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的评课稿
篇一:《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中历史说课稿:《辛亥革命》优秀说课稿范例 辛亥革命 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2、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
3、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5、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分小组抢答、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n说教学过程 u导入新课
显示一幅漫画: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题: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u讲授新课
一.背景(约14分钟)
(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
通过刚才的这幅漫画引入本课的背景,只简单地讲。结合后面讲讲预备立宪的骗局使立宪党人绝望和分化。
(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通过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1.组织领导:(1)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
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2.思想论战:革命派对改良派
用讲解法点明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以及由论战产生的影响。
3.武装斗争:(1)皖浙起义
(2)黄花岗起义
启发学生回答两次起义,显示起义烈士或参加者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约10分钟)
1.概况
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看后看谁脑筋转得快,抢答老师的问题,加深认识。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黎元洪的上台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的一些情况强调政权组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3.影响: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和平光复”?(讨论法)
三.成果:(约10分钟)
1.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讲述法)
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补充材料] 2 2.帝制终结(1912.2)
3.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
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四.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约5分钟)
通过一道动脑筋题(即课后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看的?)让学生分两组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u小结并点明重点。(约2分钟)
这节课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等问题,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大概过程。
u课堂练习(约3分钟)
出示两道中西方有关政治方面内容对比的选择题,当场答题反馈,巩固知识。3 篇二:《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三专题的第二课《辛亥革命》。本次说课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这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转折。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使中国近代化进程深入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章中的第二节,辛亥革命是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学习很有必要。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说出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说出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说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会运用各种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事物。学会运用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的重、难点 1.重点:
(1)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2)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
(3)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难点:⑴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其次,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他们一方面上课状态比较活跃,另一方面他们的理
性思维能力已有了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都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第三、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用了一些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了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讨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播放电影、视频资料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随后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资料,生动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一些情景资料,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将大家带入了辛亥革命的学习当中。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讲授新课:教学中我将本课分为三个部分,见板书。(30分钟)
在第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且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就像坐在飞机上俯瞰地面一样,山川河流一切景观尽收眼底、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展示法国邮票上把一条巨龙切割成几短,说明瓜分中国,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我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我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然后设立思考题:《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
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接下来是第三部分: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有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内容,我选择了一段纪实性的视频资料,配有解说员的深沉讲解,学生们仿佛回到了1912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无奈和软弱。让学生们明确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是导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根本原因。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让学生们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本课整体知识的结构示意图来作为总结。
4、板书设计
采取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板书:
一、背景:
必要性:清廷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三、结局与评价:
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评价: 1)、性质: 2)、功绩: 3)、不足:(原因分析)
5、布置作业。篇三: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湖北省潜江中学 成传春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的第二节,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里程碑,起着连接初、高中历史的纽带作用。
本节教材以武昌首义、中华民国的建立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整个高中近代史教学。本节内容与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顺乎世界之潮流”、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知识前后相关。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功绩。第一部分指出了武昌起义的背景、前期的准备、武昌起义的爆发,由此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第二部分,教材从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几个方面讲解了辛亥革命建设政权的措施。第三部分讨论辛亥革命了所具有的民主革命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前期准备、过程;掌握中华民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掌握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史料获取信息,理解信息并能结合材料文字表述有关的信息,学会运用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对学习资料的查找,培养善于思考,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首义精神,天下为公的博爱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评价 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
(五)课时安排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状况,本课设计课时为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大部分学生初中就学习过辛亥革命,了解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因此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问题不大。
(二)学生“历史观念”的分析
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观念,还需要学生大致上理解“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的基本理论。
(三)学生“认知方式”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但是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整合知识、独立思考较差,因此要加强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结合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及历史教材的编写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历史照片、历史史料、记实纪录片等资料进行教学并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引入研究问题的情景中,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一)角色扮演教学法
把教材上的辛亥革命的背景知识介绍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突出重点内容:外国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的反动无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及起以前的准备。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培养合作理念。
(二)运用多媒体
中华民国的建立、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等内容比较难于理解,运用先进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图片、资料等,直观且便于学生理解突破难点。(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三)讨论法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再结合课件展示的资料内容,学生自己讨论并得出相关知识点。(变“教”为“导”,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四)讲授法
结合角色扮演和视频、资料、图片展示的内容,对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的各种知识点进行分析,给学生介绍书本上权威的知识小点,给学生打下牢固的基础。
(五)归纳法
本节安排了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要求学生对各地举行的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相关活动进行研究,自己畅谈对辛亥革命的理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四、学法指导
(一)查——查文献
引导学生从历史文献中学习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使教学手段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这样,既活跃了思维活动,又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必要与快乐。
(二)看——看视频
通过看相关纪实纪录片,学习辛亥革命的最终结果,直观生动。为下一步启发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做评价做铺垫。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体现教材改革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培养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
(三)议——讨论法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畅所欲言,使具有不同思维优势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自由表达各自观点来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写——写论文
在学习完本节课的知识点后让同学们搜集各地举行的相关纪念活动的资料,并结合本课的知识谈谈自己的感想,写成小论文,并将优秀的论文推荐到校广播台和青苹果文学社的杂志上发表。给学生创造条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手段
角色扮演、ppt课件展示、视频资料等方式为学生学习本课提供丰富的教学手段。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角色扮演、学生总结
篇四: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八课,包括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部分的内容。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概况,理解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通过合作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四、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以导学案为载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设计展示版演的环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适当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
初二学生虽然经过初一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当堂识记版演辛亥革命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性质,历史意义,突破重难点,巩固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版演上节课学习的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新课学习:
(1)检查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展示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识记版演自主学习部分的重要知识点。(导学案黑体知识点)
(2)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并展示部分,汇报展示学习结果。
(3)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课堂巩固达标检测部分,教师订正。
3、课堂小结
结合黑板教师文本总结梳理本课知识点,巩固学习效果。篇五:辛亥革命说课稿
《辛亥革命》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8课《辛亥革命》。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1840年后,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1)了解兴中会、中国同盟会成立概况,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及概况,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知道辛亥革命发生的过程及相关事件,使学生学习革命志士为振兴中华英勇奋斗、壮烈献身的 革命精神和牺牲精神。
(3)通过了解孙中山早期从事的革命活动,学习孙中山勇于探索、立志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培养学生以发展观点认识和评价人物的能力、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重点、难点:
重点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三民主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
根据初二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配,以及从平时教学的实际出发,对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
初二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要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要学会采用联系和归纳法,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性和掌握论从史出的观点。
三、说教学过程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向学生展示《武昌首义》剧照(多媒体)。提出以下问题:武昌起义的情况如何?辛亥革命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2、讲授新课: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这是本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课前进行一定的预习,归纳出一部分,上课进行展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再提供一定的史料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同时在分析归纳时联系前面签定的《辛丑条约》,这一时期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激化,而清政府的新政客观上又为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促进作用。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同时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物质基础。最后分析军事、组织方面的准备,把教材的内容加以整合。
(二)、革命爆发:通过向学生展示辛亥革命发展形势的示意图以及领导武昌起义的人物资料,比较形象直观,再由学生总结革命爆发的过程,培养学生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革命高潮:包括两点内容,第一个中华民国的建立,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掌握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教师在通过多媒体出示有关图片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第二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这一部分内容的重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的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让学生理解这部宪法的性质,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相关规定,从规定中让学生总结出宪法的主要内容和产生的深远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到课堂学习中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分析材料的能力,加强对这部宪法产生意义的理解。
(四)、革命的结局:首先提问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上临时大总统后,国家形势又是如何发展的?由此引出革命的结局。让学生阅读课本得出两个结论,一是清帝退位,清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用多媒体出示图片),二是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讲完这些内容后,抛出一个问题: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说说你的理由?
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前面所学的知识都是为了给这个问题作铺垫,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我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一是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二是教给学生如何做到论从史出。保护学生大胆思索的积极性和探究的勇气,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引用鲁迅的《祝福》里的一段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亦是如此。”可见中国农村并未发生什么新变化,说明阶级关系照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思想意识陈旧,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对中国人民统治依旧。所以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它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对于革命失败的原因的分析,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引导学生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探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客观上是面临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主观上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通过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就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资产阶级不能带领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个任务就交到了共产党的手中,就为下一课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基础。
(五)、最后分析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主要通过展示当时社会变化的几段史料,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不仅影响到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而且对经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培养学生多角度、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
第二篇:评课稿
评课稿
千阳县启文小学 李红荣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本周在学校的安排下,我听了四位年轻漂亮的老师的精彩课堂展示,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自己听了赵静老师和王瑞平老师的收获。
听了一(3)班的赵静老师这节课,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赵老师人年轻,漂亮,驾驭课堂的能力更漂亮,让人佩服。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例如本节课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打扫卫生情境图引题,请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既熟悉又简单,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了。老师又及时准确的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的兴趣更浓了,没有得到回答问题的学生有些失望,紧接着老师又说:“今天学习新知识时,大家表现好的都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幸福成长卡”,更加激化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赵老师还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手,创设教学情境很直观、形象,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效果特别好。
听了一(1)班王瑞萍老师的这节课,给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在传统教学风格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新的元素。注重强化知识点的训练,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同时又注重和学生间的平等对话,通过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深高的教学素养把整节课演绎的十分精彩。例如王老师在0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理解0的两种意义,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0,教学0的写法,0的加减法几个环节向我们呈现了一节优秀的常规课。先不说课本身的好坏,就看班级五十多孩子在课上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老师对孩子训练有素。即使是后排的孩子离老师比较远也能把小手放好不乱动,真的很不容易。因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开学一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能帮助孩子养成这么好的习惯的确很难做到。还有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盯着每一个孩子,观察他们的听课状态,并及时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专心听课。教师语言具有亲和力,声音不大不小,听起来特别舒服,值得我学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以下两方面注意些:
1、在课堂中教师要少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中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比较多。我认为这样不好,因为一般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是中等生或学优生,这样的回答听起来热闹,但其实是放弃了中下学生和学困生,这些学生本来就习惯不好,基础差,懒予动脑,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齐声回答,他们就会只看热闹。我认为,教师应多让学生个别回答问题,简单的问题让中下学生或学困生回答,并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这样既能强迫了他们学习,又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还可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2、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
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 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这个舞台不一定多么豪华,台下也不一定有观众和掌声,只要有孩子们,有我们不断地耕耘,那么这个舞台就一定是最绚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会虚心向年轻人请教,不断努力地学习、钻研,使自己的课堂真正显示出实效性。
第三篇:评课稿
浑然天成,熠熠生辉
——浅谈一节好的语文课
前天,在市马市街小学认真的聆听了几位老师的语文优质课,听后,我感慨万分。对于一节好的语文课,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总以为,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目标,只要学生学的会,就可以了。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觉到,一节好的语文课,恰似一块美玉,处处闪耀着美丽的光辉,学生的个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张扬,老师的魅力得以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文本中充分交流、对话,共同为文本所讲述故事所感动,共同为文本中人物的命运所牵绊,共同为文本中的某种感情所震撼。
下面我就具体来谈谈我感受比较深刻的几点。
首先,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中势必会给学生传达着丰富的信息,而不单单让学生停留在文本的学习上。这些信息的呈现如一种催化剂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
我们常常会在语文教学的时候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以至于怕过多的容量学生应接不暇,以至于过分担心一节课本身的目标完成的不好。通过这次听课,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恰恰是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助推了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比如: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中,潘老师就给学生拓展了大量的信息,在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的时候,潘老师用这句诗“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让学生感叹陆游的豪放气概;在让学生感悟诗人的报国热忱的时候,潘老师配乐朗读陆游的另一首爱国诗篇《示儿》,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在全课总结的时候历数历代爱国名人的名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潘老师用这些饱蘸爱国之情的诗句,把学生的爱国之情层层推向浪尖。学生也许未必对这些诗句很熟悉,但是这些诗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诗人的爱国热忱。在教学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学生这首诗的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豪气冲天,激情澎湃的诗句,不禁会这样的感慨——“原来古诗的语言这么有魅力!”从而爱上古诗的学习。
其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整节课上,学生都能激情澎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学生和老师势必都与文本水乳交融,感人物之所感,想人物之所想,好像整节课自己就是文本中的一个角色。
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总能够让学生跟随自己,在课堂上一步步把学生的情感层层推进,直到飞跃巅峰。在王敏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起初,学生在一首熟悉的《生死不离》的音乐的中进入本课的学习,学生在王老师的引导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围绕“了不起”三个字,一次次感悟到文本中的人物的了不起。而在王老师在与学生的交流当中重点让学生感受人物心中所想,把人物的感情注入到一次次的朗读当中,学生仿佛跟着文本亲身来到了洛杉矶的那场大地震中,学生仿佛也跟随那对父与子一起面对那个危险万分的时刻,和他们一起等待,一起拯救,一起看到那一幕幕感人的父子情深的场面„„学生真的被触动了,真的被感染了„„仿佛自己就是阿曼达,仿佛看到了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于是在王老师安排的联系生活谈自己的父母之爱时,孩子们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有的甚至泣不成声„„
同样潘利民老师也做的很好,毕竟古诗不像现代文中语言那么容易打动孩子。但是潘老师那些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一度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恰似和诗人陆游一样在那个孤村,在那尘土飞扬的战场,在那钩心斗角的朝堂,在那铁马冰河的边疆„„以及那胡人铁骑的蹂躏,流离失所的逃亡都形象一幕幕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陆游那荡尽敌寇的英勇气概,那壮志未酬的孤愁苦闷,那誓死报国的满腔热忱一一都让学生感同深受。
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震撼,没有什么比这些更能够让我们看到这才是课堂教学的光辉!我也被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我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没有负担,不必担心学不到,不用担心学不好,更不用担心不想学。
再次,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有着极其巧妙的过渡和转折,每一次转承,都恰似都恰似珍珠在丝带上自由流转闪烁,惊心动魄,却柔美万分。
在潘利民老师执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每一次转折都那么流畅,每一次过渡都那么水到渠成,整节课浑然一体。比如在学生三次读诗题后,潘老师这样过渡:“当时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侵略之风,南宋的统治者贪图享乐之风,南宋王朝国土沦丧,南宋政权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摇摇欲坠„„”,这样的过渡既紧紧扣着诗题,又巧妙的把时代背景展现给学生;接着,在学生自己读过几遍诗后,潘老师这样转折:“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不过老师有一个要求,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把节奏划出来”,这样的一个转折很自然的把学生的朗读过渡到对节奏的划分上;在潘老师引导学生交流完对全诗的体会的时候,潘老师这样引导:“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梦,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之情,此时陆游身在何方?(生争相发言),那你可以想象到陆游的心在何方?(学生纷纷展开想象发言),此时陆游身心分离,他的心都碎了,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学生纷纷要表达),你怀着一颗身心俱碎的心,想到国土沦丧,胡人入侵,想怎么读?(学生激情地读)想到百姓生灵涂炭处在水深火热当中怎么读„„”这过渡,张弛有致,情感一次次的被升华,学生情感的火花一次次的迸发出来,跳跃在学生一次次的饱含激情壮志的的朗读中。如此动人的转承,每一句都抓住了孩子们的心,每一次以激情碰撞着孩子们的灵魂。孩子们都被感染,无需我们老师说教要如何爱国,他们已经在灵魂深处铭记了!无需我们说陆游多么伟大,学生已经被诗人深深的震撼了!
最后,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求语文老师要有娴熟的语言的驾驭能力。
潘利民老师的开场白:“今天窗外时而阴雨霏霏,时而风雨大作,教室里也要风雨大作了„„”多么简洁多么有力,有多么机智巧妙!学生读到“夜阑卧听风吹雨。”时潘老师这样评价道:“‘风吹雨’,三个字都读成珍珠了,要读成项链„„”学生在轻松的笑声中马上就知道了要怎么读了。曹金凤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奇思妙想》的教学中,学生喊口号的时候,曹老师这样说:“看你们的高兴劲,把谁喊出来了?”于是“多拉A梦”就出来了,学生沉浸在无限的愉悦中。
这些有趣的,幽默的,深情的语言总是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总是能够更愉快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所以,一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定要从这方面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节成功的语文恰似一块美玉,无论是否精心雕琢,总是浑然天成,时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尽管我们的课堂不能节节如此,但是只要我们从平时的每一节课做起,精心准备,认真上课,时时反思,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会像这些老师一样,有着不一样的发现和感动。
第四篇:如何评课(推荐)
如何评课?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每一次外出听课,听完课总会有评课这一环节,每到这时候,我就特别佩服那种能系统地有理有据进行评课的人,反观自己,一节课到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还挺茫然。偶尔看到名师好课标准,从中受到一些启发。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分享名师们的好课标准。
首先是支玉恒
——直观的感性评价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就语文来说吧,“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课标上说: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迸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再看窦桂梅---没有“围场”的课堂
好课涉及的因素很多,课堂评价尺度也已走向多元——新课程标准是尺度,学生接受程度是尺度,动态生成的效果是尺度,听课教师的主观感受也是一个潜在的尺度。那么,透过这些表象的“尺度”,新课程理念关照下的语文课堂是否还应该具备某些本质性的价值追求?
让我们先看看周益民老师教学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片段。
师:同学们读读课文,想想,诗人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呢?
生:因为大自然里充满着知识,充满了科学的奥妙。牛顿就是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
师:哦,那就是说大自然是一本奇妙的科学课本了!啊,谢谢你,你打开了我的思路,我的脑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不妨来讨论讨论:大自然是本什么课本呢?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本语文课本,当你看到树木的时候,就会想起“木”字。我们倚*在大树旁,不就是“休”字吗?
生:我认为大自然是音乐课本。小燕子是音符。《燕子》中写道: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生:我也认为是音乐课本。小蝌蚪才是音符呢,小河哗啦啦地往前跑,像在唱着一首古老的歌谣。空中,小鸟在赛歌,那是民族唱法,“自在娇莺恰恰啼”嘛;林间,野兽在狂吼,那都是摇滚。(生大笑)
生:我认为是美术课本。它色彩鲜明,线条多样,层次丰富。山川田野,鸟兽虫鱼,都是画上的景观。
师:好美呀,我又想起了一句诗:云是天空的画。
生:我不说课本了,我认为大自然是一本童话书,一本用绚丽色彩描绘成的童话书。一年四季,都在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春天的童话是嫩嫩的,夏天的童话是碧绿的,秋天的童话是金色的,冬天的童话是雪白的。
师:好浪漫的想象啊!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神奇而又美妙,打开它,你就会感受到它的魅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还会是数学课本、体育课本,甚至舞蹈课本等等。就像我们心中各有一种大自然的色彩一样,我们只要用心阅读,也同样会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大自然课本。
窦桂梅是这样评价这堂课的:听着听着,突然有一种错觉:老师不是站在台上,甚至也不是在学生中间随意走动,而是和孩子们围坐一圈,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展——于恬淡从容的氛围里,教学流程如一幅绿意浓浓的画卷,在谈话间次第展开。这节平常课是和孩子一起制作的家常菜,是真实朴素,平常普通的味道,然而却是一天也不能离开的真正有营养的米饭,而不是钙片、维生素之类的“补药”。这样的课堂就像每天的生活那样自然,教师是在为学生上课,而不是给听课的人表演。
大自然是本无字书,课堂又何尝不是呢?虽然身在小小的教室,周老师跟孩子们从生动的诗句中,已经体察到了“宽广”“辽远”“生命”。周老师这节“原生态”的课堂,其最终的落脚点就是紧紧围绕“学生”二字真实自然地教学,轻松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课本”,打开了大自然的课本。
综上,我要说,丢开一切条条框框,只以课堂前后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或某方面)的落差为依据,来评价课堂是否成功,是有益于学生的真真切切的科研活动而不是演出。这样的课堂真正着陆于学生的真实境况,教师视野关注的是学生,这样的课堂也许不美但很实在、实用,也许磕磕绊绊,但很有启示、借鉴„„ 窦桂梅老师虽然没像支玉恒老师那样用条款式来告诉我们怎样评课,但从他的评价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评价也特别关注了课堂形态(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学生发展(学生是否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学习氛围(课堂是否民主、和谐)。关于如何评课,是众说纷纭。
手表定律: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第五篇:评课(模版)
评
课
珍珠老师
听了全国阅读课老师一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一、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形象的思维和抽象的思维相结合。
开始并不直接播放梅花山美景的录像,而先进行文本对话,让学生通过自身的阅读和理解构建自己头脑中的梅花山的景色,其后再观看梅花山片段录像,辅助学生进行合理地思考,将学生抽象的思维具象化,完善学生头脑中艺术世界的构建。另外,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进行整个教学活动,例如相机出示句子,指导朗读,播放音乐,调动学生的朗读情绪,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合理整合,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关注到学生美育的同时也不忽视德育。
通过朗读,播放梅花山录像(多媒体),引导学生思考,仿佛身临其境地观赏梅花的晶莹透亮,感受梅花的清新淡雅,给学生以美的陶冶。从抽象的文本描述转化为形象的思维,再现了梅花山的美景,给学生美的感受,但这时又以一首古诗为契机,引领学生体会梅花不畏寒冷,傲立风雪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将学生由对梅花外表的喜爱提升到对梅花内在精神的赞美,升华了主题。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也不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最后再播放音乐(电教媒体),指导学生朗读,在音乐中诠释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尤其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将自己在朗读时的所思所想说出来,在学生的回答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理解课文。教师的步步设疑是学生思考的台阶,学生通过自身的朗读和自我的思考,渐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读课文,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整个教学过程立足课文本身,让学生从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予学生读书方式,边读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边读边联系以前所学进行思考,变机械地读字为开动脑筋地读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
五、内外知识,新旧知识相结合,相贯通。
不局限于课文中的内容,而是有机的结合课外知识,以前所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从而也将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温故而知新。
另外,老师丰富的教学语言也推动了教学的高潮,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有所学,在思考中有所学,更好地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