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结题报告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题结题报告
通河县实验小学
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诸多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前提;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知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 熏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校自接受这项课题任务后,经过学校上下努力,在半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一定成果。下面,我就学校一学期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实验进行阶段性的小结。
一、思想统一是实验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
我校被省厅定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与新课程对接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后,校领导高度重视,马上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孙彦玲副校长担任课题实验小组的组长,语文科组长担任监督员,在实验的年级中选拔出有创新意识,敢于改革,思想新锐,与时俱进的年青老师担任实验班级的实验老师,一年级由曹晶老师、冯秀丽担任、伞喜翠老师,二年级由谢小华老师、栾玉梅老师担任,三年级由王德生老师、邢入元老师担任,四年级由李雪老师、革彦萍老师担任,五年级由施彦哲老师、谢红英老师、赵美玲担任,六年级由王新月老师、贾春波老师担任。此外,学校要求非实验班级的老师也应在教学上紧跟形势,以课改教材为主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大胆尝试。
二、学校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在人员、物品上全方位地予以支持。为了给实验老师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营造一个实践的教学氛围,学校根据每年教学大赛要求的基础上,额外加了实验老师必须参赛且课程要达到课改要求,这不仅给了实验教师一个练兵的空间,而且也为实验教师进行实践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再造生成的实践空间和演练平台。在实验过程中,凡实验老师所须的人力、物力、资金方面,学校从来是有求必应,积极给予全力支持,对实验老师提出的课改实验项目,学校是全面扶持。
三、实验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尝试。
我校实验老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点的教授工作的同时,对课程中的课文进行了大胆的挖掘和延伸,李雪老师选择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自学能力”,施彦哲老师则选择了“语文教学中表达能力的培养”,冯秀丽老师选择了“<注·提>高段阅读教学教法”,而栾轶玫老师选择了“ 感受性阅读实践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课题的突破口进行了大胆尝试。这些不仅让学生对教材进行纵深的剖析,而且还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自我理解,这使学生不但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点,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收集材料的能力。一年级的老师撰写的《在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的论文省论文大赛二等奖。另有9篇报省级论文。
实验教师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大胆尝试。李雪老师的古诗教学《枫桥夜泊》以独特的教学风格参加了市精英杯赛课,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验、想象悟情、品评赏析,落笔抒情等教学方法。还借助了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教师在学生初读古诗内心感慨万千之时,又让学生默读看插图和书下的注解,理解诗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感受,并带着这种感受放声读出来,再一次去感受诗的意境;在学生进入情境时,教师适时播放忧怨、衰婉的背景音乐,将孩子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教师动情的范读,学生此时闭上眼睛想象:看到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场面?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诗人的生活、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的内心犹如涓涓细流不断流淌出来,学生这样写道:“我仿佛看到老母亲在给他缝补着棉衣,盼望着儿子早日归来;看到了妻子领着孩子站在村边的大树下,向远处眺望着,盼着早日和丈夫团圆;在故乡时,他和朋友饮酒作诗多么惬意„„。此时教师又将话锋一转,动情讲述:“然而在这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没有鸟语花香,没有其乐融融,没有温馨话语,只有无限失意与凄凉,只有把这一切化作一首《枫桥夜泊》全体师生齐背,此时学生眼里噙满泪水,仿佛他们就是此时的诗人张继,无限忧愁,感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有效地抓住了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放手学习一篇《泊船瓜洲》将学生的情感余音延伸到其他相关诗篇中,以一篇带多篇。把这首诗的感情发展到其他借景抒情的诗中,可谓余音萦绕,深远幽长。
赵美玲老师在今年10月份的县级赛课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课——《故乡的芦苇》,以读为线索,整堂流程分为四大板块:
一、以歌导入,创设情境;
二、以读激情,寻找快乐 ;
三、从读学写,抒写家乡;
四、配乐欣赏,回味无穷。在第二版块,李老师只用两个问题就抓住全篇。两次读文后,老师问:“为什么让作者魂牵梦萦的是故乡的芦苇呢 ?”很多同学都抓住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来回答,既快又准,并且每位同学读得都非常有感情,说明李老师平时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紧接着李老师又问:“故乡的芦苇到底给作者留下哪些回忆,哪些快乐?”这个问题以点带面,把握全文,同时也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让学生自由读、自由欣赏、自由汇报。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空间。于是课堂上学生从“芦苇哨”到“芦叶船”,在找到纺织娘这三件小事位作者带来快乐,同时也为读者带来了快乐。整节课堂训练重点突出,老师只起到组织者有作用,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每一段都读得很充分,朗读到位,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两位老师的语文新课程阅读学习方式的变革尝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开放、创新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勇当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他们张扬个性的舞台,让愉快的学习氛围拓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合作、开放式的研讨气氛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想象空间,使学生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贴近生活读课文,走进生活学课文,体验生活说课文,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想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这是真正意义上地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两位老师的大胆创新和实验,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校在这次新课题的实验中,虽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的要求仍有一段差距,因此,我们定会把握新课改的机遇,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让新型的学习方式真正地走进教室,让学生从中受益,老师从中解放。
第二篇:计算能力提高结题报告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
王楼小学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课题于2017年3月。正式填表儿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就正式开始进行调查研究,2017年4月被正式立项。该课题分工明确,研究深入,不仅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起到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课题研究成果显著。
通过研究后的反思、归纳、整理,总结出来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的方法途径。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结论,提高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方法途径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实践研究,教师的整体素质都有所提高。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发掘、灵活运用教材;利用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情景,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发挥评价的作用等方式有目的的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研究中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研究中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本次研究增强了学校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全面实施。
为了更好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语文课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课件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开放活动空间,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研究成果
1、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资源,拓宽学习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按照研究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反思,边总结,大家互相交流探究,上了多节优质公开课,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资料。
3、增强了学校的教科研氛围,促进了新课改的全面实施。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王楼小学
首先,探讨能令学生对各学科感兴趣的各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发掘教材的美 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灵活处理教材 传统教法都是谈论如何教好教科书,不是谈“用好”“用活”教科书、为教学服务,这是教学中的一大误区。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非常重要。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的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3)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语文课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课件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4)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二、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在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第三、开放活动空间,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大有裨益。(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活动。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活动。
第三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因为学生“计算错误”而困惑。题做了不少,错误率却居高不下,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我想到提出《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探索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要求: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能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探知和理解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进行一些简单运算,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保障其进行任何数学活动的基础,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能力。
2、运算技能不仅能促进思维的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落实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应该重视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数学
结 题 报 告
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一个没有良好运算能力的人不会有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各种因素,认真研究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努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心算、估算和笔算能力,实现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慢慢喜欢数学,对计算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课题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对象 年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2.个案分析法 重视对问题情境案例及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3.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完成课题研究,力求达到研究目标。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围绕课题研究的重点,将研究内容与方法分为4大块: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
结 题 报 告
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培养坚强的意志。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鼓励学生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身受益,不良的习惯贻害无穷。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平常练习要严格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
结 题 报 告
现象。教师布置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针对这一情况,我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我在课堂上经常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4、教给学生规范的书写格式。
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
六、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各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1.学生对数学计算题的兴趣提高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数学计算题的形式及评改制度的一系列尝试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2、学生有了坚强的意志,学习主动性增强。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使同学们快乐学习,自主学
结 题 报 告
习,同时逐步养成了他们探索、分析问题以及注重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师生之间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3、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坚强的意志,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4.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本课题研究的计算设计方式摆脱了 “一刀切”的现状,同时使“分层作业”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获得了解决。它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全面的发展,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使 “马儿少吃草,又能让马儿吃得好”——这种减负增效的作业模式,不但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得到家长的肯定。
经对参加实验的学生及家长抽样问卷调查(98名):数学作业的负担认为比以前显著减轻的占37.8%,较减轻的占58.5%,没减轻的占3.7%。
5.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了
结 题 报 告
通过试验,学生的成绩发生了变化,优秀学生的人数和合格人数在上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感受到计算练习的形式和方法的改变,及时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端正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计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形成的,而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就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计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还需要在今后应用中得到巩固、发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只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第四篇:《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数学口算能力》实验课题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研究背景
口算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近年来,我们所听的优质课、公开课、观摩课大多是新课程新增的内容,如找规律,统计,观察图形等。当大家都把研究的慧眼放在新增的教材内容时,我发现——孩子的计算能力下降了。通过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的质量分析情况也能看出,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这无疑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要迅速有效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更好的发展学生的思维,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使学生的口算既准确又迅速,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熟练程度并使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成了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实验的过程与措施
(一)明算理,懂法则
口算教学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撑握计算的法则,方法。其中,弄清算理是关键。如:小学一年级“凑十法”的教学,可先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物操作过程,通过摆弄学具,及眼、耳、口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说出自己的思想过程,为实现认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做好准备。如:9+4可表述为:9和1组成10,把4分成3和1。9加上1得10,10+3得13;4和6 组成10,把9分成6和3,4加上6得10,10+3得13.再经过9+3,9+5等的练习,概括出“凑十法”的方法与规律:看大数,拆小数,看小数拆大数,先凑十,再加几。
这样经过感知观察,形成象。抽象概括三个学习阶段及相应练习。学生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这一认识过程,既弄清了算理,又掌握了法则,保证了初算的正确性。
(二)重视思维过程,形成技能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理解法则阶段,学生总是进行着详尽的展开式的思维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计算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在逐层次的简略、压缩,计算的步骤逐步地简化,计算推理过程也逐渐简缩,到最后,由于计算技能的熟练,一些简单的计算能脱口而出,实现计算思维活动的“自动化”。
因此,在教学采取,先慢后快的原则,训练初期,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的掌 1
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的为技能的形成打好基础。随着知识的深化,在练习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并加强算法指导,引导学生逐步简化思维过程,形成口算技巧。《新大纲》对口算教学的要求是: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坚持经常练习,逐步达到熟练。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口算技能,除了让学生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练习,做到天天练。
2、加强目的性与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要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只在实实在在地练好基本口算,才能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其次,易错的题目要及早预防,反复练习,研究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肯定会出现具有普遍性的特殊错误类型,且与使用的教学方法无关。有些错误则是学生个人认知结构不完善所至。如老想着凑整,而全然不考虑运算顺序。
其次,易混淆的题目对比练习,可增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的清晰性。最后,要有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
首先,训练形式要分散,集中相结合。在平时要坚持分散训练,如每天做5分钟的“天天练”。经过一定时间后,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其次,口算形式灵活多样,如;指名口答,集体抢答,开火车、对口令、连线、找朋友等。组织口算比赛或听算与视算等形式。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
(1)审题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审题,提笔就算的毛病。
(2)思考习惯。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勤于思考,寻找最简法的心算。
(3)检验习惯,要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
(4)改错习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的良好
三、具体操作方法
教师抓基本口算、教方法、常训练。
(一)抓基本口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口算分为基本口算、一般口算和特殊口算三类。这三类口算以基本口算的内容为主,基本口算必须要求熟练,而熟练的程度是指达到“脱口而出”,其它两类口算只要求比较熟练或学会。因此,教学时要注意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直观表象助口算。
从运算形式看,小学低年级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的运算。如教学建立9.5+2.5的表象:先出示装有9块饼干,另外再准备2块,让学生想一想,“两个0.5块饼干应该怎样表示?”很快有学生说:“我拿两个半块饼就可以了”老师再问:怎么样计算更快?学生很快说出:先算9块饼与2块饼合起来是11块饼,再把两个半块合起来又是一块,最后11加1就得12块饼了。老师表扬了这个同学说得好,这样,表象建立了,口算的准确性也就有基础了。
2、理清算理助口算。
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算理教学,例如教学998+52=1050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并画出口算998+52=1050的思维过程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进位加法的法则:“看大数,分小数,凑成整百或整千数,再加几。”最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998+52”怎样算。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3、说理训练助口算。
抓好说理训练,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基本口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二)教给学生方法
1、用“凑十法”口算。
根据式题的特征,应用定律和性质使运算数据“凑整”:(1)加数“凑整”。
如1.4+5+0.6=?启发学生: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如50-1.3-0.7,启发学生说出思考过程,说出几种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让学生总结出: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数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3)连乘中因数“凑整”。
如25×1.4×4,25与4的积是100,可直接口算出结果是140。
2、运用“分解法”口算。
就是把题目中的某数“拆开”分别与另一个数运算,如2.5×32,原式变成2.5×4×8=10×8=80。
3、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
各种运算定律的熟练运用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计算速度,还可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如:44.8×99+44.8运用乘法分配律就是:44.8×100=4480,既快 3
又准确。
4、运用一些速算技巧进行口算。
(1)首同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其中一个十位上的数加1再乘以另一个数的十位数,所得积作两个数相乘积的百位、千位,再用两个数个位上数的积作两个数相乘的积的个位、十位。如:14×16=224(4×6=24作个位、十位、(1+1)×1=2作百位)。
(2)头差1尾合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乘法速算。即用较大的因数的十位数的平方,减去它的个位数的平方。如:48×52=2500-4=2496。
(3)采用“基准数”速算。如623+595+602+600+588可选择600为基数,先把每个数与基准数的差累计起来,再加上基数与项数的积。
(4)掌握一些运算规律。例如,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都为1的分数相减,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把分母的差作分子;两个分母互质数且分子相同,可以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分母相减的差再乘以分子作分子,等等。
5、熟记常用数据。
如:1.1~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2.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圆周率近似值3.14与一位数各自的积。
6、注重避免题目的错误信息
如:25×4÷25×4,这类题,学生往往一看到题目,就接受到“25×4”的强烈信息,往往会用“25×4”来除以“25×4”,这类题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外,避免接受强烈的错误信息,常进行强化训练,熟能生巧,避免出错。
四、通过实验研究出了一套有效训练学生口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中,要紧紧依靠教材,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现有智力水平进行教学。讲清数字与数位的关系,数和形的关系,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教具、学具的使用,从直观教学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口算的积极性,形成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二)练习中应采用口算、笔算相结合的方法。
在计算时,让学生先说出口算方法,再让学生说一说笔算方法。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口算与笔算的联系与区别,对新知识加深记忆。
(三)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不完全相同。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科学安排口算训练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
《新课标》对各年级的口算教学都有明确的要求,老师应据些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学与训练,把口算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何时练什么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持之以恒,坚持天天练。
第五篇: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昌黎县“十二五”规划课题
《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才庄完全小学 毛兴旺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数学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包含了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两方面的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量。《新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指出“使学生能够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但是,在现有的数学计算内容中有许多学生过不去的“坎”,始终困扰着教师和学生。甚至部分学生错误百出导致的数学成绩较差,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究竟学生在这些内容上的主要困难表现是什么?容易出现什么样的错误?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错误?教学中应该采用哪些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教师研究的问题。
二、选题的意义与价值
计算存在于数学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数学解决问题的结果要通过计算来落实;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同时,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小学阶段也是学生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不畏艰难的优秀品质,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的关键时期。从学生的终身发展方面考虑,良好计算素养终身受用。所以我们想通过此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我们的计算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喜欢上计算课,做计算题。
三、课题的界定、研究目标
1、课题的界定:计算能力应指学生数学基本计算中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本课题旨在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数学计算的速度慢、计算正确率低的原因,在此同时找到能够提高学生数学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2)培养学生口算能力,切实打好基础。
(3)探索出提高计算能力的方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4)探索出提高计算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促进学生良好计算习惯养成的研究。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计算能力。
3、加强口算和估算教学的研究。
4、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研究。
5、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养成教育理论。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比重很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它数学知识的教学,所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成了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2、心理学理论依据。新知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和问题,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现代教育学理论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人本主义,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绝不能满足于把计算法则,公式讲清楚,而应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熟练掌握计算能力。
六、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各种途经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关注国内外计算教学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动态。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学生错误现状进行研究,提供多渠道的形式,进行计算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书写、检查等),并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4、经验总结法。对收集、积累的资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归纳、分析,总结出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七、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查找了有关本课题的国内外资料及相关理论依据,吸取了与课题有关的研究动向,吸收借鉴,研究参考。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意义、价值,细化本课题研究方向和目标、明确本课题探索操作方法。
在四、五年级学生中调查研究了各种资料,采取了普遍观察,个别谈话,学生问卷调查和家长访谈等形式进行调查,收集有关信息,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重点掌握计算习惯、计算兴趣、计算水平,了解学生是否有评点习惯。最后对四、五年级学生计算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设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拟定了本课题的具体操作步骤。
2、实施阶段:
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对学生现状做了系统性等调查并发现(1)缺乏兴趣,没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调查发现,尽管班情、学情不同,但学生对待计算的兴趣却普遍不高。没有好的兴趣也没有好的习惯。调查显示,近85%的学生认为计算做错的原因是因为“粗心”造成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审题不够认真,做数学题只读一遍就开始运算。学生草稿习惯也不容乐观,大部分的学生虽然有草稿本,但草稿本上的字迹潦草、散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没有固定的草稿本,有在课本的空白处、课桌的面上等到处打草稿的现象,甚至还有学生在手掌心上打草稿„„这些现象是造成计算错误的重要因素。
(2)算法和算理不明。经调查,有7%左右的同学在计算时的错误是由于对算法和算理不明确而造成的,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
(3)轻视口算和估算。
调查显示:部分教师被动地进行口算训练,当教材涉及时进行,不涉及时不进行或偶尔进行训练,对口算的训练完全依赖于教材。虽然许多教师知道口算的重要性,但是总认为小学生主要学笔算,多练笔算就行了。
在教学中遇到估算题时教师才进行估算的教学。甚至有教师要求学生不是“估着算”而“算着估”,把估算等同于求近似值。我们的学生也常常习惯于精确计算,不愿意进行估算,甚至在教师的影响下,用精确计算来代替估算。
(4)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教学中我们鼓励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很多时候老师罗列出学生汇报的各种算法后,马上要求学生从中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是很难或愿意去选择同伴的算法,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只停留在理解掌握自己的一种解法的原有水平上。这需要我们对优化算法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5)家长对提高孩子计算水平的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但是通过调查了解到发现很多家长只是问孩子数学作业完成了没有,而并不关心孩子作业写得怎样,正确与否、是不是真的把算理弄懂了。几乎没有家长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考问孩子,甚至有些家长看见孩子用计算器算数都不管。这些都使得孩子家庭教育的缺失。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及探寻的一些方法(1)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
计算习惯的培养首先从书写开始,要求学生认真书写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拿到题目后认真审题,看清楚题目要求,想明白算理,然后再算,算后仔细检查,作业要写得干净整洁。培养学生在计算时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及时检验的习惯。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真正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2)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在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算理是对算法的解释,是理解算法的前提,算法是对算理的总结与提炼,它们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透彻理解算理和熟练掌握算法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以下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A、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掌握算理和算法。B、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困生理解算理和算法。C、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合理地解释算理和算法。D、讲解算理与巩固练习相结合。
(3)探索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a.口算。根据课题的内容教师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提问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定义、规律、计算法则。
c.指导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
d.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比较、区别。当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后,教师应将两者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抓住本质进行区别。
e.计算法则的概括。这是一个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踊跃说出计算规律。一个人说不完整,其它同学补充,教师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计算法则。
f.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计算法则的运用。通过练习,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
g.紧扣教学内容,教师布置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准备难度较大的思考题给掌握较快的学生做。通过集体批改,对普遍性错误及时矫正讲评,提出要求。
h.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既可以评价自己,也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既培养了学生上课听讲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评价:教师要对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学生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加强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虽然我们反对过度的练习,但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适度的练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在用的过程中逐渐被接受和内化。我们积极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
a.加强口算、估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是发展学生数感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计算正确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很有益处,因此提高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估算训练开始:首先要天天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对而快的程度。每人准备一个口算本,每天在课前用3到5分钟进行口算训练,训练时采取各种活动或比赛,像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等,注意形式的多样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练口算的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计算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其次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在情境中也容易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并且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估算方法的情况, 以及学生的估算意识如何。
b.加强课堂练习的指导。
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掌握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力求在课堂上多练,完成课堂作业,特别是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应及时指导。
c.激发计算兴趣。
计算教学本身存在着单调性,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枯燥无味。教学时要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要我练”为“我要练”,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练习时间不要太长,我们采取了不同练习形式相互穿插,分散计算的单调性。其次是增加一些计算故事。如走“数学迷宫”等,以提高计算的趣味性。再次是适当进行竞赛活动,如 “看谁做的又对又快”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及时评价,对计算进步快或计算能力高的同学及时表扬奖励,使学生在愉快的成功体验中继续进步。
(5)重视错题分析,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怕见到错题,学生也怕见到错题,其实,错题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反而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技能。
重视对学生的错题分析,对症下药。对于学生的错题应该专门用一节课来分析,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针对这种错误,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改错题的形式也要多样化,采用情境教学、直观教学、游戏的办法等方式,可采取小医生找病因的比赛形式,也可以是看哪位小老师最认真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巩固自身的计算技能。
(6)实现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算法的合理与灵活运用。
算法多样化提倡的就是一种探索,一种思维的创新。我认为最简便又能提高正确率且好理解的算法就是优化。
优化算法需要学生对不同算法的理解和融合。在讲算法最优化的教学中我们适时介入,引导学生比较各算法的异同,达到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从中寻找合理、简便、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和适合自己的算法,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学生理解了,才会有选择,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算法,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同时,让学生通过类比思考的方式产生同一类相同角度的“类方法”,促使他们更好地从不同角度思考多种的算法,就有可能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从“一”到“多”的追求,这也正是在学生个体身上实现算法真正“多样化”的过程。
(7)发挥家庭教育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积极作用。
联系家长配合学校教学,尤其是计算题教学。家长监督孩子提前预习计算课内容;每天都出几道的典型计算题作业留给孩子当成家庭作业叫家长监督孩子写工整,不叫孩子用计算器,如果发现孩子算理没懂做错题可及时发现,及时补救或及时联系老师补课;家长也可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叫孩子解决,教孩子意识到计算的作用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八、研究成果及结论
通过对《提高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计算能力有效方法的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探索出探索提高四、五年级小学生计算能力的一些有效方法:
1.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就是明确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想什么地方可用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三算就是认真动笔记算,规范书写的习惯;四查就是认真检查。
(3)培养认真演练的习惯。在四则运算中,要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碰到数字大、步骤多的计算试题时,要做到不急、不燥、冷静思考、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计算题也要慎重,切勿草率行事。能口算的则口算,不能口算的应注意认真进行笔算。演算时,要求书写整洁,格式规范,方法合理。同时,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无误。
(4)培养细心检验的习惯。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绝对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计算后认真检查演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检验时要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一查题目中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2.提高学生口算和估算的能力(1)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做到口算天天练。每天课前用3到5分钟加强学生的口算训练,单项的计算要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练,对于学生难掌握易错之处要突出练。练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夺红旗、对抗赛、接力赛、口算游戏找朋友、对呤、填空、改错、选择、编题、操作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估算以口算、笔算为基础,而估算的灵活运用反过来也会促进口算、笔算的更加熟练、准确,二者是辩证的统一体,因此要不定期进行估算训练,在实际情境中提倡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师要把估算和实际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为此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有效方法并写出了《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有效策略》一文。3.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对探索出计算课高效的教学模式总结出了《小学数学计算题教学模式》一文,其模式为:
a.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计算知识准备形式多样的口算训练。b.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与本节内容
c.教师启发学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的本质进行区别,呈现算法
明确算理。d.计算法则的概括。
e.尝试计算法则,通过练习加深知识理解。f.巩固计算法则,教师评估小结。
g.评价,多方面的鼓励学生、评价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多种形式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做计算题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还要倾情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成长,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成绩,并和学生一同去品尝他们的成功和快乐!科学评价,重在激励,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抬起头来走路”。
5.计算方法要适时优化。
计算教学时,只要学生提到合理方法,教师都要给予肯定,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找到更多的计算方法,而计算教学应理性回归到在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的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对这些方法要适时进行比较、小结、优化,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激发计算兴趣,提高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6.在练习上重落实、重多样化。
在练习形式多样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增强练习的游戏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寓学于乐。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其潜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其个性心理品质就能得到健康发展,素质教育就能落到实处。
7.每个学生都准备错题本,让学生学会自己观察与分析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自己总结今后在计算时,要注意哪些地方。
8.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般家里重视孩子教育的孩子成绩都不会错。
九、存在问题及后期设想
1.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在评级方面也应多做研究,但在激发学生做计算题兴趣上评价方面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案,在以后的研究中应做出几套简洁有效的评价方案。
2.课堂教学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为了多样化而多样化,二是不能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即只重视多样化,而不注重算法优化。如何正确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还是我今后应该继续研究的一个课题。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工作,除了要做好方案中的几项工作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