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2 06:05: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

第一篇: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

法律诊所运行中的经验总结与不足之完善

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

回顾法律诊所过去的三年,哈尔滨理工大学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从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到寻求社会自身发展的独立发展之路,这是十分艰辛的三年,也是十分欣慰的三年。我们见证了诊所学生在烈日之下或寒冬之中参加广场义诊,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的动人场面,我们经历了与学生一同会见当事人、调查取证、参与调解与谈判、一同出庭的亲身体验,我们也在社区繁杂的工作中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点点滴滴汇集成河成海,今天我们迎来了法律诊所成立三周年暨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服务中心成立,这标志着法律诊所又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全校师生服好务,做好事,勤勤恳恳值班,踏踏实实办案,争取让所有需要法律服务的理工师生满意。

在理工大学校领导与学院班子的重视之下,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不断成长与壮大,我打算从诊所实践教学、区校合作、社会实践、媒体影响等四个方面加以说明。法律诊所从2007年开始筹备,从2009年开始逐步走入正轨,但由于参加人员有限,诊所的资料收集工作并不完善,有关的数据统计并不完整,2011年我校修改教学大纲之际,法律诊所正式成为了一门选修课程,这标志着法律诊所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随之诊所活动也不断深入到南岗区的各个社区。三年来法律诊所深入到南岗区各个社区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荣市三姓社区、奋斗办事处各个社区、和兴抚顺尚都社区、哈西机联社区、哈西工力所社区、文化办事处各社区、七政办事处六个社区等,到处都有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师生活动的身影。在这期间,法律诊所开展的广场法律义诊活动达30余起,参加法律咨询的学生达800余人次,其中递交法律咨询表格的有100份左右。参与社区法律讲堂20余次,指导学生代理案件20余起,教师直接当面指导代理案件的学生的次数有80次(每个案件直接指导四次),通过电话邮件等间接方式指导的次数超过500次。学生组织的小组讨论近百次,组织开庭前模拟法庭10次,法律诊所学生进行法律服务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超过万人。

首先,教学环节方面。2010版教学大纲将法律诊所列为一门正式课程,学时为24学时,教学内容包括法律诊所的起源于发展、接待当事人的技巧与法律咨询技巧、法律文书、证据方法与技巧、出庭与辩论技巧、法律实务、谈判与调解、法律适用、法律责任与律师执业道德。目前,法律诊所的课程仅开设一年,从教学效果来看非常好。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以培养合格律师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所以这门课程是以分组讨论、模拟审判和实践参与的方式上课的。这种上课的方式即新奇又与实践密切相连,因此,教学效果较好。比如,将当事人请到课堂来,让学生亲自接待,然后再分析学生接待中的表现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通过课堂上对学生代理的真实案例的模拟审判,结合实践中的真实背景资料,从而解决案源不足的问题,让学生在审判中身临其境;还通过现场写起诉状和判决书的方式,练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有,通过每个小组下发讨论案例,分组提出代理与辩护策略,然后将各组的策略进行对比,优选出最佳策略;通过学生代理案件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在课堂上通过“大脑风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角色模拟中,学习谈判、调解的技巧;法律诊所课程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法律责任心与法律职业道德水平。

其次,区校合作方面。2009年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签订了“互设法学研究实践基地促进地校合作”的协议,学院以此为契机,结合201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的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从2010年5月21日,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与南岗区委政法委、南岗区综治办、南岗区法学会联合联合创办“社区法律诊所”,并举行了揭牌仪式。在仪式上,学生代表与社区代表签署了“社区法律诊所”合作协议,南岗区有12个社区的居民将免费享受“社区法律诊所”组成成员的优质法律服务。这种模式之下,由政府搭台,社区主持,社区法律诊所唱戏的基本格局初显雏形,而两年来的社区法律诊所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动也初具规模。这以充分的事实证明了地校合作模式的正确性,同时也说明该模式具有的巨大潜力。在社会管理方式上,社区法律诊所是一次有益的尝试。2012年,南岗区政府6月13日下午,我校与南岗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暨深化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推进大会在南岗区政府会议室隆重举行。会议分协议签署、签署协议代表发言以及领导讲话等三部分进行,南岗区司法局全体工作人员、各社区书记主任、街道乡镇主要领导和司法所长以及我校法学院部分教师和法学2011级全体学生等4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上,哈尔滨理工大学共与南岗区司法局等签订了三项协议。分别为秦亚东院长代表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与南岗区司法局长谢全江签署法律援助协议,我校学生代表赵桂雪和社区代表丛晓薇签订了大学生送法进社区协议,教师代表王睿作为法律援助案件的代理人和当事人签订了授权委托书等协议。这些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哈尔滨理工大学社区法律诊所活动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使“社区法律诊所”成为整合推进社区居民矛盾化解、探索大学生就业实践新模式、深化法学研究地校合作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社区服务机构。是南岗区与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原有的法学研究区校合作基础上,又开发出的一个新的合作模式。是在原有合作成果上的进一步延伸与探索,更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的有益尝试。

再次,社会实践方面。在区校合作的大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持之以恒地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几年来,在南岗区政府、相关街道办事处及12个社区的支持下,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形式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尤其在处理拆迁纠纷等群体性事件中起到了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2012年我校与南岗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暨深化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推进大会又进一步推进了社区法律诊所的工作,现在已经有25家社区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签订协议,并在2012开展了大学生送法进社区活动。每周四的下午是法律诊所集中到各社区活动的时间,学生甚至牺牲周末的时间,走入社区提供法律服务。我们开展了30多次广场法律义诊活动,参与社区法律讲堂20余次,提供法律咨询300余人次,通过电子邮件、电话方式提供的法律咨询达500次,从2011年起咨询均以法律咨询表的方式记录下来,目前仅2011到2012年记录在册的法律咨询超过200次。法律诊所学生代理的案件20余起,三年来所有法律诊所学生进行法律服务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数万人。

最后,媒体影响方面。在南岗区政府、各社区以及法律诊所师生共同努力下,社区法律诊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首先,在中国诊所法律教育网站上我们刊登了三期法律诊所重大活动的报道,点击率居前列;在哈尔滨理工大学网站上发布法律诊所相关的消息达30多次。此外,法律诊所的事迹还被法制网、哈尔滨当地的网站报道和转载多次。法制日报报道了荣市三性社区法律诊所,该诊所基本实现了规范化操作,我校学生定期派学生参与社区事务处理。哈尔滨日报报道了我校与南岗区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暨深化社区法律诊所工作推进大会,新晚报刊登了我校法律诊所在抚顺尚都社区进行广场义诊的情况。其次,法律诊所代理过的案件也曾被哈尔滨电视台采访和报道过。2011年哈西办事处的朱惠玉老人,其丈夫被王志刚杀害,得知消息后,法律诊所对其进行了法律援助,从情法理三个方面提供了法律帮助,当时朱惠玉老人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并且屡次上访,因此法律诊所对其进行了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的学生亲自为其代理案件,其间,法律诊所从情法理三方面多次与朱惠玉老人进行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她顺利获得了加害方的赔偿4万余元。该案件被《方圆之间》制作成专题片,名字叫《小诊所,大作为》,并于2012年11月8日到10日连续三天在哈尔滨新闻综合频道播放。社区法律诊所成立以来,法学院的学生深入到社区为老百姓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尤其是一些弱势群体更是得到了法律诊所无私的援助。哈西街道办事处工力所低保户徐鹏因其眼疾,丧失工作能力,于2010年5月中旬,得知自己还有一笔补助金未领,于是,原告徐鹏到其原工作单位留守办了解,所谓未领的工资是其单位原黑龙江省汽车贸易公司曾在2008年发放给徐鹏的一笔解欠补助款,共5481元。已由被告徐航于2008年7月代为领取,有被告徐航签字的收据为证,此前被告的领取补助款的行为未获得原告的授权,事后被告也未将领取补助款一事告于原告。原告得知此事后,先后三次要求徐航归还补助款,均遭到拒绝。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2011年从社区受理了此案,并指派法律援助志愿者,在校大学生董洪菲、徐婷婷代理此案。案件受理后,法律诊所的学生走访了社区、原单位以及相关证人,获取了第一手证据资料,与对方当事人调解两次没有结果,最后向香坊区法院提出了起诉,此案于2012年3月23日开庭,并取得了胜诉,徐鹏获赔5400元。随后,法律诊所的学生徐丹丹、刘肖欢再次接受徐鹏的委托请求代理该案的执行工作,经过立案、调查,此案已经顺利执行完毕。通过这些代理活动,一些弱势群体的权利被成功维护,这充分说明了社区法律诊所成立的重要意义。南岗区政府积极推进社区法律诊所的建设,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均走在了前列。下一步,要将社区法律诊所的成功经验介绍给更多的社区,以使更多的群众受益。香坊区残疾人扬中德是一级盲人,身体活动十分不便,法律诊所接到求助之后为他送去了帮助,为其房产公证的事宜,在残联、公证处、所属单位、政府以及当事人家属之间几乎奔波了几十趟,杨中德十分感激。还有受害人李丹霞在东东浴池拔火罐时,被工作人员烫伤,由于家庭贫困,法律诊所由南岗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目前,李丹霞已经顺利拿到了侵害方的5500元赔偿款,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三、社区法律诊所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时代理案件的身份 区校合作后,南岗区政府法律援助中心指派了两起民事案件给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代理,通过法律诊所的努力,目前两起案件均以调解方式结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从指派案件的数量还比较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法律诊所与南岗区法律援助中心规定的制度相左。法律援助中心职能指派南岗区辖区内的律所执行的律师代理。而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的指导教师共十位,只有一位教师是在南岗区辖区内的律所登记执业的律师。这就造成了《法律援助条例》规定了“国家支持和鼓励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为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法律诊所的学生因未取得律师资格只能以一般公民的身份办案,其享有的权利远不如律师。这无疑降低了需要法律援助者的救助热情。针对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律诊所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学生成为法律援助中心的志愿者,从而以此身份承接案件。当然,过于复杂的案件以及诉讼标的较高的案件是不适合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代理的。在学生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暴露了社区居民不愿意通过社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就导致了社区法律诊所案源较少。当然,社区中隐含着很多未曾解决的纠纷和难题,它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存在的,关键应当做好社区法律诊所与居民的衔接工作。法律援助的案件一般要求律师亲自出庭,而法律诊所则强调学生独立办案,这样便产生了观念上的冲突。在校方成立法律流动服务队的形式,是解决学生代理身份的比较好的方式。

(一)社区法律诊所的规范化不高

社区法律诊所的出现适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观其制度则让人颇感失望。现实的状况是社区法律诊所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变成了一种时髦的摆设,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加以规范,法律诊所的参加者对此抱有抵触心理和怀疑态度,这对社区法律诊所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社区法律诊所要进一步规范化,比如社区法律诊所的功能和职责可以形成比较全面的规范。其他如接诊制度、值班制度、来访登记制度、纠纷预警制度、为重急诊处理制度、社区工作者法律服务补助制度、案件跟踪调查制度等也亟待制定。

(二)社区法律诊所的特色不明显

其实,各个社区的特点均有不同,社区法律诊所在规范化的同时,无意建立千篇一律的样式,而应当考虑到社区自身的特点,建立一种结合当地特色,能够发挥区域优势资源的诊所类型。如哈尔滨市一些社区开展了心里咨询方面的法律诊所、社区矫正方面的法律诊所和农民工法律诊所等,便充分考虑了区域的鲜明特点。

(三)法律诊所的经费来源不足

随着诊所法律教育在各高校举办,经费短缺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诊所法律教育是一项十分昂贵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相比,很难获得学校教育经费的支持。我国目前的法律诊所主要依赖美国福特基金会以及中国法学会诊所教育提供的资助,但数额不足以支持法律诊所的长期发展。就社区法律诊所而言,社区法律将会产生一些必要的花费,学生主要以无偿援助的方式参加到社区之中的,但在其接受社区居民的诉讼代理时,可能会产生必要的费用,如复印费、打印费、交通费、电话费和午餐补助费等必要的费用。在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时候,代理人可以协助申请法律援助项目的资金,但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符合受理法律援助的条件。这样便造成了必要的费用的缺口。

第二篇:霍山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五周年来的经验和做法

霍山县经济开发区成立五周年来的经验和做法

——倾力打造发展平台

精心建设“六大园区”

■发布时间:2007-10-24

五年来,霍山县经济开发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同步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0亿元,同比增长70%,出口创汇4000万美元,增长25%,实现税收5422.48万元(入库税金5100万元),增长83%,其中:国税完成3819万元,增长122.7%;地税完成1066.52万元,增长44.1%;契税完成536.96万元,增长6%。今年1—4月份,实现税收收入2183.65万元,其中:国税1463.22万元,增长172%;地税561.1万元,增长64.5%;契税159.33万元,增长44.8%。开发区正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2007年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按照配套完善启动区,开工建设拓展区的要求,继续坚持“三为主、一致力”的方针,遵循“布局集中、产业聚集、土地集约”的原则,新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亿元,使启动区全面完成硬化、亮化、绿化、美化的目标,实现与老城区、新政务区的全面对接,适时启动2平方公里的拓展区建设;力争全年新引进入区企业20家、25个项目,新增到位资金8亿元,新增投产企业15家、20个项目;实现工业总产值18亿元,增长80%,工业增加值6.5亿元,增长65%,财政收入1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增长70%,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增长25%,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这既是开发区建设与发展的动力,更是压力,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倾力打造发展平台,精心建设‘六大园区’”。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实力园区”。在招商引资上,坚持理性招商、务实招商,不断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现代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逐步将开发区建成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在引进项目上,以引进牵动性强的大项目和现有企业上下游配套项目为主,形成产业集群;在用地控制上,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宝贵土地资源,进一步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对企业不能及时开工建设和长期圈而不用的土地,要坚决依法收回重新招商,切实将开发区建成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示范区;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五抓”,即线索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投产、投产项目抓增资、增资项目抓效益。采取得力措施,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力争实现“123456”目标:即产值超4亿元企业1家,超2亿元企业2家,超亿元企3家,超4000万元企业4家,超2000万元企业5家,超500万元企6家,确保实现工业产值18亿元,入库税金8000万元,尽快将开发区真正建成“经济强区”。

二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建设“活力园区”。继续广开财源,多渠道筹措开发区建设资金和中小企业发展资金。要按照“全面配套完善启动区,开工建设拓展区”的总体要求,争取拓展区建设进入国家开发银行扶持“笼子”,确保投入建设资金1亿元,以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精心打造发展平台;要切实加强中小企业信用平台建设,帮助入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下大力气协调与商业银行关系,帮助企业与其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县担保公司在壮大自身规模的同时,要将有限担保规模向开发区内企业倾斜,为解决企业抵押物不足和办理抵押他项产权证书成本过高的问题,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可实行企业之间相互联保,或由安园公司给予担保,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支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促使开发区更好更快地发展,精心打造“活力园区”。

三是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魅力园区”。要继续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建区原则,将建设生态开发区作为最终目标,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规划的审核,所有入区项目在开工前必须进行规划评审,进一步提高入区企业的建设品位和档次;要按照与老城全面对接的要求,加快在建的经六路、淠河东路、经六路桥、喜鹊河桥、新天河桥等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在春节前竣工交付使用,使启动区全面实现“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目标;要健全和完善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规范和完善工程建设行为,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监管,严格实行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计制度,促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水平,展现开发区无穷的魅力,为企业营造舒适整洁的生产、生活环境。

四是进一步强化效能建设,建设“效率园区”。结合全县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的开展,开发区要充当效能建设的排头兵,要将“T”型工作机制的各项指标进一步细化、量化。以突出思想教育、创新服务机制、加强建章立制、严格考核奖惩为抓手,全面提高开发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争取有条件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专门办事机构或实行委托代理制,将行政审批和服务的窗口前移,以切实提高办事效率,使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新的突破,促进开发区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将开发区建成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提高工作效能的实验区。

五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建设“平安园区”。要紧紧抓住获得“安徽省首届投资环境十佳开发区”称号的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招商引资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开发区负责人联系企业制度,加强和改进服务方式,公布服务热线电话,积极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严格执行建设期零收费和生产期宁静工作日制度;要加强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按照“深入研究、理顺关系、普遍教育、重点打击”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对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将失地农民组织起来就业,完善开发区建筑劳务公司运行体制,建立健全开发区劳务市场管理的长效机制,扎实开展创“平安园区”活动,着力营造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六是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谐园区”。要着力把建设人文和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把开发区建成人文环境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和谐的保护环境的示范区;要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的拆迁安置工作,将开发区幸福花园安置小区和康居点建设成为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示范点;要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小区管理制度,逐步建立适应开发区发展需要的社区管理新模式;要切实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继续完善开发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加强社区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统筹做好开发区内优抚、民政、双拥、教育、卫生等各项工作,为开发区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春华秋实展新姿———清新县建县(区)十八周年发展综述

2006-06-28 09:29:08

记者刘勤也特约记者丰志毅

6月28日,清新县度过了十八个春秋,迎来了第十八个生日。就在她的生日即将到来之际,财税部门给她送上了一份生日大礼———截止6月20日止,清新县本级财政收入8631万元,完成预算任务的51.15%,是建县(区)十八年以来历史性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财政综合增长率由此在全省67个县中排到第二位,成为全省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和一颗璀璨的新星。

常言道,女大十八变。

十八年前,清新这个曾被《人民日报》称为“金三角”的“寒极”之地,由于先天性的“发育”不良,贫穷和落后几乎成了她的代名词。如果说,当初她还是一个山村“黄毛丫头”,人们对她寄予的是一种同情,施舍、关爱和对贫穷的思索。如今,经过十八年的成长和发展,她已然变成一位山区发展新秀,青春焕发,人们投来的目光是一种惊喜,赞叹和钟爱,在人们的意识中,“珠三角后花园”已成为清新的一种新的代名词。一个富裕清新、和谐清新、活力清新、绿色清新的地区形象,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这个年轻的县是如此充满魅力,由此而引来了数百万蜂拥而至的游客,带旺了当地的第三产业,过百亿外来投资金额也源源而入,掀起了当地的开发建设热潮。

十八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也就在这转瞬即逝的十八年中,70万清新人民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发展大旗,不甘落后,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而使清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从建县(区)之初的5.2亿元,跃升到2005年的51.9亿元,增长了近10倍;规模以上工业从无到有,产值从1.6亿元,跃升到62亿元;固定资产投入从3200万元,跃升到29.3亿元;本级财政收入从600万元,跃升到1.4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558元,跃升到3730元。2004年、2005年该县连续两年取得了“三个全省第一”,即生产总值增幅和全年接待游客量、旅游营业收入在全省67个县中排到第一,实现了“双连冠”目标。并于今年2月份通过了省“创建旅游强县”。2005年,在清远市八大主要经济指标中,该县取得了六个第一和三个第二的好成绩。此外,去年招商引资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4亿元,创下建县(区)以来吸收外资的最高记录。

一棋对路,赢得满盘皆活

曾几何时,清新像其他山区县一样,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基础设施的落后,被列为全省16个特困县之一。为了摆脱贫困,曾经采取了“以穷治穷”的方法,大打“扶贫牌”,通过上级支持和热心人士前来扶贫,兴建移民新村,兴办扶贫开发区等等,并采取移民安置,异地开发的形式改变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但始终是治标难治本。政府也想方设法引来了一些投资商发展工业,却又始终受到政策和交通条件等的限制,只见星星,难见月亮,经济发展迟迟难以突破“瓶颈”,一道无形的“土坎”横亘在当地领导和干部群众面前。

几年前,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强调“思路决定出路”,提出“三化一园”发展战略,由此,“市场化”的意识打破了人们头脑中的桎梏,带来了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政策上的大开放。清新县委书记肖文在回顾这一段历程时说,这几年来,清新的发展正是积极贯彻市委、市政府的“三化一园”发展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五大转化”和“四个创新”上下功夫。“五大转化”一是把贫困劣势转化为认识优势;二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和资源;三是把地缘潜力转化为地缘优势;四是把资源潜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五是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化为可持续发展优势。“四大创新”即创新发展思维,变打扶贫牌为打发展牌、招商牌、生态牌,突出发展工业,大力推进“三化一园”战略;创新发展优势,就是着力推进特色规模经济的发展,深化“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的认识,找准清新的定位;创新发展环境就是打造更加优越、更具特色的创业环境,营造“洼地效应”;创新发展机制,就是突出抓好分配机制和行政机制的改革,将构建和谐清新作为发展壮大清新县域经济的强有力保障来抓。

正所谓是“一棋对路,满盘皆活”。正是有了这种高屋建瓴的发展战略和思路,清新的经济发展开始在全市崭露头角。2005年,清新县有六大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市第一,同时也实现了“两个掉头”:一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掉头,粮经比例为49.8:50.2;二是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的掉头,比例为29:71,初步形成了一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格局。清新县委书记肖文告诉记者,如今的清新已从过去人们眼中的“寒极”转变为外商投资热土、旅游强县、山区经济发展排头兵。

环境效益引来百鸟争巢

几年来,清新的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位居全市前列。这主要取决于县委、县政府重视软、硬两个投资环境的建设。在“软”环境上,该县实行以情招商,以商引商,以“专”招商,以“外”招商,以“民”招商,以“游”招商。并在全市各县市区中,率先成立投资服务中心,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一流的“一站式”服务,充分营造“洼地”效应。在“硬”环境上,县委、县政府更是大手笔运作,按照“融入清远市区、融入珠三角经济圈”的要求,以清远市最具规模的市域集聚区来定位,用办大园区的理念来加快县城建设。在行动上变“等”融入为“挤”融入,加快实现县城与市区的无缝接轨。对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全面铺开美化、亮化、净化工程,突出营造“两个适宜”,即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进一步提升县城的可持续发展和承载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县城的品味。县城建设规模从原来的16平方公里拓展为29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全县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县通市公路高速化、县通镇公路硬底化和行政村通公路,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发展环境,拉近了与周边地区的距离。在环境保护方面,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把保护生态环境与建设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大规划小开发”的思路,注意不从整体上破坏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不同的项目,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同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决把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并及时进行生态修补和恢复,从而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保持了得天独厚的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发展的和谐统一。近几年来,该县环境综合指数均居全省前列。

正是有了一流的发展环境,外来投资企业纷至沓来,一大批上亿元的工业项目相继落户清新,到目前为止,该县已形成了制鞋、建材、陶瓷、纺织、布辘、电子、食品加工等七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部分产业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如全县现有制鞋企业25家,总投资合计14.8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年总产成品鞋可达4520万双,年总产值可达40亿元以上,创税额可达3500万元以上;又如,布辘企业已发展到230多家,从业人员6200多人,年产值达到3亿元,布辘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的80%,成为明符其实的“布辘之乡”。陶瓷企业发展到270多家,年产值达到2.5亿元,也形成了较大的规模效应。预计今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可达113亿元,增长8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可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5%。

也正是有了一流的宜居环境,近年来,清新的房地产业势如破竹,房地产市场成为拉动当地GDP增长的强劲动力。也正是有了一流的生态环境,该县目前已形成了“漂流之乡、温泉圣地、自然生态”三大品牌和“清新温矿泉、太和古洞、桃花湖、燕子岩、玄真漂流、飞来峡水利风景区”五大亮点以及“山水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自驾车旅游、体育旅游和休闲度假”五大热线。从2003年起,接待游客量和旅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居全省各县首位。其中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429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15亿元,2006年2月通过了省“创建旅游强县”达标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旅游强县”。今年力争全年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以上,旅游营业收入突破20亿元以上。

和谐社会呈现百舸争流

十八年来,清新县的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致力于建设稳定、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发展环境。为此,清新县委、县政府从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这么一条经验: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基层做起。于是,他们把为直接面对群众的基层干部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作为突破口,采取“放权简政”的改革措施,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减少基层群众负担,提高政府效率。如:通过推行财政统收统支、县镇税收共享、工作目标责任制等措施,进一步放权让利,彻底破除基层发展的制度性、政策性障碍,减少基层对上面的依赖性,增强自主权和活力。与此同时,他们大刀阔斧地推进镇级行政区域调整。乡镇总数从原来的23个撤并为9个,撤并比例达60.9%,是全省乡镇撤并力度最大的县。目前,镇、村新的行政体制已经形成,规模效应越来越凸现,区域活力明显增强。在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做到“四个下移”:一是把信访工作重心下移。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信访条例,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坚持开展县领导、县直单位领导下基层接访活动,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把社会治安工作重心下移。重点对问题突出的镇,由县派出工作组,集中力量,重点整治,推进“平安清新”建设,给群众和外来客一个更加安定的环境。三是资源整合工作重心下移。如教育资源整合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基本完成小学资源整合任务;基本解决县城学位紧缺的问题;等级学校创建和教育强镇工作成效显著,中心区域办学层次不断提高。四是领导班子建设工作重心下移。突出抓好二级班子建设,尤其是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打造智慧型、实干型、事业型的干部队伍,使各级班子形成了一种不甘落后、奋发向上、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氛围。

十八年来,清新人民靠的正是这种发奋图强的精神,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尤其是近年来,全县各条战线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在全国、省、市众多领域摘金夺银。如:2005年,该县在全市率先拿回“全国科普示范县”的牌匾,继而又在全国首开先河,夺回首块省“旅游强县”金匾。县供销社、新华书店、粮食企业的成功改革经验均得到省、市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县政府的信息化工程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创举,更是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和省政府的关怀和支持。放眼清新,在笔架山下、滨江河畔,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催人奋进。

今年,是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的头一年,清新县委、县政府将其定位为“发展与稳定年”。并确立了发展的三个新目标:一是提出了“发展与稳定年”的目标,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从更广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科学发展、加速发展、和谐发展。二是提出了“一个实现、五个前列”的目标,“一个实现”,即今年要实现GDP增幅全省第一的“三连冠”;“五个前列”,即力争脱贫奔康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交通建设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确保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市前列;党的建设、尤其是班子建设走在全市前列。三是提出了三至五年内经济总量达全省中上水平的目标。围绕这“三大目标”,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继承、创新、提高、发展”的方针,以更大的力度,在更高的层面上狠抓项目的大推进、软硬环境的大投入和工作机制的大创新,进一步提高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量和质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社会超常规发展,努力在建设活力清新、创新清新、和谐清新上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第三篇:法律诊所

“用我所学,服务社会”我认为这句话最能体现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宗旨。法律诊所为法学

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门课程共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老

师对相关知识的讲授环节,另一个便是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去法律援助中心以及社区提供法律

咨询服务的实践环节。下面,我分别就这两个环节谈一下我学习这门课程的经历和收获。

在老师讲授这个环节,老师分别就会见当事人的技巧、事实调查方法、法律研究方案、调解及诉讼解决能力训练进行了讲解和模拟练习。社交技巧以及法律基础知识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彰显了出来。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律师,其专业素养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懂得聆听,更要学会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分析案情;要知悉各类法律规定,更应熟练地

将这些死的法条应用于活的案例。在课堂上,我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也积极参与课堂

讨论。每当看到新的案例,脑海中的第一反应便是如果我是当时人的委托律师我该怎么处理

这个案子以使得我的当事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有老师指导、有自我信息反馈的过程中我学

到了很多,也汲取了很多营养,也跃跃欲试地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真正地帮助他人解决实

际问题,而这个期望也终于在接下来的实践环节中得以实现。

第五周的时候,我们小组被派去通州区法律援助中心开展实践,我们组员三人早早地便

去到了办公室,指望着能遇到一个大案,但整整一下午的时间却是无人造访,只有一个工作

人员为我们大致地介绍了一下援助中心的基本情况,还给我们看了很多援助中心已受理案件的卷宗以便我们学习参考。这一下午不免让人有些失落,但还是庆幸自己能实地了解到我国的法律制度,包括办事流程和援助对象范围等等。

第二天,我们又早早地去到了援助中心的办公室,下午四点钟左右,一对母女走进来说

是想咨询一下婚后财产分割的法律问题。我们热情的接待了她们,并仔细询问了相关情况后

得知:那位中年妇女是年轻女子的母亲,在她女儿结婚前她曾出资为新人购置了新房,如今

这对年轻夫妇想要离婚,女方想拿回房屋的所有权,男方却不愿意,声称房子属于夫妻共有

财产应进行财产分割。女方束手无策只好来寻求法律帮助。在听完她们的介绍后,工作人员

以她们不属于援助对象为由而拒绝了为她们提供相关的法律服务。但我们三人还是希望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到这对母女,于是趁她们和工作人员闲聊之际又更详细地询问了相关情

况,得知女方虽主张房屋是由女方家长在其婚前所购置的,但并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证明这

一点,而且房屋购买是产权登记在新人夫妇双方名下。根据我国(婚姻法)第的规定,得知的新情况使我们犯了难,根据我们现有的法律知识,我们只

能建议当事人尽量去收集能证明女方家长是房屋购买出资人的证据,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建

议她们可以在这一点上去取得男方的自认。关于具体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只能建议她们去

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

这好不容易来的案子,却因为自己知识上的欠缺而没能一箭中的地帮当事人解决问题,可见我们的基础知识还比较薄弱,离一名合格律师的标准还差了很多,但同时也通过这个案

例让我们有了一个查漏补缺的机会。回校后,通过询问老师后得知。从中,又让自己更

深刻的理解了有关法条的意义和适用方法。

意识到自己知识上的欠缺,我便更虚心地想要打好自己的知识基础。在接下来去社区服

务的实践中,我们再没有碰到过什么案子,不过利用这个机会我们翻阅了大量的真实材料,切实地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民事纠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想以上便是我通过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学习所得来的收获,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试着

去面对一个真实的案例、真实的当事人,同时也适时地起到了一个对知识查漏补缺的作用,加深了我们对有关法条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收获颇丰。务社会”,我将带着这样一种使命感

去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的专业知识,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第四篇:法律诊所

对法律诊所的认识和加入法律诊所的目的 “法律诊所”,是指借用医科教育中学生在诊所中进行必要实习的教育模式,通过让学生承办真实的案件,面对真实的客户和真实的对方当事人,以及教师在学生办案过程中的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办理法律案件的技巧和技能,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律师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学会怎样遵从律师的职业道德,从而为将来成为合格的法律执业人才打下基础。

通过法律诊所将培养我如何在解决办理案件时出现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寻找法律、分析法律、解释法律和使用法律的能力,即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法律诊所课程就是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了解法律的运行,在办理具体案件的过程中主动地去学习法律,从而学会运用法律。法律诊所教通过让我办理真实的案件,赋予我一定的责任,在这种责任的推动下,会以超出一般课堂上百倍的注意力和细心来处理案件中出现的问题。这种负有责任的学习过程也能使我学到如何在实际案件中把握法律职业道德标准的经验和要求。

第五篇:法律诊所

第一期法律诊所总结材料

[ 来源: 海南大学法律诊所 ] 2008/11/3 2:18:00

关怀弱者服务社会

——记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

在莺飞草长的季节里,热带海南有着别样的风情,有一群年轻人正用自己的行动举起人生价值的火把。他们有着青春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神,他们有着知识的储备和实践的悸动,他们投身于以“关怀弱者、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法律诊所活动之中,用自己的知识与信念谱写着社会和谐的乐章。

一、法律诊所,为弱者搭建维权平台

法律诊所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是西方法学院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模式,近年来逐渐为我国的高校引用。海南大学法律诊所是海南大学法学院《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课程的活动基地。该诊所于2003年筹建,2004年底成立,2005年初正式开课。诊所宗旨是关怀弱势群体,服务社会大众。依托于法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诊所设立于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海南大学法律诊所第一期由法学院4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各1名,执业多年的律师2名)担任指导老师,以法学院32名学生为主体。

海南大学法律诊所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为贫弱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方式,学习律师的职业技巧和职业道德。计划每学年开设一期,每期学员30名左右,从三年级学生中选拔,学习合格者取得3个学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堂教学包括若干专题,由富有理论和实务经验的法学院诊所教师,资深法官和律师等专业人士为学生传授法律职业的执业技能与职业道德。诊所式法律教学形式多样化,主要有学生的案件汇报、小组讨论、师生间问答以及师生点评,形成圆桌会议教学。学生在课堂中可以体验到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学习和掌握更多的方法和技巧,力求在处理真实案件时,为当事人提供高水平的法律服务。课外实践包括真实案件处理和其他实践活动。真实案件处理:参与诊所法律教育课程的学生均为本科高年级学生,掌握基本法律知识,具备法律服务的基本能力。诊所学生除继续参与课堂学习外,在诊所教师指导下,依法从事免费法律咨询等公益性法律服务工作,并以实现课程教学目的为标准,选取并接办案件,免费为当事人提供非诉或诉讼代理服务。其他实践活动:包括法律咨询、定期社区法律知识讲座、义务普法宣传、法制状况调研等。

自成立以来,诊所先后在龙华区和美兰区举办法律咨询、普法讲座等数10次。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从传统的课堂中走出去,学生已经能够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展开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案件代理、社区法律咨询以及普法讲座等等。诊所既是法律教育基地,也是法学院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构。诊所学生以其扎实的知识基础、负责的事务处理态度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为他们伸张法律之正义,让他们感受法律的权威与公正;在社会普法工作中,诊所学生以其所学真诚地向社会回报学子的热忱心与公民的责任感。该诊所成立以来,面向社会开展活动,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该诊所还经常利用节假日上街宣传,为需要法律服务的人们提供帮助。到目前为止,该诊所已接受各种咨询300多次,代写法律文书30多次,代理诉讼10多起。

二、服务社会,用青春谱写法律真谛

法律诊所教育教育通过“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深入社会,服务大众。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是由欧盟资助,由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清华大学NGO研究所中心、海南省律师协会和海南大学法学院负责实施,由政府和社会相关单位共同协助的,在海口市龙华区执行的,专门为外来工提供维权服务的一项小型人权项目。行动的目的是为促进和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权利,并建立为外来工这一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教育和维护权利的平台。该项活动是与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合作,立足于海南,以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权益为主题,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和“公益服务学习”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全面的法律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贡献力量。龙华区外来工维权活动,《商旅报》称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有助于促进中欧人权对话,提高外来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及维护其合法权益,维护海南发展、改革、稳定的顺利进行,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加强高校与社会团体的合作,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培养法科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合格的优秀法律人才;让同学们深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服务意识;实现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服务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实现法律诊所教育的国际化、项目化、社会化。

(一)外来工维权培训

举办多期法律知识、维权技能培训班,主要涉及外来工被拖欠和拒付工资问题、外来工遇到工伤事故被拒付医疗费问题、外来工遭受某些执法人员的无理收费问题和外来工子女入学难

问题等,旨在提高有关政府官员、维权教育工作者、维权青年志愿者队伍维权能力,强化外来工维权力度,增强外来工及其家属子女的维权意识。

(二)外来工基层维权

通过一个维权总部、七个维权(培训)工作室,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从时间和空间上全方位地为外来工维权(培训)提供服务,设立持久性的外来工维权平台。

(三)“外来工维权日”

开展法律咨询、媒体宣传、优秀外来工评奖等活动。无偿为外来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通过与外来工直接对话的形式商讨解决外来工户籍、子女教育、普及法律教育、维护合法权益等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外来工维权网络

充分发挥协会维权网站的作用,通过互联网,引导维权工作者与维权需求者之间、维权工作者之间、维权需求者之面对面的交流,促进外来工维权行动,提高外来工维权质量。同时,开设外来工维权热线(96955925),为外来工维权提供24小时服务。

(五)外来工维权论坛

组织国际、国内有关非营利组织及NGO研究机构,对外来工维权工作方面的研究及政策、法规和体制方面的探索和倡导,起草关于外来工维权方面的政策、立法建议。

由于项目内容的广泛性,需要一定数量的志愿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挑选后,2月27日上午,56名海南大学法学院的大学生庄重地举手宣誓,成为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的第一批志愿者,法律诊所32名同学全部成为自愿者。他们脸上洋溢的是青春,他们怀中揣着的是热情;他们吐出的是金科玉律,他们喊出的是铮铮正义;他们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中国海南外来工维权的壮丽乐章!截至2005年6月底,八个维权小组的志愿者们共开展法律宣传50多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6998册,举办培训班10多次,接受咨询4575人次,维权引导100人次,代理案件13宗,深入车站、码头、居委会、民工区等26个,受益人数已逾24000多人。

三、对外交流,用合作拓展服务渠道

法律诊所以海大优秀法学学生为主体,优秀执业律师、法学院专家教授为智囊团而形成的一个民间法律服务团体,它以法学院为依托开展活动,免费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代写法律文书等服务。自成立以来,诊所法律教育项目得到了海南大学领导和校内外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一)外来工协会

受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之托,海南大学法学院首期法律诊所以外来工维权为主题,学员除参与协会组织的维权咨询、值班外,还代理外来工的诉讼和非诉讼案件,为外来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同时,诊所学生对于上门求助的其他弱势群体亦给予高质量的法律服务。除课堂教学和课外案件辅导外,诊所要求学生在给贫弱者提供法律援助的过程中,掌握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同时要求学生及时总结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提供法律服务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为下期诊所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2005年3月10日下午3时“中国外来工维权行动项目”座谈会在椰海大酒店三楼第二会议室召开。作为合作的方之一海南大学法学院派出法律诊所志愿者代表陈吉波前往出席。参加座谈会的欧盟代表有项目官员康雅文(Petra KIEL)女士、助理张岚女士、财务及合同管理官员孟岚女士,清华大学NGO研究所贾西津教授、海南广播电视大学的副校长姚定楷副教授、海口市副秘书长朱东海博士以及海口市外来工管理协会的相关人员。志愿者代表陈吉波同学(海南大学法律诊所学生)谈了参加该项目的感受,他说“法科大学生不拘于法律条文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学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决心在活动中锻炼成才!”

2005年3月10日,对于“大同外来工之家”的民工们无疑是记忆深刻的一天。晚上九时,在一股土墙上的一盏灯下,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第一次有人这样贴近而亲切地告诉他们怎样处理生活、工作中碰到的法律问题,又如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教室就设在他们的简陋的小院里,没有黑板、没有粉笔,而讲课的两位老师——周全和陈吉波都是参加海南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的大三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外来工维权行动,来授课也是第一次。他们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结合生活的点点滴滴,讲述了一堂生动而深入浅出的法律课。讲课九点开始,外来工之家的长辈、兄弟姐妹们还不敢接近课桌,搬着小板凳围成一圈,坐在离课桌几米多,新鲜多于渴望,志愿者与外来工的陌生还未清除。但不久,演讲者生动的事例就吸引了他们,演讲者走进人群,人群也迎向了演讲者,心和身体都慢慢靠拢了。外来工们认真地聆听、不断地发问,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掌声迭起,反映非常热烈。末了,周全问民工们:我们下次来你们欢不欢迎时,他们回答:欢迎!最好天天来!一堂课下来,周全、陈吉波同学满头大汗、嗓子沙哑,但依然热情澎湃。康雅文女士一行,对他们俩翘起大拇指,夸他们很优秀,海大法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很高!

4月1日,维权总部,由海口市龙华区外来工管理协会会长杨涞清主持,龙华区司法局副局长以及区各司法所所长和维权组各个支部组长参加,总结3月份的维权行动。各组组长依次

总结了各支部的工作情况。会长杨涞清布置了4月份至5月份的工作重点,由大规模的宣传转为对外来工的法律维权培训,每一个维权小组要在两个月内培训外来工7万多人。

(二)司法行政部门

法律诊所积极与省内各司法行政部门开展合作,建立沟通协调的平台。该诊所先后与海南省律师协会、海南省法律援助中心、海口市法律援助中心、龙华区法律援助中心等单位密切联系,拓宽法律服务的渠道,为弱势群体提供优质的法律帮助。

(三)国内外专家

法律诊所先后邀请了诸如海南省司法厅厅长施文、美国Fulbright学者Stephen Everhart教授、海南省司法厅律师公证处处长等国内外专家传经送宝。

StephenEverhart先生是美国Stetson大学法学院教授,是2004-2005美国-中国Fulbright项目教授,曾担任过检察官和辩护律师、佛罗里达州律师协会会长,曾被佛罗里达州州长任命为负责处理工伤案件的法官。

2005年3月23日晚上,StephenEverhart教授在模拟法庭为诊所的学员作了题为“关于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报告”。报告会由法学院副院长诊所负责人副教授叶英萍主持,黄永锋老师担任翻译。StephenEverhart教授的报告风趣幽默、简洁易懂,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及司法实践经历,阐述了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来龙去脉及基本理论。

3月24日晚上,StephenEverhart教授又为诊所的学员就美国大学法律诊所的运作模式及发展趋势作了阐述,对中美“诊所法律教学”、法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并与我们做了深入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两场报告,我们获益匪浅。

(四)新闻媒体

法律诊所与众多新闻媒体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人民日报》、《海南日报》、《海南特区报》、《海口晚报》、《商旅报》等相继对法律诊所进行了报道。经过积极策划,海南广播电视台每天滚动发布免费热线电话,使法律诊所活动走进电视,走向了全省观众。

四、践行法律,用实战提升学生素质

法律诊所虽在海南大学法学院落户仅仅一个学期却已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尤其在法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方面收获颇丰,积淀了一定的宝贵经验。

“法律诊所”是作为一门新设课程供法学院学生选修的。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院通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甄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同学成为法律诊所的首批学员。与此同时,四位资深的法学院教师被安排担任法律诊所课程的主讲教师。在课堂上,学员们接受专门系统的法学实践理论辅导(到目前为止共计15次),可以说这是理论知识的一种集中“充电”,再加上四位导师都是学术与实务平分秋色的业内精英,讲起课来自然有的放矢,学员们因此受益匪浅,理论功底日有所长。

在课堂之外,法律诊所的所有学员在海大平正事务所轮流值班,接听来电、接待来客,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分解法律疑惑。这无疑是一种学以致用的实践大演练。

首先它对学员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磨练。经过一个学期的锤炼,学员们均表示与人交流的水平和技巧都有所提高。其次,它是学员的实践能力的一块重要试金石。法学专业培养的不是雄辩滔滔的纸上谈兵的学生,而是脚踏实地的活学活用的青年才俊。在不计其数的案件咨询和代理活动中,学员在四位导师的循循善诱下发挥所长、弥补所短,学习与应用并举双收。其中颇值得一提的是“外来工维权行动”。这项规模宏大的维权行动不仅为法律诊所学员搭建了一个社会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为弱势群体送去了雪中送炭般的人文关怀。法律诊所的同学们利用其课余时间走入外来工群体,满腔热血服务于外来工兄弟。他们举办志愿者培训班宣传法律,深入街道普及法律常识,聆听外来工的真实心声,解决外来工的棘手问题。

总而言之,他们殚精竭虑地诠释着公平正义的法律真谛。而在这一轰轰烈烈的过程中,法律诊所学员不但巩固了平日所学和传扬了团队协作精神,并且赢取了外来工群体的无数褒扬。例如,2005年5月15日中午,我院2002级刘文华、刘鹏两位同学在海大平正律师事务所接受了湖南民工龙新娥敬赠的锦旗。锦旗上绣着“维护法律、匡扶正义”八个大字!龙新娥激动地为在座师生讲起了两位同学免费帮助她,打赢了诉讼标的为9000元的人身损害赔偿案的故事。刘文华和刘鹏同学用其辛勤的汗水和付出换来了服务对象的真情称赞,有一面鲜红的锦旗为证。

内容编辑:flzs

下载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法律诊所成立五周年来的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律诊所论文

    中国政法大学 行政法诊所论文 学以致用 用以长学 ——感悟行政法诊所 学以致用 用以长学 ——感悟行政法诊所 【摘要】 诊所教育是对传统法学教育的重大变革,其注重法学......

    法律诊所总结报告

    法律诊所总结报告 在这学期的法律诊所课堂上,老师为我们请来了XX区X检察官,她是本区检察院的副检察长,在课堂上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检察院中的内部机构设置及各自的主要职能。收......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期初,学院增设了一门法律诊所课程,这对于法律专业的大三同学来说,是继模拟法庭之后又一次靠近真实法务的机会,这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法律诊所课程体系 一、教学宗旨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践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 二、教学特点 1.法律诊所的课堂不限于学校教室。时而在学校,时......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心得体会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本学期的期初,学院增设了一门法律诊所课程,这对于法律专业的大三同学来说,是继模拟法庭之后又一次靠近真实法务的机会,这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与交流......

    法律诊所心得体会

    法律诊所心得体会 随着上周一法律诊所课程的结束,我们结束了本学期对法律诊所的学习。诊所式法律教程也是我们法学教育的舶来品之一。在美国,这个学科会是一次纯粹的实践性课......

    法律诊所心得体会

    诊所学习的个人总结 第十一期学员董强 法律诊所,clinic legal education,一个很空洞的定义,当第一次这个字眼出现在我的世界里。但是正是这个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十分有趣的课程......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法律诊所学习心得 382012班 罗鹏飞(57000227) 这学期以来我有幸参加了法律诊所的学习,第一次接触了法律诊所和公益法律服务的概念,说实话,在进入法律诊所之前,我几乎对此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