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5 03: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典诵读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第一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经典更是灿若星河,这些优秀的文化经典,凝聚了前贤的大智大慧,睿语哲思,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粹,感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可以说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于是我校响应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2005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古诗诵读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两年下来,师都生大有收获,深入体味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从各个年级入手,并向全校推广,现在,我校全体师生可谓全员参与,全情投入,诵读热情日益高涨,气氛浓厚,已经形成了一支强大而有声势的诵读队伍。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近来国学与传统文化热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传统文化教育应当从小抓起、从孩子抓起。中华传统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她源远流长,内容广泛,思想深邃,语言精辟。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反映社会生活,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我校自2005年启动“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以来,把传统经典诵读工程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生动载体,本着继承并激活传统,帮助学生从小打好语言文字功底,增强学生文化底蕴、提升人文修养的目的,有序、扎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不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现代教育,偏重技能灌输、功利和考试,以至于在世界文化讯息的冲击下,新生代渐渐远离了独立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和深度思想,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呢?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读诵经典从儿童抓起,这对强大祖国、繁荣民族、造福人类而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中国文化经典源远流长。针对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状况,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程目标”中又指出,语文教学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在“阶段目标”中要求,1、2年级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到了5、6年级,则需“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论语》中有很多句子早已被简缩为成语,演化成格言警句。《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些内容的出现,都说明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是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最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13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人的一生心灵最清澈的时代。这个时期记住的东西,不会忘记,即使当时似懂非懂,长大后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和人生经验的日趋丰富,自然而然地进行批判、分析、贯通融汇,自觉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之中。记忆力的黄金年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也需要‘抢救’。‘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也是孩子记忆力的抢救工程。古诗文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在我国的教育界日趋如火如荼。同时,关于经典诵读的实践与课题研究风起云涌。另一方面,新课程实施以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加强了研究,既涉及到“注提实验”、培养生活情趣、开发生活资源、开展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化等策略与语文素养的关系,还涉及到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研究,许多学者对语文素养的涵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这些研究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A、在开展经典诵读的效果上,一致认为能益人心智,怡人性情,培养气质,滋养人生;能促进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能立体地开发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专注力、记忆力、自制力提高);亲子共读能促进了亲子相长等;王财贵教授用“九个认定”来评价经典诵读的效果。B、在诵读内容上涉及《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千家诗》《大学》《论语》《中庸》,唐诗宋词,名篇美文等;种观点认为应由易到难逐篇全部诵读;另一种观点是摘取其中精华编制校本教材进行诵读。C、在诵读形式上,一种观点认为应“自吟、自解、自背、自用”采用“不求甚解”和“直面经典”的方式重在反复诵读,博学强记,儿童不必懂,也不用考虑兴趣,背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诵读要坚持赏识为主、受益优先原则,在一系列有趣、持久、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李视建还总结出“两个落实、三条原则、五项措施”和“一听二看三读四抄五赛”的有效方法以及“三线结合”开展诵读活动。

本课题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所谓“经典诵读”,即指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代,心灵最清澈时的年龄阶段诵读、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目的。也就是从蒙养书的俗文化开始过渡到经典、诗词雅文化的诵读,并引导他们进行浅显的文学鉴赏。因为鉴赏的审美功能同道德教范、右脑的开发,形象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在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撒诗书的种子,垦荒植绿,在他们心中会产生四大效应:第一,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第二,心中会产生一种宽容善良的人性美。第三,培养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学的内容是“传统经典”,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学时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根据“传统经典”的内容,确定研究的价值取向。研究培养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兴趣的研究。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进行传统经典诵读的研究。研究如何把传统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研究“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和完善。

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经典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传统经典文章或诗词,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中华传统经典诗文诵读教学的方法,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教学策略。研究如何把学习传统经典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融合,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为语文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将教师们的经典诵读活动方案编辑成语文活动教材,继续完善经典文化校本教材。

“经典诵读”应当遵循如下观点:

1、经典性

小学生诵读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经典性原则。经典性作品有几个特征,首先就是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历经岁月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能够为不同时代的人们所喜爱,这样的诗词文章才称得上经典之作;第二个特征就是说经典性作品要能够传递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能够传递永恒的真善美的精神,让读者能够从中接受健全人格的熏陶,接受品德教育;第三,经典性作品必须拥有巨大的艺术魅力,能够给人审美的享受和愉悦;第四,经典性作品必须具有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

2、开放性

经典虽然必须经过时间的考验,但经典不是僵化和凝固不变的,经典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有着强大生命力的文化河流,这条河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注入新鲜的“活水”,因此一直保持与时代息息相通的特性。我们应当用开放和发展的眼光来面对经典。

3、适宜性经典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孩子阅读:有些经典诗文或者过于陈腐,包含了过多的封建糟粕,或者过于艰涩、艰深,这些都不适宜当代的孩子阅读。因此,应当从经典诗文中做出精心选择。第一,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诵读水平,让孩子们在特定的年龄段阅读特定的适宜的经典诗文。第二,必须本着“纯”和“美”的原则选择经典。所谓“纯”,即纯粹。所谓“美”,即优美,也就是说必须是语言优美之作,才能够推荐给孩子。

4、朦胧性

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必须与正常的课堂教学有所区别:绝对不能像讲解课文那样,试图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把诵读的内容全部搞清楚、理解透彻,这样做既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诵读基本特性的。诵读讲究的是“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讲究的是书声朗朗、快乐感悟、缓慢渗透、润物无声,讲究的是“慢火煨老汤”。诵读最重要的功能是积淀,先把经典积淀在孩子的心灵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孩子们会慢慢的感悟和吸收。因此,孩子们对所诵读的诗文一知半解、朦朦胧胧,是传统经典诵读过程中允许存在的现象。

5、持久性

经典诗文诵读必须保证较长久的时间,一年两年虽然可以见到效果,但是难以影响孩子的终身。要在整个小学阶段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反复强化,加深记忆,使之所诵读的内容80%能够终身牢记,这样就为孩子储备了一个巍峨的文化冰山,年龄在增长,心智在成熟,文化的冰山在融化,从而不断滋养孩子精神生命的河流。

6、趣味性

一切的学习都应当以兴趣为前提,没有兴趣的学习等同于精神折磨,经典诗文诵读同样如此。因此,诵读内容应当丰富多彩,诵读形式应当多种多样,评价应当突出鼓励赏识,提倡愉快诵读,提倡在各种活动中诵读,要在不加重学习负担的情况下开展诵读。总之,要让孩子们把诵读经典当作一件乐事,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有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收集学生及教师对中华传统经典诵读和语文素养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课题实验所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经典诵读的论文、著作、报道等,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以及可资借鉴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我校语文教学以及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学校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语文素养退化,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新的教学措施,拟定行动计划,强化“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引导一线教师参与教研工作,成为教育研究的主人,使教师将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课题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经验,为 “传统经典诵读”和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深化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开设“经典诵读课堂”。先请专家教授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再由教师去教学生,开设专门的讲座,讲解名人名言,经典诵读,以及这些东西所涉及的相关典故。让小学生“诵千古美文,扬中华传统”。

(1)每天进行的经典晨读,根据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各年级使用校本教材,低年级熟读成诵,为了使低年级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诵读氛围,我们开展了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在诵读中熟悉古文、了解古文、为诵读古文创设了氛围。中年级加以理解,高年级尝试运用。学生不仅要去读经典,还要去画经典、说经典、谈经典、理解经典。

(2)采取激励机制,坚持“多奖励,不强求”、“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用“看谁读得准,背得熟,记得牢”为标准,分组竞赛,以给学生加“笑脸”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熟读、直到背诵的浓浓兴致。让学生在没有压力的前提下,自然诵读,从中获得背诵的乐趣和成就感。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3)师生共同书写或默写经典名句,让漂亮的硬笔字、毛笔字出现在学生的作业中、教师的作品里。

一、诵读活动也已成为我校具有深远意义的传统活动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4)对于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每一首古诗的通过,我们都经过自背、学习小组检查、经典诵读检查抽查的方法,确保背诵质量。05年,组织了对全校学生的必背古诗检查,抽检成绩获得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

(5)我们坚持以学校领读为主体,以家庭助读为辅助,以社会力量为推动的三结合模式,使我校古诗文诵读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轨道。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活动汇报活动,其中,不乏精彩的节目,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

目前,我校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诵读场面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我校自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始终坚持: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诵读活动在我校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鼓舞人心,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研究的特点与创新

新课程的推行,迎来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在实处,尤其是如何把那些经过时空淬砺的中华民族的经典融入学生的血液里,使其如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灵成长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坚持认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的学生应该具有中国特质,应该具有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本民族“护身符”。由此,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教育也就表现的尤其重要了。

要想让孩子们真正做到熟练地记诵这些中华经典,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我们采用的办法是广泛宣传、统一安排、严格检查、注重激励。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大会、全体家长会等宣传经典诵读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学校对于经典诵读工作做到“三统一”,即统一时间(每天利用下午预备后的15分钟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由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进行具体的指导),统一进度(由学校统一安排记诵的进度,每周在学校经典诵读专用板面上公布),统一检查(没有检查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执行,学校每学期要举行两次经典诵读的抽查,对于抽查的结果要在全校教师会上予以公布)。为了激励学生做好诵读工作,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要安排专门的诵读展示,由各班选派同学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诵读。学校每学期还要评选“诵读明星”予以表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评价要考察学生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自我校参加《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这一课题研究以来,《语文经典读本》成为我校学生的首选,我们一致认为“经典读本,是最有价值的诵读材料”。诵读经典,从中感悟历史的残缺与完美,现实的动荡与平静,世界的无奈与精彩,生活的苦涩与醉人,从而珍惜人生的一分一秒,学会从平凡中领略伟大,从失败中感悟成功的甘甜,积蓄浓厚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如何引导学生诵读经典并以次开发儿童的潜能呢?我校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创建课题研究特色的:

一、宣传发动,挖掘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实践活动正是激发孩子读书兴趣、克服厌倦点的最佳手段。在最初的时期,孩子们对于这些经典文章的诵读并不是很感兴趣,看到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实验教师既着急又头疼。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首先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古经、古诗有比较浅显的了解,比如在诵读《三字经》时,我们就把其中引用的“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我们总是将作者当时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练成简单易懂的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效果很好,有些学生领悟性很强,读起来有滋有味,还给他们讲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等等古人勤奋读书的感人故事,吟诵“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使学生了解这些人所以成功,与他们广泛的涉猎是分不开得,明白读书的好处,树立榜样,激励他们发奋读书。

其次,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于是我们寻找孩子的兴趣点,挖每个孩子自身的潜力。我们就模拟电视节目开展了“非常6+1”的经典诵读活动。同学们利用六天的时间来准备,一天的阅读课上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包括介绍所读经典篇目、优美词句的摘抄、背诵,文章的读后感等),每次挑选五名同学,每周的“非常诵读大王”将得到喜报一张,并且可以成为下周的主持人。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孩子,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合理安排

宋代陆游有句诗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年功夫老始成。”经验表明及科学研究发现,四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培养孩子诵读经典,既顺应了儿童学知的天性,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优雅的人格基础。,而且早晨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我们晨读时间,来进行“经典诵读”,虽然只有短短的10––20分钟,但是同学们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学到了无限的知识。长此下去,要背诵二三十本书是轻而易举的,并且利用寒暑假期间来加强复习。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最不可能立竿见影,只有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背诵一点东西,才会渐渐提高。于是在每节课课前的两分钟,我们还要把当天诵读的内容再巩固一下,以免忘记。记得在推动经典诵读的两个月之后,有一天上课,学生们精神状态不是特别好,于是我就故做奇怪地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上就有同学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孩子也受益匪浅,获得了自身潜能的开发。

三、精彩交流,品读共赏

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布尔沃·利顿说:“读科学著作要读最新的,读文学作品要读最古的,古典文学往往是最摩登的。”中国最经典的要数《论语》和《三字经》了,我们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一块“经典诵读园”,每天一人一句抄写在黑板上,并负责向同学做以介绍,不知不觉中孩子也能出口“之乎者也”了。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在交流。”经典对人的心灵,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能够培养温润如玉的人格,能够激起自强不息的勇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潜能。

四、掌握诵读方法,提高诵读效率

舒芜先生说:“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文,得在课外多读书。我们在对待《经典诵读读本》的使用时始终贯彻“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老师“只奖励,不强求”、“只表扬,不批评”的态度,创造一个人人都在诵读的环境,让孩子浸润其中,自然乐意亲近经典。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变换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如领读,跟读,指读,接龙读,小组比赛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借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集中他们的朗读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感。书一旦吸引了孩子,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不仅中国孩子喜欢,六一儿童节在学校操场,学生们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同学说,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懂得了很多道理,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也受到了广大家长及同行的好评。从目前的情况看,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的确得到了发展,学生积累了相当的词汇,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得到了提升,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孩子们在享受“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引导孩子们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抒写读书心得,读书笔记。鼓励老师多读书,把读书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奖励,其中《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老师们的案头常客,同时好书共享,在课余之时我们老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让我们把读书当作休闲,当作享受。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利在百代,功在千秋。

六、经典诵读,社会共建

经典诵读一开始,就得到了广大家长的积极响应,而且众多的家长也积极地参与进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诵读,你上联,我下联;你一句,我一句。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在这种自然的交流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这种跨越代沟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的良好开端。

经典诵读初始阶段,家长书信便纷至沓来,讲述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有的家长谈道:通过熟读古诗文,我的孩子在关心人方面有了很大进步,在父母生病不舒服的时候也懂得关心,递茶送水、问寒问暖。问她为什么这样做?她说:“《弟子规》中要我们孝敬父母,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我做的这些还差的远呢!”当时我们真是热泪盈眶!从前都是我们做家长的关心孩子,现在已经来关心我们了,经典真是奇效啊!我们当然要大力支持!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现在,不少的地区已经将经典诵读与学生的成长、校园文化、课程改革整合起来。我们学校也已把“经典诵读与儿童潜能开发”作为研究课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经典诵读在我校还刚刚起步,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曙光微露。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它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现在,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最能致远是书香,愿读书能够带给孩子更多的快乐,指引孩子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方案实施和推进,传统文化作为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已成为小学生的文化学习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学校、各级领导、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我校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已经开设名人名言的教育栏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施该课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条件。学校在全校教师中坚持开展了文学鉴赏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质。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科学分析,初步得出了几点结论:(1)儿童诵读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就儿童诵读经典与字汇量的关系问题作了五组相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哪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每天15-20分钟的经典诵读之后,识字量都有明显、快速地增加。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的识字量显著增加,可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我曾经给有些家长讲过,中华文化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堆积成山,这座山堪称金山,我们当今社会的人,如果能从这座金山上掘取一块,就能使我们终身受用不尽,可是,这座山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多人都不能从中受益,什么原因?就是很多人读不懂这些经典。很多人因为读不懂,往往也就不去读它了,也有些人只能借助专家学者的注释、注解、翻译来读,这样的读一方面不能深入地理解,不能融入自己的头脑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我们也就不能自如地为我们所应用。另一方面,即使能理解也是不是原滋原味的感觉,其中搀杂了注释翻译者的个人认识和观念。读不懂自己民族的传统经典书籍,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啊!接受过几年经典教育的儿童,头脑中装有几万字的传统经典,就为孩子古典文学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孩子再读古典文学也就不困难了,孩子没有困难,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孩子读古典文学没有困难,那么读白话文还会有问题吗?

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经典诵读可为孩子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大家知道,良好的表达能力对孩子的日后发展又是特别重要。(2)经典诵读可以使儿童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有显著性的提高

诵读经典之前,对被试对象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力、理解记忆力进行了测试。在实验班读诵经典一年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对被试对象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无论是一年级的实验被试,还是三年级的实验被试,经过一年的读诵活动,在记忆的广度和理解方面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3)经典诵读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心理条件。

对实验班学生注意力的测试,采用了标准化测试量表。即诵读经典之前,进行了第一次注意力测试。即读诵一年后,对相同的测试对象又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所有试验班被试的注意力在读诵经典一年后,均有显著性的提高。

(4)诵读经典有助于儿童人格成长

诵读经典与儿童的人格成长有无关系?经典中的格言道理被儿童熟记后,对儿童本身产生了什么的影响?班主任和家长,对被试儿童在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为表现,进行了经验性的评价,即请被试学生的班主任和家长,对儿童诵读经典前后的道德行为表现作出过程性的观察、描述,最后对诵读经典这个活动能否帮助儿童道德水平提高作出“很有帮助”、“有些帮助”、“没有任何帮助”三级评价。调查结果分析表明:有90%以上家长和班主任,都认为诵读经典对于提高被试者的道德水平有帮助。

让孩子们在读经诵典中养德行,学做人是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活动的实施,如清风涤荡校园,于无形中净化着每一个人的心性。我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研究和实验中,引领学生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精神的营养。几年来,我们欣喜地听着,看着,感受着经典带给孩子们的种种欢娱和教益,并时时为身边的一个个小小镜头感动着,感染着,可以说,是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从此受益终身。

在学校,如何让学生被经典所吸引,真正做到“乐读”“美读”呢?我们精心设计了许多活泼有趣的活动形式,引领孩子们在玩中、在乐中诵读经典。实践证明,“多样诵读”可以大大激发诵读兴趣,学生们在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节奏美和韵律美,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景仰祖国悠久文化,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后来因为学生记忆的快慢拉开了距离,我们又用奖励的办法,凡是背诵下来一段《弟子规》的内容,我们就奖他一面小红旗,最后看谁的小红旗得到的最多,他就是诵读经典小博士。在这种积极的鼓励之下,学生们的背诵热情一天天增长。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班级涌现出大批的经典诵读小在“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大惊喜地看到了孩子们一些崭新的变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口中吟诵的这些古老的句子已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有时它在校园,有时它在家庭,有时它在社会生活中。

以前刚入学时,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可自从学习了《弟子规》,让学生明白了“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既为偷。”的道理以后,班上失窃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你忘了带笔,我借给你,你忘了带书,咱俩一起看一本。一些同学有顶撞父母的不良习惯,但自从念了《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的句子,很快明白了自己的错误,知道了孝亲敬长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水准,逐渐地改正了自己的坏习惯,主动向正确美好的行为举止靠拢。

公共场合,你会发现我们的同学也在随时随地实践着经典的教诲––公共汽车上,有同学在给年老的人让座位,因为他知道“长者先,幼者后。”张嘉赢的家长在“家长来信”中写到:“经典诵读活动举办以后,我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每天回家后,随口诵出来的是一些经典格言,有时让我们作父母的都深感启迪,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永远都会是社会的财富,家庭的骄傲。”桂英辰的家长在来信中写到:“以前孩子特别好玩,完全是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状态,现在变化很多,对待长辈表现的非常有礼貌,能够在上学和放学时和家长打招呼,说是“出必告,返必面”;当父母工作一天很累的时候,就会给大人捶背揉肩的,有时还会帮助妈妈洗脚或做饭,懂得孝敬父母了;和邻里的小伙伴也能和睦相处,团结友爱,所有这些都让我们家长看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喜在心里,非常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教育孩子而作出的这么多的努力,让学生学习诵读经典美文,实在是一种极佳的教育方式。

对学生来说,传统文化教育越早进行越好。目前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进入中小学,阻碍主要来自三方面。

其一是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

其二是传统教育对语文课的定位有问题,导致了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

语文不同于数学、外语等其他科目,不是与它们并列的科目教育,也不能够按照科目教育来定位和设计。经典教育是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历史教育,历史教育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生命教育。所以必须从生命教育的高度来理解语经典教育。

我们现有的传统教育,只重在语言和文字层面,而忽略了语境的层面,只有在文化中才会有体悟和领会,才会有创新,我们不能片面对待,传统文化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在我们现在的中小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语言差异不应是主要障碍。语言是先人遗存下来的生命,是我们自己生命由之而来的一个源头,只有在那里我们找到丢失和缺少的生命中某些环节。语言是生命的线索,是血和肉的烙印、印迹。生命的线索帮助人建立人的秩序,内心信仰秩序无法建立的时候,语言提供得最多、最根本,作用最大、最持久。

另外,师资素质也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作过问卷调查,现在很多家长期望对学生进行传统经典文化教育,也有一些学生期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接触传统文化,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挑战。

儿童时期正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期,正是大量背诵积累的好时候,让孩子们趁能“吞”之时尽量多“吞”些。那不理解怎么办?有人不禁要担心了。不要紧,那些教材里的古诗老师都讲过了吧!你去问问学生,看还有多少孩子能说出诗情、诗意、诗境的?但是却一点都不妨碍他们运用。所以说,不要认为“讲了”就表示理解,“不讲”就不会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儿时积累的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材料,会在孩子的体内一点点发酵,成为孩子的终身营养,融入孩子的血液,一旦被激活,将产生非常大的效应,成为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素质与修养。到那时,你还愁他们不理解?假如错过了这段记忆的最佳时间,等他们有足够理解能力的时候,再来背诵这些东西,恐怕不易了。

因此,小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扎实有效落实的问题。

此外,亲子共读同样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时间毕竟有限,且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单靠在校时间,诵读得不到保证,而让学生在家和父母一起背诵,让父母帮助、督促学生背诵,就能弥补在校背诵不能及时检查反馈的不足,使诵读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而且,用学生的诵读带动家长诵读,能营造浓厚的家庭学习氛围,有利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也是建设学习型家庭的需要。

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儿童经典导读中心的刘克苏博士从读书经济学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提倡儿童经典读诵活动必要性、可行性及其重大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系统研究,刘博士提出了如下基本观点:

(1)、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经典和其他书的关系,好比蜂王浆和蜂蜜的关系,是以一当十,以一当万,很经济。为什么经典以一当万呢?这是历史选择的结果,历史大浪淘沙的结果,其实也花去了不少成本,因为选择的过程要去伪存真,要去粗取精,要费工夫,动脑筋。

(2)、读普通书不如读经典,读经典不如背经典,晚背不如早背。读经的最佳效果是背诵,背诵了,才真正归自己所有,然后随时可以消化、吸收、变形、化用、推陈出新。背不下来的,就熟读,也不错。熟读经典,看其他书就势如破竹了,可谓以一当十。

(3)、晚背不如早背,是因为小时候记忆力好,记得快记得牢,尤其语言文学和人文科学是这样。早背,是指儿童时代就加紧背诵,不要等到年龄大了,神经系统发育完成了,固定了,才动手开发锻炼记忆力,那就迟了。心理学上所谓印刻期、关键期,是有道理的

(4)、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简御繁是经典的特点,四两拨千斤,大师风范。读书经济学的窍门是以简御繁,以少数经典带动海量知识的学习掌握。其实,历史的反复筛选就是反复重演,重演多了,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浓缩,越来越经典。

(5)、读诵经典,把传统与创新统一起来了。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源远流长,精辟的言语中蕴藏着为人处世的众多道理。因此,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经典诵读现状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据此,提出了几点值得思考的观点。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这正如庄子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学生作为学校思想道德的生力军,如何充分利用学生记忆特点,通过诵读“经典”,让全体学生获得中华经典古诗文的熏陶和修养,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学生文化和道德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避免经典诵读活动成为空有形式而无内涵的教育过程。

一、实验中发现的问题

从实验调查结果显示,经典诵读活动对于陶冶学生情操、积累民族文化、加强修养、丰富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年代久远、经典文章难于理解、古今用词差异、诵读时间局限等方面的原因,经典诵读活动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学校、教育工作者引起重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诵读模式大同小异,诵读特色不够明显。在调查中发现,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各班级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划一的缺点。基本上是班主任念一句,孩子跟着念一句,念完一段了,再带一次或两次或多次,然后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然后或全体一起念,或部份人一起念,或个人念,你念他念,再跟着念,再一齐念......总之,就是反覆再反覆的多念,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起来,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变成了一种桎梏。

2、传统文化的教育远远不够,没有形成一种诵读经典古文的大环境。一是学生的年龄太大,对古文产生了较重的厌烦情绪,不愿意学习古文。通常学生接受古文是从三字经或简单的古诗开始,在幼儿阶段,家长和老师普遍认为在学生识字量较少的情况下不应开始古文教育。即使在小学高段,教材古文的篇排量也很少,因此学生接触古文的机会不多,从而产生一种难学的思想意识。儿童学研究表明:三至六岁,其记忆能力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而传统的古文诵读习惯是在学生进入初中后开始较多的古文诵读,其实已经错过了最佳诵读和接受时间;二是教师的古文功底本身就不怎么样,无法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古典文化的魅力。经典诗文是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人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具有相当强的感染力。但是古文中很多内涵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而儿童诵读古文的第一动机,就是老师煽动性的艺术语言。但由于现代教育重视和应用白话文,很多老师未曾接受过古文系统训练,因此在教授时语言显得苍白无力,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文的巨大魅力;三是古文诵读分量不足,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生感觉学了没有用。对于古文的学习,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古文内容较少,且一般情况下以诗歌形式呈现,学生只能通过支解古诗字词了解其含义,无法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中感受内涵,没有较多的东西可读,造成知识链接上出现断层,更无法与实际生活融会贯通,因此许多学生感觉学了古文没有丝毫作用。

3、诵读和理解存在矛盾。学校开展经典诵读过程中,诵读与理解之间的矛盾问题总是被不断地提出来。如果学生问“这句话、这段话怎么理解”,家长或辅导员该如何做?我们从实践中感知,认为当学生不提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可以不作解释,但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班主任应该解释。我们是不要求他们现在就懂,他们以后有一辈子的时间去悟,去理解,但是当他们现在就有想懂的欲望的时候,我们应该满足儿童进一步求知的正常而且是值得鼓励的要求。

有人认为,儿童的理解力还不够成熟,囫囵吞枣能起多少作用呢!其实,牛吃草不也是靠反刍来消化的吗?学习首先是继承,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就让我们的孩子多背诵一些名篇。在基础教育的前半段能够把中国文化的根基打牢,对人生一辈子有用。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到时候就会“豁然开朗”。相信有了一定积累,对理解力的培养将大有裨益,也更能尽早掌握语言这一工具,并熟练运用这一工具来表情达意。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

4、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的繁重负担。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国家对学生作业量、作业时间有了明确规定。但是由于考核制度从根本上未能彻底改观,评价仍是以书面考试为主,因此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减轻。经典诵读工程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繁重的课业负担,经典诵读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的负担。

四、提高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活动开展“有新意、有创意、有实效”,在发现存在问题后,与其他学校进行讨论、磋商,总结出了有效的活动措施,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收到了理想效果。

(一)经典诵读总动员––经典诵读三步曲,营造诵读大环境

班级作为活动的生力军,应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使经典诵读成为持久、长远的大范围学校活动。

1、小步舞曲:晨言晨语––点滴相伴

“晨言晨语”是平山小学结合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结合德育课题开展的特色活动。校大队部循序渐进地选择中华经典诗文中难易适中、易于朗读的名句、古诗在“晨言晨语”中学习。每天晨检时,由各班学委负责领读、抽背,并进行一周总结、一月反馈,力争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2、创意曲:诵读比赛大擂台

以中华经典诵读为内容,各中队以小品、课本剧、美文演唱(《满江红》、《水调歌头》等)、诗文朗诵、讲故事等创造性活动展示诵读成果。力求形式多样,多角度多方面反映本中队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宏扬中华国粹!比赛强调“创意”二字,独树一帜,力求百花开放的局面。活动结束后,许多学生激动的告诉老师,这是自己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会以这次表演为起点认真诵读学习祖国的文化宝藏。

(二)诵读小花朵朵开––班级诵读有妙招,集思广益齐分享 为了将诵读内容落到实处,鼓励各中队开展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对诵读情况好的中队进行表扬,并开展“经典诵读有妙招”的谈论会,由各班班主任和中队委员一起参加,做5分钟的经验介绍,加速各中队信息流通速度,使各中队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1、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合理安排时间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规律曲线,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是经过及时复习,这些记忆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复习,这些短时记忆就会成为人的长时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很长时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进程有着“先快后慢”的原则,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进行复习就会只剩下原来的25%3。

因此辅导员在指导诵读时可采取第一天教新内容,第二天复习背诵,第三天背诵并复习前面所学内容的方法;并在学校统一规定的读诵时间之外,每周加读一个早自习;每一周让家长检查背诵。每周一、三、五利用十五分钟成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宝贵时间。在诵读新内容的同时,及时复习巩固,使诵读事半功倍。

2、诵读方法富有特色。还可采取以下几种诵读方法: ⑴是熟读成诵。即是让学生多读,指导朗朗出声地诵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着情感到熏陶,读多了,自然就成诵了。

⑵是打节拍读。这个方法特别适合诵读古诗。每读一首古诗,先将节拍的节律划分好,然后试着让队员打节拍,然后再边读边打,如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此基础上标上重音,指导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有节奏地读。

⑶是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或某一篇古文,与其题材或者内容相近的其他内容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让学生学习,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中强化了记忆,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譬如在诵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同是苏轼所写同是一个观赏地点––西湖,但是描述的手法则不同,前者是诗人对西湖晴天和雨天中的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色,并且用一个比喻把西湖比作了古代美女,体现了作者对西湖的热爱和赞美。在写作上显得很柔和,很美妙。后者是诗人在杭州上任时写的一首诗,是他正在西湖上观景,偶遇一场大雨的即兴之作。在狂风急雨中欣赏西湖,以及雨后水天相连的平静。这样通过对比、分析,更容易理解诗意的奥妙和其中的韵味。

⑸是配乐吟唱。配乐吟唱是深受学生们喜爱的诵读方式。许多著名的经典名篇如《满江红》、《水调歌头》、《虞美人》等都可以吟唱,学生们兴趣昂然的徜徉在音乐和古诗词的海洋。学生们纷纷把喜欢的古诗词配上熟悉的音乐进行歌唱展示,将吟唱经典的范围进行了大幅度的拓宽,对多形式的诵读经典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效果。

3、营造温馨的中队诵读氛围。教室诵读环境最好保持热络而不混乱,专注而不死板。队员们本来就是活泼的,而且是喜欢念书背书的,所以只要顺势利导,教室气氛很容易保持良好状况。中队可设立图书橱,建立队员个人图书交流中心;定期举行好书推荐活动。在板报中开辟一个有关“读书”的墙报,如“本周荐书”或“好书大家读”“读书感悟”“读书心语”等栏目。中队还可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评比竞赛等活动;定期评选“读书大王”、“诵读大王”、“读书小明星”、“小小藏书家”等。

课间,辅导员有意识地引导队员将童谣、儿歌、三字经编成了游戏,玩得意犹未尽;放学时,一些中队辅导员总是带领着队员排着整齐路队边走边背古诗文。这样见缝插针的诵读方式,无须过多的时间投入,队员们形成了随时诵读经典的学习方式,中华经典古诗文的古色古香溢满校园,琅琅诵读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三)经典诵读再深化––巧借旁力诵经典 维系兴趣恒久远 在调查中发现,经典诵读活动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是如何维系队员们的兴趣,使经典诵读成为队员的生活习惯。对此,很多辅导员都备受压力。家校社会三结合,提高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是我们最关注的问题。

1、“流行”可以制造兴趣,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很多低段队员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非读书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较难,如招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则兴趣将大为提高。正如1.1中队看到1.2中队在放学时诵读《三字经》,他们便饶有兴趣的加入进来。

2、大人的“热力”可以感染儿童的兴趣,所以家长和辅导员都须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若起初队员们未进入情况,须有耐心去等待,有些家长不但有兴趣,而且真的和小孩一起读经,互相考试比赛,虽然每次都是大人输,但大人也因此温经受益,而且一家兴致高昂,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

3、“情感”可以维系兴趣,家长平日与小孩情感浓厚者,较易带动兴趣,辅导员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经。

4、“成就感”可以提高维持兴趣,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辅导员要维持其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好的儿童,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诵读情况差些的儿童,只要有进步即当表示满意,加以赞赏,这也会让他得到一种成就感。



5、“奖励”可以吸引其努力,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记点数,或盖章或发卡,累积点数而给奖,奖品可以是礼物或图书礼券等,最方便的是给分数,宁可给高分,有恩惠而不花费,空欢喜也有效果。



6、“讲故事”,“讲有趣的常识”,不管与经典诵读内容有无关系,都可以增长兴趣。

7、最不得已是“做游戏”。队员们对于游戏、对于玩总是保持百分之二百的兴趣,如果能把诵读和游戏相结合,将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将诵读与跳格子的游戏相结合,两个队员你背一句,我接一句,接上了就可以向前跳一格。在玩中学,成了经典诵读的法宝。

8、优化评估手段。对队员每学期的诵读量,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检查评估,如古诗文诵读比赛、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或词诵读交流会等等,旨在通过活动,进一步激发队员对诵读的兴趣 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首先,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特别是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汉语素养得以提高,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汉语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诵读学习的兴趣,通过背诵经典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提高学习阅读、写作的水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第三,减轻教师负担,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把枯燥单调的教育变得简洁、美观、生动、方便。

三年多的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老师参与是基础,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关键,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开展诵读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寻根,寻民族精神之根,寻现代文明之根。回首和孩子们一同走过的诵读之路,我们感慨;看着学生们在经典中获益,我们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琅琅的校园,我深们深地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在诵读古诗文中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了人文底蕴。我们肩负着历史重任,在我们的努力下,相信我们的学生们会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古诗文启蒙教育活动化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实着每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的精神家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为此,我校于2011年4月确立了“古诗文诵读”实验课题。至此已经三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一、课题提出

结合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学生实际添加内容

二、课题实施

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

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们还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300多名学生发出一个声音,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活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低年级称为“背诵”,中年级称为“诵诗”,高年级称为“品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活动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活动的督导力度。校长高度重视,教导处精心安排工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工作,每周利用课外活动或晨读时间检查各班背诵情况,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高素质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及时为教师“充电”,培养骨干教师,带动诵读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成果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校四年级学生可背诵70首诗,五年级学生可背诵90首诗,六年级学生可背诵100首诗;已开展诵读会()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索出了一套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诵读质量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读诗人简历,讲诗文故事。此项活动意在使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丰富诗文常识,并在故事中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及诗人的睿智。从王骆宾的《咏鹅》到贾岛的“推敲”,从杜甫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白居易的写诗向老妪请教,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物咏怀到苏轼以诗讥讽不学无术的秀才等,都使学生在读诗中了解了诗人的阅历,感受了诗人的情怀和对学问、对人生的态度、丰富了诗文知识。

2、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成语是汉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其涵义深刻丰富,包罗万象。而成语又和诗有着深厚的渊源,很多耳熟能详、使用率很高的成语就是由古诗提炼简化而来,例如“别开生面”由杜甫的“开国功臣无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而来,“春风得意”由白居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而来。另外,还有“名不虚传”、“飞鸿踏雪”、“青树暮云”等,追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让学生理解成语与背诵古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为图题诗。抓住学生爱看图画片的特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几幅图画,然

后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意蕴,从自己背诵过的古诗中选择一首符合图意的诗题写在图画上。这样做使学生情趣盎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4、给诗配图。学生诵读诗后,根据诗的意思和教师的描绘,让学生浮想连篇,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给诗配上合适的插图。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这一系列活动开展促使学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中国古典诗文特别讲究音律美,更讲究语言美、形式美,许多大诗人作家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诗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开展诗文素养实验正是弥补了人文修养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学生们在影视中看到英雄的壮举时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到母亲为自己辛苦劳累时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学生在不断的耳闻目睹中,逐步加深对这些名篇佳章的理解,热爱祖国、尊老敬长,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优秀传统品格不断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常言说“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的进步,表达的过程中不时会引用一些古诗文。因此可以说对典范诗文的吟诵也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古人也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记忆的黄金时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充分抓住学生记忆力的黄金年代,让他们背诵点高雅的深层次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诗文素养带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过去语文课老师总是以讲为主,讲词意,讲句意,讲段意,讲中心,把一篇

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怕学生不理解,学不会、听不懂。其结果是不但没把学生讲懂,反而把学生读书的兴趣讲没有了。自开展诗文素养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深深的启发。一天二十分钟的晨读背诵,竟比一两节语文课学得东西还多。读书益处这么大,那我们的语文课还讲那么多干什么?不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代替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这样做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吗?我们这样做了,课题组的老师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诗文实验给我们的教学,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好处。学生们的作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名诗佳句,甚至自己编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年级一名学生在《我想变成„„》中写道:我想变成一杯暖茶,让辛勤的老师喝下,滋润她那干渴的喉咙,使她的声音不再沙哑。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在《我愿我是„„》中这样写:我愿我是一片绿叶,用自己微小的身体挡住一点风沙。我愿我是天空中的一颗小小的亮星,把自己唯一的一点亮光洒向万户千家。我愿我是„

通过开展诵读,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我们校园也在一天一天地起着变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使素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近期,学校现在又在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各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为古诗文诵读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全校师生在精神面貌和思想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为学校注入了清新文明之风,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特色。虽然“古诗词诵读 ”已在我校全面铺开,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把“古诗词诵读”活动扎扎实实的搞下去,因为我们深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其“营养”是永远也汲取不尽的。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将会越办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火炬的一代新世纪人才。

第三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实施方案

张敏卿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二,课题的简介

1、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理医学理论:德国医学博士林助雄他指出,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唱念,眼睛看文字与念唱的律动刺激和启动了右脑,而辨别字形以便记忆则是左脑的工作。整个诵读过程恰恰同时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动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长2—5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本身属于“意念的知识”,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课文拓展式:联系课文学诵相关诗词。

(4)构建校园经典诵读场。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为基础篇目,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接触和了解千古流传的文化经典。在此我们配以优雅的古曲,诵读古诗的琅琅书声,在校园里此起彼伏。(5)研究活动使我们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备了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选择、使用经典诵读材料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经典诵读对师生、家长、社会在传统道德方面的熏陶感染的积极影响广泛而又深远。诵读经典不只提高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利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教育,还有助于从长远实现德育培养的目标。随着古典诗词、经典古籍逐渐深入课堂,“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的传统教育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师生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甚至家长也日益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产生的深刻影响。

九. 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反思

关于课题的实验研究,我们还停留在实践操作阶段,还没有提升到理论层面。我们从课堂到课外做了大量实验探究工作,但理论意义上的概括、论述较少;得出的多是实验研究具体做法的经验总结,与课题相关的具有理论高度的论文则相对少一些。而且做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具有厚实的古文底蕴,高深的文化学养,还要有相当的教科研水平。作为一线教师,这两方面我们还很欠缺,所以,我们的课题研究难以深入推进。我们首先要加强学习来提高自己。

第四篇: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古诗文,蕴藏着中华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浓缩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积淀在每个华夏后裔的血液中,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让学生直面经典,诵读古诗文,从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中吸取营养,不仅能由此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让我们的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和西方文化对话,接受人类的优秀文化,并且能以此启迪心智,修身治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成为21世纪的新人。为此,我校于2011年确立了“古诗词诵读”实验课题。至此已经两年的时间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决定于今年结题,现将结题报告总结如下:

二、实验的实施

1、加大投入,奠定基础

我们的投入在资金和人力两方面,首先是校领导带头,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同时,我们改善环境氛围,投入资金精心设置了诵读长廊,诵读专版。每班教室中都开辟专门的古诗小天地,为办手抄报而用,这样为更好地开展诵读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我们采用一些固定的形式和活动阵地进行诵读活动。如:红领巾广播站,“古诗文欣赏”把一些名篇佳作配以民族乐曲,先诵再赏析,不仅学习了文化也得到了审美教育。“每晨一诗”,利用每天的课余时间读诗背诗,充分利用每天20分钟的晨读时间进行诵诗,不作考试要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累知识,教学相长,亲情互动,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班队会:班队会是学生们的天地,是他们发挥主动性的最好机会,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最自然最活泼的形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课,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手抄报:诵读活动又为手抄报引进了新的内容。两周一次手抄报,学生们可以根据古诗的内容,精心设计,查找相关资料,给诗配画,安排版面„„一张张别具一格的手抄报诞生了,通过读、背、想、写、画,学生理解了。在构思过程中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抄写过程中也练习了书法绘画。

(4)文艺表演:诗是浓缩的语言精华,“展开”一首诗,它的意境也就展现在人们面前。如果把无形的意境编成短剧和舞蹈,借助戏剧的艺术形式表现诗意,就使抽象变成形象,得到主体的再现,使人难忘,每年“六.一”儿童节,每班都把自己精心编排的古诗词节目搬上舞台,这些节目得到领导的一致好评.(5)诵读评比栏:这是为了激励学生诵读古诗文的一种形式。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写在评比栏上,贴在本班墙上,每会背一篇诗文,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每背诵10篇诗文,就能换一面小红旗,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还开展诵读擂台赛,评选诵读标兵,与争章达标相结合的方式,掀起了全校学诗文、诵诗文的高潮。

活动中我们注意加大对活动的督导力度。校长高度重视,政教处精心安排工

作,加强检查和督导工作,每周政教处利用课外活动或晨读时间检查各班背诵情况,以各班的诵诗评比栏为形式建立达标升级制度。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高素质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前提和基础,及时为教师“充电”,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全校诵读工程的顺利开展。

三、实验的成果

到目前为止,我校5―6年级学生可背诵150首诗;已开展两次诵读会,三场诵诗擂台赛,两次文艺演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探索出了一套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诵读质量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1、读诗人简历,讲诗文故事。此项活动意在使学生走近诗人、了解诗人,丰富诗文常识,并在故事中感受诗人写诗时的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及诗人的睿智。从王骆宾的《咏鹅》到贾岛的“推敲”,从杜甫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到白居易的写诗向老妪请教,从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借物咏怀到苏轼以诗讥讽不学无术的秀才等,都使学生在读诗中了解了诗人的阅历,感受了诗人的情怀和对学问、对人生的态度、丰富了诗文知识。

2、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成语是汉语言中一个特殊的现象,其涵义深刻丰富,包罗万象。而成语又和诗有着深厚的渊源,很多耳熟能详、使用率很高的成语就是由古诗提炼简化而来,例如“别开生面”由杜甫的“开国功臣无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而来,“春风得意”由白居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路看尽长安花”而来。另外,还有“名不虚传”、“飞鸿踏雪”、“青树暮云”等,追寻成语来源,吟诵成语背后的古诗,让学生理解成语与背诵古诗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为图题诗。抓住学生爱看图画片的特点,教师事先准备好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根据图画的意蕴,从自己背诵过的古诗中选择一首符合图意的诗题写在图画上。这样做使学生情趣盎然,加深了对诗的意境的体会。

4、给诗配图。学生诵读诗后,根据诗的意思和教师的描绘,让学生浮想连篇,抓住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给诗配上合适的插图。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诗的理解程度,又锻炼了学生的绘画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5、办诗苑小报。诗苑小诗的内容丰富多彩,五言诗、七言诗,也可写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诗人的简介等,评出优胜者,展览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6、制作诗文书签。上面有用钢笔描绘的非常精致的诗配画和书写认真的古诗,诗文书签既培养了学生诵诗、吟诗的乐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书法水平。

7、有趣的诗文游戏。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将诗文活动融于游戏,增强了学生学诗的兴趣,轻轻松松地背诵、巩固了古诗。①古诗接龙。规则与成语接龙一样,用上句诗的末字作下句诗的首字,可以字音相同,也可是这个字的谐音。②古诗、成语配对。很多古诗诗句涵义与成语涵义一致,让学生将诗句与成语配对,看谁配得多。③对诗。让一个学生背诵某诗中的一句,谁能背得下这首诗,就让谁出题,让其他学生对,依次下去。④击鼓传诗。让每生都在纸条上写一首诗的题目或其中一句,每人写3─4首,击敲声停时,纸条传到谁手中谁就背纸条上所写的诗,背下来再传自己写的题目,背不过的可请教同学,并让那位同学传诗题,这样依次把题目传完。⑤在学生常做的游戏中融入诗文活动。例如“三个字”、“丢手绢”等,把背诗加入游戏规则。

8、激烈的诗文背诵对抗赛。学生背诗的范围很广,有诗、有词、有民歌,有的是学校发的教材中的,有买的读物中的,还有在其它渠道中搜集来的,老师不可能一个人一个人一首一首地听学生背,这样检查环节就有了难度。怎样能把

检查作为一项常规,既让学生巩固背过的诗,又能体现出背诵成绩呢?我吸取足球联赛的规则,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对抗赛,每位同学与全班其他20名同学各进行一轮比赛。比赛时,比赛双方轮流背诗,不许重复,在规定时间内想不出的为输,不加分;赢者加3分,未分输赢各加1分。每周二、四下午课外活动为指定比赛时间,比赛成绩不仅列入个人星级队员评比,还要加入团体总分,奖励先进小组。这项活动使学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另外,还鼓励学生做袖珍诗集,随时随地都可吟诵古诗。

这一系列活动开展促使学生争先恐后,你追我赶,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为避免学生混记、重记、遗忘等现象,我们专门印制了“古体诗文诵读记录簿”,其中包含了诗名、作者、朝代、首句等内容。学生人手一册,随时记录下背过的诗篇。这样,学生背得明明白白,不致再出现背混等现象,再加上学生的互相抽查,教师的不定时抽查,使学生的诗文背诵律得到了有效的巩固。

(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1、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知识的学习是重要的,可是人文精神比知识更重要,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的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上。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中国古典诗文特别讲究音律美,更讲究语言美、形式美,许多大诗人作家呕心沥血丰富完善了汉语的表达能力,像骈俪典雅的诗赋,工整优美的律绝,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千百年来传诵不衰,这些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开展诗文素养实验正是弥补了人文修养这一课,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学生们在影视中看到英雄的壮举时就会想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看到母亲为自己辛苦劳累时就会想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等。学生在不断的耳闻目睹中,逐步加深对这些名篇佳章的理解,热爱祖国、尊老敬长,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等优秀传统品格不断滋润着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常言说“孰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二年多的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诵读学生的语感有了明显的进步,表达的过程中不时会引用一些古诗文。因此可以说对典范诗文的吟诵也是提高学生语感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3、训练了学生的记忆力。童年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古人也有“童子以记诵为能”的说法,记忆的黄金时代在生命中将一去不复返,因此充分抓住学生记忆力的黄金年代,让他们背诵点高雅的深层次的东西,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诗文素养带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

过去语文课老师总是以讲为主,讲词意,讲句意,讲段意,讲中心,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讲的支离破碎,怕学生不理解,学不会、听不懂。其结果是不但没把学生讲懂,反而把学生读书的兴趣讲没有了。自开展诗文素养之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这就是给我们老师深深的启发。一天二十分钟的晨读背诵,竟比一两节语文课学得东西还多。读书益处这么大,那我们的语文课还讲那么多干什么?不如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代替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这样做不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改革吗?我们这样做了,课题组的老师们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诗文实验给我们的教学,给我们自身带来的好处。学生们的作文时常会引用一些名诗佳句,甚至自己编写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六年级一名学生在《我想变成„„》中写道:我想变成一杯暖茶,让辛勤的老师喝下,滋润她那干渴的喉咙,使她的声音不再沙哑。五年级的一名学生在《我愿我是„„》中这样写:我愿我是一片绿叶,用自己微小的身体挡住一点风沙。我愿我是天空中的一颗小小的亮星,把自己唯一的一点亮光洒向万户千家。我愿我是„

通过开展诵读,我们的学生比以前更有朝气,更有理想,更加奋发向上。我们校园也在一天一天地起着变化,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的环境,使素质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又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各年级古诗文校本课程课程的开发,为古诗文诵读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全校师生在精神面貌和思想水平上也有了不小的进步。学生们朗朗的诵读声,为学校注入了清新文明之风,成为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特色。虽然“古诗词诵读 ”已在我校全面铺开,但我们还在继续努力,把“古诗词诵读”活动扎扎实实的搞下去,因为我们深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其“营养”是永远也汲取不尽的。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我们相信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将会越办越好,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火炬的一代新世纪人才。

第五篇:经典诵读结题报告分析

“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注重的是篇章结构的分析、基础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文化底蕴单薄,语言积累不足,表达空乏无趣,写作刻板生硬,究其原因,是阅读量不够。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大量阅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145万字。由此可见,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仅仅靠我们的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课外阅读纳入到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来。而诵读经典无疑是最现实、最易得的选择。由此可以看出教学与经典诗文诵读进行有机的融合,已成为必然。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试图通过深入、有效地开展诵读活动,不断改革诵读活动的形式,使之不断向诵读实效性方向发展。在诵读的应用,特别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上进行有益地探究与探索,真正让诵读活动成为学生汲取知识、提高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味和办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培养小学生热爱和诵读诗文的方法、途径的研究。

2、诵读中华优秀经典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开发潜能的研究。

3、做新世纪中华少年,学校、家庭共育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1、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浓厚的诵读兴趣和良好的诵读习惯,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创设文化传承的平台,提高学生诵读兴趣、水平。

2、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引导学生探寻民族文化之源,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灿烂文化的热爱。

3、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不断改变诵读形式,对诵读与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积极探索,摸索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要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科研型、创新型骨干教师队伍。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措施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利用每周四下午课外活动,各班按照不同学段的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演讲,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2、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开展“人人读经典、做谦谦君子”活动,利用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提倡制定恰当的周背诵量,力求达到每个小目标。语文老师每天要与学生共同进行诵读活动。每节语文课前准备2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每班可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

3、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每班每月可抽出一至两节班队课作为经典诵读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举行古诗文默写或经典文化手抄报、书画展览、凡人凡言征集等活动。

4、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开辟诵读窗口,学校橱窗每周推荐一首古诗,供学生诵读赏析、感悟。在每次校园广播中必吟诵至少一首古诗词。

5、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提倡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十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五、课题研究的进程

本课题实施周期为四年(2011.12——2015.12),为保证课题积极、稳妥的实施,具体的实施时段如下:

1、准备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2月)具体任务包括:(1)确立课题小组,明确分工。为了确保“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课题实验扎实进行,我校建立了课题实验领导小组,抽选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成员。校长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和指导,包括经费的落实;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人员的分工,诵读课程的安排落实,日常情况的督查;教务主任钟芳萍负责活动方案的起草与操作,拟定计划,整理资料。

(2)建立研究工作制度。我校领导高度重视,专门制定了课题管理制度和奖励制度,支持和激励教师做好研究工作。

(3)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011年12月1日,举行了课题《小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的探究和实践》的开题论证会,课题组成员及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了会议,理解了课题研究的明确要求。

2、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5年9月)

(1)积极进行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

一是搜集资料,交流学习。课题小组根据研究内容积极主动地查找、搜集相关理论资料。二是利用空闲组织全体语文老师集中学习,交流有关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文章,实现资源共享。三是派送教师参加有关课题方面内容的知识培训,外出观摩课堂教学。

(2)营造诵读的氛围,建设校园经典文化味

①为每位学生订阅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经典诵读》,及《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还有红安本地红色歌谣等,并把所有书籍分解到每一年级,每一学期。

②每学期利用升旗仪式号召学生进行经典诵读。③让校园到处充满经典味。我们詹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经典文化在我校一直倍受重视,所在的乡镇是红色名镇,有文化根基。我们的教师职业追求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食堂的提示语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教师的班训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④每次语文早读必须有十分钟诵读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加强诵读指导,开展小型而活泼的诵读活动。让每天清晨的校园内充满“子曰”、“诗云”朗朗诵读声。

(3)积极开展多项活动,确保诵读效果。我们先后开展了“《三字经》诵读表演“比赛、“国学经典演讲”比赛、“国学经典手抄报”评比活动、“做有根的中国人——国学经典诵读”征文活动等主题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国学文化的博大和语言的魅力,也能加深孩子们对勤奋学习、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等传统美德的理解。

3、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5年12月)(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积极撰写科研论文。

我们组织教师参加课题组及论文、教案评选,以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最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展示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2)学生经典诗文诵读汇报,开展经典诵读课题成果展示活动。

我们组织学生共同交流对此次课题活动的感受,并畅言自己所取得的收获,对自己的影响。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国学经典是各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身养性,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美丽人生。实践证明,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行和修养的有效途径。在国学经典的浸润下,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了,创作力更强了,胸怀更广阔了,人格更健全了。

(二)经典诵读提高了学生记忆力。从各班教师提供的诵读阶段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记忆力有所提高。从部分家长的诵读反馈表中也可以看出,孩子们背书比以前背得快,后来家长发现参加活动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出口成章。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孩子们在经典古诗文中吸取了做人的精神力量,培养了气质,大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范。

(三)经典诵读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走进詹店小学校园,处处洋溢着“经典味”。走廊里,围墙上,标语中都有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内容,营造了浓郁的儒家文化氛围。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能够聆听悠扬的国乐。作为我校颇有特色的经典活动,每年的演出,都会吸引许多家长前来观看。2012年“六一”儿童节,我们五(1)班同学根据红安歌谣《小小红安》自创的红色歌舞《红安颂》深受许多领导、学者的赞许。该节目也在中国青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希望工程快乐音乐会节目中荣获一等奖。

(四)国学经典诵读提升了教师的国学素养。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文化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教育理念也得到了提升。他们认识到进行经典诵读的研究,不是追求一种时尚,而是在教育者心中根植一种理念;不是追求一种形式,而是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种策略;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而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投资。诵读经典逐渐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成为教师的文化自觉。经过国学经典诵读的实践研究,教师对经典的认识已经得到了大大的丰富和拓展。《论语》、《礼记》增长了教师的教育智慧;熟读启蒙读物、诸子散文和经典诗歌,丰富人生体验和审美体验,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做好了学科内容与国学经典的整合,更加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更好地指导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开展。

七、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经过一年的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上,取得了点滴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方面。由于学生存在差异,学生积累的量有差异。对于浅显的诵读内容,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论语》里常见语句,能熟读成诵,可是对于不太好理解的《老子》、《庄子》等则不感兴趣,诵读效果较差。

2、家长方面。经典诵读不能奢望孩子们能够现学现用。对于小学生而言,经典熏陶是不可能显奇效的。因此,很多家长对经典诵读的活动不够理解,支持力度不够。

3、教师方面。如何更有效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文化底蕴?如何提高教师的课题论文写作数量与质量?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了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

除此之外,在小学阶段诵读经典诗文,开展国学研究毕竟是一项新生事物,我们小学进行这个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虽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也仅限于一些零星的具体操作,与学校课程的结合还不是非常紧密,浮于常规学校教育的表层;怎样才能将经典诵读教学与小学教育深层融合,使之成为小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怎样解决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怎样使诵读活动更丰富、有突破,更具个性,从而使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如何使诵读活动与其他学科更好地融合,充分整合各学科之间可以交互的学习资源等,这些都是我们后续急需解决的问题。

我们还确立了今后一段时间课题研究的努力方向:一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在更高的领域开展诗词研究活动,使诗文诵读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二是不断完善校本教材,使这一课题的研究以校本课程的形态得以延伸深化。三是组织教师对古诗文进行更为系统、更为全面的研究实践,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八、结语

总之,“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付出努力,才会有收获。“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带来了一片生机,它时时唤起学生创造的灵性,奏响学生心中诗文的琴弦,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充满激情的美好情怀,健全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与文化底蕴。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将这项课题研究深化下去,继续研究诵读经典诗文更深层次的问题,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相信诵读活动在我校开展得越来越有特色,越来越鼓舞人心,我们的脚步越来越坚实。

下载经典诵读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典诵读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词诵读书写结题报告(大全5篇)

    “古诗词诵读书写,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课题结题报告 息烽县三田小学 教师:郑守琴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

    经典诵读与写字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课题结题报告论文 “经典诵读活动化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国内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经济总量位......

    结题报告

    “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北区实验中学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

    结题报告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高效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实施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孟姑集镇前张小学 卞勋海 一、课题研究背景与目的......

    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观点与主要结论: 目前,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有两种非常突出的不良倾向:一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桎梏,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地......

    结题报告

    小学低年级数学一三五教学模式预习案中 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结题报告 渭南市实验小学 时娟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

    结题报告

    学生情感价值观错位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的结题报告 “情感价值观”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