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生语音面貌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一现象,经过一年来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实验年级的学生总体语音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学生朗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课题研究预设的目标基本达成。
一、课题的研究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早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最大的麦穗》《天游峰的扫路人》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③对话类文章
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北风和小鱼》《雨点》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C.把握好语调。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1)晨读训练抓个案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比如六年级二班的王连邦同学,实验开始之初他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2)课外朗读抓巩固
课题组收集整理了课外朗读篇目,并印制成《学生朗读能力阶梯训练评价手册》。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第一阶段目标是: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例如五年级的仇壮壮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又如六年级的李冰雪同学,在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中她比较喜欢朗读,却又不够自信,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经常用托长调的方式朗读达到她认为的有感情朗读课文。经过四个阶段大量课外朗读篇目的训练,现在她在朗读星级评价中属于四星级。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四、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调查显示: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有76.28%的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家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达到83.61%。
这说明经过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一年多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2.课题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这说明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经过年一年多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⑦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个性化朗读。
一个学生的个案跟踪记录和实验分析
学生姓名:门小倩
班级:五年级3班
课题初期学生朗读情况分析:能把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下来,没有错读、添字落字现象,停顿断句准确,朗读节奏好。但在“有感情地朗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做到声情并茂。问题一:读不出美感。
成因:学生的朗读潜能没有被激发出来。
对策:针对该生这一点,实验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创设情境,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让学生通过情境架设的桥梁体会作者借文表达的情感,从而读出美感。另外,教师还利用音乐来激发美感。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或舒缓或激昂的音乐中进行朗读。这样的朗读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也诱发了美感。问题二:表演读时表情不够生动。
成因:表演经验缺失,无法通过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策:朗读时,教师作示范性的朗读表演,展现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另外,利用多媒体经常观看名人名家朗读、诵读的课件,引导学生模仿其生动的表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现状分析:该生现在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能够准确把握文本的情感,领略语言的魅力,读起来有感情、有气势,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具有较强的朗读感染力和表现力,并在市级故事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组织了丰富的课外朗读活动,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如演讲比赛、故事会、学生课文朗读比赛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丰富了老师朗读指导的知识和技巧。3.课题组教师教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一年来,我们围绕“小学生朗读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如何指导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怎样纠正学生朗读中的唱读现象”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科研活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课题实施凸显的特色
1.课题目标指向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指向性很明确,就是针对小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最终形成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策略资源。
2.课题操作紧扣教学。本课题紧扣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实施过程层次分明、目标达成螺旋上升,根据不同学段特点拟定不同的朗读达成目标,使得学生朗读能力整体提升。
3.课题记录关注过程。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记录学生朗读提高的进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4.课题实施形式多样。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从课内课外,课前课后几方面入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评价方案,多角度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抓住“正面”和“侧面”两方面,即文本朗读训练和朗读拓展活动,调动学生练习朗读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第四部分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语言学理论认为,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感受,它与直觉思维密切联系,直觉思维的训练对于语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言语材料的阅读积累,找出言语规律,并灵活地运用语言,从而在语用层面上形成语感。抓住朗读训练就是抓住了阅读训练的关键,对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语感形成至关重要。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朗读训练中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这些主体性的特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朗读的积极性,才能把朗读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经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同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是我校特殊的地缘位置,造成学生方言多,缺乏家庭语言环境,使得朗读训练的成果不易巩固;学生多为打工子弟,流动性大,使得朗读训练进度层次不易统一。
二是课题技术层面的设计和操作还存在问题。比如,在课题实施之初设计的方案不够严谨和完善,造成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原方案进行,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手段是随着课题的进展完善的。
三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例如,为了朗读训练进度、层次的协调统一,学生朗读的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教师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总之,《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课题实践一年多以来,在市区两级教研室的指导和关心下,课题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解决了学生朗读中存在诸如多字、丢字,声音放不开,语气、停顿掌握不好,情感表现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朗读的时间明显增加,教师能积极贯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教学理念;教师朗读指导技巧和方法不断增强,能有效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水平提高;学生语音面貌得到大幅改善,普通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和策略。教育家张田若提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下一步课题领导小组将重点做好本课题的总结工作,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其他年级,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营造书声琅琅的校园文化。
第二篇: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针对当今小学生朗读水平普遍较低,教师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指导不够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水平”的研究课题。在此研究中,我们通过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扩大朗读训练面,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组织开展朗读竞赛活动等措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朗读水平。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而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只注重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训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方面
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差距很明显。其表现为:
1.部分学生朗读的兴趣不浓
有些同学说,他们不喜欢朗读,觉得朗读是浪费时间,他们更愿意参加其他的各种活动,看电视、电影或者玩电脑等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觉得这些活动比起朗读课文来有趣得多。还有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在语文课上被点名阅读课文,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阅读教学中是很普遍的。
2.部分学生朗读习惯差
部分小学生自觉性差,还未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需要通过家长、老师的监督,如果家长、老师的督促不得力,孩子就不会自主阅读,造成孩子偷懒成性的恶果。于是一方面不愿多读,另一方面惧怕朗读,这样恶性循环造成心理负担的加重,从而也导致了孩子对朗读的排斥感,形成不良朗读习惯。
(二)教师方面
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老师对朗读教学实在关注太少,往往忽视了朗读教学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朗读教学的问题,同时也要在教师身上找原因。
1.对朗读教学过于轻视。
目前语文教学中遇到的最大也是最普遍的问题就是教师注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忽略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教师认为朗读会浪费她的讲课时间,会使自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于是便跳过朗读的环节直接进行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通过朗读去体会、去感悟文章字词句的优美和课文特有的韵味,这样就更加无从谈起学生在朗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感、熏陶思想了。
2.对朗读的指导不够。
教师意识到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应在课堂上采用多种不同的朗读形式。然而他们却没有对“为什么读”、“该怎样读”、“怎样读好”等问题进行指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朗读,缺乏对学生朗读后的指导。
二、研究对象、周期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严小学3-6年级
(二)研究周期:一年
准备阶段:(2010年11月——12月)实施阶段:(2011年1月——9月)揭题阶段:(2011年10月)
(三)研究方法:
调查访问、分析原因、确定思路、申报课题。
观察分析比较、进一步明确思路,制定和完善方案,落实研究行为,收集研究材料。
汇总整理材料,撰写总结报告。
三、研究目标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本,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朗读的兴趣。
(二)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技能。
(三)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抓实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
(四)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激发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促使学生逐步掌握朗读的技能,力求达到大纲中提出的要求。
四、研究内容
(一)师生共同寻找朗读教学中的问题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什么语气”读出来。这种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一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提高朗读重要性认识
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教学《桂林山水》,可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2.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3.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学生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依相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
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1)媒体创设情境,把握朗读基调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蓬勃兴起,多媒体技术对于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时,当学生看到真切的画面,听到有声有色的示范,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起学习兴趣。因此,我 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电教设备,采取各种电教手段,如录像,录音欣赏,投影,自制动画软件及大量图片,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展开想象或联想,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朗读基调。
(2)朗读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
(3)组织朗读竞赛,促进朗读教学
结合课题研究,我们还有效地开展了朗读竞赛活动,进一步促进朗读教学,每学期,我们坚持开展一次朗读竞赛活动,其中,既有集体朗读竞赛又有个人朗读竞赛,通过朗读竞赛,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了学生朗读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视程度和训练效果,从而为更好地改进朗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运用评价手段,培养朗读习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课堂评价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的平台。评
价时要突出科学性,多元性,互动性。朗读前首先给学生明确评价标准:比如能够正确读课文的吃一颗星;正确流利读课文的吃二颗星;正确流利很有感情的吃五颗星。能背的再加一颗星;有表情,有抑扬顿挫„一颗保底最多可以十颗星星。当然期间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度调整。也就是说,即使朗读困难的学生,只要努力进步有突破,也可以有满星的机会。这样大大地调动学生来“过关朗读”的积极主动性。
朗读教学是浑然一体的,又是处处点化而又不停修饰的。尤其需要从小学开始多时间、高密度的努力训练。让阅读的美成为一种气质,一种文化,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五、研究成果
(一)经过本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二)加强了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大大促进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见识。
(四)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他们的语文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六、研究思考
(一)由于对学生朗读水平和教师朗读教学水平的检测还缺乏更科学更有效的评判手段,朗读教学的深入开展显得越发困难。仍有少数教师图省事,只顾眼前利益,满足于繁琐的分析,不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一言堂”课型舍不得丢弃。
(二)从我校教师现状看,教学思想的更新速度慢,自身的朗读水平低,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加强朗读训练缺乏信心,不敢大胆尝试。
我们清醒地看到,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它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大面积提
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
论文它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语文朗读水平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朗读水平高不高,很大程上取决于教师的朗读水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时间;兴趣;技巧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总目标之中要求阅读教学要注意“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各学段的阅读目标中都对朗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训练,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内容、体验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特殊功效。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训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呢?
一、保证朗读时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提高学生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有较多的时间与文本打交道,从中获取信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语文课上,教师应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有的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真正让学生会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必须要把更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可是,时间哪儿挤呢?课堂上就要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去掉那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
二、培养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首先,情绪具有感染力。因此我们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创设浓厚的情景,创设朗读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有效地范读,多媒体的使用,背景音乐的播放等。让学生在此特定环境中,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进入朗读的最佳境界。
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在教学《草原》时,在讲到草原的景色时,我根据电教投影片,引导学生边欣赏草原美丽的画面边动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的记忆中感悟到了语言之美。还可以配一些音乐朗读,选择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音乐,它能唤起学生的想象,在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下进入情境,自然而然地读出“味道”来。这样,通过画面的观察想象,老师适当地点拨、范读,学生一定能入情入境,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美,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
其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来看,小学生最富于表演欲望,让学生投入于此。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因此,表演读是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一种好方法。
三、掌握朗读技巧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见字发声的过程,而是一创造性的活动,要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因此,进行朗读训练时还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方法技巧。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真情流露,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一般情况下,对于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心情激动的句子,读的时候语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现高兴、喜悦、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声音响亮;对于描写优美景色的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丧,伤心的语句可读得低沉、缓慢一些;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读得重一些。具体每段话,每一句怎么读,应结合文章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如在教《我坐上了飞船》范读:“啊!我看见了中国,有长江,有黄河,还有万里长城。”读出作者在太空中看到中国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如《飞夺泸定桥》中有一段话:“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这段话中,“千钧一发”四个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紧张的场面。“时刻”后面稍加停顿,以产生悬念的效果。“同志们”三个字要紧而相连,坚决有力,以显示必胜的信心。在“业”和“为”,“利”和“冲”之间,虽有标点,但因为紧连而缩短了停顿的时间。这样就会造成一往直前的气势和较好的动作感,比起一步一停要好得多。
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语文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冯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J].教育,2016(11):00160-00160.
第四篇: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结题验收报告)
一、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
二、选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口头语言表达愈来愈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表达得更透彻“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代的晏子正是靠雄辩的口才为齐国赢得国威;孙中山先生的演说擂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战鼓;毛泽东的演说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当代西方,人们甚至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之为世界三大战略武器。不管古今中外的人们如何评价口才,口语交际的作用是日益重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可是,在下以往的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人的学习主动性。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很少有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小学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实施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能成为关键的突破口,这将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问题是,现在小学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学生缺少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为了改善学生的交际能力,我们提出了“课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的课题。
“课堂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实验,主要针对小学教学中长期困扰制约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发展的薄弱现状,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为突破口,寻找到一条打破语言表达瓶颈的途径,彰显我校教学的特色。
三、课题研究成果及典型特色研究成果简要分析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了学习热情,促进了我校整体教学成绩的提高。
2、教师自身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3、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拓宽了教学的天地。
4、总结出了很多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爱心法、积累法。
5、积累了大量研究资料,提升了科研能力,使教学和教研有机结合起来。
四、课题研究成果的形成与效果的分析
(一)课题研究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研究,使学生在说话时达到如下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得体;第二,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多的意思;第三,重点明确,有头有尾,意思完整,条理分明;第四,生动优美,符合规范,能够吸引人、感染人。
(2)经过培养和探索,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完整性、条理性和敏捷性的发展,让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
(3)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模式得到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使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观,从旧的教学思想中解脱出来,强化教改意识,真正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本课题的研究采用的方法: 1.文献检索法 2.问题探究法 3.行动研究法
(三)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1)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授人以鱼”改成“授人以渔”这一目的。
(2)言语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但语言能力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言语能力。必须接触大量的语篇形式的教材,必须进行反复言语训练。语言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到提高,发展。
(3)“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说”得有说的动机。即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心理学家古朗说:“胆小内向的人被要求在公共场合说话,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4)情景教学法强调学习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言教学要达到四个真实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自身的真实性、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情感的真实性,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真实地体验、感受和运用知识。
(5)课程标准关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的理念。
此外,学生如果在小学阶段形成了说话能力,那么就为未来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课题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规律性的教学理念,其成果一方面对我校教师转变
教学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我校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法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本研究也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直接作用,为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了我校部分教师重书面写作轻口语表达的倾向。并且在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除此之外,课题组成员还立足本班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习惯,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口语交际情境,拓宽了口语表达渠道,探索出了培养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虽然我们已基本完成课题任务,达到了预定的目标。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不够。二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长流水”,而现在的问题是有的教师不到一碗水,何谈教育启发学生呢?三是学法指导不利。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不懂得语言表达技巧的有效运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今后我们要将课题研究成果大面积应用,并形成口语表达有效训练模式,尽可能积极推广,提升研究层面。
第五篇:《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海则庙中心小学 刘树成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生们净化心灵,升华人格的重要途径……”这已是我们的共识。作为从事20几年语文教学的我,更希望读书能成为我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爱好。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我提出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的实践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成为陪伴孩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成为其塑造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二、课题研究调查
课题开始,我先对本班学生、家长做了一次学生课外阅读状况问卷调查,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的阅读存在的三个方面主要弊端:一是家长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足,孩子缺少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二是课外书太少、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窄;三是缺少有效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当。
我继而对小学生阅读心理研究方面的资料进行了大量的阅读,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表明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措施 进入课题实施也就是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我围绕以上问题紧紧抓住儿童心理特点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家校携手共创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翻阅,书籍来源一方面来自学生个人书籍,经我亲自筛选后分享阅读;另一方面是从学校阅览室借阅。并选出专人管理,每两个月更换一次。每天早读和每周一节校本课为阅读时间。其次建立家庭图书架,学校向家长下发了“致家长的一封信”后,我又利用家长会倡议家长为孩子定期购买或借阅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并动员和孩子一起读书,营造“亲子阅读” 氛围。为了进一步促动家长参与,我组织学生在家长会上作读书交流展示,让家长感受课外阅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带动家长督促和参与孩子的课外阅读。
(二)推荐书目,拓展阅读范围。1.依据年段推荐书目。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也有所不同。因此,我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我就推荐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我就推荐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等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阅读速度加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就开始推荐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青少版的名著了。并列出详细书目让孩子从中选择阅读。2.依托教材推荐书目。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课外读物间存在的联结点,向外辐射。记得学完课文《松鼠》后,我根据课后资料向学生推荐《森林报》一书。学生被大自然中那无穷的奥秘所吸引,学生阅读积极性高涨,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同学也被书中有趣的现象吸引,纷纷购买借阅。我还利用晨读时间进行连续森林播报,共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奥秘。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学完《触摸春天》后,向学生推荐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学完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灰雀》《小摄影师》等四篇课文后,引导学生读《名人传》或其他名人的故事等等。3.榜样带动。同一个班的学生之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已经读完上百本,有的却只读寥寥几本。女生喜欢故事性的书籍,而男生喜欢科幻、体育等内容一些书籍。针对这些情况,我有意地将全班同学根据兴趣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人数可不固定,不定期地让一个小组发言推荐所读书籍。让读书多的学生经常交流介绍读书的收获,老师再极力表扬鼓励,以此带动。这样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还促进了学生读书心得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三)多种方法,调动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1.以“讲”诱发兴趣。我经常地、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述课外阅读的意义、作用,用生动、有说服力的例子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描述中外仁人志士读书的故事等,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使学生了解课外阅读的魅力所在,激起他们强烈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2.使用推荐技巧,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悬念调动法,故事梗概法,讲故事、利用影视作品营造阅读氛围也是一个很投机的办法。如在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时候,就引导学生进行同步阅读。3.教给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必须教会孩子阅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考。年级的不同方法则侧重点不同。以低年级为例我着重从几方面加以指导:(1)指导学生有序读文。① 按顺序 看懂文章。每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要弄明白怎样从头说到尾,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再让孩子读书时,我教会孩子用一些符号在书上圈圈画画,如:碰到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好,对于一些好词好句,用小圆圈画出来等,以便他们在阅读的时候留下思考的痕迹。还鼓励孩子把在课外阅读中弄懂的新词语抄下来,低年级时每天两个词语,一个佳句,随着年级的升高扩展到词语、句子或段落,但不强求,量力而行,以免给孩子造成压力,厌倦读书。②分步阅读,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掌握主要内容,然后分步阅读,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懂得了什么道理,最后做以标注。③图文并重。在课堂教学中,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审清题目,根据题目说出在学习本课前想知道什么。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可坚持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如指导他们看封面和书名,讲讲书中可能写些什么事。图画能帮助儿童理解文字意思。因此,要求学生当众讲出主要内容。这样把听、说、写紧密结合起来,融合为一体。(2)加强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自觉性。随着阅读教材的进度,我们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运用。学习《回声》一文,就让学生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相关的声波文章,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此的课外阅读,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增加了他们的知识量,同时加深了他们对课内知识的理解,效果颇佳。4.开展各种活动,巩固阅读兴趣。为了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我定期组织了汇报展示活动。开展了读书专题活动,如好书推荐、同读一本书、故事会、读书交流、读书手抄报、读书演讲等活动学生都很感兴趣。对优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展示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互相评比,互相学习,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并定期开展“读书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充分享受进步、收获喜悦。
四、课题研究成果
“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实验,推动了教师的成长,影响着学生和家长。在课题实验结题时我又做了一次同样的问卷调查。对比了学生和家长的变化。课题实验前后的对比可见其中的变化。
(一)课外阅读氛围得到改善,校内外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课题实验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小课堂”,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并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外阅读中成为能学、乐学、好学的主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题实验也影响着家长,让他们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人一生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亲子阅读带动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一个个家庭,它的辐射作用意义重大。学生的课外书拥有量逐年增加,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随之变宽。
(二)学生阅读的方法得到了教师和家长的有效指导,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不断增强。课题实验中,在老师和家长经常性的指导、检查和督促的外因条件下;带动了内因的改变。每天的阅读培养了学生善于利用时间的良好阅读习惯。读书时的多思善问,多种感官一齐积极活动,让学生养成了勤思考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激荡起品味人生,升华人格的内在欲望。阅读还促进了写作能力的提高。
五、课题实验后的困惑与思考
追求完美总是我们每个人做事的初衷,可事过后,我们才发现总会有一些遗憾。自开展课题实验以来,在总课题组领导的指导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一些遗憾和困惑。
(一)在成绩和减负双重压力面前,怎样处理好课外阅读与课堂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好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的时间,切实提高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二)学生间差异大。由于学生自身的差异和家庭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如何使亲子阅读让每个家长和学生都重视和坚持,进一步缩短他们的差距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这一次的实验让我深深地感到:一名教师光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更为缺乏的是理论的提升。只有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才更科学更有效,这也将是我今后主要努力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会在这项繁杂而平凡的工作中,继续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因为我坚信“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倡导读书受益的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