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3 23:5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

“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

课题实验报告

2009年9月,我校申报的《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课题,正式立项。两年来,在市科研部门的直接关怀和指导下,在学校领导、老师的辛勤努力下,2009年9月——10月期间,学校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课题酝酿,科学合理地设计了课题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责成专人编写校本教材。课题研究于2009年11月正式启动,并进行了阶段性的探索。课题启动进入实验阶段之前的一年里,课题组成员热情投入、群策群力,针对课题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认真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操作程序。进入实验阶段两年来,课题小组成员和全体实验教师深入研究,热情实践,2011年7月实验阶段顺利结束。截止2011年9月,全部实验已经基本完成。现将实验情况做如下报告:

一、课题的确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经典古诗文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古典诗词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许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更强调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样的成长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美学大师朱光潜认为:“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兴趣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像天地广阔。“少年若天成。”小学阶段诵读诗文符合学生的生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与,重温古人遗志,以古引今,古为今用。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耳濡目染,发展学生智力,促进他们积极、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课题确立的依据

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诵读经典古诗文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得到更好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里程的的折射,它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替代的。诵读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有助于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底蕴的博大精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和民族正义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修养;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歌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典诗词歌赋可以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写作能力的快速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中华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国粹,更是全世界、全人类的财富,是祖国语言丰富内涵的根基,作为教育,我们有责任、也是必须要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我们的努力,在下一代身上更好地传承、发扬,为弘扬悠久灿烂的中华古典文化作贡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中华古诗文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的资源。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在吟诵千古流传的经典诗文中,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们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少儿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 “与经典同在,与圣贤同行”的人文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1.提出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2.开题实施研究。3.各成员确定分工。

实施阶段(2010年3月——2011年6月)1.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实践活动。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3.家校联合,交流孩子的成长历程。

解题论证阶段(2011年7月——2011年9月)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一)诵读经典,浸润传统美德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

古诗词、名言警句、名家名篇都是我们涉猎的内容。在保证内容广泛的同时,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的特点,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编写了《与经典相伴》校本教材,从诵读数量、诵读内容上都做了精心安排,体现出了层次性、阶梯型。(1)、名言警句分类诵读

名言警句于言简意赅中蕴含深刻的道理,非常适合小学生诵读。学校以教育局下发的《中华传统美德名句》为依据,开展诵读名言活动。每月初,由德育处统一印发背诵内容,内容分类呈现,比如三月份是爱国篇、励志篇;四月份是惜时篇、劝学篇。每周二、四课外活动为全校诵读时间,主副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每月中旬进行检查。(2)、古诗定量诵读

古诗诵读沿袭以前的做法,实行定量诵读:一学年的时间一年级诵读20首,二年级诵读40首,三年级诵读60首,四年级诵读80首,五年级诵读100首。各年级不能重复,内容安排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把背诵内容平均分布到每月中。由各年级班主任共同商讨确定每月诵读内容,上交学校德育处,月末进行检查。

(3)、特色篇目分年级诵读

诵读特色篇目:

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论语》。诵读内容由德育处统一印发,月末进行检查。

2、多方联动,增强诵读效果

诵读不仅仅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也是老师、家长应该做的事情。只有都行动起来,才能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从而增强诵读成果。(1)、师生联动,营造书香班级。每周二、周四课外活动教室里回荡的既有学生稚嫩的童声,也有老师成熟的嗓音。学校规定,只要学生诵读的时间,正、副班主任必须到位,和学生一起活动,或为学生解答疑难,或为学生解释真谛,或与学生齐声共读,或为学生范读示导。上学期期末,学校举行的“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活动中,师生同台献艺是比赛中最美的一道风景线。

(2)、家校联动,营造书香家庭。学校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阐述了诵读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希望家长和孩子一起诵读,一起成长。此项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和响应。在六一儿童节上,不少家长参与到子女所在班级的诵读活动中。家长的参与,也为本次诵读展示活动增添了武强的魅力。儿童节大会上,学校还评选出了“书香家庭”47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3、成文制度,保障诵读过程

为了深化和巩固经典诗文的诵读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制度保障诵读活动的开展。

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以刘校长为组长,以德育主任为副组长,班主任为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班主任老师为学生建立了诵读档案,每月一份“诵读经典评价表”,氛围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详细记录每个学生的诵读情况。并以此作为评选优秀学生的重要依据。

其三,学校每月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每月下发检查通报,并列入班级年终考核。

(二)、多彩活动,践行传统美德

诵读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开展此项活动的意义所在。我们以多种教育为抓手,以多彩活动为载体,于寓教于乐中收获美德教育的成果。

1、自信教育,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1)、开展五个一活动,“五个一”活动即:每天送给学生一个微笑,每天说一句鼓励学生的话,每天找一个学生谈心,让学生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每周一句自信名言或警句。用微笑,温暖学生困惑、疲惫的心,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勇气;谈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有了好心情,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学校建立了“问题学生转化档案”,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想享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每周送给学生一句自信名言,认真书写在黑板的南面,时刻激励学生向上。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输入“你能行”的信息,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气氛中成长,切实感到自己真的行。

(2)、“自信+努力=成功”信心宣誓:每班制定了具有班级特色的自信誓词,“我快乐,我能行”“我健康,我最棒”„„这样催人奋进的誓言每天都会回荡在校园上空:每天上午的第一节课前进行信心宣誓,升旗后每周一次的班会前进行信心宣誓,做操前宣誓,每次跑步宣誓,要求整齐响亮,跑步节奏相一致。学校还制定了学校自信誓词“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在集体活动时,让每一个学生举起右手、握紧拳头,面对国旗,庄严宣誓。教育学生明确宣誓的庄严意义,要求学生严肃对待,使宣誓成为一种心灵洗礼和庄严承诺,成为学校一大特色,营造班级“自信教育”的隐性环境和文化氛围。

2、习惯养成,奠定孩子人生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们以“养成习惯八个好”为标准,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养成教育,实行领导、教师、学生全天候无缝隙管理:

领导早出晚归,全面观察。每天值班领导总是第一个到校,站在大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学生的到来,使他们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细心观察每个班级的情况:卫生打扫是否积极彻底;路队排列是否整齐划一;自主学习是否认真深入„并把每天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每周发放总结通报,及时让班主任老师了解班级动态,实现及时调整,保障养成教育。

教师按时到位,细处着眼。学校把全体教师进行细致分工,做到了“事事有人管”:大门口保障安全、餐厅保障有序、班车保障安静„凡是有学生活动的地方总会有值日教师总会如影随形。他们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在学校的“监护记录本”上,从每个细节上进行监督,实现细节管理,促进养成教育。“红领巾”监督岗,具体落实。一直以来,我校的少先队监督岗在学校常规管理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三至五年级部分优秀学生组成的少先队监督岗,通过定期的培训,使全体队员树立了为全校师生服务的思想。学生的仪表、学生的课间活动、学生的纪律及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少先队监督岗的监督下有了明显的好转。每个周四课外活动是学生们召开例会的时间,他们会在大队长的带领下,认真总结一周来各班的常规遵守情况。并反馈给学校领导,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

3、主题活动,让学生落实传统美德

学校少先队每月一个活动主题,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触动学生的心灵,使美德教育得以全面落实。

(1)、向雷锋叔叔学习,争当四好少年。三月份是学雷锋月,我们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向雷锋叔叔学习”主题班会;三八妇女节,我为妈妈制贺卡、做好事活动;给胡爷爷的回信征文比赛,“一人一瓶水,爱心送灾区”捐款活动。让少年儿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内容,提高自身的素质,开拓创新能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老师、感恩家长、关心爱护同学、用真情回馈社会,做真正的、有价值的社会主义“雷锋式”的好少年。

(2)、寻找英雄足迹,传承民族精神。在清明节到来之际,学校组织了3~5年级的学生到侯家镇烈士墓,仪式上,少先队员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寄托他们无限的哀思;少先队员代表进行了发言,铮铮誓言传达着他们坚定的信心;瞻仰了烈士陵园,他们用笔记下烈士的名字,用心感受烈士的精神。扫墓仪式结束后,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网上祭奠”活动。学校利用微机课,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培训,使他们对“文明祭扫”有了亲身感受;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学校就发动他们和家长、班主任一起参与到此项活动中,他们也为倡树健康、文明、环保、平安的祭扫新风当了一次义务宣传员。

(3)、动动小手,做感恩之人。结合教育局开展的“五感恩教育”活动,五月份我们开展了感恩父母“四个一”活动:讲一个感恩故事、发一个感恩信息、做一件简单家务、写一封感恩书信;我为校园添绿色活动;“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百人签名活动;校园爸妈“迎六一,送温暖”活动。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用感恩的心来融化自私心、冷漠心和自卑心,培养与人为善、与人为乐、乐于助人的品德。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专家的意见分歧,课程导向不够明朗。

在现实的生活中“读经”究竟是出路还是问题?一些资深专家对读经的问题也抱有不同的态度和意见。所以在从事读经这项科研课题上也存在一些客观的矛盾。魏英敏教授曾说“在二十一世纪向东方文化寻求智慧,对于拯救西方科技文化片面发展造成的不良后果,从全球意义来看学习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王炳照教授却说“我担心,诵读经典容易在客观上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儿童在不理解的时候,简单、机械的背诵,在没有讲清楚、又缺乏科学的指导下,让缺乏判断力的孩子机械的记忆,容易受消极东西的影响”;褚卫中教授也认为“我国的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而经典诵读更多的是关注于传统文化对于儿童的道德养成和教化功能,相对忽视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能说是令人满意的教学方式”。

认真分析,他们说的都有自己的道理。究竟“读经”是出路还是问题;如果是出路怎样更好的对于经典中一些陈旧的不够符合时代发展的东西进行取舍;怎样探究出一些更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我觉得这是从事这项科研课题的最大问题所在,希望有关专家、领导、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

2.教师本身素质有限,缺乏有力的科研指导。

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2011.9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古诗文启蒙教育活动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每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为此,我校于2011年4月确立了“古诗文诵读”实验课题。至此已经三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

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添加内容

二、课题实施

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

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们还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300多名学生发出一个声音,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低年级称为“背诵”,中年级称为“诵诗”,高年级称为“品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活动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活动的督导力度。校长高度重视,教导处精心安排工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工作,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或晨读时间检查各班背诵情况,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高素质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及时为教师“充电”,培养骨干教师,带动诵读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成果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校四年级学生可背诵70首诗,五年级学生可背诵90首诗,六年级学生可背诵100首诗;已开展诵读会()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索出了一套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诵读质量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读诗人简历,讲诗文故事。此项活动意在使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丰富诗文常识,并在故事中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及诗人的睿智。从王骆宾的《咏鹅》到贾岛的“推敲”,从杜甫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白居易的写诗向老妪请教,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物咏怀到苏轼以诗讥讽不学无术的秀才等,都使学生在读诗中了解了诗人的阅历,感受了诗人的情怀和对学问、对人生的态度、丰富了诗文知识。

2、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成语是汉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其涵义深刻丰富,包罗万象。而成语又和诗有着深厚的渊源,很多耳熟能详、使用率很高的成语就是由古诗提炼简化而来,例如“别开生面”由杜甫的“开国功臣无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而来,“春风得意”由白居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而来。另外,还有“名不虚传”、“飞鸿踏雪”、“青树暮云”等,追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让学生理解成语与背诵古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为图题诗。抓住学生爱看图画片的特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几幅图画,然

后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意蕴,从自己背诵过的古诗中选择一首符合图意的诗题写在图画上。这样做使学生情趣盎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4、给诗配图。学生诵读诗后,根据诗的意思和教师的描绘,让学生浮想连篇,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给诗配上合适的插图。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这一系列活动开展促使学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中国古典诗文特别讲究音律美,更讲究语言美、形式美,许多大诗人作家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诗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开展诗文素养实验正是弥补了人文修养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学生们在影视中看到英雄的壮举时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到母亲为自己辛苦劳累时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学生在不断的耳闻目睹中,逐步加深对这些名篇佳章的理解,热爱祖国、尊老敬长,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优秀传统品格不断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常言说“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的进步,表达的过程中不时会引用一些古诗文。因此可以说对典范诗文的吟诵也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古人也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记忆的黄金时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充分抓住学生记忆力的黄金年代,让他们背诵点高雅的深层次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诗文素养带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过去语文课老师总是以讲为主,讲词意,讲句意,讲段意,讲中心,把一篇

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怕学生不理解,学不会、听不懂。其结果是不但没把学生讲懂,反而把学生读书的兴趣讲没有了。自开展诗文素养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深深的启发。一天二十分钟的晨读背诵,竟比一两节语文课学得东西还多。读书益处这么大,那我们的语文课还讲那么多干什么?不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代替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这样做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吗?我们这样做了,课题组的老师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诗文实验给我们的教学,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好处。学生们的作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名诗佳句,甚至自己编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年级一名学生在《我想变成„„》中写道:我想变成一杯暖茶,让辛勤的老师喝下,滋润她那干渴的喉咙,使她的声音不再沙哑。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在《我愿我是„„》中这样写:我愿我是一片绿叶,用自己微小的身体挡住一点风沙。我愿我是天空中的一颗小小的亮星,把自己唯一的一点亮光洒向万户千家。我愿我是„

通过开展诵读,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我们校园也在一天一天地起着变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使素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期,学校现在又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各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为古诗文诵读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全校师生在精神面貌和思想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为学校注入了清新文明之风,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特色。虽然“古诗词诵读 ”已在我校全面铺开,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把“古诗词诵读”活动扎扎实实的搞下去,因为我们深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其“营养”是永远也汲取不尽的。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将会越办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火炬的一代新世纪人才。

第三篇: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为此,我校于2011年确立了“古诗词诵读”实验课题。至此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决定于今年结题,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二、实验的实施

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

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们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两周一次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4)文艺表演:诗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展开”一首诗,它的意境也就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把无形的意境编成短剧和舞蹈,借助戏剧的艺术形式表现诗意,就使抽象变成形象,得到主体的再现,使人难忘,每年“六.一”儿童节,每班都把自己精心编排的古诗词节目搬上舞台,这些节目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5)诵读评比栏:这是为了激励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一种形式。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写在评比栏上,贴在本班墙上,每会背一篇诗文,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每背诵10篇诗文,就能换一面小红旗,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开展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标兵,与争章达标相结合的方式,掀起了全校学诗文、诵诗文的高潮。

活动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活动的督导力度。校长高度重视,政教处精心安排工

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工作,每周政教处利用课外活动或晨读时间检查各班背诵情况,以各班的诵诗评比栏为形式建立达标升级制度。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高素质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及时为教师“充电”,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全校诵读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实验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校5―6年级学生可背诵150首诗;已开展两次诵读会,三场诵诗擂台赛,两次文艺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索出了一套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诵读质量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读诗人简历,讲诗文故事。此项活动意在使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丰富诗文常识,并在故事中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及诗人的睿智。从王骆宾的《咏鹅》到贾岛的“推敲”,从杜甫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白居易的写诗向老妪请教,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物咏怀到苏轼以诗讥讽不学无术的秀才等,都使学生在读诗中了解了诗人的阅历,感受了诗人的情怀和对学问、对人生的态度、丰富了诗文知识。

2、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成语是汉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其涵义深刻丰富,包罗万象。而成语又和诗有着深厚的渊源,很多耳熟能详、使用率很高的成语就是由古诗提炼简化而来,例如“别开生面”由杜甫的“开国功臣无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而来,“春风得意”由白居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而来。另外,还有“名不虚传”、“飞鸿踏雪”、“青树暮云”等,追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让学生理解成语与背诵古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为图题诗。抓住学生爱看图画片的特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意蕴,从自己背诵过的古诗中选择一首符合图意的诗题写在图画上。这样做使学生情趣盎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4、给诗配图。学生诵读诗后,根据诗的意思和教师的描绘,让学生浮想连篇,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给诗配上合适的插图。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5、办诗苑小报。诗苑小诗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言诗、七言诗,也可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诗人的简介等,评出优胜者,展览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6、制作诗文书签。上面有用钢笔描绘的非常精致的诗配画和书写认真的古诗,诗文书签既培养了学生诵诗、吟诗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书法水平。

7、有趣的诗文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将诗文活动融于游戏,增强了学生学诗的兴趣,轻轻松松地背诵、巩固了古诗。①古诗接龙。规则与成语接龙一样,用上句诗的末字作下句诗的首字,可以字音相同,也可是这个字的谐音。②古诗、成语配对。很多古诗诗句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③对诗。让一个学生背诵某诗中的一句,谁能背得下这首诗,就让谁出题,让其他学生对,依次下去。④击鼓传诗。让每生都在纸条上写一首诗的题目或其中一句,每人写3─4首,击敲声停时,纸条传到谁手中谁就背纸条上所写的诗,背下来再传自己写的题目,背不过的可请教同学,并让那位同学传诗题,这样依次把题目传完。⑤在学生常做的游戏中融入诗文活动。例如“三个字”、“丢手绢”等,把背诗加入游戏规则。

8、激烈的诗文背诵对抗赛。学生背诗的范围很广,有诗、有词、有民歌,有的是学校发的教材中的,有买的读物中的,还有在其它渠道中搜集来的,老师不可能一个人一个人一首一首地听学生背,这样检查环节就有了难度。怎样能把

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既让学生巩固背过的诗,又能体现出背诵成绩呢?我吸取足球联赛的规则,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对抗赛,每位同学与全班其他20名同学各进行一轮比赛。比赛时,比赛双方轮流背诗,不许重复,在规定时间内想不出的为输,不加分;赢者加3分,未分输赢各加1分。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为指定比赛时间,比赛成绩不仅列入个人星级队员评比,还要加入团体总分,奖励先进小组。这项活动使学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另外,还鼓励学生做袖珍诗集,随时随地都可吟诵古诗。

这一系列活动开展促使学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为避免学生混记、重记、遗忘等现象,我们专门印制了“古体诗文诵读记录簿”,其中包含了诗名、作者、朝代、首句等内容。学生人手一册,随时记录下背过的诗篇。这样,学生背得明明白白,不致再出现背混等现象,再加上学生的互相抽查,教师的不定时抽查,使学生的诗文背诵律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中国古典诗文特别讲究音律美,更讲究语言美、形式美,许多大诗人作家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诗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开展诗文素养实验正是弥补了人文修养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学生们在影视中看到英雄的壮举时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到母亲为自己辛苦劳累时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学生在不断的耳闻目睹中,逐步加深对这些名篇佳章的理解,热爱祖国、尊老敬长,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优秀传统品格不断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常言说“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的进步,表达的过程中不时会引用一些古诗文。因此可以说对典范诗文的吟诵也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古人也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记忆的黄金时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充分抓住学生记忆力的黄金年代,让他们背诵点高雅的深层次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诗文素养带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过去语文课老师总是以讲为主,讲词意,讲句意,讲段意,讲中心,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怕学生不理解,学不会、听不懂。其结果是不但没把学生讲懂,反而把学生读书的兴趣讲没有了。自开展诗文素养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深深的启发。一天二十分钟的晨读背诵,竟比一两节语文课学得东西还多。读书益处这么大,那我们的语文课还讲那么多干什么?不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代替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这样做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吗?我们这样做了,课题组的老师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诗文实验给我们的教学,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好处。学生们的作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名诗佳句,甚至自己编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年级一名学生在《我想变成„„》中写道:我想变成一杯暖茶,让辛勤的老师喝下,滋润她那干渴的喉咙,使她的声音不再沙哑。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在《我愿我是„„》中这样写:我愿我是一片绿叶,用自己微小的身体挡住一点风沙。我愿我是天空中的一颗小小的亮星,把自己唯一的一点亮光洒向万户千家。我愿我是„

通过开展诵读,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我们校园也在一天一天地起着变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使素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又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各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为古诗文诵读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全校师生在精神面貌和思想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为学校注入了清新文明之风,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特色。虽然“古诗词诵读 ”已在我校全面铺开,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把“古诗词诵读”活动扎扎实实的搞下去,因为我们深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其“营养”是永远也汲取不尽的。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将会越办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火炬的一代新世纪人才。

第四篇: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天台洪畴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的内容是“古诗文”,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古诗文”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

古诗文教学包括很多方面,有古诗文的阅读理解,古诗文与学生人文教育的结合,古诗文的朗读、背诵、积累等。本课题就“古诗文诵读教学模式”这方面的进行探究,即在古诗文的背诵、朗读、积累这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模式,为学生积累古诗文寻求好的方法。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中的策略,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古诗文诵读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古文教育引起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新教材的编排也增加了古文的数量。因此,让小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文,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师生的要求。通过对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古诗文,不但可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课题研究策略和内容

我们提出了《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旨在组织学生通过对古诗文的诵读,使孩子们从小就获得经典古诗文的基本修养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融会在经典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的智慧、风骨、胸怀,以及健康的道德准则和积极的人生信念,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让孩子们在享受“与经 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教育和启迪。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为孩子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认为,开展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鼓励“读”

1、引人入胜的情境激发

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编写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也可适时启发儿童展开联想、想象,让他们在脑海中生发美的意象,把他们带入美的意境。(1)、引入故事激趣。

小学生爱听故事、爱讲故事。在诵读前,编讲一些跟古诗词相关的故事,既能激趣,又能帮助理解意思。比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时,我们就先给学生将一些有关岳飞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岳飞,从心底里佩服岳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朗读,学生自然就把岳飞当时的那种满腔爱国之情表达出来了。岳飞的故事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 4 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四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先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2)、创设优美情境。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小学生能在良好的情景中放松心情,积极学 5习。我国的古诗文有很多篇目本身就拥有很好的情景,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情景有感而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媒体创设优美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诵读《小池》一诗时,我们就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和音乐,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的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组合的那种美,在这种富有诗意的优美情境下,学生就容易激起诵读的欲望。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山水诗。许龙游老师在教这首诗时,首先利用多媒体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庐山风景图”:香炉峰冉冉升起的白烟,白烟漫飘在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这样就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然后指着各个景点逐一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最后,我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飞流直下,溅起一阵阵水雾,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动形象的范读引路 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古诗是抒情言志的艺术,它以其特有的语言美、意境美、内容美,引起读者强烈的美感,而成为千古绝唱。古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部分古诗中音、意的差别,古诗独特的韵律美也需要教师的范读来引领。开始教学时,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让学生在琅琅上口、优美动听地朗读中,初步领略古诗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产生听觉上的愉悦感、美感,让学生沉浸于美好的艺术享受中,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有所选择,通过教师动情的范读,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情感产生共鸣,所以都自觉尽力去模仿老师的语气、语调、表情、节奏去读。在《示儿》一诗的诵读训练中,教师用低沉、悲壮的语气,配以适当的表情和音乐,把诗人渴望祖国统一但有无法看到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有了情感上的共鸣,自然也就有了诵读的兴趣和激情。

3、恰到好处的言语激励 6 每个学生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一句“你的朗读越来越出色了”、“老师快要被你陶醉了”„„都可使学生受益一生。教学中,我们尽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真诚的表扬,通过教师一步步的鼓励,让学生仿佛身在古诗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其美丽、幸福读得情真意切,学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也就得到充分的激发。如陈琼老师在教《赠汪伦》时的激励: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师由衷赞叹:你不仅画得好,说得好,还读得棒极了!(热烈的掌声)

4、灵活多变的方式训练

诵读古诗词时,我们变换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变式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由此激发他们的诵读兴趣。师生、生生对诗;小组诵读;生单独诵读等多种形式,既可以加深理解,又能为学生的背诵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课题组负责人奚东升老师在教学《题临安邸》时,联系同课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以前学的《示儿》。让全班同学模拟回到当时的历史时期。各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了几出短小的历史剧。然后谈体会,再朗读。学生的朗读质量马上就有了质的飞跃。

5、自由生动的表演舞台

在古诗文诵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所选择地挑选一些篇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引用歌曲中的歌谱唱读古诗文。学生在表演中,在唱唱、读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受到了古诗文的熏陶。(1)、配乐朗读。教师事先准备好与朗读作品情调、节奏相和谐的音乐,营造音响氛围,诱发情感体验,学生读起来也就入情入境。请看以下片段: 师:好的,再来!

生3:《春晓》。(配乐,齐诵读)

(二)、创造条件促进“读”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强,他们希望通过读书来增长见识,了解未知的世界。许多孩子都有《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课外书。许多家长也不惜花钱给孩子买书订报。针对这个特点,我们老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并让学生知道,除了童话和科普书,在中国古诗文里,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感人的情境,发人深省的道理„„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然后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

从本课题立项之日起,洪畴中心小学的六(1)班就作为实验班,加强了对古诗的诵读。一个学期来,围绕这个课题。具体地做了以下这几项工作:

1、保证时间。实验班除了利用早读、自习指导学生诵读,每周还可专门用一节课进行诵读指导。

2、营造氛围。仅仅教会学生诵读几篇古诗文,并不算是对他们进行了真正的文学熏陶。只有身处浓浓的古诗文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感染。具体的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氛围。①成立了古诗兴趣小组。②每月出一期古诗专题板报。③进行古诗词书画比赛。④自编诗歌比赛。⑤古诗知识竞赛。

3、推荐篇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里收录的古诗文篇目较多,如果我们老师按部就班,依《读本》顺序逐一指导、安排学生诵读。势必错过一些很好的教学机会。因此,我们老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最适合他们诵读的篇目。(1)、《读本》中引进与教材所选古诗有关联的古诗文。每一册语文教材都编有古诗。在教完教材上的古诗后,我们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中引进一首与所学古诗有关联的诗词加以拓展。这样既帮助理解,又扩大古诗文阅读量,可谓两全其美。(2)、根据时令推荐篇目。比如阳春三月,向学生推荐了李白的《春思》、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金秋时节,则推荐王维的《山居秋瞑》、孟浩然的《秋登兰山寄张五》;中秋节那天,则和学生一起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3)、根据情景或创设情境推荐篇目。比如春天,带领学生去田野踏青时

(四)、开展活动强化“读” 小学生最喜欢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的才艺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们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活动,以巩固学生读书的成果。例如,利用班会课举行赛诗会、诗文朗读会;进行诗文接龙游戏;成立小诗社;举办诗文“交流会”;举行“诗词书法绘画赛”、“诗词演唱会”,还利用元旦庆典之机,开展“庆元旦古诗文系列活动”等,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学生诵读古诗文。

如陈晓玲老师在参考了大量资料后,参照网上现成资料,在三(2)班组织了一次“把古诗带上太空”的古诗阅读活动。方案如下: [课件展示]神奇的太空图,慢慢地出现一个卡通形象。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太空旅行社社长杰克,欢迎小朋友到神奇莫测的太空旅游。这一次的旅游景点主要有太阳城、月亮湾、彩虹桥、星星国、太空广场。那里的朋友们一听说你们要去都高兴极了,可他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课件展示]一群极富童趣的卡通形象。(太阳公公、嫦娥姐姐、彩虹妹妹以及一群小星星等等。)

[播放录音]小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太空作客!我们早就听说古诗是中国悠久历史长河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希望你们把古诗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好吗? 杰克:小朋友们,快,让我们坐上太空飞船出发吧!(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坐人1号、2号、3号、4号、5号机舱)

[课件逐次展示]虚拟的太阳城、月亮湾、彩虹桥、星星国、太空广场风光。同时播放相关录音。第一站:太阳城诵古诗

1.太阳公公:孩子们,我最喜欢听你们背诵古诗了。你们五个小队来个比赛。第一轮是古诗接龙。一队接一队背古诗,接不上来的就淘汰,看哪队背的多。第二轮是配乐朗诵。每组选择最好的配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首古诗进行朗诵。可一个人也可小队集体朗诵。优胜的小队将颁发给奖品。2.各小组先进行充分准备。3.分两轮进行比赛。4.颁发太阳公公的奖品。11 第二站:月亮湾写古诗

1.嫦娥姐姐:小弟弟妹妹们,欢迎光临月亮湾。我先带你们去观赏一下月宫。2.嫦娥姐姐:大家看到月宫里有这么多美丽的亭台楼阁,我想如果在这些柱子或石碑上题一些诗就更好了。小朋友们愿意帮忙吗?

3.各小队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用铅笔或毛笔写下来。4.赠送嫦娥姐姐的纪念品——小玉兔。第三站:彩虹桥画古诗

1.彩虹妹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我身上有哪七种颜色吗?

2.彩虹妹妹:我们彩虹桥里的居民们最喜欢画画。一听说小朋友们来了,都争着要和大家比试比试,愿意接受挑战吗?

3.彩虹妹妹:我这儿有几首古诗,就请各小队选择其中的一首,想像一下再画下来。哪一组画得最好我就送给他们一支“七彩神笔”。4.出示下列几首古诗。《咏鹅》、《咏柳》、《望庐山瀑布》、《小儿垂钓》、《悯农》、《锄禾》、《江雪》。5.各小队各自讨论、构思画面。6.各小队成员合作完成画。7.展示各小队作品,并进行评比。8.颁奖。

第四站:星星国演古诗

1.小星星:嗨,小朋友们,快来星星国做游戏吧!2.游戏规则 ①各队选择一首古诗,根据诗的意思进行表演,另外四队猜一猜这一小队表演的是哪首古诗,并背诵出来。

②哪一队表演时,其余各队都猜出了,就荣获最佳表演奖。哪一队在其余四队表演时,把四首古诗都猜出来的,就荣获“小星星奖”。3.进行游戏。4.评奖、颁奖。第五站:太空广场音乐会

1.杰克:地球上的中国小朋友们,我们这会儿已来到了太空广场,将和各星球的居民们举行一个古诗音乐会。请小朋友们选择一首古诗,再选择一首歌,把歌词改成诗词,然后唱出来。可以是独唱也可是合唱。结束后。评出“金话筒”、“银话筒”奖。2.各小队自行准备。3.各小队依次唱古诗。4.评选“金话筒”、“银话筒”奖。

古诗文诵读不仅使学生领略到了中华千古美文的奇文瑰句,也使他们的思想在海纳百川的同时,仍能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沃土上。所以,我们利用每周一课时的时间背诵我们自己选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古文。现在,孩子们不仅能背诵,而且还会“有的放矢”地应用

五、研究成果和体会

1、在研究活动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力,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2、在研究与实践中,提高了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师之间开始形成一个共识: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背出诗句和意思,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享受古诗文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发展语文素养。教师们在古诗文教学中,也有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努力,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古诗教学方面的教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不少教师的教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3、学生的语言内存越多,语言就越富有魅力,许多学生受古诗文的熏陶,也开始尝试着写诗作品。就拿实验班六(1)班来说,起先是一两位同学在日记中出现一些顺口溜似的“诗”,教师及时在班上进行表扬和宣传。课题组老师专门针对这首诗进行讨论,给有志于古体诗创作的同学提出四点建议:

1、分析古体诗语言结构形式特点,如五言诗、七言诗、绝句和律诗等字数、句数上的特点;

2、感悟古体诗的“韵律”,注意学会古诗“平仄”、“对仗”等常识;

3、注意积累意思相对稳定的基本的文言辞汇,如“之、勿”等词。就这样,班上这点作诗的“星星之火”,逐渐地愈演愈烈。有一天,一位同学写出这样的一首诗:六一佳节乐开怀,大小朋友一起来。人人脸上喜洋洋,我们过节多愉快。虽然不成方圆,但是,对于古体诗的一些特点,学生把握还是很准确的 13

4、由于老师们不断地激励,充分调动起同学们读诗、写诗的热情,许多同学都开始喜欢上了写诗,他们把生活中的一人一事,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心中的一喜一忧都付诸于诗,如王宇宁同学随父亲游玩了临海市的桃渚抗倭古城,回家便写下了七律《桃渚旧事》:明时倭寇如豺狠,八九人家聚冤魂。忽报飞将今犹在,永保祖国东大门。不仅文辞精炼,而且对仗工整,旁征博引,令人赞叹不已。再比如周炼同学的《兰花》诗,有“北风一到草木零,唯有兰花笑严冬。”一句,显示了作者对兰花精神的领悟。

5、为了宣传和发动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和参与这项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先后组织了多次研讨活动。2007年5月,我们课题组对全校老师开展“我爱古诗文”观摩活动,活动中,同学们那和着音乐饱含激情的朗诵,那精采的古文课本剧的表演,客人老师现场命题作诗挥笔立就的深厚的诗文功力,都令与会者瞠目结舌,惊叹不已;我们还多次组织“辩论会”,将《三字经》、《增广贤文》中的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语句摘出,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研究来进行批判或辩论,使学生真正做到“读书明理”。

六、还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经过一年的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古诗文学习的态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参与古诗文学习的兴趣很浓,也渴望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然而在现实的课堂里,实用的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质量考查的因素,我们还是过分注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所以,教师在讲授古诗文时,往往是给学生总结出大量的文言词汇,让学生去死记硬背,甚至死记课文翻译。这种单一死板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提不起兴趣,常常出现学习好的学生花大量的时间来死记老师讲述的文言知识却很少会灵活运用;而那些自制力差的学生干脆不学不背。致使古诗文教学处于一种枯燥沉闷的状态——讲台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讲台下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古诗文成了相当一部分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

由于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书面语言,学生们欠缺必要的基础知识,不具备基本的理解能力是很难读懂的,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这一方面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的自主学习乃至终身学习也才能成为可能。例如:在疏通文义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和现代文不同的字、词、句,对照注释加以理解,并逐步养成查阅工具书,借助工具书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让学生不断进行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解惑,共同探讨学习。对于文言文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也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加强积累,不断总结,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不断提高能力,才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古诗文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而且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其中许多课题与我们研究的课题有联系,因此,我们应该乘着这股“东风”,进一步深化、细化地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经典古诗美读篇》,辽海出版社,2001年出版

薛瑞萍《语文,美丽的生命之流》.《小学语文教师》,2006(4)

第五篇:运用童谣培养小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汪春华

灯塔市西大窑镇中心小学 2013年6月3日

《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引言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文思,启人心智;可以积淀学养,激发思考,指点迷津;还可以润泽心灵,陶冶情操,构筑精彩人生。我国宋朝的大诗人苏轼曾说过“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阅读的作用,人人皆知。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伟人,他们都无一例外都热爱阅读,而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少年儿童时代都经历过如饥似喝的阅读阶段。所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要与好书为友,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人人爱读书,以读书育人”的校园读书氛围,使师生读书活动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基础工程。在孩子的黄金年龄段,如何让学生度过有意义、有价值的校园课余时间,读书,成了我们的追求,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积累的黄金时期。我们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或没有养成好的读书习惯,同时许多家庭在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少误区,如父母不爱读书,家庭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形不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社会影响对不少孩子的阅读习惯影响也很大,许多孩子不爱读书,喜欢看电视、打游戏等,再加上适合儿童阅读作品也太少,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便成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大问题。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必要。

2、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因此,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已经是我们教育者刻不容缓的工作重点。

3、学校现阶段的情况

我们学校的小学生中还有一大部分没有养成课内外阅读的好习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大多缺少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和人性的闪光。阅读习惯和阅读量不够理想:学生家庭状况较差,外出打工的居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学生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大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游戏等活动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孩子们的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阅读消费较少:纵观我校现在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玩具、零食等方面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课题也就成了我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4、课题研究的目的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好书陪伴孩子成长”,让学生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爱积累、会运用交流的习惯;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方法及经验。(1)、分年段开展研究: 一~三年级:“快乐阅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看课外书,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课外主动阅读。四~六年级:“广泛阅读”,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各类信息,从而迅速扩大知识面,巩固深化阅读习惯。(2)、家校同步开展研究: 师生共读,教学相长。(3)、快乐阅读,创新提高。学生乐读,主动与别人交流,不断积累,获得提升。

5、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2)、我国著名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观;(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4)、美国著名的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的方法

1、运用行动研究法,建立全员参与全方位育人网络,理论指导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引导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在学习中运用习惯和巩固矫正相结合。开展多样性的主题阅读活动——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学校三合一资源,开拓多种活动途径,开展多方面、多角度、多种类的课题研究活动,提高学生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立足课堂,通过“课内指导,课外阅读”教会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养成“爱积累”、“会交流运用”等阅读习惯 a、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b、发挥学生自主参与作用。

c、发挥校园、班级氛围的熏陶作用。d、发挥团体辅导训练作用。

e、发挥各种教育活动的渗透作用。

f、发挥现代媒体网络通讯远程教育作用。

2、文献研究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手段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高起点和课题成果的高水平。

3、问卷调查法:调查学生实验的阅读习惯情况。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新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

此外还有对比法、个案研究法、行为观察、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方法。研究对象:全校学生。

(二)研究过程和措施本课题研究自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具体的实验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1)、明确本校课题研究的整体方向,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方案,报上级申请立项。(2)、建立课题组。(3)、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新课改理论,学习学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该阶段所做的主要工作:对我校学生阅读兴趣及习惯等现状实施有效调查,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课题实验方案,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课题申报;组织相关教师学习相关教育理论,建立实验班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开展工作研讨,提高研究人员理论水平,鼓足实验教师研究信心。

首先,认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认真对本校学生从课内外阅读兴趣、范围、速度、方法,每天课外阅读时间、量,图书室借书及写读书笔记情况,课外阅读能力及收获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寻找出当前学生课内外 读存在的普遍问题: 有关学生的信息。

①、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从调查问卷测试结果看,实验班只有56%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44%的学生课外仅沉迷于看电视连续剧和动画片。

②、学生课外阅读范围狭窄。在学生心目中,课外书就是作文书、连环画之类的书籍,阅读范围单一而狭窄。

③、学生没有养成课外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从调查结果得出,只有很少的学生在坚持少量的课外阅读,且每次阅读量从未超过1000字,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④、学校图书资源严重浪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借阅率仅有30% ⑤、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有关家长的信息。

①、40%的家长认识上不到位,从来没有思考过学生的阅读情况。

②、50%的家长行动上不支持,都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篇二: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陈康华

篇三: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中年级小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培养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应用题更是培养思维良好品质的有力工具。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材中已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而是把它渗透到各个数学领域的学习中,这就对我们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我们的一些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往往仅注重解题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对学生审题习惯与能力的培养。而我们的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往往“一读而过”,见题就列式,不少学生常因审题不细、思维不清而造成解题的错误。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强人意。在这种背景下,因此我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1)本课题将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途径、策略,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2)通过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及智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本校中年级学生的现有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进行调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影响解题能力的因素;

2、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突破口和教学训练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审题分析能力。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以点带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校三、四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调查分析法

3、行动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5、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2月)

1、深入学习有关文献资料,积累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经验总结等作为研究借鉴。

2、调查分析,了解学生对待应用题的态度和解题现状,并分析原因。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3月——2009年10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日常学习生活,探索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以实例、课题报告、教学效果作为成果汇报形式,并推广应用。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支撑课题研究。

为了更好地完成课题研究,我认真阅读了大量书籍,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并且搜集了网络上的大量资料和信息,来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力求以先进的理论知识来支撑自己的课题研究。主要阅读的书目有:《数学课程标准》、《学会数学地思维》、《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小学数学典型课示例》、《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爱弥儿——论教育》、《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等。

(二)调查分析现状,并寻找形成原因。

为了找到提高学生应用题审题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首先对班级学生做应用题的态度和现状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应用题普遍具有畏惧心理和漠视心理,相当一部分学生做题中都存在自己思考不会,老师一讲就会的现象。独立做题时,正确率也不是很高,一部分学生粗心马虎的现象特别严重,做题的思路正确,算式也能列对,可就是结果容易出错。每一次的考试测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粗心马虎而或多或少的失分,即使是成绩特别好的孩子,也不可避免。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分析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不理解题意而造成的解题错误。

2、由于学生思维定势而产生的错误。

3、由于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造成的错误。

(三)立足课堂教学,寻找有效策略

针对上述原因,我在课堂上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1、加强审题训练,使学生真正理解题意。

由于小学生感知的笼统性往往使他们在理解题意时“一读而过”,“一见题就动手做”,纯粹是跟着感觉走,不动一点脑筋。即使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思考了,往往也只是“不求甚解”。针对这种情况,在平时的应用题教学中,首先我要求学生反复阅读题目,做到边读题边思考。读题时要做到“三读”:一读知大致意思,了解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把文字的描述转换为生动的表象;二读探表里,明确运算性质、顺序等;三读验思路,解题步骤是否正确,方法是否最简单而又合理。

2、应用题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1)一题多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一题多变是指根据一道基本题,变换其中的问题或条件,变成新的应用题,使之与基本题形成对比,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每一道题。特别是在新授完一种类型的应用题之后,需要对此种类型的应用题进行综合练习时,可采用一题多变的题型。目的是将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例如教学应用题:“两个城市相距225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个城市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3千米。几小时后两辆汽车相遇?”先让学生搞清数量关系: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全程 然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改编: 改编1:将问题中求时间改为求甲车(或乙车)的速度。改编2:将问题改为求全程。改编3:求两车几小时后还相距15千米?改编4:乙车在途中停了1小时,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几小时?改编5: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少行1千米,求两车的速度各是多少?看似发散的一题多变,可始终是用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甲车行的路程+乙车行的路程=全程”来统摄各种问题的变化与解答,使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类似应用题的较为概括的一种模型。(2)一题多解,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一题多解,即对于一道应用题,在分析过程中,变换审题的角度,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因而出现不同的解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数量关系,实现思维的广阔性。例如:商店有138筐梨,上午卖出29筐,下午卖出的和上午同样多,还剩多少筐? 这道题的解法很多:

① 138-29-29=109-29=80(筐)② 138-(29+29)=138-58=80(筐)③ 138-29×2=138-58=80(筐)

对于这种题型的训练,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并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3)对比练习,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受知识负迁移的干扰和他们的审题不清,常将新学的应用题与跟它比较相近的基本题混淆不清,他们始终看不准问题的实质,造成解题思路的混乱。为了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在他们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我常采用对比法。例如:① 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还多120棵。梨树有多少棵? ② 果园里有1020棵苹果树,梨树的棵树比苹果树的2倍还多120棵。梨树有多少棵? 对于第一道逆向思维的应用题,学生常会出现这样的列式错误:1020×2+120。这是由于学生对这两题的解题思路混淆不清,没有真正掌握这两题的分析方法。为了使学生真正能正确地解答这两题,不出现混淆不清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将这两题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找出异同,正确地理清每题的解题思路,寻找正确的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反复地对比练习,加深印象,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4)填补空白,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填补空白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补充应用题的条件,另一种是补充应用题的问题。在实际应用题的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所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得让学生自己富有创造性地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对于一道应用题,根据题目结构,可补充许多不同的问题或条件。由于问题或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可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已经修了8天,平均每天修120米。本题可提的问题很多,有(1)已经修了多少米?(2)还剩下多少米没修?(3)已修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4)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要几天修完?(5)一共要修几天??? 这种题型的训练,不但训练了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学生具有一种独创精神,这种精神在整个数学教学乃至其它学科的教学中都要一如继往地努力去培养。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从而加强了对应用题的审题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中国有句老话: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仔细品味,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都能产生长远的影响,会使学生终生受益。而要纠正一种坏的习惯,则需要更大的毅力、花费成倍的力气。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一种好习惯比获得一项知识或学会一种技能,具有更大的价值。

在数学学习上,好习惯同样很重要。除了要让学生养成认真读题、仔细审题、分析思考的习惯外,还应培养学生养成以下一些习惯。(1)培养学生具有检验的习惯

检验是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是否达到准确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以以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对解答应用题的检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检查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吻合,如解答结果是“火车每小时行6千米”、“敬老院里的老人平均年龄是6岁”、“第二组有学生10.5个”等等,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等。又如,增产后的产量比原来的少,节约用电后的度数比原来用电的度数多等,显然是不合题意的。不是题目有问题,就是答案有错误。

下载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诵读经典古诗文对提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精选合集)

    《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教学实验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小学部 陈工民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提出意义 中华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是民族之魂,蕴涵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

    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生朗读水平的研究》结题报告 研究结果与讨论: 针对目前小学生在停顿断句、语调语气、朗读节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我校作为乡镇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学......

    结题报告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结题验收报告) 一、课题名称 《提高小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研究》二、选题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研究》结题报告 海则庙中心小学 刘树成 一、课题的提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读书......

    一年级古诗文结题报告

    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他们寓意深刻,意存高原。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尤其是新课标推荐背诵的80首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结 题 报 告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