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00:1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化学课题组自本课题2011年7月获批准立项起,即组织相关课题人员对该课题相关内容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研究。大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设计申报阶段:(2011.4~2011.6)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和课题研究计划,组织队伍,召集课题人员学习相关理论,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落实人员分工,开始申报并启动课题。采取文献法和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开展探究实验的学习研讨活动。完成课题的申报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7~2011.12)继续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进行全面的论证,组织学习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在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及研究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进一步分析和理清相关研究问题的概念,完成开题报告。每周上课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开展课题研讨,接受上级专家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形成中期成果迎接上级的评估。

(三)中期论证阶段:(2012.1~2012.12)各成员根据实施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围绕学习方式变革进行教学研究,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并及时进行交流。同时不断修正和完善实施方案,举行各级各类的课堂教学示范观摩,及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和阶段小结。对实施方案进行调查、修改、补充完善、发表课题相关的论文,写好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的评估。

(四)结题鉴定阶段:(2013.1~2013.6)汇编研究资料,全面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形成研究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完成结题报告,为课题的结题鉴定作好充分的准备,并接受专家结题鉴定,成果推广转化。【课题研究目标】

①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对化学中的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探究活动,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③通过课题的研究,更新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九义教材人教版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辅以一些自主设计的家庭实验。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课题研究的难点:在①学校实验室设备简陋,实验员配备不足,②班额过大③学生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④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家庭实验来提高技能培养兴趣。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记背→老师考、讲评”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学生缺乏动手的机会,更别说设计简便易行,实验现象明显、成本低、效果好的实验,这样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也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能独立做的实验,独立完成,教师只是有意识地纠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在学生们都能独立完成实验的情况下再给他们提示是否可以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来取代?这样既给他们有动手的机会,也给他们动脑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不但会养成动手的习惯,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对同类课题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反思,总结经验形成规律,从中探讨适合我校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模式。

3、比较研究法:在****成立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在试验中按照“教室---实验室---家庭实验”---“指导实验---自主实验”的模式进行教学跟踪三年,通过对实验班和非实验班之间进行实验探究能力教学效果的对比,得出试验结果。

4、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学、研、教结合,提高研究效果和实用价值。

5、经验推广法:经过三年跟踪实验,确认方法行之有效,打破在教室教师演示的常规,更换学生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养成爱动手、爱动脑、爱实践的习惯,培养其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化学,快乐学习化学,寓教于乐,感受到化学不仅是课本的知识,更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懂得科学探究可以让自己学得更好,又可以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并把这种经验上升为理论,在我市各农村初中推广“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方法。【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

一、通过学习调查,为研究奠基(2011.7~2011.12)。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宣布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邀请领导、专家及部分非课题组成员的化学教师参加开题会议,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了实施方案;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各自的研究任务;组织专题讲座培训活动,对课题研究中申请立项课题的环节、实施方案的撰写、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研究资料的积累和结题报告的书写等内容进行参与式培训,一定程度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水平,为课题研究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提高研究者的理论水平。我们组织了本课题组成员集中和分散等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探究多彩的化学实验与教学设计》、《走进美国课堂》、《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化学教学》、《微型实验探究活动的设计》、《化学实验教学论》、《反思教学》、《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验评价方案》、《中学化学实验设计与教学论》、《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等书籍和文章,并谈心得。提高了课题成员的理论修养。针对化学探究式教学,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借助于因特网、各种相关的报刊、专著,搜集整理有关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等,对整理出来的资料,认真研读,撰写研究笔记和研究论文。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证,为开展课题研究和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提高了课题组成人员的研究水平。

开展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活动。为了了解****化学探究实验教学的现状,课题组根据探究实验教学的相关内容,结合本地课堂教学的实际,设计了《****学生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情况学生调查问卷》(调查详表另见文件夹)调查范围包括****2011级九年级32名学生,2012级九年级30名学生。调查比例为100%。调查共发放问卷62份,收回62份有效问卷。

问卷调查显示: 1.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有兴趣的占30%,兴趣一般的占47%,有的有兴趣,有的没有兴趣占23%。2.能通过化学实验提高学习化学兴趣的占49%,一般的占48%,不能提高兴趣的占3%。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2 3.做好化学实验靠自身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占57%,靠老师的讲授的占28%,靠简单的方法和捷径的占15%。4.在实验操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时不会做的占67%,不敢做占25%,不想做的占8%。5.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占37%,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占55%,看其他同学做实验的占6%,无目的玩实验器材的占2%。6.遇到问题的处理方法,请老师指导的占55%,自己分析解决的占33%,忽略问题继续做的占8%。干脆不做的占4%。7.对于实验教学方法,认为老师讲解不需要做的占5%,只需要老师演示就可以的占26%,同学示范,老师个别指导,自己亲自做的占69%。8.你认为同学示范这种教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时,有增强完成实验的信心的占47%,比同学做的更好的占7%,遇到问题容易交流的占46%。9.在提出的建议或意见时,有的同学说:老师讲解要清晰,最好能让同学给我们示范,这样可以为我们完成实验树立信心;有的同学说:多一点提问,多一点引导;有的同学说:实验探究是我们学生自己的事,老师不必要过细介绍过程,让我们自己想过程和注意事项,然后和大家交流;有的同学说,让每个同学都会做,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实验竞赛之类的活动,调动大家的实验积极性和动手能力;有的同学说:实验时,划分小组时,应考虑实验能力强弱搭配,互相学习,有利于增强每一个同学的完成实验的信心;有的同学说,单独靠课堂时间来完成实验,有时时间不充余,可以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弥补实验没有彻底完成的缺憾;还有的同学提出,实验时不要手把手的教,给我们自己一点创新、探究的机会,让我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课堂实践,确定化学探究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2012.1——2012.6)。

用“探索法”

组织教材和教学通常情况下,学生实验都是安排在讲完新课后进行的,而且大多是让学生重复教师课堂上演示过的实验。这样的实验只是起到巩固书本知识和训练操作技能的作用,属于验证性实验。它有如下弊端:

1、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挫伤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

2、验证性实验的一切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知的。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把学生的智慧、手脚束缚得死死的,不利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做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有矛盾,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些想法反映了学生们的惰性和无可奈何。

在教学中,我们开展同课异构为主题的对比式研究。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为主题在****上了两节观摩研讨课;两位教师用探究实验教学方法上课,展示了内容相同、形式和方法截然不同的两节课,使课题组成员耳目一新、为之振奋,受益匪浅。在讲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事先准备了如下几组实验:(1)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2)纯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3)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4)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5)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让五个学生到前面来依次分别作五个实验,然后让同学们共同讨论: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选用哪组实验最合适?为什么?在经过讨论和争论之后,同学们得出共同的结论:实验室应用石灰石(大理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从而不仅使学生们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使学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通过观课议课、相互比较,课题组成员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第一,探究实验教学显示出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尤其在实现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上强势突出。第二,探究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探究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知识积累、更充分的课前准备、更高的学习能力。

三、开展多种研究活动,形成化学探究实验的方法(2012.7—2012.12)。

加强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室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自然规律,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时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更有效地加强实验教学,我把教材规定的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和变通。

1、演示实验本来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并指导学生观察的实验,在初学时,这种演示实验必须由教师亲手去做,它对以后的学生实验有着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阶段,在学生们做了几个分组实验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演示实验转化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演示实验。初三学生的好奇心强,富有参与精神,很乐于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每次实验的成功都给他们带来无比的欣喜。一些学生在前面做实验,下面的同学也仿佛自己在做实验,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个课堂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动手做实验的学生由于是在全体同学面前做实验,注意力特别集中,收效特别好。这不仅创造和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锻炼了他们大胆、心细、勇于表现的良好品质。

2、多改演示实验为边学边实验演示实验起到一种示范作用,同时也是一种使学生通过感观系统模仿教师行为的一种方式。在演示实验中,教师要做到一丝不苟,操作规范,现象明显,并用严密而生动的语言概括实验的要领。这种实验很重要不能没有,但也不能过多。因为演示实验面对的是众多学生,很难让每位学生真正明显有效地观察到实验中的准确现象。因此我们的做法是,在学生对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和规范后,就逐步将课本的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通过这样的边学边实验的方式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之间的配合,便于巩固和掌握所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动脑,观察,分析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师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较好地体现了学为主的教学原则,从而使学生的多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3、将分组实验改为单人实验。这样做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它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们懂得:办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计划,还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养的一种能力。

4、可依据教材内容增加一些小实验,来提高学生兴趣和知识讲解的直观,生动性,如:①奇妙的颜色变化(向滴有酚酞试液的烧碱溶液中滴加盐酸)②清水变牛奶(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③棒触生白烟(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两根玻璃棒靠近)④压瘪的乒乓球变圆。总之,通过这类小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自己所教的班作为教学研究的实验班,采用“教室-实验室-家庭实验室”,指导实验,自主实验教学模式,形成实验探究能力。(2013.1——2013.6)。

第一,让学生认识到化学源自于生活。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且该学科在初中九年级及才开始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效果。因而,一开始即设计实验现象明显,易于操作的,简单易于理解的实验。例如:水的沸腾,该实验无论在实验演示,还是实验室,还是在家中都可以做到,学生通过教师演示,自己又在家中动手做,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后,认识到“液态水受热生成水蒸气,状态由液体变成气体,在物理上是属于汽化,但在化学中由于仅是状态的变化则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状态由气体变成液态在物理上是液化,但在化学中则仅仅是状态的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从这个小小的实验中,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知识其实与物理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且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是研究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步认识到生活,热爱生活,才能有效提高探究能力,学好化学。

第二,培养学生养成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而要培养他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习惯,往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的演示实验入手,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在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前,教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由学生来一一列出(1)收集一瓶氧气,且集气瓶底要预先留少量的水(2)铁丝要先打磨(3)铁丝要缠绕在一截火柴梗上.这些可能大多数学生通过观察都会说出来,但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才有可能保证实验的成功率,第(3)点应该也有很多学生会说出来,但第(1)(2)点就很难回答,这个时候可以给一根小铁丝学生观察、或引导学生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铁丝打磨石为了将表面的铁锈磨去。而第(1)个问题只有观察整个实验现象后才容易知道。在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过程中该怎样操作呢?老师将小火柴梗点燃后,是怎样插进装氧气的集气瓶中的呢?在较靠近瓶口的部位现象与在瓶口,靠近瓶底的现象又相同吗?如果不同,为什么,能否将铁丝一开始马上插进底部吗等等,这些问题的逐一提出,让他们不得不细致入微观察。同样,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硫燃烧前的颜色,燃烧时的状态,伸入到集气瓶中是应缓缓插入还是迅速伸到瓶底。瓶底是否有水?若有水,这些水又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举一反三的引导,使他们在以后的实验中都会想到我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就算他们在做实验的时候实验失败了,也会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中出现了哪些差错等进行认真的剖析,从而找出错误,克服错误,逐渐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从学生实验着手培养观察习惯。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教师从烧杯口倒入的二氧化碳能使烧杯内高低程度不同的两支蜡烛自下而上先后熄灭。学生观察到这个现象后觉得很兴奋,有些学生就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了,那么教师就抓住了这个兴奋点,让每一组受实验的学生都做一次这个实验,结果是12组的学生中,往往只有一两组的学生能得出相同的现象,而有一些则是观察到自上而下熄灭,更有一些仅是观察到上层蜡烛火焰摆动几下,根本无法观察到现象,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作为教师的我们,先不要急于批评他们,而是组织他们再认真回忆做实验的全过程,为什么教师做的时候,那么轻松能做到,而自己做不到?经过认真反思后,他们会想到以下一些情况:(1)倾倒CO2的方向不对;(2)倾倒CO2的速度过慢或过快;(3)CO2纯度不够;(4)蜡烛火焰太旺;(5)烧杯太大集气瓶太小以致CO2不能没过蜡烛火焰等等,经过他们自己动手,认真讨论,细致观察后,最后每一组的同学实验都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有效培养了细致的良好的实验观察习惯。利用手中现在的材料,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例如,我们学习了实验室制CO2的实验后,学生很好奇,因为在实验室制取CO2的量不多,所以教师演示的时候,学生往往很难观察到石灰石的量好像没有减少,仅是观察到冒气泡而已,这时,可以告诉我们的学生,家中的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与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一样,家中的醋酸与稀盐酸的性质类似,这样,他们的自然就会想到,在家尝试一下,再加上老师的热情推介,他们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做这个实验,在做这个实验时,他们不但观察到鸡蛋壳表面有气泡冒出,而且如果是将一个完整的鸡蛋放入深度较高的茶杯中,且杯内醋较多的情况下,则还有更多惊喜,(1)鸡蛋自杯底慢慢上浮,浮出水面后一段时间又慢慢下沉,鸡蛋壳慢慢变软等,这些“意外”现象的出现,都很有效地培养我们的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

总之,要培养探究能力,首先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三,尽量让学生参与实验、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学完之后,一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一)初中化学课本中,多数演示实验的操作都不太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做。目前初中化学实验尽管有50%以上是作为科学探究方式呈现的,但还有一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归纳得出物质的性质概念,这样学生只有被动、消极的知识接受者,没有积极的思维和创新,也没有探究的目标和方向。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前引导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制品,如药瓶、药盒、饮料瓶、输液管、电池波、碳捧等,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寻找代用品和药品,课前让各小组充分准备,设计好实验方案,准备好自己能做能用的教具,替代的药品,课堂上、各组汇报方案,全班评价、共同改进,**补充教具、药瓶,学生无法准备的由教师补充,然后各小组进行探究性实验。而对于一些学生无法找到替代教具和药品的演示实验,在课前我们准备好仪器、药品,课堂上师生共同制宁好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在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学生轮流做演示实验。如实验室制O2和氧化性质实验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探究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由学生演示,高锰酸钾制氧气和氧气性技由学生分组探究。通过他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后、考试再出到相关氧气制取和氧气性质及如何验证MnO2是H2O2分解的催化剂这一类题目时,学生整体准确率有较大的提高。有了实验室制氧气的基础后,在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碳的制法时,先由学生复习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再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自主确定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并且组织同学讨论所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的优缺点,最终敲定最优的装置。这样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教师细心观察学生操作并做个别辅导。同时因势利导总结出初中阶段实验室制取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应由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两方面共同决定,而收集方法则应该考虑生成气体的水溶性和气体的密度,以及气体昌否与空气某些成分发生反应等,这样,通过动手动脑周时也养成他们善于总结归纳的习惯。因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实验,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验仪器、药品不足的问题。

(二)重视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家庭小实验的研究、家庭小实验,既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对青少年进行早期智力开发,是开辟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家庭小实验有多个,但实际上家庭中能做好实验可以不受课程标准教材限制,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相象能力设计探究内容。在实验议定中,可结合学生当前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作为教材的延伸,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使学生通过亲手设计改进,完成自定的家庭小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现“做科学”的思想。同时,通过实验研究激发了探究的欲望,并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后,课本上有一个鸡蛋壳和醋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并用石灰水检验CO2的家庭小实验,我们把这个实验进行拓展,要求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物品自己设计,代替石灰石和稀盐酸制二氧化碳,并进行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学生自然设计出了用鸡蛋壳、苏打、小苏打等代替石灰石和食醋、醋精等反应制CO2,并检验CO2的性质,烛火阶梯实验,不仅很好地观察了实验现象,也同时观察到那些物质与醋反应产生CO2气体速率较快,加深了对二氧化碳制取和性质的理解,也为碳酸盐和酸反应规律,CO32-的检验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物帮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从而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利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既体会到实验探究成功时的喜悦心情,又加深了对科学实验探究主要功能的认识,既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又尝到了自主探究实验给学习带来的乐趣。【课题研究主要绩效】

一、实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

例如:在做实验室制氧气并检验氧气性质的实验中,往往很多学生都能很好地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现象明显,但有个别组的同学在几分钟的时间内都没能很明确地检查到装置是否漏气,对于以前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就没有耐心继续检查,而现在的学生才没有获得成功时会首先耐心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查出原因最后都会获得成功,又如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很多分组的同学都能成功观察到火苗四射的现象,但有个别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成功,经过细致观察,认真分析之后知道有下3个原因导致观察不到现象:(1)铁线丝打磨不彻底;(2)伸入集气瓶过早或太迟;(3)是氧气浓度低等原因,经过认真分析之后克服困难,最终都能取得成功。

二、语言表达能力逐渐增强

例如:在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并用排水方法收集氧气的实验中,在以前,很多学生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的原因”和“制氧气结束时,为什么要先把导管从水槽中拿出来,再熄灭粞精灯的原因”他们的表达往往会互相混淆,但经过自己动手实验之后,终于绝大部分学生不需要老师的指导能将这些原因很流畅地对应表达出来。

三、自主探究能力逐渐形成

例如:在学习了酸的性质中,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这个化学性质之后,他们很自然的想到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而在盐酸的溶液中存在哪些粒子,这些粒子是什么粒子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呢?这时教师可以给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组织讨论,查阅资料,议定实验探究的方案,最终他们很自然的设计好,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具体如下:

提出问题: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是什么,是哪种粒子使石蕊溶液变红色? 猜想:盐酸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①水分子②氢离子③氯离子

假设:盐酸中的①水分子②氢离子③氯离子都有可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设计实验:实验①往少量水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②往少量NaCl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③往少量稀盐酸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观察现象; 最终通过实验,他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题研究问题探讨】1.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九年级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同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研究的九年级学生每年都在更新,虽然这在客观上为对比性研究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材料,但同时也制约了本课题研究的深度。

2.课题研究的深度不够。由于课题研究的内容较多,时间有限,有些内容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如何根据探究内容,选择不同的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的研究成效不够明显,有待于进一步进行研究。

第二篇: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化学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究性学习旨在转变学生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化学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的质量,使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正确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提高实验探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实验操作兴趣,增强实验探究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一经确立和强化,就会促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努力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做过一个被称为“桑代克断笼”的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猫放在一个装有机关的笼子里,然后在笼子外面放上鱼,经过若干次努力后,这只猫终于打开机关吃到了鱼。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探究实验教学中,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学习上成为“饿猫”,使学习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

例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重铸诺贝尔奖章的故事。大意如下:二战期间,德军占领丹麦,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玻尔教授利用化学的方法,使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中,在德国鬼子的眼皮子底下保存了两年,安然无恙,之后,又用化学的方法从溶液中置换出所有的金子,得以重铸诺贝尔奖章。你能猜得出教授采用什么办法把溶液中的黄金全部置换出来的?那么就来做做下面的实验吧。有了好奇心,增强了探究欲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准备大显身手。

又如,在做“金属和盐置换”的实验中,让一同学表演一个有趣的魔术:用蘸有饱和硫酸铜溶液的玻璃棒在一洁净的铁片上点上数点,所点之处,点铁成“金”,然后建议各小组采用下面的办法,各小组由一名同学做实验,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指出他实验操作过程中有无错误。然后,互换角色,依次做一遍。通过反复练习,共同参与,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养成实验探究习惯打下了良好的习惯。

二、团结协作,增强责任感

许多实验往往需要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凡是配合的好的实验小组,其实验往往完成的又快又好。教师在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在实验技能上对学生严格要求,还应对学生的团结协作提出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制定实验计划时,分工具体、明确,各司其职。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大小不同而搭配分组,让程度较好的学生给程度较差的学生予以指导。实验前周密计划,试验中小心谨慎,实验后检查效果。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先明确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让学生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的大小比较以及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进行设计,并可比较与制取氧气实验的异同。然后给每组一些仪器,由学生自己来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制取二氧化碳。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发扬团队精神,每位同学都献计献策,动手操作。

三、丰富课外活动,扩展视野

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常常设置一些学生利用身边已有材料就可以完成的探究小实验。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提前一周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实验:取两只铁钉分别浸没在油和蒸馏水中,再取一支铁钉让其半浸在水中,每天观察现象并记录。一周后,当学习这部分知识时,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铁生锈的条件。

针对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实验探究来自行解决。例如家中的水壶用的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水垢,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在不弄破水壶的情况下除去水垢。做完后,要求学生写出详细的实验探究报告,并及时进行指导。生活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扩大了视野,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也起到促进作用。

四、交流实验探究结果,巩固实验探究能力 “表达和交流”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科学家之所以有如此伟大的研究成果,在观察、判断、总结归纳、逻辑思维等方面都是超出普通人的,对于同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表达,不同的学生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要重视探究活动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学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如:课堂讨论交流、作品评比、小型报告会、墙报、建立网页在校园网上交流等。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点,给予合理的评价和鼓励。使学生在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五、举行实验竞赛,全面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竞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它能充分利用青少年争强好胜的特点,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在具体操作中,可采取个人对个人或小组对抗等形式,使实验充满竞争,也充满趣味。竞赛可采用“合理、规范、快速、协调、稳定”的标准。合理是实验方案设计合理,规范是指实验操作规范,快速是技能熟练的标志,协调是指手、眼、脑作出的连贯动作,稳定是实验成功的必要条件。赛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时间,确保学生成功。实践证明,参赛学生的获胜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鼓励。如果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他会在教室的引导下,主动自觉地学习。有疑问必积极求解,勇于探索,遇异而争,对问题的探究态度认真。相反,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气氛就异同了,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化学实验竞赛使学生都能在热烈、紧张、欢愉的气氛中全面提高化学实验探究能力,它可以做为一项综合性的实验探究活动加以推广。

通过以上措施,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究能力,使其动脑,动手技巧有很大提高,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知的科学精神,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有效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和学习方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第三篇: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和反思

金琴琴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对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现状的探究

在2003年7月至 2006年7月,国家教委教学仪器研究所承担的《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调查,对全国10省市万余名中小学生进行实验能力测试,结果表明: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记录和实验思维能力等化学实验能力诸要素均亟待提高。

笔者从事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实验意识等较差。

情境一:“老师,烧瓶炸裂了”

在《氯气》分组实验中,有一小组学生(两个都是女生)在制取氯气时,由于先加热后放浓盐酸,导致烧瓶破裂,饱和食盐水倒吸到烧瓶内,反应停止。此时,这两名学生显得“束手无策”,准备不再继续做下去。在老师的要求下,她们才拆下装臵,换了一只新的烧瓶,重新配饱和食盐水,装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当再次进行实验时,她们居然还准备先加热,后放盐酸。在老师的提醒下才不至于“重蹈覆辙”。

情境二:“我家没有原电池的材料”

某个周五,学习完了《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一节,我布臵学生回家制作原电池,哪知周一上课一问,只有8个学生回家后自制原电池,33人说“忘记了”,18人说“记得,但我家没有制作原电池的材料而没有做”。

相似的情景可能许多化学教师也遇到过,笔者也一直在反思:为什么这些学生的实验意识和实验能力如此欠缺?是学生自身的原因还是教学中存在问题?

笔者通过对2007年高考理综化学试题答卷的分析,发现第II卷实验题的得分率最低,主要错误表现在(2)、(4)两问。统计发现(2)、(4)两小题零分率很高。(3)小题由于题设开放性大,所以得满分的同学也很少。经统计,被抽查考生在这道实验题的平均得分为4.94 分,占总分的 33%,反映了多数考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较差。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对实验功能认识的局限性,以及高考实验试题命题的局限性及书面笔答的考试形式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认识和方法上的某些误区:①实验目的:以培养兴趣、获得感性认识为主要目的的多,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多种科学素质品质为目的的少。②实验内容:验证性的实验多,探究性的实验少。③教学方法:“画实验”、“讲实验”、“看实验”和“电脑模拟实验”的多,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少。④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唱独角戏的多,学生参与的少;或者是,学生看热闹的多,积极思考的少。⑤学生分组实验:教师约束的多,学生自主发挥的少;或者是,学生“照方抓药”的多,设计、评价的少。以上误区都严重妨碍了学生全面、完善的实验能力品质的形成。3 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思考

转变实验教学观念,丰富实验教学功能,深入挖掘教材实验内涵,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是实施实验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实验综 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3.1 演示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涵,针对实验的每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和总结,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弱电解质的教学中,学生对强弱电解质,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往往容易混淆,思维容易受阻,对此,我尝试设计以下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①等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和盐酸哪一个pH较大?②等pH的盐酸和醋酸哪一个浓度大?③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④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锌反应,开始哪一个反应速率快?反应过程中哪一个反应速率快?最终生成的氢气是否一样多?⑤等pH等体积的盐酸和醋酸分别稀释相同倍数后,pH哪个大?⑥两瓶酸,一瓶强酸,一瓶弱酸,如何来证明哪一瓶是弱酸?

3.2 学生分组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用“头脑”去做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是:不放心,怕学生不会做、怕做错出事故、怕浪费药品等等,因而采取了“讲解——示范——严格模仿”等“照方抓药”式的实验模式,使得多数学生是在用“手”做实验,而不是用“头脑”做实验,严重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的形成。而更有效的方法则是(以“硫化氢的性质”实验为例):①组织好学生课前预习(H2S的物理、化学性质等);②阐明重要仪器、试剂的使用原理及注意事项(启普发生器的使用、H2S的毒性等);③创设问题情境(点燃H2S前的要进行什么操作?如何验证H2S完全燃烧的产物?设计H2S不完全燃烧的方案?如何减少实验中H2S造成的环境污染?);④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并总结完成实验报告。3.3课外实验: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化学问题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不仅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密切相关,而且在近代热点科学技术发展中亦起着基础性作用,因而被誉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联系生产生活实践,广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验活动课,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而且对中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时所应树立的科学的精神、严谨的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思想品质均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顺利开展课外实验,重要的是合理创设探索性实验课题。而以下几种选题原则,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均已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①联系课堂教学,完善实验教材。例如: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改进实验。②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例如: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香烟烟雾中含有CO和CO2。③关注社会,撰写科技调研小论文。例如:通过采集并测定当地雨水样品的pH,来评价本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空气质量。

第四篇:计算能力提高结题报告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王楼小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于2017年3月。正式填表儿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就正式开始进行调查研究,2017年4月被正式立项。该课题分工明确,研究深入,不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通过研究后的反思、归纳、整理,总结出来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方法途径。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结论,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法途径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发掘、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作用等方式有目的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中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研究中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本次研究增强了学校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全面实施。

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语文课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课件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开放活动空间,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研究成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

3、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王楼小学

首先,探讨能令学生对各学科感兴趣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发掘教材的美 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处理教材 传统教法都是谈论如何教好教科书,不是谈“用好”“用活”教科书、为教学服务,这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非常重要。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3)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语文课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课件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第三、开放活动空间,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大有裨益。(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

第五篇:(结题报告)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方法的探究

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方法的探究 ——结题报告

摘 要:提高农村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促进作用,是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途径。

关键词:物理 实验探究 以好带差 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作为教师永恒的探索目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效率是我们的追求,这一年多,我们围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这一中心,进行了探究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摸索,得到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出来以便大家共同探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基础差,理解能力也较差,导致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甚至厌学,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大难题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或策略使这些学生能得以提高,因此,学校的现实要求我们做这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2、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没有对基础知识、基础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与时俱进的形势要求我们冷静思考,在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效果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于是我们进 行了《提高农村初中生物理实验探究能力方法的探究》子课题的研究。

3、任何科研都应该为实践服务,我们的实践是教学的第一线,也就是说,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提升我们整体水平,我校近几年中,在初中毕业会考中取得了实质性的好成绩,为了能保持并进一步取得更好的成绩,我们更应该实事求是,认真地进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布鲁克斯的“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认知过程实质的认识,建构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因此每个人的经验及对经验的信念是有差异的,从而导致了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差异。

2、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信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现代教育家、全国特级教 2 师魏书生也说过,教师的工作就是有效地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人。

三、课题的界定

所谓“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是指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同时,对要运用到的实验原理及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及应用,也就是说,只有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激发起他们想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想学到什么程度,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物理探究过程中如何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探索在探究过程中如何通过学优生对学困生的帮助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课题研究采用试验研究方法,即由我们参加本课题的教师分工探讨,合作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经验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的准备(2011年9月)本课题组的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课堂教学改革及实验探究方面的理论书籍,提升理论水平并集中进行研讨,对开题报告提出改进意见,完善研究方案。

2、课题实验(2010年9月—2011年10月)

课题组成员按照分工,通过研究教材、集体备课、上试验课、调查方案、撰写案例、考查对比等环节等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并进行了实验记录、教学反思、研究过程论文的撰写。

3、汇报成果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0月)课题组成员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包括教案设计、阶段性情况小结论文、探究记录等。

4、进行课题结题报告(2011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提高了教师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上课的第一步,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整合课程资源,把握学生的特点,对课堂教学的程序进行精心的设计,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对部分学生探究教案进行了集体讨论,对探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探讨出解决的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教案进一步促进其它教案的完善。

2、总结出一些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及基础知识掌握的经验 一年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共写了10篇小结及反思,6篇论文,15个有实用价值的教案,以下是课题组成员所写的论文代表作名称及作者。

3、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在进行课题研究以前,学生探究实验只有老师一个人指导,大部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辅导,很多学生操作错误老师也不知 4 道,无法及时纠正,并让他们都学到正确的操作方法及原理,导致上课没有学好基础知识及原理的学生依然不会基础知识及原理,也不会正确的探过程,无法动手操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选出基础好的几个学生,老师先辅导他们的实验探究出现问题或不足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出不足之处,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解决了老师一个人照顾不过来的问题,加上同学之间更容易随便交流的优势,使全体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了他所进行的实验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原理,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又促进了对其它部分知识的学习。经过检测显示,学生的物理成绩普遍得到了提高,综合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八、研究反思

课题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另外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还有一些不完美之处,比如,农村学生由于受农村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难用外力去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很理想,另外,我们的教学设计无法做到去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层次,也对最终的研究效果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下载《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标下提高初中生化学实验探究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标下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安徽省寿县迎河中学数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 口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能力培养

    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实验能力培养熊少兵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 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学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

    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网络课题结题报告 依托网络教育,提高学习能力,促进素质发展 ——“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昌黎县周庆恩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缘起:网络对教育的巨大冲击 我校......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