟优秀学生交朋友,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生活上,教师要关心、体贴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2.激趣、指导,弹好“主题”。
学困生,对学知识毫无兴趣,有一种消极情绪,低触、厌倦,这种消极情绪阻碍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因此,要想转化学困生,培养其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找准联系,以旧引新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提高听课效率,教师应善于结合课堂教学,讲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或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让他们感到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处,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原来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他们越学越想学,越爱学。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善于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运用迁移规律,以旧知引出新知,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
(2)明确责任,督促学生生趣。
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责任感。即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产生兴趣。
(3)体验成功,引发兴趣。
学习成功带来的愉快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使他们产生新的需要和更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对那些学困生要低目标、小起点,让他们也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用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与他们一起共同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小目标,用这些目标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在实现这些学习目标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答对了,老师向他表示祝贺;对学困生的作业,老师先让他们只做一题,做对了再奖励做第二题、每次的作业都要全批全改……这样,就会使学困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感,就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
(4)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学生受其年龄特征的影响,对知识产生的兴趣往往不稳定,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来巩固兴趣。
学困生转化效果的好坏,除了看他们的自信心、兴趣是否提高,还取决于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学困生进行学习,提高其学业成绩呢?我们是这样做的:
①让学困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如:为了能让我们的学困生李某能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我们是这样设计的:第一步:事先作准备。为了提高李某的自信心,我们老师就在课前告诉他老师要问的题目或者要让他问的问题,让他事先做好准备。上课时,老师就特意让他回答这些题目,并伺机表扬他。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发现李某上课举手的次数越来越多。第二步:让李某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不再事先给他题目,而是在上课时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有机会,我们还会安排他上黑板做一些基本题。第三步:让李某学会评价别人。当别的学生回答了问题,我们总把“小老师”的头衔给张,让他来评价。使他在评价别人的同时,自身也不断得到提高。第四步:独立回答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试着让李某回答一些思维强度比较大的题目了,难度较大,首先思维要有广度,其次思维要有顺序。起初,李某不太有信心,邓会春老师就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似乎是说“你一定行!”在邓老师的鼓励和提示下,李某终于把这个问题完整地回答了出来,而且很有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李某终于敢举手回答难题了。有时,他会出错,但邓老师从不批评他,而是用“再想想,你准能行!”这些话来激励他。在邓老师的一步步引导下,现在的李某已经完全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由于听课效率的提高,知识掌握得较好,他做作业的速度也逐渐加快,正确率也提高了。
②有效地安排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可以由教师根据学困生当天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薄弱环节,及时补缺补漏,做到“当日知识当日清”。也可安排好差结对,让他们在互帮互助中共同提高。
3.持之以恒,弹好“尾声”。
造成“学困生”学困的原因有多种,如先天性弱智或存在生理缺陷、家庭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学方法不妥等,加上受年龄、知识、性格的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动往往具有很大的反复性。今天认识的东西,明天又会忘记,刚刚得到表扬,转身又做错事,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点,不怕麻烦地耐心疏导,要允许学生多次反复,事情的发展往往会有曲折,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一样,我们在做学困生转化工作时,不能企图通过几次谈话、补课、家访就立竿见影,对他们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应客观地加以分析,明确“反复”是学困生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特点,作为教师,应一而再,再而
三、持之以恒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弹出意犹未尽的“尾声”。
五、初出成果:
我们的课题虽然研究实施两年多,但由于我们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勇于探索,坚持不懈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于不同类型的学困生我们都探讨出了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既符合学生年龄层次的接受能力,又兼顾了教育思想的运用。可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全体成员和学生都达到了“双赢”。
1.通过试验与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教研成果显著。在课题实验研究过程中,老师们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同 时,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课题研究个案、论文、教学反思和经验总结。文章形成初稿后,在本组讨论、交流,形成课题研究成果,推广交流。我组从2009年3月份开始先后发表了文章,有论文获得了一等奖。其中张治文老师撰写的《浅谈农村中学学困生转化的方法》获得教学论文一等奖。
2.课题试验中,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发扬。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课,学生学会了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会了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学会了学习中交流与合作。
3.家校联手,为学困生转化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家庭是学困生活动的第一场所,在父母的培护与教师的哺育共同作用下,才有可能收获更多的希望。但很多学困生的家长们文化水平偏低,教育子女方略全无,我校充分利用家长听课周这块主阵地,利用家长会、家访等途径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培训,实现家校联手,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六、仍存在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取得不少成果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惑。
1.课题研究成员跨学科、跨班级、任务重,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不利于交流和探讨。我们四位成员,平时大家教学任务重,要统一时间来搞课题研究确实有很多不便,如何更好地组织起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将仍是令我们头痛的问题。
2.尽管对教师进行了培训,但仍有教师对学困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表现形式理解不够深入,研究工作停留于表层。
3.对于研究的方法,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继续学习,深刻理解操作的步骤,并能在实践中正确应用。
4.如何营造研究氛围,让每位成员理解,我们不能为研究而研究,要让研 究成为我们工作的一种需要,这无疑是我们面临的困惑。
5.个别成员不能及时把研究的成功经验,教学反思,典型案例进行梳理、总结、及时发贴。还未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同样是以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6.学困生中独生子女多,由于家长的溺爱,进行科研乃至于教学工作获得家长支持艰难,顺利开展并落实不易。
7.由于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困生的意志的锻炼,防止其反复仍是难点和重点。
七、下一步的打算
1.深挖已研究策略,常抓常新:已经研究过的学困生转化的各项策略应该是贯穿整个研究始终的,应该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加以利用的教育教学好方略,我们将适应形势需要,适应学生特点,深入一步挖掘已经研究过的学困生转化策略,抓出新方法,挖掘新路径,形成新的特色。
2.做好阶段成果总结工作:课题的研究尽管已进行了近一年,我们教师身体力行,实践着实验计划,但多停留在实践层面上,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这学期将着力做好教师的阶段成果总结,召开一次表彰会,并大力宣传对学困生转化课题研究工作中表现突出教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体会;表彰奖励学习进步大表现好转,脱困的学困生,让研究成果转化为催动学校整体进步的强大推力剂。
3.开发新的学困生转化策略:依照所掌握的理论方法及路径,从班级管理、各学科教育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开拓新的学困生转化措施,努力填补原有研究的空白。
4.课题组成员还需要多沟通、多交流,密切研究的有效性,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转变学因生的工作是比较艰苦的事,但只要我们有耐心、有信心,目的是一定能达到的。学困生会改变的。
第二篇: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一)自卑心理强;
(二)戒备心理强;
(三)逆反心理强
二、学困生的类型
(一)逆反心理型;
(二)自卑感心理型;
(三)自由散漫型;
(四)孤僻冷漠型;
(五)意志薄弱型
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家庭的影响;
(三)学校的影响;
(四)自身的原因
四、学困生转化的误区
(一)严而不爱;
(二)罚而不教;
(三)抑而不扬;
(四)堵而不疏
五、学困生的转化方法及策略
(一)以“识”为前提,全面了解,对症下药。
(二)以“情”为基础,主动接近,宽容接纳。
(三)以“理”为要求,晓以利害,导之以行。
(四)以“法”为讲究,灵活多样,提高效率。
(五)以“联”为手段,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六)以“恒”为追求,反复教育,巩固习行
第三篇:学困生转化阶段总结
学困生转化策略题
第一阶段总结
四个多月以来,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的不懈努力,我们课题的申报材料通过了
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审批,进入实施阶段。为了使下一阶段课题的顺利实施和有序开展,现将我们课题第一阶段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阶段研究的完成情况
1、课题负责人拟定好课题阶段研究实施方案。
2、课题组讨论修改、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召开了开题报告会,邀请了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
4、按有关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题实施方案。
5、通过了多次集中和分散的方式进行了理论学习,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题第一阶段的主要做法
1、组建了课题组,撰写了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召开了开题论证会
针对我镇学困生学习的现状,我们通过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和课题组讨论,组织大家商讨如何更新教育观念,突破常规的教育教学策略,探索、实验、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决定开展《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课题研究,成立课题组,并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开题报告和研究实施方案,并通过对报告和方案的反复完善,申报了市级课题。
2、进行了各种有关学困生转化知识的理论学习
(1)教育学理论: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从个性养成开始,要为学生提供充分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入一个自主的、积极的、充满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他们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心理学理论: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有机体的内部(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虽然并非每一个方面都能达到最高水平,但有一方面是最佳的,并且每个人的最佳智能单元是平等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人的智力是一种潜能,每个人都具备多元的潜能,都具有可挖掘的创造潜力。(4)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是对传统教学观的批判和发展,认为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主要地是受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却往往被传统教学观忽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
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是:○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
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题,进而解决问题。○
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经过第一阶段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我们初步从理论上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及以往转化过程中偏差的方面,从而对学困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方式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评价观,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使更多的学困生脱“困”,从而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第四篇: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
西屯中心小学
姚红娟
说起学困生,着实令每位老师头疼,也是很多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题。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不尽相同以及学生原有基础的差异,势必会出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如何正确看待“学困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树立起学习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是我们每位老师工作的重要任务。现就对“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措施两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比较复杂,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主要有下面两大类:
一类是由学生内部因素造成的。首先表现在兴趣匮乏、情绪急躁等。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制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意志和坚韧毅力,遇困难易退缩、易消沉。其次表现在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方式方法上有偏差,思路不对,基本功不扎实,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另一类是由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在出现暂时的学习困难时,由于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上的过失,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应有的压力,如强制、挖苦、讽刺等,都会使这些学生“雪上加霜”。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为了使学困生能早日脱贫,跟上班级前进的步伐,除了要认真贯彻课堂常规外,根据学困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几条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学困生观:
首先我们教师要正确看待学困生,学困生不是什么都很差,也不是无可救药的学生,学困生也有他们一片施展才华的天空,为此不要岐视差生,与学困生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正确评价差生,公平对等差生,要把机会留给差生,让他们感到老师正期盼他的进步。
(二)用爱心温暖差生
爱,可以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爱的效应”在学困生身上尤为明显。经常与差生谈心,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的污染,使他们感到老师时时刻刻关心着他,从而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勇于与困难挑战,对学习充满着热情。
(三)深入了解,对症下药
要转化学困生,需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针对不同学困生的情况,尽量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帮他们耐心辅导,一步一个脚印,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
(四)捕捉亮点,正面教育
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学困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创设情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并合理利用“闪光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多表扬,少批评做好教育转化工作。要善于克服以点代面,正确评价,消除偏见。
(五)抓准时机,因材施教
1、对待学困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提高自我认识,促使自我反省,实行自我控制,使其内心深处认错,做到心悦诚服,乐意改正。
2、给学困生提出适当的目标,结合其实际情况,根据可接受性和发展性原则,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之做到“跳一跳,够得着”。发现进步及时表扬,使其享受成功感,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六)加强家访,促使转化
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同家长密切配合,及时了解学困生学习情况,以便与家长共同商议教育方法,教育好学生。
(七)持之以恒,勤抓不懈
转化学困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必须遵循“反复抓,抓反复”的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其始终维持不断前进的势头。
总之,学困生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他们的人数不是很多,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让这部分学生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有所成,对学校、家庭、社会,特别是学生本人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唯有在情感上、方法上、教育上多给予学困生帮助,才能使学困生重拾信心,取得进步。
第五篇:高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普通高中高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黄陂六中:刘红声
hplzlhs3720@sina.com近年来随着高中入学人数的减少、重点高中的扩张、普通高中的萎缩,普通高中优秀生源锐减,学困生比重爆表,普通高中教学的开展困难重重。以武汉市黄陂六中为例:2007年高考我带的理科普通班高三(11)刘迪588分过华中科技大学共建生,2014年黄陂普通高中最高也没有武汉理工大学的录取学生。反倒是近几年的最低建档线由300分下降到180分,估计2015年还会下降,其次300分以下的学生在普通高中所占比重迅速扩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普通高中学生成分的变化,学困生激增,那么学困生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转化?
一、形成原因
高中化学教学更加侧重于应试教育,目的性、功利性非常明确,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学科思维习惯、学科学习方法的培养。其次由于新课程的实施,学生进入高一时,化学科起步更加重视理论及抽象思维,使得部分学生在高一年级化学学习中面临困境,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新课程对学科的要求进一步的加强,师生互动性等方面的欠缺,导致学困。
二、具体表现
1.畏难情绪严重型
这类学生由于初中化学基础差,在高中刚开始就是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内容时,就呈现出了一些学生对这一转变过程的畏难情绪。再则老师未能将难度逐步分解,各种学习资料反倒将历年高考训练题一下子拿出来将学生弄蒙了,也是造成学生的信心不足,畏难情绪激增。2.家庭不管型
由于各种原因家长外出打工或者由于生计而无法时刻陪护学生,甚至从来不与老师联系,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完全不知情,如是学生上网玩游戏、上课玩手机、睡觉、抽烟、打架等不良习惯家长毫不知情,更有甚者学生提供的家庭电话是假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毫无。
3.从众心态型
普通高中由于生源问题,学风下降,一些原本学习的学生受外界的影响也沦为不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出发点是:他(她)不学,我也不学,大家都不学,成绩的好坏不重要,于是随波逐流,这种情况近几年我感觉愈演愈烈。
三、对学困生的转化对策
由于形成原因的多样性导致化学学困生有不同的类型,因而我们不能把所有学困生都简单归结为脑子笨或不用功。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困生的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教育,对症下药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转化效果。
1.对于畏难情绪严重型的学困生
找出畏难情绪产生的原因后,在化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从学生心理上的发展特点分析,化抽象为形象,如在学习原子时,采用自制教具或者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学生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地予以理解掌握。另外为了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让他们“接触化学感受化学”我将他们带到实验室,给他们演示一些漂亮的实验,调动他们动手去做实验,甚至给他们看爆炸试验,这对男生有很大的刺激。比如在演示Na与水的反应时,在钠块的选择上稍作区分,当较大钠块与水反应听到爆鸣声时,学生不仅产生了兴趣,也陷入了思考。由于学生刚看过实验而且心存疑惑因而他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接受力也很 强,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之后再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相关题目使他们找回信心,逐步克服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
2.对家庭不管型的学困生
这类学生中有的家长对子女不抱太大希望,这也是学习无动力的重要原因。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到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意义和责任。通过家长、教师及学生三方共同努力,就有可能激励起学困生学习的动机,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对待此类学生应因人而异,通过了解掌握他们存在的弱点然后再通过个别辅导激励的方法来予以转化。如针对个别学生,可以联系家长,即使地址、电话号码都是假的,也可以通过初中同学、老师得到,从而了解学生的个人、家庭信息,然后针对具体原因对症下药,也可以邀请家长多去学校看望、监督学生,或者多电话联系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或者电话多联系学生,督促孩子认真完成学业。
3.对从众心态型的学困生
普通高中之所以教学难度大,实质是学风,学风之所以变坏,是因为有大批对高考不抱希望的学生,即从众心态。对这类学生应该在班级建设上下功夫:组建负责任的班干部团队,班长、体育委员、劳动委员、文艺委员、团支部书记最重要,组建强有力的能收齐资料、作业的课代表,组建能管好寝室的寝室长,高中生中消极情绪具有很强的传播性和感染性,但是积极向上、乐观的情绪也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形成良好的班级气氛,把不学习的从众心态,变成积极、健康、团结、向上、乐观、坚毅、果敢、正直、奋进的班级主流,形成偷懒可耻、消极可恶的赶、学、比、超的正面氛围,同时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帮后进的班级形象。再则班主任、科任教师也应该给学生专递正能量,有积极、正面、向上的心态去感染学生,使班级形成合力,战胜一切不利因素,培育健康班级。
四、对学困生转化的一些思考
1.了解学生特点找准学困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一种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在与学生的充分接触中了解学生的各自特点,其次要解决的问题是,从学生的弱点及个性特点入手,在不断的尝试中寻找最适用的方法。
2.关注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学会肯定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力争使学生能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及优点,进而帮助学生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
3.用爱心感化学困生
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忌讳的莫过于“放弃”与“歧视”,许多学困生正是在长期的缺乏爱而产生的。因此,在学困生的身上应更加倾注关爱之情,它所起的作用就显而易见的。
4.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很好的的素材。化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实验,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发学生思考。给学困生一些优待的趣味实验能充分的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