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3:3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写作课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提高初中生的写作水平,是初中语文教师一直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教师的力气没少费,学生也感觉很累,但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研究,我们认为,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作文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没有调动起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

(二)教师没有把写作知识与学生的写作实践相结合,学生没有掌握作文的规律;

(三)没有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只注意量的增加,而忽视了质的飞跃;

(四)没有解决“源”的问题,学生作文时感觉没的可写。

根据我校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998年~2000年,我校语文组搞了“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这一课题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效果,初步形成了“作文讨论课”和“作文评改课”等课型。2000年,《大兴教育通讯》刊登了该课题的阶段总结,结题论文通过了大兴县“九五”科研成果鉴定。“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是在“作文教学方法改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新课题,此课题于2001年12月被审批为区级课题。

我们旨在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来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中的“五阶段”是指:

(一)作文准备阶段;

(二)作文讨论阶段;

(三)学生作文阶段;

(四)作文评价阶段;

(五)作文修改阶段。

二、研究方法和被试的选取:

(一)研究方法:实验法。

(二)被试:我校初一~初三年级全体学生。

三、研究的过程:

(一)对以往作文教学模式的分析:

在课题研究的前期,首先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查阅了相关资料。归纳起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师出题、学生写文、教师判文、讲评作文”模式。这种作文教学模式的最大问题是,忽视学生作文前的准备活动,思路没打开,就盲目去写,因此,很难把文章写好。另外,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判作文上,而忽视了学生写文之前的指导,虽然很辛苦,但事倍功半。

2、“大运动量”训练模式。这是一种疲劳战术,容易使学生对作文产生逆反心理,将学生作文的激情和文思彻底毁灭。

3、“套路”作文法。有的老师走捷径,作文课上,教给学生一些程式化的作文套路,甚至包括开头、中间、结尾怎么写,写什么,分几段,段之间用什么话过渡。这种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作文水平的发挥,写出的文章大多抽象干瘪,缺乏生气。

4、“因文设题”法。

长期以来,初中作文课多是用文选教材来进行模拟写作训练,但实际上,这无异于让学生照虎画猫。初中生尚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而教材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之作,学生对此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好看,但够不着,越看这些名作,越觉得自己的文章拿不出手。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会使学生对作文失去信心。

近几年,也有些语文教师研究、探索出一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主要有:

1、《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补充教材·作文》(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材编审部编):按文体,分年级,分单元安排训练内容;片段练习与整篇作文结合;把作文知识穿插在单元训练之中;每个学期六至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训练要点、训练指导、训练题目、引路范文。

2、“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法(《北京教育丛书·作文三级训练体系概论》):把作文分成:“观察——分析——表达”三级训练体系。

3、“四段九步”作文法。

4、“四定六步”作文法:定时、定量、定格、定性;六步: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批阅作文、作文评改、学生自改、写作心得(郑尚洲)。

5、农村中学四步作文法:即初作、互批、反批、重作(蔡明、施桂香)。

6、九步训练作文教学法:即讲、听、说、记、思、仿、写、改、评。

7、“三课型、四课时、五步骤”作文模型教学(舒兰县第二十一中学)

8、中学作文教学“四步法”:即观察以取材,摘抄以炼句,练口以激趣,感悟以构思。

9、八步十六字作文程序:即初作、议改、阅批、导评、复作、批改、品尝评优。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学习和比较了一系列新的作文教学模式,这为我们进行这项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各阶段研究情况:

按照课题组制定的研究计划,我们分年级有侧重点地对此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下面,把各阶段研究的情况介绍如下:

1、课前准备阶段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作文课上,学生提起笔却没的可写,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作文的材料。课前准备阶段,就是指导学生搜集、整理和积累作文的材料。准备的方法:

(1)短期准备:提前公布作文题目,让学生搜集和准备作文材料;

(2)长期准备:指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和观察笔记。

在这个阶段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长袁洪智把作文选材的范围划定为家庭、社会、学校、回忆、展望五个方面(见2002年11月《作文导报》1086期《材料的来源和积累》一文)。后来,经过研究,又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按空间

①学校:老师、同学、集体、学习、读书、活动

②社会:人、事、场景、活动、见闻

③家庭:家庭成员、发生在家中的事、课余生活(集邮、小制作、绘画、书法、养花、养鱼、剪纸、放风筝、学下棋、学计算机)

例题:我家的变化、我家的新鲜事、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我的课余生活④定指与不定指:

例题:发生在 的事

2、按时间

①现实:学校、家庭、社会的(人、事、场景、活动)

②过去:回忆过去的(人、事、场景、活动)

例题:往事难忘、忘不了、童年的伙伴、他留在我记忆的深处、师恩难忘、怀念③未来:展望、假设、想象。

例题:假如我、我多想、我有一个梦想、二十年后再相聚、展望、2008年的北京、明天会更好

④定指与不定指:

例题:1993 年《中考的前一天》、当我 的时候

2、作文讨论阶段

作文讨论阶段是指在作文课上针对某篇作文,让学生从审题、选材、组材、详略、确立中心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提高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信心,掌握作文的知识和技巧,学会写作。

穆瑞田、姚淑红和陈秀云等老师所讲的校级作文研讨课,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02年5月14日,程占梅老师讲了一节区级作文讨论课,进校语文教研员和我区100多名教师来听课,大家对程老师的作文讨论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下面是这节课部分内容的实录:

导入:“五.一”节前,我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大家利用假期学做一道菜,这样既可以孝敬父母,又可以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你们做了吗?

学生回答:做了!

教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报一下自己所做菜的菜名,然后每组选出两道你们认为最好的菜,奉献给大家好吗?(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报菜名并说明制作过程 :

学生甲:我的这道菜叫“火山下雪”,俗名叫西红柿拌白糖(笑声)。做这道菜,先把3~5个西红柿洗干净,然后切成月牙型的小块儿,整齐地码放在盘中,码好后,在上面撒上白糖。这道菜酸甜可口„„

学生乙:我的这道菜叫“粉身碎骨”,其实就是咱们夏天常吃的拍黄瓜(笑声),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

……

(先后有8名学生报出所做菜的名字,并说明制作过程)

教师提问:这几位同学分别从菜的原料、制作过程、制作方法及色、香、味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各道菜的特色和制作过程。大家对哪道菜比较感兴趣,请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学生看法略)

教师:刚才一部分同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若将这个材料写成一篇说明文,应当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结合语文课说明文单元所学过的知识,讨论三分钟,然后发表意见。(讨论后,有6名学生抢答)

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在黑板上归纳:

(1)按制作过程的先后顺序来写,如“首先„„”,“然后„„”等。

(2)运用专业性的术语 ;

(3)要有一定的说明方法。

(后面内容略)

在这节课上,学生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中,课堂气氛轻松、热烈。课后调查,全班52名学生,都顺利写出了这篇作文,而且整体写作水平较从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以前学生提起作文就发愁,并不是学生不爱作文,而是不会作文。程老师的作文课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就能激发起他们写作的兴趣,从而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3、作文写作阶段

作文写作阶段,要求学生综合作文讨论课上其他同学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先列作文提纲(训练一段时间后,可打腹稿),然后按规定开始写作。写作阶段,采用当堂作文与课下作文相结合的训练方法,教学效果比较好。

4、作文评价阶段

以前上作文讲评课,教师大多先把学生的作文按成绩归类,然后选择例文拿到课堂上去

读,对好文的作者大力表扬,对差文的作者进行批评。在讲评课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这种方法,不但起不到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还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作文评价课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评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评价中自己意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作文评价课上,我们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具体作法是:

(1)学生分组阅文

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循环阅读其他组的四篇作文,每人把作文按

A、B、C、D(由好到差的顺序)评出等级,填写在《作文评价表》上。(《作文评价表》见文后附表)

(2)小组讨论

小组内对四篇作文的优劣进行综合评价,在《作文评价表》上填写每篇作文的评价意见。

(3)班内讨论

组长代表小组成员在班上对所评文章发表评价意见,然后推选全班得A最多的一篇作文,让作者在课堂上朗读。朗读后学生自由发言,指出文章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应该怎样去修改。差文拿到课堂上去讨论,最好让同学代读,不提作者的姓名,以免挫伤该生的自尊心。

(4)探索写作规律,扩展作文层面。

在评价课上,探索写作规律,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帮助。

例如,写人的文章,要让学生思考:要表现人物哪方面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或性格特征,怎样去表现;写事的文章,要让学生清楚写什么事,怎样写;在写作过程中,怎样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哪些技巧。

扩展作文的层面,是指在探索写作规律后,让学生举一反三,联系相类似的一系列作文题目,进行审题训练,这样,可以使学生扩展思维的层面,把握写作的规律性。

5、学生修改阶段

根据在评改课上同学们的意见和老师的总结,修改自己的作文。作文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回过头来非常理性地对自己的文章重新进行评价。在修改过程中,学生会吸纳评价课上优秀作文的优点,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文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改革实验的效果。

在四年多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讲科学,重实践,求实效,先后上了80多节校级研究课,3节区级观摩课,开了50多次研讨会,基本形成了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2004年7月,袁洪智、程占梅撰写的《探索作文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一文获大兴区第三届“教师教育教学思想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2004年11发表在《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运用这套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2003年全国“春雷杯”作文竞赛中,我校初一年级于露同学获北京市第七名;2004年,我校孔妍同学获北京市“春雷杯”作文竞赛第一名。这项课题研究,也促进了我校“绿野文学社”的蓬勃发展。截止到目前,《绿野》校刊已先后收录我校学生优秀作文400多篇。《作文导报》、《中国校园文学之友》、《星雨报》先后转载我校学生作文20多篇,出版了《绿野撷英》一书,这本书共收录学生文章113篇。创建了“绿野作文网站”。

五、尚待解决的问题:

学校把学生的学习时间排得太满,学生观察了解社会和自然的机会太少,缺少新鲜的第一手材料。

(注:该课题已通过大兴区“十五”科研成果鉴定,并申报优秀科研课题)

第二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参考模式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

南浔区旧馆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关注并切实解决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实践(现)社会公平的大事,也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本研究报告通过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调查研究,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的基本特征,构建了流动人口学龄儿童“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探寻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家校联动促统一、师生互动求发展”的基本途径,有效地提高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为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流动人口 子女 教育问题 模式 途径

一、问题的提出

(一)从我镇的地理位臵和流动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来观察。

我镇地处太湖南岸,水陆交通便利,经济比较发达。近年来地板业、线条业、化工业的迅速兴起,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此同时,创造了大量流动人口就业的机会,因此,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据统计,我镇已有流动人口4000多,随其父母迁移的学龄儿童近100人。要解决这么庞大的外来学生队伍的入学问题,对弹丸之地的旧馆镇来说可谓压力不小。

(二)从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和平等性的内涵来认识。

董惠铭在《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一文中阐明:教育的公平性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公平发展和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权利的保障。流动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他们是当地财富的创造者,是纳税人,为当地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子女理应成为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的成员,理应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平等性,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的民主化和公平性。

(三)从流动人口子女缺乏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来思考。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如果没有切实解决,其家庭本身会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可能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今天的教育问题,在明天肯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另一

面社会和政府对这些家庭救济性的投入会更大。

(四)从我镇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现状来分析。

1、掌握知识的差异。流动人口来自不同地域,其子女在原籍受教学的教材不同,要求不同,使其掌握知识水平与本地学生差异很大。(见表1、2)

*课题组负责人:钱景芳,课题组成员:唐国平、金林元、胡雪刚、王新民、陈志红、赵建春、慎敏敏。执笔:唐国平金林元

表1流动学生适龄儿童原籍统计表 2002.9 表2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前期对比表

说明:测试对象为2002年第一学期二年级学生20名和所在班级52名本地生。测试时间为流动生刚转入时,评价标准相同。

2、行为习惯、文明意识、竞争意识,法制意识等都不同于本土学生。

3、流动人口子女身理心理大部分没有得到健康发展,成为弱势群体,由于其父母的流动性,导致其子女成为“被教育遗忘的角落”。

4、流动人口是一个特殊群体,具有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其子女的学籍管理比较困难。

5、对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的综合素质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近几年,虽然我校接纳了部分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入学,但学籍管理上不规范,教育质量上不保证。为了使流动人口子女及时地纳入到本土学生群体中接受正规教育的轨道,研究他们的教育问题,家庭现状,对症下药,防止流动人口子女适龄儿童辍学或流失。因此,此项课题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实践与研究,是一项对农村流动人口(一般指在本地暂居一、二年)学龄儿童教育管理和学校教育教学的综合性整体研究。以调查流动人口子女家庭背景、学习现状,分析其基本特征为研究内容。形成一系列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以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全面素质。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2、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档案;

3、构建我校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学籍管理模式;

4、探寻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本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具体的操作

我们首先对流动人口子女及其家庭情况,通过与家长、学生的谈话、观察、家访、问卷、填表统计等方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摄取了大量的信息,为进一步设定研究策略打下基础。

(一)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及其本人基本情况调查。

1、流动人口家庭主要人员职业及经济状况调查表(见表3)

2、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家庭环境及其受教育状况的调查(见表4)从表3中调查数据显示: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的占46.8%,是初中的占42.9%,是高中学历的仅占7.8%,家长希望自己子女成绩优秀的只占13%,无所谓的占39%,家庭辅导偶然的占41.6%,不管不问的占了48.1%,辅导方式采用压服式的占了48.1%,家庭对子女教育投入项中课外读物少的占80.5%,无工具书的占77.9%,无电视机的户数占91%,大多数家庭是无钱购买。

3、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环境基本特征。

我们综合各种调查数据通过分析研究,发现了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整个家庭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对闭塞的偏僻农村,在本地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综观其家庭现状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条件差。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家长在子女教育投入上的资金也非常缺乏,造成孩子学习硬件环境较差。学生固有的学习条件严重滞后,必然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的自尊心,这给学习带来了消极的作用。

(2)家教方法缺乏。流动人口子女家长本身个人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一家庭“文化沙漠”现象波及到孩子身上。这类家庭大体可分为二种情况:一是思想上重视子女学习但无方法。他们从自身由于缺乏知识而造成社会地位低下上吸取深刻的教训,寄希望于孩子,渴求子女发奋苦读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但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不足,往往无法指导孩子学习,无指导方法或方法方式简单粗暴或一暴十寒。表现为:知识传授采用注入式、压服式,缺少说教,谈话时态度蛮横,缺少正面鼓励,孩子犯错时动辄加以体罚,教育缺乏持之以恒。二是既不重视又无方法。这类家长,老师最为头痛。这些家长大多自身文化素质处于最低层,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不参加,上门家访无人,教师很难与其取得联系、沟通。失去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3)成长关注贫乏。家庭环境差,流动人口多为打工,劳动时间长,家庭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加之流动人口群居现象普遍,造成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少,相处环境差,因而缺乏沟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活动、身心等了解严重缺乏。

(4)精神生活枯燥。家庭的低收入必然造成物质生活的贫乏,没有良好的物质生活前提,也就很难创造愉悦的精神生活。没有课外读物,没有智力玩具,没有琴棋书画,没有电脑网络、电视、卡拉ok等,在如此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下生活的儿童其精神生活世界如同一片荒漠。再则,孩子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家长的品行对子女有很大的影响力。衣冠不整、聚众赌博、打架骂人、满口粗话脏话、极个别小偷小摸等,这些不文明的言行对原本缺少正面教育精神食粮的流动学生来说其精神损害就更大。

4、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基本情况调查。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状况的调查(见表5)

流动人口在校生行为习惯综合分析表

综上调查,分析得出流动人口子女在学习问题上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1)学习基础较差。由于这些学生大都来自穷乡僻壤,在当地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加之教材有差异,流动性较大,受教育时间不够,缺乏教育系统性和连续性,从而造成知识基础的薄弱。

(2)学习习惯不良。大多数孩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由家庭的频繁流动所造成的。作业无法及时完成,经常拖欠,且书写潦草,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3)学习方法不当。自学能力差,不会按学习计划科学合理的支配自已的时间,更不能作好课堂笔记和课后读书笔记。碰到学习上的疑惑,不懂得请教老师和学生。(4)年龄和所读年级不相配。据调查,流入本校的1—3年级学生中,如果按本地6周岁入学推算,有45%的学生年龄都不符合相应的年级段,年龄偏大。

(5)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流动人口子女在其家庭的熏陶下,具有很强的吃苦耐劳精神,由于和父母相处时间少,他们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是本地生所无法企及的。

(6)有较好的交往合作和适应能力。他们每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为了生存,本能地主动接近人,无意中提高了交往合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本地学生所不如的。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教学途径。

1、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德育工作。切实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教人做人——作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为德育主线,以“人本化、科学化、生活化”为德育本质,走“三化”的路子,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1)人本化:人本化即“以人为本”,以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德育的人本化是德育的首要条件。这一理念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又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流动学生与本地生存在明显个体上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时更应体现“人本化” 的精神。从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出发,消除歧视,把流动学生视为独立的人、发展中的人、有潜能的人,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使每一个流动学生身心健全发展。(2)生活化:小学德育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流动生德育教育更应兼顾原先、现有的生活背景,从具体的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五爱”教育,切忌假、大、空。(3)科学化:德育科学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德育的个体化。德育必须分析每一个人的遗传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才能在其原有的起点上塑造人的心灵。流动生由于来自不同地域,且每一地域又有其不同的遗传背景、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因此所采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分析研究。

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之中,并与教师教育教学考核相挂钩,在 思想上得到高度重视,使得该项工作起点高,落实到位,效果显著。

2、科学管理,建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档案。

(1)实行学校的“动态管理”。建立村委、公安、政府主管部门、学校互联网。即哪个行政村的个私企业招收外地民工,向公安部门审办暂住证时,必须如实审报是否带入学龄儿童,再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把信息反馈给学校,逐级把关,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入学。其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转学实行“一宽一严”制度。流动人口具有随意性流动的特点,因此,其子女也跟着随意流动。为此,学校建立了“流动人口在校学生变动情况登记卡”,并实行“一宽一严”的管理制度。所谓“宽”指流动人口子女不管在什么时候转入本校,学校根据其就读年级随时插入某班跟读。所谓“严”指严格把好转出关,转出的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办理接受证,否则不予转出,以防止流动人口子女辍学流失。对中途转入的学生,如超过了年报期不能上报的,学校在学生考核时作本地学生计算学额,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次年年报时再上报学额。《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根据这一精神,政府主管部门直面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不视其为一种额外负担,而视其为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对流动人口子女充满人文关怀。我校借鉴外地经验,采取了“随班跟读,动态管理,收费灵活”的全新管理模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入学。

(2)“收费灵活”。严格执行上级有关部门的规定,每学期收取300元借读费,不得擅自收取其它费用。同时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借读减免或延期交费的灵活办法,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解决了实质性的问题。

(3)建立学生、家长个人档案。为了便于对流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我们从学生转入起就对其及家长分门别类地建立了个体档案,对每个家长、学生的成长过程分阶段作记录,用于跟踪调查,改进教育措施。(详见附件一)

3、探寻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方法途径。

“家校联动”是达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互相促进的有效途径。

召开家长会是学校和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取得联系的重要手段。一个学期,举办三次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会,时间是期初、期中和期末。期初是举办家长会的最佳时机,这段时间,流动人口子女家长为其子女入学问题会主动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向他们提出一些相关要求和介绍学校办学条件等基本情况,而期中和期末,则主要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其子女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向家长汇报其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并听取家长的意见,做好老师与家庭的沟通协调工作。建立“流动人口子女家长联系卡”(见附件二),是学校及时掌握流动人口子女校外活动情况的又一重要举措。每两周发放和回收“联系卡”一次,教师根据“联系卡”中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联系卡”的发放和回收加强了学校与家庭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其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学校对其子女的教育则更有效。

“师生互动”是实现文化知识和各项素质全面发展、个性凸现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思想素质,这是实现这一重要途径的前提条件。对流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倾注关爱,才能保证流动学生全面迅速的发展。在实际教育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让流动生获取平等。

平等相待,在言谈中要求自己和学生不能直呼带有歧视性的“外地人”,要说“新转来的同学”。

以诚相待,一定要多关心他们,并以高度的责任心帮助他们,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热爱,以真诚的爱生之情,去激起感情的浪花,取得他们的尊敬和信任,打开他们心灵闭塞排外的大门,帮助树立信心(见附件三)。

宽容相待,流动人口子女大部分来自文化底蕴落后的贫穷的山区,基本没上过幼儿园;教材又有差异,因此他们的学科成绩较差。教师要注意充分尊重他们的人格,宽容他们的落后,在接受文化知识方面允许他们有一定的差异,让他们真正品味被尊重的快慰,确信自己一样能成功。

(2)生活上给予关怀,让流动生感受温暖。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经济条件都较差,在生活上要加倍关爱他们,给予更多的照顾,包括吃、穿、住、行。经常和家长联系,积极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建立“爱心结对”小组,让几位本地生共同来帮助一位流动学生,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让流动学生感受集体的温暖,使他们在集体的大家庭里幸福快乐地成长。如301班的袁仕井,他是2002第一学期从贵州转入我校的。由于父母初来乍到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无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非常差。袁仕井连一个象样的书包都没有,必要的文具用品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什么课外读物了。至于学习成绩自然是十分糟糕。班主任见到这种情况后,立即召开班干部会议,决定让五位学生承担起帮助袁仕井的任务。以后的日子里,同学们为袁仕井送去了新书包和文具用品,有的还捐送了衣服,为他解决了不少困难。

(3)学习上给予帮助,使流动生提高成绩。

给予学生信任。

信任流动学生,要相信他们的潜能,对他们怀有积极期望,不能对他们压得太紧,管得太死,放手让他们参与班级活动,让他们为班级工作出谋划策,做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人,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

注重点滴进步。

教学中特别珍惜流动人口子女的点滴进步。上课时,教师一个信任的目光,会给他们带去鼓舞和信心,回答问题时,对他们要有意降低要求,只要言之有理,就当场给予鼓励和表扬,批改作业时,写上几句热情的批语:“老师为你加油!”、“让我们一起努力!”、“你的字进步真快!”等,让他们从中得到鼓励。

发现闪光点。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点燃就可以照亮其前进的道路,唤起上进心,目前在各种奖励中,”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学习成绩优异的尖子生受此殊荣,像这些流动人口子女基本上望“奖”兴叹,我们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标准,使他们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另外流动生具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本地生所不能企及的。教师就充分捕捉到流动生这一优点,利用班会、晨会或结合思品教学,请流动生作介绍,谈体会,教育感染本地学生,学习他们那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品质,从另一角度来讲,流动生也获得了成功体验,得到了师生的尊重,内心倍感自豪。

个别加强辅导。

提高流动生学习成绩应以提高其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为重点,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前提,并辅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流动人口子女知识贫乏,把他们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上来,为他们补课,指导其学习,使他们能会听课,听懂课,会做练习题,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加倍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就拿上面例子中的袁仕井同学来说吧,学习基础超乎想象的那么差,第一次练习下来,考卷几乎是空白。为了迅速转化这位同学,教师多次找他们谈话,上门家访,并为他制订了学习计划。“爱心结对”小组的五位同学也立即展开了行动,课余时间轮流为他补习功课。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袁仕井终于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语数均得了良好。

感受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克服困难,战胜逆境的同时,能更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设法为他们创设更多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能“潇洒走一回”,如是课时设计些难度不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中设计部分简单习题,让他们能够独立完成,时时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其次,是创设适应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生活的环境,举行“友谊之树长青”、“手拉手我们走到一起来”等班队活动(见附件四、五)。使本地学生了解异乡的风俗习惯和人情风貌,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让异地学生感受新生活的温暖,消除自卑感,使其能在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4、营造良好的流动学生教育环境。

(1)创造民主、平等的学校环境。以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的范畴为大前提,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尊重流动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尊严、权利的各类教育活动,坚决反对侮辱人格、民族歧视、不公正对待等做法。真正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欢迎接受他们,并且在实际行动上关心帮助他们。消除了流动生“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自卑、消沉心理,在和谐温馨的学校大家庭里快乐成长。(2)改善家庭成长环境。一方面充分发挥流动生有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的优势,组织流动生进行集中辅导,重点是自我生活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再提高。“自理、育人”双管齐下,使他们能克服新困难,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要改良家庭教育环境。学校通过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来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家长个人素养的提高等,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

五、研究的成果

1、提高认识,初步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当地政府、学校及全体教师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强化法制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初步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如流动人口及子女的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籍管理、减免费用及爱心助学等,确保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在流动人口不断涌入本镇,其子女学籍管理难度不断增加的今天,我校仍想方设法,尽一切力量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和教育问题据。统计资料表明,上学本施教区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为100%,新学年(学期)旧生巩固率为100%,这为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2、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对义务教育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当地经济的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当地家长对子女求学的热情给他们于很大的震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学校重视和积极的宣传,根本地转化了他们对义务教育的较忽略的认识,从而深刻地认识到适龄儿童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3、消除不正常的心理,平等对待、相互尊重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新的学习环境。首先,消除了本地学生由于地域环境、经济条件、学习成绩所处的优越地位而产生的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歧视心理。其次逐步地消除流动人口子女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而产生的自卑心理。第三,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彼此在了解,学习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文环境,在此过程中,人际关系日趋融洽,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逐步使流动人口子女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4、逐渐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各项素质。学校的教育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的熏陶,使流动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学校针对性的强化教育,如加强班主任的责任心,加强“行规”和“一日常规”的落实工作,定期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学生的自我调节,为了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融入班集体中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逐步养成了良好的个人行为习惯具有较为稳定的、自信心,适应能力明显地增强,乐观、合群、自立、乐学的健康人格初步养成,人际交往关系良好,(见表6)。

表6流动生行为评价前后对比表

5、提高了各科的学习成绩。按“学校——家庭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教育模式,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下,在本地学生的热情帮助下,流动生各学科,无论是考试科目还是考查科目,成绩较之刚进校有了明显的进步,得到了流动生家长的肯定和信任(见表7、8)。

表7流动学生知识质量前后对比表

表8流动学生与本地学生知识质量后期对比表

说明:上表6、7、8对20位流动生作跟踪调查,前后对比结果为进校摸底测试(观察记录)和2002第二学期期终考试(评价)。评价标准和本地生相同。

从纵向比较来看(见表7),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其语数双科合格率从刚转入时的50%递增到现在的80%,优良率从25%递增到45%;从横向比较看(见表2、8),抽样调查的20名流动生与本地同年级相比,语数双科合格率差距从前期的48.1%缩小到25%,优良率差距从63.5%缩小到45.4%。

六、问题与思考

构建农村小学流动人口子女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建立有效的教育体系,对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均衡性,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但由于该工作涉及面广,流动人口组成复杂,且不断产生新的矛盾,课题研究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随着我镇经济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日趋猛增,当地学校规模扩大,硬件投入有限与流动人口子女求学数上增之间存在矛盾,学校面临的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2、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应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整个阶段,本课题研究了小学阶段(六年),即童年期的研究,后三年(初中阶段)即少年期的研究又如何呢?

3、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的“文化沙漠”问题,农村小学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得不到解决。

4、家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保证其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农村小学成立流动人口家长学校是当务之急。

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本地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本土流动人口子女出现“隔代教育”不良现象,从而在家教上产生了新的问题。

6、流动人口居住点随意性大,具有不固定性,所居住的地方或寄宿厂房或简易棚,且合居现象普遍,这给教师上访、家访的质量带来了影响。2003年11月

﹡ ﹡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4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谈松华《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趋势》;

4、《基础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均衡化与公平性》(董惠铭,《浙江教育研究》 2002.4);

5、《抓住关键 推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董惠铭,《浙江教育信息报》2003.10.14);

5、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杭州市民工子弟学校调查报告》(侯静方、方展画、林莉《教育研究》 2002年 第一期);

6、余舰、吴树琴等《我国部分地区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调查报告》(余舰、吴树琴等《教育研究》 1997年第九期);

7、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扩音机性教育》(张铁道、赵学勤《山东教育科研》 2002年第八期);

8、周桂荣《对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的思考》(周桂荣《小学德育》 2003年第三期)。

【提示语:研究过程清晰,调查统计数据详实,研究报告行文规范,文字表达简洁通顺。】 11

第三篇:初中课题研究《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单元优化 整体发展

初中课题研究《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实验的构思受张思中教学法的启发,始于8月,在山中学初一4个教学班进行。实验实施以来,我们在使用JEFC教材进行单元整体教学实验中,对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编排体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感悟了一些教学体会。这对于我们冲破传统的框框,反思英语课堂教学,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验的背景及思路

一、实践背景:自使用新教材以来,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第一,课堂教学中词汇教学费时多。初中英语新教材单词量大,但每课时的单词量不均衡。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课堂教学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学习单词方面,句型、对话等重点教学内容的训练量不够,达不到教学要求,单词问题已成为课堂教学结构失调的主要原因。

第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较低。由于没有彻底解决单词问题,在学习对话时,单词就成为继续学习的障碍,直接影响着对话的掌握与运用。更多情况下,学生对于对话的掌握仅能达到有意义操练程度。甚至是机械操练层面上,不能熟练上口。

第三,部分教材的编排不太恰当。有的内容太零碎,缺乏整体性,有的内容编排轻重不一,需要调整。这些情况促使我们重新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种种习以为常的做法。

第四,课堂教学中心不突出。如果按照教材一课课的教,既学单词、对话还要训练知识点,重难点不集中,各环节平均耗时,导致学生学的囫囵吞枣,许多环节夯的不实,花架子多。

第五,教学目标单一和短暂。课堂教学的目标只完成了课本知识的传授,实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缺乏稳定性、持久性和创新性,教学观念相对滞后。

二、理论背景: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学者提出的英语课堂整体教学的思路以及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张思中教授“十六字”教学法对我们的实验也很有启发。整体原理告诉我们,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布鲁纳提出的:“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观点,都有力地说明了让学生整体、全面地去学习某一学科,有利于学生更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

初中英语新教材按单元安排教学内容,每一个单元设置一个交际项目(即功能话题)。单元内的四课既围绕话题展开又相对独立成篇,构成一个有机的单元整体。单元整体教学实验旨在适应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编写方式,整体把握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统筹安排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正确把握单元内容各课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各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分解单元内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突出单元内各课时的特点,形成以听、说、读、写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实验的具体实施情况

一.集中学音标,为学生集中识词做准备。音标是学生认读单词的拐棍儿,在学生识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学习音标:

(一)利用字母名称音学习音素。根据字母表顺序熟读字母,在熟读字母学字母歌的基础上,学习字母名称音的音标。尤其是五个元音字母的发音,在熟读的基础上,可把它们的音分解,并按长短音进行比较归类,学生掌握很快。

(二)利用歌谣学习音素。可利用初一学生对英语的好奇心,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以及他们爱说爱唱的天性,把音标的学习与汉语拼音相结合,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学习部分音标:大海上面大雁飞,汉语ddd英语[d][d][d],汉语ttt,英语[t][t][t],泥人玩泥巴,汉语nnn,英语[n][n][n]……

(三)利用卡片熟记音素。老师制作卡片教音标,按音的归类,让学生熟背音素,学生自制卡片,自由提问、竞读,利用小组活动,及时复习音素。

(四)利用迁移练习拼读音标。学生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已积累了 一些拼读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练习英语音标的拼读,尤其是辅音+元音式的音标,学生特别容易掌握。

二.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内容,形成灵活、开放的教学体系。新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优化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我们的课堂,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认知规律,抓住主干,每节课给学生设计好任务,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作为基础的目标渗透于课堂教学中。为此我们设计了如下的课型:

(一)自主预习课

自主预习课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对难点内容以讨论质疑、互相释疑的方式,合作突破。教学的侧重点在学生熟练记忆,掌握本单元词汇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运用,在用的过程中在去理解记忆,该课型应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强化学生遣词造句,语用感悟上。课堂教学步骤如下:

单词正音—→初步运用—→集中预习—→ 创设情景、总体感知。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1.A free talk:尽可能地运用刚学过的单词和句型,内容可涉及到本课即将学习的有关内容。

2.检查预习:1.学生读单词发现难点,集体突破。2.听录音、正音,训练学生的发音。

3.学生自读,记忆单词,并运用联想、比较、归纳等方法,加深对单词的理解。

3.初步运用:可让学生造句,翻译词组和做练习题,让学生初步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并在运用中,把对单词的学习从表层深化到内层。

4.集中预习:可利用翻译句子,翻译段落或做练习等,集中预习本单元的内容,对本单元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找出难点,做下标记。

5.总体感知:老师可事先设计,如一段文,内容尽可能多地包括新 词,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单词、运用单词。

6.总结课堂,布置作业:作业要有深度、有梯度、面要广,要照顾到学困生,不能让他们一开始就掉队。

(二)对话交际课

新教材每一个单元设置一个话题,单元中的所有内容围绕话题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语言的交际性和教材的特点,重组教材内容,体现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功能性,对话交际课通过重组教材,把知识、功能、话题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突出知识结合,采取“知集技循”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交际—→创设情景(导入话题)—→机械操练(抓住话题主干)—→有意义操练(开拓思维)—→回扣课本(搜集素材配合听力训练)—→交际性操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交际能力)。

对话讲练课要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总之对话讲练课要以听导说,以析助说,读后仿说,创设语境多方练说,导入要新,分析要简,情景要真。该课型的高潮应达到大部分学生能脱离教材,自主运用功能话题进行交流。

(三)阅读课

新的教学大纲规定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0万字,同时为增加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许多阅读材料。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限制,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训练。阅读课旨在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课以学生的阅读为主,采用泛读、精读、朗读等形式,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阅读能力。整个的教学思路是采取总——分——总的策略。

上好阅读课的原则:

1.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课本知识已有所预习,知识点的讲解并不重要,读材料一定要读的充分,且不可搞形式主义。老师要预测难点,适时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度过难关。

2.新旧相连,精泛结合:对于材料的处理,老师要处理好旧语言材料与新语言材料的衔接联系和搭配,为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可把教材内容划分精泛两种,精以衍泛,泛以保精。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学生要有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其次老师要注意阅读方法的引导。

①快速略读的习惯,可不求甚解,不穷抠一字一句,加快理解速度,把握文章整体结构。

②设计好问题,避免盲目阅读。

③学会猜词,不要认为只有读懂了才能往下读。

④帮助他们学会划分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读文章按群阅读,再深入字里行间。再者,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把困难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不求全面开花,只求重点突破。

(四)听力、写作课

修订版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初中学生听力训练不少于40小时。同时,新教材从初一年级起就注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但是,课堂教学中听力训练、写作训练量往往不足。听力写作课着重于加强学生的听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听力、写作课的教学过程大致如下:A free talk——听力训练(听单词、听句子对话、听力材料)——写作训练

1.A free talk:先讲个笑话,表演对话或值日报告等,创设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放松学生的心情,渐入佳境。

2.Hare a revision:对话背诵、复述表演等或课文复述,最好以口头表达为主,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并训练学生的听力。

3.听力训练:可采取由易到难,听写结合的方法。

①先听单词,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的生词是否能听、说、读、写,老师可事先对本单元的生词进行改编成题。

②听句子对话:对本单元的重点对话进行改编,空出生词和句子,让学生填写,老师语言控制时间,数量控制难易。

③听文章:本单元的听力材料,力度加大,检查学生综合听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或利用本单元的课文朗读磁带,挖空改写。训练学生的听记能力,不仅训练了学生听力,而且对课文是一次巩固,加深。

(五)发展课 可能是知识训练课,也可能是活动课,表演课等。一切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实际,宏观调控,让发展课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舞台。

如果是知识训练课,则应做到: ①不能孤立地教语法。

②不能抛开语法去培养听、说、读、写。

③对待讲解与练习,要做到精讲精练,讲不离练,练不离讲,练习难度要适中。

④要有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如果是活动课等:

①形式多样:单词竞赛、一句话练习、演讲比赛、对话表演、问卷调查、话剧比赛、课本剧等。

②组织要严密,老师要备好课,设计好,形成要自然有序,千万不能临时抱佛脚。

③要收放自如,无论是活动组织,还是参与人员,以及所要进行的内容,老师可宏观调控,具体实施由学生完成,老师不能包办。

④要有始有终,要让学生玩有所 获,学有所乐,体会和享受学习的乐趣,任何的活动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活动课不在课堂内结束,课堂只是中间站。

单元整体教学实验的初步成效

一、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得到培养。比如演唱英语歌曲,课前演讲,看英语课外书,坚持英语周记,大胆主持英语广播等。

二、学生自主识词能力明显增强。由于集中学习了音标,现在90%以上的同学能够自主识词,不需要模仿识词,熟练运用拼读规则归纳、总结单词识记的方法。如:比较记忆、联想记忆、语境记忆等。

三、坚持课前演讲。演讲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听完演讲后,可就内容问答,一篇文章有时能提出20多个问题。

四、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我校开展了各项活动,使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大大增多:如初一学生英语作业展览,英语歌曲演唱会、英语朗读比赛、英语语法集锦、英语广播站、英语演讲大赛、英语黑板报、英语手抄报、泛 听力测试等。

五、经过两年的实验,学生的成绩稳步提高。整体成绩列年级前两名,及格率在90%以上,优秀率在40%以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英语自学能力均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在集中识音标中,注重了学生音素的强化,而忽视了整体音标的学习,和对拼读规则的积累,尤其是学生对元音在前、辅音在后、元音与元音相邻、辅音与辅音相邻以及多音节词的拼读掌握得不好,以后的初识音标中,需强化训练这几种形式。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必然的,关键是如何解决它,我们可以在教学中进行集中拼读、分类拼读、比较拼读,让学生多动口,在实践中探索,然后再进行使用。

二、忽视了逆迁移对音标学习的影响。比如采用直呼式学习音标,产生了汉语拼音、字母和音素相混的现象,应尽快摆脱引进音素,造成的负面影响强化训练,可先循序渐进,按顺序掌握→熟练→打乱顺序记忆→熟练→分类记忆→应用。

三、缺乏经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实践有时与理论脱节,甚至走了弯路。

四、调查、研究不够。信息输出的反馈回收工作还需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及时强化正确信息,避免错误信息的输入。在检查中尽量少用选择题型。

五、实验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整体成绩还要继续提高,还要对优生的培养策略进行整体构建。学生的个性发展策略还不够完善。

继续进行的几点尝试:

一、加强小组活动。由于班额较大,要想整体提高教学质量,加大学生的实践量,必须加强小组活动,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精心设计“任务型”、“运用型”教学活动。

(一)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三)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运用语言和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活动能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要通过活动发现和使用人才。

三、整体单元教学的课堂设计要更加灵活开放 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应当是相对固定的,但课堂教学的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针对初一学生特点可适当增加对话讲练课,初三学生可适当增加阅读课;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单靠写作课培养,每节课的free talk就是练习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的最好机会,听说读写练习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课上课下创设英语氛围等。

总之,语言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单元是教学的单位,它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它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认知水平和接受速度,本着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原则,适当地改编、调整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最终实现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用的目的。

第四篇:“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一、课题实施的背景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广大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应试教育的压力还没有得到真正的缓解,二者成为教学改革与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我校在经历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小学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很少有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谈不上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更不例外。《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为渗透在合作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根据六年级教材编排特点,为充分培养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课堂教学模式入手,提出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构想。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生活,学生便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探究式学习,简言之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语文教学活动长期以来主要以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强调记忆性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较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这种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单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在新课改的理论指导下,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合作探究、交流为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在参与中活泼地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能力。“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遵循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思想,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在参与中发展智能,在参与中完善人格。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县局教学改革自主探究活动的安排,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工作模式陈旧,方法死板的现状,我校在教学模式的创建上突出的特色工作是: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在理论上寻求提升。学习坚持每周业务会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之外,还开展了“苏家塬小学教师创学习型学校,做研究型教师”读书学习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教师定时撰写教学心得和工作反思,促进教师相互之间的学习提高,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开展“学帮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求突破。“学”指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学校统一组织、统一时间要求教师相互听课、交流计划、心得体会、学习专业知识等活动,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理论水平和课堂教学水平。“帮”指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发挥老教师经验丰富、工作扎实,青年教师观念新,接受能力快,教学手段多样化的优势,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比”指开展形式多样教学竞赛活动,包括一人一课、同职称赛教等活动,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在比中求发展、谋突破,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3、强化过程管理,在过程中练本领,在“两个常规”的总要求下,学校从教师每一天的教学业务、教学过程、教学研究等各方面细化考核,保证教学活动的扎实开展,特别是制定了《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阶段性考核办法》和《苏家塬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工作热情,推进课改实验的快速进行。

四、课题研究内容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分为五步。第一部分:以趣引领,导入新课。

在一堂课中,导语非常关键,要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电教媒体、实物、挂图、范读、游戏、讲故事,或背景音乐等,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将学生一下带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创设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存的认知心态,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这一部分主要任务是激趣,用时不宜过长)。

第二部分: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细看小学语文课本,每一册课本中的每一组课文,乃至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整体,也有自己重难点,那么如何在课堂40分钟内要教学效果?首先,要从整篇课文出发,由学生自读、自悟,初步感知课文的中心所在和主要内容,找到自己喜欢的部分,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部分等等。这一过程我们教师要相信学生,完全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也给学生给予一定的阅读时间,不要存有任何的顾虑,学生定会交到一份意想不到的答卷。其主要教学流程是:

1、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

2、再对初读情况进行检查,对重点字词进行指导,检查课文理解情况,课文写了什么或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并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下一步教学做铺垫。

第三部分:导读结合,品读细析。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之笔。教师要从全文入手精心设疑或启发学生从全文入手质疑,认真做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让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与品析结合起来,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再次阅读课文,先自主学习,后合作学习,最后汇报交流,在这样的合作、交流中强化重难点。应从以下方面去着手:

1、抓重点问题教学。问题要少而精,要以参考阅读题或课后习题,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主。

2、抓重点句教学。从文章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思想或作者感情或映射全篇的句子,以句为突破口展开学习。

3、抓重点词教学,从文章的重点词入手开展教学。

4、抓朗读指导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重点句或段或篇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根据内容情况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在“思、读、议”中学习。

5、抓写作方法教学。在教学时,可按照“课文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步步教学。

6、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

7、找课文的空白点,进行拓展思维及语言训练。第四部分:同伴互助,整理积累。

学习的根本目的是运用,而运用的前提是积累,因此整理积累在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积累语言,积累句子,积累方法,积累课文内容等等,这可根据课文内容来确定,时间可放在课内,也可放到课外,以同伴互助的方式进行,把所学知识在学习、交流中整理积累下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第五部分:挖掘内涵,拓展应用。

这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之笔,教师可根据课文特点,内容等继续挖掘课文的内涵,升华学习内容,不断拓展运用,可以进行一篇带多篇的课外拓展阅读或课堂小练笔,谈感受等等。总之,可以依据课文进行多形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顺向迁移。

五、成绩与不足

经过一年的精心实施,现已在全乡推广了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即:以趣引领,导入新课——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导读结合,品读细析——同伴互助,整理积累——挖掘内涵,拓展应用。经过的我们推广和应用这一模式,大大减轻了师生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的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上述只是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和总结,还存在很多问题:

1、缺少理论指导和支撑,教师读书学习时间有限,获取资料途径少;

2、教师参加学习、研讨、交流机会少;

3、学校开展阶段性反思工作还不十分扎实,教学反思只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我们将处于完善、继续探索、研究、总结之中,无论怎样,语文阅读教学力求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完成教学任务。

六、今后设想

“自主参与阅读教学模式”在我校已如一棵大树正变得郁郁葱葱,“生活与数学如何实践”、“快乐课堂、快乐英语”等教学模式正如一棵棵幼苗迎风成长,这一切凝聚了全体教师一年来的心血和汗水。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存在着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但仍有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和束缚;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虽有新的突破但教学示范推广应用还不是很广泛等许多问题和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改革自主探究实验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研究水平,真正发挥成果引领、专业指导发展的示范作用,不断推广应用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特别是要加强根据山区教师队伍现状、教育水平的现状,制定较为科学合理的研究课题,找准突破口,以本次自主探究活动形成的经验为指导,强化和细化过程管理,在山区教育教学改革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自主学习,快乐成长

“语文教学阅读模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李家河乡苏家塬中心小学

2010年1月18日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结 题 报 告

市三十八中: 李冬青

张雄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教师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潮,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课堂教学效果没有明显提高。一些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缺乏活力,教学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还有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但结果仍然是投入多,收效低。针对这些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思考,学校把“构建高效课堂”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总目标,课堂教学严格遵守“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四步”“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四步”是指:自学—展示— 点评—检测;“五环”是指:目标导学—学案促学—讨论展示—评点归纳—检测生成。)。

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校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深入研究此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首先,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需要。其次,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从而培养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习惯,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再次,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培养了我校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有效教学的理论。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和“全人”的概念,应把学科价值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效益的观点,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反思意识,它强调教学策略。

其次,心理学家也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教法的研究、学法的指导,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传统课堂是教师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索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实验力求达成如下目标:

(一)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高效教学观,提升教师的教研意识、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通过课题研究,探究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一)如何设计、使用导学案。

(二)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如何借助导学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中,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的难点是:如何设计有效的导学案和如何借助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五、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思想观念主宰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们先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

(二)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两种主要方法。本课题的研究是群众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同时又在研究中深化教学。

(三)经验总结法:为了促进实验与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我们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本课题分课题准备、课题实验、课题总结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确定了课题组成员,确立了课题研究的重点和方法,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并向市教科所申请立项。

2、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动员、培训。在此阶段,学校相关领导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课题研究总动员。

3、学校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杜朗口中学现场观摩学习,了解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基本掌握了他们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和课堂教学流程。随后,李冬青老师为实验教师解读了杜朗口中学的教学模式,介绍了导学案的基本内容和编写导学案应注意的问题,并带领实验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通过学习,让实验教师了解了学案导学的作用、初步掌握了导学案的编制方法,最后,通过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初步掌握了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

(二)实验阶段:

1、实验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

在此期间,实验教师积极研究导学案的编写方法,主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的信息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每星期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每学期通过讲研讨课、观研讨课、说研讨课、评研讨课等形式进行集中研讨。

2、定期请相关领导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课题组根据领导的建议,及时修改研究方案,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3、实验教师积极撰写研讨课的教学案例、说课稿、教学反思和教研论文,既总结了实验经验,又锻练了教师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提交课题研究资料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成果:

(一)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采用备课、讲课、观课、说课、评课和课后反思等形式,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每位实验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课题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交流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经验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归纳整理出导学案的编制方法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形成了一套适合我校实际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独立自学—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检测反馈—总结提升。

(二)形成了导学案的制作模式

导学案编排分为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学习目标:根据课题知识点,结合《课标》要求,将学习目标呈现在导学案上。第二板块是学习过程:授课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①独立自学;以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点,为合作学习做好铺垫 ; ②交流展示,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学成果并提出疑问;③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独立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④检测反馈,通过一些典型习题,检测学生的对新知的掌握情况。第三板块是总结评价将本课题所学到的内容,形成知识框架,填写在学案上,并进行自我评价。

(三)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分成六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是出示学习目标。第二环节是依案自学。第三环节是讨论展示。组织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解决疑难问题。第四环节:点评归纳,精讲疑问。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讲”学生存在疑虑的问题(“讲”的时机有时穿插于小组汇报之中,有时将学生的疑难问题集中解决)。第五环节是检测练习。第六环节是总结评价。

(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首先,教师能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接纳和认同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不断自我否定、扬弃、出新,从而从理论上提高自身的涵养,教学方法和 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完善。其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在自身努力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基础上,借鉴他人成功的方法模式,学习模式、进入模式、变更模式、创新模式,从方法模式的组合上探究教学过程的改革与创新,引起课堂模式的优化,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自学意识,更不知道怎样自学,总是依赖老师讲授,对学习参加实验后渐渐有了自学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具备了依案自学的能力;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大大提高了。

(六)物化成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研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我校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绝大多数学生学习热情不高,没有自学意识,更不知道怎样自学,总是依赖老师讲授,对学习参加实验后渐渐有了自学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具备了依案自学的能力;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倾听,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开了,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大大提高了。

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教师共编写优秀案例及教学反思三十余篇,说课稿近三十篇,评课稿二十余篇,撰写论二十余篇,其中,案例《小数的性质》和《三角形的边》分别获湖北省优秀案例二等奖和三等奖;案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乘法的分配律》获市级一等奖,论文《学案导学是高效课堂的法宝》、《转变学习方式的探索》《浅析导学案的编写方法》分别获市级一等奖、二等奖;论文《学案导学,教学因你而精彩》和说课稿《解方程》发表在《襄阳教育》上。

我们整理了一本《教学案例及反思集》、一本《说课评课文集》、一本《论文集》、一本《培训总结资料集》。

八、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是根本,学案是为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教材。但实际使用中,个别学生容易出现依赖学案而忽视教材的现象。特别是概念部分,即使老师强调了,也不能做到依据学案结合教材理解知识。也有抄书填写学案内容的现象。

2、学生纵然认真地完成了学案,但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浮于表面。错误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3、个别学生课后修订导学案不够认真,不能使学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4、有些教师的导学案是直接从网上下载的,没有修改就直接经学生用。导致课堂教学思路与导学案脱节现象。

我们的困惑:

1、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认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

2、如何让每个教师都能静下心来,精心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 这两大困惑,也将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下载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五阶段作文教学模式实验研究结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验结题报告

    《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包钢十八小课题研究组 【内容提要】: 随着信息技术步入学校和家庭,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化学实验改进研究结题报告 镇安教研室镇安柴坪中学 内容摘要 对于化学实验,更新实验思路,改变过去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意识,让实验能在学习中创新。采用多种实验方法,活跃学......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谷城县冷集镇第二中学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农村初中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襄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的“十二......

    《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结题报告

    《初中物理趣味实验》结题报告 随着物理新课程的启动和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实验初级中学,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程提倡的探究性实验,在学......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黄麓镇中心学校“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撰写人:课题组组长张文宏 《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教育背景 高效课堂与有效教......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负责人】任淑华(中学语文二级教师) 【所在单位】扶风县法门镇第一初级中学 【参研人】任淑华 【......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概念课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白延辉一、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

    农村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探索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大丰新丰初级中学冯金辉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改深入人心,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随之起了新的变化。课堂教学变得开放、灵活,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