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届高考历史本考总结
2012届高考历史备考总结
竹溪二中
一、2012年高考基本情况
2012年我校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尤其是文综学科取得了全市同类学校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这离不开政府、教育局和学校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是高三全体文综教师团结协作,真情奉献,勤奋拼搏的结果,是全体师生不甘平庸,锐意进取,辛勤耕耘的结果。为总结高考经验,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作以下自我小结。
二、主要工作回顾
2012届文综是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届文综高考,我们历史备课组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积极组织集体备课,认真分析学情、教材及教学策略,备课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课前既钻研教材,又钻研教法,课堂上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力争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复习效果,力求提升高考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为此我们主要组织了二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备考我们主要立足于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主干知识,采取四步推进策略(学生复习一考点串讲一练习讲评一小测过关)。教学内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教材的处理,依托教材,打破章节顺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因素。
第二轮:经过第一轮复习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到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在考试过程中普遍存在答题不全、视野狭窄,思维僵化的现象。我们认识到,这种情况既与高中教材编写采用专题式体例(分成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打破了时空顺序,造成了学生时序思维的混乱有关,也与部分同学对文综高考主题式、综合化、发散性的特点不适应有关。学生在考试过程中,要么审题不够深入,东扯西拉,要么答题颠三倒四,漏点严重,要么书写不太规范,错字别字连篇等等,这些现象亟待通过实战训练及总结方法来解决。
针对这些情况,第二轮复习的主要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依托教材与第一轮复习讲义,备课组成员分工合作以时空顺序编制第二轮复习提纲,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建构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全方位立体式历史知识体系。第二,面对文综历史复习时间紧,课时少的尴尬现实,课堂上采取讲练结合的形式进行,我们在大力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注意收集、精选各地最新高考试题或者模拟试题,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归纳、概括、分析、评价)能力与发散思维,同时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帮助其提高审题能力,强化答题规范,训练语言表达,务求严谨、准确。
这一轮复习,我们特别注意:①强调阶段性特征、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的总结,让学生形成规律性、总体的认识,把握知识内在联系,把历史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②强调综合性强、跨度较大、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大题训练。
高三复习进入冲刺阶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第二轮复习完后,在学生通史知识体系基本形成的基础上回归到教材专题,以通史加专题的形式帮助其进一步落实学科主干知识,提升学科基本能力。
第二,针对文综考试主题性,综合化,发散性的命题特点(与单科考试的最大区别),多研究考题,收集、精选各地最新高考文综历史模拟试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限时实战训练;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指导,帮助其提升审题能力,强化答题规范,训练语言表达,务求严谨、准确。
第三,随着高考的临近,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大,情感、情绪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高考复习备考当中影响逐步加深,我们更加注意多和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和边缘生沟通,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其进步。三、一年的复习备考有几个经验值得总结:
1.优化课堂教学,向45分钟要质量。做到节节有目标有重点,每个考点有归纳有总结,由题及类触类旁通,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作业布置遵循基础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贴近高考与贴近学生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难度适中,题型完备,批改、评讲、纠错及时。
2.优化过程。学习理论,结合实际,不断反思,科学备考,帮助学生把复杂的复习过程简单化,帮助学生减轻课业负担,帮助学生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大的复习效果。
3.重在执行。做好规划,有条不紊,掌握好复习的进度与节奏,明确与细化每个阶段老师与学生复习备考的任务,然后一以贯之的执行,切不可朝令夕改
4.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时间。具体、细化早晚读时间、内容,对各班早、晚读内容统一化,增强早、晚读效果,使每位学生每天能定时定量有计划地对各科重要内容进行朗读记忆,加深对各学科内容的理解巩固,提高效率,夯实基础知识。
5.落实测试组织和实施,在组织好几次大模拟试外,每周星期六下午组织综合科的小测试,命题总要求是:精心组选,针对性强,训练反馈及时,矫正纠错到位,坚持梯度性训练方式,重能力形成,特别是综合科,注重解题速度的训练。
6.通过各种渠道掌握高考信息,及周边兄弟学校的备考策略情况,及时调整历史学科备考取舍及方向。
7.情感投入。始终以昂扬自信的态度鼓舞和感染学生,多和学生特别是尖子生和边缘生沟通,真诚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其进步。
四、不足之处:
1、研究高考方向虽然是花了很大力气,但还不是很够。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2、对基础知识的落实还不够,使学生在考试中出现了基本常识的错误。比如高考试题中的选择题,看似简单,但学生掌握不牢,导致错误百出,得分不高。
3.引导学生落实基础,进而转化为能力也是没有做好的一件事情。
五、总结今后做法:
近年文综历史试题呈现出新材料、新情境的试题多,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的突出特点,热点热考但切口越来越小而具体,时间跨度越来越大,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有鉴于此,我对历史学科的复习思路作如下小结:
1.优化创新课堂,向科学的复习模式要效率。创新课堂模式应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二是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三是教学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据此,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案一体化复习模式,同时,根据各轮复习内容的特点,研究其具体的复习方式,如第一轮复习方式主要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第二轮主要采用知识归类、分析比较、复习巩固、测试和讲评四步复习法。
2.规范学生学习常规,向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效率。训练学生高效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方法。一是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二是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和复述方法,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会整理、整合历史知识和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规范答题,用高考的规范要求学生平时的训练与检测。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课本中的背景、原因、影响、意义、启示类内容学科语言表述的评析,使学生答题时能一语中的。养成建立“错题集”和“典题集”的习惯,积累学习经验和学习材料。按要求填写复习计划与实施效果表,养成自我检查、自我巩固的习惯。
3.以“选题要精细,密度要适度,时机要恰当,反馈要及时”为原则落实有效训练。
4.推进培优补差工作。实行“高考备考复习成绩跟踪”制度,重点锁定线内生和临界生的跟踪培养,力争达到上线人数最大化。
5.培育学生对高考历史复习保持浓厚的兴趣,千方百计让学生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复习。
执笔人 罗建明
(备课组成员 罗建明 刘俊 刘凤芝)
2012.9.5
第二篇: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勤奋学习应体现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按时起床,充分预习,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及时复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1)战国时期屈原热爱祖国,其作品《离骚》抒发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两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诗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如岳飞把杀敌报国的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投笔从戎。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1)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林肯提出“为联邦统一而战”的口号,并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统一。
(2)1945年8月,为了“和平民主”,赴重庆与国民政府进行谈判。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1)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2)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的消息传出后,台湾军民反对割台的斗争此起彼伏。
(3)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4)1937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2)魏源《海国图志》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
(3)甲午战争失败后,面对民族生存危机,中国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形式开展救亡图存的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
(4)甲午战争后,中国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
(5)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消息传出后,中国人民掀起了一场抵制日货的大规模运动。
(6)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爱国情绪高涨;出现“三罢斗争”。
5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1)革命与建设时期: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求知意识、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加强。
二、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度机制
1、建立公正的社会制
(1)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古代选官制度所体现的“公正”。
(2)雅典民主是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
(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但罗马法也保护奴隶制度。——法律上保障了公民的“公正”,但又体现了奴隶遭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
(4)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资本主义政体中的“公正”。
(5)《共产党宣言》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的“公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新中国国家权力面前的“公正”。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少数民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族间的“公正”。
(8)《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用法律规范政府行为。——反映了法律面前政府与人民平等的原则。
(9)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和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国际秩序的“公正”格局。
2、多种多样的民主体制
(1)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2)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主。
(3)苏维埃制度: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南京临时政府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三权分立”和“代议政治”的原则来构建中华民国的国家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民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另一个基本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与义务
(1)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顾炎武推崇自由议论朝政的风气,以“众治”取代“独治”。
(2)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
(4)1787年宪法坚持“人民主权”原则,规定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等自由。
(6)1954年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三、人文精神
1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的尊严
(1)古希腊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决定作用。
(2)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3)亚里士多德关注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4)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2关注人生真谛
(1)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备知识才能达到善;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
(2)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3)荀子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4)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只有认识自己的“理性”,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
3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保障人权
(1)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5)乡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尊重文明多样性
1、东西方人文主义的差异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西方强调个性发展,中国强调人的社会性。
(2)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中国强调社会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
2、雅典民主制与古代中国君主集权制的利弊
(1)利
①雅典: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思想空前活跃。
②中国:有利于大规模工程建设,组织和有效抵御外侵,维护统一。
(2)弊
①雅典:范围狭窄,具有随意性。
②中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钳制思想;阻碍新兴经济因素成长。
3、古代东西方科技文明的差异
(1)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2)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3)中国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4、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的区别
(1)文明拓展方式
①希腊:通过殖民建立新城邦,吸收外部文明来拓展希腊文明。
②罗马: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在继承希腊文明、吸收外部文明的同时拓展罗马文明。
(2)国家形式
①希腊:分散的城邦制;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②罗马:统一集权制。
(3)政体和统治方式
①希腊:君主制—贵族集体统治—公民全体集体统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②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君主专制,没有发展为民主制度。
(4)政治文明贡献:①希腊:民主政治。②罗马:法律。
五、团结精神、合作精神
1.商帮:亲缘与地缘基础上和衷共济
(1)明清时期,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闽商、宁绍商人等大商帮。
(2)商帮形成的原因:商帮成为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和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左右者;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还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地保护自己。
2、国共关系:合作则双赢,对抗则俱伤
(1)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国共合作破裂。
(3)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4)1946年6月底,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5)国共关系“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①“分则两伤”:因为两党的性质、立场、纲领、前途等都是不同的,为此,国共势不两立,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②“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3、战后世界的经济合作
(1)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3)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4)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
(5)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区域性经济集团除了经济领域的合作外,往往还包括政治、外交、军事、社会、科技等方面的政策协调与合作。区域性经济集团与世界性经济集团相比,在规模上有明显区别。世界性经济集团是面向世界各国,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
4、新中国在内政外交上的合作精神
(1)政党间的合作: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2)民族间的合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加强了民族团结。
(3)两岸合作:“一国两制”的构想: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
高考历史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历史高考总结
2011年高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透视高考历史试卷,联系自身教学实际,我认为有必要对高三阶段历史课教学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于改进自身教学策略和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高三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虽然我是第一次承担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但还是有颇多的感悟及经验产生!
高三历史科复习总的要求是讲求方法,提高效益。具体要求是打实基础,突出重点;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触类旁通;循序渐进,效率第一。
在高三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1、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夯实基础就是要深刻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教材中的关键字句,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建知识网络就是要在把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在系统中的纵横坐标位置,从宏观上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化的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因果明确。我形象地称这一轮复习为“地毯式”扫描,如果把备战高考比作盖高楼,那么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应是这座高楼的基石。从9月份到12月份,一直做第一轮的基础复习工作。
2、围绕考纲,研究考纲,提高教学的针对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教材内容不等于高考内容,考纲内容不等于全考,历史考纲年年有变,但细细研究发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年常考的必考点。这些必考点,应作为重点抓住不放,而且要花大力气从多层次多角度来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复习,达到了如指掌、滚瓜烂熟,并且要紧密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和中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世界史的复习如国别史的复习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国的历史。例如,法国政权的更替。国际关系史的复习法,如英法关系、英美关系、德法关系、美日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等都属于国际关系史,应加强复习。中外史关系的复习法,如中日关系、中英关系、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法关系、中德关系等。
近年历史科高考,以能力立意,以知识为载体,对理论观点和史学方法及思想文化素质的考查渗透其中;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对历史问题认识水平的考查,强调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强调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运用知识的方法,体现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发展现;试题综合性强,既包括学科内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也适当引进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试题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不回避热点问题。
还要研究考纲新增内容。一般来说,新增的一定要考。07年考纲稳中有变,“变”处主要表现在,6处知识考点表述调整,2个知识点被删去。
3、高三历史科复习要掌握三种知识:章节知识结构、专题知识结构和理论知识,其中,章节知识是基础,这由同学们在校教学复习中完成。章节知识和专题知识纵横交错,构成知识网络;历史理论支撑起网上的知识点,使同学们的历史知识结构形成一个多层面的立体交叉体系。在诸多知识的连接点上繁衍出新的知识生长点,这个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对同学们潜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考查。历史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
4、强化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全面提高解题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弱点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对给定的热点素材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积极探索命题的切人点,对于材料题论述题的训练,具体来说:一要阅读和了解背景材料;二
要思考这些材料与历史学常识的直接联系;三要自己研究命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四要针对问题根据所学知识拟出答题思路及要点;五要书写答案,语言力争规范科学、言简意赅、层次清晰,表述完整。在备考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和弱点,各个同学的弱点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同学有某一知识上的缺陷,有的同学可能存在着能力上的缺陷,因此,我除了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重点的弥补、矫正或训练,查漏补缺之外,还有意识的对同学进行个性化的点拨与指导。
第四篇:2017-2018届高考历史模拟测试卷
聪源教育周测试卷(基础卷)
1、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人王室疆土,抢夺巳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 恶”。该状况反映出
A.宗法制遭到破坏 B.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
2、皇太极死后,在其弟多尔衮与其子豪格的皇位继承大战中,皇子派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们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表示皇位必由皇子继承,甚至严厉提出“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这反映出
A.血缘关系是影响皇位继承的唯一因素 B.清初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C.议政王大臣会议妨碍了皇权的集中 D.满族统治者受到宗法思想的影响
D
3、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D
4、《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B
5、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B
6、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无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D
7、《明史•职官》记载:“阁臣之预务自此(明成祖)始。然其时,人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这段材料反映了明成祖时的内阁
A.是对抗皇权的文官集团的代表 B.实为皇帝顾问的特定秘书机构 C.成为中央政府运转的中枢机关 D.实为皇帝幕僚的最高决策机构 B
8、明代有官员感叹,“最恨者方今仕途如市,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计恶,计大计小,计贫计富,计迟计速。”这一感叹反映出当时()A.行业分工细密 B.雇佣关系出现 C.市场管理严格 D.封建吏治腐败
D
9、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A
10、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C
11、《宋史包拯传》记载:“(包拯)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后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后拜枢密副使。”包拯在御史中丞、三司使、枢密副使时分别职掌()
A.监督百官、管理财政、管理军政 B.管理财政、监督百官、管理军政 C.管理财政、管理军政、监督百官 D.监督百官、管理军政、管理财政
A
12、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唐朝中枢机构的行踪决策具有民主性质 C.唐中宗时皇权有所弱化
D.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D
1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提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大臣的设置,意味着封建制度已经衰败
A
14、明朝嘉靖年间,言官沈炼、杨继盛因弹劾作恶多端的严嵩、严世藩父子,触怒皇帝被处
死刑。后严嵩父子倒台,严世藩受审时买通官员,在定罪书上强调为沈炼、杨继盛平反;首 辅徐阶审定时,将严嵩父子之罪修改为并不存在的的“谋反”“通倭”。这些都反映出当时
A.严世藩有以死赎罪的悔悟 B.皇帝整个被权臣玩弄蒙蔽 C.专制下以皇帝好恶为中心 D.首辅徐阶才是最大的奸臣
C
15、“(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主要说明清代军机处 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 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 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
C
1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在仲春“后率外内命史蚕于北郊”的记载。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 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 D.统治者“以民为本”
A
17、宋初在都城东京实行坊市分离、四周设围的坊里制。但随着商品经济及贸易之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多,坊墙因阻碍商品交换而被拆除,但宋廷要求在三更以前结束买卖。到徽宗时,夜市迅猛发展起来,甚至在繁华商业区政府完全取消了时间限制,出现了“如去闹处,通晓不绝”的现象。这表明()A.封建制度严重制约商品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定都必须考虑到经济因素 C.经济发展影响到国家的经济政策 D.都城是统治者坚强的“政治堡垒”
C
18、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 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 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汉代
A.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A
19、江太新在《清代前期押租制的发展》中指出,清朝康熙年间有押租(租赁土地刚支付的保证金)记载之州县数为2个,雍正年间3个,乾隆年间30个,嘉庆年间62个。能够证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B.清政府不断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清初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质性变革 D.农村人地关系紧张局而得到缓和
A
20、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
21、《清顺治朝实录》记载:“无主荒田,州县官给印信执照,开垦耕种,永准为业,耕至六年以后,有司官亲察成熟亩数,抚按勘实,奏请奉旨,方准征收钱粮。其六年以前,不许开,不许分毫敛派差徭。”这一措施
A.有效控制了清初的土地兼并 B.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推动了清朝初年经济的发展 D.减轻全国农民的税粮负担
C
22、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这反映了汉代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 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
D
23、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 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唐代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诗歌发展
B
24、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农民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由此可知,均田制实行的重要前提是 A.出现大量无主荒地 B.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政府控制部分土地 D.当时人口大量减少
C
25、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这说明()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A
二、主观题
26、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古代战争水平不高,崇山峻岭、长河大川都是天然的防守工事。因此如岭南山地,如四川盆地,如山西高原,都是地理条件极佳的割据区域。……元代的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一一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至于江浙行省,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周振鹤《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历史上行政区域划界的两大原则》
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
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划界的原则及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6分)
26.(1)原则:犬牙相入。
原因:使地方割据缺乏好的地理条件;加强中央集权。(2)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
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魏文侯任用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吴起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挑选、训练和考核。考核的标准:身穿三层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十二石的强弩,带箭五十支,肩扛长矛一杆,背三天干粮,半日能行一百里。凡考核及格者,免去一家徭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智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军的弱点及地形,交互使用或者相互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套军事制度,后人称为“武卒制”。公元前408年,魏文侯命吴起伐秦。吴起统帅魏军一举攻下秦国洛水以东的五座城池,在那里设立了西河郡。吴起任西河守,使“秦兵不敢东向”。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吴起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吴起军事改革的特点和作用。(9分)25.(1)内容:严格选拔、训练和考核士兵;奖励军功;改革军事编制,创立武卒制(或根据士兵特点和作战需要编制军队)。(每点2分,共6分)(2)特点:注重实战训练;遵循战争规律,注重扬长避短;敢于突破陈规,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善于发挥士兵作战积极性等。3分,答出任意2点,得满分6分)作用:增强了魏国的军事力量;抵御了秦国的入侵;扩大了疆域等。(每点1分,共3分)
28、(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摘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学科网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25分)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第五篇:高考送考总结
一路绿灯照行程,满腔热诚保安全 ——万州武陵中学高考送考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
上午好!
高考,担负着为国家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的重任,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牵动着千家万户,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
高考送考动关大局,举足轻重。因此,我校历年来坚决贯彻区教委、区招办高考考务会议精神,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把我校送考工作的主要责任分解到人,确保了我校高考工作的万无一失。年年岁岁,岁岁年年,逐步形成了一套我校高考送考的工作体系,现汇报给各位领导,以见教于方家。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一切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为了保证高考送考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高考送考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人事和后勤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年级分管行政,年级组长和班主任任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高考考生出行的交通、食宿、安全以及考试前后的疑难解答、心理辅导等方面均有专人负责。小组成员要极力为学生考试营造温馨的氛围,让考生卸下所有的包袱,全身心投入考试,确保考生能在考场上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
二、未雨绸缪,科学安排
武陵中学是一所农村高完中,距离万州主城区79公里,地处两县一区(忠县、石柱县、万州区)交汇之处,地势偏僻,交通不便;加之,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村孩子,甚至还有不少的学生在考试之前连万州城都没有来过。这无疑给送考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但我校高考送考领导小组能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完善的高考送考方案及安全应急预案、做出科学的安排。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年高考3个月前,负责考生食宿的副组长根据农村孩子的经济承受能力,本着经济实惠、环境安静有利于考试的原则,到考场附近所在地联系选择旅馆饭店,并报请区招办对旅馆饭店的安全通道、消防设施和卫生条件进行检查,一旦通过了区招办的审查,就与旅馆饭店签定相关协议。
2、主动联系,争取相关单位的大力援助。每年高考半个月前,负责考生交通安全的副组长就联系好考生出行的客运车辆船只,并报请万州区公安局交巡警大队龙沙公路巡逻民警大队、武陵海事执法大队、武陵水上派出所,及武陵陆上派出所对所联系的客运车辆船只进行营运资质审查和安全设施检查,确保考生出行安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几个执法单位每年都全程护送武中考生到达目的地。正因为有他们的保驾护航,多年来,我校考生出行无一闪失。由此,我们心存感激,更深切地感受到区委区府领导的英明。
3、运筹帷幄,细化落实。考生出行前,我们对学生参加考试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深度的思考和充分的估计,并且作出相应的工作安排:
(1)根据学生的个性、性别差异合理安排住宿的房间床位、就餐的席位,且提前告知学生;(2)根据学生的体质特点安排学生坐车或乘船;(3)事先安排好住宿地安保人员、寝室管理人员、医务工作人员、考点护送人员、考前学科辅导人员和考试前后心理辅导人员,告知他们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一到目的地就立即上岗工作,要求送考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必须坚守送考工作岗位,熟悉并掌握送考的有关规定;既要维护送考纪律,又要热情地关心、爱护、照顾好每一位考生,确保送考工作顺利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优化服务意识
1、关怀到最后一刻——考前的临夜指导
由于我校的具体情况决定了高考学生必须住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应考的学生在心理上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甚至惶恐,因此考前的临夜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放下架子,走进学生,耐心聆听,悉心疏导。具体操作是以考试科目为依据分配指导教师,以第二天考试科目的任课教师在考试的前一夜对学生进行最后的考试技巧指导与心理的安抚,让考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2、.关爱到最后一秒——考时的耐心守候
我们的教师对考生的关爱是细致的。从学生的住宿地到考场都有专门的教师带队,并负责这个过程学生的一切需要,这个带队的过程是全程的,带队教师不得离开考生直到考试结束。这个过程特别要做好两方面的细致工作:一是安全地把学生带到考场,又一个不少的带回住宿地;二是妥善保管学生的准考证,做到进考室时发放准考证,考试结束后收回准考证并且由带队教师保管。
这种时常有老师陪伴的带考形式给考生极大的踏实感与安全感。这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安全,而且会对考生轻松应考以极大信心。因为学生知道他们的老师会耐心守候他们到考试的最后一秒。
3.、关心到最后一站——住宿管理的一丝不苟
考生的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休息的质量以及对自身安全的认同感。在这一点上,我们对学生的关心到最后一站。我们有专门的考生住宿安保人员及寝室管理人员,安保人员24小时值班,寝室管理人员等学生熟睡之后方可休息。他们一丝不苟地守候着我们的学生,这期间如果考生有任何需求,这些送考工作人员和班主任就会立即予以解决,确保学生能充分休息好。并且我们实行学生出门陪护制以及外来人员拜访登记制,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心到最后一站。做到谨慎小心,不懈怠,不草率。
四、站好最后一班岗,奏响圆满最强音
过程的管理是最为纠结的时段,而如何安全的把考生送回到目的地则是我们高考送考工作的收官之笔。
考试一结束,考生的去向就显得多样,有直接回家的,有参加英语口试的,有留在城里走亲戚的,也有早就打算在城里打工的。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我们制定了相应方案。
1、事先统筹,科学安排
在高考的最后一夜我们就事先对学生的去向做了细致的统计并作 出了相应安排。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预案。⑴召开高考带队老师最后一次会,明确各自任务及职责。⑵联系车辆数量并编出相应车号。
⑶安排学生乘坐车辆及准备好去向登记联系表。
2、筵席相聚,别后祝语
高考,一场攸关广大学子命运转折与牵挂无数人儿情肠的伟大运动在我们倾情筹划与守护中拉下帷幕。学生有了对自己十年寒窗的交接,老师也有了对艰辛付出的阶段性总结。在与学生最后一次的筵席相聚就意味分别。老师与学生用知识搭建的文明之桥也将成为彼此道别的通道。
我们用真情提出了作为老师的最后一次要求,要求我们的学生保留好他们留在班主任手里的通讯号码,要求他们时常留意学校的高考公用邮箱里的相关信息,要求他们在回家的路上注意安全,要求他们回到家后一定要首先向班主任报个平安。
3、真情告别道珍重,重拾责任尽职守
随着接送学生车辆的汽笛频频响起,回家的学生踏上了归家的行程。这期间每辆车都有护送的专职人员,他们将把每一个学生送到学生亲人的手中。留城的学生也将由他们的家人亲自领接并完善相应的手续。参加英语口试的学生的各种安排皆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包括口试现场的带队教师都将在我们的安排当中)。我们力求做到有序安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写在最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我们的责任与热情长年如一,从未改变,因为我们深知作为教师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在护送学子奔赴高考的征途中,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守护者,因为我们知道安全无小事、事事皆大事,因为我们知道高考送考动关大局、举足轻重,为此我们将义无反顾。