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中学)》试题
福建省2005年4月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中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1.“教育即生长”是教育哲学家()的观点。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杜威 D.瓦·根舍因
2.()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做出了贡献。
A.洛克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亚里士多德
3.下列哪一说法是夸美纽斯的观点?()A.美德是否可教 B.教学的教育性
C.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D.“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 4.为了防止考试焦虑症的发生,学校咨询人员提前对这些学生进行集体指导,讲授自我放松、缓解紧张的方法属于()。A.早期干预 B.缺陷矫正 C.发展指导 D.问题预防
5.教师专业化的尝试始于()。
A.教师职业的出现 B.师资培训机构的建立 C.教育立法的规定 D.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6.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生物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7.为全体人民服务,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征。A.公共性 B.生产性 C.科学性 D.未来性
8.学校的基本功能是()。
A.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B.为繁荣文化服务 C.能实现人口的控制
D.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9.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阶段性
10.下列哪一特征与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不符?()A.教师聘任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B.公开、直接、透明 C.平等自愿双向选择
D.聘任合同是有法律效力的
11.不在教师资格认定程序之列的是()。A.提出申请 B.受理
C.参加资格考试 D.颁发证书 12.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由()规定。A.国务院 B.国家教育部
C.省教育行政机关 D.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13.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A.课程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目标 D.培养目标
14.“真正有效的教育目的必须是内在于教育或通过教育过程去实现的目的,”并且教育无“过程之外”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教育无目的论
15.技能是按照规则、程序、基于练习而完成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动作的能力,下列与技能的三种类型不符的是()。A.身体协调能力 B.智慧能力 C.元认知技能 D.自主能力
16.德育的价值属性和对平行教育子系统的作用是德育的()功能的两大含义。A.社会性 B.个体性 C.教育性 D.享用性
17.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是()。A.杜威 B.泰勒 C.布卢姆 D.布鲁纳
18.下列属于布鲁纳教育观点的是()。A.五段教学法 B.设计教学法
C.范例教学法 D.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
19.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A.集体形成初始阶段 B.集体形成正规化阶段
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发展阶段 D.健全班集体形成时期
20.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主体的实践,但明显不足在于()。
A.不利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B.不利于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1.德育对智育、体、美诸育的促进功能,就其共性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A.动机作用 B.方向作用
C.习惯和方法上的支持 D.提升智慧 E.获得体魄、体能的提高
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现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
3.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A.教育领导权为人民所有 B.社会主义教育与宗权分离 C.教育内容共享
D.教育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公民和建设人才 E.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表现在()。
A.设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与盈利之别 B.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E.“生产”过程及内容不同
5.中国教师的资格条件须包括以下要件()。A.必须是中国公民
B.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C.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D.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E.体格达标
6.教师专业化应符合的条件有()。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C.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7.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有()。
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 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知识技能 C.参加各种体育竞赛,选拔运动人才 D.增强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E.养成运动习惯,培养健康体育观念
8.课程设计是对课程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在进行宏观设计时应当解决基本理念问题,包括()。
A.课程的价值 B.课程的根本目的
C.课程的主要任务 D.可运用的课程资源 E.课程的基本结构
9.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其策略有()。A.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B.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C.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D.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E.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
10.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哪几方面?()A.学生发展评定 B.管理水平评价
C.学生活动效果评价 D.教师授课质量评价 E.课程和教材评价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发现学习2.学校事故 3.德育 4.教育评价
5.学校咨询与辅导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课程实施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 2.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5.你是如何理解当代儿童发展观的?
五、论述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1.试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规定性的意义。2.你是如何理解、评价班级授课制的?今日改革有何举措?
第二篇: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试题之一
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
20分)
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2.()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4.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
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5.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6.课程的一般结构()。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
-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7.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30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8.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是()。
A.艺术美育
B.哲学美育
C.超美育
D.社会美育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
A.文化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1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
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2.受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属()。
A.解聘
B.不聘
C.续聘
D.辞聘
1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5.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6.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
B.洛克
C.华生
D.杜威
17.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称之为()。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五四制
18.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要对组织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是
()的 观点。
A.科学管理学派
B.官僚科层制
C.行为分析理论
D.系统权变理论
19.“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的。()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儿》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0.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
A.《学记》
B.《雄辩术原理》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分,共
10分)
1.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社会学者有()。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涂尔干
D.诺笃尔普
E.凯兴斯坦纳 2.下列哪些政策文献作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的规定
()
A.《教师资格条例》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3.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道德领域
D.动作技能
E.美学领域
4.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有硕本学历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E.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31
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有()。
A.基本性
B.基础性
C.差异性
D.范例性
E.可控性
6.智育的任务为()。
A.传授知识
B.发展智力
C.形成技能
D.有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E.培养自主和创造性
7.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C.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D.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关规定
E.专
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8.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
A.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B.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C.做好参加公益
活动和安排好寒暑假及节假日活动
D.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E.制定家教计划,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9.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于二方面,即()。
A.传统文化
B.外来文化
C.社会特定要求的和主流的文化
D.年轻一代的文化
E.以上都不是
10.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指的是()。
A.为全体人民服务
B.公平性
C.大众性
D.公益性
E.免费服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分,共
20分)
1.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2.启发性原则 3.教学模式
4.教育
5.学生集体
四、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
2.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3.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5.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2.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中学教师资格认定培训考试教育学仿真试题之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分,共
20分)
1.在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A.发现学习教学法
B.探究—研讨法
C.纲要信号图教学法
D.暗示教学法
2.()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所要解决的是班、课、时的问题。
A.教学内容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组织形式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
A.系统性
B.启发性
C.思想性
D.巩固性
4.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
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A.教学
B.教学原则
C.教学模式
D.教学方式 32
5.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布鲁纳
6.课程的一般结构()。
A.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总目标-领域目标
-学科目标
C.课程目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
D.知识-经验-活动
7.能解决教育中无儿童,见物不见人倾向的课程观是()。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计划
C.课程是经验
D.课程是活动
8.蔡元培所倡导的美育是()。
A.艺术美育
B.哲学美育
C.超美育
D.社会美育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性功能的()。
A.文化功能
B.生存功能
C.发展功能
D.享用功能
1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
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的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际化走势
12.受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属()。
A.解聘
B.不聘
C.续聘
D.辞聘 1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
A.热爱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教书育人
D.创新开拓
1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15.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16.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
B.洛克
C.华生
D.杜威
17.中国近代史上产生的第一个现代学制系统称之为()。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五四制
18.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个性、需要对组织的重要性,认为人际关系的协调对组织的工作有决定性影响的思想是
()的观点。
A.科学管理学派
B.官僚科层制
C.行为分析理论
D.系统权变理论
19.“出自选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论点出自的。()A.洛克《教育漫话》
B.卢梭《爱弥儿》
C.康德《论演说家的培养》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0.被公认的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是
()。33
A.《学记》
B.《雄辩术原理》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
1分,共
10分)
1.属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教育社会学者有()。
A.夸美纽斯
B.柏拉图
C.涂尔干
D.诺笃尔普
E.凯兴斯坦纳
2.下列哪些政策文献作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法律制度化的规定?()A.《教师资格条例》
B.《教育法》
C.《宪法》
D.《教师法》
E.《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
3.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应包括()。
A.认知领域
B.情感领域
C.道德领域
D.动作技能
E.美学领域
4.教师专业化应具备的条件:()。
A.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B.有硕本学历
C.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D.具有公认的权威和影响力
E.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专业组织对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5.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法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有()。
A.基本性
B.基础性
C.差异性
D.范例性
E.可控性
6.智育的任务为()。
A.传授知识
B.发展智力 C.形成技能
D.有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E.培养自主和创造性
7.教师是一种从事专门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具备其资格的特定要求有()。
A.要有较好的政治背景
B.要达到规定的学历
C.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D.要符合与其职业相称的其他有 关规定
E.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8.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有()。
A.保护子女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B.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C.做好参加公益活动和安排好寒暑假及节假日活动
D.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
E.制定家教计划,配合学校教育工作
9.学校文化的形成来自于二方面,即()。
A.传统文化
B.外来文化
C.社会特定要求的和主流的文化
D.年轻一代的文化
E.以上都不是
10.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指的是()。
A.为全体人民服务
B.公平性
C.大众性
D.公益性
E.免费服务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
4分,共
20分)
1.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2.启发性原则
3.教学模式
4.教育
5.学生集体 34
四、简答题(每小题
6分,共
30分)
1.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途径有哪些?2.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有哪些? 3.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
4.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5.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小题
10分,共
20分)
1.你是如何认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的?该如何去落实教育目的? 2.请结合实际工作谈谈现今中小学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教育学试题
第三篇: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模拟题113
一、单项选择题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______。A.现实性 B.必然性 C.方向性 D.可能性
2、《孟子》中:“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其中“校、序、痒、学”都是指______。A.教师 B.学校 C.私塾 D.六艺
3、学校生活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______。A.师生的交互作用 B.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会的影响
4、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分为______。A.基础课和拓展课 B.新授课和巩固课 C.单一课和综合课 D.讲授课和练习课
5、个体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层次是______。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信息反馈活动
6、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______的认识。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______原则。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思想性
8、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______。A.系统化 B.专业化 C.专门化 D.多样化
9、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______能力为标志。A.创造 B.学习 C.生殖 D.思考
10、______模式的理论认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A.认知 B.体谅 C.社会学习D.社会
11、被称为“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也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的是______。A.赫尔巴特 B.杜威 C.亚里士多德 D.马克思
12、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______。A.尝试—错误说 B.认知—发现理论 C.联结—认知理论 D.有意义接受理论
13、我国当前班级管理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______。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 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14、古代一般采用______教学组织形式。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集体教学
15、______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A.讲义 B.提纲
C.教学参考书 D.教科书
16、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是______。A.开设哪些科目 B.各科开设的顺序
C.各科教学的课时数 D.各学科的教学方法
17、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称为______。A.个性差异 B.生理特征 C.心理特征 D.年龄特征
18、“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______教育的一大特征。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1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______。A.专政型 B.指导型 C.民主型 D.溺爱型
20、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是______。A.学生会 B.当班干部 C.班集体 D.学习小组
二、多项选择题
21、校园文化可细分为______。A.学校物质文化 B.学校组织文化 C.学校精神文化 D.教职工文化 E.非物质文化
22、制约教育目的的因素有______。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 C.文化传统 D.科技水平 E.教育性质
23、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______。A.传递文化 B.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 C.构成文化本体 D.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E.教育促进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24、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社会,教育目的只能是社会目的的观点是“社会功能学派”的教育社会本位目的观,下列哪些人物代表这一派别?______ A.裴斯泰洛齐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卢梭 E.诺笃尔普
25、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包括______。A.生理活动 B.精神活动
C.心理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E.思维活动
26、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______。A.课程政策是如何制定的 B.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C.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D.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E.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7、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______。A.布鲁纳 B.赞科夫 C.杜威 D.克伯屈 E.瓦·根舍因
28、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有______。A.凯兴斯坦纳 B.卢梭 C.福禄培尔 D.小原同芳 E.裴斯泰洛齐
29、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主要有______。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德育内容 D.德育原则 E.德育方法
3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包括______。A.引导和培养、塑造个体发展 B.加速个体发展 C.具有延时价值 D.开发个体特殊才能 E.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三、填空题
31、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属于人生的______。
32、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______要求和受教育者的______,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33、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______两种。
34、启发性原则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师生的______活动,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35、试题类型大体有______和______两大类。
36、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______、______、自觉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37、构成教学内容的基本结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教学活动进行时的调控措施。
38、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这说的是教学中的______。
3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______、______而制订的,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______。
40、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四、名词解释
41、国家课程
4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3、德育
44、班级平行管理
45、教育评价
五、判断题
46、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47、墨家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教育应“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48、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年级。
49、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现代教育的代表。
50、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学校是骑士学校。
六、简答题
51、教师应如何备课?
52、中学教学的任务主要有哪些?
53、为什么说教学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54、生产力对教育有哪些制约作用?
55、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七、论述题
56、怎样才能做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57、试述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觉悟的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遗传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可能,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B “校、序、庠、学”均指学校,故选B。
3、A 师生的交互作用在学校生活中是最重要的。
4、C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故选C。
5、C 主观能动性分三个层次: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故选C。
6、D 这是个人本位论的观点。
7、B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启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指在与学生谈话的过程中,并不直截了当地把学生所应知道的知识告诉他,而是通过讨论、问答甚至辩论方式来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最后得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8、D 每个人要在社会中同时扮演许多角色,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但教师这一职业却具有多种角色的特点。
9、C 成熟是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成熟,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具有生殖能力。
10、C 社会学习模式的理论认为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故选C。
11、A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故选A。
12、A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被称为尝试一错误说。
13、A 由我国班级当前存在的问题可知,班级管理采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14、A 古代教学组织形式一般为个别教学制,其教学速度慢、效率低,故选A。
15、D 教科书是依据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因此它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6、A 教学计划涉及学校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科目。
17、D 题干内容是年龄特征的定义,故选D。
18、D 古代埃及开设有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子弟。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很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所追求的目标。于是“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9、C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20、C 班集体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最好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
21、ABC 按不同层次和标准可将校园文化分为这三种类型。
22、ABCD 教育性质是教育目的反映的内容,它不能制约教育目的。
23、AC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指传递文化和构成文化本体。
24、BCE 这是社会本位论的观点,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诺笃尔普都持社会本位论的观点。
25、ACD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次的内容活动组成。
26、BCDE 泰勒原理所包含的四大问题是指应设定怎样的教育目标.应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来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怎样确定这些目标能够实现。
27、ABE 课程现代化的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赞科夫、瓦·根舍因。
28、BCE 卢梭、福禄培尔和裴斯泰洛齐都主张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9、ABCE 德育原则是德育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不是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30、ABCD 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三、填空题
31、少年期
32、社会 身心发展水平
33、启发谈话
34、双向主体
35、供答型 选答型
36、科学性原则 民主性原则
37、教师 学生 教学内容
38、因材施教原则
39、教育目的 教学规律 基本要求
40、近期的 中期的 远期的四、名词解释
41、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一级课程。
42、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
43、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4、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45、教育评价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现代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现象进行的价值判断,即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现象的评价。
五、判断题
46、B 在新课程条件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与纸质印刷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实际上,课程资源非常广泛,既包括校内的课程资源,也包括校外的课程资源;既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也包括条件性课程资源。
47、B 题干所指的是道家的教育主张。
48、B 班级是学校开展各项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
49、B 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是杜威,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50、B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六、简答题
51、(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的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3)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制订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2、(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3、(1)教学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他们的认识范围,提高了他们的认识速度。
(2)教学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在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实现德、智、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54、(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5、(1)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七、论述题
56、现代教学论强调学与教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教学经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师生共同明确教学目标,交流思想、情感,实现培养目标。
57、(1)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2)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不仅是教学目的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知识的有利因素。
(3)思想觉悟的提高依赖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
(4)学生掌握的知识,要想转化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思想观点,形成调节行为的力量,也是有条件的,在教学中两者不是自然统一的。
第四篇:江苏首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
江苏首次教师资格认定教育学心理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动机律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因作出某种行为而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于强化的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A.内在强化 B.替代性强化
C.负强化 D.无意强化
3.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者是()。
A.苛勒 B.加涅
C.奥苏伯尔 D.布鲁纳
4.先于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是对新学习材料的简化与概括,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观念之间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学习内容的组织技术或教学策略叫()。
A.比较性组织者 B.认知结构
C.先行组织者 D.固定点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称为()。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想象直观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意义,需要变换知识的呈现方式,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可有可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D.抽象
7.某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注意和兴趣容易转移,思维、言语、动作敏捷,善于交际,充满生气,但往往表现出轻率、不稳重和“冷热病”等特点。据此,可以初步判定该生的气质类型属于()。
A.胆汁质 B.粘液质
C.抑郁质 D.多血质
8.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表现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心理特征叫()。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习惯
9.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称为()。
A.意志 B.动机
C.能力 D.气质
10.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布鲁纳
C.马斯洛 D.布卢姆
1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A.教师教学 B.教师教育
c.学生学习D.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
12、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13、()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不知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意义的过程。
A、人本主义 B.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D.认知派
14、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确立自我感,这种自我称为()。
A、投射自我 B.理想自我 C、社会自我 D.镜中自我
15、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别人的眼睛看问题,用别人的心思考问题,这叫()。
A、同情 B.投射
C、怜悯 D.移情
16、个体由于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和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样的现象称()。
A、凝聚性 B.从众
C、社会助长作用 D.士气
17、研究表明,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表现为()。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无相关 D.动机强度适中,学习效率最高
18、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经过实验所得出的()效应表明:教师如能对学生热情相待,寄予较高的期望,则学生就会朝着教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发展变化。
A、皮格马利翁 B.“自己人”
C、威信 D.好感
19.将学生的学习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加涅 B.布卢姆
C.桑代克 D.布鲁纳
20.群体中占优势的言论与意见称为()。
A.规范 B.舆论
C.群体气氛 D.凝聚性
二、填空题(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人的心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 三个方面。
2.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心理学“第三势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
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通过实验提出的学习理论是。
4.学生知识的学习过程一般经历知识的感知、、保持、迁移和应用等几个阶段。
5.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 的学习三大类。
6.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记忆实验所绘制出的“遗忘曲线”,反映了遗忘进程先快后慢的基本趋势,从而揭示了 的必要性。
7.在识记一些无意义的材料时,人为地赋予其意义并加以一定的联想和想象,以提高记忆的效果,这种做法被称为。
8.学生知识的应用(或解题)过程一般包括审题、、重现有关知识和解题(求解)等几个基本环节。
9.从活动的调节看,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表现为 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10.在技能形成过程中,学习者在练习中期往往会呈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高原期”。
11.元认知指学习者对自己认知(过程及其结果)的认知,一般认为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三个主要方面。
12.针对学生的阅读,心理学家研制开发了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其中被广为运用的一种是“SQ3R’’法,其中的“Q”是指。
1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 等心理成分。
14.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认知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个方面构成。15.能力的个别差异可以表现在能力的 差异、水平差异和早晚差异等方面。
16.有人在场或多人一起学习或工作,可以提高个人活动的效率,出现增质或增量,这种现象称为。
17.根据教师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的程度、教学的针对性、灵活性、创造性及其有效性,可以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分为、因循式、策略式三种。
18.个体自我意识从其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 等方面。
19.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包括自我意识的分化、矛盾、和转化与稳定等几个阶段。
20.心理健康教育包括针对心理疾患而进行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和针对心理潜能开发而进行的 心理健康教育。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教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
2.简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3.简述学生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4.教师可通过哪些主要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力”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任选1题,共10分)
1.请根据性格的结构分析你所熟悉的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并根据因材施教的原理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2.试述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五篇: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重点
概念:教育学P4-5 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属于一级学科;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该课程也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是“作为一门课程的教育学”所使用的教材,其名称随着课程名称的不同称谓而有所不同。
1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是什么?P9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论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教育学创立的条件是什么?P13 首先,教育学的创立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教育学的创立与近代以来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再次,教育学的独立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努力分不开的,凝聚着好几代教育家的心血,最终使教育认识从教育术的阶段上升为教育学的阶段,从前科学转变为科学。
3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P19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基础。
4学习教育学有什么样的价值?P25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际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5当代教育学有哪些特征?P21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
6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继续不断的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的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念:
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教育者P38 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3学校教育P38学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4受教育者P38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5教育影响P38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简答与论述
1如何理解教育的概念? P36 首先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活动的目的性);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再次,这个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最后,该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P38-39 学校教育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3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哪些? P41-43 第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第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第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第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4简述劳动起源说的基本观点。P44 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5现代教育有哪些特征? P62-65(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其特征? P46-61 原始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水平低。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奴隶教育的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资本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共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要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备而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等等。
不同的地方表现在: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第二章:学校 概念:
1、学校P66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P67现代学校制度是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把学校教育机构纵横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一般简称学制。
3、管理P85管理是指管理者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为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一套规章制度,对该机构内的人、财、物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以有效地实现该系统的预期目标的过程。
4、学校文化P7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5、学校管理P86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简答与论述
1简述学校的公益性特点。P73-75 学校与企业相比,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设置目的不同。(2)手段不同。(3)与政府关系不同。(4)产出不同。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公益性具体地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2)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3)公益性还涉及了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2学校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的影响(81-82)学校制度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传统、仪式和规章三类。
学校传统是一所学校在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影响所有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定势。学校传统的形成受学生文化的影响较大,一般不是通过强制性的要求实现的。
学校仪式是学校的某种固定化的活动程序和形式。表现在学业方面有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表现在体育运动方面有运动会、体育比赛的各种仪式;其他还有升旗仪式、周会、校训、校歌等。学校仪式一般是在学校的要求下产生,受教师文化的影响较大,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有效的工具。
学校规章是学校中的一种制度化了的行为规范。如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等。学校规章的制定者一般是办学者或教师,代表他们的意愿和办学理念。规范的对象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学校的教职员工。
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每一个成员,包括学生和教师、管理人员都会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3、国家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P94-96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4、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98)
首先,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学校的教育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的教育水平主要是指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职业素养的高低。
再次,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如何,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5、家庭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1)
(1)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
(2)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3)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4)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6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03-104)(1)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青少年儿童实施、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
(2)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
(3)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学校的课外活动。同时为国家积极发现和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
(4)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树立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观点。
(5)开展各种家庭服务,如设立校外青少年儿童活动站,为少年儿童的校外活动提供场所,为家长解决双职工子女的午饭问题等等。
7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一)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与配合
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类情况:(1)一般性指导。(2)针对性指导。(3)分类指导。(4)个别指导。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互访。(2)家长会。(3)家长委员会。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有:(1)学校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2)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应经常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和要求;向学生家长广泛宣传校外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动员学校的人力和物力,为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3)学校利用社会各种团体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生施加影响。(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8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92-93)(1)行政管理方法。(2)法律方法。
(3)思想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9中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93-94)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 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管理
第三章:学生 名词:
1、儿童个体发展(116)、儿童个体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2、学生主体性(123)主体性:从结构出发,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性之一,它是人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主体性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
1、简述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影响。(107-111)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三、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111)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机制的自我演变过程。这一自我调节过程得以产生的基础是儿童健全的神经系统。在遗传、环境和儿童主体的活动这三者之间,惟有儿童的活动才是其发展的真正起因。所以,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皮亚杰非常重视儿童的自主能动的自我调节功能,认为它在儿童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他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皮亚杰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3、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112)杜威认为,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著名论断。从儿童的发展取决于儿童与外在环境相互作用这一角度出发,杜威又把儿童的发展看作是其经验的改组和改造过程,他主张让儿童从实际参与的活动中学习,即“从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脱离儿童需求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其他可能会对儿童发展产生阻碍的各种因素,让儿童的发展更适合其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生活。杜威的这种思想对20世纪初进步语义教育在世界范围的兴起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4、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114)
(一)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三)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个体发展的特点。(118)
(一)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二)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四)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五)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6、实现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需要把握的几项要求。(121)
1.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发展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7、试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121)
在教育与儿童的发展这两件事上,它们之间是一种主从的关系,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并为儿童发展服务的过程;它们之间也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本性的目标实现过程,而教育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其特殊性表现为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在发展与教育这一对关系中,教育不可能改变发展的规律,教育所能做到的只是认识、肯定和利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来提高自身对发展的影响力。教育是出自于保障和加速儿童发展的善良本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人为干预过程。但是,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还取决于教育本身的科学性。
8、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一)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二)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
(三)教育中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章:教师 名词:
1、教师P128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地位P132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它是由教师在社会中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构成的。
3、教师培训P150教师培训是指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
4、教师考核P152教师的考核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依法对教师进行的考察和评价。
5、教育机智P138教育机智,就是指一种面对新的突发事件,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简答和论述
1、教师专业化应具备哪些条件?P131(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性,有正式的专业组织对行业服务、培训及资格认证进行管理。
2、如何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P134 首先,从社会和政府的角度上,应确保教师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其次,从学校和教育行政的角度看,应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来,同时加强教师的培训,以充分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获得正常的晋升和学习提高的机会。再次,从教师自身的角度看,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以自己的专业素质获得社会的认同。
3、论述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P135 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
(一)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
才能。
(二)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并有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三)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于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
(2)热爱学生,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3)严于律已,为人师表
4、简述获取教师资格的条件。P142 1.必须是中国公民 这是成为教师的先决条件。2.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这是取得教师资格的一个重要条件。
3.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学历是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是人们从事一定层次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4.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5、简述教师考核的内容和原则。152
教师考核的内容包括:(1)政治思想。(2)业务水平。(3)工作态度。(4)工作成绩。
教师考核应当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准确性原则。
第五章:教育目的 名词:
1、教育目的P155、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P169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具体界定。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
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简答论述
1、简述历史上不同的教育目的论。P159
(一)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四)教育无目的论
2、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P158 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1)导向功能,作为整体活动方向的教育目的因此是教育活动的灵魂;(2)调控功能;(3)评价功能,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P163
(一)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从主观方面来看,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
其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
再次,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展的进程。最后,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4、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P170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5、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P175 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6、论述如何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P178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我们还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3)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4)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第六章: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名词:
1、德育P182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智育P192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3、美育P206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4、体育P200体育是指以发展、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广义的体育是指所有能够增进人的身体素质及活动技能的活动,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所有能够增进体质与体能的活动。狭义的体育指学校体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体质、体能、体魄提高的教育活动。
5、教育美育P214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6、德育的教育性功能P186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简答论述
1、简述中小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P189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中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
2、简述中小学体育的任务。P204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简述中小学美育的任务。P210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4.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4、学校实施美育应注意哪些方面? P212 学校美育的实施,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美育 2.自然美育 3.社会美育 4.教育美育
第七章:课程 名词:
1、课程P218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3、教科书P223: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4、课程设计P242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简述:
1、国内外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观点。P216-217 1.课程是知识 2.课程是经验 3.课程是活动
2、试述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P221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缺陷:它与人类一般认识及个人认识的过程是相违的,不是来自生活和生产实践的需要,也不在学习之后直接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其积极的方面是赢得了教育的时间和速度;其消极的方面,则是失去了认识的完整性和活力。当人们把它当做惟一的课程类型时,就必然地造成学习者在发展上的局限:对于所知识缺少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没有与知识的获得同步,等等。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在今后的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二)知识与能力
在这一基本关系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冲突,比较著名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发生在18世纪前后的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著名论争。第二次是以20世纪中叶以来的课程改革为代表的。我国课程的发展在这一基本关系上是存在片面性的,是知识取向。知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这是面对这一关系时首先应当强调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条件,知识是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又各自具有独立性,从存在方式上分属于不同范畴。在发展上,彼此的独立性就更加明显,知识在量上的积累并不必然地导致能力的提高,能力的形成除了与知识相关外,还有自己的规律和特征。为了处理好这一基本关系,使得课程能够将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真正统一起来,一个必须解决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不同的学习方式。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只能通过活动实现。(三)分科与综合
分科与综合的关系在课程发展的过程中也是由来已久的,只是在当代才成为课程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十分突出的课题,成为今天人们制订和设计课程时不可回避、必须考虑和处理的关系。
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合为特征的,中西莫不如此。近代课程是分科的。综合课程的研究和尝试在二战之后达到高潮,成为当代课程实践和理论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课程综合化的主张主要是针对分科课程而言,综合是作为分科的对立面产生、存在和发展的。
就课程结构而言,包括了分科与综合两个方面才是全面的,就学习者的认识和思维的结构而言,包括了分化与综合两种方式才是合理的。在这一关系上,中国面临的问题与世界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主要在于分科绝对化,目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已经包括了有关综合课程的设想和尝试,将对我国课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四)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课程或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其特点表现为:(1)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2)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3)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重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兴趣,讲究教学方法,提倡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学主义的课程传统主要表现为:(1)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课程要为科学的发展和进步服务,即使提到课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也会归结到二者对于科学的依赖或者科学对于二者的巨大影响方面。(2)在课程内容上,提供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地位,并不断增加自然科学的内容,及时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3)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在人文与科学这一基本关系上,我们既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又要提供尊重学生和重视个性发展的人文精神。
3、简述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P229 1.课程的总体目标――教育目的
即英文中的aims,可以翻译作教育目的或教育宗旨,实际上带有总体目标的含义,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要求,与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观一致,通常有较强的哲学理念色彩,以及浓厚的社会政治倾向。
2.学科的(领域的)课程目标
即英文中的goals,按照一般的含义,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具体课程,goals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课程目标
即objectives,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目标。
4、课程一般结构的发展变化。P237
课程一般结构的变化的基本情况大致是,一方面保持原有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出现了与原有特点相反的迹象,强调统一性的开始有所松动,注重多样化的开始进行适度控制。
1.在统一基础上增加灵活性(我国和日本)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英国、美国)
5、简述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P242
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产生的结果,可以将课程设计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宏观的课程设计工作。这一层次的课程设计应当解决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问题。包括课程的价值、课程的根本目的、课程的主要任务、课程的基本结构等。
第二,中观的课程设计工作。将宏观的课程设计具体化为各门课程的大纲或标准,并且以教科书或其他形式的教材为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第三,微观的课程设计工作。中观的设计在进入课程实施领域,还要由教师进行再设计。
6、试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P244
泰勒是著名的美国课程理论家,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这本书被认为是课程论的经典,其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课程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
泰勒认为有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学校的教育目标当然要与此一致。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揭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可能达到的。(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模式,无论同意还是反对,泰勒原理所提出的四个问题是课程设计所不能回避的。
第八章:教学(上)名词:
1、教学P251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旦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模式P261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3、教学原则P264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4、教学组织形式P278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统一。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5、复式教学P284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简述
1、简述教学的任务。P252(1)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3)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2、简述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P257 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一)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四)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3、简述赞可夫的教学原则体系。P274 1.高难度原则(与量力性原则相反)2.高速度原则(与巩固性原则相反)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与直观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相反)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简述布鲁纳的教学原则体系。P276 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反馈原则
5、简述罗杰斯的教学原则体系。P277(1)以学生为本(2)让学生自发地学习(3)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
(4)给学生安全感,这是非指导性教学的精髓。
6、论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其优缺点。P279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因此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7、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要求。P266 1.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要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的不同、教学任务的不同、学生年龄特等的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3)要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牢固地掌握和保存。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3)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1)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正确的方向。(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3)实事求是,特别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
(4)讲究教学艺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
(2)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地结合本地区的特点;最后,应当注重中小学生发展的实际。(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8、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P281-284
人们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试图在保持克服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分层教学,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
(二)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三)小班教学
第九章:教学(下)名词:
1、教学方法P286教育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讲授法P287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3、非指导性教学法P298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4、发现教学P292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学,这是由他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自由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5、教学手段P299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简述
1、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要求。P287(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3)讲究语言艺术。首先,要做到语言清晰、准确、精炼,既逻辑严密又清楚明白;其次,要努力做到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最后,还应当注意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讲究抑扬顿挫。(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谈话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充分的准备。(2)谈话要面向全体学生。(3)在谈话结束时进行总结。(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
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讨论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讨论题目。(2)肯定学生各种意见的价值。(3)善于引导。(四)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运用实验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备工作充分。在实验之前,要就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仪器的使用和操作要领向学生做清楚的交代,以保证学生明确领会。(2)及时、具体地指导。(3)帮助学生总结。(五)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实习作业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实习作业的目的及具体任务,从而学生的自觉性和活动效率。(2)选择恰当的方式。(3)做好事后的检查。(六)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各种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练习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避免练习的盲目性和机械性。(2)指导正确的练习方法。(3)合理安排练习步骤。(4)科学掌握练习量。(5)给予学生及时反馈。(6)练习方式要多样化。(七)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教师运用参观法,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做好参观的准备。(2)指导参观的进行。(3)总结参观的收获 2、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所出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P292(一)发现学习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教学方法。
发现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课题和一定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
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超过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也就是说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去。
发现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在发现的过程必须进行持续的、全面的智力活动,他们的智力也就因此获得发展,这是讲授法所难以企及的。发现法的弱点在于,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它的时间花费要比讲授法多出许多,这是它无法完全取代讲授法的重要原因。同时,发现法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引导学生自己获得学习结果比之直接讲解不仅需要都是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而且也使得教师的教学更加紧张和更加具有挑战性。(二)探究研讨法的特点(1)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经历。(2)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3)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
(4)肯定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的意义。
(三)纲要信号教学法
这是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自己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所谓纲要信号图式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图表,是教学辅助根据。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纲要信号图式法的突出作用,在于使教学有效地贯彻了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方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6个阶段:(1)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2)出示纲要信号图式,进行第二次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指出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加以概括。(3)把小型的图式发给每个学生进行消化。(4)要求学生课下按进行复习。(5)在下一次课上,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各自的练习本上画出图式。(6)让学生在课堂上按图式回答问题。(四)暗示教学法
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方法,在20世纪60至70年代在欧洲、前苏联、美国、加拿大都产生了巨大反响,尤其是外语教学方面,被公认为创造了奇迹。
暗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善于激发学生动机,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完整性,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尊重学生,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用跨学科的观点,按课题编制较大的教学单元,加强教学的整体逻辑的感情效果。(3)充分
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的进行。(五)范例教学法★★★
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他们提出了若干范例教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研究认为,范例的基本特征有三个:即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这三点即是范例的基本特征,又是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基本性:针对教学内容而言。
基础性:针对学生、针对与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适宜性而言。范例性:针对教学活动而言。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包括如下四个步骤:(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型”和“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法则性、范畴性关系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以及生活)关系的经验。
(六)非指导教学法
罗杰斯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特征如下:(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人际接触和人际
3、论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P301
1.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可能。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4、论述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P303(一)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条件先决条件。
备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为上课作好准备。(1)钻研教材。(2)了解学生。(3)设计教学过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设计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具体说,要完成以下三个计划的编写。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教案)。(二)上课
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上课的水平。
一般说,一节好课应当符合以下标准;(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这是最根本的一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可以有不同形式和不同途径,核心是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上课的延续。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课的补充和辅助,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P305(1)教学目的明确。(2)教学内容正确。(3)教学方法适当。(4)教学过程紧凑。(5)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
第十章: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名词:
1、学生集体P311、集体是一个有意识地加以组织的群体,是具有共同规范、共同活动目的和共同活动组织的整体。
2、班级P320、班级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班主任P333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
简述
1、简述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P312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来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论述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P316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建设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班级组织结构的构成及其构建原则P322(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班级组织机构是班级组织结构形成的基础与前提。班级组织机构的微观建制的形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职能式和直线职能式。
班级组织的结构主要包括:职权结构、角色结构、师生关系结构和生生关系结构。(二)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4、论述班主任在班集体组织培养中的影响。P334(一)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确定衡量班主任工作质量标准的惟一依据。(1)班主任作为学校职员,代表政府和学校行使其教育权利,他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与要求,因而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必须与国家的教育目的相一致。(2)班主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一个团结友爱、蓬勃向上的班集体。
班主任工作的目的是协调各方面力量,组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从而促使其全体成员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1.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
2.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协调各方面力量,促进全班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其工作的中心任务。(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蓬勃向上、积极进取、团结友爱、民主参与是一个良好班集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而培养班集体的良好学习风气是班主任的基本任务之一。其一,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其二,班主任要经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学习成绩的变化。其三,班主任要建立完善的学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四,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合理支配课余时间。最后,班主任要团结学校、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做好本班的教学工作。
(3)指导本班班委会、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教育学生遵守民事行政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进行生理卫生、心理卫生常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学生家长的联系工作。
5、简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P333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及社会的纽带 第十一章:学校咨询与辅导 名词:
学校咨询与辅导P341学校咨询与辅导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简述
1、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基本任务。P343(一)干预与矫正 1.缺陷矫正。2.早期干预。
(二)预防与发展 1.问题预防。2.发展指导。
(三)预防与干预的平衡
2、简述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P345(一)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二)在班级中开展以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三)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提任顾问或间接咨询(四)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五)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3、简述学校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P348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4、试述学校咨询的一般过程。P350-353(一)建立咨访关系(二)澄清和评估问题(三)确定改变的目标(四)促成改变的实现(五)结束咨询及追踪效果
5、学校咨询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P354-361(一)着重调整情感的方法 1.鼓励表达。2.深入共感。3.身体放松。
(二)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 1.系统脱敏法 2.行为契约 3.模仿学习
(三)着重改变认知的方法
(四)关于游戏及艺术活动的运用
(五)关于团体咨询(六)关于环境因素
第十二章:教育测量与评价
1、简述良好测验的标准。P368 1.实用性 2.可信度 3.有效性 4.难度 5.区分度
2、简述测验的编制及其要求。P370(一)确定试题内容(二)选择试题类型
(三)评分
(四)测验分数的解释
3、如何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价。P379 进行授课评价时,首先要确定评价的标准。实施授课质量评价标准一般有以下方面:(1)教学目标完成情况,(2)学生的课堂参与,(3)内容安排,(4)教学方法,(5)语言表达,(6)教学原则。
教师授课质量评价包括专家、同行、学生和自我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强调教师要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加强评价的形成性功能。
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多采用听课、评课的深入交流形式评价授课质量。不是局限于固定的评价指标,要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分析教学的特色和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评课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因为评课是教学常规的一部分。
4、论述当今教育评价的问题及改革对策。P385(一)现存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2)片面追求分数。(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4)制约教学改革
(二)发展和改革对策
现代教育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2)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3)倡导自我评价,(4)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5、简述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步骤。P382-384(一)建立评价目标(二)选择评价样本
(三)收集评价的信息(四)报告评价结果
6、如何对中小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行评价? P382 要想评价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分析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评价标准。然后选择一些学生,考察他们的作文水平。最后要比较学生实际作文水平和教学目标的差距,分析作文教学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第十三章:教育法制 名词:
1、学生申诉制度P424、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或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2、教师申诉制度P424、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3、法律救济P423、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4、学校事故P414、学校事故是指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
5、法律责任P404、教育法规定的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违反了法律规定的义务时,在法律上应当承担的责任,是由于违反教育法规定的行为所产生的一种法律后果。
6、教育国家化P393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之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体制,用法律的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民教育制度。这样一种趋势,在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的国家化 简述
1、我国教育法体系的几个基本层次。P397 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个层次。部门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个层次,主要调整各个教育部门的内外部关系。
教育行政法规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主要是为实施教育法和各单行法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最后,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个层次。
2、学校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399 学校的法律地位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在其活动时,根据条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具有两种主体资格。当其参与行政法律关系,取得行政上的权利和承担行政上的义务时,它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当其参与民事法律关系,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时,它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作为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应由行政法规定它的法律地位。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学校具有法人资格,意味着其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我国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享有的办学自主权主要有如下方面:
(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
(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
(6)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
(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
(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履行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3)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4)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福利;(5)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监督。
3、教师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401 教师的法律地位
我国教师的法律地位,根据1993年10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改造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规定首次从法律上确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这与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关于教师的建议》中关于教师职业的定位是一致的,该《建议》提出:“教师的工作应被视为专业性职业。” 我国教师依法享有的权利有: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保险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我国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与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
(4)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成长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4、学生的法律地位及权利和义务。P402 学生的法律地位
首先,作为社会中的一名成员,学生的身份是一名国家公民,其地位由我国《宪法》、《民法》及其他一系列法律、法规所确认;
其次,作为学校这个特定环境中的一名,学生具有不同于一般国家公民的地位,其地位由我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及其他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所确认,这种地位体现了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这一角色的本质特征;
再次,对于所有未满18周岁的学生而言,因其具有“未成年人”这一特殊身份,因而还具有不同于已满18周岁的学生的法律地位,他们的这一地位已由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或相关的条款所确认。
学生享有的权利有: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5、学校事故侵权行为的特征。P417(1)学校或教师侵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2)侵害行为的侵害对象是学生的人身权。(3)必须是学校或教师基于过错而实施的行为。
6、提起学生申诉的条件有哪些?P425 首先,提出申诉的人必须是不服学校处分或认为学校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生本人,如果学生年龄较小,可由其监护人代为提出。
其次,必须针对特定的被申诉人,包括做出不利处分的学校或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的学校或教师。再次,提出申诉的事项必须在教育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受理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