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下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搭建知识体系能力的行动研究
《新课标下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体系能力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湛江市第十八小学 陈康沛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名称:新课标下借助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体系能力的行动研究
2、课题界定:所谓提高小学生搭建数学知识体系能力,是指在小学阶段以单元内容为点的知识体系梳理,以课程内容为主的知识体系整理,即“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这四大类学习内容的知识体系构建。单纯追求答卷应试高分的填鸭式教学,完全由教师挥舞指挥棒学生亦步亦趋的跟随式教学,都无法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把主动性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会对知识的分类、梳理、总结、应用,才是真正的“以生为本”,才能达到激发学生潜能并实现其综合能力提高的目标。
二、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一)提出背景
其实思维导图不是一个新鲜事物,它最先并广泛应用于商业。当我们提出了课程标准改革后,全国各式各样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其中有些研究者便把思维导图应用到了教学领域中。在实施新课标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呼声最大,但几年过去了,让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在邯郸学步,更多的教师则是“新瓶装旧水”,还有的教师把“引导者”的角色演成了“统治者”,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压抑,更导致了孩子“离开了教师不会学”的状况出现。而此时,课程改革却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更高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数学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之关的关联。即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到,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
2、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方面的教学现状令人不满 目前的数学教学,更多的是由教师设置好一个“路子”,用固有的模式让学生一步一步顺着走,这种“请君入瓮”的水到渠成,反而大大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开创性。尤其到高年级,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如果学生只靠机械地记忆或模仿,将导致数学知识的零散,知识之间逻辑关系的模糊,细节之间区别的混乱。这样的学生一旦升上中学,在知识提取与应用方面将明显表现出较大的难度,更难以应付日渐庞大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尤其在当今所倡导“以生为本”的自主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3、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1)思维导图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思维导图最先是英国学者、心理学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帮助大脑超强记忆的心智图。它作为认知结构的一种可视化表征,可以发挥视觉上的想象力,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它形象表达知识内容。而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瑟夫.D诺瓦克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把概念图应用于研究儿童科学知识的掌握,但很快,概念图的研究范围便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展到各个学科。思维导图通过把隐性知识、思考分析过程显性化的表现,能够使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促进新旧知识结构的建构整合,为学生在庞大的数学知识体系中找到关键词,既帮助学生内化了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研究表明,把知识和思维过程图形化的思维导图是建构数学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之一。
(2)思维导图在国内教育领域的现状
我国关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和探索自2000年后便日益活跃起来,由初期的个体化应用阶段到群体化应用阶段正向区域化发展阶段迈进,正有更多的教师认识和使用了思维导图。在一些大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思维导图的使用正由实
验逐渐进入常规教学。但在基础教育阶段,思维导图常见于语文的整理教学和中学理科的分析问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学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而在对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研究应用还存在着理论研究创新少,重复多;实验研究少,经验总结多等问题。因此,思维导图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领域还是个相对较新鲜的概念,值得我们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研究意义
1、帮助小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其实小学数学的内容是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各知识点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无援,它们纵横交叉、联系紧密,呈现出点连成线,线构成面,面结成网的立体交叉体系。而小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能力比较薄弱。若小学教师能借助思维导图,并形成理论系统,让小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个宏观的把握,更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应用。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最终目标,从小学开始便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新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为知识体系搭建最高的层次结构,这种不断反思和认知能力,将最终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学相长
研究发现,教学者和学习者如果掌握了制作图文结合学习的技能,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水平。思维导图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在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同时也为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新的挑战,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寻找更有效甚至高效的新方式。因此,思维导图不仅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脚手架,还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利器。
3、加强学科整合,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思维导图的应用,已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学习方式,它已经被广泛开展并应用。现在已经进入一个全面读图的时代,“图文结合”的记录和表达方式,使它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它允许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相互连接,当思维导图与其它教学手段、各个学科之间整合应用,互通有无,将更全面地开展互动教学,有效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内容及重点
(一)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倡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的分类整理,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不断“更新”和“发现”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构建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体系。在整合和协调、理清各知识点关系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借助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师和学生不断创新,丰富教与学的策略,鼓励师生在行动研究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各学段单元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应用与研究
2、小学阶段,四大数知识点的思维导图应用与研究
3、小学生在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架构搭建时的自述和自评研究。
(三)研究重点
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分学段、分单元、再集中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者边实践探索,边修改完善,边积累整理,最后形成理论。重点在于探索如何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小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善于发现知识间关系的能力。最终达到让学生能将交叉连接的学科间知识点串联起来,增强对知识内容广度和深度的理解,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再者,让研究者在行动研究中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把行动研究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到“教研者”这一个角色的转变和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终身学习的思想
终身学习能力是指贯穿于人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能力。在新世纪的社会和教育、生活背景下,终身学习理念启示我们树立终身教育思想,使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良好习惯,形成自我更新、学以致用和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方法:
(一)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2月-2016年9月)
1、认真搜集资料,制定详细的计划,请专家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2、通过调查,分析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研究中做到围绕思维导图的应用,切合学生实际,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对知识点梳理和整合的能力。
3、召开开题会议,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9月)
1、启动课题研究,在专家指导下,制定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实施。
2、实施过程中,注重课题的动态管理,在基本保持大计划不变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及时修正局部研究方法、方式、方向,并做到定期碰头交流。
3、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研讨课,并做好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7月12月)
1、以课题研究的目标为依据,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和归纳整理。
2、汇编资料,分析数据,形成结题报告,并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该课题重点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课题组成员要积极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认真研究学生设计的思维导图,并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交流思维导图的设计意思、表达所包含的信思、互相评价对知识体系搭建的能力。
2、文献法:课题组成员要积极从杂志、网络上搜集相关教学资料和信息,同时侧重理论专著的研究。
3、经验总结法:在整个活动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记录,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4、示范研讨法:在研究中,骨干成员,要结合自己的研究重点,根据情况有针对性地筛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开展研讨活动,撰写相关论文,从中引领、启示老师,便于更科学、更便捷地进行探索与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2015年12月-2016年8月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负责人:陈康沛(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组织开题论证。(3)做好文献研究。2、2016年9月-2017年9月
实施阶段 负责人:陈康沛
(1)开展理论培训。组织课题组的全体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文献研究。(2)在课题专家组指导下,对六(4)班学生学习状况、教师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完成课题开题报告,完善课题计划,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准备工作。(3)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全校分学段进行大规模的实验,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4)阶段性总结,提出初步研究成果。3、2017年9月-2017月12月
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结题报告。(2)召开总结交流大会,申请课题结题。
第二篇: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黄圃镇新地中心小学 黄桂华
光阴似箭,我校市级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已进入一年多的研究,本课题在我校三、四、五、六年级进行研究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经历课题主持人的更换,仍得以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全赖课题组成员开拓钻研的精神,下面作简单小结,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在国际交往中,英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李庭芗教授更强调:“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显示了英语口语作为一种交流形式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之后,社会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处在重视语言输入,较少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以致于学生考试常能拿高分,但要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我校地处农村,缺乏用英语交流的氛围,缺少实际的交际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困难。基于这种状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在校园内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英语情境中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2)以活动、交际性课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验到与他人交流的快乐,使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情感交流。
(3)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吸收先进的研究经验,探索一套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4)通过实践,研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5)通过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困惑,培养出一支懂理论、会实践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1、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2、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共同设计、讨论研究方案。
3、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修订补充。
4、搜集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5、确立课题研究的实施范围(3------6年级)和实验内容。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
1、公布课题方案。
2、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着手记录实验过程的具体做法、实验效果、积累实验材料。
3、英语口语具体人员安排,责任到人。
4、检验课题开展以来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收集口语测试情况,以便作下阶段活动调整。
5、总结实验情况,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6、制定口语交际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反思调整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1、深入开展英语口语训练,加强学生英语会话练习,创设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
2、坚持每月一次集体研究交流活动。
3、做好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和建档工作。
4、检测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5、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展示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6、根据交流活动的展示,总结前阶段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调整、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进一步完善英语口语的训练。
2、总结前三阶段研究的经验与不足进行分析,对课题作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3、整理资料,提交成果。
4、用实践指导理论升华,撰写教学反思、实验报告。
5、总结经验,深化推广。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学生的英语口语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口语表达流畅,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拓展。教师的实验意识增强,从害怕研究到乐于科研,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升华。以此经验进行推广,带动我镇的英语教学。
三、课题组成员分工: 负责人:黄桂华副主任 顾问:郭帜东老师(市教研室)领导组:冯荣根校长 凌军副校长 策划组:黄桂华副主任 欧立红老师 实验组:全体英语老师 资料收集整理:全体英语老师 口语培训:李优老师 课外指导活动:全体英语老师 报告撰写:黄桂华副主任
四、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思想。
开展课题研究前,老师们对课题研究不理解,认为课题研究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是我们普通老师该接触的项目。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首先让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并不可怕,只是解决我们教学上的一些困难、困惑,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有关理念和文献,组织教师讨论课题方案,共同研究、修改、完善方案,从中提升自我。
(二)专家引领,开展研讨活动。
为了加强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我们请来市教研室课题研究专家梁雪菊老师、冯继有老师亲临指导,并在教研室郭帜东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地展开了本课题活动。坚持每月1次集体研究交流活动,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老师们都在不断地成长。
(三)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
从2008年9月课题筹备开始,虽然经历课题主持人的变更,却不阻碍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始终把课题研究与科组教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每星期的教研活动,隔周进行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口语实验研讨课,课后展开讨论,讨论的话题围绕着①课堂的活动设计是否重视口语训练的实效性?②口语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③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流?④学生能否大胆参与了其中的口语交流?参与率多高等。首先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恐讲心理”。因为不少学生对开口说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说错惹来同学取笑,所以设计的口语交流活动必须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像“李阳疯狂英语”一样放声地读,大胆地说,才能在课外敢于参与口语交流活动,从而达到口语冲口而出的境界。因此必须立足课堂,抓好课堂口语这一关。众所周知,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更有利于训练口语。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到:
1、强化朗读训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机械模仿到自然应用,模仿朗读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需的阶段,一遍遍地模仿跟读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我们科组老师们达到了一个共识:只有学好课内知识,课外才能拓展。在课堂上,抓好教材内容的朗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抓好每天放学五分钟的英语朗读时间;学生人手订一盒录音带,布置学生每天坚持在家听录音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加大口语训练时间
《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不能吝啬课堂上口语训练的时间,而要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好Practice,Pair work,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老师们都能做到善用教材中的Activity,Practice1、2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达到强化口语的目的。
3、加强背诵训练 熟背的东西往往能脱口而出,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口语练习的勇气和信心。教材中每一个Unit的重点句型,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训练学生口语的流畅和语感。
4、课文剧表演
提高口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练习英语课文剧。《开心学英语》的每一个Unit的 Conversation都适合课文剧练习,老师们在每一个Unit的复习都抽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剧表演,既练习了口语,又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精神,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课外延伸,深化口语交流
课堂内对学生口语的强化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学生一到课堂以外的口语交流就显得生硬、不流畅,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际的口语交流机会少,缺乏口语交流的情景,所以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流的氛围。
1、每日口语训练
每天利用大课间3分钟时间,由课题组的一名老师向全校学生教授一句口语,在星期五这一天把一星期来所学的口语句子进行复习,提高孩子们对英语句子的记忆,而且我们把每日口语训练的内容编成校本教材。
2、加强英语会话训练和交流展示
英语口语交流离不开生活话题,我们把贴近生活的一些话题编成英语对话拍摄成短片,利用每周二、四早读7:50------8:00在全校进行视频广播,视频的内容分三小部分:A话题展示B学生跟读C互动交流。每周熟悉一个话题内容,我们把这些英语会话编入校本教材中,是一个很好的口语训练材料。
3、教唱英语儿歌
唱英语儿歌,边唱歌边跳舞,多渠道拓宽学生接触英语,提高学习兴趣,让平时羞于开口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口语的乐趣,“恐讲心理”也会逐渐消亡。英语儿歌素材多,轻快上口,“深圳盐田学习之旅”又增加购买了《儿童英文歌曲全集》,深受孩子的欢迎。
4、活动展示
每学期,我们都举行一次大型的英语活动,为学生口语交流提供平台。如:英语课文朗诵比赛、英语剧表演、圣诞节英语游园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展示自我,从中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赞扬,增强学生多学好英语口语的自信心。
五、中期研究成效
1、教师的教研能力不断提升。先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题研究高不 可攀,现在,老师们都明白了课题研究的内涵是解决教学上的困难,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2、经过课题研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2009年5月,黄桂华老师获中山市英语论文评比二等奖;2010年4月,欧立红、罗友珊、李优老师撰写的英语论文获中山市第二届英语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2010年10月,黄桂华老师、欧立红老师获黄圃镇英语论文评比一等奖;李优老师、许梓怡老师获二等奖。
3、2008年9月,黄桂华老师被评为黄圃镇名教师。
4、2009年12月,袁志惠老师的英语课堂比赛获市一等奖。2010年7月,袁老师被评为市优秀教师。
5、2008年12月,我校英语科组被评为市先进科组,这是对我校英语科组工作的肯定,也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高了信心。
6、2008年12月,我校参加小学英语歌曲比赛获得好成绩。高年级组获镇一等奖、市三等奖;中年级组获镇一等奖。
7、2010年5月,刘采汶同学参加CCTV英语风采大赛获广东赛区中山分赛区决赛三等奖;获奥林匹克杯英语全国大赛一等奖。
8、2010年5月,许墅岚同学获奥林匹克杯英语全国大赛三等奖。
9、2010年5月,卢楚祺同学参加CCTV英语风采大赛获广东赛区中山分赛区复赛三等奖;
10、李优老师获2010奥林匹克杯全国英语大赛指导一等奖和三等奖;CCTV英语风采大赛广东赛区中山分赛区指导决赛三等奖。
11、罗友珊老师获CCTV英语风采大赛广东赛区中山分赛区复赛指导三等奖。
12、提高了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的情景对话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前有些学生不敢用英语与同学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在英语会话交流时间大方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口语交流初见成效。学生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都很喜欢上英语课,初步形成了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比较自觉地预习和复习。
六、问题探讨
1、由于课题主持人的更替,在一开始接手课题研究时延误了一些时间。
2、老师们对口语训练的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有些活动实践了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合再换,耽误了一些时间。
3、学生对口语交流仍不够大方,有点扭扭捏捏,不像城镇的学生那样自信。
4、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七、实践前景与规划
1、加强培训,提高课题组的水平。
2、拓宽学生口语交流的活动,多提供口语交流展示的平台。
3、进一步改变思想,强化科研理念。
4、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2010年11月12日
第三篇: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
《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报告
黄圃镇新地中心小学 黄桂华
光阴似箭,我校市级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行动研究》已进入一年多的研究,本课题在我校三、四、五、六年级进行研究实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虽然经历课题主持人的更换,仍得以顺利开展并初见成效,全赖课题组成员开拓钻研的精神,下面作简单小结,希望得到各位专家的指点。
一、课题的提出
(一)实验背景
在国际交往中,英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李庭芗教授更强调:“学习英语,目的在于用英语进行交际。”这显示了英语口语作为一种交流形式的重要性。特别是中国加入 WTO之后,社会对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我国外语教学一直处在重视语言输入,较少关注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以致于学生考试常能拿高分,但要他流利地说几句英语却很难。我校地处农村,缺乏用英语交流的氛围,缺少实际的交际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困难。基于这种状况,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初衷。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在校园内创设英语氛围,激发学生用英语交流的兴趣,让学生在创设的英语情境中敢于说英语、乐于说英语,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能力。(2)以活动、交际性课堂等为载体,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体验到与他人交流的快乐,使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情感交流。
(3)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吸收先进的研究经验,探索一套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法。
(4)通过实践,研究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5)通过研究解决存在问题,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口语教学带来的困惑,培养出一支懂理论、会实践的教师队伍。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预备阶段(2008年9月--2009年1月)
1、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英语口语交际水平。
2、组建课题组,查阅资料,共同设计、讨论研究方案。
3、研究课题的可行性、必要性、作修订补充。
4、搜集资料,撰写课题开题报告。
5、确立课题研究的实施范围(3------6年级)和实验内容。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9年2月--2010年7月)
1、公布课题方案。
2、开展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着手记录实验过程的具体做法、实验效果、积累实验材料。
3、英语口语具体人员安排,责任到人。
4、检验课题开展以来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水平,收集口语测试情况,以便作下阶段活动调整。
5、总结实验情况,撰写课题中期报告。
6、制定口语交际评价标准。
第三阶段:反思调整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月)
1、深入开展英语口语训练,加强学生英语会话练习,创设各种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口语交流的兴趣。
2、坚持每月一次集体研究交流活动。
3、做好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和建档工作。
4、检测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5、英语口语交流活动,展示实验的阶段性成果。
6、根据交流活动的展示,总结前阶段的经验与不足,进一步调整、布置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1、进一步完善英语口语的训练。
2、总结前三阶段研究的经验与不足进行分析,对课题作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
3、整理资料,提交成果。
4、用实践指导理论升华,撰写教学反思、实验报告。
5、总结经验,深化推广。不论在课堂上还是课外,学生的英语口语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口语表达流畅,学习英语的兴趣得到拓展。教师的实验意识增强,从害怕研究到乐于科研,并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的升华。以此经验进行推广,带动我镇的英语教学。
四、研究的过程
(一)加强学习,转变教学思想。
开展课题研究前,老师们对课题研究不理解,认为课题研究是一种高不可攀的事情,不是我们普通老师该接触的项目。为了扎实有效地实施课题,首先让老师们认识到课题研究并不可怕,只是解决我们教学上的一些困难、困惑,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标》有关理念和文献,组织教师讨论课题方案,共同研究、修改、完善方案,从中提升自我。
(二)专家引领,开展研讨活动。
为了加强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我们请来市教研室课题研究专家梁雪菊老师、冯继有老师亲临指导,并在教研室郭帜东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积极地展开了本课题活动。坚持每月1次集体研究交流活动,在每一次的交流研讨中老师们都在不断地成长。
(三)立足课堂,开展“行动研究”。从2008年9月课题筹备开始,虽然经历课题主持人的变更,却不阻碍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课题组成员在实践研究中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始终把课题研究与科组教研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每星期的教研活动,隔周进行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口语实验研讨课,课后展开讨论,讨论的话题围绕着①课堂的活动设计是否重视口语训练的实效性?②口语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③内容是否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交流?④学生能否大胆参与了其中的口语交流?参与率多高等。首先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恐讲心理”。因为不少学生对开口说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说错惹来同学取笑,所以设计的口语交流活动必须能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使学生像“李阳疯狂英语”一样放声地读,大胆地说,才能在课外敢于参与口语交流活动,从而达到口语冲口而出的境界。因此必须立足课堂,抓好课堂口语这一关。众所周知,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也更有利于训练口语。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到:
1、强化朗读训练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机械模仿到自然应用,模仿朗读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必需的阶段,一遍遍地模仿跟读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我们科组老师们达到了一个共识:只有学好课内知识,课外才能拓展。在课堂上,抓好教材内容的朗读,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让学生多朗读;抓好每天放学五分钟的英语朗读时间;学生人手订一盒录音带,布置学生每天坚持在家听录音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2、加大口语训练时间
《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我们不能吝啬课堂上口语训练的时间,而要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实践,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组织好Practice,Pair work,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老师们都能做到善用教材中的Activity,Practice1、2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达到强化口语的目的。
3、加强背诵训练
熟背的东西往往能脱口而出,背诵可以增强学生口语练习的勇气和信心。教材中每一个Unit的重点句型,我们都要求学生背诵,训练学生口语的流畅和语感。
4、课文剧表演
提高口语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练习英语课文剧。《开心学英语》的每一个Unit的 Conversation都适合课文剧练习,老师们在每一个Unit的复习都抽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文剧表演,既练习了口语,又培养了学生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的精神,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四)课外延伸,深化口语交流 课堂内对学生口语的强化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学生一到课堂以外的口语交流就显得生硬、不流畅,究其原因,是因为实际的口语交流机会少,缺乏口语交流的情景,所以必须要为学生创设口语交流的氛围。
1、每日口语训练
每天利用大课间3分钟时间,由课题组的一名老师向全校学生教授一句口语,在星期五这一天把一星期来所学的口语句子进行复习,提高孩子们对英语句子的记忆,而且我们把每日口语训练的内容编成校本教材。
2、加强英语会话训练和交流展示
英语口语交流离不开生活话题,我们把贴近生活的一些话题编成英语对话拍摄成短片,利用每周二、四早读7:50------8:00在全校进行视频广播,视频的内容分三小部分:A话题展示B学生跟读C互动交流。每周熟悉一个话题内容,我们把这些英语会话编入校本教材中,是一个很好的口语训练材料。
3、教唱英语儿歌
唱英语儿歌,边唱歌边跳舞,多渠道拓宽学生接触英语,提高学习兴趣,让平时羞于开口的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英语口语的乐趣,“恐讲心理”也会逐渐消亡。英语儿歌素材多,轻快上口,“深圳盐田学习之旅”又增加购买了《儿童英文歌曲全集》,深受孩子的欢迎。
4、活动展示 每学期,我们都举行一次大型的英语活动,为学生口语交流提供平台。如:英语课文朗诵比赛、英语剧表演、圣诞节英语游园活动。这些活动能让学生展示自我,从中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和赞扬,增强学生多学好英语口语的自信心。
五、中期研究成效
1、教师的教研能力不断提升。先前,老师们普遍认为课题研究高不 可攀,现在,老师们都明白了课题研究的内涵是解决教学上的困难,教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2、经过课题研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育思想,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
12、提高了三到六年级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学生的情景对话交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以前有些学生不敢用英语与同学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能在英语会话交流时间大方地用英语进行日常会话交流,口语交流初见成效。学生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他们都很喜欢上英语课,初步形成了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比较自觉地预习和复习。
六、问题探讨
1、由于课题主持人的更替,在一开始接手课题研究时延误了一些时间。
2、老师们对口语训练的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有些活动实践了一段时间觉得不适合再换,耽误了一些时间。
3、学生对口语交流仍不够大方,有点扭扭捏捏,不像城镇的学生那样自信。
4、评价体系有待改善。
七、实践前景与规划
1、加强培训,提高课题组的水平。
2、拓宽学生口语交流的活动,多提供口语交流展示的平台。
3、进一步改变思想,强化科研理念。
4、努力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2010年11月12日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工作报告
玉山县逸夫小学 胡剑锋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带领下,我于2011年4月向省馆申报了课题《信息技。并于2011年8月份获得了省级课题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立项批准。我们马上全面步入开题研究,整个过程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开展。在两年多的探索实验中,我们牢牢地把握住了所设定的研究目标和导向,不断掌握领会研究方法,总结研究经验,分析交流研究体会,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资料,为下一步开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将本课题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管理
为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全体班子人员为成员的课题领导小组,指导课题组全体成员按要求开展研究工作。该课题组成员及分工如下:
负责人:胡剑锋
组 员:陈维荣 沈小燕 蔡凌燕 谢良军 刘育萍
分 工:负责人胡剑锋教师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谢良军教师协助课题研究方案制定,联络课题组成员参与研究工作;陈维荣校长负责经费、实验组织等工作;蔡凌燕副校长协调各成员参与各学科研究工作;沈小燕教师分析小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刘育萍教师负责资料收集、图片采集等信息技术方面研究工作。
二、研究过程 1.制定计划
2011年8月份,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被江西省电教馆立项研究。成功立项后,课题组立即着手进行课题研究方案的撰写工作,经过大量的调查分析和查阅资料,召开课题研究会议反复讨论,并邀请县电教站领导和专家亲临会议指导,征求意见,修改论证,最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方案,完成开题报告。
同时,课题组成员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理顺研究思路和方法,按照制定的研究路线,密切联系实际,从学科教学角度着手,制订了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研究计划,主动承担起对年青教师的实验指导工作,带动年青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全面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2、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教师自身的信息化运用水平与创新能力是深化信息技术课题研究的先决条件。我们重点采取以下三点措施,强化教师培训。
第一是鼓励教师外出参加省市及全国教科研工作会议及各种形式的微机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到省市外教改名校参观学习,培养研究骨干3人。
第二是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大练现代教育技术活动。广泛开展校内自培,除了有简单的常规媒体操作,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还多次对课题组成员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现在我校80%的中青年教师可以自己制作课件辅助教学,学校网站也收集了大量教师的自制课件供老师们上课选择使用。同时,学校还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运用情况量化分数,纳入教师学期末考核成绩。
第三是狠抓了教科研理论的学习。坚持每周四晚放后2小时的教育理论学习制度,系统学习《科学新课程标准》、《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方法论》等材料。
目前,任课教师均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积累了部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图片及网络课件,他们总结的科研论文有10多篇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或获奖。
3、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做好测查分析。
当我们的课题选定后,我们根据这个课题的归属,以及课题进展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方法。在本课题中,我们参考了一些资料,也咨询了省市有关专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进行研究:
1、行动研究法:强调研究过程和行动过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计划—实施—观察—反思—总结—修订—再实施—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的程序进行,实现螺旋形上升。
2、经验总结法:各个子课题研究的每次实验课,都要经由课前讨论、课间观察和课后评价,由执教教师汇总撰写成个案,中期评估要撰写专题文章,结题时写出研究报告。
3、调查法:依据课题实施的发展情况,有计划和有目的地进行若干次书面问卷或口头调查,以积累资料。
4、观察法:每节课,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习情绪、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等作有重点的观察记录。
5、测试法:实验课中学生的成绩都要即时进行测试,每学期终进行一次延时测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参照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加权达标统计法”进行。以上研究方法,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具体操作上要根据学科及内容的差异进行搭配,力求保证科学性,避免失真。
三、研究内容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创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通过一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校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上已有了一定的见解。
(一)建构课题结构,优化自主阅读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是组织实施教学过程的策略和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建构了一个以学生认识主体为前提,以教师主导为服务,以网络环境为中介的统一模式。
(二)充分运用并优化电教媒体,变革教学方式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制、优选、优组、优用为中心变量,结合其他相关教学因素,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产生协同效应,发挥整体功能,以达到影响因变量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目的。(1)教师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包括:① 收集有助于阅读教学的信息资料,制作辅助阅读教学课件和专题网站,增大语文阅读课的信息容量;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信息;③合理设计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策略,如对学生实行监控、个别指导、师生合作讨论等,实现阅读教学的互动。
(2)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网络中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资源都是学习内容,而教学媒体是知识信息传输的载体,是学生学习认知的工具。因此,让学生通过网上学习,自主获取信息,并通过网上互访、合作讨论等方式协作学习。
四、已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一)优化课堂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环境造就人”,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走向成功的起点,而信息技术可使语文阅读教学环境更加形象、生动、逼真,做到情景交融,资源共享;这不但有益于扩展学生的感知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小学生的阅历及生活实践浮浅、贫乏,许多文章的内容和时代背景又是学生非常陌生的,这就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影响学生对一些内容的理解和感知。因此,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视觉、听觉、相关信息的链接等来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第八册《蟋蟀的住宅》,这群久居城镇的孩子们通过点击教师准备的课件中大量的图片、声音资料,马上就被吸引住了,很快融入到了课文内容之中,纷纷起来交流自己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对蟋蟀住宅的特点也可以准确地概括出来。通过这种网络环境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仅感到“应该读”,而且“乐于读”。网络环境使阅读变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仅帮助学生明确语文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而且会促使学生对阅读充满兴趣,质疑问题,主动探究,达到“乐学”的目的。
(二)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阅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教师利用课件进行统一教学。它是通过学生的点击,完成对信息的自主选择。这样就更激发了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以及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用自己的思路自由地、多形式地搜寻有用的信息,提高了他们利用资源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进取型的学习状态,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为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教学能够把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过去只有在教师的指点下消极、被动的地位,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满足了现代教育中个性阅读,一纲多本的需求。
学生的“自主阅读”,在《四季》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首先,学生自由朗读,在反复吟读中,读出四季的不同特点,读出不同的韵味,读出各自的欢喜。此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入,抛砖引玉。接着,在美读课文之后采用质疑、游戏等多种方法,引领学生寻找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阅读”。教师提供了大量让描写四季的古诗,如《春天来了》、《四季的歌》、《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借助网络的有声画面,听到画中的音,让学生静中看到动,从有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诗中画,画中情。提供描写四季的儿歌、文章,让学生网上自由阅读,在阅读中比较,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思维的机会和空间,由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我喜欢《雪地里的小画家》,我喜欢冬天……”。“我喜欢读儿歌”,这就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独立阅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完全愉悦的心情下,自由享受着文学的熏陶。
(三)加强相互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在网络环境下阅读,孩子们通过网络获取的是不同的信息,而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以交换补充自己的内容,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做到资源共享。而且也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进行网上的交流讨论,网络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与众不同。合作交流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与语言交流,还有文字交流;合作交流的形式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截然不同。学生通过网上论坛,结合课堂所学的课文内容和网络个性阅读,当堂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创作个性十足的作品。真正做到所学就有所悟,学有所成。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匹敌的。网络教学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交流、民主的课堂气氛,建构了自主合作的教学结构,运用声、形、字、义皆有,你来我“网”特有的沟通方式,挖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结合课外阅读拓展学习,借助信息技术有感而发,如在《珍珠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便在相关的文章链接中读到了不同的文章,这些文章主题类似,选材各异,学生们在选看了不同的文章后,便再线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交流自己的心得,达成共识,争辩异议。使学生在争议和合作中对文章的主题理解的更透彻,更深入。
(四)实现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单一的,教学信息仅局限于书本和教师的口头传授。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有三个基本要素:学生、网络和教师。作为学生,可利用高科技通讯手段,从丰富教学资源的网络中,获取大量的有关信息,再经过自己的筛选,结合人机交互、资源共享等手段,自主地构建知识体系,自我提升素质。作为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搜集和处理信息,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怎样交流、合作,即指导学生自己拿着钥匙去开门。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管理和指导。网络 阅读教学模式是“双主模式”的教学设计,它追求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引导”为手段,以学生的“发现”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高度参与之中,通过多媒体网络,自主地发现、探索、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从而完成阅读教学任务。在强调“主体发现”的同时,也辩证地强调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在“趣”字上动脑筋,使学生“爱学”;精心安排教学结构,在“导”字上下功夫,特别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使学生“会学”;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活”字上做文章,使学生“学活”。课堂教学过程始终很好地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
五、几点思考及今后研究的打算
课题研究的深入不但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也使我们发现在具体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课题组成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与实际教学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不少教师还不能在短时间里制作出高质量的网页、课件,其次,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欠缺、对计算机应用的不熟悉,造成对网络教学模式不适应。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对今后进一步搞好课题研究很有意义。此外,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到:
1、如何更好地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是教育改革的基本保障,成为教育研究和教育管理永恒的命题;
2、要着力研究如何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建立在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平台上,从而真正作到使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了无痕迹的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在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
3、探索如何建立以培养提高师生信息素养,从而提高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我们的学生从主要依靠记忆知识信息的低层次、低效率、低热情的被动式学习转变到主动获取、应用知识信息的创新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促进阅读水平提高的能力”,以使他们适应
课题组 2013年4月
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社会成员的要求,是我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
第五篇:《利用英语导学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课题《利用英语导学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就提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大都采取“唯书”、“见成绩而不见人”的教育方式,学生一直处在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学生成为单纯的知识“容器”,教育成了“丢失了一半”的教育。“利用英语导学案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从而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未来服务社会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素质和能力、开发智力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弱点是没能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于消极、被动、受压抑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既不利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又不利于开发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建设,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当今高科技发展迅猛、知识爆炸的今天,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在学习、工作、生活、创造中,需要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合作,克服困难,达到目的。世界上,各种群体成功的典范,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充分体会到当今中学生急需这方面的锻炼,来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势在必行。
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而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以,课堂教学改革成为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究的中心问题。新课程、新教材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仅是进一步改进学科教学方法、提高和改善学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让我们的教育教学除了要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塑造他们完善的人格,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给他们注入一种永远奋斗的精神,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爱心和进取心,并能接受各种挑战与竞争,不断实现人生价值,让家庭、社会放心。
二、课题研究过程
(一)本课题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逐步做到两个“还给”:一是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家庭作业;二是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意味着少布置或不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特长,实施素质教育。
(二)研究途径: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采取四种途径:一是每学期开学初,用一周的时间开展集体备课,整合教材,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修改导学案,;二是在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各学科在本学科模式下研究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等各种课型;三是研究教师培训策略。选拔悟性高的教师作为课题实验骨干教师,一带一、一带多的培训方式相结合,保证课题实验的优质资源。四是研究课堂评价标准。目前,我们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五分数A、B、C、D四等级评价方式,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学业水平测试相结合进行评价。
(三)研究内容:根据系统论原理,“导学案,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它把教学内容也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依据导学案,在整体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尽快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率。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科教学的具体模式多不同,但“导学案,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教学模式。就一节课而言,基本模式为六个环节:
(1)明确目标:在导学案中,把学生自学的内容、方式、时间、要求、检测方式明确出来,使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
(2)自主学习: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得疑难问题,标出来。
(3)合作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本环节和自主学习环节界限不严格。
(4)展示点拨: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老师视各学习小组探究情况,将疑难问题分配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5)盘点收获:教师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6)达标测试: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并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英语检测中,要有口语练习。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及策略
1、注重理论学习、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参加培训,用新的教学理论武装思想。跨年段的老师更是要区别对待高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规律。认真学习适合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论方式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当好孩子们在外语领域的启蒙老师。
2、创建良好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孩子们天真好奇,很好的向师性有助于创建融洽的师生的关系,但这种依赖性应渐渐淡化,转化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的创造力。一开始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这种关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让小朋友们爱老师,由爱老师发展为爱老师上的课,所以英语教师应该从“幕后”走到“幕前”,多与小朋友在一起,并且还需要根据实际需要,控制好时间,在尽量短的时间内进行高效调控,利用各种方法完成教学任务,营造轻松高效的课堂。
3、注重以英语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英语能力的平台。首先,围绕课堂教学我们开展了自制单词卡片、手抄报、英语商标、口语、听力等各种各样的竞赛活动。并且做到每次活动有记载,通过对表现优秀的同学给予奖励、作品在校园网上展示等表扬手段,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英语的热情。
4、注重以课题为核心,开展教学工作。围绕本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活动。如:(1)分年级集体备课,这样做到互相取长补短、资源共享。(2)两校区教研组一周一次协作研讨,并以该课题为核心开课,相互交流,相互探讨。(3)按课题的要求,对教师的备、教、辅、批、改等教学环节进行每月一次的交流。(4)每月定时学习有关理论,所学习过的书籍有《英语课程标准》、《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英语教学与研究》等颇有影响的报刊杂志。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所用到的具体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从多角度开展对理论资料的比较研究,把握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
(2)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现状及发展可能性,使操作切合实际,提高实效;调查研究教师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的新成果,总结新经验、新方法。
(3)行动研究法。开展行动研究,构建理论假说,搞好研究设计和实施,通过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的理论假说。面上班级和教师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筛选和研发来自实际关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生 活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提高教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英语教师提高教科研技能。
(4)个案法。大量收集有关个人的资料,通过观察、谈话、测验建立起一个把个体的外部行为与内在主观状态相联系的整合模型,分析其外在行为原因,审视其外在表现与内部行动的差异。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导学案的优点
导学案,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增加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学生多多参与,教师巧妙点拨、指导。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的好方法,它顺应了学习内容越来越丰富、学习活动趋于多样化的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学案教学特别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效率更高。由于提前预习学习的目的性更明确,课堂的问题解答流畅,个别还有多种答案。
2、对问题探究更深。学生不仅满足于课本的叙述,而且提出个人的一些想法,对其他同学的答案也会质疑。
3.完成作业的效率提高。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自己增加了课外辅导资料。
4、学习的兴趣更浓。由于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学习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5.学习的真对性更强。学习目标明确,抓住重点、难点,专基专练,以题带法,以法带思,以思带学。6.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会了运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二)导学案必须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案是教师为学生主动求知而设计的学习活动案例,所以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人”。备课时,不仅要备课标、教材,了解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知识编排设计等,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了解学情,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
2.主导性原则: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羊。恰恰相反,教师要立足主导地位,肩负“导演”的责任。学是主线,指导是关键,备学案要在“如何指导”下功夫[3]。
3.探索性原则:要使设计的学案让学生学得懂、学得有趣,关键在于所设计的导学问题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启发性原则。学案中设置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领悟知识的奥妙,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顿悟性。
5.灵活性原则。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在编写时,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内容上也应尽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6.梯度化原则。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人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7.创新性原则。编写学案时,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8.人性化原则。学案不应编成学生印象中的试卷。学案应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要让每一个学生能参与并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学习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
六、导学案在本校的具体实践
一).采取的相关措施
1.通过召开了学案编写研讨会,就学案的意义、作用,组成的要素、编写的原则进行了讨论交流。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力量编制学案,先由骨干老师组成备课组,老师们轮流研究教材、课标、查阅和收集资料以后,编著初稿,再由备课组集体讨论,汇总大家的意见,进行学案的修改。然后安排上好一节学案的示范课再进一步讨论形成学案。
3.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每位教师再进行第二次备课,形成自己的教案,使用后还要反思整理完善。4.灵活的使用学案,通过同题开课,同课异构两个老师同时围绕一个课题来进行开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七.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个整体,不可偏废。“学案”要利用根据一系列知识点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有序、可控的自主学习过程;另一方面,教师准确及时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把准学生的脉搏,从而发挥教师的学法指导、思想引导、疑难解答等的作用。也就是说,教师主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不能将“导学案”设计成“教案”。
导学案不等于放弃“教案”。“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学案”应当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课堂流程设计,体现对学生学习“导学案”时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测和对策,重心在给学生解疑,在对知识内容的归纳和深化。
3、抓好落实,有布置有检查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对学生的疑点及时做出反应、调整思路、变换角度,给学生解疑,并且做好在下一节作检查的计划,保证落实到位。
4、要防止学案内容习题化。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但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5、自主学习不等于放任自流
有些人认为导学案中很多内容是安排学生自学,课堂上多数时间采取了“放羊式”,该讲的也不讲,该引导的也放给学生去“死啃”,结果不光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出现了很多知识漏洞,学生不会的还是不会,“生米做成了夹生
饭”。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在学案的使用中,应尽量避免这种现象。也就是要控制好学生的自由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实现。
总之,导学案教学法在课堂内外创设了一种主动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师乐教、善教,学生活学、会学。促进全体发展,关注个体提高。同时通过多种交流渠道,有效地沟通了师生情感,加深了师生情谊。提高了教学质量,较好地落实了素质教育。
但是我们的导学案还处在摸索阶段,一些做法还很不成熟,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一定会摸索出成熟的导学案模式,总结出导学案的成功经验,最大效益地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